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增城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增城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增城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增城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0年和“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2010年充滿挑戰,充滿機遇。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一手抓確保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一手抓成功舉辦世界旅遊日全球主會場慶典活動和廣州亞運會增城賽會,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實施南中北三大主體功能區協調發展戰略,創造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增城模式,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聯繫點;增城工業園區成功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增城成為全省第一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縣市,為促進城鄉一體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繼續領跑全省,由“十五”期末的全國第19位躍升到第9位。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建設日新月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社會和諧穩定、民主法制和體制創新取得突破,為未來一個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奠定了良好基礎。
  ——縣域經濟實現飛躍發展。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是“十五”期末的2.14倍,五年來平均增長16.53%;實現工業總產值1520.5億元,增長18.07%,是2005年的2.43倍;實現農業總產值72.4億元,增長5.5%,是2005年的1.31倍;全口徑財政總收入158億元,增長34.7%,是2005年的4.69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9.88億元,增長20.34%,是2005年的3.05倍;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0.71億元,增長22.43%,是2005年的2.18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5億元,增長28.8%,是2005年的2.47倍;完成外貿出口總值23.98億美元,增長35.83%,是2005年的2.63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翻番,順利完成2010年和“十一五”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地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經濟質量和效益加快提升。圍繞解決“粗放低效”這一長期形成的固有模式,著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產業結構調整,更加注重資源最佳化配置,更加注重存量最佳化和增量提升,更加注重機制創新和精細化管理。2010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260.9億元,增長20%,是2005年的2.81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4.2億元,增長21.3%,是2005年的2.37倍;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96.93億元,增長22.4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9.41%,比2005年提高24.2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實現產值575.97億元,增長30.57%,增幅比全市高12.5個百分點,是2005年的3.4倍;全市完成稅收收入106.64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7.45%,完成地方稅收33.19億元,占一般預算收入的83.22%;其中增值稅收入5.54億元、企業所得稅收入2.84億元,分別增長16.81%和27.35%,企業生產經營效益明顯提高;培育國家馳名商標4件,省著名商標19件、廣州市著名商標39件,企業品牌經營意識明顯增強。五年來先後依法全部關停167家水泥廠、97家洗漂印染企業、54家線路板廠、18家電鍍廠、360家小鍋爐企業、97家粘土磚瓦陶企業和200多家採石採礦場,查處和取締無證照經營19943戶,與2005年相比,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以上,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的減排目標,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
——產業載體建設和招商引資成效明顯。以大基地大項目建設帶動經濟大發展,加強規劃引導、加強土地徵收整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招商引資新載體,提高全市產業發展承載力。增城工業園區成功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升了地區發展品牌,基本完成了汽車產業基地以北16平方公里的征地補償,園區基礎設施和高壓電網線廊遷改加快推進;增江東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化解了一批遺留問題,整合土地2536畝,完成了一環路延長線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石灘鎮確定了一園、一區、一帶的發展格局,加強土地儲備,其中研發創意產業園完成園區6300畝的征地工作,完成了園區至荔新公路連線道路以及供水管網的建設,加快園區規劃編制和招商工作;新塘廣州東部交通樞紐中心完成規劃設計和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研究編制,加緊推進征地拆遷工作;荔城新城區國際旅遊度假城進一步完善規劃、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的準備工作,啟動了村莊拆遷安置;中新、朱村圍繞形成廣汕路板塊增長帶也在積極謀劃鎮區、園區發展;北部三鎮逐步形成白水寨、小樓人家、湖心島三大核心景區,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加緊推進。五年來,全市引進優質項目182個,總投資580.54億元,其中有6個產業項目列入廣東現代產業500強;總投資50億元的北汽集團30萬輛整車華南基地項目、總投資20億元的廣州江銅銅材40萬噸銅桿線華南生產基地項目、中金數據華南數據中心、南方電網特高壓國家工程實驗檢測中心等一批骨幹生產力項目先後落戶;博創機械、江河幕牆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運營,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撐;廣汽本田增城工廠24萬輛整車產能擴建項目、廣汽本田研發基地、廣東科利亞農業聯合收割機製造項目、人人樂華南物流商業配送中心、景東國際商業城、盛唐世紀廣場、中新僑建新城、匯港商業城等一批新引進的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加快建設。五年來,投入農田標準化建設資金3.37億元,建設標準化農田15.9萬畝,培育廣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71家,著力培育3個萬畝農業產業園,3個農產品獲準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增城農產品享譽珠三角和港澳地區。五年來,旅遊業逐步成長壯大,增城成為廣東省旅遊強市、國民旅遊休閒示範市,成為珠三角重要的生態旅遊目的地。產業園區載體和重點項目的加快建設將有力推動主體功能區的深化建設並形成新的經濟成長極。
——城鄉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整體提升。確立大交通帶動大發展、大環境促進大投資的發展戰略。五年來,投入84億元加快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升級改造了廣汕公路增城段、荔新公路、增派公路、增正公路、新新公路、荔三公路、坪中公路、石新公路等8條141公里城市主幹道路;對荔城中心城區、新塘城區以及中心鎮鎮區共66條107公里的市政道路進行改造,城鎮道路面貌煥然一新,市域道路通達性明顯提升;新建農村水泥公路580.9公里,改造50座農村公路橋樑,有效改進了城鄉交通條件;配合廣河、增從、北三環等高快速路規劃建設,完成沿線征地、拆遷工作,並同步規劃建設與市域道路相銜接的連線線,為實現北部綠色崛起創造條件。投入32.9億元推進水環境治理,建成6大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工程和77條村莊110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以及322.34公里管道,完成了二龍河、水南涌流域、西福河等總長125.33公里的河涌綜合治理任務,城鎮污水處理能力達到87%,農村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3%,區域內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建成增江畫廊、天然沙灘泳場、鶴之洲、荔湖萬畝濕地公園等一批重要景觀生態工程,建設了257.91公里綠道和21個綠道驛站,森林覆蓋率達到55.38%,城區人均綠地面積提高到23.24平方米。全面實施公園化戰略和城鄉“清潔美”工程,加大城區以及農村改造建設和管理力度,投入2.85億元推進新農村建設,建立“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農村面貌有了顯著改觀;加大城鄉違法建設查處力度,查處違法建設543宗、21.9萬平方米,拆除違法戶外廣告招牌3萬多平方米,整治中心城區“六亂”9970宗。投資逾9億元完成15項輸變電工程,新投產8座變電站,新增變電容量129.2萬千伏安,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紮實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城鄉文明程度得到明顯提高。增城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城鄉環境更優美,為產業提升和高端要素集聚確立了比較優勢,為更好更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成效顯著。持續加大民生投入,確保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五年來共投入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的財政資金108.74億元,年均增長24.45%,財政民生投入占一般預算支出比重從2005年的64.3%增加至2010年的73.28%,2010年直接發放到民眾手中的民政、醫療、養老、住房、教育、就業等六大保障資金達到5.2億元,發放各類農業補貼資金2.13億元,發放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累計7842萬元。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623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75.2%和103.82%,年均增長11.87%和15.3%。啟動實施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五大社會保險,全市新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2.9萬人,6000多名鎮辦企業職工參加社保,10.5萬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老年居民養老金和城鎮居民、“三無”人員、農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分別增加50元、70元、84元和160元;城鎮居民醫保覆蓋率達到9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8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費用封頂線由2005年的3萬元提高到10萬元;實施了80歲以上老人長壽保健金髮放制度;構建大住房保障體系,建成808套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動遷安置房、外來工公寓等保障性住房13萬平方米。構建市鎮村三級就業服務網路,創建33個充分就業社區和19條充分就業村,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6.4萬人。五年來共投入50多億元致力於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教育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23.33%,撤併了188所“麻雀學校”,新建和擴建學校51所,加快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實施增城籍學生12年免費教育,使我市學生享受免費教育的年限從9年增加到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05年的22.92%躍升至2010年的36%,2010年高考上線率92.75%;扶助各類困難家庭學生26387人次,扶助金額1856.9萬元,補助學生交通費等費用3014.5萬元;安排1.7億元於去年12月底前全面實現“兩相當”,從今年起建立教師收入水平與公務員整體收入水平同步增長機制。加快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成中山大學博濟醫院、4家鎮級醫院建設以及127間衛生站標準化改造,積極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效預防控制重大疾病。科技事業加快發展,專利申請量2026件,專利授權量1607件,比“十五”期末分別增長77.10%和130.23%。公共文化逐步實現城鄉共享,以增城廣場為核心的文化藝術中心區加快建設,增城圖書館建成使用,科技文化博物館和增城歌劇院等重點文化設施加快建設,完成44個市鎮文化廣場建設以及鎮街文化建設“六個一”、村(居)文化建設“三個一”工程,建設了320個覆蓋農村的農村文化室。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連創佳績,五年來增城籍運動員共獲世界冠軍45項次,亞洲冠軍31項次,全國冠軍98項次,破超世界紀錄11項次,連續19年獲“廣東省體育突出貢獻獎”。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完善,2010年全市刑事發案數同比下降10.4%。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市事故起數、死亡人數比上年分別下降43%和22%。加強信訪、法律援助和社會矛盾排查調處工作,建立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有效提高了政府處理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人口計生、武裝及國防動員、“雙擁”、科技、僑務外事、口岸、統計、民族宗教、保密、檔案、方誌、氣象、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新的進步。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堅持向人大報告工作和向政協通報政情,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方面的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846件,辦復率100%。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建立健全了公眾參與、專家諮詢、合法性審查、集體決策的科學化、法制化、民主化決策機制;強化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執法主體和執法行為進一步規範。紮實推進政府大部制機構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門由38個減為24個;積極推進新塘鎮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落實簡政強鎮事權改革,5年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324項,審批事項總量精減52.8%。堅持先行先試,紮實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促進主體功能區協調發展的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資源配置、分類考核等新機制;推進了市、鎮財政綜合預算、政府投融資體制、土地徵用拆遷補償、閒置土地整合出讓、“三舊”改造以及“三規合一”規劃體制、城鄉管理、綜合執法等一系列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為推動增城科學發展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加強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紮實開展行風月月談活動,加強對亞運籌辦工作監督檢查,實現了廉潔辦亞運的目標。政府機關作風進一步轉變,行政效能和執行力進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十一五”時期的探索與實踐,加深了我們對科學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了我們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堅定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信心和決心。我們深深體會到,要推動增城科學發展,一是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凝聚全市人民共識和智慧。幾年來在中央、省、廣州市領導的關心指導下,全市上下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解放思想,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的認識,不斷激發全市人民敢為人先、務實進取的積極性,形成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合力。解放思想永無止境,爭先創優是增城發展不懈的動力源泉。二是必須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只有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有效增強經濟實力,才能確保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才能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必須堅定不移調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地區的發展必須遵循產業發展和市場規律,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加快推進“退二進三”、“雙轉移”、“雙提升”,堅持存量提升、增量引優,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四是必須注重最佳化發展環境,夯實發展基礎。我們必須堅持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確立以一流環境引進和培育一流產業的理念,繼續大力推進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鄉環境建設,增城不僅要成為穗莞深黃金走廊的重要節點,更要成為珠三角具有絕對區位和生態優勢的投資窪地。五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人民民眾幸福感。必須堅持經濟建設與改善民生兩手抓,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上要傾注感情,捨得投入,集中力量謀劃好、落實好惠及廣大民眾的好事實事,以最大的熱情為人民謀福祉、造福於民。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市人民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上級垂直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外來工作者、駐增城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向關心和支持增城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增城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得到了中央、省、廣州市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增城畢竟還是後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難,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還不大,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資源環境制約不斷加大,水、土地、能源、大氣排放等資源約束日益加劇,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拿出更大的決心和更強的工作力度;區域、城鄉協調發展還有很大差距,尤其北部三個山區鎮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仍然比較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還比較低,教育、衛生、就業等社會事業發展有待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務仍然艱巨;科技、人才支撐較為薄弱,科技對經濟社會的引領作用不夠,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比較低;社會管理基礎還比較薄弱,基層組織缺乏戰鬥力,城鄉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還不夠高,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面臨較大壓力;政府自身建設有待加強,幹部的科學發展能力和水平仍需要進一步提高,等等。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採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和2011年工作安排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建全國科學發展示範市的關鍵時期。廣州市委九屆十次全會明確提出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要“重點推進東部門戶功能區建設”,包括增城在內的“六個新城區和三個國家級開發區要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現代產業”,要“統籌抓好廣州國家級開發區創新發展模式、增城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等重點改革工作”;在城市功能重構上,要“依託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和增城開發區打造山水新城,建設廣州城市副中心,成為廣州東部重要的創新中心和綜合性核心城區;花都新華、增城荔城、從化街口要率先建成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現代化新城區”。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廣州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全面把握髮展機遇,主動作為,真抓實幹,創先爭優,推動增城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
“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認真落實《珠三角規劃綱要》,按照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部署,圍繞建設廣州東部綜合門戶功能區,積極實施開發區帶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深化戰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區域一體化,創建廣州東部現代產業新區、珠三角生態宜居新城、廣州東部創新創業人才集聚新區以及廣東省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示範區,努力把增城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幸福增城。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必須緊緊圍繞“一個總體定位”,實施“兩個戰略”,發揮“三個動力”,突出“四個抓手”,實現“一個最終目標”:
一個總體定位:就是要建設廣州東部綜合門戶功能區。要加快建設廣州東部交通樞紐中心,推動形成由高快速公路、捷運及輕軌、高速鐵路及城際軌道等多種交通方式構成的快速交通網路;要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現代商貿等配套服務業,強化相關站場建設,提升東部門戶的服務功能;要進一步最佳化城鄉布局,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廣州城區產業和人口東移的承接能力;要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積極實施全方位開發戰略,努力使增城成為大廣州輻射周邊區域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兩個戰略:一是實施開發區帶動戰略。以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充分發揮國家級開發區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優勢,努力把增城開發區建設成為帶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廣州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平台。二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深化戰略。南部地區要率先發展,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廣州乃至廣東省重要的經濟成長極。中部地區要加快發展,加快新城市中心開發建設,打造廣州東部城市副中心。北部地區要實現綠色崛起,著力創建生態文化旅遊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區。
三個動力:一是工業化。要堅持新型工業化帶動,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發展汽車、機車及其零部件、高端裝備製造、新型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先進制造業,提升傳統工業,形成廣州東部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地,以工業化帶動全市加速發展。二是城鎮化。進一步完善城鎮空間布局,構建廣州東部城市副中心、廣州東部山水新城生態居住組團、中心鎮衛星城、小城鎮等有機聯繫、功能互補的城鎮體系,不斷提升現代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三是區域一體化。要加快融入珠三角和大廣州,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城區功能定位和社會發展等方面與廣州全面對接,主動承接珠三角大都市的輻射與服務,利用一體化帶來的巨大機遇,發揮我市區位交通、生態環境優勢,促進增城加快發展。
四個抓手:一是建設廣州東部現代產業新區。以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生態文化旅遊和度假休閒產業為特色,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廣州“東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帶新的發展區域。二是建設珠三角生態宜居新城。以建設廣州城市副中心和打造廣州東部山水新城的生態組團為目標,以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為支撐,進一步鞏固和發揮生態優勢,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珠三角適宜創業安居的生態新城。三是建設廣州東部創新創業人才集聚新區。完善低成本高品質人才發展環境,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四是建設廣東省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示範區。不斷完善城鄉統籌發展機制,大力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一個最終目標:就是要建設幸福增城。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尤其要加大北部三鎮扶貧開發力度,構建起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和諧的長效機制。
“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到2015年達到1260億元左右,人均GDP超過14.2萬元,全市綜合經濟實力穩步提升,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特色更加明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幸福增城建設取得新突破。
為實現“十二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按原口徑增長15%,工業總產值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今年要實施六大工程:
(一)實施產業園區建設工程,增強發展承載力。按照三大主體功能區確定的產業布局和國土開發格局,強化規劃引導,整合配置資源,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最需要、最能產生效益的核心區域,確保重點區域優先發展,進一步增強發展承載力。
發揮開發區龍頭帶動作用,構建“一區多園”發展格局。著眼增強開發區綜合競爭力,切實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動廣州東部(增城)汽車產業基地、增江街東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石灘鎮研發創意產業園、廣州東部(新塘)交通樞紐中心等園區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產業聯動、錯位發展,形成“一區多園”發展格局。通過“一區多園”發展平台,統籌各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建立靈活高效的各園區開發建設投融資體制和統一的經營管理運作機制,提高各園區開發建設水平和發展承載力,充分利用國家級開發區的政策優勢和體制機制優勢解決制約各產業園區發展的土地、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瓶頸問題;最佳化各園區產業項目布局,構建統一的招商引資信息平台、服務體系和標準,形成統一的招商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促進高端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創意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向重點園區集聚發展。2011年各園區要抓緊土地的徵收儲備、拆遷安置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真正做到招商服務圍繞項目轉,項目用地圍繞園區轉,園區建設圍繞規劃土地轉。一句話,開發區要提檔加速,真正做到名副其實的國家級水平。
深化建設三大主體功能區,統籌推進南中北區域協調發展。南部要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新塘鎮要繼續發揮經濟發達鎮的基礎優勢,要堅定不移的調整城市功能布局,中心城區要以“三舊”改造為契機,加大“退二進三”、城市更新力度,要充分研究穗莞深城際軌道和捷運13號線建設帶來的城市開發機遇,加大對東部交通樞紐中心和捷運沿線站點空間的開發力度,著力打造宜業宜居、服務開發區、帶動中北部的工商新城,永和片區、寧西片區、仙村片區也要著力整合規劃、整合土地資源,打造新的產業園區;石灘鎮要以一園、一區、一帶為發展動力,集中優勢兵力抓建設、抓招商,把土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中新鎮要抓住中新知識城開發建設,廣州打造廣州東部新城的契機,在鎮區改造上下工夫,在資源集聚上下工夫,在發展公共配套服務上下工夫,真正把中新融入東部生態產業、宜居新城組團,建設特色名鎮。中部荔城要以國際旅遊度假城為重點加快新城區開發建設,著力解決羅崗村統一規劃、集中居住社區建設,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安排,加快土地徵收儲備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以打造荔湖為亮點,形成廣州東部新的城市副中心,要把金星村、羅崗工業區的“三舊”改造工程打造成示範樣板工程加快推進,要用時不我待的精神進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增江、朱村要結合新一輪城市規劃和發展戰略安排,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設和公共配套服務,形成新的城市發展區域。北部生態產業區要抓好白水寨核心景區、小樓人家核心景區、湖心島核心景區的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依託綠道產業帶,完善景區景點配套功能設施,強化招商引資和制定項目建設計畫,積極引進市場經營主體,把各核心景區真正建成具有龍頭帶動作用,能夠增強山區經濟實力,促進山區鎮脫貧致富的核心載體。
(二)實施產業項目培育工程,打造核心競爭力。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城市強。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培育核心企業,做大做強核心產品,抓緊制定核心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集中精力,抓緊抓實招商引資。按照三大主體功能區的產業布局,充分利用“三規合一”的最終成果,發揮“一區多園”、重點開發區域的載體優勢,重點圍繞汽車、機車零部件、機械裝備等高端製造業,LED半導體照明、RFID物聯網、汽車電子、數字家庭、無線城市等電子信息產業,以及節能環保、電力設備和材料製造、現代物流、房地產、生態旅遊和現代農業等核心產業加快引進一批優質項目,形成核心產業群;要創新招商思路、方式和手段,走出去、請進來,健全招商信息平台,向大型國企、大型民企、世界500強提供招商信息,同時要加強對台灣、日本等發達地區和國家的招商;要強化招商任務,開發區、各鎮街和“兩城兩區”管委會要集中精力,組織得力人員精心策劃項目,落實規劃,落實土地,落實政策,徹底告別“牧童遙指杏花村”和“只開花不結果”的傳統招商時代,確保招商引資取得實效。
明確責任,服務企業和項目建設。要牢固樹立服務企業就是服務全市經濟發展的大局理念,把為企業提供高效服務作為各級部門緊抓的“一號工程”。當前要全力抓好一批已落實項目建設條件和在建的汽車、機車及其零部件項目、高端裝備製造業等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建設;抓緊推進一批商貿、物流、生態休閒酒店等現代服務業項目,加快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要著力研究新興產業形態和新的企業營商模式,把推動內涵式發展作為企業服務的抓手,加強企業服務的針對性。要認真落實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實施意見,最佳化企業經營環境;要建立健全首問負責制、核心企業聯繫服務制和服務對象考核制,對確定的核心企業實施“領導掛鈎、服務掛牌”,改善政府服務;要加大跨部門間的協調服務力度,最佳化項目審批流程,強化對企業的公共服務和引導,幫助核心企業在增城紮根、發展壯大。
創造條件,促進自主創新和打造核心品牌。自主創新能力和品牌建設是提升核心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條件。要利用廣州東部打造創新產業帶的機遇,加快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石灘廣本研發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著力把開發區打造成為廣州創新核心區域之一;要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企業研發中心,搭建公共技術平台,組建多種形式的戰略聯盟;要加強技術創新環境建設,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和激勵措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增城創業發展。要鼓勵和支持一批核心企業以智慧財產權、商業運行模式為紐帶,以土地、廠房、設備等資產為載體,對上下游配套企業、同行業的中小型企業實施兼併和重組,促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重大影響力的企業品牌;要鼓勵優質企業推進國際質量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行業認證,支持汽車、機車、牛仔服裝等行業企業推出技術標準,打造區域品牌,占領行業高地,形成核心競爭力;要支持企業爭創一批省、國家級的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以品牌戰略推動核心產業加快發展。
(三)實施城鎮化建設工程,擴大城市帶動力。適應廣州人口、產業加快向周邊轉移集聚的趨勢變化,發揮我市獨特的生態、區位和功能設施相對完善的比較優勢,統籌推進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和中心鎮建設,加強城鎮建設和管理,打造以現代產業和生態宜居為特徵的廣州東部山水新城重要組團。
加快特色城鎮化進程。圍繞承接廣州城區“下移”人口、增城加速城鎮化農村富餘勞動力“上移”人口和市內外引進產業與人才“平移”人口,加強城鎮規劃建設,最佳化功能布局,強化產業支撐,加快城鎮化進程。市區荔城、增江要依託增江兩岸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國際旅遊度假城為載體,抓好新城區的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及配套設施,率先建設成為廣州東部現代化生態新城區;新塘鎮要圍繞建設集聚100萬人口的廣州東部工商新城,以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以服務增城開發區為重點,以“三舊”改造和城市功能調整為抓手,充分利用好區位和產業優勢,加強鎮域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加快東平涌、西定涌等河涌整治,提升城鎮管理和宜居水平。中新鎮、朱村街要圍繞對接中新知識城,打造集聚30-50萬人口的生態衛星城,重點抓好鎮域、鎮區整體規劃改造,完善綜合配套功能,加快新區建設。石灘鎮要充分發揮良好的區位優勢,以對接新城區南移,服務本地區產業帶發展,吸引周邊產業人口,進一步加快鎮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建設石灘新城區,形成新的城鎮發展格局。派潭、正果、小樓北部三鎮要圍繞服務“三農”,服務生態旅遊,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以鎮區為龍頭,集中投入建設一批輻射和覆蓋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努力實現舊貌換新顏。
加快建設廣州東部交通樞紐中心。圍繞區域交通功能向廣州東部門戶功能轉變,增強廣州東部客貨運功能,進一步強化交通對增城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產業化所形成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服務保障,全力支持做好廣州捷運13號線、16號線、21號線、廣汕鐵路、穗莞深城際軌道、廣深鐵路和諧號、廣深鐵路市郊列車等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推進新塘樞紐站周邊4000多畝土地的征地拆遷、土地整合儲備和基礎設施建設,把新塘樞紐站打造成為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綜合性公共服務中心;積極配合併抓緊落實廣汕鐵路增城站選址工作,以增城站的選址和運營帶動中心城區和石灘鎮的開發建設;跟蹤落實廣州鐵路貨運東北繞行線增城貨運站的選址工作,著力把增城貨運站打造成為有效疏解廣州中心城區鐵路貨運壓力的東部貨運中心。
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繼續抓好廣河、增從高速增城段8個出入口建設工程;推進北三環高速公路、廣州國際機場東部高速通道增城段及出入口建設工程;完成107國道新塘段改擴建工程、新新公路、朱石公路等一批在建工程;啟動新城區主幹道路、新城大道、荔湖大道、增城大道增江段、小正公路等一批主幹道路升級改造工程;抓緊增城大橋、光輝大橋等橋樑工程的動工建設;加快增城汽車客運站和新塘汽車客運站建設,建立全區域公交系統,完善市域交通。加快建設一批新的輸變電工程。加快推進柯燈山水廠改擴建工程、荔新公路供水管道二期工程,配合做好廣東省天然氣一期管網建設。完成棠廈垃圾填埋場整治工程、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建設。完成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工作,以數字家庭為重點推進三網融合,發展信息電視、商務電視、娛樂電視,啟動無線城市建設,整合各方面資源,形成隨時隨地隨需的無線城市套用,培育信息服務產業,打造增城無線城市品牌。
強化城鄉綜合管理。紮實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強化責任制落實和精細化管理,提升城鄉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深化公園化戰略和城鄉“清潔美”工程,進一步抓好城區、鎮區、社區公園、廣場、綠道、城市出入口、城鄉道路的綜合治理,最佳化城鄉生態生活環境;繼續完善綠道網建設和運營管理,豐富內涵,努力打造低碳城市;加強城市綜合執法,堅決整治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城鄉“六亂”;加強治堵治超和交通秩序管理,徹底整治超載車、泥頭車、三輪車、無牌無證車等車輛,堅決治理亂闖紅燈、亂停亂放等行為;以“環保優先”為原則,對違規偷排企業堅決實行“零容忍、全追究”,紡織漂染企業必須全部進入環保工業園,環保工業園的規範管理必須進一步強化。加強對重點污染源和污染企業的監管執法,堅持“鐵腕治污”,督促重點排污企業、污水處理廠完善線上監控系統建設,建立區域大氣環境、水環境防治的長效機制。
(四)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工程,增添農村發展新活力。堅持城鎮化帶動城鄉一體化,堅持城市轉型升級發展帶動產業和區域轉型升級發展的總體思路,著力破解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各類難題,認真落實《增城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各項任務,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建立覆蓋城鄉的“三規合一”規劃體系,合理劃分城鄉建設空間,城市要更像城市,農村要更像農村,當前各產業園區、城鎮區域內、城鎮發展區域內的村社要加快實行集中遷建,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其餘地區因地制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確保村莊規劃落地實施,規範農村宅基地使用和按規劃建設新房,要進一步落實土地用途管制措施,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加強和規範城鄉用地管理,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繼續加大違法建設、違法用地查處力度,確保城鄉有序開發建設。
加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建設。要著力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繼續推進自然村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線電視網路、通公交客運工程,實施村道路燈、公交站亭和環衛設施、污水治理建設。加快推進農田、魚塘、山林標準化改造,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水利防災減災能力,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城鄉一體化。
創新農村基層管理和完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要通過村委換屆選舉和選舉產生村級經濟合作組織進一步加強農村村務和集體經濟管理,各級政府要採取切實措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發展,在農村土地經濟補償分配、拆遷補償安置、留用地使用收益分配、“三舊”改造、土地流轉、生態補償等事項中要同步建立農村分配管理的體制機制,落實農民失地不失利、拆遷戶變拆遷富,公平、公正地為農村發展創造條件,以工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民增收。
促進都市現代農業與生態旅遊融合發展。要以園區為龍頭,以創建國家4A級景區為目標,集中抓好北部核心景區的規劃建設,督促和服務好一批會議休閒配套項目建設和營運,依託綠道產業帶,帶動鄉村度假、旅遊休閒、體育運動產業集聚發展,扶持建設一批具有生態田園風光特色的農家樂,形成具有品牌效益的生態旅遊產業鏈。要抓緊推進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適度集中土地流轉財政補貼資金,促進農村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積極扶持“收購當地農產品、聘請當地農民工、帶動當地種養業”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大力推廣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扶持合作社創建優質農產品品牌,支持“增城十寶”申請廣州、省和國家名牌產品認定,擴大傳統優勢農產品的影響力;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建設一批新農村示範村。要把建設一批典型新農村示範村作為今年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工作,各鎮(街)要選取一至兩條村認真研究、精心策劃、廣泛動員,按照園區、城區、鎮區、農村建社區,一般地區農村建生態文明村、北部山區農村建旅遊示範村的總體要求,大膽投入、大膽突破、大膽創新,打造一批示範村,帶動農村地區的跨越發展。
(五)實施富民惠民工程,建設幸福增城更給力。拿出更多的財政資金用於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低收入、弱勢群體和困難家庭傾斜,讓全市人民共享科學發展成果;精心辦好一批與現時發展水平相適應,貼近人民民眾新期盼新要求的實事好事,讓人民民眾感受幸福增城的溫暖。
全力做好扶貧幫困工作。全面落實扶貧幫困工作動員大會精神,堅持“保障解困、開發扶貧、自強脫貧”的扶貧思路,各鎮街各部門要積極主動謀劃好扶貧幫困工作,確保推動保障扶貧和開發扶貧取得實效。要把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底數摸清楚,組織好扶貧幫困對象的動態管理,建立幫扶台賬,戶要建卡、村要建帳、鎮要建資料庫,一戶不漏。把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保障項目、貧困村和貧困社增收項目、貧困鎮的發展項目認真策劃好、安排好。要切實把廣州對口幫扶單位、社會捐助單位、部門結對單位對接好,統籌安排好幫扶資金和項目,確保幫扶實效。今年要集中力量打一場北部脫貧的攻堅戰,確保2011年小樓鎮率先脫貧,2012年北部三鎮全部脫貧,全市貧困家庭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今年財政預算安排8.8億元,著力建立健全以養老、醫療、民政、住房、就業、教育扶助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力爭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應參保對象覆蓋率達到100%;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認真解決城鎮和農村殘疾人、低保、低收入戶養老保險問題。構建全民醫保制度,將大學生和中職技校學生全部納入城鎮居民醫保,提高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和保險水平,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確保全部實現居民醫療保險普通門診統籌,逐步提高醫療保險待遇水平。深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民間慈善事業,健全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加大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賃房、安置房、外來工公寓以及農村居民保障住房建設力度,逐步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城市化農民、城鄉拆遷安置戶及外來工等困難群體的住房需求。繼續實施扶困助學、12年免費教育、學生交通費補助,確保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完善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落實各項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加大免費培訓和推薦就業力度,重點幫扶農村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力爭年度新增轉移本市農村勞動力1萬人以上;完善農民工管理服務體系,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以落實“兩相當”和完善學校績效工資制度改革為契機,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發展,要進一步擴充高中學位,加快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和幼兒學校建設,規範民辦教育發展,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實行貧困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全免學費和補助生活費,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紮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農村數字電影放映“2131”工程,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推動民眾體育事業繁榮發展,增強市民身體素質。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設施布局、公共衛生服務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增城中心醫院(新塘三級醫院)和北部3個衛生院建設,加快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要明確鎮級衛生院職能,找準發展定位,規範建設標準,實行公立基層衛生醫院和村衛生站基本藥物零差率制度,降低用藥成本,努力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大力整治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公平競爭的經濟發展環境。落實安全生產政府監管和企業主體責任,堅決防範和遏制重特大事故。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綜治信訪維穩工作,前移社會矛盾化解關口,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推進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工作,及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完善突發事件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增強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健全打防管控一體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密防範打擊各類刑事犯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全面做好人口計生工作,切實提高人口計生工作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落實人口計生工作責任制和綜合治理措施,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繼續做好科技、民政、國防動員、“雙擁”、僑務外事、口岸、檔案、氣象、統計、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各項工作。
(六)實施政府管理創新工程,提高政府執行力。深化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大部門體制要求加快理順政府機構,努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切實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的發展環境,為人民民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切實提高行政效能。紮實推進大部門體制改革,進一步最佳化政府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建立簡化、快捷的行政服務模式,解決部門間權責不清、銜接不緊、合力不夠等問題。深入推進簡政強鎮事權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向鎮街下放,健全責、權、利相一致的市鎮兩級管理體制;推進新塘鎮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抓好市、鎮、村(居)換屆工作,夯實基層基礎,建立權責一致、事財匹配、管理高效、適應區域特點和發展規律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提高事業單位行政效能。完善行政審批制度,推動“視窗”單位服務向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轉變,加快推進面向企業、公眾的行政審批服務,通過“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構建“一站式”服務平台。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政協通報政情,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高度重視辦好人大議案、建議、批評和意見以及政協提案。建立分級負責的行政決策機制,科學合理界定各級各部門的行政決策權和決策事項,實現事權、決策權和決策責任相統一。建立完善政府信息發布協調機制、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考核制以及責任追究制,完善突發事件向社會公開制度,擴大公眾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有序參與和監督。推進行政執法規範化建設,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實施依法治市“五五”規劃和“六五”普法規劃,紮實推進法治市縣創建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法治素質。
加強學風政風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把創先爭優活動融入到中心工作和實際工作中去,在全市形成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努力建設學習型政府,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從最急需的知識學起,缺什麼補什麼,通過知識結構轉型升級,提高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水平。加強完善以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紮實開展紀檢監察派駐機構統一管理。把督查問責和執法監察、廉政監察、效能監察延伸到鎮街、部門,努力做到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糾偏。繼續開展行風月月談和千家企業萬名市民評行風活動。進一步改進文風會風,嚴格控制各類評比和慶典活動,降低行政成本。加強審計監督和行政督察,強化經濟責任審計和績效審計。
各位代表!承繼“十一五”的輝煌,開創“十二五”的偉業,關鍵在抓落實。今年,我們繼續抓好民生十件實事,同時結合“十二五”規劃初步確定的重要戰略性基礎設施、重大發展載體平台、重大產業項目,並根據今年工作任務,提出了建設十大民生工程、打造重大發展載體平台、建成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等九大類共90餘件要完成的重點工作,明確了責任領導和責任部門,利用重大任務形成倒逼機制打硬仗,突出工作重點,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以此激發全市上下幹事創業的幹勁,推動各項工作實現新的突破。上述內容已經形成了兩個附屬檔案,請各位代表一併審議。
各位代表,同志們,做好今年政府工作任務艱巨、使命光榮,讓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發揚“敢想、會幹、為人民”的廣州亞運精神,真抓實幹,為“十二五”規划起好步開好局,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