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為動力,以舉辦2010年廣州亞運會為契機,以落實“三促進一保持”為重點,全面實施“商旅帶動、產業升級、文化引領、科教強區、環境最佳化”五大發展戰略,團結帶領全區人民,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城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民生問題不斷解決、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推進的目標,較好地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著力保增長,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
按照“兩圈帶動、兩輪驅動”的工作思路,堅持保增長與調結構、促轉型緊密結合,經濟運行實現從年初低速增長向二、三、四季度的平穩較快增長轉變,經濟總量不斷增強,總體形勢好於預期。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22.88億元,比上年增長10%;工業總產值完成394.01億元,比上年增長8.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9.97億元,比上年增長16.3%;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口徑125.87億元,增長64.9%;法人在地口徑90.47億元,增長1.7倍,實現倍增計畫。在異常艱難的情況下超額完成了市下達的實際利用外資指標任務。
“兩圈帶動”,不斷深化總部經濟發展。經過近三年的努力,作為廣州市五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功能區的白鵝潭地區,其總體規劃已經基本確定。完成十三行商圈的規劃設計初稿,加快康王路總部經濟帶、沙面等總部經濟載體建設,吸引更多的大企業集聚。成功引進了廣新盛特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銷售中心、周大福珠寶(廣東)總部等一批企業總部,全年新增註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65家,是2008年的3倍。
“兩輪驅動”,紮實推進重點項目。廣州國際醫藥港、中煙廣州生產基地、廣東塑膠交易所(二期)三大生產力骨幹項目正加快建設,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入駐光電類企業20多家,全年全區光電子產品產值實現6.70億元;廣東西塱數控工具機裝備基地被納入廣東省裝備製造業發展規劃(2009-2013年);金沙、茶滘等工業集聚點已完成改造,進入招商階段。盛賢登雲天下禮品玩具文體展貿中心、加和飾品城和天易茶葉城等大型專業市場建成開業,廣州菸草物流配送中心順利落成;西城都薈、和泰廣場等項目開始招商;中華液晶城、歐洲城、沃野明豐購物廣場啟動建設,廣州美食園項目完成前期準備工作,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
廣佛同城拉開序幕,服務企業能力不斷增強。積極推進“廣佛同城,荔灣先行”,主動開展與佛山市南海區政府層面的溝通與交流。大力推進“三對接一聯手”,著力打造“廣佛之心”,構建廣佛同城“增長極”。按照“保企業就是保增長”的要求,建立區政務服務中心和區投資促進中心,為企業提供“保姆式”一站服務。實行區領導與重點企業的聯繫制度,出台一系列鼓勵招商引資的政策,建立區、街、聯社、中介機構共同參與的招商引資利益聯動機制,提高辦事效率。
嚴格監管,節能減排和節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繼續抓好“退二”工作,關閉或搬遷“退二”企業28家。突出抓好重點工程、重點企業的減排達標監管,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依法強制關閉17家、停產停業58家排污不合格企業。全年全區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全年全區主要空氣污染指標平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強化集約節約土地,認真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嚴格土地管理,同時建立長效機制,加大違法用地查處力度,確保重點項目、重點工程用地指標的落實。
(二)著力改善城區環境,城市建設管理開創新局面
緊緊抓住廣州2010年舉辦亞運會和推進城市環境面貌“大變”的有利契機,把改善城區生態環境作為增強荔灣經濟硬實力、提升文化軟實力、落實惠民政策的重要措施,全面推進迎亞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績。我區迎亞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共367項,實現開工率100%;整治完工率達68%以上;河涌整治總體形象進度達70%以上、項目完工率達55%以上。
城市規劃編制有新進展。東漖、茶滘城中村改造、廣州國際醫藥港等一批規劃通過審批。廣佛同城化、舊城更新等規劃修編工作正在開展。龍津南片街區更新規劃、寶源路地塊更新規劃、“退二進三”專項規劃研究等已編制完成,為城區建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修編取得重大突破,基本農田任務指標從366.7公頃核減到150公頃;加大協調力度,核定了170多畝歷史留用地指標,為我區經濟發展提供較大空間。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卓有成效。完成五秀橋、東漖北路改造、福州路擴建以及橋中北路工程,正在進行東沙大道、站前路、和平西路延長線的施工,以及進行芳村大道南擴建、龍溪大道東延長線等4條新開道路設計、征地拆遷等前期工作。捷運五、六號線、東新高速公路、武廣客運專線等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已全面完成,洲頭咀隧道、廣佛捷運、貴廣鐵路客運專線等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順利推進。深入實施“青山綠地”工程,全年新增城區綠地面積27.6公頃,區綠地率達20.4%,綠化覆蓋率達到2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6.77平方米。
迎亞運環境綜合整治效果凸顯。主幹道“四位一體”工程11條道路中,已完成第一批中山七、八路,人民路,東風西路等6條道路立面整飾;第二批芳村大道、花地大道等5條道路整治正在抓緊施工,截至年底已完成進度的55%。30條次幹道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中,泮塘景觀示範路建設已完成,其餘次幹道已經陸續開工。老城區21個重點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全面進入施工階段。“五區一街”特色文化商業街區建設進展順利。陳家祠嶺南文化廣場工程正在施工。荔枝灣文化休閒區已完成總體規劃,文塔廣場建設正式動工。沙面歐陸風情區按計畫推進全島整飾工程,其中沙面南街試驗段工程和沙面北堤防洪花堤試驗段已經完工。十三行商埠文化區規劃初稿工作進一步深化。水秀花香生態文化區重點打造花地河、大沙河景觀和西塱濕地生態公園、大坦沙島生態公園、五眼橋通福秀水生態休閒帶、聚龍村—大衝口涌文化生態公園、花地河嶺南風情文化街,目前已經完成前期基礎工作,正組織施工。上下九商業步行街進行縱深區域的舊城更新,恩寧路騎樓街試驗段的整飾工程已經完成。
水環境綜合整治成績顯著。水環境綜合整治99項工程中,已經完工46項。其中,河涌綜合整治方面已完成拆遷總量20多萬平方米,完成率98%;截污工程已完成委託總量的100%;30條河涌整治項目已完成大沙河、花地河、坦尾涌等12項整治工程,其餘18條河涌正在施工;調水補水工程28個項目全部進場實施;水浸街治理共41項,已經完成31項,10項正在施工。全力推進水環境綜合執法,完成水環境污染摸查,關閉排污口121個。
“三舊”改造工作深入推進。積極推進恩寧路、寶盛沙地二期、西灣路等18箇舊城改造項目,其中恩寧路地塊改造累計投入7.43億元,完成動遷73.3%;作為市推行舊城改造“陽光動遷”工作試點的寶盛沙地二期已經基本完成動遷;西灣路及源溪地塊改造已經完成項目立項、規劃編制和審批等前期工作並進行融資;積極引進社會資金,龍津—長壽路地塊改造進入合作開發階段。結合市區產業“退二進三”策略,做好轄區大型國有企業舊廠房的摸查工作。全力組織實施花地、茶滘、東漖城中村改造,紮實推進西塱(裕安圍)整治改造,順利完成五眼橋、大坦沙島城中村整體改造規劃並上報市政府審批,其餘城中村全面開展現狀摸查和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武廣鐵路(荔灣段)復建房項目、海南經濟聯社復建房一期工程主體已經封頂,增滘經濟聯社復建房已開工。繼續推進零散私有危破房督修工作,全面完成2005、2006、2007年在冊危房的改造工作,確保了人民民眾的居住安全。
城市管理水平有新提高。積極探索疏堵結合的治理方法,不斷加強重點地段、重點時段、重點區域的“六亂”整治,不斷加強社區環境改造和除“六害”工作,積極推進環衛工作市場化作業。全年共清理“六亂”120372宗,拆除違法建設856宗,面積約27萬平方米,較好地保證了市容環境的整潔。
(三)著力深化體制改革,科學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按照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學發展實力的目標要求,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度,完善推動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經濟領域改革步伐加快。建立健全荔灣自身的投融資體系,成立廣州市西關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制定《荔灣區政府投融資管理暫行規定》、《荔灣區政府投融資資金管理辦法》,規範政府投融資行為。加大中小企業服務力度,積極促成廣州市荔灣信德小額貸款公司掛牌營業。加大融資力度,取得銀政授信200億元,為加速我區基礎設施建設、舊城更新改造以及社會發展提供有力資金支持,成功為寶盛沙地二期、西灣路地塊、源溪地塊等三個項目獲取銀行貸款32.6億元。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在全區範圍內全面推開財政授權支付業務,全年財政集中支付金額41.03億元,其中授權支付金額13.54億元。進一步規範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網路,逐步實現財政資金支付管理信息化、網路化。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發揮科技經費的帶動作用,全年投入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6652萬元,帶動各項目承擔單位投入研究開發經費超過3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近1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9%。全年全區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79.19億元,同比增長34.8%。加快創新型城區建設和科技園區建設,通過新園區招科引智和老園區企業置換,引進了一批技術含量高、發展潛力好的留學生企業及高科技企業入園。我區榮獲“全國縣級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單位”、“2007—2008年度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市)”榮譽稱號。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按照大部制要求順利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區政府工作部門從26個精簡到22個,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240項,占總數的60.9%。在逢源、海龍兩條街道開展組建街道管理綜合執法隊,社區管理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和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加掛投訴中心牌子)“一隊伍三中心”的街道管理和服務體制改革試點,出台學習借鑑香港先進經驗推進社會管理改革先行先試實施意見,加快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社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推進企業改革和產權轉讓工作。順利完成芳村新世界項目中方股權轉讓工作,解決了芳村區房地產開發總公司、芳村區城建開發總公司的主要債務,盤活建築用地7萬餘平方米。加快小業主房產證辦理速度。全年直屬房地產企業共辦理小業主房產證721戶。繼續推進永久水電工程建設。完成河柳街5號地段1至3號樓、匯成花園的永久用電工程。基本解決金花小區部分樓宇的永久用水、用電。
(四)著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民生福利不斷改善
堅持以人為本,把保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貫徹落實市、區惠民措施和補充意見,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公務經費支出實現“零增長”。全年財政用於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城鄉事務、公共安全等民生領域的支出達23.35億元,占一般預算支出的70.7%,同比增加2.06億元。
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紮實推進。通過落實優惠扶持政策、加強就業困難群體援助服務、建立公益性崗位申報制度、完善創業配套服務等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全年全區登記在冊城鎮失業人員70365人,實現就業53480人,再就業率76%。積極促進社會保險廣覆蓋工程,圓滿完成市下達的五個險種10.13萬人的擴面任務。規範企業用工行為,完善勞動關係監察執法機制和勞動糾紛調處機制,切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大力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住房需要,共為3002戶困難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保障。積極推進低收入困難家庭救助和困難民眾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全年共為全區4766戶低保救濟家庭發放救濟金、基本醫療救助金和臨時救助金總計4240萬元,資助11000多名困難民眾參加了廣州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042人次,有效解決了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和醫療需求。我區獲得“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榮譽稱號,逢源街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金花街桃源社區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南源街風雨亭社區居委會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
教育整體實力不斷提升。深入實施創建教育“三品”工程,全區三星級以上書香校園達24所,占公辦中國小總數的33.8%,“一校一品牌”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義務教育階段規範化學校建設穩步推進,廣州四中通過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導驗收,區域教育資源進一步最佳化。順利完成教師“代轉公”工作,教師待遇進一步改善。高考實現跨越式發展,區屬學校本科率位居全市第二。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建設順利通過廣州市組織的階段性考核,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服務水平得到提高。中醫藥強區建設取得新成效,區中醫醫院不孕不育專科成為國家“十一五”中醫重點專病強化建設項目,區骨傷科醫院頸肩腰腿痛專科成為省中醫特色專科,沈堅華名醫工作室榮獲“全國首批先進名醫工作室”稱號,“西關正骨”品牌入選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逐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全力做好瘦肉精、甲型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和處置工作。
文體惠民工程不斷深化。積極實施“一街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戰略,出版了《西關文化》季刊。社區文化室實現全覆蓋。區文化藝術中心大樓改造和蔣光鼐故居修繕工程順利竣工並投入使用,順利通過“中國曲藝之鄉”和“國家一級圖書館”複評。《西關食通天》獲得省第六屆民眾戲劇曲藝花會金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順利推進,推介西關千年文化歷史的《魅力荔灣》一書受到社會各界肯定。加強“掃黃打非”工作,文化市場穩步發展。舉辦“味在西關”第二屆荔灣美食節,積極開展跨地區旅遊合作,區域旅遊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全年舉辦各類體育賽事1000多項,參與民眾達24萬人次。全區新增健身路徑33條,健身廣場1個。在第十一屆全運會上荔灣籍運動員共獲得4項冠軍、4項亞軍、1項季軍,在世界運動會和蹼泳世界盃賽上共獲得6項冠軍。完成珠江橫渡組隊任務,我區連續八屆榮獲全國“游泳之鄉”稱號。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進一步加強綜治信訪維穩工作,開展區領導帶案下訪工作,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有效預防和妥善化解社會矛盾。積極開展人民調解,全年調解各類民間糾紛成功率88.4%。大力推進平安荔灣建設,加強流動人員和出租屋管理、防控工作,開展一系列掃黑除惡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犯罪,全年全區刑事立案同比下降15.9%,民眾安全感進一步提高。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年各項工作,完善了全區安全生產監管一體化信息平台、完成重大危險源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全區安全生產、交通、防火各項工作保持平穩態勢,石圍塘街火災隱患重點地區整治工作順利通過省、市驗收。率先在全市建成區一級人防戰備指揮所,全民國防教育進一步普及。
創文等各項工作有新進步。健全和落實督察巡查、責任倒查、區街聯動等制度,創文工作紮實推進。圓滿完成對口支援汶川縣威州鎮秉里村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圓滿完成省、市下達的人口計畫任務和工作目標。全區人口出生率為6.7‰,計畫生育率98.2%。物價、婦女兒童、科普、殘疾人服務、對台事務、民族、宗教、統計、僑務、外事、檔案、地方志、老齡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績。
(五)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執政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堅持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區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廣泛聽取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及建議,區政府全年辦理各級人大代表議案、建議77件,政協委員提案、意見122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100%。加快推進區政務服務中心辦證大廳的建設,制定一系列為企業服務措施,政府服務從“零散服務”向“系統服務”和“主動服務”轉變。深化機關效能建設,把機關效能建設延伸到基層站、所、隊和社區服務中心。廣泛開展明察暗訪,對發現的問題由區監察部門進行督辦整改。發揮審計監察源頭治理作用,提前介入重點項目、重點工程的審核把關,實行全過程跟蹤審計監督。認真開展糾風專項治理工作,突出抓好查辦案件、源頭防治腐敗和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全區改革、發展、穩定以及各項任務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證。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我們面對的局面極其嚴峻,面臨的形勢極其困難,取得的成績極其不易。這是全區人民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結果,也是駐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政府,向對政府工作給予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駐區單位等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國內外經濟環境極其複雜的情況下,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未根本消除,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經濟總量仍然偏低。二是產業結構還不合理,現代產業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可持續發展後勁欠缺。三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整體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四是保障民生任務艱巨,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公共服務均等化配置與人民民眾的要求還有差距。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1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我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一年。我們要充分認識面臨形勢和任務的複雜性、艱巨性,既要增強信心,又要充分考慮各種不利因素和風險,積極做好應對困難與挑戰的準備。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以“四區六化”為發展定位,全面實施五大發展戰略,全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力推進“兩圈”建設,打造“廣佛之心”;全力推進迎亞運環境綜合整治、河涌綜合整治和“三舊”改造,改善生態環境;全力推進民生改善,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全力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升科學發展實力。
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70%以上。
(一)突出啟動白鵝潭經濟圈建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按照今年市政府確定的將白鵝潭地區建設成為“廣佛之心、廣州國際商業中心、水秀花香的宜居城市”要求,組織開展“十二五”規劃前期課題研究和編制工作,為荔灣新一輪大發展謀篇布局。重點是圍繞白鵝潭經濟圈的啟動,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最佳化投資結構,擴大投資需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達180億元(項目在地口徑)。加快推進“兩圈帶動、兩輪驅動”,堅定不移地調結構、促轉型,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抓好白鵝潭經濟圈核心區的啟動。重點是推進新隆沙、白鶴沙等儲備用地的征地拆遷工作,力爭今年內進行;加快推進廣州國際醫藥港、廣東塑膠交易所二期的建設,打造輻射珠三角的廣州西部高端商務中心、總部經濟載體和生產性服務業基地。同時加快立白大廈建設,促使鐵路南站項目儘快按照白鵝潭地區城市規劃設計方案,修改完善項目規劃並儘快動工;加快康王路總部經濟帶、沙面等總部經濟載體建設,吸引更多的大企業集聚,逐步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總部經濟集聚的現代產業格局。
抓好“三舊”改造。要借白鵝潭經濟圈啟動之機,加快圈內及周邊地區的“三舊”改造。大力推進19箇舊城改造項目,重點是加快西灣、源溪、寶盛沙地二期項目建設;推進“兩輪徵詢”拆遷模式和帶拆遷出讓的供地改造模式,全面啟動增埗、金花、龍津三個片區舊城改造地塊的改造工作;加快花地、西塱(裕安圍)、茶滘、東漖城中村改造,全力推進大坦沙島城中村改造,其餘城中村改造規劃今年報市政府審批;加快珠江沿岸舊廠房和舊倉庫的退出,進一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產出效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鄉環境改善。
抓好新型工業園區的建設。全力推進東沙現代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布局,形成具有集聚和支撐作用的現代產業基地。鞏固數控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菸草生產等支柱產業,依託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和廣東西塱數控工具機裝備基地,繼續培育和發展壯大光電和數控產業。高標準建設沙洛、金沙等工業集聚區,增強高端產業的集聚集約發展效應,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抓好傳統商貿業的升級改造。圍繞“十三行商圈”建設,結合專業市場實際發展信息服務業和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交易手段,促進傳統商貿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以芳村茶葉批發園區和站西鞋城批發市場電子信息化升級改造為示範,加快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一批傳統優勢產業。推廣廣東塑膠交易所“三化一價格”的交易模式,增強我區商貿業核心競爭力。大力推進中華液晶城、歐洲城、世貿服裝城等項目的建設,力爭沃野明豐、廣州國際茶葉交易中心、廣東塑膠交易所物流中心等重點項目的投產運營。
抓好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積極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大科技經費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力爭今年全社會研發經費(R&D)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2%。繼續探索鼓勵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措施,促使企業加大產品的研發深度和廣度,提升企業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科技及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企業和品牌。
抓好低碳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推廣套用低碳技術和產品,倡導開展節能、節水、節材和節地活動,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全面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確保實現“十一五”的減排目標任務。
(二)突出推進城市環境“大變”工程,以嶄新面貌迎接廣州亞運會
以“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為主題,堅持把環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抓緊抓好,堅決落實“集中攻堅促大變,全力以赴迎亞運”的總體要求,使荔灣“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
積極推進城市規劃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做好十三行商圈、廣佛同城化規劃修編工作。緊抓廣佛同城化實施契機,促進廣佛放射線延長線、如意坊放射線系統工程、荔灣路南延長線、大坦沙交通網路骨架等大型的市政設施上馬。以完善東沙路網建設為重點,完成東沙大道、芳村大道南、龍溪大道東延長線、花地河東岸南側規劃路、芳村體育中心規劃路三期等建設項目,配合市實施洲頭咀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等道路項目,力爭新增改造道路面積40萬平方米,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網路。
積極推進迎亞運環境綜合整治。根據市的要求,加強大氣污染的整治力度,加快主幹道“四位一體”、次幹道、老城區21個重點片區的環境綜合整治,確保按期完成全部任務,以嶄新的城市面貌喜迎亞運會。
積極推進河涌綜合整治和綠道建設工作。確保6月份完成全區的治水項目,大力構築城水相依、城河一體、人水和諧的水鄉美景。完成珠江沿岸A、B、C段周邊區域範圍內的市政道路及景觀改造工程,協助完成沿江地塊大衝口油庫、柴油機廠、基督教堂、金珠江化工廠4個地塊的沿江景觀整飾工程。把綠道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全力推進,儘快完成綠道網規劃,制定建設標準,為全面鋪開綠道網建設提供政策指導和技術指引。將綠道建設和迎亞運環境綜合整治、河涌綜合整治有機結合,和廣佛同城、“西聯”戰略結合,和水秀花香生態文化區、花地河景觀節點建設結合,打造“西關河涌綠道”亮麗城市風景線。
積極推進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以落實創文責任制帶動城市管理的深化,引導民眾積極參與創文活動。充分發揮“大城管”在最佳化資源、整合力量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在城市環境、城市秩序、城市運行等管理方面的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創建星級衛生街道工作,不斷鞏固創衛成果。全面開展創建“法治城管”工作,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突出深化文化引領作用,進一步鍛造城區核心競爭力
樹立城區“以文化求發展”的觀念,依託荔灣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將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復興西關商貿傳統相結合,與建設水秀花香宜居環境相結合,與推動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相結合,以文化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區文化軟實力。
大力建設“五區一街”特色文化商業街區。完成陳家祠嶺南文化廣場一期建設;完成沙面全島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完善十三行商埠文化區設計方案,籌建十三行博物館;全力推進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整飾;全力推進水秀花香生態文化區建設;全力推進荔枝灣文化休閒區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嶺南特點、荔灣風情的文化地標。
大力打造西關特色旅遊精品。以“看亞運,游西關”為主題,加快形成以文化觀光旅遊、休閒購物旅遊及商務旅遊為主的目的地市場。策劃舉辦第三屆“西關小姐”旅遊形象大使評選活動,加快廣州美食園項目首期建設,繼續辦好“味在西關”——第三屆西關美食節、“三月三”泮塘仁威廟會等品牌旅遊節慶活動。加大力度開發一批具有西關風情特色的旅遊紀念商品。
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產業導向、市場運作”的原則,以“五區一街”特色文化商業街區、珠江沿岸濱水創意產業帶等重點項目為載體,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重點做好1850文化創意項目、信義會館二期等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以及廣州文化產權交易所、西關古玩大廈等一批品牌性文化旅遊產業項目的建設工作。
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一步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扶持和壯大民眾文藝團隊。推進街道文化站建設,力爭全區文化站均達到省一級標準。做好區文化藝術中心大樓和蔣光鼐故居布展和管理工作。做好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曲藝”決賽參賽工作。深入開展“迎亞運、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民眾文化活動,完善城區“10分鐘文化圈”建設,提升城區人文精神。
大力保護利用文化資源。繼續推進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加大白鵝潭經濟圈、十三行商圈內文物摸查與保護利用工作,保留城區發展脈絡。繼續做好《西關文化》季刊編輯出版工作。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做好“西關五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普及,加快實現特色文化品格化,凸顯嶺南文化展示區的作用。
(四)突出抓好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努力將發展成果惠及廣大民眾
堅持把惠民生作為穩增長、調結構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優質化的要求,繼續壓減一般性財政支出。2010年我區財政預算計畫安排用於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的支出277643萬元,同比增長21.8%。不斷健全和完善覆蓋全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為核心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切實將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
加快完善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各類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和應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大力推進創建國家創業型城市工作,在全區22條街道建立“街道創業指導站”,鼓勵自主創業,進一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力爭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2000個。完善解決勞資糾紛有效機制,加大對區內重點項目勞資糾紛的排查調處力度,深入做好企業工資支付監控工作,切實保護好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共享型社會保險體系,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體系。建立低保標準正常增長機制,做好低保人群的救濟和幫扶工作,鞏固動態管理下的分類救濟、應保盡保。力爭完成30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的創建任務,著力提高全區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完成2010年搶修代管房、直管房的解危工作,努力解決民眾“住房難”問題,確保民眾住房安全。
加快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化創建教育“三品”工程,著力推動“一校一品牌”工作,充分發揮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示範輻射作用,走內涵式教育發展之路。緊抓“三舊”改造機遇,科學規劃和調整中小幼規模和布局,加快義務教育階段規範化學校建設,紮實推進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力爭教育教學質量再上新台階。深化績效工資改革,最佳化教師隊伍,不斷提高教師收入水平。
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區域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平台和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深入推進中醫藥強區建設,充分發掘傳統西關中醫藥文化,擦亮荔灣特色中醫藥文化品牌,大力促進中醫藥適宜技術進社區進家庭。不斷完善疾病防控、衛生監督和婦幼保健等服務體系,積極做好亞運會衛生保障工作,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全力做好人口計生工作,加快人口計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打造計生民生工程,著力構建西關人口文化。
加快推動體育工作跨越發展。以廣州亞運會為契機,進一步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做好第十五屆市運會備戰工作。積極實施2010亞運城市行動計畫,全力以赴推進荔灣體育館和芳村網球中心改建工作,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亞運會場館建設任務。
加快建設平安和諧荔灣。全力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犯罪。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暢通信訪渠道,努力提高基層預防和解決信訪問題的能力。落實流動人員和出租屋管理的長效機制,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力度,完善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建設,防範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突出完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法治政府
堅持以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為抓手,著力從體制機制上破解發展難題,推進科學發展。
深入推進經濟領域改革。積極扶持轄區內企業上市,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加快解決國有企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完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夯實國資監管基礎工作。統一調配和合理使用全區國有資產,加快解決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推進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深化部門預算改革。推進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繼續擴大集中支付範圍。試點實行單位公務卡結算方式。加強協稅護稅工作,確保應收盡收。
深入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對經濟聯社工作的監管和指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學習借鑑香港先進經驗,大膽推進社會管理改革先行先試。總結試點街道“一隊伍三中心”運行的經驗,繼續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範圍,提高社會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社會工作發展。
深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報告重大工作事項,切實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意見的辦理工作。進一步強化科學行政和從嚴治政,規範行政執法和行政行為。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完善行政決策機制,落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社情民意反映、社會聽政、專家諮詢、新聞發布等制度,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積極發揮公職律師和政府法律顧問的作用。落實行政問責制度,做到有錯必改,有責必究,努力建設責任政府。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完善公共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深化基層效能建設,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加強對政府重點投資項目的審計,依法嚴懲各類違法違紀行為。完善政務服務系統建設,推進政務公開,努力建設服務型、法治型政府。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各項工作,關係當前,影響長遠。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緊抓機遇,迎難而上,奮力開拓,為促進荔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的各項任務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
名詞解釋
“三促進一保持”:即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五大發展戰略”:即我區“商旅帶動、產業升級、文化引領、科教強區、環境最佳化”五大發展戰略。
“兩圈帶動、兩輪驅動”:以“白鵝潭經濟圈”和“十三行商圈”兩大國際商圈為帶動,引導建設一批環境優、配套全、起點高的總部經濟商務大樓、科技園區、創意園區等有效載體,使兩大商圈成為全國一流、廣州第一的新商圈。以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的“兩輪”驅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布局最佳化,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
“項目在地口徑”項目所在地統計方法,以項目建設地址劃分。投資項目在哪裡,就由哪裡統計。其統計歸屬強調的是項目的所在地址。
“法人在地口徑”法人經營地統計方法,以法人單位的主要經營地點在哪裡,就由哪裡統計的原則。無論法人單位註冊在哪裡、建設項目在哪裡,都由法人單位的實際辦公地點決定其統計歸屬地。其強調的是法人單位的經營地址。
“倍增計畫”:區委十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的“確保全年固定資產投資超100億元,實現倍增計畫”工作目標任務。
廣州市“五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功能區”:即珠江新城-員村地區、琶洲地區、白雲新城地區、白鵝潭地區和城市新中軸線南段地區。
“三對接一聯手”:即規劃對接、交通基礎設施對接、產業對接和聯手治理珠江水系和大氣污染,是廣州市推進廣佛同城化的突破口。
“退二進三”:即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縮小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
“四位一體”:即立面整飾、光亮工程、市政道路、綠化景觀同時改造。
“五區一街”:即陳家祠嶺南文化廣場區、沙面歐陸風情區、荔枝灣文化休閒區、水秀花香生態文化區、十三行商埠文化區和上下九商業步行街等特色文化商業街區。
“三舊”改造:即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居的改造。
“陽光動遷”:指從動遷一開始就將所有的政策和動遷的每個環節公示給民眾,參與動遷的工作人員接受動遷戶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所有的動遷始終在公平、規範的環境下進行的動遷方法。
城區“六亂”:指城市中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掛、亂堆挖、亂張貼等現象。
教育“三品”工程:指創建品牌學校、品牌學科、品牌教師的教育發展戰略。
“四區六化”:出自朱小丹書記參加我區黨政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精神,即要求我區努力爭做“中調”戰略示範區、建設廣佛同城化先行區、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成為嶺南文化展示區,加快促進產業發展高端化、城區管理精細化、文化品格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人居環境生態化、區域發展一體化,推動荔灣區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為廣州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學發展實力作出應有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