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

《海珠區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海珠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7年工作回顧
  2007年,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
(一)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2.16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1.4%;實現稅收73.93億元,增長17.8%;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61億元,增長20.9%。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0.6 : 27.7 : 71.7調整為0.5 : 25.6 : 73.9,第三產業主導地位日益突出。
  會展經濟龍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成功舉辦2007廣州(海珠?琶洲)會展經濟論壇,有效推介琶洲會展品牌。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等知名展覽的帶動下,會展業加快發展,全年在廣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展覽達37場。琶洲地區商務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香格里拉大酒店、保利國際廣場建成投入使用。保利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總部企業相繼進駐。
  現代商貿服務業加快發展。編制了《海珠區商業網點規劃2007-2020》。區內首家大型綜合購物中心廣百新一城開業運營。廣州紡織博覽中心等展貿型市場建設和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取得新進展。完成了15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任務。特色旅遊業有新發展,小洲村獲“2007中國鄉村旅遊飛燕獎暨最佳古村鎮文化獎”殊榮。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818.28億元,增長2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9.40億元,增長30.1%。
  創新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制定並實施了《海珠區扶持軟體和動漫產業發展實施辦法》。對49家科技企業、20家工業企業實施獎勵共1380萬元。我區被認定為省海洋生物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和創新醫藥及現代化中藥產業基地。新增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軟體企業4家、省、市高新技術企業14家、市民營科技企業23家。創意產業加快發展,珠江電影製片廠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正加緊籌建。科技產業基地技工貿收入16.80億元,增長19.1%。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9.34億元,增長11.0%。
  工業最佳化發展。實現工業總產值290.31億元,增長12.3%。新增中國名牌產品2個,現有中國名牌產品7個,占全市五分之一。全面完成廣州廣橡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等7家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簽約工作。珠江啤酒集團成為全國納稅500強企業。
  外經貿工作取得新成果。在市政府對外商投資設立總部企業獎勵中,落戶我區的龍沙(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為市政府重獎500萬元的2家跨國公司中國總部企業之一。世界500強企業日本住友商事株式會社與廣州華新集團聯合成立華新商貿物流有限公司。全年引進外商投資項目53個,新批契約使用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7個;契約使用外資4.43億美元,增長7.3倍;實際使用外資1.05億美元,增長90.3%。
(二)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規劃引導作用不斷加強。制定新城市中軸線(海珠段)規劃方案。開展南洲路、龍潭果樹生態公園、十香園、小洲村等景觀整治和歷史文化保護規劃以及太古倉、大阪倉轉型改造規劃的編制和組織實施工作。推進龍潭萬年圍地區、鳳和康樂地區等“城中村”改造規劃編制工作。
  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成果顯著。配合市推進會展中心(二、三期)、捷運(二、八號線)、廣州新電視塔等重點項目建設。完成了南洲路(廣州大道~海珠區看守所)、石榴崗路、仲愷路延長線、華洲路(新?蚨?路~華洲街道辦事處)、侖頭路(新?蚨?路~華南快速幹線)等11項道路建設和改造工程,推進革新路、南泰路(江南大道南~東曉南路)等道路建設,新增道路面積50.23萬平方米。做好成片危破房改造工作,海天四望項目建成綠化廣場,南華西(一期)項目基本完成公房搬遷。改造2004年在冊危破房4.43萬平方米。完成沙園社區(三期)、海印南社區、昌崗街社區(一期)、小洲村社區(一期)4個社區的綜合整治,整治面積達63.7萬平方米。完成素社街、藝苑路等16項“水浸街”改造項目。官洲島安置復建用房基本建成,整體搬遷工作正在推進。區機關新辦公大樓、區法院審判辦公大樓、區委黨校、區老幹部活動中心、區教育發展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生態環境繼續最佳化。率先完成作為市政府“一號工程”7條重點整治河涌之一的黃埔涌的綜合整治工作;台涌、龍潭涌整治完成過半,康樂涌、西碌涌整治正在進行前期設計。完成了龍潭果樹生態公園(一期)、磨碟沙公園、潘鶴雕塑園等公園、綠化建設,新增公共綠地面積114萬平方米。
  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升。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契機,集中力量攻克“城中村”、“五小行業”2個管理難點;重點抓好農貿市場、道路交通、民眾信訪投訴及媒體曝光問題3項專項整治工作;堅持和完善領導帶頭巡查督辦和責任追究,人、財、物保障,公眾參與,長效管理4項工作機制,順利通過創衛國家暗檢、技術評估和考核鑑定。新建、改建公廁18座。我區在“羊城市容環衛杯”競賽評比中被評為優秀。全年新增城管協管員120人。處理“12319”投訴20308宗,辦結率達100%。推行格線化執法,拆除新舊違法建設25萬平方米。開展了餐飲業油煙擾民專項整治行動,強化對各類污染源的監管。做好海德、港聯、鳳安、寶崗大道8號地塊等31宗爛尾地塊處置工作,解決了6741戶、18775人的拆遷補償安置問題。加快推進舊城區物業管理,全區物業管理覆蓋率達76%。加強出租屋和流動人員服務和管理,登記出租屋13.89萬套、流動人員55.2萬人,徵收“兩費一稅”1.08億元,增長41%。我區作為市流動人員信息系統研發示範區,成功建成第二代流動人員信息系統,並在全市推廣。積極推動琶洲地區公共配套建設,協助規劃設定琶洲塔公交站場,增設琶洲大道東公交站。推動開通了6條“城中村”小公交線路。增加停車泊位6510個。
(三)民生工作紮實開展,民眾生活品質進一步提升。
  積極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切實解決涉及人民民眾切身利益若干問題的決定》,區委、區政府制定實施76項惠民措施,民生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社會穩定得到維護。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在全市率先成立區應急管理辦公室,建立覆蓋全區的應急管理工作網路,我區南華西街被推薦為全省2個應急工作受國務院表彰的單位之一。妥善處理了官洲島“3.20”聚眾鬥毆等突發事件。我區民眾越級集體上訪的數量連續3年下降,去年到省集體上訪的人數下降96%,十七大期間實現了“零越級上訪”。全年調處調解糾紛1299宗,成功率達97.54%,涉及1.54萬人、金額9110萬元。鳳陽街人民調解委員會榮獲“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
  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向鳳陽、南洲、瑞寶、江海4個街道派駐整治工作組,開展“城中村”社會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安全生產執法監察力度,查處事故隱患8580處,其中重大隱患58處,整改率100%。充實了基層安全生產執法力量,各街道成立了安全生產監察中隊。全區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重傷人數分別下降38.5%、37.5%和50%。
  社會治安形勢持續轉好。加快構建治安防控“天羅地網”,新建成圍院式小區317個;新建治安視頻監控點8542個、升級改造1368個,在全市率先完成視頻建設任務。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組織開展了“雷霆07”打黑除惡等專項行動。全區刑事立案9304宗,下降10.3%;“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39.5%和24.2%。南華西派出所榮獲“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單位”稱號。區公安分局民警實戰技能“戰訓合一”培訓模式在全國公安系統推廣。
  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規範。開展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食鹽和酒類、百日打擊私屠濫宰、保護智慧財產權、藥品市場、醫療市場、娛樂文化市場等一系列專項整治,依法取締無證照經營場所3309戶,引導辦證照9929戶,清拆私宰窩點89個,查扣非法營運人力三輪車7613輛。加強價格監督檢查,查處價格違法案件145宗。
  勞動就業工作紮實推進。全區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30789人,就業率79.1%,“零就業家庭”1人以上就業率達100%。完成了132個充分就業社區創建工作。為39146人次提供了職業技能培訓和指導。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勞資糾紛及相關群體性突發事件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
社會保障工作有效開展。全區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大險種參保人數達54.19萬人,增長14.1%。“農轉居”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21310人,占應參保總人數的62%,中老年“農轉居”人員參保工作基本完成。及時對4723戶困難家庭實施救助,共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3097萬元,基本醫療救助金372.6萬元,資助重大疾病醫療費860.87萬元。在全市率先為全區5859戶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每戶每月發放20元的臨時物價補貼。做好睏難民眾住房保障工作。解決了1103戶雙特困戶的住房問題;受理經濟適用房預登記申請5700多戶;開展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狀況調查,共受理申報16735戶。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區域衛生資源不斷最佳化,轄內醫院本年度完成投資3.24億元,新增醫院建築面積25.5萬平方米。區財政對衛生事業投入增加2865萬元。疾病防控工作成效顯著,傳染病發病率明顯下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紮實推進,基本形成15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92%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定點支付範圍。計畫生育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連續17年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各項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任務,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稱號。
  教育事業取得新進步。教育質量步入全市前列,中考、高考成績分別在全市各區列第2、3位。青少年素質教育成果豐碩,獲體育、科技、藝術等國際、國家級競賽獎項124項。區財政增加投入6300多萬元用於提高教職員待遇。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 “兩免”(免書費、雜費)制度和高中階段扶困助學制度,確保貧困家庭子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文化體育事業發展成效明顯。創建文明社區40個,區級以上文明社區共204個,覆蓋率達79.38%。“十香園”展覽館建成對外開放。成功舉辦廣州首屆嶺南書畫藝術節暨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複賽。我區作品《伐木場》榮獲國家美術群星獎。由嶺南畫派名家和我區書畫藝術家聯合創作的“中國最大扇面畫”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配合市有關部門做好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對外開放工作,廣州市少兒圖書館海珠分館、廣州市群藝館海珠分館落成。街道文化站建設全部達到省級標準。成功承辦首屆全國跳繩公開賽。配合做好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相關工作。
此外,武裝、國資管理、人事、統計、保密、民族宗教、僑務、外事、人防、台灣事務、檔案、方誌、糧食、殘疾人、婦女兒童等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四)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政府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
  區政府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堅持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區政協通報情況,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共辦理省、市、區人大代表議案、建議57件,答覆率100%,滿意率96.5%;辦理省、市、區政協委員提案96件,答覆率100%,滿意率97.7%。推進行政執法責任制,建立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制度,規範和監管行政執法行為。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工作,我區在全市政務公開考評中排名居各區首位。加強廉政建設和行政監察,組織開展對區教育、衛生系統的政風行風民主評議,對創衛和拆除違法建設工作進行行政效能監察。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增強領導幹部依法理財意識。全面推行街道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統收統支)工作。發揮街道屬地管理職能,各街道辦事處在創衛、征地拆遷、處置突發事件以及社區服務和管理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各位代表,我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支持。在此,我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我區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方式仍然粗放,結構不夠最佳化,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協調,“城中村”等部分地區基礎工作仍然薄弱,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民生工作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居民民眾的生活品質有待進一步提升;政府部門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有待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採取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二、2008年工作意見
  今年是我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的關鍵一年。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社會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我們必須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以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推動海珠經濟社會新一輪發展。
今年區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繼續解放思想,堅持科學發展,堅持共建和諧,堅持民生為重,堅持務實創新,努力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圍繞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的目標,以會展經濟為龍頭,促進區域經濟實力有更大的提高;以萬畝果林保護和河涌整治、道路建設為契機,促進區域綜合環境有更大的改善;以公共事業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為重點,促進全區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更大成果。
  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8%,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7‰以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在70%以上。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要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會展經濟為龍頭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會展中心二期、三期工程即將落成。我們要把握機遇,促進現代商貿服務業、總部經濟和創新型經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建立與現代化中心城區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式。
  增強經濟的集聚力,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積極實施“中調”戰略,根據我區的產業基礎和優勢,重點發展會展、批發零售、都市型工業、創意產業、名優名牌總部經濟以及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中心、銷售中心、採購中心、營運總部等。承接琶洲地區會展經濟的發展,著力建設總部企業聚集區。制定和實施加快我區總部經濟發展的措施,加強對總部企業的引進、扶持和服務。
  發揮會展經濟帶動力,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加快促進琶洲會展商務區發展。精心組織會展經濟論壇等宣傳推介活動,打造海珠會展品牌。加強產業引導,制定會展行業發展規劃和鼓勵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進一步最佳化會展業布局,做強現有會展項目,加快引入國際知名會展品牌,促進會展業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大力扶持商務、金融、酒店等配套產業發展,引導形成以會展業為中心,各類配套產業集聚發展的格局。完善琶洲地區配套設施和服務,積極配合市加快道路、交通、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扶持保利世界貿易中心等商務配套項目建設。提升專業市場發展水平。引導傳統專業市場承接會展輻射,向以總部結算、電子商務為導向的展貿型市場或商務配套項目轉型。按照統一管理、統一形象、統一物流、統一信息化的原則,推進中大布匹市場、華南汽貿易手車交易中心、南天(國際)酒店用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和廣州紡織博覽中心、長江(中國)輕紡城項目建設。實施商業網點規劃。促進江南西商業中心發展,引導扶持江南新地地下商城建設。大力發展休閒旅遊業。結合廣州新電視塔和周邊區域的整治建設,規劃和引導發展休閒旅遊配套產業;結合萬畝果林果樹生態公園群建設,發展生態旅遊業,打造小洲嶺南水鄉等品牌;結合市對白鵝潭一河兩岸規劃調整和實施,推進太古倉、大阪倉碼頭轉型改造項目建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做好專利申請、授權工作,營造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發揮區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的優勢,引導扶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意產業。加強對科技、工業企業和軟體動漫產業的扶持、獎勵,每年投入800萬元作為扶持軟體動漫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引導扶持舊工業小區、舊廠房改造轉型,加快淘汰“城中村”小製衣廠、小作坊等低端產業,引導扶持高技術含量產業發展。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建設區科技產業基地敦和園區科技中心大樓,扶持琶洲國際創新經濟園、廣東文化創意產業園(聯星文化星城)和珠江電影製片廠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
  (二)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營造優美舒適的城區環境。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落實亞運城市行動計畫為契機,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加強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從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出發,集約使用土地,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城市功能區規劃和“退二進三”、舊城區危破房成片改造規劃工作。抓住市今年重點規劃建設琶洲地區、廣州新電視塔以南新城市中軸線地區和白鵝潭一河兩岸文化旅遊觀光帶等3個區域的有利機遇,推動我區新一輪發展。配合市做好新一輪城區總體規劃編制以及琶洲、白鵝潭等重點區域的控規調整工作。做好廣州新電視塔周邊地區和新城市中軸線(海珠段)規劃的實施工作。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切實做好市政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加快完善主幹道路網、環島路系統和新城市中軸線區域路網,完成小洲東路、南泰路(江南大道~東曉南路)、革新路、新市頭路等9項道路建設和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南洲路(二期)、同福東延長線、南洲北路、逸景路、江南東路以及新城市中軸線廣州大道南周邊路網等道路建設。大力開展22項人行過街設施建設,做好海印南苑等3個停車場和內街巷臨時停車場的規劃建設,推進10項“水浸街”改造工程,做好內環路、主幹道兩側整飾工作。抓好零星危破房改造,推進南華西項目、鳳安地塊等成片危破房改造項目。做好小洲村社區(二期)、海印南社區(二期)和素社新村社區等綜合整治。全力以赴完成官洲島整體搬遷工作。繼續推進區機關新辦公大樓、區法院審判辦公大樓、區委黨校、區老幹部活動中心、區教育發展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完成龍潭涌、台涌、西碌涌整治任務,推進石榴崗河、康樂涌綜合整治工程,做好赤沙涌、北濠涌、琶洲涌整治的前期工作。加強水質污染治理。完善水系規劃深化實施方案,開展泵站補水等工程的前期工作。按照市的要求,切實加強“南肺”萬畝果林保護,逐步把萬畝果林改造建設成果樹生態公園群。推進龍潭果樹生態公園(二期)、瑞寶果樹生態公園(一期)建設和新城市中軸線廣州大道南周邊地區綠化工程,做好東風果樹生態公園、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和南田路綠化小遊園等項目的前期工作。
  提升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標本兼治,鞏固和提高“創衛”成果,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整合共享治安視頻監控系統資源,建立城市管理監控調度指揮系統和指揮中心,對全區主要地段和重點區域實施全天候監控,實現城市管理執法快速化、科技化,提升管理現代化水平。加大力度整治“六亂”。嚴控新違法建設,繼續清拆歷史違法建設。推進農貿市場升級改造。開展我區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抓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切實治理油煙、噪聲等民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健全出租屋聯戶管理制度,規範流動人員信息化管理,提高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的納管率。
  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加強規劃指引,加快改造試點工作。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則,做好琶洲、新城市中軸線區域等城市發展重點地區“城中村”整治改造規劃的編制實施工作。加大對“城中村”市政建設和城市管理的投入。推進“城中村”道路的升級改造。完善“城中村”環衛設施和環衛管理制度。
充分發揮街道綜合服務和管理的職能作用。強化街道的服務意識,切實履行居民工作、社區服務、社會管理和城市管理等職能。承接市向區簡政放權的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強街道對經濟聯社、經濟社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監管,規範經濟行為及契約管理;依法依規查處違法用地事件,加強集體土地監管。
(三)加快推進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富民優先、民生為重”,深入實施76項惠民措施,切實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讓廣大民眾共享發展成果,努力使民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民生信訪問題專項治理和人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工作,著力解決好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把各種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整合應急、維穩、信訪、調處等部門資源,形成有效解決矛盾糾紛的聯調、聯動、聯治機制,促進全區社會的穩定和諧。做好第29屆奧運會等重大活動、節日期間的維穩工作。
  加強安全生產和市場經濟秩序監管。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治理年活動,深化對重點行業、領域和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和整治。加大消防安全“一暢兩會”宣傳力度,加快消防設施建設步伐。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深入開展 “五小行業”、無證照生產經營、食品藥品安全和打擊私屠濫宰等專項整治行動。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工作。組建食品安全專家小組和義務監督員隊伍,完善長效監管機制,加強對糧、油、肉、蔬菜等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監管。
  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進一步完善治安視頻監控套用體系,在完成治安視頻監控系統總體建設任務的基礎上,建立兼顧社會治安和城市管理的視頻監控快速聯動機制。繼續推進圍院式小區建設,不斷擴大圍院式小區覆蓋面。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保持刑事發案下降和“兩搶”、“兩盜”案件兩位數下降的良好勢頭。
穩步提高勞動就業質量。深入推進充分就業社區創建工作,加大對就業困難群體的援助力度,最佳化就業結構。全面推進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開展“農轉居”人員和外省籍農民工培訓,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加強勞動監察,著力解決勞動糾紛,切實維護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擴大城鎮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和農民工工傷保險的覆蓋面,基本實現建築等高風險行業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全面推進“農轉居”人員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工作。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低收入困難家庭生活救助應急機制,完善城鄉困難民眾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區的“平安鐘”呼援服務系統,全面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建25個“星光老人之家”,基本實現所有社區都有1到2個“星光老人之家”。引導社會力量發展養老福利事業。組織開展大型慈善募捐活動,廣泛發動籌集慈善基金。開展房屋安全普查。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檔案。完善雙特困戶住房保障長效機制,做到當年發現問題、當年解決。
  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力爭完成7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業務用房達標工作,基本實現3~5萬居民擁有1個衛生服務中心(站),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便捷、平價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做好重大傳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控。加強中醫藥建設。健全計生利益導向機制。提高流動人口計生管理服務水平。提高免費婚檢覆蓋率,逐步推行免費孕檢,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大力促進教育事業均衡、優質發展。全面推進義務教育階段規範化學校建設,做好迎接省教育強區複評和南武中學創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迎評工作。不斷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加快推進北山國小征地、侖頭國小擴建、南邊路國小危房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引導東部學校走內涵發展道路,提高發展水平。加強對民辦學校招生、收費、教師資格等關鍵環節的審核、審查,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積極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廣泛開展民眾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全面推進“農家書屋”(社區書屋)工程,努力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做好“全國民間書畫藝術之鄉”的申報工作。推進十香園(二期)、洲頭咀抗英紀念雕塑建設。完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工作。推進海珠體育中心建設和海珠體育館擴建改造。不斷加強社區體育設施和全民健身路徑建設。
  (四)大力發展民主政治,建設服務型政府。
  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和政府自身建設,不斷提升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建設服務型政府。
  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建設。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重視民眾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意見、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健全政府部門、街道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對口聯繫制度。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依法依規做好社區居委會、經濟聯社和經濟社換屆工作。
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強公務員學習和培訓工作,廣泛開展“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學習討論活動,提高公務員的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和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促進行政行為的規範化和法制化。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整合公共管理部門數據信息資源,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加強政府部門、街道的網站建設,增強行政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和社務公開工作。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最佳化支出結構,重點保障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治安、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加強財政管理和審計監督,及時研究解決街道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統收統支)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穩妥推進國有、集體企業轉制改革工作。加強廉政建設和行政監察,強化行政效能監察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加強對全區重要工作推進情況的監督檢查。
  同志們,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事業任重道遠,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建設海珠現代化中心城區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