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9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圍繞“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兩大主題,按照“抓發展、抓重點、抓落實”的工作方針,團結帶領全區人民,成功克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全力支援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沉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實現了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自主創新不斷增強、民生福利不斷改善的工作目標,較好地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
按照“一江引領,兩岸互動,突出重點,綜合發展”的工作思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8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1.1%;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4.62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工業總產值完成386.0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26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實現外貿出口總值17.30億美元,同比增長35.7%,進口總值12.51億美元,同比增長42.6%。全區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0.9:30.1:69.0,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兩圈”規劃成果初顯。白鵝潭地區城市規劃設計競賽順利結束,目前正由市牽頭進一步深化完善方案。以白鵝潭為核心的廣佛都市圈中央商務區建設穩步推進,大坦沙島南、新隆沙、陸居路等地塊已納入市經營性儲備用地計畫。十三行商圈規劃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入,廣州美食園項目正抓緊實施,上下九步行街及周邊專業市場升級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紮實推進。
現代服務業取得新發展。制定了《荔灣區關於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意見》、《荔灣區促進總部經濟發展暫行辦法》等政策措施。成功舉辦了香港新春招商會、廣州荔灣現代服務業推介會。總部經濟在上一年基礎上快速增長,又引進歐洲博姿、金葉菸草等多家總部型企業。大力推動傳統商貿業信息化改造,上下九步行街與中國移動合作打造電子商務示範區,芳村茶葉批發市場園區和站西鞋城公共信息平台正式開通,茶商網被指定為中國茶博會唯一網路媒體。大力開展商貿會展活動,現貨成交額近250億元,有力拉動了內需和消費。
生產力骨幹產業實現新突破。三大重點項目建設全面展開,廣東中煙廣州生產基地已進入施工階段,廣州國際醫藥港收地工作取得突破,廣東塑膠交易所二期地塊平整工程已完成。不斷加強重點企業生產服務,廣州捲菸二廠、廣鋼、廣船等重點企業產值穩定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2.77億元,同比增長10.6%。
新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快速提升。諾信數控與日本安川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實現先進裝備製造業的擴張。金沙、茶滘等五大工業集聚點升級改造穩步推進,橋中工業集聚點以省重點項目“中華液晶城”為抓手,與中國電子技術工業標準化研究所、華南理工、廣東工業大學合作共建,引進美國矽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國際先進水平的光電企業,被省市命名為“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和“中國留學人員廣州光電科技產業基地”。
節能減排和節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突出抓好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重點工業企業的減排達標監管工作。特別是加強珠江沿岸及河涌兩岸重點排污單位的監控,取締了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對能耗大、排污總量大的一批重點污染源企業安裝了線上監測和視頻監控系統,各項節能減排指標控制良好。全面實施環保“退二”工作,關閉或搬遷“退二”企業18家。以落實八次衛片執法檢查整改和查處新違法用地工作為切入點,大力推動節約集約用地工作並取得明顯成效。
(二)城市建設管理成效顯著,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城市規劃編制有新進展。除大力推進白鵝潭經濟圈和十三行商圈規劃編制外,完成了廣州國際醫藥港、廣東中煙廣州生產基地等重點項目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工作。滘口客運站周邊地區整治等一批規劃通過了審批。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正在開展。舊城更新規劃政策研究、社區綜合整治規劃、沙面南街綜合整治規劃等已編制完成,為城區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我區負責的捷運五、六號線、東新高速公路、洲頭咀隧道、武廣客運專線等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順利推進,全年完成拆遷面積約24萬平方米。完成了鳳西二路延長線、龍溪路等一批道路建設和通津、洞企石等一批片區的排水改造,正抓緊推進東沙大道、福州路、和平西路延長線等建設工作。全年新增改造道路面積達18萬平方米。
水系綜合整治成績顯著。明確了“五環、六線、群閘聯控、調水補水”的整治策略。花地河、大沙河、大衝口涌北段、海龍圍海中段堤岸整治工程等一批主要河涌的環境整治已基本完成。積極推進珠江沿岸光亮工程建設,完成了沿岸一線122棟建築的亮化工程,白鵝潭地區的夜間景觀更加亮麗。
環境綜合整治卓有成效。深入實施“青山綠地、藍天碧水”工程。荔灣湖公園擴建工程紮實推進,醉觀公園擴建工程(一期)順利完成,道路綠化升級改造取得實效,區屬各公園整體面貌進一步改善。完成興賢、聚龍村一期等一批重點社區環境整治項目,投入3000萬元對62箇舊城社區進行綜合整治。加大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治理力度,著力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水污染、工業廢氣污染、飲食業油煙噪聲污染等問題,完成了110家飲食服務業油煙治理設施線上監控設備安裝工作。在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中,我區在全市排名第一。
“城中村”改制改造穩步推進。順利完成經濟聯社換屆工作,出台了指導經濟聯社發展的若干意見。納入市“城中村”改造試點的花地改造工程首期已奠基動工。西塱裕安圍地區作為“城中村”環境整治改造的試點,進一步拓寬了“城中村”改造工作思路。支持經濟聯社對近9萬平方米的危破廠房進行升級改造,有力地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投入2000多萬元,對20條“城中村”道路進行了改造。實施了沙洛、南漖經濟聯社自來水主幹管改造工程,影響城中村居民的“用水難、用水貴”問題正在逐步解決。
危破房改造工作有序實施。積極推進恩寧路地塊舊城綜合改造試點工作,累計簽定安置補償協定1079份,占應動遷總量的55%。大力推進小連片危改地塊改造,完成了聚龍村核心區解危等項目的改造工作。全面完成2003、2004年在冊危破房督修5084幢、面積56.91萬平方米的任務,比市下達的計畫提前了一年;完成2005年、2006年在冊危房年度改造任務300幢、面積8.71萬平方米,占年度任務面積總量205.5%,占總任務量的83%,確保了民眾的居住安全。
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以“創文”和鞏固“創衛”成果為載體,促使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切實改善城市環境。積極穩妥推進市容環衛體制改革,公廁管養和市政道路保潔作業實現社會化。不斷深化城區“六亂”和社區環境綜合整治,有效改善舊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去年全區共清理“六亂”6.76萬宗,拆除違法建設面積17.08萬平方米。我區被評為“2008年度廣州市城市管理工作先進區”。
(三)改革創新邁出新步伐,城區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制定實施了國有集體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指導性意見,順利完成區建設系統下屬房地產開發企業移交管理等工作。完成全區234戶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核實工作,實行部門預算單位59個,比2007年增加14個。規範了公務員崗位津貼,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穩步實施規範事業單位人員崗位津貼工作。制定了《荔灣區領導幹部離任經濟事項交接辦法(試行)》等制度,使審計工作在規範財經秩序、促進廉政建設等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進一步健全國有資產監管制度。積極盤活國有資產,妥善解決企業改革遺留問題。解決了原經貿系統下屬企業1880多名退休人員移交社會化管理問題;提前完成恆潤閣和蘭興苑的臨水臨電工程以及匯成花園樓盤永久電建設工程;荔灣城建開發公司名下兩幢9層樓宇外電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三聖社地塊住宅部分已全部回遷;已爛尾多年涉及150多戶拆遷戶的恆暉閣項目續建工作正式啟動。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制定實施了《關於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與英國西南英格蘭地區發展局簽定了創意產業技術轉讓合作協定,建立廣州荔灣中小企業創意產業平台和200創意文化園區。“荔灣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被命名為第二批“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廣州設計港被授予“廣東省著作權興業示範基地”稱號。推動信義國際會館、廣州工業設計交流中心等企業拓展服務外包業務,積極推進申報服務外包示範區工作。順利通過省智慧財產權試點區驗收。立白集團成為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並被國家人事部批准設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四)惠民措施逐步落實,民生福利進一步改善
加大惠民舉措和財政投入力度。在落實市、區相關惠民措施基礎上,出台惠民措施19條補充意見。加大對民生福利的財政投入,全年在落實惠民措施上投入4.85億元,社會民生得到了有效改善。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不斷深化。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資助、創業培訓、拓展社區就業崗位等措施,促進多種形式就業,重點幫助困難群體實現就業。全年登記在冊城鎮失業人員72068人,實現就業54787人,就業率為76%。有123個社區通過“充分就業社區”驗收,創建率達63.7%,高出市創建指標8.7個百分點。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企業用工的影響,率先在全市建立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創業基地。認真貫徹《勞動契約法》,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全年共處理30人以上的集體勞動突發事件17件,涉及人數1683人,為勞動者追回工資2307.3萬元。
社會保障覆蓋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提升。重點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全年全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85524人,完成市下達的年度參保任務的112.4%,居全市前列。城鎮老年居民養老保險順利推進,基本實現了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全體城鄉居民。及時發放困難民眾低保救濟金和臨時物價補貼,紮實做好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工作。全年共為4628戶低保救濟家庭發放救濟金3568萬元,發放重大疾病醫療資助金734萬元、基本醫療救助金261萬元。住房保障工作不斷加強。在“應保盡保”的原則下,通過租賃補貼、實物配租、公房租金核減等方式,努力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按照“平安奧運”的總體要求,開展了“紅棉”、“劍鋒”等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了一批犯罪分子。全年刑事立案4766宗,同比下降14.7%,人民民眾對我區社會治安滿意度不斷提高。區財政投資建成視頻監控點2672個,完成市下達建設任務(2367個)的113%,在全市考核中名列第二。開展區領導大接訪活動,有效化解了各類人民內部矛盾。夯實安全生產監管基礎,全面建立聯社、村(居)安監辦,率先在全市提出安全生產隱患責任倒查制度,率先進行用電安全專項整治和安全生產信息監管一體化平台建設,連續三年被市評為“安全生產監管先進單位”。積極開展消防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消防安全“一暢兩會”工作要求,建立標本兼治的消防安全長效機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援建汶川工作成績突出。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全區人民慷慨解囊,奉獻愛心,募捐款物達2822萬元。抗震救災轉入恢復重建階段後,我區率先開展對口支援汶川縣威州鎮秉里村災後重建工作,第一期援建項目已於元旦前交付秉里村使用,被當地民眾譽為“廣州精神”和“荔灣速度”。
(五)社會各項事業加快發展,和諧荔灣建設進一步推進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有新突破。深入實施教育“三品”工程,廣州一中、沙面國小、耀華國小等3所學校被評為省“書香校園”,荔灣教育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階段規範化學校建設穩步推進,樂賢坊國小綜合樓建設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套用水平不斷提高,完成學校教育專網建設,廣州四中等4所學校被確定為市教育E時代實驗學校。我區被評為省教育收費規範區,順利通過省教育強區複評。
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有新提高。積極推進納入市社區衛生髮展規劃的1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建設,落實城市社區基本醫療補助,社區衛生服務更加便民、惠民。紮實推進中醫藥強區建設,區中醫醫院和骨傷科醫院成為市中醫名院建設單位,華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定為全市唯一的國家中醫“治未病”試點單位。積極做好抗災保春運等重大活動衛生保障工作,加強疾病防控,民眾身體健康得到有效保證。
文化體育事業取得新發展。“1101”民眾文化工程不斷深入,成立了西關畫院,承辦了第五屆羊城國際粵劇節和穗港澳粵劇日活動,區文化中心大樓改造有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穩步開展,文化市場管理進一步規範。區文化館通過國家一級文化館複評,區博物館被評為3A級國家旅遊景區,區文化廣電局綜合執法隊被評為省掃黃打非先進集體。紮實推進“一十百千萬”群體工程,成功舉辦區第十二屆運動會。全民健身廣場首期建成啟用,體彩銷售首次突破1億元。啟動2010亞運城市行動計畫,荔灣體育館和芳村網球中心改擴建項目有序推進。
人口計生等工作有新進步,圓滿完成省、市下達的人口計畫任務和工作目標。全區人口出生率為7.09‰,戶籍人口計畫生育率98.2%,被評為全國計生協會工作先進單位,並獲省人口計生宣教創新項目獎。我區還榮獲省雙擁模範區“五連冠”、市雙擁標兵區“六連冠”。物價、武裝、人防、婦女兒童、科普、殘疾人服務、對台事務、民族、宗教、統計、僑務、外事、檔案、地方志、老齡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績。
(六)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政府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
自覺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辦理各級人大代表議案、建議68件,收到代表反饋意見67件,其中表示滿意的占67.2%,基本滿意占31.3%;辦理政協委員提案、意見137件,在反饋意見中,滿意占81.6%,基本滿意占17.2%。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載體,強化公務員隊伍建設,推進依法行政。懲防並舉,全面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在全市率先創建社區黨風廉政監察站,切實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率先構建績效考評體系,紮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和效能監察;加大糾風專項治理、政風行風評議及協調解決經濟聯社留用地問題的力度;加強辦案機制建設,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以深入開展廉政文化“六進”為載體,強化源頭防止腐敗和反腐倡廉教育,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各位代表,去年我區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是全區人民同心同德、辛勤工作的結果,也是駐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政府,向對政府工作給予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駐區單位等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國內外經濟環境極其複雜的情況下,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來之不易。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區作為老城區,底子薄,歷史遺留問題多,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經濟總量仍然偏低,經濟結構還不夠合理,運行水平總體上處於較低狀態;二是仍未形成有規模的特色支柱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三是城市建設、管理和社會發展歷史欠賬多,投入不足;四是區域發展還不夠平衡,資源整合有待進一步深化;五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和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09年工作安排
縱觀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今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區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但困難與希望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不折不扣地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又要堅定信心,善於從變化的形勢中把握難得的機遇。要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動力,以舉辦2010年廣州亞運會為契機,以落實“三促進一保持”為重點,在積極實施“商旅帶動、產業升級、科教強區、環境最佳化”戰略的同時,依託荔灣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充分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力促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
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70%以上。
(一)著力化“危”為“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保增長是今年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利用白鵝潭經濟圈和十三行商圈規劃推進所帶來的機遇,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提升經濟效益和質量。加強企業服務,積極開展商貿會展活動,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亮點,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抓經濟結構調整最佳化。切實推進以“兩圈”為帶動的現代產業體系新格局,加快推進康王路、鐵路南站、新隆沙、陸居路連片開發和大坦沙島規劃實施,使之成為我區發展總部經濟、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的重要載體。按照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建設十三行商圈,提升傳統商貿業水平”要求,以廣州美食園項目建設和上下九步行街的升級改造為抓手,推動磚木結構房屋儘快納入舊改、危改項目,抓住西城都薈、和泰廣場等商貿重點,打造廣州都市級的特色遊憩商業區。
抓投入和重點項目的落實。全力整合各種資源,調動各方資金,加大投資力度,發揮重點項目的投資拉動作用。一是抓好高端、高效益、強帶動的經濟項目建設。大力推進中煙廣州生產基地、廣州國際醫藥港、廣東塑膠交易所二期等項目建設。二是抓好一批行業領先項目的建設。大力推進廣州世貿服裝城、廣東茶葉交易中心以及創意產業有關項目的建設,力爭早日出成果、出效益。三是抓好集聚和輻射力強的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廣東光電科技基地和留學生科技園、廣州數控裝備高科技產業園、荔灣區中小企業創新科技園、坑口數碼基地的基礎建設。努力把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打造成自主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完整、配套設施完善的光電特色產業基地。
抓產業園區建設和企業服務。加快推進新型工業集聚區建設,引進龍頭企業,提升集聚區影響力。將現有的西塱和東沙工業集聚區連片發展,打造成集群式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化裝備製造業園區;做大做強龍溪物流園區。繼續盤活破產企業廠房、閒置倉庫和土地資源,加大現有資源二次開發的力度。針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做好企業引進和扶持工作,尤其要加大對中小民營企業扶持力度,通過政策支持、產業引導和社會服務,切實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增強發展信心。
抓廣佛同城化推動工作。在省、市的統籌領導下,搶抓《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實施的機遇,充分發揮我區作為廣州中心城區和廣佛都市圈核心區的區位優勢,從產業結構互補、基礎設施連通、生態環境同治、社會事務共管等方面入手,推動廣佛同城化建設,努力爭當廣佛同城化的試驗田和突破口。
抓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繼續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項目的立項審批,淘汰落後產能。突出抓好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重點工業企業的減排達標監管工作。特別是加強珠江沿岸及河涌兩岸重點排污單位的監控,確保2010年6月前全面完成污染源排放口的清理整頓任務。進一步提升土地綜合利用效率,提高產業準入標準,實現產業結構和用地結構的雙重最佳化。加快推進經濟聯社留用地指標核定、規劃選址、用地報批工作,處理好建設用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並加強土地執法,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二)著力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建設“首善之區”為目標,以迎亞運為契機,全面推進城市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提升城市發展的承載力,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
全力推進城市規劃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配合市有關部門完善白鵝潭地區規劃,繼續做好十三行商圈及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配合市實施洲頭咀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芳村大道快速路、東新高速公路等道路項目,完成福州路、和平西路延長線、東沙大道等建設項目,推進芳村大道南、龍溪大道東延長線等道路建設工程,力爭年內新增改造道路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
全力推進舊城改造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快舊城改造試點工作,力爭年底前完成恩寧路地塊的動遷任務。以梯雲東地塊為試點,積極探索多方式的小連片改造模式。加速推進西榮巷、蔣光鼐故居、鶴洞山頂等項目的改造。啟動寶盛沙地二期工程建設,解決舊城區回遷戶歷史遺留問題。加快私房督修工作,力爭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危。年底前全面完成2005年、2006年在冊危破房以及2007年在冊危房的督修任務。大力推進“青山綠地”工程建設。積極實施昌華苑、聚龍村二期、西關大屋等一批社區的環境整治項目,對中山路、康王路、花地大道、人民路等城市主幹道沿線和亞運場館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全力推進陳家祠旅遊區周邊、西關大屋保護區周邊、上下九步行街、和黃商業帶連通道路沿線等環境整治工作,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
全力推進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作。進一步加大環境綜合執法力度,全面推進污染源摸查、水浸街治理、污水治理、調水補水、河涌綜合整治、雨污分流等六大類工作。創新河涌整治思路,採取“社會參與、項目代建、財政支持”等方式,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加快整治建設進度。重點對群閘聯控、調水補水工程、增埗河等12條主要河涌和沙涌等18條一般河湧進行綜合整治,完成塞壩、新基上下村等低洼地區的“水浸街”治理工作,大力構築城水相依、城河一體、人水和諧的水鄉美景。
全力推進實施一批城中村改造項目。繼續推進花地城中村改造一期、西塱裕安圍整治改造項目、武廣鐵路(荔灣段)復建房項目的建設,啟動東漖、茶滘等一批城中村整體改造項目,加快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格局。穩步推進南漖、葵蓬等8個經濟聯社的自來水管網改造項目,實現“一樓一表”。
全力推進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快城市管理標準化建設,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穩妥推進街道城管、環衛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規劃龍頭作用,嚴格控制和堅決清除各種違法建設,深入開展重點“視窗”地區、主幹道、城鄉接合部、鐵路沿線以及肉菜市場周邊的“六亂”整治。積極探索將物業管理模式引入城市管理,進一步完善數位化、格線化管理,深化城市管理效能監察,努力實現城市管理工作從突擊性管理向長效性管理轉變。開展星級衛生街道創建活動,鞏固“創衛”成果。
(三)著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努力破解發展難題
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進創新,從體制上機制上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深化經濟領域改革。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效能。大力推進區市政建設工程公司、荔灣經濟技術發展公司改組轉制工作,充分利用產權交易市場,積極引進社會投資,逐步推進國有資本退出競爭性領域。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建立投融資體系。進一步完善協稅護稅工作機制,加大對區內總部企業的扶持力度,保護和發展優質稅源。加強財政資金和國有資產管理,全面實現部門預算,加強對財政支出全過程的績效評價,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益。不斷規範國有資產出租、出借行為和構建國有資產管理的動態平台,穩步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改革。
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高高新技術對全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大力實施電子信息產業、現代信息服務業和創意產業、裝備製造業三大科技專項。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專業市場的改造升級,推進移動電子商務的廣泛運用。加快高新技術園區建設,落實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優惠政策,積極推動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
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重點做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工作。以逢源街、海龍街為試點,推進街道管理和服務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全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工作,繼續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提高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水平。繼續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加快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
逐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區國資一盤棋觀念,以企業的優質資產推進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積極盤活國有資產,力爭在今年全面啟動解決區屬國有房地產企業歷年開發樓盤的臨水臨電工作,基本解決小業主房產證辦理問題,全面完成已轉制改革企業退休人員移交社會化管理,逐步解決拆遷安置戶回遷工作。
(四)著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打造平安和諧荔灣
繼續堅持以人為本,及時解決民眾的切身利益問題。今年要嚴格控制黨政機關行政經費支出,各項公務經費預算實行“零增長”,拿出更多資金改善民生,切實做到保民生、保穩定、促和諧。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實施就業優先發展戰略,繼續完善創業培訓等配套政策措施,促進多種形式就業。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重點幫助困難群體實現就業,力爭實現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的目標。創新就業技能培訓機制,以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為主陣地,提升培訓檔次,促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切實保護好勞動者合法權益。
全力構建社會保障安全網。繼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大力推進農轉居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力爭今年底符合參保條件人員全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全力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今年底基本實現“全民醫保”。加大對低保人群的救濟和幫扶力度,努力確保民眾“吃好飯、住好房、上好學、治好病”。完善流浪乞討救助和臨時救助制度,確保困難民眾基本生活需要。進一步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大局。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落實打防管控措施,深化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和套用,努力打造“平安荔灣”。加強信訪工作,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力度,完善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建設,堅決防範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繼續做好支援汶川縣威州鎮秉里村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堅持在受援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既定工作安排,抓緊推進,力爭將秉里村建設成為災後恢復重建的樣板。
(五)著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確保人民民眾共享改革成果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文化是學校辦學靈魂”的理念,著手總結深化教育“三品”工程創建成果,加大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力度,力促教育整體質量全面提高。加快推進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進一步規範民辦教育,重視學前教育,發展職業教育,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完成教育系統專項審計工作。
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全面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建設,力爭按時按量完成建設任務。開展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涵發展。深入推進中醫藥強區建設,發揮中醫“簡、便、驗、廉”優勢,著力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完善疾病防控、衛生監督和公共衛生應急等體系建設,確保食品藥品安全。貫徹新的《廣東省人口計畫生育條例》,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積極構建具有荔灣特色的人口計生公共服務體系和人口文化體系。
全面推進文體惠民工程。堅持“文化引領”,加大文化設施投入。圍繞十三行商圈規劃,發掘和豐富十三行歷史文化內涵,著力打造“一街(十三行風情街)、一館(十三行博物館)、一節(十三行文化節)”,爭創全國文化先進單位。以“一街一品牌”為主題,完善基層文化站建設,力爭完成區文化中心大樓改造以及蔣光鼐故居併入區博物館後的整體布展工作,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紮實推進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廣泛深入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做好第八屆全國游泳之鄉迎評工作,全面推進2010亞運城市行動計畫,進一步加快荔灣體育館和芳村網球中心改擴建項目建設。繼續做好其他各項社會工作。
(六)著力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努力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
繼續強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切實加強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和民主考評。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重視政協的民主監督,及時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參政議政作用,認真聽取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意見。充分發揮內部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人民民眾監督的作用,不斷鞏固和擴大基層民主。
繼續強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大力推進政府管理理念、機制的轉變。按照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改進行政管理與服務方式,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加快推進區政務中心建設,完善各項服務功能,不斷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繼續強化政風行風和廉政建設。進一步完善懲防腐敗體系,繼續在有條件的社區創建黨風廉政監察站,切實加強首問首辦責任制的落實,加大行政問責和行政過錯責任追究的力度。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繼續深化經濟責任審計,治理商業賄賂,加強對重點項目、重點資金運行的監管,嚴格“收支兩條線”管理。建立健全法制諮詢顧問制度,拓展政府法制服務平台。深入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和績效考評工作,抓好視窗建設,建立一支勤政、廉政、優政的幹部隊伍。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各項工作,實現預期發展目標,既有挑戰,又有機遇。我們堅信,任何困難都改變不了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任何挑戰都阻擋不了我們奮力前進的步伐。讓我們緊緊依靠全區人民,同心同德,不斷進取,以優異的成績向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
名 詞 解 釋
五環、六線、群閘聯控、調水補水:我區水系綜合整治的重要策略。其中“五環”指芳村圍、海龍圍、葵蓬圍、大坦沙、荔灣北片,“六線”指花地河、大沙河、劍沙涌、沙涌、東塱涌、塞壩涌。圍繞五環,狠抓六線,通過水閘的聯合調控,統籌調水補水,實現水環境的根本改善。
城區“六亂”:指城市中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掛、亂堆挖、亂張貼等現象。
充分就業社區:指城市社區內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居民,在統計期內基本實現就業再就業。
消防安全“一暢兩會”:“一暢”是指社會各單位必須暢通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兩會”是指社會各單位從業人員會撲救初期火災、會自救逃生。
教育“三品”工程:指創建品牌學校、品牌學科、品牌教師的教育發展戰略。2006年3月正式啟動,以“文化是學校辦學的靈魂”為理念,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質量的中心意識,以創建品牌學校為龍頭,以創建品牌教師為關鍵,以創建品牌學科為支撐,通過學校內涵建設,促進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
“1101”民眾文化工程:旨在推動全區民眾文化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的惠民工程。其中,第一個“1”代表民眾文化活動每年確定一項中心工作;“10”代表目前要建設好10支民眾文藝團隊,待時機成熟將提出打造20支、30支民眾文藝團隊的目標,逐步實施“1201”、“1301”等工程;最後一個“1”表示搞好一台民眾文藝團隊的精品文藝節目展演。
“一十百千萬”群體工程:我區民眾體育工作的重點和主線。即每年承辦一次國際或國內大型體育賽事,每年由區體育局主辦或承辦十次市級或區域性體育賽事,每年由全區各場館、街道、部門舉辦一百次(印有秩序冊、記錄成績的)正規體育比賽,區轄範圍內各單位(部門、場館、企業、學校)組織一千次以上各類型比賽活動,每年正規比賽活動參與人數達萬人以上。
廉政文化“六進”:廉政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企業、進農村。
“三促進一保持”: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所明確的2009年抓落實的工作重點。即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