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市遭遇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和強颱風強降雨等嚴重自然災害,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面對嚴峻形勢,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全省“首善之區”的戰略目標,團結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奮力拚搏,克服困難,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面對急劇變化的經濟形勢,我們科學決策,及時採取了18項擴大內需和一系列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16億元,增長12.3%。人均生產總值81233元,增長10%。源於廣州地區的財政總收入達2477億元,增長17.1%;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22億元,增長1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5億元,增長1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140億元,增長21%。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廣州地區完成進出口總值820億美元,增長11.5%。其中出口430億美元,增長13.4%。全市實際使用外資38億美元,增長10.6%。利用外資結構不斷最佳化,大項目帶動特點顯著,累計批准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達197個。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69家。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829億元,增長12.5%,占全市GDP的比重達34.4%。尤其是民營工業逆勢而上,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產值1543億元,增長17.3%,高於全市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消費市場持續暢旺,物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遏制,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5.9%。
  (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確立了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互動、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重點推進“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國際商務會展中心、亞洲物流中心、華南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內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出台《關於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決定》及《關於加快推進廣州市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完成了琶洲員村地區、城市新中軸線區域、白鵝潭經濟圈和白雲新城及周邊地區等四個重點功能區規劃,加快了中心城區產業“退二進三”和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步伐,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全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849億元,增長13.6%,占GDP比重達59.02%,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64.6%。我市被國務院認定為“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南沙保稅港區獲國務院批准設立。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化解,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全市金融業增加值達384億元,增長6.2%。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建成投入運營,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3341萬人次,增長7.9%。廣州港貨物吞吐量達3.47億噸,增長1%,居全國港口第4位。其中貨櫃吞吐量達1100萬標箱,增長18.9%,躋身全球貨櫃港口10強。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和三期投入使用,會展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全市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達13428億元,增長22.1%,廣州“千年商都”優勢進一步凸顯。旅遊業總收入突破800億元,來廣州旅遊觀光客人持續增長。汽車、石化、造船、鋼鐵以及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等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工業加快向高科技、高集聚、高附加值升級轉型。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2639億元,增長13.1%。其中,三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4509億元。轎車產量達87.94萬輛,增長12.3%,躍居全國轎車產區第一;自主品牌汽車研製取得新進展。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增速達17.7%。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及配套措施,大力支持軟體動漫、電子信息、環保節能、生物醫藥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981億元,增長18.8%,高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5.6個百分點。年末,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04:38.94:59.02。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最佳化,增強了我市經濟抗風險能力,在保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城市建設和管理有新進步。深化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展開。以交通為重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抓緊推進,白雲機場二期、南沙港區三期和出海航道疏浚三期、廣州新客站站場及武廣客運專線等項目進展順利。34項道路、隧道、橋樑等工程以及7條捷運線路加快建設,快速公交系統試驗段動工建設。完成了我市歷史上最大一輪公交線網調整最佳化工作,方便了市民出行。從去年開始政府分三年每年出資4.63億元補貼公交企業;出資18億元,分三年補貼公交捷運票價。出台8項措施,規範了計程車行業管理。新增停車泊位超過6萬個。建成了一批電力、供水、供氣、環衛和人防工程設施。“青山綠地”和“藍天碧水”二期工程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市林木綠化率達44.4%,森林覆蓋率達38.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01平方米,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為改善人民民眾關心的水和空氣環境質量,制定了《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繼續加大力度推進大規模的治理水環境行動,污水處理系統和西江引水、北部水系補水等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制定了《2008-2010年空氣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實施七個方面50項污染防治措施,特別是強化工業企業和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促進空氣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4.3%,比上年增加3個百分點。氣象部門監測的灰霾天氣天數由2007年的131天減少到110天,下降16%。認真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考核制度,突出抓好百家重點耗能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工作,關停13家燃油小火電、66家小水泥企業和140家掛牌督辦違法排污企業。預計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35%,完成省下達的年度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總量分別減排0.5萬噸的任務,排放總量分別下降4.8%和3.7%以上。加強國土資源管理,開發補充耕地66.2平方公里,耕地實現占補平衡,整頓違法用地取得明顯效果。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傳銷、商業欺詐、無證照經營等違法行為,尤其是加大對乳製品市場的監管力度,高效穩妥處置“問題奶粉”事件,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和本地食品、藥品安全,而且保證了我市供應北京奧運會的食品安全。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啟動星級衛生街道創建活動,市容環境衛生進一步改善。繼續推進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快了“城中村”和舊城區改造,完成13.9萬平方米危破房改造,1800多戶居民受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全面推進,共安裝25.6萬個監控攝像頭,治安視頻監控實現全市城區全覆蓋,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去年刑事案件下降13.9%,其中“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25.5%和17.3%,民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持續上升。大力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治理年”活動,進一步強化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和消防安全工作,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全年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6.7%和13.5%。
 (四)農村、農業和農民工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工作力度,實現農業平穩增長,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社會保持穩定。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290億元,增長3%;農業增加值168億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9828元,增長14.1%。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穩步推進,水利設施、農田、魚塘標準化改造和規模養殖場建設取得新進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發展勢頭良好。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落實促進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措施,農業補貼標準逐步提高,補貼範圍逐步擴大。對5.6萬名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了職業技能培訓,全年轉移就業7.2萬人。中心鎮建設取得新進展,人口與產業集聚條件不斷改善。安排6000萬元推進鎮村醫療衛生機構改造建設,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每個鎮擁有了1所以上政府興辦的衛生院。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完善,參合率達99.4%。“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基本完成,農村生活消費品、生產資料連鎖銷售網路和藥品監管供應網路已覆蓋全市行政村,農村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穩步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村務民主管理工作紮實推進,完成了村委會換屆選舉。
 (五)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在交通、水務、捷運、燃氣、環衛等城市建設領域組建7個專業投資集團,邁出了城市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新步伐。推進城管體制改革,整合管理和執法職能,建立了城管局。制定實施城市建設維護工作市、區分工方案,進一步提高了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水務管理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基本實現了政府對水務的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為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心鎮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著眼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國有企業整體改製取得新突破,國有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市90%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公司制改造,初步構建起新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國有資產運行質量逐步提高。
  (六)抗災救災和支援地震災區工作成績突出。去年初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給春運工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我們採取前所未有的措施,連續奮戰九晝夜,奪取了抗災保春運的決定性勝利。春運結束後,又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修改完善春運工作四級應急預案,努力提高政府應對複雜局面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五六月間,我市又接連遭遇五次強降雨強颱風襲擊。面對重大災情,我們全力組織抗洪搶險和災後復產工作,把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我市迅速回響中央和省的號召,組成7支專業救援隊伍趕赴災區展開緊急救援。全市人民奉獻愛心,募捐善款16.21億元,物資價值1.41億元,創歷史紀錄。同時,接收救治災區重傷員175名,按時保質完成了中央和省下達的建設6376套板房的任務。抗震救災轉入恢復重建階段後,我市又派出前線工作組和專責小組,對口支援汶川縣城威州鎮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首期總投資6億元的11個援建項目已經啟動。
  (七)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亞運會籌備工作紮實推進,廣州亞運城市行動計畫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開展了“還我藍天迎亞運”和“迎亞運、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等活動。新建改建場館陸續動工,亞運城正加緊施工,場館周邊及主幹道兩邊環境整治已經啟動。加快推進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首批25所示範性普通高中創建學校通過省的終期督導驗收。教師待遇進一步改善。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積極做好扶困助學工作。設立專項資金,推動民辦教育和職業教育取得新發展。我市成為省教育強市,教育整體實力邁上新台階。組織發動全市力量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開展12項專項行動,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不斷深化,我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首批“全國未成年人思想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大力發展志願服務事業,志願工作蔚然成風。文化事業不斷進步,市、區、街(鎮)、社區(鄉村)四級文化設施網路進一步健全。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羊城國際粵劇節、廣州民俗文化節等一批重要文化活動項目成為我市文化品牌。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項目獲得“世界大都市獎”第二名,成為我國內地首個獲此殊榮的項目。完成了《粵劇大辭典》的編纂出版。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文藝活動、“四進社區”民眾文藝大匯演等活動和免費開放一批博物館、紀念館,受到民眾歡迎。智慧財產權管理和保護工作取得成效,我市成為首批國家“智慧財產權工作示範城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文化市場進一步規範。體育強市建設紮實推進,民眾體育活動日益普及。我市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勇奪首金並創歷史最好成績,成功舉辦世乒賽等52項國際和全國體育大賽。多個國際體育組織在廣州設立機構,體育產業加快發展。人口計生工作“升類創優”活動全面開展,優質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獎勵優惠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7%。。社區服務取得良好效果,“平安通”呼援服務系統覆蓋全市老城區。認真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我市連續第四次獲全省老齡工作目標責任考核第一名。國防後備力量工作不斷加強,“防空防災一體化”民防體制建設紮實開展。我市連續第七次被命名為“全省雙擁模範城”。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取得新成績。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深入開展,宗教界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作出了新貢獻,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區域經濟協作和對口幫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泛珠三角省會城市合作進一步深化。打擊走私和海防建設不斷加強。“信息廣州”建設取得新進展,我市被批准為國家首批移動電子商務試點示範城市,市政府網站績效在全國同類城市評估中名列前茅。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天氣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市獲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的“友城交流合作獎”;行政首長首次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聯合主席身份主持國際會議,提高了廣州的國際聲譽和知名度。統計、審計、僑務、對台、檔案、保密、修志、參事、文史、科普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八)民生福利進一步改善。在繼續落實66條惠民措施基礎上,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17條補充意見,著力解決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進一步擴大了民眾受惠覆蓋面。制定實施被征地農民、城鎮老年居民、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農轉居人員醫療保險等政策措施,實現了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覆蓋全體城鄉居民。調升了全市56萬多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水平達到1563元,增長20.51%。提高了工亡補助金和傷殘津貼等工傷保險待遇。外來工得到生育保險保障。最低工資標準由780元調整為860元,城市低保標準從330元提高到365元,農村低保標準平均水平從202元提高到220元。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水平進一步提升。統籌做好城鄉新增勞動力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和外來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採取多項措施促進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登記在冊的“零就業家庭”一人以上就業率達100%,全市新增城鎮就業人數25.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2%,就業形勢保持基本穩定。加快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社區藥品統一配送和醫療機構藥品網上限價競價陽光採購工作穩步推進,民眾看病貴問題有所緩解。繼續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通過入戶調查確定了到2012年基本解決77177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的目標,去年共推出2145套經濟適用房,以廉租房實物配租或租金補貼形式,為2102戶新增“雙特困”家庭和14649戶城市低收入困難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職工年人均工資達45251元,增長12.6%,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7元,增長12.7%。為更好地傾聽民聲、了解民意、排解民憂,我們創新信訪工作機制,開展市、區、街(鎮)三級公開大接訪活動,有效解決了一大批民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困難。積極開展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和普法工作得到加強,人民調解和排查調處工作機制不斷完善,成功預防和化解了大批矛盾糾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九)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堅持定期向人大通報重要工作,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積極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意見。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777項全部辦復,辦理情況得到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肯定。堅持實施《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政府法制工作取得新進展,決策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行政行為進一步規範。穩步推進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節省了財政資金。建成市政務服務中心,31個部門和機構入駐,為市民和企業提供行政許可及配套服務事項783項,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制定了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公共服務行為投訴處理辦法和首問首辦責任制,促進了機關作風建設和公務員隊伍建設。紮實推進績效考評、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堅持不懈地開展反腐敗鬥爭,政風行風和勤政廉政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經受了異常嚴峻的考驗,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和各方面支持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駐穗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廣州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城鄉發展還不平衡,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城市建設、管理和社會發展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與市民民眾普遍滿意的要求仍有差距。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市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步顯現,外部需求萎縮,經濟成長放緩,企業效益下滑,財政增收困難,就業壓力加大。我們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進一步做好各項工作。
 二、2009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廣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更大困難和挑戰的一年,也是蘊含更大希望和機遇的一年。我們既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又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深刻認識《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的重大意義並狠抓貫徹落實,堅持以《綱要》為行動綱領,以省委、省政府“三促進一保持”的要求為工作主線,全力推動廣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建設全省“首善之區”,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以廣佛同城化為突破口,促進珠三角一體化發展,在全省實踐科學發展觀中當好排頭兵。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增長8.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總值力爭有所增長;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5%和3.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3%。以內。重點抓好以下九項工作:
  (一)立足擴大內需,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保增長是今年的首要任務,擴大內需是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我們要按照《綱要》要求,抓緊落實中央和省關於擴大內需的各項部署,抓住籌辦亞運會的重大機遇,打好“亞運牌”,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內需拉動經濟成長的格局,同時努力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資規模,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抓緊建設一批對經濟社會長遠發展關係重大的項目。今明兩年安排重大建設項目投資約3500億元,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約5000億元。其中,今年安排82個重點項目,計畫投資806.5億元,重點投向四個方面:一是推進亞運場館、亞運城和相關配套設施等亞運工程建設;二是機場、港口、捷運、高快速道路等重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與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相關的物流、商貿、會展、汽車、電子、石化、重型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重大產業項目;四是民生工程建設,包括生態環境保護、農村道路、水利設施、商業網點、現代農業示範區以及森林公園保護性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醫療、文化、住房保障等。要調動多種投資主體的積極性,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提高投資效益,達到既促進經濟發展,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正確引導市民消費預期,完善和落實消費政策,最佳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品市場活力。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穩定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落實國家住房消費優惠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費。培育汽車、假日、服務等消費熱點,擴展電子商務、網路教育、文化娛樂及體育健身等新興消費領域,推動消費模式的升級換代。進一步發展旅遊業,創新旅遊產品,策劃推出廣州嶺南古城歷史文化之旅,打造廣府文化生態旅遊黃金線路,加快建設旅遊強市。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完善“萬村千鄉”市場網路,推進“家電下鄉”工作,提高農民消費能力。
  力爭進出口和利用外資有所增長。創新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引導企業調整出口目標、開拓新興市場。最佳化調整出口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推進廣州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建設,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外包,促進貿易轉型升級。發揮外向型企業資助資金作用,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充分發揮保稅物流特殊監管區的政策功能優勢,推動設立白雲空港綜合保稅區,為外貿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創新對外投資與合作方式,加強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經貿關係,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支持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境外加工貿易和合作開發資源。深化穗港澳台合作,落實CEPA系列協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大力引進重大生產力項目,尤其是現代服務業項目,吸引外資重點投向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最佳化經濟發展的服務環境。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巨觀政策的變化,及時掌握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發展情況,增強經濟運行調節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各級政府、各部門要落實和細化國家和省、市關於促進經濟成長、扶持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主動為企業提供服務,協調解決生產經營和重大項目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與企業共渡難關。千方百計做好各項生產保障工作,促進重要生產要素供需平衡。加快清除企業發展的障礙,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均向各類經濟主體開放。依法清理涉及企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改革堤圍防護費徵收,階段性大幅度降低失業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及工傷保險的繳費比例,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抓住國際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的機遇,以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結構為主攻方向,按照《綱要》要求,推進重大產業基地和重點項目建設,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提高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先進制造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民營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為抵禦經濟風險奠定堅實基礎。
  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推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互動、協調發展。重點推進琶洲員村地區、城市新中軸線區域、白鵝潭經濟圈和白雲新城及周邊地區等四個服務業發展重點功能區建設,推進廣州(黃埔)臨港商務區規劃建設,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構建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完善金融產業政策,加大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建設力度,推進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發展和利用資本市場,積極推進企業上市融資。建設國際商務會展中心,打造國際一流的會展品牌。積極推進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加快建設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規劃利用流花交易會舊館,最佳化流花商圈,促進現代展貿業發展。建設十三行商圈,提高傳統商貿業水平。著眼建設世界一流物流中心,加快白雲機場和南沙港等樞紐型現代物流園區建設,抓緊完善與現代物流業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充分發揮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廣州保稅物流園區和南沙保稅港區在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大宗原材料交易中心功能,加快形成大宗商品的“廣州價格”。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培育發展創意產業。做優做強先進制造業。全力建設汽車、石化、造船、電子信息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規劃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廣州大型裝備產業園區,推進省市共建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加快發展自主品牌乘用車,提高參與國際汽車市場競爭的能力。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黃埔石化廠改擴建的選址工作,推進中科合資廣東南沙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最佳化我市石化產業布局,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大力發展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設備、核電設備製造業及其他重大成套數控裝備,加快推進龍穴造船和大崗低速船用柴油機項目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製造業基地。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強化自主創新,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圍繞建設華南科技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基地,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建設技術研發中心,實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示範工程,推動產學研聯合。加快國家級數字家庭套用示範產業園區建設,集中力量抓好電子信息產業、現代信息服務業、生物產業、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數字家庭和數位電視六大科技專項,力爭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實施“自主創新一區一成果行動計畫”,從今年起,市科技經費每年安排6000萬元,對12個區(縣級市)各支持1個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廣州科學城北區、國際生物島和國家級電子信息、軟體動漫、數控裝備及生物四大產業基地建設,培育大型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建設一批公共創新平台,繼續辦好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培育和引進高層次、國際化科技創新人才。
 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要在政策支持、產業引導和社會服務上加大力度,把民營經濟培育成為廣州最具活力的經濟體。加強廣州民營科技園建設,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最佳化結構,提升創新能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龍頭骨幹企業。針對當前的經濟困難,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搭建銀企合作平台,完善擔保體系,創新融資產品,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管理機構建設,強化中小企業綜合性、社會化服務。
  切實抓好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工作。各級政府要帶頭樹立節約資源意識,嚴格落實節能減排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按照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嚴把項目準入關。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企業,推行綠色製造和清潔生產,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培育環保產業,開發新能源,推廣套用節能節水技術和產品。鼓勵企業加快節能節水降耗技術改造。要高度重視土地資源的開發管理,科學編制土地出讓和儲備計畫,盤活存量土地。積極推動地下空間開發,提高土地科學利用率。完善土地利用綜合評價標準,嚴把節約集約用地關口,嚴肅查處違法用地行為。
  積極推進“雙轉移”和中心城區產業“退二進三”。加強產業轉移規劃引導,實行產業轉移和企業升級並舉。推動一批發展前景良好的“退二”企業入駐承接產業基地,引導一批不適宜在我市發展的企業向市域外轉移,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加快實施“騰籠換鳥”戰略,對騰出的工業廠房,在規劃允許的情況下,調整功能,進行內部改造,合理利用,鼓勵發展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產品展示及商貿、餐飲、會議、住宿、休閒娛樂等服務業。加快產業轉移園區建設,完善“雙轉移”和產業“退二進三”優惠政策,加強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和轉崗培訓,調動企業轉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以建設宜居城市為目標,全面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
  樹立城市以環境論輸贏的觀念,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環境建設,努力提升城市發展的承載力,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以嶄新的城市形象迎接2010年亞運會。
  加強城市規劃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加快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促進三個規劃有機銜接。抓緊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力爭實現全市總體規劃範圍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以《綱要》提出的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小時城市圈的核心為目標,加快推進白雲國際機場擴建工程、武廣鐵路及新客運站相關工程、南沙港區三期及廣州港出海航道三期等一批重大樞紐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在建7條捷運線路建設,確保五號線建成通車,力爭啟動六號線二期、七號線、九號線建設。進一步完善高快速道路網路,重點推進廣深沿江、廣河、廣明、東新、增從、大廣等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推進快速公交系統建設,力爭年底投入運營;繼續加快公交樞紐站和公交捷運綜合換乘站的建設,新增停車泊位5萬個。完成黃埔大道支線、廣州大道改造等一批市政道路和橋樑工程,改善交通節點,最佳化人行過街設施,方便民眾出行。
 綜合整治水環境和空氣環境。把改善水和空氣環境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作為建設“首善之區”的重大任務,舉全市之力,多管齊下,綜合整治,到亞運會召開前實現全市水環境和空氣環境明顯好轉。系統推進污水處理系統建設、河涌綜合整治、調水補水、中心城區雨污分流、水浸街改造和依法從嚴控制污水排放六大任務。繼續抓好工業企業、機動車、飲食服務業、工地揚塵等七個方面50項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在加快脫硫工程建設的同時,推進火力發電企業脫硝工程建設。全面實施機動車環保標誌管理。進一步研究灰霾天氣形成和消散機理,在省的支持協調下,與周邊城市一齊行動,努力減少灰霾天氣。
  加快實施花園城市建設行動綱要。鞏固擴大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成果,推進森林圍城和生態保護計畫。重點建設火爐山、帽峰山、王子山、天鹿湖等8個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加大萬畝果園、南沙濕地等6個濕地公園保護建設力度,推進採石、采泥場復綠和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恢復工作。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綠化布局,推進亞運城、亞運場館周邊地區和主要道路、城市主要出入口和重要地標周邊的綠化景觀升級改造;完善城鄉公共綠地系統,加強城市社區、河涌沿岸、工業園區和新農村綠化建設,促進城鄉綠化一體化,重塑廣州“花城”形象。
  大力推進舊城區改造和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在加強歷史街區整體保護的同時,加快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重點推進恩寧路、東濠涌、南華西等舊城區改造和獵德村、楊箕村、花地村等“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120個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在全市社區全面推進“五個一”工程,即每個街道建設和完善一個服務中心、一個衛生服務機構、一個小公園、一個民眾娛樂場所、一個治安視頻監控中心,構建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條件。
  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著力解決城市管理的突出問題,促進城市管理科學化、規範化和精細化。實施商品交易市場信用分類監管,認真吸取“瘦肉精”中毒事件教訓,完善產品、食品、藥品安全和整規打假長效監管機制,建立嚴格的檢驗制度,加強安全風險動態監測和執法,確保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加強城市綜合執法,完善市容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依法嚴厲整治和清除“六亂”。加強道路交通組織管理,改善交通狀況。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防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四)大力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於全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公共服務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大力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著眼於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設施化、集約化、科技化和標準化建設,完善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體系。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推動鄉村旅遊、森林生態旅遊和“農家樂”、“林家樂”加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體系建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延伸現代農業鏈條,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的比例,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和非農產業經營性收入。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措施,增加農民補貼性收入。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促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抗擊風險、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制定實施相關配套政策,創新、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土地制度,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實現農民土地合法權益財產化,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積極穩妥開展林權制度改革,讓林農得到實惠。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補償機制。探索宅基地置換機制,統籌規劃農村住宅建設,妥善解決農民建房問題。健全農業投入保障模式,建立政府引導、多方投入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探索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快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改革中心鎮財政體制和行政執法體制,支持中心鎮發展。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積極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切實提高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著力完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城鄉交通設施和水、電、氣設施一體化建設步伐,進一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完成全市1138個行政村的規劃編制,開展試點村、重點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廣泛開展創建文明鎮、文明村、文明戶活動,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引導城市志願者服務農村,推進農村扶貧開發,支持北部山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推進重點領域的各項改革,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是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新發展的關鍵。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用好《綱要》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抓住時機,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重點做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工作。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服務效能。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理順政府、社會、市場以及政府部門之間的關係。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啟動第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度精簡審批項目。在機關事業單位實行機構編制實名制管理。全面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行政事業性收費改革,規範收費項目。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管理許可權進一步向區(縣級市)下放。
  深化經濟領域改革。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推進和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勵整體改制、整體上市。完善董事會制度、監事會制度,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快國有資本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促進國有資本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集中。按照“責、權、利”相統一和“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原則,理順國有企業領導人管理體制,健全企業負責人激勵約束機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市對區的財政體制。繼續推進城市投融資體制改革,培育壯大投融資主體,充分發揮投融資集團的作用。深化廣州市商業銀行等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積極推進期貨市場發展,加快國家級區域性產權交易中心建設。加快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步伐。推進營商標準與做事規則國際化的制度創新,促進廣州經濟與國際市場接軌。
 積極探索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學習借鑑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推進社會管理改革創新先行先試,逐步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社會管理體制,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探索公立醫院管辦分開、規範運行的體制,改革以藥補醫機制。抓緊實施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新發展。加快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完善社區自治體制,增強基層自治能力。
  (六)以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全力推進亞運會籌備工作。
  以省委汪洋書記提出的“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為主題,按照辦一個創新、廉潔、勤儉的運動會的要求,精心策劃,周密部署,全面實施亞運城市行動計畫,全力做好籌備工作,把亞運會辦成展示廣東和廣州改革開放形象、高水平、有特色的亞洲體育盛會。
  要立足城市長遠發展,統籌推進亞運城、運動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綜合整治場館周邊和主幹道兩側環境,建設和完善城市光亮工程,美化城市環境。廣泛開展“迎亞運、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活動,持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質,實現“2010年一大變”。抓緊制定和完善亞運會交通通信、安全保衛、環境保護、食品安全、醫療衛生、氣象服務等各項保障方案。實施城市志願者行動,做好賽時各類志願者的招募、培訓。加大亞運城市宣傳推廣和市場開發力度,創新全民動員形式,提高全民參與效果。同步推進廣州亞殘運會的籌備工作。
  (七)大力加強社會建設,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強化社會建設意識,著眼於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理想信念和經濟形勢任務教育。大力弘揚新時期“敢為人先、奮發向上、團結友愛、自強不息”的廣州人精神。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界“思想庫”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制定和實施《2009-2011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規劃綱要》,全面動員部署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把創建工作不斷引向深入。加快建設廣州新圖書館、歌劇院、新電視塔等一批大型城市標誌性文化設施。推進南越王宮博物館、辛亥革命紀念館等重點文化設施和惠及市民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廣泛開展“文化進社區”和“文化下鄉”公益活動。精心籌劃、加緊籌備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以辦好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國際漫畫節、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聲響亞洲藝術節以及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羊城書展等文化活動為依託,打造優秀文化品牌。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積極推進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址申報世界遺產。著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具有廣州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淨化文化市場環境。加強智慧財產權管理與保護,形成全社會尊重和保護智力成果的良好氛圍。
  繼續實施教育強市戰略。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落實教育惠民措施,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困難地區、困難學生和困難民眾傾斜,完善扶困助學制度,認真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充分發揮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示範輻射作用,進一步提升市屬高校辦學水平。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改善教師待遇。
  促進其他各項社會事業新發展。加快推進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和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全力辦好2009年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賽等國際和全國體育大賽,積極開展亞運體育項目推廣活動,促進體育產業加快發展。完善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加強計畫生育公共服務網路建設和流動人口計畫生育服務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構建養老服務體系,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貫徹黨的民族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政策,促進民族團結,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繼續抓好“雙擁”優撫安置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加強海防建設,堅決打擊走私行為。加強防空防災設施建設,促進人民防空向防空防災相結合的民防體制轉變,推進人民防空事業新發展。加快氣象監測網路和監測預警中心建設,提高天氣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警能力。認真做好第二次經濟普查工作。加強外事、僑務、港澳台工作,不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認真籌辦2009年在我市舉行的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世界理事會以及國際友好城市大會。重視加強科普工作,繼續做好檔案、保密、修志、參事、文史等工作。
(八)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福利,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經濟發展越困難,越是要高度關注民生民情,及時解決民眾的切身利益問題。要切實把66條惠民措施和17條補充意見落到實處,多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努力做到保民生,促和諧。今年,年度預算專項資金要削減10%,同時嚴格控制黨政機關一般性行政經費支出,公務購車和用車經費、會議經費、公務接待費用、黨政機關出國(境)費用以及辦公經費預算實行“五個零增長”,拿出更多資金增加改善民生的投入。
  務必做好就業工作。要把就業放在保民生的首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就業的社會環境。全力促進就業增長,確保就業形勢穩定。積極推進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加強失業動態監測,重點做好睏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工作,力爭實現持證失業人員就業率70%以上,登記在冊“零就業家庭”1人以上就業率100%,無連續失業1年以上人員。重視勞動力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大力發展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探索“以創業培訓帶動就業”的新路子。制定鼓勵和支持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措施,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更寬鬆的環境。加強對企業勞動關係的指導和服務,建立健全工資分配利益均衡機制,構建和諧勞資關係。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妥善調解勞資糾紛,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著力構建共享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推進城鎮老年居民、被征地農民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擴面工作。積極穩妥地開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普通門診統籌制度。出台外來從業人員醫療保險辦法,實施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市級統籌,提高失業保險保障水平。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切實做好睏難群體、老年群體、優撫群體等保障工作。實施農村低保救助、低收入困難家庭救助和困難民眾重大疾病醫療救助“三大工程”,調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和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標準,逐步擴大社會福利的惠及範圍。
  加快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調整醫療衛生資源的空間布局,加快衛生資源相對薄弱區域的配套建設,逐步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辦醫,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認真落實關於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意見及配套政策,加快完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和基層中醫院建設。繼續做好重大疾病防控、衛生應急工作,加強醫療衛生服務監管和藥品價格管理,努力減輕民眾就醫負擔。
  進一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保障性住房財政投入政策和優先供地機制,加快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確保在2012年底前使全市77177戶在冊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應保盡保”。合理調整建設規模,完善分配政策,確保保障性住房的公平性。
  紮實做好社會穩定工作。深入開展“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改進出租屋和流動人員、外籍人員的服務管理,做好刑釋解教人員和社區矯正對象的幫扶。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嚴厲打擊多發侵財犯罪、嚴重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創新完善動態打防機制,促進社會治安形勢進一步好轉。健全社會矛盾調處機制,加大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提高突發性群體性事件的處置能力。
  繼續做好支援汶川縣威州鎮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堅持在受援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抓緊建設和修復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關的居民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幫助災區恢復生產、發展經濟、重建家園。不折不扣地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努力把威州鎮建設成為災區恢復重建的樣板。
  (九)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各級政府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為全面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認真落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重視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向人大報告工作和向政協通報情況,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和審議通過的議案有關處理意見,及時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完善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機制,堅持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政府參事的參政議政作用;認真聽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意見,充分發揮其聯繫民眾的橋樑紐帶作用。不斷鞏固和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民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強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各級政府要強化法制觀念,自覺運用法律手段調節、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做好行政立法、行政執法監督、行政複議工作,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更加注重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公正和社會秩序,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完善市政務服務中心建設,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最佳化服務流程,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建立完善區(縣級市)政務服務中心和鎮(街)便民服務中心。積極實施政務公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制度,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營造公開、公正、規範、便捷的行政環境。加快推行電子政務,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加強政風行風和廉政勤政建設。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敢於直面矛盾,攻堅克難,真抓實幹。完善領導幹部聯繫和服務民眾的工作機制。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完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機制,形成幹事創業的強大合力。堅持求真務實,精簡會議和檔案,強化督促檢查,狠抓工作落實。繼續開展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加強公務員隊伍教育、培訓和管理,促進首問首辦責任制落實,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加強廉政勤政建設,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工作,治理商業賄賂,強化經濟責任審計,逐步推進審計結果公開,堅決懲治腐敗。倡導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們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我們堅信,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滄海橫流更顯出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的本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萬眾一心,開拓奮進,為加快建設全省“首善之區”,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開創廣州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附:名詞解釋
  1.三大支柱產業:指我市的汽車、石油化工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產業。
  2.“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由商務部發起並實施的農村市場建設工程。即在農村逐步推行連鎖經營,用現代流通方式改造農村商業網點,構建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幹、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流通網路,逐步縮小城鄉差別。
  3.“家電下鄉”:國務院在全國推廣的一項擴大內需特別是農村消費的工作。主要通過開發、生產適合農村消費特點、性能可靠、質量保證、物美價廉的家電產品,並對農民購買納入補貼範圍的家電產品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擴大農村消費。
  4.“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省委、省政府粵發〔2005〕19號文提出社區的平安和諧要做到“六好”,即自治好、管理好、服務好、治安好、環境好、風尚好,到2010年珠三角地區80%的社區、其他地區60%的社區要達到“六好”要求。
  5.“四進社區”民眾文藝大匯演活動: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系列活動之一。通過引導組織民眾自發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並相互交流,將“科教、文體、法律、衛生知識”以民眾平日能參與的文化形式送進社區。
  6.“升類創優”活動:我省推進計畫生育工作開展的一項評比活動。根據省人口計生委對各地區計畫生育工作基礎分類標準,我市現有8個一類地區,4個二類地區。“升類”即是由二類地區升為一類地區;“創優”即創國家級或省級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7.“雙特困”家庭:指城市住房和收入特別困難的家庭。即本市戶口,人均居住面積低於10平方米的低保救濟家庭、低收入家庭或特困職工家庭。
  8.“三促進一保持”: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所明確的2009年抓落實的工作重點。即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9.“雙轉移”工作:省委、省政府2008年5月作出決定,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市委、市政府穗字〔2008〕10號文《關於加快推進廣州市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實施意見》指出,要積極有序引導我市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力向廣州以外地區轉移升級。通過推動“雙轉移”工作,達到最佳化勞動力結構和人力資源配置,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
  10.“退二進三”:產業布局調整和環境保護的措施。指引導工業(二產)退出中心城區,騰出發展空間引導服務業(三產)進入發展。
  11.騰籠換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措施。即將低端、落後、不具發展前景的產業項目轉移出去,引進處於產業鏈高端、科技含量高、技術先進環保的產業項目。
  12.城市“六亂”:指城市中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掛、亂堆挖、亂張貼等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