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白雲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白雲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雲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 檔案類型: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 “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收官之年,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廣州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契機,圍繞“建設以生態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創新型城區”的目標,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努力工作,圓滿完成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各項任務,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全面進步,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規劃任務。
(一)認真理清發展思路,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十一五”期間,我們審時度勢,堅持以規劃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生態、空港比較優勢,制定了全區發展戰略規劃,確立了生態·空港經濟發展戰略,明確了我區到2020年的發展定位,明晰了“一軸一圈一基地,兩城兩湖兩片區”的城區發展格局。現廣州中軸北延線黃金髮展帶、廣州民營科技企業創新基地的選址規劃和城市設計已完成,廣州白雲機場綜合保稅區已獲國務院審批,白雲新城地區、白雲新城北延區、雲城西區和白雲湖地區的城市設計及控規調整工作順利開展,金沙洲打造廣佛都市圈居住新城的步伐穩步推進,白雲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已完成,南湖國家旅遊度假區項目不斷深化。加快發展生態·空港經濟,打造“以生態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創新型城區”的發展思路已在全區唱響,獲得了市委、市政府和全區幹部民眾的廣泛認同。
  發展瓶頸進一步突破。基本完成全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全區2010年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實現了控規全覆蓋,積極推進土地儲備工作,與廣州市商業銀行簽訂了50億元授信協定,有效解決了土地儲備資金問題,保障了一批重點項目和重點發展區域的用地需求。16宗共11630畝的土地儲備計畫獲得市批准,易地購買了4000畝耕地指標解決儲備項目耕地占補平衡,核發了3311.5畝歷史欠賬留用地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工作順利開展。完成了區“三舊”改造專項規劃編制,對3130宗共118平方公里改造宗地進行了標圖建庫,制定了舊廠房改造規範指引,三元里村等“城中村”改造工作穩步推進,成立白雲區城市投資公司,為進一步盤活利用存量土地資源奠定了基礎。建成了漢田、石馬等6個變電站,有效緩解了民科園、金沙洲、機場綜合保稅區等地區的用電制約問題。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開闢4個渠道為區內科技企業融資,累計實際融資額達31.34億元。積極爭取上級支持,雲城西區27.4平方公里的開發權已下放我區,民科園將擴園至34平方公里,市財政為此連續五年每年安排1億元扶持資金,廣東-獨立國協國際科技合作聯盟、廣州節能和新能源(白雲)產業基地先後落戶我區,廣州市民營科技園綜合性生產服務業集聚區納入廣東省首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有12個項目被納入市2010年重點建設和重點建設預備項目,26個經濟社會重點項目列入省、市重要發展規劃,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廣州航空產業城等重特大項目得到省、市的高度重視。這些都為我區的長遠發展、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影響,推動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0.36億元,比2009年增長13%,比2005年增長81%,“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速12.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3.2億元,比2009年增長12.5%,總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速14.4%(按可比口徑)。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等主要經濟指標2010年的增速均快於上年。
  結構調整工作成效明顯。加大“調結構、促轉變”力度,累計轉移812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騰出99.3萬平方米土地,勞動力轉移7.34萬人。三次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4.9∶31∶64.1調整為2.8∶24.6∶72.6。第三產業高端化發展態勢增強,以萬達廣場和5號停機坪為代表的白雲新城高端商貿圈、以白雲國際會議中心為主的高端會展商務圈正在加快形成,以國際單位、中海聯8立方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呈集群發展,傳統物流正在加快向現代物流轉變。工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最佳化,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89.38億元,比2009年增長8.1%,比2005年增長71.7%,年均增速11.4%,9家企業11個產品被評為省名牌產品,電氣機械、醫藥、化學原料及製品、通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製造等五大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嶄露頭角,白雲山和黃健康產業科技園等10個項目入選廣東省現代產業重點培育項目500強。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現代農業、都市農業、特色農業方興未艾,成功舉辦首屆“白雲霸王花農耕文化旅遊節”。民營經濟活力旺盛,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占我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8.1%,3家企業獲評“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5家企業入選“廣州市優秀民營企業”。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出台了《廣州市白雲區關於促進專利授權獎勵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扶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為企業技術創新營造了良好環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對俄)科技合作產業園先後落戶我區,廣東-獨立國協國際科技合作聯盟對接項目達180個,“啞鈴式”國際科技合作模式初顯成效。全區共有科技企業80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國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共申請專利8113項,授權量6231項,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白雲粘膠、彩熠燈光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有民族品牌和產品定價權的名牌產品逐步登上國際舞台。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180.3億元,比2009年增長9.3%,比2005年增長1.14倍,年均增速16.4%。
  內生增長動力不斷增強。通過實施重大項目帶動和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促進社會投資加快增長,2010年全社會固定投資額232.84億元,比2009年增長80.1%,比2005年增長4.07倍,年均增速38.4%。不斷完善商業網點布局,培育汽車、旅遊、文化、體育、健康等消費熱點,開展化妝品節、購物嘉年華、美食文化節、“農超對接”、“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等活動,努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201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0.47億元,比2009年增長21.4%,比2005年增長1.17倍,年均增速16.8%。
  (三)大力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城鄉面貌明顯改善。
  城市建設成績斐然。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捷運二號線、三號線在區內全線開通,新建了雲城東路、鐘港大道(一期)等8條主要道路,改造了黃石東路、鴉崗大道等9條道路,建設了4座橋樑和8座人行天橋,安裝了475公里的道路路燈。社區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總投資2億元的金沙街橫沙社區、松洲街螺涌社區、三元里街石榴社區等22個項目全部完工。圓滿完成5大類共77項迎亞運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對3591棟建築物進行了立面整飾,對1744棟建築物進行了“平改坡”,拆遷整治路段的建(構)築物32萬平方米,實現了城市環境面貌的煥然一新。
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改善。藉助廣州亞運會舉辦和“創衛”、“創文”的良好契機,出台《關於加強市容環境衛生工作的意見》、《白雲區查處違法建設共同責任制》等規範性檔案,不斷完善城市管理責任捆綁機制和探索片區格線化監管機制,加大對“兩違”、“六亂”、“五小”的整治力度,推動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五年共清拆各類違法建設1582宗共238.6萬平方米,第十次衛片圖斑違法用地總面積比第九次衛片下降了87.3%。整規打假、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市場經濟秩序日趨良好;安全生產監管體系不斷健全,隱患排查整治力度不斷加大;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人屋車場專項整治行動,視頻系統覆蓋全區的主幹道和重點部位,刑事立案年均下降11.4%,社區服刑人員和刑釋解教人員得到穩控,各類糾紛案件調解成功率達98.7%,社會面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
  生態環境更加優良。按時完成治水任務,以白雲湖為主體的廣州北部水系引水工程初步建成,石井河告別“黑、臭”;大規模清理飲用水源與亞運場館周邊不規範生豬養殖場,北部污水處理系統和農村分散性污水處理工程順利推進。以工業企業、機動車、飲食企業、工地揚塵等七大類污染的綜合治理為重點,全面開展空氣環境綜合整治,區內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等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比2005年分別下降了25 %、10.7%。加強生態廊道和綠化節點建設,已建成綠道游徑108.7公里,新增綠地586.5萬平方米,全區森林覆蓋率27.6%,比2005年提高0.6個百分點。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完成了“十一五”期間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20%的目標。
(四)加快推動社會事業發展,民生事業全面進步。
  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66條”惠民政策和“17條”補充意見,高度重視並切實做好民生工作。五年來,政府新增財力主要用於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共投入民生資金139.12億元,統籌實施了十項惠民工程、九個“一千萬”等重大民生項目,推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738元,比2005年增長73.2%;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2845元,比2005年增長73.2%。
  教育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進入省教育強區行列,建成國家級示範性高中2所,建成規範化學校116所,新增中學高級教師超過300人。五年共有24218人被各級各類高等院校錄取,其中本科9104人,2010年高考本科上線率比2005年提高了10.4個百分點。扶持一批民辦學校品牌化發展,促進了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實施教師績效工資制度,落實了基礎教育學校教師工資福利待遇與公務員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加強醫療機構建設,建成居全省先進水平的區疾控中心龍歸新址。社區衛生屬地化管理工作在全市率先開展,基本實現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衛生服務全覆蓋。新農合農民參合率達99.7%,比2005年提高了29.7個百分點,籌資額增加了5.6倍,報銷額度封頂線提高了15倍,農民受益面不斷擴大,受益水平大幅提高。
就業與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加大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力度,廣泛開展“充分就業社區(村)”活動,城鄉就業形勢穩定向好,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率分別達73.3%和71.1%。加快推進社會保險制度的落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98140人,參保率達77.2%,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任務;積極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老年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切實加強人文關懷,著力改善勞動關係,勞動糾紛引發的群體性突發事件逐年下降。全面落實低保救濟政策,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比2005年提高了37%和61.1%。
  其他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大力推進社區建設,共建成169個“六好”平安和諧社區,三元里街和金沙街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區圖書館和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館”,村(社區)文化室實現區內全覆蓋。順利完成亞運會、亞殘運會白雲賽區賽會運行保障工作,公共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90%,民眾體育活動更加踴躍,獲得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稱號。全省首創的人口文化中心投入使用,創建了“一生關愛”人口計生公共服務品牌,榮獲“國家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稱號。積極打造“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將法律援助服務延伸到基層。“雙擁”共建活動連創佳績,成為廣州市唯一連續七次榮獲“廣東省雙擁模範區”稱號的區。大力推進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的實施。扶貧“雙到”工作紮實推進。
(五)持續加大“三農”工作力度,城鄉一體化進程穩步加快。
  完善了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村土地流轉、農保區利益補償機制等農村政策指導扶持體系,建立健全了強農惠農機制,2010年農業總產值達46.16億元,比2005年增長4.7%。加快推進中心鎮建設,投入中心鎮專項扶持資金2.4億元,建設了41個項目,2010年四個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1.22億元,比2005年增長1.8倍,年均增長22.9%,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27.9個百分點,四個鎮財政收入共7.61億元,是2005年的3.3倍。扶持了105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建成16個省級、市級文明村。推動都市農業快速發展,已建成21個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範區、40個特色農業示範基地,擁有25個名優農產品、12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村民生條件持續改善,全面完成行政村“五通”工程,建成34個文化廣場、45個村級公園、188家農家(社區)書屋、111座農村市政公廁、156家村級農家店。農村社會事業不斷進步,農村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範圍不斷擴大。
  (六)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施政能力不斷提高。
  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審批事項精簡率達59%。實施激勵型財政管理體制,增強了街鎮可支配財力。建立重點經濟項目評審和跟蹤服務機制。創新投融資體制,著手籌建村鎮銀行,我區第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已掛牌營業。不斷完善“大城管”機制,街鎮城管中隊下放屬地管理,建立了土地執法共同責任制。教育片區管理、社區衛生屬地化管理改革全面實施。積極開展村社經濟責任審計,強化對村社基層的監督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事業單位崗位設定,建立政府聘員管理制度。
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認真貫徹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定期向區人大、政協報告、通報工作,自覺接受監督,五年來共辦理各級人大代表建議451件、政協委員提案580件。制定並實施依法行政和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規劃、行政執法責任追究辦法和評議考核辦法,推進行政複議和行政規範性檔案清理工作,聘請專家擔任政府法律顧問,完成了“四五”依法治區規劃和“五五”普法規劃,順利通過省市的考核驗收。創新城市建設和管理思路,依法嚴厲打擊搶栽、搶種、搶建、搶葬等非法行為。加強政務公開和信息化建設,區政務服務中心成立以來累計受理業務量65.66萬宗,民眾滿意率達99.9%,建立行政效能電子監察系統,強化財政監督管理和審計檢查工作。深入開展糾風治亂專項工作,專項治理“小金庫”、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教育亂收費等。大力開展公務員隊伍素質培訓,不斷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在“創衛”、“創文”、“迎亞運”等眾多急難險重的工作中壓任務、打硬仗,錘鍊了一批攻堅克難的幹部隊伍,幹部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工作作風發生了可喜變化,行政效能和執行力明顯提高。
  此外,物價、糧食、武裝、統計、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對台、檔案、保密、氣象、民防、科普、地方志、婦女兒童和殘疾人事業等工作均取得了較好成績。
  上述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和社會各界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的結果,是廣大幹部民眾紮實工作的結果。區人大、區政協、各民主黨派和各部門、各街鎮、各行業都為此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推動形成了我區各項事業大發展的良好局面。在此,我謹代表區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全區廣大幹部民眾,向給予我們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上級駐區單位,駐軍官兵,向所有關心和支持白雲區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仍然不能忽視我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一是產業層次總體偏低,支撐財稅穩步增長的大項目較少,生產型服務業發展滯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十分艱巨。二是“兩違”、“六亂”現象尚未根本遏止,城鄉面貌有待進一步改善,加快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十分迫切。三是民生改善與民眾的期望還有差距,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水平需要繼續提高。四是政府職能轉變與作風建設仍需加強,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區扎紮實實謀發展、解難題、打基礎的五年,也是我區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環境面貌日臻改善的五年。五年來,我們的深刻體會是:第一,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第二,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生態·空港經濟發展戰略,不斷把區域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才能逐步構建起核心產業體系,實現經濟發展的新跨越;第三,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調結構”,處理好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係,才能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第四,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才能使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幸福感;第五,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尊重基層和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各級幹部和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性,才能推動各項事業順利發展。這些經驗對今後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理念。
二、“十二五”時期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全面提速、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也將是我區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未來五年,我區要不斷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主動適應環境變化,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努力把“十一五”期間的規劃、謀劃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從傳統發展模式向科學發展模式轉變,城區面貌從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向現代化宜居城區轉變,譜寫全區經濟社會大發展的新篇章。
  “十二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積極支持、配合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大部署和“低碳廣州、智慧廣州、幸福廣州”的戰略要求,以“實施生態·空港經濟發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突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經濟發展新結構;以白雲新城、空港新城為核心,著力推進重點園區、“三舊”改造,加快建設廣州城市副中心,構築城區建設新格局;加強城市管理和環境整治,促進人口均衡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切實提高民生福利水平,努力實現城區更活力、環境更生態、社會更和諧、生活更幸福的奮鬥目標。
“十二五”期間的主要任務:一是堅定推進生態·空港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都市型農業,全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快速轉型;二是依託重點園區建設,積極打造創新平台,引進創新人才,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實現2015年全社會科技投入、科技活動人員數量、專利授權量均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三是強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壯大生態休閒旅遊產業,全面落實節能減排,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完成市下達的目標,森林覆蓋率保持在28%以上,打造環境友好型城區;四是加大城鄉統籌力度,積極推進“一軸一圈兩平台,兩城兩湖兩片區”重點區域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三舊”改造和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五是大力發展民生社會事業,加快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健全城鄉醫療衛生和人口計生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推進社會福利體系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六是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導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加大文化傳承與文物保護力度,培育提高民眾文化素養;七是加強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不斷提升控查“兩違”、整治“六亂”等城區綜合管理水平,強化綜治信訪維穩工作,抓好消防和安全生產工作,加大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力度,推進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確保社會安全穩定;八是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構建法律服務體系,提升政府服務水平,營造跨越式發展軟環境。
預計到2015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16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2%以上,增長速度快於全市和區“十一五”平均水平;人均GDP超過8.5萬元(按2009年末常住人口計算,下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2%左右;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28∶70;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都在10%以上;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8‰以內。
三、2011年工作任務
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後亞運”時代的開啟之年,更是我區夯實發展基礎之後大幹快上出成效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我區要把握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主線,以加快重點區域開發為突破口,以解決民生難點熱點問題為動力,以提升城市管理和發展水平為重點,加快實施生態·空港發展戰略,實現在戰略性基礎設施、戰略性主導產業、戰略性發展載體上有重大突破,促使經濟發展新結構和城區發展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3%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 ‰以內;政策生育率達到94%以上。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動城鄉發展更具活力。
加快重點區域、重大戰略性發展載體和重點項目建設。廣州民營科技企業創新基地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廣州節能和新能源(白雲)產業基地、國際(對俄)科技合作產業園和華工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充分發揮民營科技園的研發、孵化功能,加快孵化器的建設,逐步形成全區經濟發展的科研、孵化及總部集群。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要加快產業發展規劃的論證,儘快開展項目城市設計競賽和可行性研究,做好項目立項申報工作,確保以廣藥醫藥產業園為主體的啟動區建設。白雲新城要積極推動南航總部大樓、綠地中心等項目儘快開工,繼續做好5-8期征地拆遷工作,著力發展總部經濟,推動商務、商貿、文化、會展等現代服務業高端化發展。雲城西區要先行啟動石井河兩岸綜合整治以及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濱水生態發展廊道,加快旅遊、休閒等產業的開發,推動綠色宜居新區的建設。白雲新城北延區要完成控規調整,配合推進龍歸城示範性保障房項目建設,繼續扶持國際單位、中海聯8立方、白雲創意創業產業園、嘉禾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加快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形成。空港經濟圈要完成1.3平方公里的廣州白雲機場綜合保稅區(南區)的圍網任務,吸引優質企業進駐園區;要加強與南航集團的工作對接,積極推進廣州航空產業城建設,推動航空電子、信息技術等產業集群發展;加快白雲國際機場配套商貿服務區的開發,推動航空後勤服務、商貿物流等空港服務業的發展。南湖國家旅遊度假區要做好深度開發工作,加快鳳凰山旅遊度假區主體酒店及配套設施建設。白雲湖要著力加快水環境建設和周邊區域開發。此外,要做好跟蹤、服務和協調工作,加大對列入廣東省現代產業500強的重點項目培育力度,加快粵港澳台流通服務業合作試驗區、鐘落潭高等職業教育園區、白雲先進裝備業製造基地、中央大廚房等重大戰略性發展載體和省、市、區重點項目的建設進度,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加大“調結構、促轉變”工作力度。紮實推進“雙轉移”、“騰籠換鳥”工作,完善有關工作流程和激勵與約束機制,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切實淘汰一批低檔次、高能耗、高污染、土地使用效率低的企業。大力整治和改造提升一批物流市場、專業市場,加快向集企業採購、商品展示、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於一體的產業綜合性服務平台轉型。積極開展舊廠房改造工作,穩步推進三元里、蕭崗、棠下等重點“城中村”改造,每個街鎮要啟動若干個具有示範作用的“三舊”改造項目。組織全區各街鎮按“三舊”改造政策完善47平方公里歷史用地的手續。加快落實3311.5畝歷史欠賬留用地指標的兌現工作。積極盤活存量用地,處置一批閒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騰出空間。繼續加大土地儲備力度,把握市政府下放經營性用地儲備許可權的機遇,全面開展已納入儲備計畫的17平方公里經營性用地的儲備開發工作,集中力量推進雲城西區、和龍水庫南(奶牛場)、廣藥基地等重點地塊的土地儲備工作,抓緊制定白雲湖周邊38平方公里、空港經濟區核心區11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方案。
不斷壯大民營經濟發展。貫徹落實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營造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設立孵化器建設專項資金和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一批優質企業共建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中心。拓寬投融資渠道,爭取設立我區首家村鎮銀行,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運營的監管,有效引入各種金融資本。做好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創業輔導、人才培訓等服務工作,搭建網路投資促進平台,引導民營科技企業集聚發展。幫扶民營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和發展一批名牌產品、馳名商標。加強商會、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其聯繫政府和企業的橋樑紐帶作用。
大力提升產業科技化水平。加大對高科技企業的扶持,積極吸引高新技術產業落戶,重點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訊、物聯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等新型高端電子信息產業。依託空港優勢,著重發展通用航空製造、航空電子系統軟體開發和硬體產品研發製造,推進航空電子科技產業集群的形成。整合文化創意資源,加快白雲創意產業集聚區(白雲科技創意園、白雲創意創業產業園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完善開放型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外事交流,繼續規劃建設廣東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基地,把廣東-獨立國協國際科技合作聯盟打造成為我省最重要的對獨立國協地區科技合作平台,力爭引進20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擴大國際交流合作,設立境外研發機構和技術研發中心。加強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科研教育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技術檢測實驗室。繼續推進廣州863產業化促進中心建設,構建和完善包括產品研發、質量檢測認證、職業教育培訓、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五大體系在內的產業創新平台。積極推進“以質強區”戰略,引導企業爭創名牌和參與國內外標準的制訂或修訂,強化品牌優勢、標準優勢。
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做好與央企、民企和世界500強合作對接工作,積極參與“廣佛肇”經濟圈建設和粵港澳合作,圍繞我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園區、重點區域和主導產業,著力開展產業鏈招商、會展招商和代理制招商。完善區重點經濟項目評審與跟蹤服務機制,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項目,努力培育新稅源。
切實加強財稅工作。進一步健全協稅護稅工作機制,繼續實行區領導聯繫重點企業制度,及時為企業排憂解難,服務好優質企業。進一步完善財稅增收激勵機制,積極開拓增收渠道。繼續強化稅收征管,加大非稅收入征管力度,提高綜合治稅水平。健全公有資產管理體制,確保公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財政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繼續創新資金籌措方式,全力搭建融資平台,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支持,運用市場手段,引進戰略性投資者,為土地儲備工作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二)進一步改善城市面貌,著力推動城鄉環境更加生態。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白雲五線(一期)、黃石西延長線道路建設,爭取推動均禾大道、花莞高速、白雲湖北路、白雲駿景花園周邊道路建設,逐步改善我區東西走向交通路網。完成同康路的建設,爭取啟動上埗橋拓寬工程建設,逐步緩解同德圍地區出行難問題。完成北太路、陳太路、人漢-方華路改造工程。加快廣州白雲機場綜合保稅區(南區)、廣州民營科技企業創新基地等重要園區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位於106國道、63中門口等地方的6座人行天橋以及鐘落潭北部交通換乘樞紐站點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年內開通7條公交線路,促使居民出行更便利。落實電網規劃,圍繞重點項目和重點區域加快周邊變電站建設。加快城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一步改善城鄉衛生條件。
強化城市運行管理。以“創文”和“控違”為抓手,推動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格線化、數位化。加快組建區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建立聯動聯調應急反應指揮體系,逐步搭建城管、國土、公安、應急、信訪、出租屋等城市綜合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片區格線化監管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推行“分類預警執法制”,從嚴控查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進一步加大環衛投入,大力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繼續開展清潔家園行動,不斷改善市容環境面貌。強化食品、藥品、精細化工產品、農產品安全監管,嚴厲打擊制假售假違法行為,繼續加大對“五小”、“六亂”、無證照經營的清理整治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監管網路,落實企業經營者和出租物業業主的主體責任,確保全全生產形勢穩定。
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繼續加強水環境治理,完成白雲湖工程建設及2008-2010年治水工程的收尾工作,做好沙溪村、南方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及棠景街麗康居等6宗城區內澇治理工程,推進石井河片區雨污分流工程。完成10條行政村農村污水治理、11條河涌、石井河新建水閘及8個提高排水標準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區內鎮管水廠一體化工作,完善區內供水管網建設,由市統一管理、統一調配區內供水,提高供水質量。進一步最佳化環境質量,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加大空氣污染整治力度,重點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整治,不斷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切實保障環境安全。著力美化城區環境,結合石井河龍舟競賽活動,加快推進石井河兩岸及石井河至白雲湖旅遊線路景觀整治工程。繼續推進青山綠地和“森林圍城”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南湖森林公園規劃和建設,建成一批精緻美觀、功能多樣的綠化景點。進一步延伸綠道建設,實現與沿線鎮村生態景觀、公共設施的有機結合。
(三)進一步解決民生熱點難點問題,著力推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深化實施系列惠民工程。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各項惠民政策,以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問題為落腳點,加大財政對重點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積極實施解決農村教師安居(周轉房)、學前教育發展、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村容鎮貌換新顏、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建設、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重展石井河龍舟競渡風采、“村村通”公交客運站點建設、名優農產品扶持、遠景路特色商業街升級改造以及緩解同德圍交通之困等十二大惠民工程,努力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
加快統籌城鄉發展。貫徹落實《關於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實施意見》,推進農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轉變。大力推動農村地區產業升級,結合重點園區開發建設,鼓勵和支持各鎮推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集聚發展。加大中心鎮建設力度,推進鐘落潭鎮、長腰嶺村分別創建廣州市名鎮、名村工程。大力推動農村商貿業發展,各鎮要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條商業街,引進一家知名品牌大型連鎖超市,新建或改建一個專業市場,培育一家特色餐館,促進農村地區消費穩步增長。加強供銷社、超市與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農產品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進一步擴大“農超對接”的成果。大力構建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以農業綜合體的理念推進白雲空港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區和流溪河體育運動休閒區建設,著力打造一批花卉基地、生態水果基地、蔬菜基地、綠化園林基地,推進現代農業、休閒農業發展。繼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推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文明村、衛生村等建設,繼續加強村容鎮貌整治。加大幫扶力度,對低收入村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行“雙到”扶貧開發措施。
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城區優質公共資源向鎮村延伸,不斷提高民眾生活質量。通過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規範化學校終期督導驗收,啟動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工作,完成80中創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督導評估,啟動彭加木紀念中學創建省一級學校工作,最佳化學前教育,扶持公辦幼稚園建設,加大對貧困家庭子女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扶助力度,繼續推進教師交流工作和校安工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建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繼續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全面實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均等化,繼續推進社區衛生屬地化管理,加大衛生信息化建設力度,進一步推進和完善“陽光用藥”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加快區中醫院建設,繼續提升新農合參合農民的受益水平。建立健全城鄉平等就業制度和就業援助制度,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力度,重點幫扶困難群體就業;全面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力爭實現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參保率100%;繼續抓好低保救濟工作,落實優撫優待政策,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
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召開全區文化工作會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紮實推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和街道社區書屋建設。著力加強對我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舊址、鄉村抗日民主政府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積極推進我區白雲有線電視的數字整轉工作。利用開展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大型紀念活動的契機,進一步深挖文化白雲的內涵,做好文化白雲宣傳。抓好圖書館、文化館建設,拓展農村電影“2131”工程,繼續做好新年倒數歡樂嘉年華、農耕文化節等各類民眾性文化活動,不斷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推動人才、計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加快緊缺人才的引進,啟動本區高層次人才的評定工作,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健全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進一步提升“一生關愛”人口計生服務品牌,推動流動人口計畫生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籌劃區體育中心項目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完成省“雙擁模範區”驗收工作。切實做好我區婦女兒童新一輪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工作。
(四)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著力推動社會發展更加和諧。
全力加強社區建設。認真總結金沙街、三元里街社區服務機構資源整合試點工作經驗,在全區有序鋪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切實改善居委會的辦公條件,加大對居委會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居委會的自治能力。開展第五批創建平安和諧社區工作,不斷提高社區建設和管理水平。加強刑釋解教重點人員和社區服刑人員的幫教管控工作,組織開展“四個一”主題教育。加強社區志願者組織建設,培育一批經常性、專業性志願者服務隊伍,大力開展社區志願服務活動。積極開展社區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認真抓好村居“兩委”換屆選舉,加強選後建章立制工作,進一步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