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一、2017年主要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本屆政府的開局之年。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決策部署,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1234”發展思路,紮實將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的戰略謀劃轉化為戰略執行,為未來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年來,我們堅持把迎接黨的十九大、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全年工作的主線,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統領各項工作,在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上狠下功夫,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荔灣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
去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成效。經濟整體運行平穩,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69.89億元,增長5.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29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3.2%;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95.78億元,增長11.3%;商品銷售總額5877.78億元,增長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8.91億元,增長11.0%;稅收總額326.34億元,增長31.4%;外貿進出口總值152.1億元,增長5.3%;雖然受巨觀政策調控、統計制度調整等因素影響,經濟增速與預期目標有一定差距,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得到提高。核心功能區建設不斷深化,區域規劃高標準完善,三大平台建設有序推進,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獲市政府授牌,西部交通樞紐功能更加強化,如意坊隧道、廣佛放射線二期等一批民眾期盼多年的重大基礎設施動工建設,城市更新改造進一步加快,市容市貌大幅提升,營商環境更加優越,城區總體布局和功能不斷升級。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十件民生實事全部兌現,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天藍水清地綠水平不斷提升,一批民眾反應強烈的問題得到解決,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南北片區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加快。
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保增長促發展,經濟運行穩中提質。面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耐性,克服速度焦慮和數字情結,致力於打基礎、解難題、謀長遠,把工作重點放在改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上,突出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新興業態蓬勃發展,金融、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健康醫療等產業穩步增長,重點電子商務企業實現網路銷售額551.72億元,增長40.1%;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接近五成,民營經濟占GDP比重接近四成,對經濟成長貢獻繼續提高。穩定外貿發展,新增外資項目259個。專業市場轉型升級加快,推動實現品牌化、規範化和全產業鏈打造,促進優質市場做大做強,推動45家轉型升級為商業綜合體、科技孵化器等新業態,關閉不符合需求的市場16家。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全力推進“攻城拔寨”行動計畫,45個區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達到102.5%。加強招商選資,建立招商穩商機制,全面梳理7大類20項政策檔案落實情況,修訂出台招商選資獎勵辦法、扶持企業上市等4個政策檔案,全年新引進註冊資本500萬元以上企業1081家、註冊資本合計310億元,其中1億元以上企業29家、增長2.6倍;中民投健康、國智恆北斗、啟迪協信等一批重點項目已落戶,總投資148億元。
(二)堅持創新引領,新動能加快成長。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圍繞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出台促進新三板科技企業和科技金融發展系列政策,區本級財政投入科技經費3.45億元,增長40.8%;為區內科技企業爭取國家省市扶持資金1.98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9家,連續兩年實現倍增;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超過41%,居全市前列;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達32家,廣州市3D列印產業園入選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荔灣“網際網路+”小鎮納入省創建名單,成功舉辦全國新三板發展論壇暨第二屆新三板“雙百榜”發布會、荔灣區2017人工智慧發展大會等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一批大型基金、保險等金融企業正式進駐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與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公司共建新三板廣州服務基地,廣東基金業協會、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廣州基地、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等一批高端金融項目落戶工作有序推進;華南新三板大廈暨風投創投中心正式掛牌,聚力打造擬上市企業服務生態圈,全年新增主機板上市企業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6家、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302家。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引進人才429人。全年專利申請和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分別增長29.4%、34.1%。
(三)最佳化空間布局,平台建設穩健開局。突出規劃引領功能,高水平編制全區發展戰略大綱,面向2035城市總體規劃推進三大平台建設,加快釋放城區發展潛力。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建設逐步深化,成立區文商旅發展中心,開展規劃編制研究,確定“一帶七區”總體格局,荔枝灣西關民俗風情區、恩寧路粵韻創意文化區兩個啟動區分別納入市級和國家級項目統籌打造;推動重點區域、重要載體活化提升,非遺展示館、泮塘五約微改造一期等完成主體施工。白鵝潭中心商務區建設逐步提速,完成新隆沙—陸居路片區控規調整,新隆沙地塊徵收工作基本完成,陸居路地塊土地儲備工作已啟動;停工多年的原廣信花地灣、香港恒基地塊重新盤活啟動,將為城區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大坦沙健康生態島建設有序推進,廣州呼吸研究中心正式動工。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建設穩步推進,設立科創區發展中心,爭取市政府支持將白鶴沙、海北地塊由商住用地調整為產業用地,增加產業發展用地52.3萬平方米,其中首批用地面積6萬平方米的3個地塊成功出讓,產業準入導則通過專家評審,地塊城市設計及市政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已全面啟動。
(四)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活力顯著增強。針對改革進入攻堅期,我們發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直面問題、全力推進,持續加大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承接市新一輪放權強區改革,完善事權下放配套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進一步強化行政許可監管,清理規範21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調整完善32個部門權責清單,公布第一批178項公共服務事項。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推行“網際網路+”註冊登記服務,全區商事主體達10.95萬戶、增長13.6%,註冊資本總額665.56億元、增長58.3%。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改革,升級綜合受理審批系統,網上大廳已導入事項575項,實現審批服務事項一窗受理、網上辦理和廣佛網上通辦,做到讓信息多跑路、民眾少跑腿。協調推進“兩建”和打假工作,健全非公企業誠信經營激勵機制,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實施質量強區和標準化戰略,全區有效註冊商標達3.4萬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20件、省市著名商標110件,共有省名牌產品15個。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組建新隆沙投資開發公司、白鵝潭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荔灣基金,引入社會資本放大投資規模。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出台“1+4”改革配套政策檔案,開展國有企業清產核資、債權債務專項清理。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超額完成年度工作任務。
(五)加強建設管理,城區品質不斷提升。以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為目標,不斷最佳化城區面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14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25個道路建設項目、5個學校建設項目、4個醫院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城區交通樞紐、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城市更新進展順利,出台舊村莊更新改造和舊社區微改造實施意見,完善制度建設;全面推進40個老舊社區微改造、7個城中村改造、9箇舊廠改造項目建設,6個社區微改造項目已完工,河沙村改造整體表決同意率超過70%、復建安置房地塊啟動拆卸,茶滘、東漖城中村安置房新建成面積28萬平方米、近千戶居民喜遷新居;鶴洞村、廣船地塊改造方案獲批通過,五眼橋村、珠江鋼琴廠等一批改造項目穩步推進;突出民生為先,在全市率先開展“百梯萬人”舊樓宇加裝電梯工作,按10萬元/台給予財政補貼,充分調動民眾積極性,新加裝電梯88台、惠及民眾1.5萬人,被央視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報導,受到廣大民眾點讚。生態環境明顯最佳化,從嚴從緊加強環境監管,鐵腕整改中央環保督察發現問題48宗,穩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在全市率先完成油氣回收系統整改;深入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全面落實河長制,完成13條河涌消除黑臭任務,牛肚灣涌連通工程、20個城中村支管完善工程基本竣工,首批城中村截污納管工程全面動工,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開展新一輪綠化行動,完成芳村大道綠化改造等8個花城花景品質特色景觀項目,綠化美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更加精細,環衛保潔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市政道路灑水率100%、機械清掃率90%;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完善“3•15•60”再生資源網路體系,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完成717個機團單位、152個樣板小區創建,打造垃圾分類科普宣教中心,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加快燃氣管道建設,新增覆蓋居民用戶1.1萬戶、新鋪設管道2.43公里。
(六)強化創新治理,社會發展和諧穩定。推進區應急指揮中心建設,進一步健全應急體系和防災減災機制,圓滿完成各項重大防護期安保工作,解決重大民生信訪事項和信訪積案105宗。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成“四標四實”入戶走訪工作,全面推進門禁視頻系統建設,完成西村街、東漖街派出所建設,完善反恐工作機制體制,全面推進禁毒人民戰爭,110案件類警情下降15.4%,破案數上升9.3%,社會治安持續好轉。開展安全生產和消防整治,整改各類隱患5.4萬處,全年無亡人火災事故,1.24萬台特種設備安全運行,全區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可控。推動專業市場綜合治理,加強“五類車”“六亂”綜合整治,拆除違法建設80.81萬平方米,完成花博園及周邊地區亂租亂占農用地整改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穩步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工作,完成食用農產品“天天快檢”22萬批次,保障民眾舌尖上的安全。完善社區協商議事機制,建成街級議事廳12個、社區議事廳113個。順利完成社區“兩委”和經濟聯社換屆,出台全市首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工作意見。最佳化格線化服務管理,承辦事項5.8萬宗,按時辦結率95%。開展出租屋“八查”專項行動,全面加強來穗人員和出租屋登記納管工作。構建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體系,建立207個社區(聯社)法律服務聯絡點,打造法律服務15分鐘工作圈。高質量做好徵兵工作,大學生比例達91.5%,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廣佛同城化示範區(荔灣-南海)建設不斷深入,在規劃、政務、警務、交通、水務等方面合作成效顯著。
(七)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財政支出中持續加大民生投入,一般公共預算用於民生支出占比達到88.1%。投入5554萬元高質量辦好十件民生實事,解決了一批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超額完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擴面任務,向4200多戶雙低困難家庭發放救濟慰問金5915萬元,為18.4萬60周歲以上老年人統一購買意外傷害綜合保險,為2674戶家庭提供住房保障;不斷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幫扶再就業3.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73.6%;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探索“網際網路+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推進陳家祠、厚福兩個試點社區綜合服務體建設,全覆蓋設立社區“大配餐”服務點74個,服務23.6萬人次,東漖街獲評國家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順利通過“三社聯動”試點評估,全區在冊法人登記的社會組織達到467家,開展14類184項社工專業服務項目,社區居民參與和享受服務達21.6萬人次,實現對殘障青少年兒童、低保低收入長者服務的全覆蓋;區婦兒活動中心建成開放;建立健全復退軍人服務體系,穩步落實婚姻登記“通辦全城”試點工作;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紮實做好對口幫扶清遠連州、貴州畢節,對口支援新疆疏附、西藏波密、三峽庫區等工作,籌集幫扶連州、畢節資金1.05億元,與各地簽訂21份幫扶協定,大力實施教育、醫療衛生扶貧和產業幫扶。
突出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增強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區域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新增市示範性高中2所,新增教育用地3.6萬平方米、優質學位1萬個,高考各項主要指標穩居全市前列;荔灣區西關廣雅實驗學校已經開學;與中國教科院合作共建實驗學校,高水平承辦中俄教育戰略對話論壇等活動;發展特色教育,荔灣童聲合唱團獲全國金獎冠軍;實施積分入學,安排外來流動人員子女學位419個。衛生事業發展良好,公立醫院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全面取消藥品加成,落實財政補償資金,控制醫療費用,緩解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進醫聯體建設,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構建分級診療格局,完成白鶴洞街等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項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量增長4.7%,占全系統門診量比例提高至48.8%;加強中醫藥強區建設,有效落實登革熱等傳染性疾病防控,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考核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評估中排名全市第一;穩妥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榮獲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文商旅加快融合發展,粵劇粵曲傳承、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取得新進展,舉辦第七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荔灣區龍舟邀請賽、首屆粵劇嘉年華、全球微粵曲大賽等活動,製作知味西關美食宣傳片,受到國內主流媒體高度關注;粵劇藝術博物館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區文化館成功申報廣東省民眾文藝作品試排試演基地,發放惠民券1萬張,組織送演出電影進社區、粵劇粵曲表演、藝術培訓班等近800場,惠及民眾20多萬人。體育事業成績顯著,新建41條健身路徑,舉辦或參加大型群體活動80多項,參與人數達30多萬人次,榮獲全市青少年運動會競技組和學校組團體總分“雙第一”,區體校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
此外,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打私、婦女兒童、殘疾人、僑務外事、對台、民宗、貿促、統計、檔案、保密、供銷、修志等工作取得新進步,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八)轉作風提效能,政府建設上新台階。牢記宗旨,勤勉盡責,依法行政,公正用權,建設人民滿意政府。依法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共辦理答覆區人大代表建議52件、區政協提案66件,其中代表反饋滿意率為100%,委員反饋滿意和基本滿意率為97%。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全面清理規範性檔案,出台公布2017年度區政府重大決策事項目錄,規範受理、依法答覆和公開政府信息申請,推動政府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推進複議庭審室建設,行政複議工作不斷加強。政風建設紮實有效,全面落實區政府黨組主體責任、黨組書記第一責任和黨組成員的分管責任,狠抓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堅持不懈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實施作風問題暗訪、查處、追責、曝光、測評“五管齊下”,針對基層執法監管、行政審批和服務民眾等方面,檢查發現問題304個,追究責任470人。積極穩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執法範圍調整工作獲省批覆同意;完成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公務用車改革有序推進;強化責任擔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完善績效考核評估體系,充分調動幹部職工幹事創業激情,想幹事、能幹事、乾成事的氛圍日益濃厚。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的結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凝心聚力、團結奮鬥的結果,也是駐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荔灣改革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論斷,完全符合荔灣實際,體現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不強。交通網路體系互聯互通水平不高,和周邊城區的通達性較差,城區內部交通亟需改善,基礎設施還有不少欠賬。二是高端要素聚集程度不高。產業結構單一,現代服務業占比較低,對房地產依賴度太高,高新技術產業不強、載體不多,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三是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分布不均,文化設施、體育設施、社區活動中心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設施場所供給不足。四是城市環境面貌落後。老舊小區危破房多,安全隱患嚴重,城中村衛生環境較差,違法建設等問題突出,水環境治理任務十分艱巨。五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夠到位。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不夠,民眾辦事還有諸多不便,少數幹部服務意識不強,不想為、不敢為的現象仍然存在,一些領域腐敗案件還有發生。對此,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增強憂患意識,將短板轉變為新的發展優勢,釋放發展潛力。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是提質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我們必須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促進“四大抓手”全面提速提質、落地生根,努力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和“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一個目標、兩個融合、三大平台、四大抓手”的工作思路,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更加注重城市發展質量,更加注重人民美好生活質量,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建設全面提質,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8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6.2%,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完成年度任務。把經濟增速預期目標定為6.2%,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以質量為先,為落實質量效益、科技創新、綠色環保等關鍵指標,抓好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留足空間。二是從實際出發,今年工業、服務業可以保持平穩增長,但房地產業等增速可能繼續放緩,完成該目標既有基礎、又須努力,有利於調動全區積極性。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狠抓落實:
(一)突出創新驅動,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堅持高質量發展為根本要求,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不斷增強全區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落實廣州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動方案,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工作,把提升荔灣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發揮投資對最佳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繼續實施攻城拔寨行動,續建新建一批重點項目。充分發揮荔灣主權基金槓桿作用,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優勢行業、高成長性企業發展。落實好國家降稅降費系列政策和廣州市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實施方案,切實幫助企業減輕負擔。補齊金融短板,發展和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高標準建設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引入一批金融總部企業,發展產業金融、普惠金融,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等領域的金融支持,為企業提供智慧型化、便利化、個性化金融服務,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授權經營體制,解決國資歷史遺留問題,釋放國有資產活力。深入開展“放管服”改革,著力在制度創新、最佳化服務上下功夫。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最佳化市場準入環境,推進實施“多證合一”,實現商事登記全程電子化服務,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套用,保障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水平。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落實促進廣州民營經濟發展20條,強化產權保護,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暢通民間資本進入渠道。完善消費維權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持續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改革,整合併提供政策、資金、物業、信息等多方面服務,形成跨部門協同服務機制和資源統籌管理機制。做好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進一步摸清全區經濟底數和產業狀況,提高涉企政策的針對性和精確度。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深入研究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創新強區。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繼續完善科技創新政策,積極對接廣州市IAB產業戰略布局,著力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主體,落實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推動一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升級為高新技術企業,推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壯大為規模以上企業,確保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穩步增加。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建設,扶持轄內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引導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推動華南新三板大廈資源導入,加快新三板廣州服務基地建設,引入一批法律、會計、人力資源服務等中介機構,聚集一批新興科技創新企業、連結一批風投創投機構,打造掛牌後備企業培訓培育基地和投融資對接平台,力爭成為廣州國家創新中心城市重要節點。扶持發展創客空間等新型孵化器,推動科技載體提質升級,深入實施產業全鏈條孵化。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落實廣州產業領軍人才“1+4”政策,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精準實施人才服務,提供創新創業的廣闊舞台,吸引聚集一批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專家等頂尖人才。
突出發展新興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加快成長為支撐力量,增強經濟質量優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引進、培育、壯大一批總部企業,發展產業金融、電子商務、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文化創意、教育培訓、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建立完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促進高端和高附加值服務業集聚。發揮“千年商都”的傳統優勢,引導專業市場加快轉型升級,大力提升餐飲、住宿、旅遊等傳統服務業,使傳統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圍繞廣州“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推動低效工業園區提質增效,淘汰和退出低效產能,推動一批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培育一批“兩高四新”企業,發展壯大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3D列印、平台經濟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百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形成新的增長點。
(二)突出規劃引領,提高城區發展新水平。堅持對歷史負責的審慎態度,最佳化提升城區功能品質,構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城區形態,破解南北片發展不平衡問題,增強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最佳化城區發展布局。抓好荔灣發展大綱編制,落實多規合一,完善管理平台,推動北片控量提質、南片擴容提質、南北片融合發展,以規劃轉型推動城區建設和治理轉型。最佳化珠江後航道沿岸規劃,高點站位,精心編制東沙-白鵝潭-石圍塘“小灣區”和一江兩岸城市規劃,釋放更大發展空間。配合做好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試點工作,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大土地收儲力度,滾動式有序推動開發建設。
推動三大平台空間布局落實。建設白鵝潭中心商務區,出台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扶持政策和產業規劃,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支撐荔灣未來發展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力爭完成新隆沙地塊土地出讓,啟動產業項目和安置房建設,加快推進陸居路地塊土地儲備,推動白鵝潭商業大廈、花地灣項目開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謀劃與佛山共建“廣佛科技創新產業示範區”,打造知識密集型產業集聚區、創新要素集聚區和區域創新合作平台,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啟動首批3個地塊產業項目建設,提高項目質量;繼續推動第二批4個地塊出讓,再布局6個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項目,力爭全年有8個以上項目開工;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謀劃中期產業發展用地。建設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以納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活化利用示範區為契機,加快荔枝灣、恩寧路等重點片區活化提升建設,推動“最廣州”文化步徑等線性歷史文化遺產連線和活化利用,連片展示代表荔灣特色的獨特名片,把恩寧路片區打造成傳統與現代融合、獨具粵韻情調的原生態西關民俗風情最美老街。
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廣州西部交通樞紐功能,提升城區交通承載能力。加快推進廣佛放射線二期、如意坊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等項目;實施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龍溪路升級改造(東段)、廣鋼新城一期市政道路等項目;抓緊推動如意坊放射線二期(如意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荔灣段)、龍溪大道改造最佳化、鵝潭路、東沙隧道等項目開工建設,加快推進捷運十一、十三、二十二號線征拆、芳村大道綜合管廊建設、有軌電車廣鋼線可行性研究等工作,推進5座變電站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完成富力廣場地塊配套中學和一中國中部建設,加快推進兒童醫院、廣醫三院、真光中學、四中、西關培英中學、西關外國語學校等改擴建項目開工建設。推進5個城中村管道燃氣入村入戶,改造老舊危管道,新增管道燃氣居民用戶1.15萬戶。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智慧城區。
推進城市更新發展。以“三舊”改造為抓手,推進城區系統更新,促進功能提升、服務最佳化、環境改善。穩妥推進大坦沙島更新改造,加快推進西郊、河沙和坦尾城中村改造集體物業和復建房建設工作;加快茶滘、東漖城中村改造進度,啟動鶴洞、五眼橋城中村改造表決工作,推動山村、東塱城中村改造前期工作。以廣州市入選住建部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為契機,實施舊城復興計畫,加大資金投入,最佳化流程,在抓好21個續建項目基礎上,開展新一輪老舊小區微改造三年行動計畫,今年新推進68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加快實施西灣路南片公建配套建設,全面啟動歷史文化街區活化提升,完成西關泮塘五約微改造二期,推動廢棄廣弘鐵路專用線部分改造成為綠色休閒空間;深入開展“百梯萬人”行動,今年完成老舊小區加裝電梯150台,探索整合建設社區鄰里中心,努力補齊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短板。鼓勵企業實施自主改造,繼續推動廣船、珠江鋼琴等地塊改造,做好塞壩口片區前期策劃工作。
建設更乾淨更整潔更平安更有序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品質化程度,深入管好城區每一個角落。加快南北片區保潔標準一體化,推進“廁所革命”,加強學校周邊、城中村、出租屋、內街里巷、鐵路兩側、區域結合部、專業市場等環境綜合整治,加大“五類車”整治力度,嚴厲查處違法建設,規範整治市容市貌,創建一批容貌示範社區和門店招牌示範達標路。樹立安全發展觀念,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大力推動薄弱環節綜合整治,進一步推進消防基礎和專業力量建設,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完善各類輿情應對機制,提升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制定實施三年行動計畫,依法嚴厲打擊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尤其是黑惡勢力違法犯罪行為,推進全民禁毒工程,營造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工作,加強農產品和食品藥品智慧型化動態監管,讓人民吃得放心。全面實施質量強區建設,做好區長質量獎評選。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力度,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最佳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自覺置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堅持“服務周邊就是服務自己”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一批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與周邊城區互連互通,吸引港澳現代服務業企業落戶,增強服務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能力,吸引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集聚。落實廣佛同城化“十三五”發展規劃,深入推進廣佛同城化示範區建設,爭取廣佛新城(五眼橋—滘口)規劃整合及城市設計深化落地實施;繼續加強廣佛跨界河涌共治共管,擴大廣佛政務通辦範圍。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繼續做好連州、畢節、疏附、波密、三峽庫區對口幫扶和對口支援工作,加大產業幫扶力度,推動文教衛等各項幫扶,探索長效脫貧機制。
(三)突出綠色發展,打造荔灣生態發展新格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著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生態和諧美麗荔灣。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抓好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實施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逐步推進“街道+”環保監管模式,建立街道環保監督檢查員隊伍,全面提升環保監管水平。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加強全民宣傳,實施強制精準分類制度,進一步最佳化城中村垃圾分類試點,健全低值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回收處理機制,推動一批垃圾壓縮站改造。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最佳化提升環境質量。堅持“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明顯減少”一條紅線,繼續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嚴格落實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工作計畫,推進揚塵污染精細化管理,強化施工現場、道路揚塵、堆場揚塵的管控,有效降低大氣污染,打贏藍天保衛戰。繼續推行河長制,確保已治理的13條黑臭河涌長制久清,推進17條河涌兩年內消除黑臭,今年新增消除黑臭河涌10條;積極推進17個自然村的截污納管和6個經濟聯社的水改工作,深入開展“四洗”行動,清理各類污染源和“散亂污”場所,抓好拆違百日攻堅行動,推進西塱污水處理廠二期建設項目,建設秀水荔灣。強化土壤污染管控、修復和安全利用,落實土壤污染企業責任,加強環境噪聲、重金屬、固體廢物、化學品等污染防治。推進大坦沙島、花地河兩岸、珠江沿岸3個帶狀綠化公園建設,提升園林景觀綠化水平,新建綠道4公里、新增綠地7公頃,提高城市環境品質。
(四)突出民生優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在改善居住環境、治水、消防安全、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六大領域,推動十件民生實事,切實為人民謀幸福。
高質量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引入更多優質品牌學校合作辦學,積極開展與中國教科院第二期合作,確保實驗學校九月開學;組建以真光、一中、四中等示範性高中為龍頭的教育集團,推進與廣東實驗中學、廣雅教育集團的合作共建,新增教育用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新增學位3000個;繼續創建市示範性高中,最佳化國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實施義務教育積分入學政策,提升學前教育規範化水平,推進民辦教育標準化和等級建設。建設健康荔灣,在大坦沙、廣鋼新城、廣州國際醫藥港等重點片區謀劃建設三甲醫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構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動區人民醫院與區第三人民醫院資源整合,完成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繼續強化醫聯體建設和分級診療工作,探索“網際網路+醫療”新套用,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健全傳染病監測和防治體系,做好登革熱等突發和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穩妥實施“全面兩孩”政策。
推動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文化發展,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三館一站”陣地建設,加強檔案館庫和信息化建設,紮實做好文化惠民工作,辦好省第九屆民眾戲劇曲藝花會等活動;完成非遺展示館布展工作,爭取早日開館;加強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利用,修繕一批文物,抓好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活化運營,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發展體育事業,辦好一批重大體育賽事,提高競技體育工作水平;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實施全民健身計畫,打造品牌體育活動。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鼓勵創業促進就業,實施全民技能培訓計畫,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實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推進異地就醫結算。深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創新,鼓勵社會資本開辦養老機構,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實現配餐助餐服務擴面增量提質,推動醫療、護理、心理等服務融入配餐網路。提高社會救助標準,推行社會救助精準服務,健全醫療救助服務體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增強糧食保供穩價能力。
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暢通信訪投訴渠道,加強普法長效機制和法治文化建設,最佳化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加快完善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推進“綜治中心+信息化+格線化”建設,建立“四標四實”常態化機制,深化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實現各街道全面建成社區議事廳。推廣社區綜合服務體建設,實施“社工+”戰略,扶持壯大一批社區社會組織,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精細化服務、品質化生活。持續推進來穗人員融合工作,開展出租屋專項整治,完善積分制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出台11個加強經濟聯社工作配套指導檔案,深化經濟聯社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土地確權工作。
繼續紮實做好國防動員、人民防空、雙擁、打私、婦女兒童、殘疾人、僑務外事、對台、民宗、統計、保密、供銷、修志等工作。
(五)突出提升效能,樹立服務型政府新形象。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區有機統一,全面增強依法行政本領,建設新時代堅強有力的服務型政府。
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落實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完成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抓好過渡期間各項工作穩定。落實放權強區改革工作,調整涉及改革的政府部門權責清單,繼續清理規範區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改進預算編制管理方式,嚴控一般性支出,壓實專項支出,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推進審計管理體制改革,加大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以及公共資金、國有資產資源的審計力度。推動行政服務規範化和標準化,開展“減證便民”行動,有效規範公共服務事項,完善12345政府服務熱線等便民服務體系。探索數據集中和共享的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快推動數字政府建設,推進綜合受理審批系統和網辦大廳升級,讓企業和民眾辦事更加方便。
堅持依法全面履職。進一步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全面開展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推動行政複議體制機制改革。落實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學法制度,全面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制度,建設法治政府。依法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自覺接受區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自覺接受監察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
持續加強作風建設。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教育,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刻在骨子裡、融入血液中,增強“八個本領”。大力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活動,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找準短板和癥結,形成推進落實行動方案。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嚴格執行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廉潔自律準則等各項廉政規定,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精神,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政治生態環境。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讓廣大黨員、幹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深化基層正風反腐專項治理,加大力度整治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堅定不移推進政府系統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各位代表,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奮勇爭先,推動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建設全面提質,努力實現荔灣改革發展新突破,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鬥!
附屬檔案:1.名詞解釋
2.2017年荔灣區十件民生實事完成情況
3.2018年荔灣區十件民生實事
附屬檔案1
名詞解釋
1234:即“一個目標、兩個融合、三大平台、四大抓手”。“一個目標”即基本建成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兩個融合”即與全市總體戰略布局相融合、推進南北片區服務功能深度融合。“三大平台”即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白鵝潭中心商務區、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四大抓手”即完善市政交通網路、實施城市更新改造、啟動產業平台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一帶七區”總體格局:“一帶”是指一大活化提升帶,即文商旅活化提升帶。“七區”是指七大特色功能區,即荔枝灣西關民俗風情區、恩寧路粵韻創意文化區、陳家祠民間工藝文化旅遊區、沙面歐陸風情島、十三行商埠歷史文化區、上下九—華林禪宗文化商貿旅遊區、西門瓮城城市歷史文化區。
放管服:即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的簡稱。
“3·15·60”再生資源網路體系:即由3個處理中心、15箇中轉站場、60個便民點組成的再生資源網路體系。
四標四實:標準作業圖、標準建築物編碼、標準地址庫、標準基礎格線;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實有設施。
出租屋“八查”:一查疏散通道、逃生口等安全出口是否通暢,應急照明和疏散標誌是否完好有效。設有防盜網的房屋及公共區域外窗是否設定緊急逃生視窗且未上鎖。二查是否存在居住房間和樓梯間、樓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區域違規停放電動腳踏車及充電的行為。三查滅火器等消防器材和設施是否配備齊全,能否正常使用並放置在能應急取用的地點。四查是否違規拉接電線和超荷用電,電線敷設有沒有套管保護。五查是否有違規生產經營情況,是否存在“二合一”、“三合一”現象,是否有違規儲存易燃、易爆、劇毒等危險物品情況。六查是直排式燃氣熱水器是否安裝在浴室內,有無排氣安全措施。七查是租住來穗人員是否有登記,是否有居住重點人員、“三非”外國人漏登失管情況,是否有違規群租情況。八查是否有涉制假售假、涉“黑診所”、涉黃賭毒、涉恐等涉嫌違法犯罪情況。
三社聯動:三社即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其中,社區是綜合平台,社會組織是載體依託,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是專業力量,三個主體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多證合一:將營業執照的註冊號、組織機構代碼證號、稅務登記證號、統計證號及社保登記證號等涉企證照事項統一為一個登記碼,使全國統一信用代碼成為企業唯一身份證代碼。
雙隨機一公開:是指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IAB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產業。
“兩高四新”企業:高科技、高成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
職住平衡:是指在某一給定的地域範圍內,居民中勞動者的數量和就業崗位的數量大致相等,即職工的數量與住戶的數量大體保持平衡狀態。
四洗:即洗樓、洗管、洗井、洗河。洗樓是指對河涌流域範圍內的所有建(構)築物逐戶進行摸查,查出各類污染源後進行甄別定性、登記造冊,並通過各部門聯合執法,實現靶向清除。洗管是指對排水管網的屬性及運行情況進行調查,判別是否存在結構性和功能性缺陷、運行水位高等問題,並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恢復其正常排水功能。洗井是指對排水檢查井的屬性、接駁狀況和淤積情況進行調查,找出存在的錯亂接、淤積及排水不暢等問題,採取措施修復、恢復其正常功能。洗河是指採用人工、機械等措施,清理河岸、河面以及河底的垃圾和淤泥,使河道整潔有序。
八個本領: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增強八個方面的執政本領,具體包括: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民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一是黨內關係要正常化,批評和自我批評要經常開展,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二是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要成為大多數;三是對嚴重違紀的重處分、作出重大職務調整應當是少數;四是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只能是極少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