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一、2018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要求。10月24日,總書記親臨我區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視察,並對廣東提出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要求,強調廣州要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著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總書記的親臨指導令我們倍感溫暖、備受鼓舞,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荔灣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年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持續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質量效益穩步提升。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保持戰略定力,致力於打基礎,謀長遠,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堅定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發展保持平穩。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23億元,增長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2.18億元,增長8.0%;商品銷售總額6028.77億元,增長8.4%;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290.81億元,增長38.8%。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0.4: 21.9: 77.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51億元,對全區經濟成長貢獻率為95.1%。經濟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6億元,可比增長9.8%。在七大領域部署攻城拔寨重點項目87個,完成投資139.27億元,以項目為引領不斷夯實經濟發展基礎。招商引資穩步推進,新增註冊資本2000萬元以上企業727家,增長4.9倍;註冊資本合計515.83億元、增長1.2倍;新增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26家。
新動能不斷壯大。進一步加大創新扶持力度,新修訂出台科技創新系列政策5項,本級財政科技經費支出3.81億元,增長10.1%。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全區上市企業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1家、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569家。強化科技創新園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開展第一批科技創新園區認定,七喜創意園入選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持續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1家,新增省高企培育庫企業48家,唯品會、前後文化入選中國創新50強,名創優品被評為廣州市獨角獸創新企業,七樂康入選市未來獨角獸創新企業。聚焦廣州市IAB產業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阿里雲創新中心、北斗科技園等一批人工智慧、醫藥健康、信息技術項目落戶動工,全年工業投資增長13.3%。完善區“1+5”人才政策,落實高層次人才優惠待遇,發掘和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新引進各類人才落戶1121人。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紮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鞏固產業結構調整成果。著力推動工業提質增效,38.5%的規上工業企業設有市級以上研發機構,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2.7%,企業利潤增長55.5%,其中以醫藥健康為主的先進制造業產值69.06億元,增長10.2%。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36%,現代服務業占比提升3.4個百分點。加快傳統商貿業轉型升級,醫藥零售、日用百貨等傳統實體產業借力“網際網路+”實現最佳化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支撐力不斷增強。實施專業市場轉型疏解三年行動計畫,黃沙水產市場、花鳥魚蟲市場等19個專業市場改造工作穩步推進,其中6個成功向綜合化、品牌化和展貿化轉型。
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圍繞“民營經濟20條”及實施細則,主動做好企業服務,民營經濟增加值48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39.7%。“放管服”改革有力推進,調整公布31個部門權責清單,抓好92項下放事權承接,實現接得住、管得好。清理規範第二批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62項,清理審查證明事項356項,取消區本級證明事項9項。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實施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政府和社會投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分別壓縮至90和50個工作日以內。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實現全程電子化服務,開辦企業“免預約、零見面、無紙化”即時辦理,拓展“容缺登記”範圍,商事主體突破11萬戶,註冊資本總額突破1000億元、增長46.1%。規範涉企收費行為,切實降低企業成本,三年來累計為全區企業減負29.5億元。打造多功能“辦稅易”服務體系,主要涉稅費業務“一廳通辦”、12個涉稅事項提速至當天辦結。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提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規範化、標準化水平,開展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工作。其他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有序推進。
(二)著力推動協調發展,核心功能區承載力不斷增強。最佳化提升中心城區功能,著力加強基礎性建設,全力推動戰略性建設,不斷增強城區承載力、影響力和輻射力。
規劃引領作用更加凸顯。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統籌最佳化城區空間格局,全面推進“多規合一”,完善白鵝潭等一批重大發展平台控規調整和城市設計,最佳化沙洛、五眼橋等12個片區規劃,完成區兒童醫院、菊樹醫院項目控規調整。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率先在全市完成批而未供用地“去庫存”任務。提升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水平,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獲市政府批准,歷史文化和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不斷深入。
三大平台建設深入推進。白鵝潭中心商務區方面,省政府決定將廣東當代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項目選址白鵝潭,新三板廣州服務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產融資產管理公司等落戶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新隆沙項目基本完成出讓前手續,陸居路項目動遷超過80%。海龍科技創新產業園區方面,起步區7個地塊已出讓,13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頒布實施起步區產業準入導則、城市設計導則和規劃審批導則,首批4個產業項目已啟動,園區市政配套和水系建設工程穩步推進,龍溪、鶴翔變電站建成投產,嶺南V谷等項目正抓緊主體工程建設。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方面,文商旅加速融合發展,深化“一帶七區”發展格局,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和泮塘五約微改造納入國家試點,永慶坊成為全國聞名的旅遊目的地和網紅新名片,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二期項目已動工,粵劇藝術博物館榮獲“中國建築工程裝飾獎”,荔枝灣景區七項品質提升工程加快實施,步行空間網路規劃設計等工作有序開展,功能品質得到全面提升。
交通樞紐功能不斷完善。以“三隧四路五軌道”為代表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等續建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如意坊隧道、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工程等項目順利開工,如意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等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捷運十一號線、二十二號線等軌道交通動遷工作進展順利,互聯互通功能不斷增強,廣州西部交通樞紐加快成形。龍溪路升級改造(東段)、廣鋼新城一期市政道路等一批項目順利動工,一批橋樑大中修穩步鋪開,芳村沿江路、東漖大橋等一批前期項目加快推進,市政路網不斷織密,城區交通環境得到完善。
城市更新取得新進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城中村改造穩步推進。大坦沙島西郊村改造有序實施,廣州呼吸中心已動工,東漖村13.9萬平方米復建房順利封頂,茶滘村復建房動工,鶴洞村已開展合作企業招商,葵蓬等4個村引入合作意向企業,海南等6個村完成改造意願全村表決。加快土地盤活利用,舊廠改造力度持續加大。廣船地塊一期用地完成拆卸,廣州文化產業創新創業孵化園已動工,廣鋼總部、廣州港內四碼頭等一批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突出完善人居環境,舊城改造工作不斷完善。著力推進老舊小區微改造,2017年40個老舊小區改造全部完成,2018年72個老舊小區改造順利推進,公共服務功能和面貌不斷改善,居民民眾滿意度持續提高。
(三)加強城區綜合治理,美麗荔灣建設成效顯著。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繡花功夫最佳化城區管理,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荔灣建設水平持續提升。
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開展。鐵腕整改中央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一批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穩步推進,紮實做好工業鍋爐、揮發性有機物、加油站油氣回收、建築工地揚塵等監管,空氣品質得到改善。土壤環境保護深入開展,土壤質量調查和修復管理全面加強。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全面落實“河長制”,順利通過國家黑臭水體專項督查,推行河湖警長制,聘請64名民間河長,順利通過國家對沙基涌等13條河涌“長制久清”考核,沙坦涌等12條河涌“初見成效”已通過市級驗收,60%小微水體基本消除黑臭。完成普查確認工業污染源1412家,清理整治各類“散亂污”場所569家。完成河涌拆違11.6萬平方米,整治非正常排水口590個,完成第一批8個城中村截污納管,新增污水管網249公里,第二批9個城中村截污納管全面開工。結合治污促水改,葵蓬村已完成管道施工,海南等5個村正開展施工招標。西朗污水處理廠二期項目已動工。
城區面貌上新台階。擦亮花城綠城品牌,打造廣州園林博覽會荔灣景點等一批精品工程,完成17個園林綠化項目,升級改造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種植1.15萬棵開花喬木,城區綠化水平不斷提高。完成四輪城中村市容環境集中整治,推動創建5個區級容貌示範社區、1條責任區示範街。實施“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畫,開展10座公廁大修、5座智慧型公廁採購等工作,配備母嬰室、乾手機等便民設施。固廢和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有序推進,啟動第二批20個精準分類樣板小區創建,開展城中村餐廚垃圾和公園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建設一批宣教平台,充分發揮“3·15·60”再生資源網路體系作用,全年回收低值可回收物4萬噸、餐廚垃圾2.4萬噸,占垃圾總量的17%,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水平顯著提高。
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全面推動更乾淨更整潔更平安更有序城市環境100項工作落實,持續加強城區環境保潔,市政設施監管維養規範有序,城區管理標準化、精細化、品質化水平不斷提高。整治“六亂”5萬宗,堅決遏制土地違法行為,治理拆除違法建設257.5萬平方米,完成率105.3%。加快管道燃氣建設,新增居民用戶2.78萬戶,新建燃氣管道4.02公里。有序推動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工作,食品藥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開展全覆蓋安全生產大檢查,整治各類安全隱患1.68萬宗,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42.9%和35.3%,全區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可控。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打造區應急指揮綜合平台,及時妥善處置各類突發事件330起。高效組織颱風“山竹”應急搶險,迅速恢復城區正常秩序。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社會民生事業保障有力。加大民生投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區人民。
民生保障全面加強。著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年區財政投向民生領域資金89.97億元,占總支出的89.5%,十件民生實事全部兌現。提前超額完成社保擴面征繳任務,穩步實施全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認真落實各項民生保障政策,累計解決2.7萬戶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向雙低家庭、殘疾人等發放各類救濟救助金及補貼1.04億元,實施醫療救助1.8萬人次,醫療救助工作檢查審計全市第一。積極促進就業,新增就業3.1萬人、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萬人,培育建設各級創新創業(孵化)示範基地23個。深化養老服務綜合改革,“大配餐”服務提質擴面,全年服務31.2萬人次。推進醫養結合,3間養老機構獲省評定為五星級,數量居全市第一,東漖街成為全市醫養結合暨智慧健康養老示範點。健全復退軍人服務體系,開展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信息採集工作,不斷提升服務水平。脫貧攻堅成效明顯,區財政安排扶貧資金1.2億元,推進“百企幫百村”行動,全面完成連州市精準扶貧年度幫扶任務,紮實做好對畢節市七星關區、金沙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新疆疏附縣烏帕爾鎮、西藏波密縣松宗鎮、三峽庫區等工作。
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接收8所公建配套學校,新增教育用地10.9萬平方米,中國教科院荔灣實驗學校等3所學校如期開學,廣州一中國中部改擴建等項目順利推進;創新辦學體制機制,與廣東實驗中學合作辦學;推進教育集團化,成立荔灣區“3+6”教育集團,充分發揮優質資源輻射作用;區屬高中實現高考一本(高優線)、二本(本科線)連續六年絕對人數和占比雙增長;區青少年交響樂團在英國“倫敦國際音樂節”取得三金一銀好成績。健康荔灣建設不斷深化,制定區域衛生規劃,區人民醫院等一批項目有序推進,大坦沙健康生態島、廣州國際醫藥港等醫療健康項目加快建設,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質量不斷提高;探索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構建分級診療制度,社區門診量占區屬醫療機構50%以上,順利通過國家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複評。最佳化計生服務,開展母嬰安康行動,打擊非法行醫,登革熱、非洲豬瘟疫情防控成效明顯。積極落實文化惠民工程,組織一批藝術精品創作,承辦省第九屆民眾戲劇曲藝花會等活動;加強“三館一站”陣地設施建設,18家街道圖書館納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一批健身路徑、籃球場和足球場,芳村體育中心升級改造有序推進;文化和體育工作分別獲省特別貢獻獎和突出貢獻獎。
社會治理不斷加強。推動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社區居民議事廳實現全覆蓋,西關大屋社區三級議事聯動機制入圍“廣東省城鄉社區治理十大創新經驗”評選。舊樓宇加裝電梯工作進展順利,新增電梯386台,入選“廣州黨建十大品牌”。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重大矛盾糾紛化解率97.1%。加大信訪積案處理力度,依法高效辦結信訪事項7523件,辦結率100%。投入3700萬元完善社會治安立體化信息化防控體系,推進全民禁毒工程,開展群防群治活動。最佳化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完善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制度,成立全市首個區級律師調解中心,首創專業市場法律顧問室,組織律師為民營企業免費“法治體檢”,推動法律援助“應援盡援”。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全方位落實反恐防暴措施,110案件類警情下降23.1%,降幅全市第一。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破獲涉黑惡刑事案件196宗、打掉涉黑惡團伙55個,民眾安全感滿意度創歷史新高。深化出租屋“八查”行動,出租屋門禁系統覆蓋率87%。創新社區矯正模式,加強社區服刑人員管控,刑事執法水平不斷提高。加強格線化服務管理,處理格線事件 6.8 萬件。國防動員、雙擁、打私、打假、民族宗教、僑務外事、人民防空、檔案、保密、修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紮實加強自身建設,打造人民滿意政府。堅持為民情懷,紮實抓好中央和省委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著力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深化。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全年共向人大常委會報告河涌整治、城市更新等專題19次,承辦省、市、區建議和提案185件,已全部辦理答覆完畢,答覆滿意率100%。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意見。嚴格履行行政決策程式,出台行政規範性檔案6份,出具合法性審查意見705份。加強普法長效機制和法治文化建設,推動“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落實,實現憲法學習全覆蓋。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落實執法數據網站公開,辦理行政複議案件146件、行政訴訟案件72件。落實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區政府負責人出庭應訴4件。堅持依法統計,抓好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確保統計數據真實可靠。出台加強經濟聯社工作意見“1+11”系列檔案,完善“兩級平台、三級監管”網路,推行“三資”陽光交易,全年集體資產成功交易2713宗,溢價率6.7%。
服務型政府建設有新成效。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決全面徹底肅清李嘉、萬慶良惡劣影響,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實施細則精神,以求真務實的作風把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全面落實深化機構改革部署要求,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完成供銷社綜合改革。完善和落實“一窗式”集成服務、清單管理、跨城通辦、一網通辦等措施,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847個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荔灣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在全省首個通過終期驗收。政務中心服務超15萬人次、滿意率99.95%,承辦12345熱線案件6.1萬宗、按時辦結率99.98%。深化政務公開,推動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和實施、公共資源配置、社會公益事業等重點領域信息公開,主動公開政府信息8606條,辦理公開申請693宗,政務更加陽光透明。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決策部署的結果,是區人大、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荔灣改革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包括:經濟成長壓力較大,產業結構整體水平仍然不高,新興產業還不能挑起大梁,新引進項目尚未形成有效支撐;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環境治理任務十分艱巨,城市管理、更新改造、征地拆遷還面臨諸多壓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高,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與人民民眾的期待仍有差距。對此,我們要以問題為導向,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方向,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
二、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對廣東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市委和區委全會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堅持“一個目標、兩個融合、三大平台、四大抓手”,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堅定不移推動“四個出新出彩”,堅持不懈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打造“灣區門戶、廣州名片、產業高地、現代商都”,努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動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建設全面上新水平,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5%,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人民美好生活質量持續提升。為實現上述目標,要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狠抓落實:
(一)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動融入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引領,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推動75個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壯大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產業高地”。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總部集群集聚發展。高端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研發設計、法律會計、檢驗檢測、融資租賃等專業服務,依託新三板廣州服務基地,積極聯通港交所設立“3+H”聯合服務基地,充分發揮新三板市場服務中小企業功能,吸引和培育優質創新型企業,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服務平台。品質化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現代商貿、旅遊、健康養老等服務業提升。突出發展文化產業,把歷史文化資源與產業相結合,加快文化產品開發,壯大數字內容、動漫遊戲等新型文化產業,打造商旅文創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功能,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和軟實力。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廣州西部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省級“網際網路+”小鎮,建設立白綜合科技園、清華啟迪協信科技園、北斗科技園等項目,推進裕申電子與中國信通院合作共建,引入中國智慧型製造產業聯盟,搭建智慧型物流、人工智慧創新聯盟,推動本地雲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產業能力提升。
深化平台載體建設。加快建設白鵝潭中心商務區,完成新隆沙項目土地出讓,啟動產業項目和安置房項目建設,加快推動陸居路地塊土地收儲。聚焦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完成產業規劃編制,加快逸合商務中心、白鵝潭國際金融中心項目建設,力促碧桂園(原恒基地塊)、萬科花地灣等項目實施,推動總部經濟集聚發展。加快建設海龍科技創新產業園區,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力爭7-10個項目開工,推動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業導入和運營謀劃,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結合點。以繡花功夫推進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建設,加快完成荔枝灣景區品質提升和泮塘五約二期工程,推進區域整體活化運營,打造荔灣文化旅遊精品線路,春節向市民展示“水舞燈光秀”表演。圍繞“品質、傳承、融合”,力爭9月份完成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二期騎樓部分改造,導入非遺文化展示、創意辦公、餐飲民宿等新業態,煥發老城市新活力,打造全國一流的嶺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標桿。加快沙面、沿江西路片區和上下九步行街最佳化提升,充分利用沙面特有資源稟賦,吸引知名企業總部、時尚藝術機構和精品旅遊機構進駐,打造高端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突出創新第一動力,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力爭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穩步增加。以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建為契機,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引導、支持龍頭企業建設科研平台和創新中心,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科研力量來荔灣設立研發機構。開展老舊村級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試點,引導製造業企業向數位化、綠色化、智慧型化轉型發展。推進茶葉、花卉、電子、服裝等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推動黃沙水產市場整體搬遷,支持市場品牌化建設和誠信體系建設,引導市場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大力提升餐飲、住宿、旅遊等傳統服務業發展質量,使傳統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堅決摒棄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產業,強化“散亂污”場所治理。
加強招商選資創新。樹立全球視野,瞄準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推介區內科技園區和商務樓宇,引進一批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項目。實施精準化招商,堅持主導產業引領、核心企業帶動、產業生態支撐,圍繞廣州IAB產業政策實施,大力引進行業龍頭、創新領軍企業和企業總部。實施專業化招商,最佳化招商機制,用好招商資源,統籌工作力量,借力社會化招商中介服務,打造更高更專、更優更強的招商隊伍。實施常態化招商,面向國內外重點地區開展定期招商,利用國際投資年會等活動,在更高層次參與合作和競爭,厚植招商引資新優勢。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部署要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健全領導幹部聯繫民營企業制度,加強企業發展監測與要素保障服務,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弘揚企業家精神,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落實省“民營經濟10條”、市“民營經濟20條”,搭建跨部門涉企政策“一站式”發布平台,推廣政策兌現“一門式”辦理。大力開展科技信貸融資服務,為企業搭建投融資橋樑。進一步實施減稅降費,持續減輕企業負擔。
(二)加快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建立健全高質量市場配置機制,推進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的改革開放,創建“現代商都”。
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發揮區位優勢,對標先進城區,在科技創新、公共服務政策對接、青年創新創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加強合作,爭當“灣區門戶”。認真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降低港澳金融、會計、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行業準入門檻。加強與港澳地區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等領域合作,推介荔灣文化品牌,擴大影響力和輻射力,推動文化貿易與休閒旅遊融合發展,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創新中心。深入推動發展平台共建,加快建設海龍科技創新產業園區,積極爭取將廣佛科技創新產業示範區提升為省級綜合試驗區,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格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重要節點。成立粵港澳醫藥健康產業聯盟,深化中醫藥合作,力爭把大坦沙健康生態島、廣州國際醫藥港納入粵港澳健康產業“一園多區”發展方案,推動健康產業和醫療資源深度融合發展。深化教育合作,積極推進港澳姊妹學校交流,爭取港澳優質高校到荔灣辦學,推動三地教育融合發展。密切人才交流,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積極承辦灣區創新創業比賽和交流活動。
培育人才第一資源。聚焦培育和引進高素質人才,打造“荔智匯”“揚帆計畫”等活動品牌,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及人才機構合作,共同構建產學研協同體系,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做好科技人才引進和培訓工作,吸納更多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為荔灣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進一步最佳化人才服務,放大各級人才政策疊加效應,繼續做好高層次人才認定評定和管理工作,落實高層次人才待遇,為產業園區送服務上門。
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實施《廣州市荔灣區最佳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進一步最佳化企業開辦、投資、經營環境,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深化改革,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調動各方積極性,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落實創新型企業發展扶持政策,研究制定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的扶持政策,完善荔灣區科技創新“1+8”政策體系。建立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系,形成“守信處處受益,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獎懲長效機制。設立重點企業和投資項目首席服務官制度,深化對企業全流程全方位跟蹤服務,提高服務效能。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抓好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工作,嚴厲打擊侵權違法行為,讓侵權者依法受到懲處,讓創新者放心大膽去創造。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瞄準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問題,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放大改革綜合效應。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任務,最佳化政府機構設定和職能配置,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入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圍繞“六減一優”切實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持續釋放改革紅利。推進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等改革,遏制隱性債務增加,確保政府債務風險安全可控。制定國資監管企業架構重組和人員調整實施方案,推進企業改革重組。完善國有資產重大事項清單管理辦法,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強化金融風險防控。
(三)加快提升發展平衡性協調性。高標準強化城區硬體和軟體建設,不斷增強南北片區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
提升區域綜合承載力。完成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穩步推進廣鋼新城一期市政道路、龍溪路升級改造工程(東段)等項目建設。動工建設如意大道、東沙隧道、芳村大道南管線擴容等項目,推動城市快捷路二期、鵝潭路、沙洛路、東漖大橋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新突破。加強大坦沙島交通系統研究和最佳化提升,緩解道路擁堵問題,規劃建設與中心城區的連線通道。深入開展海龍、東沙、白鵝潭等區域以及跨區交通路網規劃研究,啟動白鶴沙大橋、浣花路西延線、海龍圍規劃路等項目前期研究。爭取將廣佛江珠城際軌道起始站設在白鵝潭地區,有序開展軌道交通十號線、十一號線、十三號線和二十二號線征拆工作,不斷夯實粵港澳大灣區交通樞紐基礎。加快綜合管廊、停車場、公交站場、供水、供電、電信等市政配套設施建設,謀劃推進5G套用服務,加快銀沙等6座變電站建設工作。
全面拓展發展空間。加強規劃引領,結合三大發展平台功能定位,進一步深化各重點功能區控規,加快聚龍村及周邊地區、原鶴洞水泥廠地塊等控規最佳化,充分釋放優質發展空間。以城市更新改造為抓手,促進“三舊”區域集中連片更新,加強對城市歷史風貌和公共綠地空間規劃管控,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推進茶滘、東漖復建安置房和西郊集體物業建設;開展東塱、山村、葵蓬等10條城中村改造前期工作。力爭把大坦沙島更新改造項目納入中新合作區範圍,推進河沙、坦尾拆遷補償安置方案表決,推動大坦沙早日進入全面建設發展的“快車道”。加快廣船地塊、廣州港內四碼頭、廣鋼總部等舊廠改造項目建設。開展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繼續推進批而未供、閒置土地盤活利用專項整治行動,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產業體系、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方面進一步推動城中村與城區一體化發展。深化經濟聯社綜合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完善“1+11”系列檔案及相關配套指導意見,探索現代企業管理路徑,加強法治聯社建設,力爭實現民主法治聯社創建全覆蓋。大力發展花卉產業,擦亮“花”文化品牌。完善提升農田水利、公路、公交、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完成6個城中村水改任務,加快推進集體舊物業和村級工業園區升級改造,推動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環境整治,全面提升城中村地區功能面貌。
推進跨區域合作共建。推進更高層次的廣佛同城化,積極共建全國同城化發展示範區,在交通基礎設施對接、產業融合發展、協同治水、政務服務等方面密切合作。支持貧困地區推進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鞏固對口幫扶連州35個貧困村扶貧成果,以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為主線,確保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穩定脫貧。加大對貴州畢節七星關區、金沙縣的扶貧協作力度,做好58條深度貧困村結對幫扶工作。繼續做好對口支援新疆疏附縣烏帕爾鎮、西藏波密縣松宗鎮和三峽庫區等幫扶工作。
(四)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美麗荔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攻城拔寨的拼勁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讓荔灣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嚴格落實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工作計畫,加強工業鍋爐監督檢查,推進揚塵污染精細化管理,嚴格落實“6個100%”要求,有效減少大氣污染,提升空氣環境質量。加強建築垃圾治理,堅決管住出泥工地髒、運輸車輛亂、路面撒漏多等問題。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完成重點企業土壤污染調查,逐步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加強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以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打贏黑臭水體剿滅戰,確保沙坦涌等12條河涌通過國家省市考核、郭村涌等10條河涌初步消除黑臭,完成黑臭小微水體整治任務。加快推進西朗污水處理廠二期建設,新建城中村污水管網270公里以上。全面整治河涌排水口,推進管網隱患修復,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持續開展生態修復,逐步鞏固和恢復河涌生態系統。加強上下游聯動,推動跨區域河涌長效治理。加快補齊內澇短板,推進6項內澇應急搶險項目,整治民治大街等9個內澇點。
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服務。深入推動885個機團單位和304個生活小區垃圾分類減量,全面完成“三化四分類”的區級樣板創建,推動示範街創建工作,有序推進垃圾壓縮站建設。繼續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健全管養機制,完成6座示範公廁建設。積極開展建築廢棄物治理試點,加強建築廢棄物排放和消納設施建設。大力整治戶外廣告,繼續抓好市容環境示範街、容貌示範社區創建工作。堅決打好治理違建攻堅戰,治理違法建設240萬平方米以上。完成燃氣管道化改造目標任務,加快城中村管道燃氣發展進度。加快推進72個老舊小區微改造,全面完成舊樓宇加裝電梯三年行動計畫任務,積極探索老舊樓宇二次供水水管改造,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質量。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區綠化美化水平,高質量建設精品珠江西十公里,有序開展沿江西路、沙面等歷史建築風貌區景觀設計。實施道路橋樑景觀工程,改造提升東新高速出入口、五丫口大橋、芳村大道、花地大道等一批街景立面,提升城區景觀品質。推進一批綠化建設項目,沿花地河新建生態景觀林帶4.3公里,最佳化生態環境和城市公共空間。落實最嚴格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堅持“零容忍”查處新增違法用地。
(五)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創新。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用心用情辦實事、解難題,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打造“廣州名片”。
高質量發展教育衛生事業。深化與中國教科院第二期合作共建,深入推進“3+6”教育集團建設,全力創建全國中國小掛牌督導創新區,積極爭取知名高校和國際機構落戶荔灣。統籌教育資源配置,加快真光中學、四中、西關外國語學校、西關培英中學等改擴建項目建設,確保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九月開學。堅持立德樹人,推進家校融合,深化校外培訓機構常態化治理,大力發展校園體育運動。加快實施健康荔灣戰略,推動大坦沙健康生態島優質醫療健康項目落地,探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緊密型醫聯體,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區兒童醫院、人民醫院、骨傷科醫院等項目建設,建設一批重點專科,強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繼續推進中醫藥強區建設。探索“網際網路+醫療”,完善公共衛生和婦幼衛生服務體系,強化疾病防控應急體系,嚴防重大疫情發生。最佳化計生服務,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高水平發展文化事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裕安圍革命老區等紅色文化,把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做好“中國曲藝之鄉”複評工作,把荔灣打造成展示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視窗。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編制文物保護規劃,推進十三行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和聯合申遺工作。開展聚龍村及周邊片區、寶源路片區保護利用規劃編制,突出嶺南特色,傳承歷史文脈,提升城區品質和內涵。舉辦第九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和迎春花會、中秋燈會、羊城菊會等展覽,鞏固“廣州地區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稱號,提升荔灣整體形象和知名度、美譽度。推動廣東當代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加快建設,高品質發展文化事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圖書館和檔案館庫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辦好重大體育賽事,做強體育品牌。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面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切實提升民眾幸福感獲得感。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貫徹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措施,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市級創新創業基地和公共創業服務平台建設,新增就業2萬人,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萬人。推進民政系統標準化工作,深化救助體系建設,加大困境兒童救助保障力度。推動社保擴面,落實社會保險降費減負政策,穩步提高參保人待遇水平。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實施全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推動長者“大配餐”服務擴面增量提質,探索引入連鎖式家政機構,建設醫養結合智慧養老平台,提升護老安老服務質量。做好關心關愛退役軍人工作,保障退役軍人合法權益。健全企業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制度,加強勞動監察,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減少勞動糾紛。
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借鑑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經驗,深化新時代“楓橋經驗”荔灣實踐,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區自治水平,規範社區權責,推進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服務中心建設,發揮居民公約作用,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深化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和“社工+”戰略,開展志願者工作,推進“三社聯動”,實現社區管理“格線化+信息化”全覆蓋。強化出租屋安全隱患整治,持續推進來穗人員融合行動,完善積分制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加大信訪積案化解處理力度。加快機構職能融合,完善災害事故防範和應急救援機制,及時妥善應對災害事故。提升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健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閉環機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全面落實食品藥品經營風險分級分類管理,推進重點隱患治理,深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積極建設全國公共法律服務最便捷城區,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平安荔灣,創建全省維穩工作示範點,堅決捍衛國家政治安全,鐵腕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對涉黑涉惡違法犯罪進行全鏈條打擊,深入開展掃除黃賭毒等專項鬥爭,嚴密防範暴力恐怖活動,加大“四標四實”成果套用力度,深入開展社會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問題排查整治,加強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努力提高社會治理智慧型化、科學化、精準化水平。紮實做好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加強民族工作,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繼續做好國防動員、人民防空、雙擁、打私、殘疾人、僑務外事、修志等工作。
(六)加快建設務實高效清廉的人民政府。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提升履職水平,為人民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堅持依法行政。落實全面依法治國要求,依法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自覺接受區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認真辦理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加強保密管理和教育,完善政府重大決策目錄管理,提高政府行政決策質量。加強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工作,完善行政調解、行政裁決和仲裁制度,依法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堅持高效施政。持續推進政務服務創新,壓縮辦事流程、精簡辦事材料、減少辦事時間,堅決治理政務失信,不斷提升人民民眾對政務服務的滿意度。加快“智慧政務”建設,全面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建設統一的大數據綜合套用管理平台,統籌政府數據資源歸集,推進全區政務數據資源深度共享。以民眾常辦業務為核心,強化省政務服務網線上申辦功能,提供多樣化政務服務,推動信息互聯互通,讓數據多跑路、民眾少跑腿。
堅持廉潔從政。深入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定要求,加強源頭治理,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守住底線,不踩紅線,永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加強重點領域監督,抓好政府投資重大項目的廉情預警防控工作。深化審計管理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嚴管公共資金、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落實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激勵廣大幹部積極擔當,嚴厲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涵養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成就是擼起袖子乾出來的,是新時代奮鬥者揮灑汗水拼出來的。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推動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建設全面上新水平,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附屬檔案:1.名詞解釋
2.2018年荔灣區十件民生實事完成情況
3.2019年荔灣區十件民生實事
附屬檔案1
名詞解釋
“1+5”人才政策:即1份總體檔案《中共荔灣區委 荔灣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全面加快人才集聚的意見》和《荔灣區高層次人才認定評定管理辦法》《荔灣區高層次人才優惠服務實施辦法》《荔灣區緊缺人才優惠服務實施辦法》《荔灣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創業發展優惠服務辦法》《荔灣區人才獎勵評選表彰辦法》等5份配套政策檔案。
放管服:即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的簡稱。
雙隨機一公開:是指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一帶七區”發展格局:“一帶”即文商旅活化提升帶。“七區”是指七大特色功能區,即荔枝灣西關民俗風情區、恩寧路粵韻創意文化區、陳家祠民間工藝文化旅遊區、沙面歐陸風情島、十三行商埠歷史文化區、上下九—華林禪宗文化商貿旅遊區、西門瓮城城市歷史文化區。
三隧四路五軌道:“三隧”即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東沙-石崗隧道)、如意坊放射線系統工程(一期);“四路”即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如意坊放射線系統工程(二期)、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城市快捷路二期(荔灣段);“五軌道”即軌道交通八號線北延線、十一號線、二十二號線、十三號線二期、十號線。
“3·15·60”再生資源網路體系:即由3個處理中心、15箇中轉站場、60個便民點組成的再生資源網路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