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區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

白雲區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白雲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白雲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按照建設“首善之區”的要求,以“雙轉移”為抓手,以“抓稅收、抓規劃、抓項目”為重點,積極應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不良影響,穩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較好完成了全年各項任務。
(一)經濟實現平穩健康協調發展。
  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0.47億元,增長12.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56億元,比上年增收4.44億元,增長21.02%;實際利用外資增長4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1元,增長11.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190元,增長14%。
  區域發展思路日益清晰。完成了全區發展戰略規劃暨空港經濟發展策略研究,明確我區到2020年的發展定位為以生態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創新型城區;廣州市中心城區的組成部分、市級公共副中心所在地和都市生態功能區;亞太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珠三角連線世界的重要門戶、臨空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確立了“一軸、兩極、三區、多組團”的城區發展格局,提出了加快發展生態・空港經濟的發展思路。全面鋪開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完善了我區地籍資料庫系統。開展黃石、嘉禾組團發展策略研究和主幹路網規劃調整工作,推進了32個規劃管理單元控規的編制和報批,控規編制覆蓋率達100%。完成中心鎮村莊發展研究、村民住宅布點規劃和18條村莊整治規劃編制。七大經濟發展重點區域項目建設得到進一步推進,白雲新城商貿文化居住區城市設計深化工作已完成,白雲湖周邊地區城市設計、空港物流園6600畝控規編制加快推進,粵港澳(台)流通服務業合作試驗區已列為市重點項目,原越秀、東山工業園區6795畝用地納入白雲空港綜合保稅區“一園兩區”方案。
  “優三強二調一”取得成效。“雙轉移”工作初見成效,推進了“退二進三”、“騰籠換鳥”項目20個。三次產業比例為3.4:27.1:69.5。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83.2%,拉動全區經濟成長10個百分點。物流、商貿、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得到新發展,九州通(均禾)醫藥物流等項目已建成,中央海航酒店廣場、舊機場候機樓商業改造等項目加快推進,舉辦了白雲發展論壇和白雲皮具節,完成了111家三類市場的升級改造工作。工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完成工業總產值769.29億元,增長14%;電氣機械、醫藥、化學原料及製品、通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五大支柱行業產值增長16.7%,8家優質企業上市準備工作有效推進,歐派櫥櫃擴廠等項目已建成,民營工業企業產值增長18.8%,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0.4%。全區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數達149.97%。
自主創新和協稅護稅成效顯著。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139.8億元,增長15%。建立區中小科技企業融資擔保制度,已為企業提供貸款4.7億元。投入科技三項經費5473.15萬元,扶持科技項目73個,引導企業投入5.78億元。新增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1家,新獲省、市科學技術獎45項。民營科技園新增入園企業46家,863產業化促進中心二至五期順利推進,白雲科技創意園已投入使用。全面實施激勵型街鎮財政管理體制和非稅收入徵收新機制,積極推行街道預算,強化國資經營和管理,加強專業市場稅收征管,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交通運輸業營業稅收入大幅度增加。
  影響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有所緩解。已有18宗共1995畝建設用地項目獲國務院備案,完成了建設用地報批案14宗1744畝,推進了6700畝工業用地、7078.8畝經營性用地土地儲備工作。初步核實了21宗1035畝歷史留用地,開展了閒置、低效以及舊廠房用地摸查工作,建成小塘、元洲變電站。
  (二)區域環境不斷最佳化。
  骨幹基礎設施項目和社區人居環境整治有效推進。推進了白雲新城5-8期、武廣客運鐵路等重點項目征地拆遷安置工作。沙太路改造工程已完成,新人和大橋已單邊通車,石井大道二期工程已開工,106國道高標準城市化主幹道改造等工程正在抓緊推進。加快“水浸街”道路改造,完成9個街道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啟動了15個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迎亞運建築物“平改坡”改造工作已在人和鎮太成村啟動。加強對“城中村”改造的指導,蕭崗村土地物業調查工作已完成;三元里、棠下“城中村”改造規劃方案已完成編制;槎龍村已啟動安置地塊單體報建及用地手續辦理;橫沙村房屋和土地權屬摸查穩步推進;沙鳳村鳳岐里、潯峰墟(黃家莊)“城中村”改造已啟動。推進“城中村”改水工作,江夏村主幹管鋪設已完成。48條“城中村”道路納入市政管理。
以“創文”為重點的社會綜合管理落實到位。成立了城市管理監控指揮中心,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開展了1834次專項行動,“創文”工作跟上全市步伐。強化社會治安防控,全區刑事立案同比下降11.98%,其中“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21.11%、15.7%。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治理年”活動,各類事故總數、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下降。推進出租屋“旅業式”和流動人口信息化管理。加強市場經濟秩序專項整治,共取締無證照經營戶6735戶、引導發證新增工商經營戶15558戶,通過市整治無證照經營工作考核驗收。加強土地執法,全年清拆違法建設420宗共111萬平方米,制止違法搶建612宗共19.9萬平方米,移送司法機關處理292宗,對30人進行了責任追究,“兩違”屢禁不止的被動局面初步扭轉。
  生態環境建設水平上新台階。推進了流溪河堤岸整治和石井河等河涌綜合整治,人和攔河壩重建工程已開工。加大環境污染整治力度,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查處環境違法案件333宗,9家重點能耗企業已達到節能標準,初步預計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完成了9條小河涌、30個村莊環境整治、9000畝林帶林區綠化、7個新農村綠化、19個“綠色家園”、8個“青山綠地”工程等項目的建設,全區林木綠化覆蓋率為34.3%。帽峰山森林公園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
  (三)城鄉一體化取得新成效。
  中心鎮建設穩步推進。投入1.67億元新建18個基礎設施項目。扶持了38個新農村試點村開展村容村貌整治,紮實開展省市衛生村、生態文明村創建工作,推進4個自然村獨立污水處理系統和2個垃圾壓縮站建設。加快中心鎮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農村地區工業總產值增長21.2%。
強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加大。實施農田保護區利益補償機制,投入500萬元專款補助有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的村社發展公共事業。發放種糧直補資金438.84萬元。推進了19個自然村的二次改水工程,完成了25條自然村通水泥路。開展廉政文化進農村和農村集體資產與財務管理示範工程。
  現代農業發展富有成效。爭取市投入7061.2萬元支持44個農業項目,發放422.5萬元扶持了214個農戶和2個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和示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央大廚房項目完成了投資前期工作。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通報機制,設立了11個“點對點”農業科技專家服務項目,擴建特色農業商品生產基地1800畝。
  (四)民生福利取得新進展。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年教育投入10.44億元,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全區規範化學校比例達50%,“2省1市”等級學校建設紮實推進,金沙洲中國小如期開辦,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獲省英語單科狀元1人。
  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新建、改建110個農村行政村衛生站業務用房,以建成11間農村中心衛生站為突破口,推進農村衛生工作鎮村一體化管理,提前兩年通過市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達標驗收,均禾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投入使用。加強農村醫療隊伍建設,對260名鄉村醫生進行了培訓。進一步提高新農合報銷上限,農民參合率達99.32%。推行“格線化”衛生監督管理,依法取締無證診所365間次。
勞動和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面完成市下達的指標任務。全區30人以上企業勞動契約簽訂率為98.85%。社保五大險種參保人數56.48萬人,共征繳金額8.49億元,增長13.5%。大力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及被征地農民、城鎮老年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農轉居”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4.6%。城鎮居民和農村低保標準、五保供養標準有所提高。一次性解決了離休幹部和已故幹部職工貨幣分房補貼1162萬元,完成了118戶低保困難民眾危房改造。
  文化體育事業加快發展。區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心覆蓋率達100%。新建“農家書屋”36家、“綠色網園”9家,完成70處文物點普查工作,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開展“掃黃打非”工作,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舉辦205項體育賽事和民眾體育活動,參加人數約22萬人次,新增全民健身場地設施45處,業餘體校通過了“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評審,我區培養輸送的運動員在國家和省市各類比賽中獲得金牌31枚。
  民政、應急、計生等事業取得新進展。圓滿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平安通”系統基本覆蓋全區,48個社區獲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稱號。政府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有效處置金沙街鳳岐里148戶居民緊急避險搬遷和石井街夏茅村88戶居民緊急疏散工作,妥善處理勞動糾紛3127宗。加強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全年共調解各類糾紛3036宗,積極開展公開大接訪活動,受理民眾來訪來信來郵來電6168件,辦結率93%,確保了社會和諧穩定。向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地震災區捐款4880萬元。再次榮獲“廣東省雙擁模範區”和“廣州市雙擁標兵區”。完善人口計生層級動態管理責任制,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政策生育率分別為6.2‰和94.25%,順利完成省、市下達的工作任務。
(五)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堅持定期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主動邀請區人大、政協領導列席區政府常務會議,對涉及全區的重大事項主動徵求區人大、政協意見,積極配合區人大、區政協開展視察調研活動。辦理省、市、區人大代表建議89件、政協委員提案113件,其中區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結果首次滿意率分別為97%和99%。
  法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不斷加強。全年受理行政複議案件95件。區政務服務中心、區房地產交易登記中心建成使用。加強廉政建設,開展行政審批電子監察,加大行政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和責任追究力度,提高行政效能。此外,武裝、民族宗教、僑務外事、人事、統計、審計、檔案、保密、氣象、人防、科普等工作和婦女兒童、殘疾人、慈善事業均取得了較好成績。工商聯、貿促會和各行業商會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去年我區所取得的各項成績,是全區人民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白雲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軍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我區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仍未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總體水平仍處於相對較低狀態。二是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仍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公共服務設施與城市地區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三是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仍然相對滯後,城市面貌有待進一步改善。四是信訪維穩治安任務重、壓力大,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還比較多。五是部分公務員責任意識不強,創新和應對複雜局面能力較弱,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採取措施予以解決。
二、2009年工作任務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是我區加快科學發展的關鍵年。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世界總體經濟成長放緩,我國巨觀經濟運行的困難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區經濟社會也面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加劇與保增長、改革發展關鍵時期矛盾增加與保穩定、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與財政支出加大、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緩慢等四大壓力。對此,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對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問題早作研究和準備,未雨綢繆,沉著應對,振奮精神,搶抓機遇,牢牢把握髮展的主動權,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奮力推向前進!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建設“首善之區”的目標,以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亞運會和城市環境一大變為契機,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加快實施“雙轉移”戰略,重點推進水系和人居環境建設,毫不動搖地走發展生態・空港經濟之路,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改善民生福利,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我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36%;工業總產值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實際利用外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收2.05億元,比去年實績增長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4‰以內;政策生育率達到93%以上。
(一)堅定信心,在危機中把握機遇加快發展。
  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必勝信心。目前,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本身尚未見底,而且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進一步加深,其嚴重後果還會進一步顯現。凡事憂則興,預則立。我們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既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又要注重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和把握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逆境中發現和培育積極因素,越是經濟發展面臨著困難,我們越是要堅定不移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越是要堅定地與社會各界、工商企業一道團結一致,共渡難關。
  抓住機遇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深刻認識這次金融危機是傳統發展模式之危,科學發展模式之機,有利於我們利用經濟手段推進“雙轉移”,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於我們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最佳化升級,實現“彎道超越”。要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珠三角新的戰略定位、賦予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的尚方寶劍,以開放的視野、世界的眼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謀劃和推進我區的改革發展,抓緊制定相應的專項規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爭取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積極培育符合科學發展的新經濟成長點。抓住國家應對金融危機加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投入的機遇,爭取一批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民生工程、市政設施項目納入省市重點項目範圍。
(二)圍繞生態・空港經濟重點,強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紮實推進重點經濟項目建設,發揮重點項目的聚集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空港比較優勢,打好機場牌,加快臨空產業建設,高標準推進白雲新城商貿文化居住區等七大重點經濟發展區域,以及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廣州(國際)音像產業基地、白雲空港綜合保稅區、六大主題科技園等重點項目的規劃建設。進一步加快中央海航酒店、海航基地、舊機場候機樓商業改造、齊富路商業街、三元里商業綜合大廈、霸王化妝品產業基地、鳳凰旅遊山莊等項目的建設,加快民科園(嘉禾)總部基地項目建設,並使其成為我區產業最佳化提升的公共服務平台,確保儘早產生效益,促進全區經濟的加快發展。
  加大“雙轉移”實施力度,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主動地做好“雙轉移”工作,建立“雙轉移”企業名庫,建立村社獎勵機制,將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產業導向、稅收貢獻低、已列入市“退二”名錄的企業儘快轉移出去,抓好“三舊”改造,加快“退二進三”、“騰籠換鳥”步伐,推進村社工業小區改造升級,為經濟發展騰出空間。完善產業轉移對接平台,加大與梅州產業轉移園對接力度。加強增槎路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鼓勵、引導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引入網路交易、倉單經營、電子拍賣等行銷方式,繼續推進“中央大廚房”項目建設,積極爭取設立期貨商品交割庫,做優做強農產品現貨市場。加快白雲大道服務業板塊、梓元崗皮具園區等傳統產業商圈公共服務設施的改造,提升營商環境,增強園區吸引力、輻射力,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圍繞構建“一軸、兩極、三區、多組團”和七大經濟發展重點區域,繼續辦好白雲發展論壇,力促一批符合我區產業導向和生態・空港經濟發展戰略的優質項目投資落戶。重點加強現代物流、商務展貿、高科技服務、創意、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工作。拓展委託招商、商務顧問等中介渠道,通過市場化運作提高招商效率。積極參加市組織的“走出去”招商推介。完善重點項目評審及跟蹤服務機制,建立起覆蓋到街鎮、村社的招商引資評審機制,做好配套服務,大膽探索新的投融資方式,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我區。
  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力促新型工業發展。要以民科園、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為主體,深入開展“三促進一保持”示範性產業園區創建活動,創新園區發展體制機制,促進產業高端聚集。落實“自主創新一區一成果計畫”,運用好中小科技企業融資擔保制度,積極探索各種鼓勵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實現產業轉型和結構最佳化升級。積極引導和協助更多企業爭取成為市自主產權“扶優工程”示範企業,幫助和支持白雲電氣、霸王等優質企業上市,設定“10+10”留學人員創業啟動資金,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創業和工作的扶持力度,做好科技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穩步實施2008-2012年信息化規劃綱要,以信息化推動傳統工業向高科技、高集聚、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轉變。
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促進現有企業上一個新台階。認真做好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完善企業信息名錄庫。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等組織的作用,積極為企業加強交流、掌握信息搭建服務平台。充分利用國家、省、市出台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企業運用好政策加快發展。加強與駐區金融機構的聯繫,積極推進銀企合作,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引導企業加強管理,提升素質,創造品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區應對金融危機“四服務”辦公室要積極協助企業解決融資、用工、市場轉型、優質產品推介和增資擴產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各職能部門和公務人員要關愛企業,幫助基層和企業排憂解難、化解經濟風險,防止經濟危機轉化為社會危機。
加強市場管理,營造公平的經濟發展環境。發揮政府培育市場體系、監督市場運行和維護平等競爭的經濟管理職能,加大經濟法制的教育和宣傳力度,提高經營者的守法意識。加強和完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機制體制,繼續開展打假打私、掃黃打非、清理無證照經營等整規行動,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不法行為,淨化市場環境。
繼續加大協稅護稅力度,力保財稅穩步增長。開展以物流業為重點的綜合治稅和重點稅源行業納稅評估工作,加強跨區企業的稅收征管,完善全區協稅護稅監控網路。完善激勵型街鎮財政管理體制,深化非稅收入激勵機制,強化街道、部門預算。調整和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啟動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試點工作,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嚴肅財經紀律。理順國有資產管理機制,健全企業負責人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區國資公司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逐步將街道管理的公有經濟實體納入區國資管理機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三)圍繞建設適宜居住和創業的現代化新城區,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
堅持規劃先行,繼續最佳化城鄉規劃布局。繼續開展經濟組團發展研究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編制工作,進一步深化嘉禾、黃石組團發展策略研究和城市設計,加快完善交通支路網規劃,完成我區商業網點規劃和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全面完成村莊整治、改造規劃編制和審批工作,規劃好村莊住宅建設用地、經濟發展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做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科學合理安排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實現保障發展、保護資源、保持生態的和諧統一。
最佳化土地利用格局,堅決制止新的違法用地。加快制定《廣州市產業用地指南》實施辦法,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發證和流轉試點工作。完成我區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建立低效利用建設用地資料庫,加大對閒置用地處理力度,推進經濟發展重點區域土地儲備,繼續做好兌現村社歷史留用地的工作,支持農村發展集體經濟。要出台盤活歷史用地、發展優質項目指引,對通過利用“三舊”改造政策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和地方財政顯著增長“雙贏”的村社給予適當獎勵。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探索宅基地置換機制,全面梳理宅基地使用權屬,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建立健全建設農民公寓、加快舊村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激勵機制,推行村民住宅分區控制建設,引導村民住房建設逐步向城區、集鎮集中。繼續保持土地執法高壓態勢,落實“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早問責”機制,統籌推進九次衛片整改、十次衛片控查任務,全面落實“四個一律”,嚴控“新兩違”。
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力度。繼續配合好國家、省、市在我區開展的機場、捷運、鐵路、高速公路、西江引水等項目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做好106國道高標準城市化主幹道改造、江石大橋前期工作,完成人和大橋重建、若干項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20條“水浸街”整治,推進亞運會場館周邊道路和機場周邊路網建設。加快漢田等3座變電站及石井大道二期、均禾大道工程建設。全力推進白雲大道、新廣從路等8條主幹道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積極推進迎亞運建築物“平改坡”工作和“城中村”道路路燈建設。加強對三元里、棠下、蕭崗、沙鳳、橫沙、同和等“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規劃、指導,引導村社按照現代城市規劃將“城中村”改造成為適宜居住和創業發展的新社區。
以河涌整治為重點全面加強生態體系建設。舉全區之力推進石井河等13條河涌整治,重點做好清淤、污染治理、景觀建設、堤岸建設等工作,配合市推進污水管網鋪設、白雲湖主體工程建設和44條道路周邊雨污分流系統工程,確保2010年6月按期完成治理任務。加快自然村獨立污水處理系統建設和100項小水利設施建設,積極推動帽峰山生態旅遊發展,完成區氣象防災減災監測預警中心建設,實施“迎亞運森林圍城”和“花園城市”行動計畫,繼續推進“青山綠地”、“綠色家園”建設,林木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
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理順條塊責權利關係,明確和落實街鎮與區直部門的共同責任,強化屬地管理,注重發揮轉制公司等基層組織在維護社區環境秩序中的積極作用。全面推進“數字城管”,強化城市管理監控指揮中心的樞紐作用,提高“捆綁式”管理精細化程度,開展星級衛生街道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市政道路、“城中村”道路保潔工作,實現城區公共場所環境衛生無盲區管理。繼續全力以赴推進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深入推行城市管理格線化機制,推進“六亂”整治、戶外廣告規範管理、工地管理等亞運會城市管理專項行動。
(四)堅持城鄉統籌,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統籌推進中心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治、促、扶、保”思路,落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決定(簡稱“25條”)和加強街道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決定(簡稱“21條”),繼續實施農田保護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強農村建設和管理,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對中心鎮村實施梯次發展思路,扶持獎勵發展較快的中心鎮村。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推進太和鎮北村和鐘落潭鎮大綱領村舊村改造、永興村農民新村建設,江高鎮南崗、郭塘等村安置區建設,積極創建生態示範村。完善鎮村市政設施體系,加大農村供水管網建設改造。強化中心鎮產業支撐,做強、做大中心鎮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各鎮工業聚集區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太和鎮龍歸捷運站周邊專業市場、江高商業步行街、鐘落潭鎮職業教育園區等項目建設。
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型農業轉型。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發展一批農業特色產業基地,探索組建農業服務公司,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型農業轉變,最佳化“公司+農戶+基地+標準”生產模式,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具體操作方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萬村千鄉”市場網路,推進大型農副產品市場建設,促進農村流通現代化。繼續推進1.78萬畝農田標準化整治,開展農地整理,提高農業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水平。加快中央大廚房項目建設,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度。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推進鄉村旅遊、森林生態旅遊,加快頭陂涌“農家樂”項目建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體系建設,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新型農民。
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實施意見》,繼續加大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務投入,努力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加強對農民的引導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準和科學文化素質,改善農村社會風氣。繼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開展涉農收費專項審計,按交通路網規劃推進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新建10座農村公廁,完成2004年底在冊的農村危破房改造和剩餘8座農村行政村衛生站建設。
(五)以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問題為著力點,全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努力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繼續抓好“惠民66條”及17條補充意見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民生的投入,今年新增加的財力,以及壓減各單位公用經費的結餘部分主要用於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籌集23995萬元補貼我區農村戶籍人員參加養老保險,安排4849萬元兌現獨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獎勵,籌集10496萬元啟動教師、幹部職工的貨幣分房,並從2008年開始兌現,退休教師、幹部職工的貨幣分房從原來的10-15年發放調整為5年內發放。籌集7712萬元對城鎮老年居民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進行補貼,安排2556萬元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繼續加強對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的幫扶,實施農村低保救助、低收入困難家庭救助和困難民眾重大疾病醫療救助“三大工程”,逐步擴大社會福利的惠及範圍,努力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持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快規範化學校建設和等級學校創建工作,規範民辦學校辦學秩序,加強學校行政、安全、審計管理,促進教育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繼續抓好教師幹部隊伍建設,著力增強教育發展能力。深化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均衡發展水平。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加大公共衛生、農村衛生、社區衛生的支持力度,強化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加快中醫院建設,加強鄉村醫生規範培訓和執業考核,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六位一體”服務功能,構建適應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健康的醫療衛生體系。進一步提高新農合參合率和保障水平,確保2009年人均籌資水平提高到200元。
切實加強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把就業放在保民生的首位,認真落實就業、勞動保障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大技能培訓,重點幫助困難群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指導和服務,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全面落實預防和處置勞動糾紛層級管理責任制,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擴大醫療、養老、失業等保險覆蓋面,加快理順被征地農民等群體社保、醫保問題,努力做到應保盡保。加大財政補助力度,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推進“五保村”建設,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福利服務機制,實現城鄉居民人人享有社會保障。
加快發展文體、民政等各項事業。廣泛開展“迎亞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為主題的民眾文化體育活動,推進“農家書屋”、“綠色網園”和社區文化室建設。完成我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辦好區第五屆運動會,大力完善區級體育場館設施。力爭全區體育設施完善村(居)比例提高到80%以上。加強社區服務和志願者(義工)隊伍建設,繼續抓好 “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創建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單位創建活動,確保各有20%的社區和村鎮達標,星光老年之家覆蓋所有社區。做好婦女兒童工作。創新計生服務載體,抓好計生基層基礎建設和後進轉化工程,進一步穩定低生育水平。
營造和諧穩定環境。堅持“強打重防”思路,加強對重點地區的專項整治,繼續推行出租屋“圍院式”、“旅業式”管理,提高為流動人員服務水平,完善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發揮群防群治隊伍作用。積極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面推進村級安管機構建設,加強專職消防隊建設,加大“一暢兩會”消防專項整治力度,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平台和處置預案,全面提高應急管理工作水平。落實基層信訪維穩責任,建立初信初訪首接首問責任制,全力推進領導幹部接訪制度化、常態化,加大普法宣傳力度,積極預防排查和調處化解矛盾糾紛,著力引導民眾理性合法表達訴求,確保社會穩定。
(六)打造高效廉潔服務型政府,提高科學發展服務水平。
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大興求真務實和調查研究之風,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努力形成乾好事乾成事的氛圍。深入開展以服務企業、服務農村、服務基層、服務民眾為主要內容的“機關服務年”活動,大力精簡會議檔案和各類評比達標活動,加強條塊之間的合作,完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機制。完善區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建立鎮級行政服務中心,加快電子政務建設,為民眾和基層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服務。建立對機關作風的民意調查制度,採取多種形式聽取企業、基層、民眾對機關作風建設的意見,定期進行評議並公布,不斷提高民眾滿意率。
加強法治型政府建設。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認真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健全與民主黨派、工商聯的聯繫制度,積極辦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注重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作用。完善行政決策專家論證、社會聽證和合法性審查制度,促進行政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加強行政執法部門建設,嚴格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行政複議制度和過錯追究制度,切實規範行政執法行為。
加強廉潔型政府建設。堅持從嚴治政,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公僕意識和節儉意識。規範財政轉移支付、政府採購、國有資產轉讓等公共資源管理權力運行,堅決實行一般性專項經費壓減10%、公用經費和汽車經費壓減5%,推進節約型機關建設。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完善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和民主監督制度。推進商業賄賂治理,深入開展糾風治亂工作,強化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嚴肅查處各種腐敗行為。
各位代表,我們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推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務更加艱巨,責任更加重大。讓我們沿著黨的十七大指引的方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區委的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區人民,奮發有為,勵精圖治,推動我區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附:名詞解釋
1、一軸、兩極、三區、多組團:
一軸:就是以捷運2、3號線和106國道、機場高速公路為空間發展主軸。南接白雲新城,北連白雲國際機場,依託捷運站發展居住、商貿、生活服務,為全區經濟發展提供多個完善的公共中心,形成帶動全區發展的產業帶。
兩極:即白雲新城和白雲國際機場兩個經濟成長極,依託白雲國際機場,在空港周邊集約建設現代物流、高新科技、空港服務等高端空港門戶,在白雲新城建設以總部經濟、會展業為主的高端商務區,兩極聯動,輻射帶動全區發展。
三區:即把我區劃分為北部臨空產業區、東部生態文化區和南部都會服務區三個主導功能區。臨空產業區主要包括流溪河、白雲四線以北,京珠高速公路以西地區,重點發展臨空現代服務業、航天航空航材等先進制造業和臨空高新技術產業,打造我省重要的臨空產業基地。生態文化區包括京珠高速公路以東、鐘落潭科教園區以南地區,主要是帽峰山森林公園,打造集休閒、療養、商務、娛樂於一體的廣州市中央休閒度假區。都會服務區主要包括流溪河、白雲四線以南,京珠高速公路以西地區,屬於廣州市城市中心區,該功能區將按照網路化組團發展理念,加大“城中村”及舊城改造的推進力度,高標準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營造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優美環境,打造“產學研”合作平台,重點發展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科技服務、商貿會展等現代服務業。
  多組團:指依託軌道交通、城區交通系統和現有產業發展,將全區在空間上規劃了14個城鎮組團(白雲新城組團、嘉禾均禾組團、太和組團、人和組團、金沙組團、石井松洲組團、白雲山東組團、黃金圍組團、白雲湖組團、機場東組團、鐘落潭組團、鐘落潭科教園區組團、江高組團、神山組團),實施各有特點、各有側重的差異性發展。
  2、七大經濟發展重點區域:即白雲新城商貿文化居住區、新白雲國際機場配套商貿服務區、白雲大道黃金髮展帶、廣州民營科技園、白雲湖區、帽峰山中央休閒度假區和黃金圍現代物流園。
  3、平改坡:指在建築結構許可條件下,將現有建築物平屋面改建成坡屋頂,並對外立面進行整修粉飾,達到改善建築物性能和建築物外觀視覺效果的房屋修繕行為。
  4、“2省1市”等級學校:是指到2010年前新增2所省一級學校、1所市一級學校。
  5、平安通:原稱平安鐘,廣州市社區服務“平安通”呼援服務系統的簡稱,指老人通過家中的固定電話可隨時實現緊急呼救及非緊急求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