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廣州市政府
各位代表:
  我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和2010年工作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克服低溫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全力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辦亞運、惠民生,“十一五”規劃主要任務全面完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的五年。全市經濟以年均13.5%的速度快速增長,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達10604.48億元,同比增長13%,比“十一五”預期目標增加1105億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預計人均生產總值超10萬元,比“十一五”預期目標增加1萬元以上,比2005年增長74%。財政總收入3348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872.65億元,同比增長24.2%,分別是2005年的2.23倍和2.35倍。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為23953.96億元和16284.31億元,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集中力量籌辦第16屆亞運會和首屆亞殘運會,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的五年。我們成功舉辦了一屆高水平、有特色的亞洲文化體育盛會,實現了“兩個亞運同樣精彩”的目標,譜寫了亞運史上的輝煌篇章,有力促進了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市民素質明顯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影響力極大增強。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的五年。《規劃綱要》賦予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廣州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空港、海港、鐵路港、信息港等現代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2010年,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躋身世界前15名;港口貨物吞吐量、貨櫃吞吐量分別突破4億噸和1200萬標箱,均居世界前6名;高速公路總里程達537公里,捷運運營總里程達236公里。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全面提升,發展承載能力大幅增強。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環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市形象顯著提升的五年。我們以“敢想、會幹、為人民”的精神,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廣州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獲得世界水資源論壇水環境治理獎第一名和國際可持續交通獎,實現了“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的目標,贏得了廣大市民民眾的普遍認可和國內外來賓的廣泛讚譽。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和開放合作水平顯著提升的五年。通過開展新一輪解放思想大討論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重組和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管理、文化體制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2010年,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產總量突破7000億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民營經濟占全市GDP比重達38.25%,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一千億美元,廣州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五年。五年來,全市共投入2539.3億元財政資金用於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是“十五”時期的2.35倍;新增就業人數341.6萬人;城鄉“五險”參保人數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建設保障性住房8.07萬套,惠及24萬多城鎮居民。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676元,分別比“十一五”預期目標增加5658元和2876元,比2005年分別增長67.6%和79%。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
  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出台關於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推進“三促進一保持”,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高新技術產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五”期末的2.5︰39.7︰57.8調整為1.8︰37.2︰61。引進建設一大批高端產業項目,五年累計安排重大建設項目141個,投資總額達3401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8倍。加強與中央企業及國內大型企業的戰略合作,簽約項目總投資額超3000億元,有力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服務經濟主體地位明顯增強。2010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達6464.79億元,同比增長13.2%,是2005年的1.96倍,對經濟的貢獻率達61.2%。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2010年全市新增金融機構15家,總數達191家,比2005年增加71家,金融業增加值達615.54億元,同比增長8.2%,是2005年的3.09倍。現代商貿業快速發展,2010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76.38億元、商品銷售總額21204.27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1.3倍和1.9倍,獲“福布斯2010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名。廣交會、廣博會等品牌會展影響力不斷擴大,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文化及相關產業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2010年實現增加值843.45億元,同比增長13.6%。旅遊體系建設和產品開發成效明顯,2010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數達1.27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分別為2005年的1.35倍和2.01倍。汽車、造船、石化、精品鋼、核電裝備等先進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加速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轉型升級。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4721.47億元,同比增長17.6%,是2005年的2.13倍;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利潤970.25億元,是2005年的2.4倍。汽車產量達135.84萬輛,實現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產值2878.44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2.3倍和2.2倍。特別是首款自主品牌乘用車“傳祺”下線、30.8萬噸超大型油輪下水和國內首台國產化百萬千瓦級核電壓力容器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市自主研發和工業製造能力實現新突破。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預計2010年全市科技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4%,比2005年提高0.75個百分點。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突破2萬件和1.5萬件,比2005年分別增長88.8%和163.6%。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8.5%,超過“十一五”預期目標8.5個百分點,比2005年提高10.1個百分點。大力扶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2010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4056.05億元,同比增長13.5%。產業“退二進三”和“雙轉移”步伐加快。2008年以來,全市關停、搬遷企業(項目)5699家(個),向市外轉移企業175家,淘汰落後產能1425萬噸,在全省“雙轉移”工作考核中並列第一。節能減排工作紮實有效。“十一五”期間,預計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4%,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9.3%,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從14.9萬噸和13.7萬噸下降到8.5萬噸以下和11萬噸以下,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的減排目標。
  (二)舉全市之力籌辦亞運會和亞殘運會。
  自成功申辦以來,我們認真貫徹中央和省的決策部署,精心籌劃,嚴密組織,夜以繼日,紮實工作。特別是2010年,籌辦工作進入衝刺階段,我們以一流的組織指揮、一流的場館設施、一流的城市環境、一流的服務水平、一流的安保措施、一流的社會風尚,上下一心、攻堅克難、奮力衝刺,奪取了籌辦工作的全面勝利。一是開閉幕式精彩絕倫。亞運會開閉幕式,以珠江為舞台,以城市為背景,創意無限,氣勢恢宏;亞殘運會開閉幕式,突出“大愛感人、自強不息”的主題,充分展現了廣州包容和諧的城市精神。二是賽事運行圓滿順利。亞運指揮部和各工作團隊運轉高效,各項賽程轉換有序,確保了賽事順利進行。三是服務保障優質高效。在迎送賓客、交通住宿、信息通信、電力供應、飲食安全、醫療衛生、宗教禮儀等各個方面都作了周到細緻的安排,實現了安全生產零事故、食品安全零事件、禮賓接待零失誤、接待服務零投訴、運行保障零疏漏。四是安保維穩萬無一失。5萬多名部隊官兵、3萬多名公安幹警、近萬名民兵預備役人員和80多萬幹部民眾參與亞運安保維穩。整個賽會期間,全市社會治安秩序良好,實現了“平安亞運”的目標。五是社會氛圍熱烈祥和。充分發揮中央和省、市主流媒體的主導作用,營造了良好熱烈的輿論氛圍,宣傳報導亮點突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亞運風采。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講文明、重禮儀、團結友善、熱情好客的良好風尚,特別是58.5萬名亞運志願者以“一起來、更精彩”的理念踴躍參與志願服務,充分體現了廣州人民空前高漲的主人翁精神。兩個盛會的成功舉辦,創造了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業績,留下了豐富的物質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進一步推進廣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必將彪炳史冊。
 (三)全面推進城市環境面貌實現“大變”。
  一是強化城市規劃的引領控制。按照“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的城市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引領城市建設和發展,最佳化區域協同發展格局,推進十區控規全覆蓋,完善綜合交通網路,保護城鄉生態環境,強化舊城保護與更新,推進珠江新城、亞運新城、白雲新城、蘿崗新城等新城區建設,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型城市空間布局進一步凸顯。廣州城市戰略規劃榮獲國際傑出範例獎。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十一五”時期,共投入2133億元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白雲國際機場二期,南沙港區二、三期工程加快推進,廣州南站建成投入使用;新建177公里捷運線路、210公里高速公路和609公里城市道路。白雲國際會議中心等一批標誌性建築相繼建成,供水、供電、供氣等市政公共設施不斷完善。三是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以實現水環境、空氣環境、人居環境、交通環境和無障礙環境“大變”為主要內容,開展了大規模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新鋪設1094公里截污管網,建設污水處理廠38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36.58萬噸/日,全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85%,中心城區近90%。對121條河湧進行綜合整治,建設白雲湖、海珠湖,主要河涌和珠江水質持續好轉。整治水浸街227處,城市排水系統進一步完善。鐵腕治污,落實“空氣整治50條”和“新31條”,重點治理工業企業等七大類污染源,公車、計程車推廣使用清潔能源,中心城區全面禁行機車,對黃標車實行限行措施。2010年空氣品質優良率為97.81%,比2005年提高6.85個百分點,連續5年優於國家二級標準。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升級改造177條共483.63公里市政道路;整飾建築31190棟共3600多萬平方米;對160個社區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推進綠化美化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15%。“三舊”改造步伐加快。大力改善交通環境,2010年,最佳化和新開通165條公交線路,建成22.9公里快速公交(BRT)試驗段,交通擁堵專項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加快無障礙設施建設,新建和改造盲道1129.34公里、坡道11827個;在500個紅綠燈路口安裝盲人過街音響信號裝置;投放961台無障礙公交、計程車輛;對321座環衛公廁進行無障礙改造。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大變”目標全面實現,城市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四是加強城市管理。理順市、區兩級城市管理體制,下放管理許可權,完善以區街為管理主體、多部門綜合治理的城市管理聯動機制,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開展為期三年的“城市管理年”活動,尤其是結合迎亞運工作,嚴格執法,重拳治亂,依法拆除133萬平方米違法建設,清理拆除戶外違法廣告招牌近5萬塊,有效遏制了“六亂”現象。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食品藥品安全體系進一步完善,五年來沒有發生重特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加強流動人員和出租屋管理,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治安形勢明顯好轉,2010年全市刑事案件發案數同比下降10.3%。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2010年事故起數、死亡人數比2005年分別下降47.29%和41.75%。
  (四)大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十一五”期間,市本級財政教育支出累計達107.8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135.49%。100%的區(縣級市)和鎮成為省教育強區、強鎮,普通高考連續21年處於全省龍頭地位,中等職業教育保持全國領先,高等教育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先進行列。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成功舉辦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廣州塔等20多個重點文化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城市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全市社區體育設施配置率達到95%以上,98%以上行政村建有標準籃球場,廣州籍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成功舉辦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建成我國內地首個“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圓滿完成汶川威州鎮災後重建等對口支援任務,援藏援疆工作紮實推進,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大力加強國防動員建設,深入推進“雙擁”和優撫安置工作,連續六次榮獲全國、連續七次榮獲全省“雙擁模範城”稱號。人口計生、民族宗教、婦女兒童、青少年、助殘、僑務、對台、統計、參事、文史、修志、檔案、氣象、民防等各項事業都取得長足進步。五年來,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出台“惠民66條措施”和“17條補充意見”,讓廣大市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2010年,市本級財政投入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資金達317.26億元,占一般預算支出的75%。2010年十件民生實事全部兌現:一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7萬人,超額完成新增就業20萬人的目標。二是新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225萬人次,超額完成年度擴面任務,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月人均達到2229元,農轉居人員養老金月人均達到567元。三是再次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鎮和農村平均低保標準分別達到398元和303元。四是市第八人民醫院第一期、市疾控中心、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免費為18萬名15歲以下兒童補種B肝疫苗,為18.1萬名農村婦女開展“兩癌”檢查。五是如期完成西江引水工程,直接惠及600萬市民,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六是基本完成新增100所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的任務,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比例達79.3%。七是新開工建設4萬套300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累計解決6.83萬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完成總目標的89%。八是新建和續建一批城市道路,新建6個公交樞紐站,更新1907輛老舊公車,翻新改造6673輛計程車和4312輛公車, 新增6.13萬個停車泊位,市民民眾出行條件進一步改善。九是建設500處社區健身路徑等體育場地,建成1060公里的綠道,超額完成省下達的526公里建設任務。十是政府部門共有143項面向市民和企業的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超額完成既定的100項任務。
 (五)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
  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法人治理結構不斷完善,發展活力不斷增強,2010年市屬經營性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17.25億元,同比增長54.5%。組建七大投資集團,在城市建設和環境整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屬金融機構改革重組取得歷史性突破,廣州銀行和廣州農村商業銀行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了跨區域經營。發展和利用資本市場取得新進展,2010年新增12家上市公司,全市上市公司累計達70家,是2005年的2.2倍。特別是國有企業上市步伐加快,21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比上年增加一倍,淨增1100億元。深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門和辦事機構由49個精簡為40個,進一步整合行政資源,最佳化組織結構,理順職責關係。開展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審批事項由816項減少到275項,五年累計減輕民眾及企業負擔49.3億元。啟動事業單位崗位管理改革,全市3579家事業單位共14.5萬人實現以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學習借鑑香港先進經驗,創新社區管理服務方式。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和大型文化企業集團重組取得突破。
  (六)深入推進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
  對外經濟貿易穩步發展。2010年,廣州地區進出口總值1037.8億美元,同比增長35.3%,是2005年的1.9倍;其中,出口總值483.8億美元,同比增長29.3%,是2005年的1.8倍。實際利用外資40.81億美元,同比增長5.3%,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81.96億美元,比“十五”時期增長43.6%。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74家落戶廣州。加快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廣佛同城化83項重點合作項目和廣佛肇經濟圈建設37項主要工作順利推進,國內首條全地下城際軌道交通廣佛線建成通車,醫療、通信、金融、環保等區域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在省實施《規劃綱要》珠三角九市考核中名列第一。加強與港澳台在經濟貿易、現代服務業和節能環保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南沙保稅港區和白雲機場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准設立,南沙開發區獲省政府批准為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組團參加“台灣·廣東周”活動,進一步推動了穗台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積極拓展對外交流,國際友好城市和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增至36個。我市行政首長成功連任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組織(UCLG)聯合主席,大大提升了廣州的國際知名度和全球影響力,體現了當今世界對廣州的高度關注和認同,為我市進一步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搭建了更加寬廣的平台,“大外事”格局初步形成。
  (七)大力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出台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業農村發展。2010年市本級財政投入涉農資金59.05億元,增長12.78%,五年累計投入248.98億元,比“十五”時期增加1.3倍。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全市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超過15億元,全面完成1142個行政村“五通”工程。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城鄉防禦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著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1100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建成296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在68個村開展農村生態示範村創建工作。以中心鎮建設為抓手,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五年累計投入55億元,推進17箇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中心鎮人口和產業集聚功能明顯增強。在全省率先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進行城鄉一元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試點。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累計完成146萬畝標準化農田和15萬畝標準化魚塘建設,蔬菜、畜禽、花卉、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快速發展。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和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323.4億元,同比增長3.5%。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五年累計培訓本市農村勞動力30萬人,轉移就業32萬人。壯大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扶持發展鄉村旅遊,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五年來,農民收入增幅有四年超過城鎮居民,提前實現人均純收入一萬元的目標。
 (八)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
  認真貫徹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定期向市人大、政協報告、通報工作,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民主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917件、政協提案2570件,辦復率達100%。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五年共完成地方性法規草案23項,出台政府規章43項,修改和廢止政府規章73項。2010年出台或提請省政府、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10部亞運保障相關法規和規章,為成功舉辦亞運會和亞殘運會創造了良好的法制環境。市政府被國務院法制辦確定為規範性檔案管理示範點。科學化、法制化、民主化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強化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大對領導幹部問責力度。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建設,市政務服務中心公共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加強政府系統廉政建設,加強對亞運籌辦工作監督檢查和跟蹤審計,亞運城及各項設施建設共節省資金10.3億元,實現了“廉潔辦亞運、節儉辦亞運”的目標。大力精簡會議、檔案,機關作風明顯轉變,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困難巨大,挑戰巨大,付出巨大,收穫巨大。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我們深刻體會到,推動廣州科學發展,一是必須注重搶抓機遇,增創優勢,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勇於先行先試,主動應對挑戰,促進率先發展、和諧發展;二是必須注重轉型發展,加快結構調整,落實“三促進一保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三是必須注重科教引領、創新驅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創新發展;四是必須注重最佳化環境,加強生態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綠色發展;五是必須注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先行先試,加強制度創新,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著力增強城市發展活力,不斷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六是必須注重改善民生,富民惠民,創新社會管理和服務,實現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不斷提升市民民眾的幸福感。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確領導,歸功於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有力監督和支持,歸功於全市人民的辛勤勞動。尤其在亞運籌辦期間,全市人民充分理解,克服困難,全力支持,廣泛參與,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此,我謹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駐穗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和支持廣州現代化建設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經濟發展方式仍然比較粗放,產業層次不夠高,特別是傳統服務業比重大,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研發投入長期低於京、滬、深等城市,研發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產業核心競爭力還不夠強,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任務艱巨;資源和環境約束突出,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城市間競爭日趨激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面臨諸多挑戰;人口總量快速擴張給城市管理帶來新情況、新考驗,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亟待提升;城鄉發展還不平衡,公共服務供給還不能滿足市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就業、社保、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民生工作有待加強;政府工作還存在不足,轉變政府職能和加強作風建設仍須努力。我們必須正視存在問題,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全面提速,率先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競爭與合作同在。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強化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勇於解放思想,勇於改革創新,勇於先行先試,以全球視野、戰略思維、創新意識,把廣州的發展置於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高度和世界先進城市的坐標體系中來謀劃部署,搶抓機遇,應對挑戰,奮發進取,紮實工作,努力開創廣州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規劃綱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以建設國際商貿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為戰略重點,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亞運後續積極效應,按照“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要求,率先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推動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邁向新階段。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綜合經濟實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宜居城鄉建設取得重大進步,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社會建設全面加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民眾幸福感明顯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邁上新台階。到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8萬億元,年均增長11%左右;“十二五”期間,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重點在“三個重大突破”和“五個全面推進”上下功夫:
  “三個重大突破”:一是戰略性基礎設施要有重大突破。重點建設國際航空樞紐、沿海主樞紐港、鐵路主樞紐、城際軌道交通、捷運交通、公路主樞紐、能源保障和樞紐型國際化信息港等戰略性基礎設施,大幅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支撐力和承載力。二是戰略性主導產業要有重大突破。整合各項扶持產業發展資金,力爭市、區兩級財政每年安排40億元,5年共安排200億元資金,凝聚力量,形成拳頭,重點支持對我市產業高端發展起重要引領作用的金融保險、商貿會展、現代物流、文化創意、信息、汽車、石油化工、重大裝備、生物和新材料等重大戰略性主導產業,整體提升我市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發展後勁。三是戰略性發展平台要有重大突破。按照東部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帶、南部建設高端裝備製造業產業帶、中部建設中央現代商務和文化產業帶、北部建設生態經濟產業帶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重點謀劃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新區、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六大現代服務業功能區、空港經濟區、天河智慧城和白雲國際健康產業城等戰略性發展平台。各區(縣級市)也要謀劃建設2至3個對全市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載體,形成推動經濟成長的新引擎。
  “五個全面推進”:一是全面推進國際商貿中心建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營商環境與國際全面接軌,商貿會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高端商務等功能進一步增強,初步建成具有較強全球輻射力的國際商貿中心。二是全面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和文化產業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整體素質顯著提升。嶺南文化進一步傳承發揚,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日益活躍,初步建成開放、包容、多元的世界文化名城。三是全面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創新主體活力明顯增強,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基地和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戰略支撐;改革創新取得重大進展,與國家中心城市科學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四是全面推進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輻射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化樞紐型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國際航運中心功能進一步強化;城市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建成我國南方對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核心門戶。五是全面推進全省宜居城鄉“首善之區”建設。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花園城市基本建成。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社會管理、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精細化,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2011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要按照市委九屆十次全會關於今年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部署,準確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題,準確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把亞運創造的巨大精神財富轉化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進一步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昂揚的鬥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開好局、起好步。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外貿出口總值增長10%;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1%和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以內。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必須突出“六個重點”,即突出轉型升級,突出自主創新,突出惠民優先,突出城鄉統籌,突出改革創新,突出開放合作;切實抓好以下“八項重要工作”:
  (一)促進內外需協調發展,確保經濟實力位居全國城市前列。
  強化重點項目帶動作用。以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為重點,大力推進101個重點項目建設,特別要發揮60個總投資20億元以上特大項目建設的帶動作用,力爭全年重點項目投資826億元,帶動全社會投資約3600億元。進一步調動和發揮民營企業投資積極性,抓好100項民營投資項目建設,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現代產業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的投資。加強重點項目管理,確保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大項目帶動大發展的思路,切實做好重大項目的引進、儲備工作。積極開展面向大型央企、全國500強民企及世界500強企業的招商引資活動。組織“新廣州、新商機”主題招商推介系列活動,策劃科技專項招商。優先引進資金投入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符合我市產業發展方向的戰略性主導產業項目,重點吸引跨國公司、中央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尤其是總部企業投資落戶,形成“建成投產一批、開工建設一批、謀劃儲備一批”的良性發展機制,切實增強發展後勁。
  增強消費拉動力。鼓勵多種形式就業創業,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著力建設白雲新城等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端商貿集聚區,構建“社區商業10分鐘便利消費圈”,不斷改善和最佳化消費環境。建設和改造提升廣州美食園等一批美食集聚區,擦亮“食在廣州”金字招牌。組織開展“廣貨北上、西行”和“家電下鄉”等活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積極開發後亞運旅遊產品,推進北京路廣府文化和西關商貿文化旅遊產業帶建設,打造旅遊新品牌,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到廣州旅遊消費。
  積極利用和發展資本市場。搶抓機遇,整合資源,推進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發揮資本市場的放大功能和裂變效應,促進經濟加快發展。構建企業上市“綠色通道”,推進企業上市“雙百工程”,力爭今年新增15家企業上市。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大力發展股權投資市場,爭取廣州高新區列入國家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擴大試點園區。加快廣州產權交易市場發展,推進廣州交易所集團國際合作進程,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恢復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
 保持進出口平衡和利用外資持續增長。創新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全力鞏固傳統市場,穩步開拓新興市場。進一步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鼓勵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增加出口。加快培育本土跨國企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拓展外貿市場,參與境外投資。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升服務外包發展水平。推進南沙保稅港區和白雲機場綜合保稅區建設,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
  (二)以發展壯大核心產業為突破口,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做大做強核心產業。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打造核心企業,培育核心產品,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實施“百強工程”,集中優勢資源,扶持具有行業比較優勢的100項重大產業項目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發展金融總部經濟,培育大型商貿龍頭企業,提升會展業發展水平,促進物流業快速發展。加快發展自主品牌汽車,打造高端工具機、軌道交通、船舶製造、核電裝備及輸變電設備等國家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基地。全力推進8.5代液晶平板顯示器、高亮度大功率發光晶片和新岸線CPU晶片產業化基地、華南新藥創製中心、工業膠新材料生產基地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力爭經過3至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鮮明、體系完整、環境友好、品牌響亮、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核心產業集群。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市本級財政安排20億元資金用於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海洋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搶占經濟與科技制高點。把握我市列入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城市和廣東啟動國家低碳省試點工作的契機,加快發展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加快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及半導體照明、環保裝備等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形成LED半導體照明產業集群。推進中國軟體名城創建工作。積極申報國家海洋經濟綜合開發示範區。
  壯大發展民營經濟。從今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安排財政資金1億元,獎勵作出重要貢獻的民營企業。實施“民營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出台民營投資產業導向目錄,降低民間資本準入門檻。支持廣州民營科技園擴園發展,加快建設成為國家民營科技示範基地。抓好專業鎮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一批進入全省百強民企行列的大型企業,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加快“雙轉移”和產業“退二進三”步伐。抓住“三舊”改造的有利政策和時機,加大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力度,啟動第二、第三批“退二”企業搬遷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引導、規範和提升“五小企業”發展,為高端產業發展騰出空間。
  抓好節能減排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快環衛設施升級改造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工作。推進建設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二廠、固體再生資源中心等項目,實現工業固體廢物、電子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在政府機關帶頭推行低碳綠色辦公,開展低碳宣傳教育,引導市民民眾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建設低碳廣州。
(三)充分發揮創新資源集中的優勢,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完善自主創新體系。編制實施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動計畫,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依託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資源力量,搭建公共技術平台,開展核心和關鍵技術創新研究,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入創新驅動軌道。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不斷提高科技研發投入。加強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規劃,大力加強專利、商標、著作權等自主智慧財產權培育創新工作,加快專利技術產業化步伐,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重大影響力的企業品牌。積極支持優質企業推進國際質量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行業認證,支持企業推出技術標準。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創新型企業示範工程,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的創新型企業,形成以創新型企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擴大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構築國際人才高地。實施“萬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百人計畫”,充分發揮和提升“留交會”等平台作用,完善和落實有關優惠政策,不斷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大力培養和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創新團隊和高技能人才,為廣州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大力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不斷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
  最佳化提升城市規划水平。加快完成《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編制工作,按照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進一步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推動城市空間布局由外延拓展向內涵最佳化提升轉變,加快形成人口、產業、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城市空間格局。重點打造“一條中軸線、兩個新城區、三個片區中心”。城市新中軸線以建成高品質城市核心帶為目標,加快商務金融、商貿會展、行政辦公、旅遊觀光等現代綜合服務高端要素的集聚。東部新城依託中新廣州知識城、科學城和增城開發區,打造山水新城,成為廣州東部重要的創新中心和綜合性核心城區。南沙新城以南沙港為依託,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濱海新城。花都新華、增城荔城、從化街口要率先建成統籌城鄉發展的現代化新城區。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建設白雲國際機場第三跑道、第二航站樓及綜合換乘樞紐,構築功能完備的航空物流中心和空港商務中心。加快廣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南沙糧食及通用碼頭工程、南沙貨櫃碼頭三期和南沙疏港鐵路、黃埔疏港道路體系等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港口功能。積極支持配合國家和省加快推進貴廣、南廣、廣深港等高速鐵路建設,加快啟動穗莞深和佛莞城際線廣州段建設,推進捷運六、七、九號線和廣從輕軌項目建設。完成廣河高速公路廣州段、廣深沿江高速廣州段建設。切實抓好公共消防設施建設。
  鞏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成果。按照“鞏固、完善、最佳化、提升”的原則,推進後亞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涉水環境和水務設施管理,完善污水處理系統,提高污水處理率。推進珠江綜合整治,實施河涌生態修復工程,努力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潔淨水體系。繼續開展空氣環境治理,推廣清潔生產,深化降氮脫硝工作,推動企業實施集中供熱或改燃清潔能源。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全面實施國Ⅳ標準,加快淘汰黃標車。實施“寧靜工程”,狠抓道路交通、建築施工和飲食服務業等噪聲監管。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支持,協調周邊城市建立區域大氣環境、水環境污染聯防聯治長效機制。鞏固和深化“立面整飾”、“三線下地”、“雨污分流”工作,提升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水平。繼續推進“青山綠地”工程,提升園林綠化水平,建設“花園城市”。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城鄉一體的森林綠地體系。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嚴厲查處違法用地行為。繼續推進“三舊”改造,今年新增改造面積不少於10平方公里。
 加強城市科學化、精細化、常態化管理。著眼建立後亞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城市管理格局,健全城市管理應急快速反應體系,規範城管綜合執法行為,推動城市管理由治髒、治亂、治差向做細、做優、做靚轉變,逐步建立起科學化、精細化、常態化的城市管理體系。加大違法建設查處力度。嚴厲打擊“泥頭車”無證運輸、灑漏污染等行為。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強出租屋管理,規範流動人員管理服務。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社會面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強化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城市信息化套用水平。加快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促進經濟社會運行管理和服務數位化、智慧型化。著力推進新一代通信網路、光纖入戶、三網融合和物聯網信息技術套用。啟動超級計算機中心項目建設,實施“天雲計畫”,建設國際雲計算中心平台,推進雲計算技術套用和產業化。推進“無線城市”建設,在市政務服務中心、部分市級機關對外辦事大廳,以及部分社區、商業網點、公園、旅遊景點、圖書館、人才市場、醫院候診大廳、白雲機場候機樓等公共場所和大中專院校,為市民民眾提供免費無線寬頻網路服務。擴大政府服務事項網上辦理範圍,提升政府線上服務水平。推進實施智慧型交通、智慧型電網、智慧型城管、智慧型家居以及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島、黃埔智慧港等示範試點工程,加快建設智慧廣州。
  (五)繼續推進先行先試,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以富縣強鎮、簡政強鎮和簡政強區為主要內容的事權改革,推動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區(縣級市)的積極作用。深化大部門制改革,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抓好廣州開發區創新發展模式、增城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等改革試點工作。
  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繼續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加快國有企業上市步伐,力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增長30%以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範董事會建設,完善企業領導人選拔任用管理體制,建立健全長效激勵和績效考評機制。創新國有資產監管方式。推動國有資本加快向重點行業、關鍵領域、高端環節和優勢企業集中,鼓勵優勢企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和跨所有制重組,加快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5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推動我市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和產業結構升級。
  改革社區管理服務體制。與國家行政學院合作開展創新社會管理和文化管理重大課題研究。在部分街道開展社區管理服務體制改革試點,加強和改善社區管理服務。整合街道機構人員,最佳化基層管理結構,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實施社區"五個一"工程建設,為社區居民提供及時、優質的服務。建立和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制度。規範發展社會組織,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政府與社會組織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社會管理新格局。
  提升區域合作水平。加快推進南沙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建設,積極拓展與港澳台在經貿、科教、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認真貫徹實施《規劃綱要》四年大發展工作方案,繼續推進廣佛同城化和廣佛肇經濟圈建設,統籌做好交通、水利、信息、能源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重點協調地區同城化綜合試驗。加快提升環境保護、產業轉移和產業協作水平,努力在珠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繼續做好援疆援藏等對口支援工作。
  拓展國際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我市作為UCLG聯合主席城市的優勢,積極利用其會員網路龐大、覆蓋廣泛的全球平台,加強與世界城市間的交往合作,爭取與更多國際城市發展友好關係,不斷提升廣州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知名度。
  (六)大力統籌城鄉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發展水平。
  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統籌城鄉資源配置,加快建設農村安居、污水治理、路網體系、供電網路、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等重大項目,逐步形成覆蓋到村、延伸到戶、城鄉銜接的基礎設施網路。打造一批名鎮名村。繼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以“兩規、三清、四有、五通”為主要內容的村莊衛生保潔和周邊環境綜合整治,促進新農村建設。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提高農村低保水平,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完善農村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實現農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產品。推動城區優質公共資源向鎮、村延伸,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協調發展。
扶持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繼續推進農業經營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加快和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基地,積極爭創國家級或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整合提升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農產品配送和連鎖經營業務。健全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抓好“菜籃子”工程,建設萬畝蔬菜設施栽培基地。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強農民就業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加大農民外出務工就業指導和服務,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萬人。壯大農村經濟,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農村地區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態旅遊和觀光休閒農業,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七)促進社會事業新發展,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提升文化軟實力。深入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有禮廣州人”等公民道德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亞運志願者奉獻精神,創新發展志願服務事業。繼續抓好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整體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素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快城市文化設施建設,深入挖掘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好亞運文化遺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落實“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國家級示範區和全國社區民眾文化活動先行點。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抓好民眾性基層文化陣地建設,擦亮廣府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繁榮文化事業。
  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實行“五個壓縮、一個增加”,即:壓縮黨政機關辦公經費、公務接待經費、公務購車和用車經費、會議經費、出國經費,增加對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切實做好充分就業工作,全市新增就業30萬人以上,其中本市生源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1%。加大對就業困難群體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健全完善農民工管理服務體系,加強人文關懷,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解決我市農轉居人員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新農保制度的並軌銜接問題。進一步推進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提高參保人醫療保障待遇。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繼續推進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辦學質量,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市屬高校辦學水平。創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大力推進鎮衛生院、村衛生站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加快基層衛生服務人才培養,完善社區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全面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和運行機制。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倡導健康陽光的生活方式,加強體育人才培養,提升競技體育綜合競爭力。培育大型品牌體育賽事,統籌亞運場館賽後利用,發展壯大體育產業。加強市場引導和監管,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暢通民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認真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加強計畫生育服務管理,推動計畫生育獎勵政策城鄉一體化,穩定低生育水平。發展老齡事業,建立健全養老社會服務體系。完善宗教事務管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做好對台和僑務工作,維護台胞和僑胞合法權益。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氣象、地質、防震減災工作水平。認真做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工作,推進各項扶貧措施落實到位。開展“六五”普法工作,做好法律服務和援助工作。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作用。加強國防教育,推進“雙擁模範城”建設。全面落實優撫政策,妥善安置轉業、退伍軍人和移交地方的軍隊離退休幹部。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和海防、民防及打擊走私工作。認真做好統計、檔案、保密、參事、文史、修志等工作。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做好扶貧開發工作。以我市北部山區8個貧困鎮及其206個貧困村為重點,對全市379個貧困村開展對口幫扶,確保到2012年底,所有被幫扶的貧困村年集體收入基本達到10萬元以上,被幫扶的貧困戶家庭人均年收入基本達到5000元以上。二是免收貧困家庭學生中等職業教育學費。從2011年秋季起,對定為貧困家庭的本市戶籍學生就讀中等職業學校實行學費全免。三是繼續擴大社保覆蓋面。五大險種參保人數比上年增加82萬人次,增長3.94%。其中新農保提前一年完成省下達的三年全覆蓋任務,35歲以上農村居民全部納入社保體系。四是提高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對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將新農合籌資標準從年人均260元提高到300元;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待遇,切實減輕市民民眾看病就醫的負擔。五是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城鄉居民低保標準提高17%至25%;資助8萬名農村困難民眾和重度殘疾人參加新農保;孤兒養育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六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構建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的多層次住房保障供應體系。繼續推進在建的6.87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新開工建設4.3萬套保障性住房,年底前全部解決登記在冊的7.72萬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七是改善市民民眾出行條件。新建、改造23條約81公里城市道路,新建人行過街設施27座。實施亞運後緩解交通擁堵方案,編制智慧型交通規劃;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增設約70公里公交專用道,建設和改造24個公交站場,完善公交、捷運及其他運輸方式的接駁,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問題。八是提高社會養老服務水平。將長壽保健金髮放範圍擴大到本市戶籍70歲以上老年人;提高本市戶籍80歲以上老年人長壽保健金標準,並為其免費安裝“平安通”緊急呼援服務系統。九是推進農村道路“亮化”工程。建設5萬盞農村路燈,使全市30%的農村道路實現“亮化”。十是為市民民眾提供更多的休閒健身場所。新建240處社區健身路徑、188個社區籃球場和一批全民健身小廣場;新建500公里綠道,形成10條綠道休閒旅遊精品路線。
(八)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堅決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切實做好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及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堅持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公眾、新聞輿論監督。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做好後亞運城市管理立法工作。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規範行政許可自由裁量權等行政執法行為,不斷提高科學決策和依法行政水平。發揮政府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的作用。深入推行政務公開,推進網路問政常態化、制度化。健全完善行政問責制,強化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切實提高行政效能。規範行政審批行為,最佳化審批流程,推進跨部門並聯審批,推動行政審批透明、規範、高效。大力弘揚亞運精神,增強全體公務員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和進取意識。努力建設學習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
  加強政府廉政建設。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狠抓廉政風險防範管理。堅持廉潔辦各項事業,建設節約型政府。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職能,認真總結"廉潔辦亞運"經驗,開展對亞運資產處置工作的監督檢查,加強財政資金監管和審計,努力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的不正之風,著力解決損害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各位代表:回首過去,我們豪情滿懷;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市委的領導下,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為率先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而努力奮鬥!
  名詞解釋:
  1.“五險”:指五種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2.“三促進一保持”: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3.“退二進三”:產業布局調整和環境保護的措施。指引導工業(二產)退出中心城區,騰出發展空間,引導服務業(三產)進入發展。
  4.“雙轉移”:“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兩大戰略的統稱。通過推動“雙轉移”工作,達到最佳化勞動力結構和人力資源配置,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
  5.CEPA: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英文簡稱。包括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6.企業上市“雙百工程”:爭取在兩年內我市上市公司數量接近或達到100家,未來5年內,爭取再新增100家企業上市。
  7.“三舊”改造:指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
  8.“兩癌”:指乳腺癌、宮頸癌。
  9.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遊憩線路,連線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蹟和城鄉居民區等。
  10.UCLG:即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的英文簡稱,是目前最大的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國際組織。會員包括136個國家的1000多個城市會員和112個全國性地方政府協會,有“地方政府聯合國”之稱。廣州市於2004年5月以創始會員的身份加入UCLG,是其世界理事會成員。
  11.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即廣州經濟開發區、廣州南沙經濟開發區和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12.六大現代服務業功能區:珠江新城-員村地區、琶洲地區、白雲新城、白鵝潭地區、城市新中軸線南段地區、廣州(黃埔)臨港商務區。
  13.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14.LED半導體照明:(LED是發光二極體的英文簡稱)是一種新型的固態光源。半導體照明已被世界公認為一種節能環保的重要途徑。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大尺寸液晶電視背光源、汽車、商業和工業用照明已逐步成為LED主要套用領域。
  15.控規: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簡稱,指以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為依據,確定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的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要求。
  16.“五小企業”:指小工廠、小作坊、小商店、小市場、小餐館。
  17.三網融合: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三大網路通過技術改造,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
  18.物聯網:指通過信息感測設備,按照約定的協定,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慧型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它是在網際網路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路。
  19.雲計算:是按照用戶的動態需求,通過網際網路,以服務的方式,向用戶提供計算、存儲、網路、軟體等IT資源的一種新型計算模式,是繼個人電腦、網際網路之後信息技術的重大突破,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的核心,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引擎。
  20.“天雲計畫”:廣州發展雲計算的行動計畫。以天河軟體園為核心,高起點規劃和建設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雲計算產業基地。通過實施一批雲套用重大示範工程,開展相關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風險投資,發展面向市場的雲套用服務,打造廣州雲計算產業鏈。
  21.社區“五個一”工程:每個社區都建有一個社區服務中心、一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一個小公園、一個民眾娛樂場所、一個社區治安視頻監控中心。
  22.設施農業:指通過採用現代化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改變自然環境,為動、植物生產提供相對可控制甚至最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肥和氣等環境條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進行有效生產的農業。
  23.“兩規、三清、四有、五通”:新農村建設工程。“兩規”即新村規劃和舊村改造規劃;“三清”即清衛生死角、清溝渠池塘、清亂搭亂建;“四有”即有排污處理系統、有環衛設施、有村民公園、有綠化林帶;“五通”即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水泥路和通有線電視。
  24.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是適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價格合理,能夠保障供應,公眾可公平獲得的藥品。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對基本藥物的遴選、生產、流通、使用、定價、報銷、監測評價等環節實施有效管理的制度,與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體系相銜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可以改善目前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保障人民民眾的安全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