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7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荔灣區政府
  • 檔案類型:工作報告
一、2016年主要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省、市、區全會精神,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經濟保持平穩增長。貫徹國家、省、市的決策部署,採取一系列措施,穩定經濟成長。201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80.76億元,增長6.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74億元,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法人在地)340.15億元,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3.40億元,增長9.3%;商品銷售總額5418.66億元,增長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9.76億元,增長9.6%;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
堅定不移推進結構調整。三次產業比重由0.5:21.3:78.2調整為0.5:19.7:79.8,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5.9%。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醫藥板塊限上企業銷售額688.25億元,增長9%。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良好,花地河電子商務集聚區服務功能不斷完善,限上企業通過公共網路實現商品銷售額554.93億元,增長40.4%。十三行物流APP等平台與專業市場深度對接,在最佳化物流、促進交易等方面發揮出積極效應。
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市的統一部署,繼續鞏固“退二進三”和產業結構調整成果,區屬企業全面完成“退二”工作。全年商品房去庫存1.79萬平方米,完成了省、市布置的分段目標任務。著力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全年為全區企業減負約22.1億元,全面完成降成本預期任務。堅持防風險、嚴監管,轄區內小額貸款公司發放貸款平均利率10.07%,槓桿率保持達標。
加快創新發展步伐。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6家,新增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34家。高新技術企業由44家增至113家,增長1.6倍。完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系列政策,實施創新載體倍增計畫,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總計35.56萬平方米,新增畢業企業18家。3D列印產業園(廣州工業設計園)成功入選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協助企業申報國家、省、市科技項目163項,增長80%;專利申請總量10044件,增長83.9%,增速列全市第一。
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制定出台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政策檔案,突出扶持重點樓宇和特色園區發展。著力實施“論壇式”推介、“靶向式”精準招商和“撒網式”專題招商,舉辦2016年廣州國際投資年會荔灣區分論壇和大健康產業發展策略諮詢會,成功引進一批健康醫療產業總部落戶。全面落實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進“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全區商事主體達9.97萬戶,同比增長8%。全年新增註冊資本500萬元以上內資企業507家,增長67.9%,註冊資本增長2.6倍。
(二)強化城市建設管理,城區綜合承載力不斷提升。以打造廣州“西部樞紐”為目標,不斷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推進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城區面貌不斷改善。
基礎設施建設有新成效。如意坊隧道及其放射線、快捷路二期納入廣州市2017年重點建設預備項目,爭取今年動工;龍溪大道東延長線、沙尾大橋橋底掉頭車道、大坦沙市政樣板道路等一批交通基礎設施投入使用;完成塞壩涌1號橋、海龍路、文昌路、翠園路等一批非市政道路橋樑維修;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項目完成第二批安置房購房工作;加快推進龍溪路升級改造、廣鋼新城一期市政道路等14個道路建設項目前期工作;捷運八號線北延線征拆工作已基本完成,十一號線鶴洞東站全市率先動工,有軌電車荔灣線可行性研究不斷深入。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有新進展。兒童農業科普園(兒童公園二期)、兒童活動中心、大坦沙島沙頭頂濱江公園升級改造已完工;西郊泳場二期對外開放;富力廣場地塊配套中學建設、一中(國中部)改擴建、康迪學校升級改造等項目已開工,真光中學改擴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區兒童醫院新建及區中醫醫院、四中、西關培英中學、西關外國語學校等改擴建項目正加快推進前期工作。逢源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標準化建設,白鶴洞街、花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升級改造紮實推進,南北片醫療衛生資源均衡化發展持續深入。
城市更新有新突破。白鵝潭中心商務區完成6宗地塊出讓;廣鋼新城14個規劃獲市批覆,已出讓的15宗地塊陸續進入建設階段;廣船地塊、珠江鋼琴廠魚尾西路地塊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加快城中村改造,大坦沙島西郊村復建物業二期、融資地塊一期已動工,河沙村改造第一輪入戶徵詢工作完成93.5%;五眼橋片區控規獲市規劃委員會通過,茶滘、東漖、五眼橋、海南、葵蓬村等一批覆建房已建成。加快實施舊城更新,西灣路安置房北片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制定126個老舊社區微改造三年行動計畫,已完成7個,社區生活功能不斷完善;創新產業導入,永慶坊成功打造“產業+微改造”新典範,修繕維護建築物7800平方米,引入辦公、科創、社區教育營地等創新業態;西關泮塘“七園五館”、非遺博物館、泮塘五約微改造等一批項目有序推進。
生態人居環境有新改善。完成長堤街濱江沿岸環境綜合整治和花地河南段主題花景等一批園林綠化景觀建設,十三行周邊地區環境綜合整治、一江兩岸環境品質提升試驗段正在施工。完成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各項工作任務,持之以恆推動綠色發展。加強工業鍋爐、施工揚塵、油氣油煙等綜合治理,空氣品質進一步改善。實施13條黑臭河涌一涌一策治理,由國家住建部確認,捷運B涌、C涌、西郊涌3條河涌已消除黑臭,在全市首次區級河長考核中名列前茅。推進20個城中村支管完善、廣佛河清淤、牛肚灣涌綜合整治、下西關涌防洪排澇調水等一批治水工程,大坦沙污水處理主管網成功打通。全年投入環衛保潔經費4.35億元,增長33%,市政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80.7%。最佳化145處生活垃圾臨時收運點,改造22座垃圾壓縮站。完成“3·15·60”再生資源網路體系建設,年均資源回收處理量達3.1萬噸,比去年翻一番。新增管道燃氣用戶5.91萬戶,新安裝燃氣管道2萬戶。嚴查嚴控違法建設,依法立案查處230宗,拆除6.7萬平方米。基本完成五眼橋、鶴洞、西塱、河沙、坦尾等5個城中村安全隱患整治,城市面貌不斷提升。
廣佛同城合作不斷深化。強化“廣佛同城化合作示範區”建設,有序推進6類18項重點工作,“廣佛新城(五眼橋—滘口)規劃整合及城市設計深化”完成招標。設立廣州市首個廣佛跨城通辦實體視窗,通辦事項由年初的14項增至85項,並實現全鏈條跨城通辦;設定自助終端50台,24小時提供自助服務,方便民眾辦事。兩地合作創建平安邊界,建立了情況交流通報、糾紛聯防聯調、治安聯防聯治等一系列常態化機制,有效提升整體管理和協同作戰水平,滘口地區刑事治安案件持續下降,合作成效顯現。
(三)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保基本、兜底線、建機制,讓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民眾。
民生保障工作穩步發展。2016年十件民生實事共17項任務全面完成,兌現了政府承諾。全年舉辦招聘活動111場,各類培訓班培訓1.7萬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7萬人,2.3萬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辦理就業補貼17萬人次。掛牌成立全市首個區級創業服務中心,成功幫扶創業2260人。創建22個創業(孵化)基地,實現創業帶動就業2萬人。提前完成年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擴面任務,全年參保1.7萬人。建立健全區、街、社區三級救助網路,向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發放各類救濟金、臨時物價補貼、節日慰問金等共6259萬元,為全區困難民眾辦理各類醫療救助2.6萬人次。全區社會福利養老機構29家,養老床位總數6444張。圓滿完成住房保障年度目標任務,新增解決2483戶家庭住房困難問題。落實優撫安置雙擁工作,密切軍政軍民關係,實現“省雙擁模範區”七連冠。
綜合治理全面加強。以信息化為手段,最佳化全區1370個社區格線的管理服務模式,統籌多方合力形成“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治理格局,90個社區被評為市幸福社區。有序推進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順利通過國務院食安辦中期評估。組建區安全生產專家庫和危化品應急救援隊伍,有效提升安監專業化水平,全區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形勢平穩可控。推動質量強區戰略、標準化戰略,協調推進區“兩建”和打假工作,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全區特種設備定檢率99.45%。鞏固國家衛生城市成果,順利通過省級國家衛生城市複審考核。全面開展“人屋”基礎信息專項核查,深入開展出租屋安全隱患清查整治工作,來穗人員服務管理進一步加強。開展“五類車”治理,查扣2.9萬輛;在嶺南街開展“一支隊伍聯合執法”試點工作,執法資源得到有效整合。18類平安細胞創建覆蓋率達100%,推進河沙經濟聯社、十三行地區重點治理,市、區綜治委掛牌的5個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整治工作成效明顯;全區案件類警情下降3.3%,“四類”可防性警情下降24.8%,民眾安全感達96.3%,社會治安狀況持續向好。
教育衛生事業加快發展。2016年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和總上線率等全部重要指標全市第一,創歷年新高;創新辦學體制,引入廣東廣雅中學承辦公建配套學校;荔灣童聲合唱團奪得世界合唱大賽“三連冠”;新增普惠性民辦幼稚園2所、規範化幼稚園3所;繼續加強與中國教科院合作,推進第二批22所特色項目學校建設。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創建全市首家區級網際網路醫院,率先打造“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區屬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市衛生系統對接,民眾看病就診更加方便。“全面兩孩”政策有效落實,登革熱等疾病防控到位,公共衛生計生服務質量明顯改善。
其他社會事業成效顯著。粵劇藝術博物館榮獲省宜居環境範例獎,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建成開放,廣州文化公園打造成為廣東省第一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成功申報並評選3位市級、6位區級非遺傳承人,通過全國曲藝之鄉複評,新創粵曲表演唱《緣夢·荔枝灣》節目榮獲全國牡丹獎的“文學獎提名”,進一步擦亮西關文化品牌。白鶴洞、衝口、多寶、茶滘、橋中、海龍、花地等7個街道文化站成為省特級文化站,基層文化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提升。加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推進衝口、中南、站前、逢源等4個街道“一站兩點”創建工作;成功舉辦區第14屆運動會,配合完成廣州馬拉松荔灣賽道比賽工作;競技體育再創佳績,被省評為參加第31屆奧運會突出貢獻獎。連州11條貧困村幫扶工作全部獲省考核優秀等次,對口幫扶從化呂田、百色市、三峽庫區、畢節市及支援新疆疏附縣等工作成效顯著,同時啟動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工作。人民武裝、僑務外事、民防、對台、民宗、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檔案及地方志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四)大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執政水平不斷提高。圍繞建設人民滿意政府,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大力轉變工作作風,行政效率進一步提升。
堅持依法行政。紮實推進政府換屆工作,選舉產生新一屆政府領導班子。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編制29個部門權責清單共4365項事項。以茶滘、西村街為示範點,打造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推動普法宣傳活動延伸到社區,推進社區(經濟聯社)法律顧問工作。依法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各單位積極接受人大代表評議並強化整改落實。加強議案建議辦理,區政府共承辦區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代表建議38件、區政協十四屆六次會議提案61件,全部辦理答覆完畢,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100%。依法立案查辦各類行政處罰案件7817宗,結案7704宗,結案率98.6%,創綜合執法體制改革以來歷年新高。
堅持陽光從政。強化政務公開,順利完成財政預決算公開、信息公開年度報告、重點領域信息公開等專題,主動公開信息8428條,接受諮詢8.3萬人次。政務服務改革繼續深化,建設“智慧政務+智慧郵政”自助服務平台及終端,“一櫃式”微政務服務延伸至社區,深度推進部門間電子政務系統套用信息共享,區政務服務中心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定為政務標準化試點單位。紮實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公開招考公務員147名,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60名,開展各類培訓,不斷提升公職人員專業素養。
堅持廉潔從政。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持標本兼治,推動反腐倡廉重點工作深入開展。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健全“五位一體”工作機制,嚴防“四風”問題反彈回潮,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深化“三資”監管和服務平台建設,全年成功交易2744宗,占全市總數約13.5%,成交金額12.2億元。
各位代表,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荔灣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經濟發展更加平穩,城市環境持續改善,城區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也是駐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荔灣改革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總結過去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經濟成長內生動力不足,缺乏新的經濟成長點。二是發展平台建設滯後,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三是發展用地資源緊缺,“三舊”改造進展緩慢,嚴重束縛城市發展空間。四是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短板,城區精細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均等化優質化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對高端企業、資本、人才、技術等市場資源要素的集聚和輻射能力不足,與民眾期望還有差距。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正視問題,勇於擔當,努力加以解決。
二、2017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區加快發展的關鍵之年,我們要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一個目標、兩個融合、三大平台、四大抓手”的發展思路以及“規劃引領、基礎設施先行、產業支撐、生態宜居”的發展路徑,推動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建設全面上水平,努力讓全區人民生活更幸福。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完成年度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重點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振興實體經濟,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新興產業發展。
落實各項穩增長措施。一是完善經濟運行監測分析、掛點聯繫等工作機制,確保有抓手、有計畫、有行動。二是擴大有效投資。著力推進規劃用地使用性質調整工作,引導未開發房地產用地轉型利用,合理調控住宅用地和產業用地開發規模的比例;圍繞重點功能區、重點產業項目、重要基礎設施、重大民生項目加大投資力度,突出加快生產力骨幹項目建設。三是加大招商力度。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產業載體建設,突出電子商務、醫藥健康、科技金融等核心產業及重點領域招商,以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鏈條,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四是多渠道釋放消費潛力。舉辦各類主題展貿展銷活動,提升傳統零售消費體驗;實施“網際網路+”戰略,推廣專業市場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千年商都”向“現代商都”躍升。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一是推進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新體系建設,對接《廣州製造2025》、《廣州服務經濟創新發展規劃(2016-2025年)》,加快培育智慧型製造、科技金融、精準醫療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二是加快花地河電子商務集聚區、東沙生產性服務業總部聚集區建設,壯大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規模,逐步形成經濟成長多點支撐格局。三是大力推動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快十三行沿線傳統商圈最佳化提升,在泮塘地區、恩寧路導入現代產業。四是制定醫療大健康、文化旅遊等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做強、做優、做大優勢產業。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一是加快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創新型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大眾創新創業平台、投融資平台建設,提升政府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二是推進創新載體、孵化器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強化研發補助和孵化服務,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及科技小巨人認定。三是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創新標桿企業、後備高新技術企業儘快成長為規上企業,扶持一批企業增資擴產、設立研發中心,激發傳統企業的發展活力和動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繼續做好暖企穩企工作,強化政務服務改革,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土地、融資等瓶頸問題,著力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二是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修改完善招商選資、重點企業發展、企業上市獎勵、工業企業創新發展等扶持辦法,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本土企業集團。三是加強人才公寓、科教文衛等資源的整合,實施“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和“西關人才工程”,建設荔灣國際人才基地,吸引高端人才創業創新。
(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突出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把滿足需求作為最終目的,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把深化改革作為根本途徑,聚焦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激發荔灣新一輪發展活力。
推進“去降補”有實質性進展。按照市的統一部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和市場出清,整治“三無”經營行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等工作。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降低企業槓桿率,有效防範政府債務和金融風險。推進創新型經濟、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領域補短板工程,著力補齊制度短板。
穩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為荔灣大建設、大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加快區主權基金設立,強化投資運營管理,引導各類資金共同參與,構建創新發展資金池。放寬放活社會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和創新活力。落實重點領域鼓勵社會投資實施意見,完善政府和社會合作的PPP模式,推出一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試點項目,形成資本合力。
積極開展國企國資改革。著重改革國有資產運營平台,提高資產運營效益,加大資產盤活力度,對資產清查中登記的房產和土地進行科學分類整理,制定相應盤活處置方案;最佳化企業資源配置,建立績效考核管理機制,提高運營效益;梳理34戶國有企業的現有資源和問題現狀,研究改革思路及指導性意見;逐步解決宏基大廈、花博園等歷史遺留問題。
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市新一輪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改革要求,加快向全市統一的城市管理和執法體制融入,理順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體制,明確職責邊界,最佳化隊伍配置,完善監督機制,初步建立協同機制和保障機制,切實解決執法力量分散、多部門職責交叉、執法效率低下等問題,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
推進其他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爭取並承接好省、市下放的審批事項,進一步調整完善部門權責清單。繼續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推行工商登記業務“全城通辦”、個體戶兩證整合、“銀商通”銀行網點代辦工商登記,進一步降低註冊登記門檻。積極做好“營改增”改革工作,進一步加強綜合治稅,切實解決政策實施後的征管銜接問題。按照全面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有關要求,爭取有利的財政分配機制;嚴肅財政紀律,統籌推進預算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繼續加大教育、醫療、養老、安全生產等公共服務領域改革力度,不斷將公共服務優質化均等化推向更高水平。
(三)全力推進三大平台建設。加強統籌規劃和協調發展,統籌各平台內部融合與區域協同聯動,打造產業集聚、功能互補、形態相宜的綜合發展平台。
推進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建設。加快推進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規劃,編制完成泮塘地區文化品牌規劃,打造廣州重要的城市名片。精心整飾人民路至沙面珠江北岸沿線景觀,打造城市會客廳。推進西關泮塘“七園五館”、泮塘五約微改造、非遺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和設施配套,打造傳統格局、時代風貌和嶺南特色有機融合的城市景觀。串聯西關文化元素,豐富粵劇藝術博物館人文內涵,提升荔枝灣、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等文化載體運營的專業化水平,探索市場運營機制,打造品牌旅遊目的地。強化產業總部集聚能力,帶動特色商圈轉型升級,引導區域內商務配套服務設施提升,實現文商旅融合發展。
推進白鵝潭中心商務區建設。高標準修訂白鵝潭中心商務區規劃,提高區域整體規劃設計水平。突出“精品珠江西十公里”白鵝潭段城市歷史風貌濱水長廊優勢,打造“一江兩岸三帶”建設示範區。抓好新隆沙地塊征拆出讓和建設,積極引進金融服務業等高端優質產業,打造大型企業南方總部集群。推進大坦沙健康生態島建設,加強對河沙、坦尾村征拆工作的指導,著力解決國有土地整合問題,加快完成西郊村復建物業、安置房、市政樣板道路等項目;最佳化大坦沙島改造規劃設計,沿江岸退縮建設環島帶狀公園;圍繞廣州呼吸中心建設,布局國際醫療服務機構,打造國際健康產業城。加快廣船地塊“海洋產業生態圈”和醫藥港“健康產業綜合平台”建設,完善區域內商務配套,實現片區功能多元融合發展。
推進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建設。以服務珠江西岸“六市一區”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為重點,加快完善產業區功能布局,完善產業發展導則,引入與產業區定位相匹配的優質企業。完成起步區白鶴沙地塊、龍溪大道地塊控規調整,研究高效合作開發管理模式,形成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標桿,引領平台內其餘地塊全面開發。加快立白研發中心等項目建設,形成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多點支撐格局。
(四)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堅持規劃引領、交通帶動、市政優先、均衡發展,最佳化提升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區環境,建設生態宜居荔灣,全麵塑造新時期新荔灣新面貌。
打造廣州西部交通樞紐。不斷完善功能性、樞紐型、網路化的交通體系,構建便捷暢達的大交通格局。配合市加快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如意坊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等項目建設,爭取啟動如意坊放射線系統工程二期、快捷路二期、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等道路交通項目。加強軌道交通建設,加快實施捷運11號線征拆及有軌電車荔灣線可行性研究。完善區域路網,逐步完善白鵝潭、廣鋼新城等內部組團路網,構建微循環交通體系;最佳化審批模式,加快龍溪路升級改造、芳村沿江路、廣弘專用線拆除和道路建設等一批市政道路實施,爭取早動工、早完工,儘快解決市民反映突出的出行難問題。因地制宜增設腳踏車道,構建慢行交通系統,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慢行出行需求。
全面加快城市更新。爭取成為廣州城市更新審批權下放的試點,在白鵝潭中心商務區試點市區共同作為主體推進土地整備,研究搭建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的平台。以改善功能為主導,加快完成40個納入市城市更新年度計畫的社區微改造項目,提升民眾幸福感。以永慶坊模式為示範,推廣產業導入與微改造相結合,煥發舊城老區新活力。落實省市更新政策優惠,整合海龍圍、東沙地區工業用地,推動舊廠房、村級工業園向智慧型製造、科研創新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有效盤活低效存量土地。推動五眼橋村、鶴洞村等城中村改造,最佳化公共服務設施,拓寬產業發展空間,提升城區宜居宜業水平。
打造乾淨整潔生態城區。推進大氣污染綜合防治,集中清理一批“小、散、亂”無牌無證污染源。推進水環境治理,大力推進秀水麗灣計畫實施,推進新一輪水改工作,進一步完善區內污水管網鋪設,深化廣佛跨界河涌治理,完成下西關涌防洪排澇工程。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完成芳村大道綠化改造、園博會荔灣區景點建設、綠道等一批景觀綠色項目。推進市政、綠化養護模式改革,提升管養水平。繼續推進定時定點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繼續提升完善“3·15·60”再生資源網路體系。逐步推進南北片市政道路環衛保潔標準一體化,力爭市政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90%,完成橋中、嶺南垃圾壓縮站建設,推動南漖大型多功能轉運站、15座公廁維修重建、垃圾收運點撤併美化等工程建設。推進三個帶狀公園建設,建成一批綠化節點亮點,打造生態宜居新荔灣。
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完成康迪學校升級改造、富力廣場地塊配套中學主體封頂,實施一中(國中部)、真光中學等改擴建項目建設,加快橋中、石圍塘街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爭取南北片兒童活動中心儘快投入使用,完善提升“三館一站”設施建設,推進區兒童醫院、四中、西關培英中學、西關外國語學校等改擴建項目儘快動工。繼續加強消防站及電力設施建設、爛尾樓盤活、直管房危破房維修改造、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等工作,不斷改善民眾生活環境。
(五)推進民生社會事業提檔升級。堅持為民情懷、民生優先,發揮社會政策托底作用,著力補齊民生短板,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民眾,讓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在關愛群體、環境提升、就業保障、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教育等六大方面,推動十件民生實事,包括單親特困母親關懷計畫、“銀齡安康行動”、“美荔生育關懷”、社區微改造“三年行動計畫”、10條河涌治理改造工程、就業再就業項目、電梯質量監督檢查專項行動計畫、出租屋智慧型門禁系統建設、“天天快檢工程”和建設示範性高中項目等,切切實實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
提升就業和社會保障。推動就業創業幫扶精細化專業化,扶持專業市場、創意園區、產業園區創建省市創業示範基地。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有序開展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和征繳力度,多渠道實現社保擴面。將幫扶從生活救助向醫療、教育、就業等領域延伸,打造立體化幫扶模式。不斷推動“虛擬養老院”建設,探索“網際網路+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打造逢源街、東漖街兩個示範項目,創建全市創新醫養結合服務典型範例。推動“伸手可及的慈善”發展,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優勢互補”的多元救助格局,讓社會充滿關愛和溫暖。
加強社會綜合治理。推進城市社區協商建設,彰顯社工服務優勢,建設社區服務綜合體,構建社區多元共治格局。推進2017年度省市社會創新項目實施,打造創新項目品牌。擴大來穗人員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面。加快推進區、街綜治基層基礎“中心+格線化+信息化”試點工作。開展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社會組織。開展村(居)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推進一支隊伍聯合執法,加強“五類車”、“六亂”、出租屋、物流場所、違法建設、余泥渣土排放等專項整治,健全應急體系和防災減災機制,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公共視頻聯網套用,深化格線化服務管理,打造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行最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開展各項專項整治,有力推進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貫徹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成執法監察標準化驗收任務,全面開展風險點、危險源普查,狠抓危化品和職業衛生監管,堅持安全隱患零容忍,確保不發生重大事故。
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升學前教育普惠規範水平,分類推進學校基礎設施現代化改造。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師“區管校用”機制,探索實施校長負責制改革,形成政府辦學、合作辦學等多種辦學體制共同發展、協同促進的局面。全面開展“衛生強區、健康荔灣”建設,推動社會資源合作辦醫,最佳化大坦沙健康島、廣鋼新城醫療資源規劃布局,促進南北片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服務均等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區屬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落實分級診療、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活化提升中醫藥文化和產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活化利用文化遺產,擦亮荔灣文化品牌,開展形式多樣的民眾文體活動,抓好基層文藝創作,完善各類場館設施免費開放服務,做好廣州市第十七屆青少年運動會參賽組織工作。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深入推進質量強區建設和企業誠信建設,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等創建項目。紮實做好國防動員、雙擁、人口計生、打私、打假、僑務、統計、對台、民宗、地震、檔案、保密、修志等工作。
加強區域合作交流。合理配置公共運輸資源,改善市民出行環境。加快廣佛對接幹道建設,增加廣佛聯繫通道。以政務服務為合作視窗,全面深化荔灣、南海兩地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共治等領域的合作。把握“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遇,推進廣佛同城示範片區建設,積極探索跨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好各項對口幫扶和支援工作。
(六)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牢記宗旨,依法行政,勤勉盡責,建設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的政府。
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改革,推動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向網上辦事大廳集中;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加快推進“一櫃式”微政務建設;最佳化“一站式”企業服務,完善建設工程聯合驗收和項目聯合勘查審批,讓數據多跑路,讓民眾少跑腿。進一步推進政府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建立健全主動公開目錄。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建立一支善於推動發展和服務民眾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建設法治政府。依法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自覺接受區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提高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和實效。推進重大民生決策公眾諮詢監督,實施“七五”普法規劃,落實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五年規劃任務。完善公職人員學法制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提高服務水平。
建設廉潔政府。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大力整治“為官不為”問題,持之以恆糾正“四風”,堅決遏制基層不正之風和腐敗蔓延。強化行政監察,穩步推進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審計監督全覆蓋,抓好政府投資重大項目的廉情預警防控工作。
各位代表!新時期的新荔灣,前景光明,任重道遠。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奮發有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加快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1.名詞解釋
2.2017年民生十件實事
3.各單位獲獎評優情況表
附屬檔案1
名詞解釋
限上企業:即限額以上企業,是統計上對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等法人單位的簡稱。
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即將營業執照的註冊號、組織機構代碼證號、稅務登記證號、統計證號及社保登記證號統一為一個登記碼,標註在營業執照上。
“3·15·60”再生資源網路體系:即由3個處理中心、15箇中轉站場、60個便民點組成的再生資源網路體系。
一個目標、兩個融合、三大平台、四大抓手:“一個目標”即未來五年,我區圍繞廣州市“樞紐型網路城市”目標,融入“三大國際戰略樞紐”建設,完善“一江兩岸三帶”布局,基本建成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兩個融合”即積極與全市總體戰略布局相融合、積極推進南北片區服務功能深度融合。“三大平台”即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白鵝潭中心商務區、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四大抓手”即完善市政交通網路、實施城市更新改造、啟動產業平台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三資:即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
去降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PPP模式:即公共私營合作制,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定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並通過簽署契約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放管服:即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的簡稱。
虛擬養老院:一種新興的養老方式,政府通過建立統一的養老信息服務平台,有需求的老年人可以通過電話獲得專業機構的上門服務,同時對服務質量進行監督。
珠江西岸六市一區:指珠海、佛山、中山、江門、陽江、肇慶六市及順德區。
七園五館:西關泮塘的建設內容。“五館”即海山仙館史料館、西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荔灣博物館(陳公館)、荔園文獻館、西關民俗館;“七園”即通過桃花園、宛亭園、芳華園、淺水園、藏舟園、五香園、綠蔭園等園亭建設,重現嶺南園林建築風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三館一站:即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及22個街道文化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