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荔灣區政府 
各位代表:
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0年和“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四區六化”為發展定位,全面實施“商旅帶動、產業升級、文化引領、科教強區、環境最佳化”五大發展戰略,團結和帶領全區人民,大力推進白鵝潭經濟圈建設,全面完成迎亞運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水環境綜合整治和空氣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民生福利,基本實現了“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的美好目標,較好地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七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切實把握髮展主題,保持經濟又好又快增長。
緊緊圍繞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中心任務,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和廣佛同城化的實施機遇,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12.55億元,同比增長13.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28.77億元,同比增長14.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11億元,同比增長25.5%;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1.18億元,同比增長14.7%;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67億美元,同比增長1.7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口徑)達188.23億元,同比增長27.0%;全面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全年保障經濟發展用地128.93公頃,為經濟社會發展留下寶貴空間。
白鵝潭經濟圈前期工作進展順利。白鵝潭經濟圈城市設計成果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分別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規劃委員會原則同意通過,定位為“廣佛之心、廣州國際商業中心、水秀花香的宜居新城”,總用地面積35.11平方公里,其中28平方公里位於荔灣區。積極爭取市政府支持,白鵝潭經濟圈荔灣段明確我區為實施主體,土地儲備主體轉為區一級土地儲備機構,先行啟動核心區為3.5平方公里。完成土地儲備項目融資5億元,土地儲備工作實現重大突破,完成土地出讓手續的項目面積127萬平方米,完成土地儲備手續的項目面積4.8萬平方米,正在辦理土地儲備手續的項目面積70萬平方米。重點地塊項目啟動工作取得關鍵性進展:新隆沙地塊動遷工作已啟動,安置區白鶴沙地塊完成初步設計,東沙醫藥港地塊、廣州鐵路南站地塊完成出讓工作,荷景路地塊已辦理征地結案手續,列入市土地出讓計畫。白鵝潭經濟圈歷經3年的努力和爭取,正式拉開了全面實施的序幕。
新型工業園區建設有序推進。廣東中煙廣州生產基地、廣州國際醫藥港和廣東塑膠交易所三大生產力骨幹項目加速建設,東沙現代產業基地規模初顯。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完成廠房升級改造10多萬平方米,聚集50多家光電高端服務機構和企業,初步形成集研發培訓、檢測認證、會展物流、採購銷售於一體的高端科技產業基地,基地內多家企業承擔了亞運會開閉幕式主場館的LED燈光設計和裝飾工作,基地獲得廣東省首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稱號。完成廣東西塱數控裝備基地、坑口數碼基地等工業園區周邊環境整治工作,整體創業投資環境得到提升。
總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成功引入註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企業107家,同比增長64.6%,註冊資金29.30億元,同比增長114.5%。和業廣場、康王路綜合商業大廈等一批甲級寫字樓建成投入使用,康王路沿線及其周邊地區總部經濟帶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全年發展電子信息、軟體設計等服務外包企業19家,服務外包契約額達4517萬美元,超額完成市下達的指標任務。
傳統商貿業升級改造步伐加快。突出美食文化理念,全力打造泮塘路廣州美食園,建成廣州市首條手信街,被廣州市老字號協會授予“老字號餐飲手信集聚區”稱號,擦亮了“食在廣州、味在西關”的金字招牌。緊抓迎亞運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契機,投入500萬元,帶動社會投入7000萬元,完成重點特色商業街區及專業市場周邊環境整治,消防衛生狀況得到改善,市容面貌煥然一新。強化傳統商貿優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平台、物流配送等現代交易方式,引導專業市場經營檔次不斷提升。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連續6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年安排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7550萬元,同比增長13.0%。全年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近13.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2%。積極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科技及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和企業品牌。目前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8家,企業工程研發中心39家,創意企業210多家。信義國際會館、1850創意園、922宏信創意園等創意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形成了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的珠江黃金西岸荔灣濱水創意產業帶。
(二)“迎亞運”任務圓滿完成,城區面貌明顯改觀。
以“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為主題,圍繞“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全面推進城市環境面貌實現“大變”。
天更藍——嚴把項目準入關,堅決限制、禁止“兩高一資”項目準入。全面推進“退二進三”工作,第一批14家“退二”企業和7家危化品企業全部平穩退出或轉營。嚴格落實鐵腕治污工作任務,重點治理工業企業等七大類污染源,完成全年化學需氧量減排和二氧化硫年度削減任務。全年共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整改328家,淘汰黃標車503輛,100個餐位以上飲食服務企業全部實施油煙遠程線上監控。
水更清——投資37.6億元,完成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114項, “城水相依、城河一體、人水和諧”的水鄉美景初步呈現。完成12條主要河涌、18條一般河涌的綜合整治,清理淤泥58萬立方米,修建堤岸67公里,綠化整治70萬平方米。完成41處水浸街治理工程及28個調水補水項目,建設水閘17座,泵站13座。推進全區河涌排水口、污染源的摸查工作,對345個雨水口進行掛牌明示,對163個廢棄排水口進行封堵,對128個可接入截污管道排污口進行接駁。
路更暢——完成全區11條主幹道及46條次幹道路面現代化鋪裝改造,改造路面長91公里;按計畫實施芳村大道南、東沙大道、龍溪大道東延長線等一批重點道路交通建設項目,新增道路面積32萬平方米;武廣鐵路、貴廣鐵路、東新高速公路等國家、省、市重點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完成“1+6”綠道網建設38.34公里,設定驛站11處,建成覆蓋全區的綠道標識系統,年度綠道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房更靚——投資48億元,完成迎亞運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216個。整治改造重點片區21個,覆蓋面積190萬平方米,完成11條主幹道長45公里的“四位一體”整治,實施46條次幹道長70公里沿線的房屋立面整飾,共整飾建築物4228棟195萬平方米。完成2007—2009年在冊危破房改造948幢12.15萬平方米,解決3317戶房屋安全問題。
城更美——一是“三舊”改造紮實推進。寶盛沙地二期、西灣路舊城改造按進度實施;花地村改造首期9萬平方米主體工程已封頂,茶滘村改造13萬平方米安置房正式動工,東漖村改造首期完成動遷5萬平方米,西塱村(裕安圍)整治初見成效;136個地塊224.8萬平方米舊廠房納入改造範圍。二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加大對違法建設行為的查處力度,全年拆除違法建設548宗3.21萬平方米,清拆違章戶外廣告358宗1.75萬平方米,招牌453塊6601平方米;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提高城區市容環境保潔作業水平;對轄內主幹道和城區“六亂”黑點進行全天候視頻監控,全年共視頻巡檢15.33萬次,及時整治“六亂”、占道經營2.28萬宗。三是城區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完成15條道路綠化升級改造及沙面中心街廣場、聚龍村綠化廣場等一批亞運精品綠化工程建設,完成醉觀公園、青年公園和雙橋公園等5個公園的生態化改造,新增綠化面積4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6.97平方米,同比增長5%。創建綠色社區172個,占全區社區總量的89.12%,建成綠色學校92間。四是加強土地執法工作,摸查清理國有土地2732.5公頃,核查閒置土地200公頃,土地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
(三)文化載體建設得到加強,城區文化形象進一步提升。
圍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和文化名區戰略目標,大力推進文化與經濟的互融共促,有力提升了城區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
文化載體建設有新突破。深入挖掘西關歷史文化底蘊,進一步凸顯嶺南水鄉特色理念,精心打造“五區一街”特色文化商業街區,改造覆蓋面積35.9萬平方米,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陳家祠嶺南文化廣場區、荔枝灣文化休閒區、沙面歐陸風情區、上下九步行街立面整飾及水秀花香文化生態區等項目如期竣工,亞運期間對公眾開放,受到國內外遊客和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特別是荔枝灣涌(一期)復涌成功,亞運期間接待國際貴賓和國內要人35批983人次,成為廣州經典一日游的重要名片。
西關旅遊品牌效應有新提升。以“看亞運、游西關”為主題,精心打造荔灣經典一日游特色線路,成功舉辦“三月三”仁威廟會、第三屆西關美食節和“西關文化旅遊節”系列民俗活動,宣傳推廣“西關五寶”。西關小姐當選上海世博會廣東館形象大使。亞運期間我區各商業景點接待旅客1600萬人次。
民眾文化事業有新發展。成功舉辦“芳華十八”時尚國樂廣場音樂會及2010穗港澳粵劇日粵藝巡遊展演活動。圓滿完成亞運會開幕式“一江歡歌”民眾觀禮和西堤民俗表演組織活動。表演唱《西關食通天》獲得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曲藝類廣州市唯一的群星獎。城區“10分鐘文化圈”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得到進一步加強。
文化資源保護有新進展。完成蔣光鼐故居、十三行史料陳列館和梁家祠的布展工作。聚龍村嶺南古村落、西門口瓮城遺址的整治改造順利完成,人文歷史風貌得到有效保護。我區舊城改造有機統籌歷史文化保護和危破房改造的做法得到國家文物局領導的高度肯定。出版了《荔灣九章》、《西關文化》,創作完成國畫長卷《水秀花香》。順利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二階段)工作,被評為廣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先進集體。
(四)公共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惠民利民政策得到落實。
堅持“富民優先、民生為重”,堅持公共服務的公平化、均等化和可及性,全年財政用於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城鄉事務、公共安全等民生領域的支出35億元,約占財政總支出的87%。
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積極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全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6.03%;創建充分就業社區138個,創建率達71.50%,金花街桃源社區被評為我市唯一一個國家級充分就業社區;全區22條街道建立“街道創業指導站”,建立創業基地16個,其中市級7個。全年社保資助支出達4830萬元,惠及區內民眾16.2萬人,實現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政策性全覆蓋。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全年無重大勞資糾紛。在全市率先出台《荔灣區困難失業人員及困難退休人員臨時生活補助暫行辦法》等檔案措施,為全區4767戶低保救濟家庭發放救濟金及各類醫療救助4347萬元。積極推進陽春扶貧開發“雙到”工作,扶貧村貧困戶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戶脫貧率59.13%,人脫貧率60.04%,完成省市下達三年扶貧任務的60%。紮實開展住房保障工作,符合經濟適用房申購條件共8597戶家庭,其中4842戶已獲準購證。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面完成第一輪教育“三品”工程創建工作,累計評選品牌學校35所(占全區公辦學校的47.9%),品牌學科251個,品牌教師1145人次。積極推進中國小布局和教育用地規劃工作,努力均衡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區義務教育階段規範化學校評估驗收全面完成,教育現代化穩步推進。加大投入推進校舍抗震加固工作,切實加強校園安保防控,區屬學校學生實現“零犯罪”目標,平安校園建設初見成效。2010年我區高考再創新高,區屬學校本科率全市第二,上線率全市第一。
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區婦幼保健院綜合大樓建成投入使用,納入廣州市驗收的1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全部落實房源,陸續建成投入使用。啟用區域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信息系統,醫療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建立責任醫師團隊,主動為居民民眾提供上門送醫送藥服務。紮實推進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範中心建設,近30項中醫適宜技術進社區進家庭。順利完成亞運會亞殘運會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工作任務。
人口計生服務管理進一步加強。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圓滿完成省、市下達的各項計畫生育工作任務,全區人口出生率6.86‰,計畫生育率97.99%。西關特色人口文化建設有效推進,全省首創、精心設計的計生宣傳形象大使“阿福”和“阿荔”獲“廣東省計畫生育宣傳教育優秀項目獎”。
體育工作開創新局面。按期完成荔灣體育館(亞運會跆拳道項目訓練備用館)和芳村網球中心(亞運會網球項目訓練備用場)改造任務。順利完成亞運會、亞殘運會火炬傳遞和文明觀眾組織工作,共組織26個志願助威團和30支文明觀眾隊伍共2.1萬人次到場助威。精心籌劃“亞運荔灣行”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參加人數達30萬人次,掀起全民健身熱潮。新建健身廣場1個、健身路徑35條、籃球場7個,人均體育用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荔灣籍運動員周嘉威喜獲得2枚亞運游泳金牌,進一步擦亮了全國“游泳之鄉”品牌。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按照“迎亞運,防事故、創平安、促和諧”的要求,加強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管理。深入開展嚴打專項整治行動,積極構建社會面整體防控“三道防線、四張網路”,出色完成亞運會、亞殘運會安保工作,全年刑事立案同比下降10.8%。全年沒有發生較大以上安全事故。順利通過省、市“四五”依法治區和“五五”普法驗收。堅持依法受理信訪,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的作用,及時妥善地解決民眾反映的問題。全年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12宗,基本實現“平安亞運”的預期目標。
(五)堅持以改革促發展,政府執行力進一步增強。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從體制機制上破解發展難題,強化政府執行力。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在金花、逢源、海龍3條街道試點 “一隊伍三中心”改革,探索建立“權責一致、分工合理、管理規範、服務到位”的街道管理與服務體制,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城市管理體制。完成區事業單位崗位設定改革,全面實行績效工資制度。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全年主動公開政府信息20343條,同比增長93.6%。建立重大決策評議、合法性審查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荔灣區政務服務中心正式掛牌對外服務,首批進駐大廳的單位共22個,對外辦事視窗59個,初步形成全區行政審批統一管理的政務服務平台。全年共辦理區人大代表議案、建議52件,政協委員提案110件,均全部按時辦復。
經濟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制定《廣州市荔灣區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工作扶持獎勵辦法》,積極支持轄區企業上市。建立上市後備企業重點聯繫制度,幫助企業解決上市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目前全區擬上市企業9家,其中廣東塑膠交易所和廣州酒家已完成上市輔導;廣州柴油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整體改制;其餘6家公司正在實施改制。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完成芳村新世界項目中方股權轉讓及荔灣經濟發展公司等國有企業的改制轉讓工作。加快解決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為金門大廈、匯成花園等小區1800餘戶居民解決了臨水臨電問題。全年共辦理小業主房產證651戶。
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著力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嚴格控制行政成本。加大迎亞運建設項目的財政投資評審力度,規範建設資金使用。進一步嚴格預算管理,積極推進部門預算改革。紮實推進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在部分區屬預算單位推行公務卡結算試點工作,提高公務支出透明度。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握機遇,開拓創新,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確立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實現歷史性跨越,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的五年。“十一五”末,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12.55億元,比2005年增加282.40億元,年均增長10.8%,高於預期目標0.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05.11億元,比2005年增加219.70億元,年均增長14.9%,高於預期目標4.9個百分點;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1.18億元,比2005年增加15.68億元,年均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口徑)完成188.23億元,比2005年增加154.70億元,年均增長36.7%。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產業集聚力和影響力持續增強的五年。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一、二、三產業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0:32.9:66.1調整為“十一五”期末的0.8:28.4:70.8。以信義國際會館為代表的創意產業、以廣東塑膠交易所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和廣東西塱數控裝備基地為代表的新型工業得到快速發展;以茶葉、花卉、玉器、鞋業等為代表的專業市場集群和以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康王路為代表的零售商圈規模不斷壯大,對經濟成長和吸納就業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區形象顯著提升的五年。完成重點項目投資225億元,順利實施了東沙大道、和平西路延長線等一批市政路大中修和城中村道路建設,累計新增改造道路面積418萬平方米,立面整飾212萬平方米。完成駟馬涌、花地河、大沙河等31條河涌的綜合整治,修建高標準堤圍74.1公里。全區新增公共綠地119.7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2005年的5.29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6.97平方米。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文化建設進入新階段,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的五年。大力推進旨在弘揚嶺南文化、擦亮西關名片的“五區一街”特色文化商業街區建設,文化引領功能進一步彰顯。社區文化室實現全覆蓋,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深化。順利通過了“中國曲藝之鄉”和“國家一級圖書館”的複評。完成政府部門大部制改革,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式,行政效能不斷提高。建立健全荔灣投融資體系,為加速全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發展提供有力資金支持。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逐步實現了財政資金支付管理信息化、網路化。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五年。大力推進義務教育階段規範化學校建設,順利通過廣東省教育強區複評,系統總結了教育跨越式發展成果,出版發行了教育創新叢書《師門凝望》《荔園耕讀》。完成了彩虹街、花地街等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建設任務。五年均圓滿完成省、市下達的人口計畫目標任務,職工年人均工資增長9.8%,高於預期目標1.8個百分點。實現年均新增就業崗位1萬個以上的目標。五年共發放低保救濟金1.6億元。
各位代表,五年來的工作,書寫了荔灣人的熱誠與歡樂,記載著荔灣人的拼搏與奮進,演繹出荔灣人的收穫與成就。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尤為寶貴。我們深刻體會到,要推動荔灣科學發展,實現新跨越,一是必須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發揚“敢想、會幹、為人民”的亞運精神,善於把握髮展機遇、主動應對各種挑戰、克服重重困難、打開發展新局面。二是必須緊緊圍繞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線,加快結構調整,全力爭取國家、省、市的支持,抓好重大項目的落地建設,帶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三是必須緊緊圍繞城區建設的主題,以城區環境面貌提升為突破口,促進文化、經濟、民生統籌協調發展。四是必須緊緊圍繞改善民生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發展成果與人民民眾共享,讓人民民眾真正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感。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全區人民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結果,也是駐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政府,向對政府工作給予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駐區單位等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一是生產力骨幹項目推進的進度不夠理想,支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比較欠缺;二是可支配財力薄弱,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資金和維護資金嚴重不足;三是城市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管理方式仍較為落後;四是“三舊”改造任務繁重,大量危破房的存在,嚴重製約了城區整體發展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十二五”期間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荔灣搶抓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發展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幸福荔灣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認清形勢,解放思想,把握機遇,敢於實踐,繼續發揚“敢想、會幹、為人民”的亞運精神,努力開創荔灣科學發展新局面。
“十二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廣佛之心”為目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實施“文化引領、商旅帶動、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環境最佳化”五大戰略,打造“中調”戰略示範區、廣佛同城化核心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嶺南文化展示區,促進產業發展高端化、人居環境生態化、文化品格特色化、城市管理精細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區域發展一體化,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城市發展轉型升級、思想觀念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文化荔灣、低碳荔灣、智慧荔灣、幸福荔灣。
“十二五”時期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力爭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3平方米;全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十二五”期間,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70 %以上,年均新增就業崗位1萬個以上。重點在“三個強化”上下功夫:
一是強化白鵝潭國際商業中心建設。按照廣州全面推進國際商貿中心建設的要求,發揮荔灣“千年商都”的傳統優勢,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引進對全區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重大帶動作用、重大發展潛力的現代產業和骨幹性重大項目。建成一批重量級的高端服務業項目和載體,擴大服務業集聚、輻射和輸出能力。扶持發展自主創新品牌和“老字號”,加速集聚一批主導消費市場的國際著名品牌和新興時尚品牌,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二是強化文化名區、文化強區建設。按照廣州全面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要求,牢固樹立“以文化求發展”的理念,在深入發掘西關文化上下功夫、想辦法、出亮點,將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復興西關商貿傳統相結合、與建設水秀花香宜居環境相結合、與推動社會事業發展相結合。依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美自然資源,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載體,形成荔灣文化的核心競爭力,真正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區到文化名區、文化強區的跨越。
三是強化城鄉一體化建設。按照城鄉規劃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總體要求,積極引入社會資金,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工作。大力推進舊城改造,保護歷史,保護文化,保護城市記憶,實現西關傳統文化與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有機融合。大力推進城中村改造,實現土地功能置換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大力推進舊廠房改造,實施“退二進三”、“騰籠換鳥”。通過“三舊”改造為荔灣未來發展騰出空間,讓悠久的西關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為荔灣人民提供幸福宜居樂居的城區環境。
三、2011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起好步、開好局,對我區新一輪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今年工作總的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區委十屆十次全會精神,牢固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題,準確把握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線,加快建設文化荔灣、低碳荔灣、智慧荔灣、幸福荔灣,不斷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和區域競爭力,不斷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和民生福利水平,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一般預算收入比上年調整後執行數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70 %以上。
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要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實施“文化引領”戰略,努力建設“文化荔灣”。
建設文化荔灣,就是要圍繞廣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深入挖掘和提煉嶺南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核心精髓,讓文化元素更好地滲入到經濟、社會和城區建設的實踐和行動中,實現文化與經濟、社會和城區建設的互融、互動、互促,增強城區核心競爭力。
全力推進荔枝灣涌二期建設。以荔枝灣涌為代表的“五區一街”特色文化商業街區是實施“文化引領”戰略的重要載體,當務之急是順應廣大人民民眾的呼聲,加快推進集文化、生態、民生於一體的荔枝灣涌二期建設。通過對荔枝灣水系的昌華涌、大地涌、沙基涌、上西關湧進行揭蓋復涌的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建設,有效改善荔灣北片河湧水質,打通老西關水網,復興西關古水系。紮實推進陳家祠廣場二期、沙面文化休閒步行區、水秀花香生態文化區二期建設,以項目建設帶動對西關文化的發掘與整理、保護與傳承,進一步打造具有西關風情、嶺南特色的文化新地標。
精心打造西關特色旅遊的文化品牌。加大荔灣經典一日游推介力度,策劃組織好綠道、水鄉、珠江休閒遊、荔枝灣風情游、西關美食游等特色旅遊線路,加快“西關五寶”特色專業街區建設,重現歷史人文及民俗風情,完善旅遊消費產業鏈條,打造以文化、觀光、休閒購物及商務住宿為主的國際文化旅遊重要目的地。以西關美食文化為核心,豐富內涵和拓展外延,建設特色鮮明、分區合理、業態互補的美食專業區和手信特色街。全力組織好“西關小姐”旅遊形象大使宣傳、西關美食節、“三月三”仁威廟會等品牌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打造具有鮮明嶺南特色和時尚現代氣息的城市文化品牌。
大力開展民眾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文化藝術中心場館優勢,積極開展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加強民眾文藝隊伍建設,打造民眾文化精品,不斷提高街道文化站、社區文化室軟硬體條件,加快構建具有西關風情、嶺南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深入保護利用文化資源。以保護、挖掘、開發城區歷史文化為宗旨,全力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房屋保護試點工作。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三階段)工作,建立區域性文化資料庫管理系統和文化遺產多媒體展示系統。傳承粵劇曲藝精髓,進一步擦亮“中國曲藝之鄉”品牌。加快陳廉伯故居修繕和廣州絲綢博物館建設,將具備條件的名人故居建成“微型”紀念館或博物館,使荔灣成為集中展示嶺南文化的“活教科書”。
(二)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努力建設“低碳荔灣”。
建設低碳荔灣,就是要圍繞國家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低碳經濟等為特徵的綠色發展政策導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著力構建現代服務業和新型工業兩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轉型發展的著力點,加大綠色投入,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綠色增長。
全力推進白鵝潭經濟圈建設。搶抓廣州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的機遇,加大協調力度,儘快穩定白鵝潭經濟圈規劃成果。深入探索經濟圈實施策略,推進廣佛同城化新一輪的合作與發展。在加快推進新隆沙地塊動遷及白鶴沙地塊規劃建設的同時,拓寬資金渠道,增強政府融資能力,全面啟動長堤陸居路、中市、聚龍村、石圍塘、新風港等八大片區約257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工作。
最佳化提升十三行商圈規劃。深入挖掘十三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和廣州“重商”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十三行商圈作為舊城改造規劃的總綱,高標準提升十三行商圈規劃。通過騰出空間、功能置換、最佳化結構、提升環境,從根本上改變十三行地區交通擁擠混亂、經營檔次偏低、交易方式落後、消防隱患突出、商住混雜無序的狀況。
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加快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整治改造,爭取增埗地塊、金花十七片十八片、小梅大街、南岸澳口村4箇舊城改造項目年內啟動拆遷工作,重點推進西灣、源溪舊城改造項目建設。完成花地村一期改造和西塱村(裕安圍)整治改造,推動茶滘、東漖村改造首期建設,力爭啟動大坦沙島和五眼橋城中村改造。支持白雲山僑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弘鋁板帶有限公司等企業舊廠房改造。
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廢棄鐵路及環城高架橋底市政規劃路、觀濤路延長線、南漖路延長線、站前路延長線、西灣路擴建、芳信路擴建等一批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積極配合推進貴廣、南廣等高速鐵路建設。
鞏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成果。按照“鞏固、完善、最佳化、提升”的原則,推進後亞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繼續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認真做好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工作。完善花地河四大水閘的運行管理,通過調水補水、截污、雨污分流等措施,加快南片河涌與珠江形成水循環,綜合改善河湧水質。深化以屬地管理為基礎的管養方案,進一步提升水利設施管養水平,鞏固治水成效。繼續推進綠道建設,加快推進省立1號綠道珠江荔灣段等遠期規劃線路建設,結合西關文化和水鄉風情打造特色節點景觀及驛站,豐富綠道文化內涵。繼續推進空氣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推進第二、三批企業“退二進三”工作,從根本上改變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逐步建立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加快推進低碳技術在最佳化環境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創建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活動,努力把低碳生活理念滲透到人民民眾日常生活。
創新城區管理方式。積極探索城市管理方式的“放”與“收”、“疏”與“導”,“條”與“塊”的有機協調,在全區範圍內推進格線化管理。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實、加強社區一線工作人員。加強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推進環衛車輛GPS管理系統建設和管理,完善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城區管理內容具體化、數位化。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及垃圾減排減量工作,完善垃圾轉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區街聯動處理投訴機制,落實街道城管應急處理工作。
(三)積極實施“創新驅動”,努力建設“智慧荔灣”。
建設智慧荔灣,就是要圍繞廣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目標,加快推進信息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區、街、社區三級信息網路建設,引導企業生產經營、公共管理與服務等向智慧型轉變,提升城區發展質量、效率和水平;要積極消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穩步推進各項改革,為“智慧荔灣”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標準推進東沙現代產業基地等新型工業園區建設,增強高端產業的集聚集約發展效應。繼續推進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中華液晶城、廣東西塱數控裝備基地建設。進一步發揮廣東塑膠交易所的引領和示範作用,積極引導生產性服務業中心向採購批發、網上交易、電子商務為一體的信息化交易平台升級轉型。鞏固、壯大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形成新的增長極。
最佳化提升傳統商貿業。以打造“國際商業中心”為目標,改變落後的“現金、現場、現貨”交易方式,以信息化等現代交易方式為手段,按照“規劃引導、集約發展”的原則,引導專業市場分類改造提升。將傳統商貿業升級轉型與城區環境綜合整治、發展特色旅遊緊密結合,重點打造財富天地廣場、西城都薈、世貿服裝城等項目,建設現代展貿交易中心。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技經費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力爭全年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加強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提升科技創新中介服務水平。加強企業服務,積極扶持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加大產品研發的深度和廣度,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抓好以企業工程中心為重點的研發機構建設,提高企業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加快發展珠江黃金西岸荔灣濱水創意產業帶。充分利用迎亞運環境整治的成效,加強產業布局引導,將聚龍舊村落、信義國際會館、1850創意園、922宏信創意園等園區和散落在珠江西沿岸的舊廠房、舊倉庫改造結合起來,加快引入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服務業,形成環境、經濟雙翼齊飛的格局,精心打造廣州的珠江黃金西岸荔灣濱水創意產業帶。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定,加快推進以簡政強區為主要內容的事權改革。積極探索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傳統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模式,建立“權責清晰、分類科學、機制靈活、監管有力”的新型人事管理體制。在“一隊伍三中心”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街道管理和服務體制改革。繼續推進部門預算編制的規範化、科學化,在實行授權支付的預算單位全面推行使用公務卡。加大幹部規範管理和公開選拔力度,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加強對經濟聯社和社區“兩委”的領導和指導,認真做好經濟聯社領導班子和社區“兩委”換屆選舉有關工作。
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組織實施市委、市政府《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著力抓好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5項重點改革,確保改革落到實處,人民民眾得到實惠。
繼續深化金融領域改革。積極探索政府投資以資本金注入、項目法人招標制等領域進行的投資改革試點,拓展多層次、多種類的融資渠道,完善投資平台建設。 建立有利於產業布局一體化的利益協調機制和項目建設的資金籌措機制,協調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轄區企業上市步伐,進一步完善獎勵機制,扶持優質企業在我區做大、做強。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切實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意見的辦理工作。繼續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進一步完善“一站式”審批機制,提高辦事效率和增加透明度,強化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切實防範和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著力解決損害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四)著力抓好改善民生實事,努力建設“幸福荔灣”。
建設幸福荔灣,就是要圍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宗旨,堅持發展成果與人民民眾共享,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優質化的要求,繼續壓減一般性財政支出,增加對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全年財政預算安排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39億元,同比增長20.7%,切實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