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海珠區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海珠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1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一)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
  深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推進“三個重大突破”,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2.12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2.2%;稅收收入121.56億元,增長13.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54億元,增長2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8.61億元,增長10.8%;商品銷售總額2372.86億元,增長3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9.98億元,增長16.5%;海關出口總值15.42億美元,增長17.9%;實際利用外資1.46億美元,增長12.7%。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0.4:17.6:82.0,現代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1.7%。完成68家“退二”工業企業關停或搬遷工作,為現代服務業發展騰出空間。全區會展業實現增加值37.27億元,增長16.3%;全年舉辦展會138場、展覽面積673.6萬平方米,分別增長19%和25.9%,其中10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展會達12場,約占全國的1/4,會展經濟龍頭效應凸顯。廣交會威斯汀酒店開業,會展商務配套不斷完善。新引進12家總部企業,重點總部企業達85家,稅收貢獻占全區總額的37.8%。25家企業成為市首批總部企業。珠江國際紡織城紡織品展貿中心試業,傑賽科技、夢芭莎、金域醫學檢驗等創新品牌迅速壯大,逐步成為行業領軍企業。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33.4%。出台《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開展質量強區活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藉助“新廣州·新商機”系列推介會和2011廣州(海珠·琶洲)會展經濟論壇平台招商引資,簽約28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額達760.6億元。引導成立海珠檢測與認證產業聯盟。成立區金融辦,扶持成立小額貸款公司。強化稅收征管和國有資產管理,取締無證照經營1977戶,關閉清理“五小”店檔776戶。全區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以上,超額完成市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二)社會和諧程度進一步提升
  區財政投入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資金占一般預算支出的77.7%,增長31.1%。2011年區政府承諾的十件民生實事全部兌現。全區189個社區創建成為充分就業社區。新增就業崗位5.48萬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1.6%,“零就業家庭”實現100%就業。區內登記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1.5%。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五大險種”參保人數達177.95萬人次,增長10.3%。累計接收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15.87萬人。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為5382戶低保戶(13843人)發放低保金3805萬元,為低保、低收入、重度殘疾人、優撫對象等困難民眾辦理醫保8955人次。實施2153例殘疾人康復救助補助,提高戶籍貧困殘疾人專項補助金髮放標準。加快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進一步擴大長壽保健金髮放範圍和發放標準。按時完成1500套保障性住房籌集任務,2.06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全部納入住房保障體系。順利通過市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終期督導驗收。我區公辦完全中學100%通過高中教學水平優秀等級評估。為5.25萬名外來務工子女提供義務教育學位。完成校車安全性能檢測並開展網上實時監控,校園安保進一步強化。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連續四年榮獲全市第一。全面實施優生促進工程,為6109人提供免費婚檢,為1.2萬人次提供免費產前出生缺陷醫學篩查,出生人口素質不斷提高。開展“傳承亞運、和諧共享”特色體育活動,海珠體育中心室內設施正式開放,新建、維護126條全民健身路徑。對口幫扶新疆疏附縣、廣東化州市和從化溫泉鎮工作成效明顯,完成從化溫泉鎮灌村中學升級改造等各項任務。開展大型扶貧濟困活動,加大對困難民眾的救助幫扶力度。雙擁工作取得新成績,我區第6次榮獲省雙擁模範區、連續8次榮獲市雙擁標兵區稱號。
(三)“兩個適宜”環境進一步提升
  圓滿完成“創文”工作任務,充分展示了中心城區的良好形象。基本建成逸景路、新港東路延長線,新建南洲路與大幹圍交界路口等3座人行天橋,南洲路振海片區等4項水浸街治理項目基本完成。南華西舊城改造一期回遷房已竣工,成為市舊城改造的範例;琶洲村安置復建房已完成15%建設量;瀝滘村改造方案通過市審批。海珠湖一期建成對外免費開放,成為廣州新的景觀名片,已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新建綠道54公里,我區獲市綠道網建設工作金獎。清理違法排污小作坊168家,全區河湧水質同期綜合污染指數下降66%。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12319”城市管理投訴案件回訪滿意率達98.5%。建成5個流動商販疏導區。集中整治500家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餐飲企業,對200家100餐位以上的餐飲企業安裝油煙遠程監控系統。以南華西街和沙園街為試點,開展“三線”整治工程,先行推廣垃圾分類處理和垃圾不落地收運試點。建成全區首座餐廚垃圾處理站。新增一星級衛生街道、二星級衛生街道各9個。新增停車場53個、停車位5960個,增設13條城中村中小巴公交專線,完成8299盞城中村路燈安裝及改造。加強“五類車”整治,嚴格查控違法建設,清拆各類違法建設6.19萬平方米,城市管理專項整治成效明顯。
  (四)城區文化實力進一步提升
  順利通過第3次全國文化館(站)評估定級和省第9次文化站評估定級檢查。區文化館保持國家一級館稱號,各街道文化站全部達到省一級站以上標準。區圖書館被評為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全面完成《海珠區志(1991—2000)》編撰工作。文化品牌打造和遺產保護成效良好。成功舉辦首屆廣東嶺南古琴音樂會,我區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在全市率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習活動。“古琴藝術(嶺南派)”被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秀實踐名冊”項目。十香園二期工程全部完工,廣東嶺南古琴藝術館、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建成開放。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落戶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國際媒體港落戶廣州塔商圈,成為我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動力。開展“聚焦新環島·萬人游海珠”及“新海珠·新江南”海珠十大新名片評選活動,全面推介海珠旅遊新形象。黃埔古村保護建設工程一期基本完工,完善鄧世昌紀念館、潘鶴雕塑藝術園等景區配套服務設施,文化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五)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紮實開展街道社區服務管理改革創新工作,沙園街、江南中街、華洲街等試點街道探索的“一隊三中心”模式和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做法,為市全面推進改革創新工作提供了示範。18個街道的“一隊三中心”全部掛牌。對街道、社區的投入進一步加大,街道和社區就近管理、便民服務的職能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勞動保障群體性突發事件和勞動爭議案件分別下降34%、32%。完成社區再生資源網路體系建設。構建格線化社會面整體防控布局,建立圍院式小區523個、治保會組織258個。重拳打擊違法犯罪,深入開展“粵安11”、“亮劍”等專項行動,破獲各類案件6717宗,八類暴力案件數量繼續下降,民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推行流動人員居住證制度,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年任務。注重疏通信訪渠道和解決信訪積案,在全省率先建立“網上信訪大廳”,實現“足不出戶可信訪”;成功化解涉及民生、影響穩定的歷史積案19宗。在全市率先啟動訴前聯調工作,調解、調處各種矛盾糾紛3033宗,成功率達97%。生產、消防、交通、食品藥品等安全管理效能增強。應急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強化,實施風險隱患排查評估和化解控制,排查整改風險隱患600多項,依法、及時、妥善地處置各類突發事件。
  (六)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提升
  堅持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堅持向區政協通報情況,積極為政協委員履行職能創造條件。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政協、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方面的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意見43件,政協委員提案81件,辦復率、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均達100%。簡政強區事權改革順利推進,完成政府機構改革工作,確保了事權順利下放,各部門職能分工更加合理高效。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制定實施《廣州市海珠區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規定》、《廣州市海珠區行政決策責任追究辦法》。積極推進區政務服務中心大樓、電子政務雲計算平台和社區服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最佳化政務服務環境。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電算化,規範和指導各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社務公開。嚴格控制黨政機關公務經費支出,實現“五個零增長”。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依法嚴查職務犯罪。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強化對部門財政預算、幹部履職的監督,確保資金管理使用安全和幹部廉潔安全。大力精簡會議、檔案,機關作風明顯轉變,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
  此外,武裝、民防、民族宗教、保密、檔案、僑務外事、對台事務、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等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共同努力和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支持幫助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我區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偏小,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的步伐需進一步加快;區域協調發展仍需加強,改善城中村環境的力度仍待加大;城區管理精細化水平有待提升,常態化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完善;社會事業均衡發展有待加強,改善民生與居民民眾的期望還存在一定差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我區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琶洲會展總部功能區列入市重大戰略性發展平台;加快推進萬畝果園濕地保護建設,打造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生態城市示範區和花城水城綠城樣板區;城市新中軸線(南段)高端服務功能區和白鵝潭現代商貿功能區最佳化開發建設。這些對於進一步改善城區環境,提升海珠區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必須堅定信心,把握機遇,乘勢而上,開創海珠發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牢固樹立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發展理念,科學規劃海珠生態城,加快建設萬畝果園濕地,推進琶洲開發建設,通過重大平台、重點項目和生態建設帶動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城區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和民眾幸福感,推動建設國際展都、廣州綠心、文化名區、幸福海珠。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海關出口總值增長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8%;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在70%以上,增加(開發)就業崗位1.5萬個;戶籍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5‰以內,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5‰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突出做好五項工作,推動五個轉型升級:
  (一)加快琶洲開發建設,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增強經濟成長極帶動作用。高標準打造功能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輻射帶動力強的“3156”戰略性發展平台,形成經濟成長極。一是優先建設3大市級現代服務業功能區。加快琶洲會展總部功能區開發建設,著力引進世界級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穩步推進城市新中軸線(南段)高端服務業功能區開發建設,吸引國內外文化創意、現代商貿企業集聚,啟動大幹圍安置區建設。最佳化提升白鵝潭現代商貿功能區,打造創意休閒新天地。二是建設新港路文化創意科技產業帶。發揮沿線高校與科研院所、文化創意與科技企業以及重點項目的聚集優勢,推動沿線產業園區、社會資源、政策服務有效對接,重點發展研發、檢測等科技服務業和時尚創意產業,打造“創新、創意、創業”產業集聚發展帶。三是培育發展5大區級商圈。推進中盈廣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項目,加快完善高端商貿配套設施,拉動商貿、金融、諮詢、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建設琶洲會展配套商圈。推進廣州塔南廣場地下商城、廣州T.I.T國際紡織城科貿園等配套項目,建設廣州塔時尚文化商圈。發揮大型商業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立體式發展格局,提升江南西購物商圈檔次和功能。大力發展展貿型、電子化交易平台,推動中大紡織商圈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廣百海港城等重大項目,打造珠江後航道濱水休閒商圈。四是加快建設6大功能性發展平台。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形成以紡織品等大宗商品交易為核心的現代商貿服務業聚集園區。建設產權交易平台,推進廣州聯合交易園區等項目。建設科技創新平台,推進珠江國際知識產業園等項目,將海珠區科技產業基地打造成科技企業孵化器、現代化高新技術創業和產業化平台。建設檢驗檢測認證平台,打造華南檢測認證中心。建設商務服務平台,加快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高端商務樓宇,促進現代服務業產業鏈向高端化發展。建設文化創意平台,推動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最佳化發展。
  推動產業高端發展。強化產業發展引導,重點推進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商貿服務業、總部經濟發展,致力打造海珠特色高端產業集群。一是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發揮廣交會品牌效應,培育、引進、扶持品牌展會和展覽企業,鼓勵本地展會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會展上下游和相關配套產業聚集發展格局。培育、規範金融業發展,吸引金融總部企業落戶。大力發展會計、法律、品牌運作、諮詢策劃等商務服務業。發展信息技術外包、業務流程外包、知識流程外包等服務外包業。二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出台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推進中國電信廣州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產業等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民營科技龍頭企業。三是提升傳統商貿服務業。培育東、中、南部地區消費新商圈,增強商貿服務業核心競爭力,使商貿服務業成為承接會展業輻射的載體。加快發展現代展貿型市場,規範管理,促進專業批發市場從鋪位經濟向席位經濟轉變。四是促進總部經濟聚集發展。推進中交集團南方總部基地、寶鋼大廈(廣東)、中國移動廣東公司電子商務中心等總部項目建設,引進、培育世界知名企業總部。
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把握未來經濟發展趨勢,逐步建立健全與我區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繼續推進產業“退二進三”和“三舊”改造,淘汰落後產能,盤活存量土地。以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落戶我區為契機,先行先試,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碳排放交易機制。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和使用清潔能源,發展低能耗、低污染物排放的低碳產業。推進工業、電力、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強化公共機構節能,大力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全民低碳意識,培育一批低碳城市綜合體、產業園區和社區。
  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將創新作為提升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探索科技投入由無償撥款向無償撥款與有償使用相結合轉變。加大對檢測與認證產業聯盟的引導與扶持,以檢驗檢測服務為突破口,推動以檢測認證為主體的專業技術服務業、研發服務業、科技信息服務業創新發展。推進高新技術套用,促進優勢傳統產業創新。強化質量強區工作,推動重點領域技術專利化和專利標準化進程,建立和實施先進標準體系,推動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啟動區政府質量獎評選活動。建立企業質量信用體系、質量管理體系,扶持發展一批全國馳名商標和省級名牌產品,謀劃培育世界名牌產品。
  完善投資促進服務體系。強化招商引資,創新以商引商、借力招商、產業招商等方式,堅持選好選優原則,重點引進一批實體型總部企業。精心舉辦琶洲經濟論壇,擴大品牌招商平台影響力。強化項目促進,抓好項目落地跟蹤服務和培育扶持工作。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積極扶持各類新經濟組織,為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及其他行業組織提供優質服務、解決實際困難。實施企業上市促進計畫,培育引導20家公司爭取上市,形成優質企業集群。
  (二)建設海珠生態城,推動城區發展轉型升級
  籌劃建設海珠生態城。借鑑世界生態城市的先進理念,配合市做好海珠生態城建設規劃編制,整合廣州大道南以東的萬畝果園、海珠湖、城市新中軸線南段、琶洲、黃埔古村五大板塊,建設集會展商務、總部經濟、園林景觀、文化創新、宜居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海珠生態城。
加快開展萬畝果園濕地保護建設。通過生態保護、空間發展、土地整備、文化引領、景觀營造、旅遊品牌、村莊改造和環境最佳化,將萬畝果園打造成世界級“都市果林濕地”。全力做好萬畝果園征地工作。重點建設萬畝果園濕地一期工程,實施龍潭果樹公園升級改造、石榴崗河景觀升級改造,推進海珠湖二期建設,將龍潭果樹公園、石榴崗河和海珠湖景觀串聯成線,形成“遊船觀水景、步行賞果林、騎車游綠道、休閒品香茗”的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加強萬畝果園濕地和周邊地區的綜合配套和產業規劃引導,促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做好招商選商,加快村社經濟發展,保障民眾合法權益。繼續做好水環境整治,加強對河涌沿線違法排污企業的清理整治工作。按照“一景一花、成片種植、各為周期”的要求,打造成規模的賞花賞景之地,進一步提高花視率、綠視率,成為名副其實的廣州綠心、中心花園。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配合市做好琶洲地區土地收儲工作,以世界一流的標準推進琶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琶洲路網、綠網、河網,加快推進琶洲村改造。繼續做好黃埔古村保護工程二期規劃,加快黃埔古村綠化景觀升級改造、古建築修繕等工作,實現文物保護開發、改善民生、促進村社經濟的和諧發展。啟動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太古倉亞運志願者公園建設。探索以BT(建設—移交)方式推進環島路(沙渡路至石崗路段)建設,做好南洲北路東延線建設的前期工作。全面啟動瀝滘村改造,加快推進舊廠房改造,拓展城區發展空間。進一步完善道路排水、環衛、消防等市政設施,大力整治水浸街現象。積極探索多元籌資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源參與城區建設。
  加快智慧城區建設。以居民為中心,以社區為重心,建設智慧型電子政務體系和惠民服務體系,形成“智慧型、高效、便民”的智慧城區新形態。推進政務光纖網路二期和“光纖到戶”工程,實現街道、社區政務網路100%覆蓋,網際網路光纖覆蓋區內企業及10萬戶家庭。推動以市民、企業為服務對象的信息資源整合套用,實現政務信息智慧型傳送和精確服務。實施“數字惠民”工程,推進社保卡(智慧市民卡)申領發放和市民網頁套用,實現居民通過網路、社區自助終端及時查詢個人信息。以赤崗街、素社街、江南中街、南華西街、沙園街為試點,推行“一站式綜合視窗受理”便民服務模式。打造一批集政務服務、社區綜合服務為一體的低碳、智慧套用示範社區。
加強城區精細化管理。開展水質監控系統和區屬PM2.5監測點建設,進一步抓好餐飲業油煙綜合整治。完善城管監控指揮中心建設,積極推進街道管理格線化、社區管理物業化、市政管理標準化和城區管理數位化。嚴格土地執法,以鐵的手腕堅決嚴控新的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分步、有序查處歷史違法建設。堵疏結合整治亂擺賣現象,推進流動商販疏導區建設。大力推進城區管理機械化作業。完善社區再生資源回收網路體系管理,深入推進和細化垃圾分類措施,實現垃圾減量達到市指標要求。建立“五類車”整治工作長效機制。加強城區管理綜合執法和文明執法,為民眾提供更為優質的城區管理服務。
  (三)改善民生福祉,推動社會建設轉型升級
  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實現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0%以上。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長效機制,實現本地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繼續開展社會保險覆蓋面擴面工作,規範和完善低保制度,落實保障性住房籌集工作。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推動補缺型社會福利向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發展。加大養老服務力度,加快推進區老人公寓新大樓建設,重點抓好區社會福利院、沙園街2個省級居家養老服務示範點建設。繼續推進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做好“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迎評工作。完成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建設目標任務,加強和規範校車管理等校園安全防範工作,著力打造高中教育優質板塊,健全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開展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活動,推進中醫“治未病”工程。推進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達標建設和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建設。頒布實施《海珠區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11—2020年)》,促進婦女兒童事業全面發展。全面推進人口計生綜合改革,深入開展幸福家庭促進計畫和出生缺陷干預工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快發展體育事業,繼續推進海珠體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設,加大公共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維護平安穩定局面。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對治安重點區域的防範、監控和管理,加強流動人員和出租屋管理,嚴厲打擊刑事犯罪,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做好領導接訪工作,充分發揮綜治信訪維穩三級平台作用,完善民眾權益協調機制,深入開展排查調處工作,加大人民內部矛盾調解力度,提高防控和處置水平。加快推進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建設,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不斷加強應急管理組織,提升突發事件預防、處置能力。開展“三打兩建”專項行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民眾切身利益。完善公共安全監管體系,抓好生產安全、消防和交通安全、食品藥品安全,遏制各類較大以上事故發生。
  創新社區服務管理。進一步最佳化街道人力資源配置,推進“一隊三中心”、社區工作站和社區“五個一”工程建設,確保今年上半年18個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和愛心慈善超市全部投入運營。加快“農超對接”平價商店進社區建設。積極創新社區服務模式,以家庭服務為切入點,大力培育和規範社區社會組織,加大力度推進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完善志願服務長效機制,提高各類人群服務管理覆蓋率,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建設管理型、服務型、生態型、文化型四種類型的示範社區。
  (四)提振海珠人文精神,推動文化建設轉型升級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籌備申報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區新文化館、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圖書社區服務網路,完善網上圖書館服務功能。加快“五位一體”的區國家檔案館新館建設。辦好第三屆珠三角鹹水歌會、羊城之夏等民眾文化品牌活動以及“文化進社區”和“文化下鄉”活動。鞏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果,以公民道德體系建設為核心,紮實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塑造良好社會心態,倡導健康的幸福文化。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發掘嶺南水鄉、千年商埠、書畫之鄉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強對南華西街、小洲村等歷史文化街(村)的保護與利用。加大對嶺南古琴、廣式家具、陳李濟中藥文化等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扶持廣繡、廣彩等傳統民間工藝發展。啟動十香園紀念館附屬展覽館建設,舉辦嶺南畫派學術論壇。舉辦黃埔古港古村旅遊文化節,通過黃埔古港古村歷史文化景區保護開發,打造嶺南文化聚集地、展示地、體驗地。加強歷史文化研究,通過開展理論研究、著書立說等活動,提高海珠歷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最佳化區內文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文化與經濟相融合,不斷催生新興文化業態,樹立文化產業標桿。加快推動廣州日報社、廣州廣播電視台、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等項目建設,形成影視傳媒產業群落。發揮廣州美術學院、十香園、小洲村等書畫資源優勢,培育集創作、展示、交易於一體的,具有傳統嶺南特色和現代都市風尚的書畫產業群落。加快推進廣州T.I.T紡織服裝創意園二期、太古倉碼頭創意產業園二期等品牌項目建設,形成文化創意、休閒娛樂等文化產業群落。
  擦亮海珠特色旅遊品牌。以海珠十大新名片為亮點,重點開發黃埔古港古村歷史文化景區、海珠湖景區、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廣州塔景區,高標準建設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推進創建國家A級景區和星級評定工作,打造“海上絲路”、“嶺南水鄉”、“書畫之鄉”特色文化旅遊品牌。籌劃海珠環島游、海珠人文景觀游等旅遊路線,整合社會資源,加大旅遊開發利用力度,形成為社會廣泛認可的海珠特色旅遊線路。
(五)打造人民滿意政府,推動政府建設轉型升級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嚴格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並認真辦理議案、建議和提案。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配合市實施萬畝果園地方性法規立法起草工作。嚴格執行規範性檔案管理制度,制定我區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管理辦法。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建立依法行政考核制度,規範行政權力運行。加強對經濟聯社、經濟社的管理,制定集體經濟組織政務公開工作指引,推進集體經濟組織財務電算化,構建經濟聯社、經濟社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提高基層民主自治的法制化、規範化水平。
  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強化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加快推進政務管理平台建設,建立“一站式”行政審批系統、政務智慧型終端等信息系統。加強效能建設,完善重大項目綠色通道,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佳化審批流程,精簡審批事項。強化監督考核,深入基層抓落實,全面提高政府執行力。進一步加強公職人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繼續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分配製度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雇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科學、規範、合理的人事人才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全區公職人員的公僕意識、工作效率、服務質量。
建設陽光廉潔政府。進一步強化政務公開,促進行政權力運行過程和結果更加公開透明,確保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入貫徹《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加強廉政風險防範,強化重點工程、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和重點部門的監管,努力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做好重點資金和重點投資項目的績效審計。完善領導幹部聯繫和服務民眾、企業的工作機制。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使用,樹立為民、務實、誠信、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海珠的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一致,開拓進取,為率先加快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2012年海珠區政府承諾辦好的十件民生實事
附屬檔案
  2012年海珠區政府承諾辦好的十件民生實事
  一、完成萬畝果園濕地一期保護建設
  完成龍潭果樹公園升級改造、石榴崗河升級改造等工程建設。
  二、提高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水平
  將城鎮職工月人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提高8%至10%;城市居民低保標準提高10%至14%;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標準由當地低保標準的1.2倍提高到1.5倍;為100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實施家居無障礙改造;對“六類老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標準按不同類別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00元,增加為70周歲以上孤寡老人、60周歲以上重度殘疾或僅與重度殘疾子女居住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別購買200元和300元的居家養老服務;創建2個省級居家養老服務示範點。
三、提高公共衛生和計生服務水平
  市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增加至11大項37小項;免費為當年政策內懷孕生育的約1萬戶家庭提供出生缺陷干預服務和優生指導。
  四、提升教育發展水平
  完成5項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新增4所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
  五、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籌集500套保障性住房,更好地解決我區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六、實施社區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計畫
  對我區正享受或即將享受市就業專項資金社保補貼的社區就業人員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完成培訓8000人。
  七、改善交通出行條件
  新增5000個停車位,調整最佳化捷運口與城中村接駁中小巴公交專線,新建2座人行天橋。
  八、開展街道社區服務創新和“數字惠民”工程
  在全區每個街道分別建成1個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與社工機構合作,為居民提供專業化社區服務;每個街道分別建成1個街道愛心慈善超市,構築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困難群體幫扶平台。提升社區服務管理信息化水平,實現街道、社區政務網路100%覆蓋;推進光網城市建設,完成網際網路光纖覆蓋區內企業及10萬戶家庭;以赤崗街、素社街、江南中街、南華西街、沙園街為試點,推行“一站式綜合視窗受理”便民服務模式。
九、豐富文化體育生活
  舉辦1000場經典電影社區行、300場文化惠民活動;維護273條健身路徑,新建10條健身路徑、2個籃球場和1個健身苑;新增14公里綠道。
  十、開展餐飲業油煙綜合整治
  重點整治500家油煙污染嚴重的餐飲企業。鞏固萬國廣場、燕匯廣場、廣百新一城3個試點區域油煙綜合整治成果,並在寶業路、盈豐路約65家餐飲店檔及其他區域推廣整治。
名詞解釋:
  1. “三個重大突破”:在戰略性基礎設施、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戰略性發展平台三個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是廣州市“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2. “五小”店檔:小工廠、小作坊、小商店、小市場、小餐館。
  3. 雙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的簡稱。
  4.“三線”整治工程:把原來架設在半空的電線、電話線和有線電視線埋設到地下的施工方式,是城市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
  5. 星級衛生街道:為鞏固和發展創衛成果,廣州市政府按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以街道為單位,開展創建廣州市星級衛生街道活動。星級衛生街道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衛生街道,三星級衛生街道為最高級別。
  6. “五類車”:電動車、機車、人力三輪車、殘疾人專用輪椅車、改裝報廢車。
  7. “一隊三中心”: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和綜合執法隊。
  8. 八類暴力案件:放火、爆炸、劫持、殺人、傷害、強姦、綁架、搶劫。
  9. “五個零增長”:公務購車和用車費用、會議經費、公務接待費用、黨政機關出國(境)費用、辦公經費預算實行零增長。
  10. 低碳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儘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11. 智慧城市(區):充分藉助物聯網、感測網,通過建設信息通信基礎設施、認證、安全等平台和示範工程,構建城市(區)發展的智慧環境,形成基於海量信息和智慧型過濾處理的新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模式,從而構建起面向未來的全新的城市形態。智慧城市(區)領域涵蓋廣泛,涉及智慧型樓宇、智慧型家居、路網監控、智慧型醫院、食品藥品管理、票證管理、家庭護理、個人健康與數字生活等諸多領域。
  12. “3156”戰略性發展平台:我區著力打造的經濟發展平台,包括琶洲會展總部功能區、城市新中軸線(南段)高端服務業功能區、白鵝潭現代商貿功能區等3大市級現代服務業功能區;新港路文化創意科技產業帶;琶洲會展配套商圈、廣州塔時尚文化商圈、江南西購物商圈、中大紡織商圈、珠江後航道濱水休閒商圈等5大區級商圈;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產權交易平台、科技創新平台、檢驗檢測認證平台、商務服務平台、文化創意平台等6大功能性發展平台。
  13. “退二進三”:引導工業(二產)退出中心城區,騰出發展空間,引導服務業(三產)進入發展,是產業布局調整和環境保護措施。
  14. “三舊”: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
  15. 碳排放權交易: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其基本原理是,契約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16. PM2.5: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細顆粒物。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的簡稱。科學家用PM2.5濃度表示空氣中這種顆粒物的含量(單位一般為毫克/立方米),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
17. 中醫“治未病”工程: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將人群的健康狀態分為三種:一是健康未病態,二是欲病未病態,三是已病未傳態。中醫“治未病”就是運用中醫理論和中醫治療方法針對這三種狀態,具有未病養生防病於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漸和已病早治防止傳變的作用。
  18. 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勞動保障監察格線化管理和網路化管理。
  19.“三打兩建”:打擊欺行霸市,打擊制假售假,打擊商業賄賂,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監管體系。
  20. 社區“五個一”工程:每個街道建立一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一個文化活動中心、一個體育休閒公園、一個衛生服務中心、一個視頻監控系統。
  21. “農超對接”: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定書,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為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搭建平台。
  22. 檔案館“五位一體”:國家各級綜合檔案館的功能定位。國家檔案館的功能:一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是檔案安全保管基地,三是檔案利用服務中心,四是政府信息公開中心,五是電子檔案管理中心。
  23.“三公”經費:行政事業單位開支的因公出國(境)費用、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公務接待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