白雲區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

白雲區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白雲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雲區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
各位代表:
  我代表白雲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7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深入把握和全面實踐科學發展觀為主線,以建設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現代化新城區為總目標,始終突出“五大關注”(即關注城市綜合管理、關注公共財政分配和社會公共服務均衡化、關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中村”改造、關注產業調整和培育、關注政府自身建設),立足區情,開拓創新,依靠全區人民,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順利完成了全年各項任務。
(一)經濟穩步發展並實現向“好”調整。
  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94.46億元,增長13.7%;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三次產業的比例為4.3∶27.1∶68.6,城市化特色更加突顯;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21.12億元,完成全年收入計畫的107.2%,比上年增收1.16億元,增長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8元,增長14.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937元,增長10.7%;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政策生育率達到93.6%。
  經濟發展的思路逐步明晰。確立了城區發展的總目標和城區定位,明確了三次產業的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五個經濟發展重點區域(“五大亮點”)建設。白雲新城商貿文化居住區推進了舊機場候機樓商業改造、海航中央酒店重建項目和廣州(國際)音像產業基地規劃立項,後者已列入市預備重點項目;新白雲國際機場配套商貿服務區完成了人和鎮總體規劃調整報批、物流園區6600畝等控規修編工作,與海航集團簽訂建設地區總部、物流基地等合作協定;白雲大道黃金髮展帶完成了白雲大道沿線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和商貿流通業項目的立項和備案工作,廣東創意產業園已經落實項目用地;民營科技園進一步理順了土地遺留問題,開展了拓展區控規編制工作,將原荔灣、越秀工業區分別納為其精細化工產業區和創新產業區,新增總部型企業15家,產值過億元企業13家,園區稅收總額增長61%;白雲湖區開展了周邊地區控規編制,推進了周邊村路、渠改造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並做好被征地村社留用地和復建用地選址工作。出台了《關於推進我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措施》,並制定了協稅護稅、盤活歷史用地、發展民營經濟等相關配套政策,全區經濟發展思路、布局和政策體系基本明晰。
  制約發展的資源性瓶頸有效緩解。順利推進石井朝陽、均禾石馬等變電站建設,完成了神山改水工程,解決了江高北部地區10多萬人生產生活供水問題。加強統籌領導,努力為私企區、民科園等產業園區的37個項目共1574畝土地完善了用地手續;設立專項資金,對重點經濟發展區域實施滾動儲備用地;組織向市申請落實4179畝村社集體經濟發展留用地;提請市補辦2771宗共6萬多畝不規範歷史用地手續。對符合條件的土地引導村社通過民主決策,以拆舊建新方式先行盤活上優質項目,已批准集體物業拆舊建新項目7宗。
招商選資和項目引進富有成效。成功舉辦以做強做大民營經濟為主題的2007年白雲發展論壇和兩期白雲化妝品節,協助廣東音像城辦好第三屆廣東動漫藝術節,有計畫地進行空港經濟宣傳,完善覆蓋到村的招商選資機制。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九州陽光傳媒成功上市,積極為白雲電器、霸王、歐派等重點企業解決用地、籌備上市等問題;編制了五大工業園區的招商規劃方案,建立項目準入評審機制,統籌全區項目引進,評審確定了九州通醫藥物流等11個優質項目,予以重點引進和扶持。
  “調一強二優三”產業戰略逐步落實。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同時,堅持“工業強區”戰略,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681.77億元,增長14.3%;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實現總產值351.78億元,增長25.8%。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數達143.8%,上升16.5個百分點。白雲化工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聯合建立了國家級中烏聯合科研中心,歐派廚櫃、美晨集團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霸王”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新增11個廣東省名牌產品和23個廣州市著名商標。各產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1.81億元,增長33.5%。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產值增長23%,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3%。第三產業規模和檔次穩步提升,拉動經濟成長9.8個百分點。對梓元崗皮具城、天健裝飾材料城、林安物流園等龍頭市場進行了改造和擴建,全面完成20家農貿肉菜市場、5家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UPS、宅急送、南粵物流、弘森等現代物流企業已投入運營,黃金圍、太和、人和空港等物流園區加快建設,中央大廚房被列為市預備重點項目。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廣州體育館、國際音像博覽會等場館承辦了一系列國際國家級會展活動,會展業、空港服務業、生態旅遊業持續發展。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推進了廣州863產業化促進中心一期建設,引進企業35家,所培育完成的33家企業均進入我區經營。投入科技三項經費5100萬元,爭取國家、省、市科技扶持資金5700萬元,扶持科技項目73個,帶動企業投入9.82億元。新審批通過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家,15個項目獲得200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106.32億元,增長22.1%。我區被認定為廣東省生物與有機功能材料特色產業基地。
協稅護稅效果明顯。建立稅收目標考核激勵辦法,完善協稅護稅工作機制,充實基層協稅護稅隊伍力量,將工作網路延伸到社區,加強對重點稅源、出租屋、零散經營業戶的征管,深入開展印花稅的專項自查工作,依法組織非稅收入,超額完成了區人大確定的財政收入任務。深化財政管理和國資管理,把政府非稅收入納入部門預算管理,對區級機關及街道物業、資產狀況進行摸查和清產核資,進一步完善政府採購和財政性投資項目評審工作。
  (二)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和城區環境建設順利推進。配合推進了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白雲新城五至八期、金沙洲居住新城、北部污水處理系統、捷運、武廣鐵路、沙河涌整治等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基本完成了金沙洲新社區、石井大道一期、115省道的建設,推進了石井大道二期、106國道龍歸段、均禾大道擴建、石潭路、人和大橋改造等工程,促成市開展白雲一線延長線和二、三、五、六線及迎賓大道延長線的立項、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積極開展街道環境綜合整治32個項目建設,完成項目14個,累計完成投資5600萬元。積極啟動“城中村”改造,完成了《白雲新城周邊“城中村”更新改造規劃》的編制和上報,正在開展三元里、棠下“城中村”試點改造方案編制。
  城鄉規劃體系逐步建立。配合廣州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開展區發展戰略規劃的修編,完成了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研究成果。鐘落潭鎮總體規劃獲市政府批准實施,人和鎮總體規劃完成調整上報,江高鎮、太和鎮建設用地規模已獲省建設廳批覆。完成了中心鎮12個規劃管理單元控規的編制上報和區三類市場升級改造規劃、第三批商業街布點規劃的審核工作。全區控規覆蓋率達到92.6%,其中鎮域達81.7%。全面開展小區公建配套核查,促進一批配套設施的落實。
國土資源管理不斷加強。健全區項目用地集體審批機制,建立土地儲備制度,對已完善規劃許可的園區工業用地實施政府儲備。堅持嚴控“兩違”,制止違法行為163宗、面積75萬多平方米;清拆違法建設420宗、面積61.2萬平方米。全力開展第七次土地執法檢查,對446宗違法用地案件的處理結案率達到82.5%;組織啟動我區土地執法百日行動,對30宗“以租代征”和“未批先用”土地違法案件的處理結案率達到100%。
  城區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全區共投入4.84億元,充分發動民眾,深入開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開展“五小”行業清理,取締關閉無照經營5443戶;新發衛生許可證12860份、工商營業執照21844戶,確保廣州市順利通過國家愛衛辦的暗檢和技術評估。以“創衛”為契機,建設街道綜治中心,深化和完善“捆綁式”城市管理模式;出台加強街道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決定,明晰其社區管理和服務職能,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態環境日益最佳化。積極推進水系建設,完成石井河11.52公里和流溪河27.33公里的堤岸整治任務,配合市推進了白雲湖、珠江西航道首期、新市涌整治等工程。積極打擊違法排污行為,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345宗。開展“多種樹”活動,投入1440萬元完成石馬桃花公園二期等7個“青山綠地”工程,完成10個“綠色家園”項目、4個採石場整治復綠任務;完成林帶林區綠化266公頃,新增綠地45.1萬平方米。帽峰山地區完成林相改造260公頃,其總體規劃獲準實施。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績。
  農村地區發展承載能力持續增強。全年市、區財政對農村工作共投入6.1億元,增長22.7%。推進了各中心鎮15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2.64萬畝高標準農田整治,加快了太和、人和垃圾壓縮站和68座農村公廁等設施建設,創建8條省、市衛生村。扶持10條市級新農村試點村、23條區級新農村試點村共33個村容村貌整治項目。開展了首批34條中心村的規劃調整。農村地區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工業總產值增長20.8%。
  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53.3億元,增長2.2%。爭取到37個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市專項扶持資金6720萬元,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12家,帶動2.8萬戶農戶增收2.85億元。整合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全年培訓農民8762人次。推進了4個市級蔬菜專業村、2個市級水果專業村的建設,完成無公害認證的生產基地及產品52個。積極規劃籌建帽峰山“農家樂”都市型農業項目。建立300萬元扶持農戶農業綜合發展專項資金,已發放105.5萬元,扶持建立人和鎮豐華霸王花等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資助65個農戶發展生產。
農村民生狀況不斷改善。繼續推進“五通”工程,新增28條自然村通水泥路。開展二次改水工程,共解決38個自然村1.6萬人水源水質及飲水難問題。投入500萬元,建立區財政農保區利益補償機制。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免書雜費政策,加大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和欠發達地區扶貧工作力度,農民增收達到近年最高水平。加強村務公開規範化建設,全面落實“社帳村管”制度。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74.7億元,增長5.7%。
(四)建設和諧白雲成績喜人。
  去年,區政府緊扣“民生為重”宗旨,著力加大社會管理和公共事業投入,有力推進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社會綜合管理明顯加強。完善動態打防機制,共投入6926萬元完成年度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任務,嚴厲打擊各類嚴重刑事犯罪和街面“兩搶兩盜”等多發性、團伙性犯罪,社會治安秩序持續好轉,全年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9.46%,其中“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30.95%、22.09%。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區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各類事故總數下降12.8%。重點開展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行動,堅持開展整治無證照經營、捲菸酒類食鹽打假、保護智慧財產權、“掃黃打非”、打擊黑網咖、打擊偽劣汽車配件等專項整治,有效規範了市場經濟秩序。加強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管理,登記在冊出租屋26萬餘套,採集登記流動人員信息97.37萬條,已登記出租屋合格率達100%。
  教育創強成果進一步發展。在建成教育強區的基礎上,推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啟動義務教育學校規範化建設,投入近3000萬元推進信息裝備工程。培英中學、65中學順利通過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終期督導驗收。積極探索完善教育管理體制,促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特色教育協調發展。國中升學成績達到全市平均水平,高考本科和專科完成率分別高於市平均水平11個和15個百分點。全部高(職)中均獲得市畢業班工作獎勵。
城鄉公共醫療衛生體系更加健全。區疾控中心龍歸新址投入使用,硬體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資助新建改建農村衛生站48間,建成中心衛生站11間,推進了鎮村一體化管理。利用各級醫療資源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現有32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覆蓋全區居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不斷提高,參合受惠農民16216人次,資金使用率達92.44%,農民參合率達99.32%。
  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街鎮文化站全部達到省二級以上,其中特級站5個、一級站6個;指導建設了7個基層圖書館、5個“農家書屋”示範點。推進石井橋及橋東炮樓、平和大押等文物古蹟的維修,摸查申報了16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組織大型文藝演出20場,開展街鎮、社區文化活動120場。廣泛開展民眾體育活動,承辦各類體育活動216次,參加人數34萬人;新增全民健身場所68處,新增體育設施完善的村居51個;我區培養的運動員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獲得金牌1枚。
  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績。全面實施就業“民心工程”,健全城鄉統籌就業長效機制,城鎮登記“4050”失業人員、特困失業人員、“農轉居”人員就業率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全面完成市下達任務。安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468人。政府資助社區公益性崗位累計安置就業7439人,資助社會保險和崗位補貼2352萬元。48391名符合條件的“農轉居”人員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78%;社保五大險種征繳金額7.48億元,增長12.5%。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查處勞動糾紛3381宗,為員工追回工資3647.5萬元。
民政、計生等各項工作紮實有效。131個社區被評為區級文明社區,44個“六好”平安和諧社區順利通過省市驗收。建成245個社區“星光老年之家”和14個街道老年人防暑避寒庇護所,為208戶家庭申報了“平安鐘”緊急呼援系統的安裝。狠抓基層基礎建設,加大流動人口計生管理與服務力度,全面完成市下達的人口計生各項工作任務。“雙擁”工作為爭取市第6次“雙擁標兵區”和省“雙擁模範區”七連冠打好基礎。成功舉辦我區第四屆旅外僑胞、港澳同胞懇親大會,推動慈善事業進一步發展。武裝、人防、僑務外事、民族宗教、統計、檔案、氣象、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績。
  (五)政府施政能力不斷加強。
  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堅持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及邀請區人大、政協領導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制度,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辦理區人大代表專題議案1件,省、市、區人大代表建議151件,省、市、區政協委員提案150件,辦復率為100%;十四屆一次、二次會議期間人大代表建議的辦理結果滿意率分別為99%、97%,八屆一次會議以來政協委員提案辦理結果滿意率為100%。
  加快法治政府建設進程。推進行政審批電子監察工作,積極籌建政務受理、投資服務、政務信息和政務監察統一的區政務服務中心。推進政務公開,做好實施《政務公開條例》的各項準備工作,加快綜合政務信息系統的建設。深入開展行政執法主體、行為和依據梳理。積極實施依法治區“四五”規劃和“五五”普法規劃。大力推進《公務員法》的實施,加強對公務員隊伍的培訓和考核,完成全區公務員登記和工資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事業單位人員試行聘用制改革任務。
不斷提高應急工作和民眾工作水平。成立區應急管理辦公室,編制出台了一系列應急救援預案並開展應急救援演練,政府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提高。開展21項民生信訪問題專項治理,受理民眾來訪來信來郵來電共4436件,辦結率為96%。民眾越級到省、市上訪的人數分別下降79.2%和32.6%。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和群體事件,全年共調處化解各類民間糾紛3060宗,調解成功率96%;排查調處社會矛盾糾紛294宗,有效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去年我區所取得的各項成績,是全區人民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白雲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軍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我區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存在問題:一是產業結構調整較為緩慢,用地、電力等資源供應短缺仍然嚴重製約著經濟發展。二是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不高,鎮區功能不夠健全,“城中村”改造工作進展緩慢,並由此引發了較多的人口、城市環境等社會管理方面的問題。三是城鄉發展不夠平衡,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不足,鎮級政府歷史債務的化解任重道遠,部分農村集體經濟較弱,部分城鄉民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四是社會各類矛盾日趨凸顯,綜治維穩任務艱巨。五是一些公務員的素質能力與科學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機關作風建設有待加強。上述問題,充分表明我區當前思想認識上、工作機制和方法上以及發展的模式上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機制體制創新,全面實踐科學發展觀,通過全區上下統一認識,“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來加以解決。  
二、2008年工作任務
2008年,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同時,今年還是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昂揚進取的奧運年。我們必須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針對白雲區的發展現狀,在解放思想中轉變發展方式、在轉變觀念中破解難題、在開拓創新中真抓實幹,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我們要根據區委“發展最佳化、注重民生、固本強基、促進和諧”的總體要求,立足一個城區定位(以生態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創新型城區),堅持建設“兩個適宜”新城區的目標,實施三次產業調整戰略,突出“五大關注”,發展“六大經濟”,打造“七大亮點”(在原來五個重點經濟發展區域基礎上增加帽峰山中央休閒度假區和黃金圍現代物流園),落實十項“惠民工程”,切實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推動和諧白雲建設。
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36%;工業總產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投資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增收2.11億元,比去年實績增長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5%;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政策生育率達到93%以上。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突出城鄉統籌和比較優勢,著力發展六大經濟領域。始終堅持稅源經濟,以稅收水平和可持續性作為經濟布局、產業培育、項目引進、資源提供的評價要素;重點發展空港經濟,要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對外宣傳、增進與國際空港方面合作,著重做好規劃建設空港城、建設現代物流園區、推動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規劃建設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園區四個層次的工作;做大做強民營經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決好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普遍性問題,引導企業技術進步、創建品牌、開拓市場,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積極培育總部經濟,完善適合總部經濟發展的硬體和氛圍,重點扶持海航中央酒店重建項目;努力拓展知識經濟,培育企業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主題科技園建設,發展與智慧財產權密切相關的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信息產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落實村社集體經濟發展用地,盤活歷史用地,引導進行拆舊建新、“騰籠換鳥”,提高集體收益,使全體農民和轉制居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加快“調一強二優三”,落實經濟發展“好字優先”。繼續推動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推廣農業生產專業化、品牌化,運作模式組織化和集約化。堅持“工業強區”戰略,繼續扶持生物醫藥、新型材料、通信設備、精細化工、電子機械設備等現有支柱製造業;編制《白雲區工業產業集群布局規劃》,做好民科園擴園、產業轉移園區啟動等工作;緊抓九州通醫藥物流、王老吉藥業擴建等重點優質產業項目的跟蹤服務,促進其落戶和投產。做強做優第三產業,通過舉辦“皮具節”、“化妝品節”、“汽車用品節”等活動營造聲勢和品牌,不斷整合改造現有專業市場和市場園區,提升其經營檔次、行銷方式和稅收貢獻率。把握沙河涌沿線貨運場外遷機遇,同和、京溪地區以及棠景、同德等成熟街區要大力整合資源,打造區域性城市中心和商業街區。幫助和支持現有大型優質企業上市,儘快出台我區相關政策措施,重點培育10家以上上市後備企業。
推進重點經濟區域啟動建設,打造經濟成長新亮點。一是全力配合白雲新城商貿文化居住區內省市重點項目的推進,著力打造廣州(國際)音像產業基地,加快周邊“城中村”改造步伐,利用現有資源發展會展、商貿、文化、金融、創意等現代服務業。二是加快新白雲國際機場配套商貿服務區建設,啟動機場商貿和雲和工業區兩個規劃組團籌建,推進海航集團物流基地建設,爭取與省機場集團簽定戰略性協定,使機場自由貿易區同時落戶我區,夯實建設空港城的基礎。三是完善白雲大道公共配套設施,對現有物業進行升級改造,啟動閒置地塊上優質項目,積極發展商務、會議、旅遊、休閒、餐飲服務產業。四是充分發揮民營科技園的品牌效應,大力發展高新科技企業總部,並將入駐和孵化企業的生產基地引向精細化工產業區、創新產業區、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基地和各鎮工業集聚區;同時努力實施擴園,擴大輻射帶動作用。五是加快對白雲湖周邊區域發展的策劃,突出生態和商住的概念,積極引導集體用地的開發利用,建設生態型新城區。六是利用帽峰山地區總體規劃成果,開展帽峰山地區控規編制前期研究,頭陂涌“農家樂”項目初步建成並投入營運,促進集旅遊、度假、休閒、健身、餐飲於一體的帽峰山中央休閒度假區建設。七是加快廣州市首個啟動的區域性綜合型物流園區--黃金圍現代物流園的建設,力促園區控規的公布實施,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努力建成集貨運樞紐、倉儲配送、商品交易展示和配套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高效物流服務體系。通過上述七個經濟區域的聯動,逐步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堅持求新務實,想方設法破解發展難題。
要圍繞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18條措施,勇於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解除發展束縛。
完善招商選資和項目評審機制。豐富區情宣傳產品,辦好白雲發展論壇,多層次地開展對外宣傳,樹立鮮明的產業定位和區域形象。有重點、有計畫地加強空港經濟、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招商選資工作。健全項目引進評審機制,建立年度重點項目庫和重點項目領導跟蹤督辦制度,落實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狠抓大投資、大項目落戶;同時充分發揮各街鎮作用,切實提高招商選資成效。
積極緩解土地、電力資源制約。出台《白雲區產業用地指南》和項目供地導則,構建區鎮兩級企業用地供需和廠房租賃信息服務平台,採用“易位”、“易權”、“易用”等方式盤活歷史存量用地,支持企業解決物業確權。落實重點項目征地拆遷安置用地和村社集體經濟發展留用地,積極推動完善2771宗不規範歷史用地手續。開展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基礎性工作,力爭成為全市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工作試點。對各村於1990年4月1日前實際使用且符合“兩規”的集體物業進行梳理,積極完善有關手續。建立土地儲備制度,積極探索市場化模式實施政府土地儲備,確保重點產業項目用地。推進電力設施建設,年內建成4座變電站,基本緩解區內用電制約。
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按照“劃分收支範圍、核定支出基數、分稅分成、風險共擔、獎勵超收”的原則,實施激勵型街鎮財政管理體制,試行街道部門預算,建立事權與財權相統一、注重效率、兼顧均衡的公共財政體系。積極向市爭取加大對我區的財政投入力度。繼續完善財政資金支出監管系統建設,大力調整支出結構,嚴格按預算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長。加大對民生的投入,確保財政超收的80%用於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實行預算資金績效評價,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轉變國有資產經營發展理念和模式,提高運營效益,確保國資增值保值。
完善協稅護稅機制。建立健全包括工商、稅務等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和分工明確、獎懲結合的激勵機制,強化稅收征管,促進應收盡收。加強基層協稅護稅隊伍建設,建設覆蓋全區的稅源監控信息系統,推進部門間信息資源共享。開展新一輪稅收專項整治,重點理順跨區廠企的稅收征管關係,解決大型專業市場、娛樂場所、散小業戶等的應收盡收問題。進一步完善非稅收入征管機制,調動部門和街鎮的積極性,依法依規組織非稅收入。
創新經濟發展手段和載體。設立白雲區中小科技企業貸款擔保委託管理專項資金和中小型企業貸款擔保制度,加快建立全區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檔案資料庫和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推薦不少於5家試點企業列入市自主產權“扶優工程”,組織符合條件的企業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申報國家級、省級或市級認定,並在科技三項費用中按等級給予資金支持。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扶持的思路規劃建設以汽車零部件、電力電氣、生物醫藥為主題的廣州863產業化促進中心一至三期,以科技創意為主題的廣東創意產業園,以IT通訊產業為主題的嘉禾科技產業園,以音像產業為主題的廣州(國際)音像產業基地等六個主題科技園。
(三)大力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和先導作用。加快區發展戰略規劃修編,開展功能區規劃、組團體系規劃及其核心區規劃、交通主骨架規劃編制,完成民科園拓展區、新白雲國際機場配套商貿服務區和中心鎮各規劃管理單元控規的編制和報批。抓緊做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合理調整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和空間布局,重點開展“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切實解決好“兩規”銜接問題。善於利用規劃成果盤活用地,指導建設,破解制約。
推進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繼續配合做好白雲機場第三跑道、華南路三期、武廣客運專線、廣珠鐵路、廣河高速、白雲新城五至八期、金沙洲居住新城和捷運2、3、6號線等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力爭106國道擴建全線貫通,石井大道二期、均禾大道竣工,加快人和大橋重建。爭取市加快推進機場高速與人和鎮方華路的連線道路、亞運會場館周邊道路、白雲三至五線、黃石西路延長線、江石大橋等的建設,進一步提高區內道路的通達率。積極爭取市的資金支持,繼續推進街道環境綜合整治,鞏固和完善綜合整治成果。
鋪開白雲新城周邊地區“城中村”改造。堅持“積極有序、循序漸進、一村一策”原則,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鼓勵多種形式開展“城中村”改造。重點推進實施《白雲新城周邊“城中村”更新改造規劃》,積極爭取市的支持,實現在規劃、產權、改造模式等方面的突破,推進三元里、棠下的“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完善和實施,開展蕭崗“城中村”改造方案的編制工作,促進白雲新城周邊地區城市形態重建。
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大水環境的保護力度,全面推進我區的污染源普查工作,推進石井河、新市涌等重點河涌和流溪河整治工程,大力配合白雲湖完成主體工程建設,開展小河涌整治和小水利設施建設。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活動,加強林地和森林資源保護以及林相改造工作,推進今年13個“青山綠地”二期項目,完善帽峰山森林公園綜合服務功能,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站和大氣綜合檢測基地。
(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繼續推進中心鎮建設。促成人和鎮總體規劃實施,落實鐘落潭鎮建設用地規模,重點推進人和鎮北部二次改水工程,完成太和鎮的106國道龍歸段擴建改造、江高鎮的舊廣花路擴建、楊山碼頭和鐘落潭鎮鎮區建設項目。因地制宜加快中心鎮產業發展,加快“中央大廚房”、民營科技園創新產業區等項目籌建,規範太和鎮物流園區運作,推進各鎮工業集聚發展。
積極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推廣“公司+科技+農戶+基地”生產模式,發展一批有特色、規模化、專業化經營的農業商品基地,重點推進都市農業示範區建設。健全農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發揮扶持農戶農業綜合發展專項資金的作用,不斷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新型農民。
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充分尊重村民意願深化中心村規劃,推進第二批84條中心村的規劃調整。探索城郊型和遠郊型村莊整治改造的多種模式,重點推進江村村農民新村建設、北村村莊整治、大綱領村舊村抽疏改造。結合創建省、市級衛生村、文明村和新農村試點村工作,開展30個村莊環境整治,完成大田公園、米崗公園等7個新農村綠化項目建設,推進19個農村“綠色家園”項目,新建一批自然村獨立污水處理系統,20座農村公廁,加快太和、人和垃圾壓縮站和垃圾收運系統示範工程建設,推進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提高村莊公建配套和環境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強農惠農各項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力度,縮小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繼續實施農保區利益補償機制,逐步加大補償力度。加快農村地區學校上等級建設,增加優質學位供應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通過委託專業保險公司進一步提高報銷服務水平,推廣農村衛生站鎮村一體化管理。大力實施農民科技技能和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實現農村扶貧濟困全覆蓋,完成在冊剩餘27戶低保困難民眾危房重建或維修工作。加強協作和指導,確保完成2008年村(居)兩委會換屆選舉工作。
(五)加強社會綜合管理,營造安全有序的社會環境。
切實加強城市環境管理。深化和完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和“捆綁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監控指揮系統。指導和規範“農轉居”集體經濟組織的運作,引導其承擔必要的公建配套、公共管理服務職能,夯實城區轉制社區建設的基礎。鞏固“創衛”成果,加強市民文明素質教育,努力完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任務。以衛星圖片執法檢查和土地執法百日行動為契機,組建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健全基層土地監察網路,完善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和“兩違”查控機制,嚴格保護國土資源。
進一步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完善市場監管領域綜合執法機制和屬地管理體制,繼續加大整治無證照經營力度,持續打擊走私販私、虛假違法廣告,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規範醫療服務市場,不斷最佳化市場經營秩序,改善投資創業環境。積極扶持培育行業協會、商會,發揮其對行業的規範、指導、自律作用。
營造安全穩定社會環境。繼續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強化重大惡性案件的偵緝,遏制“兩搶兩盜”等嚴重暴力犯罪及侵害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多發性犯罪。加大警務科技投入,建成覆蓋全區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完善治安視頻監控系統的建設和維護,健全社會群防群治聯防體系,有效改善社會治安。加強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管理工作,大力推進圍院式管理模式,落實實有人口登記工作。健全區、街鎮、社(村)居三級應急管理機構,建立危化等救援基地和救護隊伍,加強專職消防隊伍的建設。落實安全生產日常監管,重點開展危險化學品和建築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等專項整治,強化隱患整改和危險源監控,防範重特大事故發生。構建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長效機制,健全基層信訪機構,積極化解基層民眾的信訪問題,加強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工作,切實維護民眾權益。
不斷提高區域人口管理水平。嚴格控制政策外生育,深入推進“兩無”(無政策外多孩出生街、鎮和無政策外生育村、居)創建活動。認真開展打擊“兩非”專項整治,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加強計生宣傳服務陣地建設,繼續開展生育關懷見面服務活動和育齡婦女生殖健康普查服務活動,完善流動人口計生“大捆綁”工作機制,不斷提高計生優質服務水平。
(六)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擴大改善民生成果。
促進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公益事業性質,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以規範化學校建設為載體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力爭在2010年前新增2所省一級學校、1所市一級學校。以德育為抓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抓教學,強師資,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促進學校教學質量提高。深化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最佳化基礎教育,規範民辦教育,加快職業教育資源整合,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繼續積極給予財政支持,完成剩餘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全部農村衛生站硬體的建設,進一步健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六位一體”功能。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路建設,推進太和、鐘落潭和人和鎮級醫院的升級建設,強化中心衛生站的公共衛生功能和中心地位。進一步加大對醫療市場的監管力度,加強社區、村級醫療工作人員的培訓,推進中醫工作與社區、村級公共衛生網路的結合,基本建成覆蓋全區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健全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以促進困難群體就業為重點,認真落實就業援助措施,全面推進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村)”和“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工業園區、社區、村)”活動,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全力遏制勞動糾紛。深入開展“農轉居”人員和城市規劃區內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啟動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推行農民工先行參加工傷保險,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