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

《海珠區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海珠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十二五”時期,是海珠區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取得重要進展的五年。面對複雜經濟形勢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取得新進步,“十二五”順利收官。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的五年。經濟保持快速增長,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一千億元;去年達1422.33億元,比2010年接近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0.9%,連續4年增速居全市前列。經濟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收入分別為52.51億元、180.07億元,年均增速為11.1%、10.9%。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為0.1:14.1:85.8。發展後勁持續增強,去年固定資產投資664.43億元,年均增長11.4%,連續5年總量居全市前三。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城區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中心城區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的五年。鞏固提升亞運成果,“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取得新成效。環島路征拆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廣州首條環島有軌電車試驗段建成開通,新增道路7.79公里,道路交通體系和軌道交通格局進一步完善。爭取到全國首例“只征不轉”政策支持,完成萬畝果園保護區土地徵收。海珠濕地通過國家濕地公園驗收。去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9.1%。廣州文化館、美術館開工建設,區兒童公園建成開放,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紮實推進。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城區管理進入新階段,社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的五年。以營造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區環境為目標,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三路三片區”整治,形成標準化、專業化、品質化、常態化城區管理機制。社會治理取得新突破,“一隊三中心”和社區服務站建設實現全覆蓋,創建“五個一”社會治理模式,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全面推進。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五年。5年政府財政投入民生社會事業265.39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2倍,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78.5%。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明顯增長,去年達47879元,年均增長10.3%。5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36.81萬人。去年全區養老床位4354張,是2010年的1.6倍。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過去的五年,是我區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發展活力顯著提升的五年。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企業註冊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縮減82%。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全面推進,政府機構減少23%。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取消39項行政審批事項、34項備案事項,區級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減少25%。規範農村集體經濟“三資”監管。基層管理體制綜合改革逐步深化。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動經濟提質增效。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堅持把握髮展主線,全力穩定經濟成長,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
  服務業拉動經濟成長效益明顯。去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19.82億元,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92.7%,其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59.4%。戰略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去年四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429.18億元,是2010年的2.1倍。商貿業增長迅速,5年商品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淨增3160.72億元、369.09億元,年均增長28.6%、14.7%。江南西商圈輻射力進一步增強,新增樂峰廣場等一批大型商貿綜合體。高污染、高能耗企業逐步轉型,騰出空間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總部型企業。“關停並轉”專業市場20家,推動電子商務、創意設計、時尚發布等新業態與專業市場相結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服務外包取得新發展,去年省級服務外包示範企業3家,數量居全市第二;海珠科技產業基地被認定為市服務外包示範園區。
  會展和總部經濟引擎作用增強。組建琶洲會展經濟促進會、琶洲會展服務中心。琶洲地區舉辦的展會規模擴大、質量提升,去年琶洲共舉辦展覽212場、面積825萬平方米,比2010年分別增長82.8%、54.2%,辦展面積占廣州市90%、廣東省2/3。規模居全球同行業第一的展會增至2個。5年新增展覽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展會8個。經UFI認證的展會項目增至7個。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區獲批籌建全國首個會展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被列入全省首批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示範基地。總部和樓宇經濟持續發展,區內市總部企業增至32家,數量全市第四。認定區重點企業127家,比2010年增長49.4%。認定區重點企業載體項目10個,億元稅收樓宇增至6棟。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投資項目28個。
創新驅動發展勢頭良好。5年區財政科技經費投入6.51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6倍。網際網路產業集聚規模初顯,騰訊、阿里巴巴等12家龍頭企業落戶琶洲網際網路創新集聚區,其中5家是2015年中國網際網路20強企業。南中軸電子商務大道聚集優質電商企業192家。積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4家企業入選2015年度中國最佳創新企業50強,約占全市的1/3。科技企業孵化器增至17個,面積37萬平方米,其中國家級3個,約占全市的1/5。眾創空間增至12個,其中省眾創空間試點單位7個,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支持體系3個。全區高新技術企業93家。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業企業178家,是2010年的5.2倍。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專利授權量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被定為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科技金融發展向好,在“新三板”掛牌企業9家,在廣州市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92家。
  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制定實施扶持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民營經濟發展等6方面政策。推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商事主體年報備案制,去年商事主體11.7萬戶、註冊資金592億元,比2010年分別增長41%、302%。編制重點項目建設審批服務流程圖,形成市區聯動政務服務機制。落實重大項目服務台帳制度,強化政企交流,加快項目建設進度。5年推進重點項目108個,完成投資近480億元。
  (二)提升中心城區品質。科學規劃,有序建設,加快城區軟硬體升級,促進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
  規劃和土地管理成效明顯。完成“三規合一”編制,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13萬平方米。完成海珠生態城功能片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通過省國土資源廳審核備案。完成海珠生態城52平方公里城市設計及控規修編,其中8.9平方公里啟動區控規經市政府批准同意實施。配合市推進琶洲網際網路創新集聚區、廣紙片區等創新功能區規劃和土地出讓。編制“一江兩岸三帶”工作建設實施方案。制定村集體經濟發展留用地選址“一村一案”及建築風格指引。兌現10個村社經濟發展留用地60.66萬平方米。建立區土地管理委員會運作機制,制定5年用地保障方案,加強土地計畫管控和供應管理。5年新增土地紅線儲備1186.7萬平方米、實物儲備10.3萬平方米。去年單位建設用地GDP達2206萬元/萬平方米,比2010年增長91%。去年被推薦參加全國第三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區評選。
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成果豐碩。加快推進捷運、市政路橋等一批重大項目征拆建設,建成開通環島有軌電車試驗段和洲頭咀隧道,5年新增10條市政道路、8座人行天橋、157.7公里綠道,完成21個水浸黑點治理。完成萬畝果園邊界界樁和有效隔離工程。連續3年在海珠湖舉辦廣州市園林博覽會。海珠濕地一期、二期建成並對公眾開放,成為全市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全省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建設濕地,並獲廣東十大最美濕地稱號。廣州志願者公園等一批公共設施建成開放。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開展海珠涌整治、石榴崗河水閘重建等水網治理工程。建成廣州首個景觀水質自動監測站。石榴崗河、赤沙涌達到功能區水質目標,其中石榴崗河多次達到IV(四)類景觀水質標準。空氣主要污染指標呈下降趨勢,去年轄區內空氣品質二級標準達標天數為298天,占全年的81.6%,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城區更新改造穩步實施。琶洲村全面改造基本完成。瀝滘村改造正開展《補償安置方案》表決工作。黃埔古村微改造完成,獲省宜居示範村莊、省十大最美古村落等稱號。7個城中村安全隱患整治取得實效。完成2箇舊廠全面改造和12箇舊廠微改造項目。完成南華西一期舊城改造。
  (三)完善和創新社會治理。立足社會發展新形勢,創新模式,健全長效機制,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營造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區環境。
  城區管理精細有序。加強城管綜合執法,提高市容景觀管理水平,5年查扣“五類車”14.6萬輛,整治“六亂”11.4萬宗,拆除違法建設32萬平方米,整改消防隱患9.9萬處,建成流動商販疏導區22個。順利通過創建全國衛生城市複審、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覆核,完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復牌迎檢工作。推進星級衛生街道創建,全區18個街道均成功創建市一星級衛生街道,其中3個晉升市三星級衛生街道,占全市總數的60%。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社區203個,占社區總數的79%。再生資源回收年均36.69萬噸,資源化處理率40%。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嚴控污染物排放,建成無燃煤區,完成13家區屬燃煤、燃重油企業清潔能源改造,完成134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整治,建成7個餐飲業環保規範化管理示範點。加強氣象服務保障,建成18個街道氣象服務站,增設8個生態氣象觀測站,氣象觀測站網密度居全市第一。
社會服務管理創新開展。在全區18個街道全面鋪開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建立統一的格線化信息平台,實行一網統、一網管。完成創新街道社區管理服務模式試點改革。全區所有社區成功創建居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社區。101個創建單位獲得幸福社區稱號。建成22個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累計開展社區服務100萬人次。在全市率先設定社會治理專項扶持資金,共扶持項目72個,其中6個被確定為市社會建設創新項目。創新出租屋協同共治管理服務模式,建成平安幸福出租屋小區89個。深化社會組織登記制度改革,申辦事項實現全程網辦。指導成立廣州首個社會組織誠信聯盟。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探索訴訪分離機制,全面落實信訪首接首辦責任制,信訪總量持續下降,去年受理民眾訴求1.41萬件次,同比下降11.3%。積極化解矛盾糾紛,5年調解糾紛1.69萬宗,成功率為98.9%。實現“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法律援助案件處理率、回訪滿意率均為100%。積極化解官洲國際生物島征地拆遷歷史遺留問題。深化立體化社會治安巡邏防控機制,全區110刑事治安警情持續下降,民眾安全感和治安滿意度達90%以上。去年“兩搶”、盜竊、入室盜竊警情分別同比下降23.7%、9.2%、14.8%,利用視頻破案率為64%。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妥善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深入推進食品安全示範街區建設,創建省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街區2個、示範單位6個。全區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
  (四)增進社會民生福祉。堅持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加大惠民利民力度,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民生服務保障不斷加強。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解決民眾關注的一系列焦點、難點問題。5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均在70%以上。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五大險種”參保人數224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38.8%。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標準由2010年的490元提高至975元,5年共發放低保金2.4億元。在全市首創為全區“三無”人員及散居孤兒每人另發放臨時生活補助金100元/月。整合街道社區資源,打造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5年完成危破房改造13.9萬平方米。加強來穗人員服務管理,5年完成2261人積分入戶。以社會化、項目化運作模式,創新開展工青婦工作。加強春運琶洲異地候乘點保障,5年累計安全疏導旅客94.44萬人次。建成琶洲停車誘導系統,開通新滘路公交環線,試點並推廣社區便民車工作,民眾出行更加便捷。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完善教育體系建設,增強教育公共服務能力,成為省首批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區屬醫療衛生機構除保留3個專科醫院,其他轉型為1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管辦分開,新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成。組建4個醫療聯合體,完成雙向轉診1.3萬人次。在全市率先試點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居民5.56萬人。做好禽流感、登革熱等傳染性疾病防控。被評為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實現省特級文化站全覆蓋,順利通過全國文化先進區複查。打造嶺南書畫藝術節等具海珠特色的民眾文化活動品牌,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初步建成層次豐富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新建重建全民健身路徑183條。旅遊環境不斷最佳化,現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1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5個。開通廣州首條雙層旅遊觀光巴士線路。引入專業運營公司開發黃埔古村旅遊資源。推進雙擁工作,6次獲省雙擁模範區稱號。人民武裝、扶貧、民防、民族宗教、對台、僑務、外事、貿促、統計、檔案、保密、修志、殘疾人、協稅護稅、打私、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也取得新進步。
  (五)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依法行政,加快職能轉變,強化機關作風和黨風廉政建設,打造陽光高效廉潔政府。
  政務服務效能提高。搭建全區“1+11+18”政務服務體系。全面完成政務服務“一窗辦”改革,改革後區政務服務中心平均審批提速33%,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平均審批提速27%。全面啟動企業審批“立即辦”平台,累計為50宗建設工程項目、25家重點企業辦理並聯審批。在全市首推網上辦事大廳服務,全區網上辦事率為97.1%。“海珠家園”APP上線運行,“海珠政務”微信平台率先實現“線上應詢”、“網辦賬號一鍵註冊”等功能。
  依法行政能力增強。推進簡政強區事權改革,順利承接市級下放事權59項。編制區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完成31個部門4615項權責事項初審,其中清理取消491項,占總數的10.6%。完善街道資產經營管理工作機制,強化國有資產動態監督管理。設立集體經濟組織財務資產監管中心和“三資”交易監管中心,“三資”交易5年累計6122宗,總成交額56.44億元,溢價率15.3%。5年出台政府規範性檔案25項,受理行政複議案件209宗,獲評第三批全省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廉潔政府建設紮實推進。踐行民眾路線和“三嚴三實”要求,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紀檢監察組織建設更趨完備。加大審計監督和部門財政預算監督力度。5年主動公開政府信息10.5萬條,受理依申請公開5810宗。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區政協的民主監督、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認真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工作,5年辦結321件人大代表議案建議、519件政協委員提案,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均為100%。
  回顧過去五年,我們深切體會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須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攬,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推動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緊緊依靠全區幹部民眾,激發創新活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最大責任,堅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將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必須認真抓好政府自身建設,依法行政,注重廉潔高效,彰顯社會公平正義。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凝聚著全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飽含著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和支持。在此,我謹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海珠區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總結過去,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是:經濟成長、轉型升級壓力較大,產業高端化發展水平仍需提升,創新資源整合利用不夠,高端人才和創新型領軍企業不多,創新生態還要進一步最佳化。城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路網建設、水網治理、更新改造力度有待加大,區域發展仍然不平衡。城區治理精細化品質化水平有待提高,城鄉一體化發展任重道遠。就業、社保、教育、醫療、養老、食品藥品監管等民生社會事業與民眾的期盼還有差距。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需要加快,等等。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三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區的關鍵時期。當前國際產業競爭格局和國際貿易規則正發生重大變化,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來臨。國家、省、市部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戰略,為海珠區在新常態下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廣州市謀劃“三中心一體系”、“三大戰略樞紐”、“一江兩岸三帶”、“黃金三角”等戰略布局,進一步提升了海珠區作為中心城區的地位。我們要增強自信,狠抓落實,努力推動政府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
  “十三五”時期區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線,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生態城區建設和城市更新步伐,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和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區環境,切實保障和增進民生福祉,加快建設國際展都、廣州綠心、文化名區、廉潔之島、幸福海珠。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保持新常態下經濟成長,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現代化中心城區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安定和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民主法制健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全區生產總值超2000億元,年均增長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76萬元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提前實現全區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狠抓落實:
  一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著力形成新的增長極。謀劃創新驅動發展的產業布局,重點打造琶洲、南中軸及中大國際創新谷、海珠灣濱水區三大板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四大主導產業為核心,培育科技金融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層級高端化、業態組織新型化、產業空間集群化。發展高效安全的網路經濟,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和大數據戰略,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出台創新創業人才優惠扶持政策,加大各類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力度。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建設創新載體和孵化體系,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二是堅持統籌協調,著力推動一體化發展。完善路網和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環島路未建段、鳳浦路等主幹道建設以及城市交通節點的最佳化工作,完善公交線網,推進智慧型交通系統發展,發揮交通樞紐對區域發展的引領作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和生活服務便利化。加強對城市空間、建築風貌、歷史文脈的規劃和管控,深入實施城市更新政策,加強景觀治理,提升建設水平和軟實力。更新西部老城區配套設施,完善東部地區公建設施,推進公共服務管理一體化,實現協調共享發展。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加強精細化品質化管理,堅持重心下移,建設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區。推進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加強出租屋分類和信息化管理,最佳化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體系,加強農村集體經濟財務資產監管,推進以政經分離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著力凸顯生態島品質。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施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節能減排降耗,深化垃圾分類處理,推廣綠色建築和綠色施工,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強環境保護,加大空氣、土壤、河涌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推進河涌治理工程,力爭2018年全區74條河涌完成全覆蓋整治,實現與珠江水基本同質。推進生態景觀林、城市花景等綠化項目建設,打造賞花觀景亮點,建設綠道網路體系。以原生態、果基文化保護和河涌整治為重點,鞏固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建設成果,全面提升海珠濕地生態功能和品牌效應。
  四是堅持民生是指南針,著力提升民眾幸福感。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水平。穩步提高社保標準,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加強養老服務、社會救助、殘疾人保障,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開展幸福社區創建工作,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發展社會事業,構築公平卓越的現代教育強區,健全多層次醫療服務體系,實施精準扶貧,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完善全民健身服務保障體系,創新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文化設施一流、文化產業發達、文化魅力十足的全國文化名區。
三、2016年工作安排
  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穩增長促創新,驅動經濟行穩致遠。堅持價值創新引領,把創新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堅定不移穩增長、調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一是推動琶洲大開發建設。提升琶洲地區規劃戰略定位高度,強化創新引領功能,推進會展區功能創新,助推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建設。創新琶洲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推動成立市、區琶洲網際網路創新集聚區建設指揮部,探索設立琶洲地區管委會。完善市政務服務中心琶洲分中心服務功能。加快琶洲開發建設步伐,推動新引進的總部項目儘早動工建設。配合市制定《琶洲網際網路創新集聚區產業發展規劃》。出台招商前端配套政策,強化引資引技引智政策支持。依託萬勝廣場、東凌總部大廈等載體,加快產業集聚,形成“網際網路+”創新產業集群。利用廣交會等平台渠道,舉辦論壇,開展宣傳推介,加強穗港澳會展產業合作,引進世界名企、名展、名會。推動琶洲客運碼頭選址並同步開展口岸建設,配合市推進地上地下綜合開發,完善市政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形成空鐵聯運和區域大交通格局。
  二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1+9”創新驅動政策體系,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利用區域產業資源的特色和優勢,帶動創新、創業、創意產業發展。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增強企業創新實力,實施百家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加速計畫,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力爭培育百家科技“小巨人”企業。啟動孵化器倍增計畫,利用城市更新釋放的載體建設園區,加快啟迪中海(廣州)科技園、X立方粵科創業空間等創新載體建設,力爭孵化器達25個以上,面積達50萬平方米。探索建立區創新發展促進會和孵化器聯盟。引導傳統產業、現代服務業與網際網路相融合,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創業投資等新興金融業態。
三是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快43個區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完成年度計畫投資187.96億元。推動廣百海港城、合鴻達大廈等項目開工建設。促進8個在建項目年內竣工。力促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加快建設、廣州國際媒體港等項目投入運營。提前介入在建項目招商,做好項目產業定位和包裝策劃。最佳化存量樓宇進駐企業結構,提高樓宇稅收密度。持續開展中大紡織商圈轉型升級工作。加快推進江南新地二期等重點商業項目運營,打造江南西立體商圈。最佳化商業網點布局,培育消費新熱點。
  四是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制定村社經濟發展留用地產業項目引進工作指導意見,通過產業分區引導、區域等級導向、建築風格指引,最佳化城中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改善環境品質。完善村社聯合招商機制,落實村社招商引資獎勵政策,引導優質企業參與經濟發展留用地項目建設和經營。選取一至兩個村社為試點,探索建立“村社—中介—意向投資者”聯動招商模式。深化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改革,完善區國資參與農村集體資產交易機制,引導農村集體經濟走產業化、集約型發展道路。
  (二)促改革重效能,釋放制度創新紅利。著力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以改革促發展。
  一是深化財政和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轉變政府投融資形式,組建海珠基金管理公司,制定基金管理辦法。吸引社會資本設立股權投資機構,重點投資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引導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優做強。加強財政資金管理,進一步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化解存量債務。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建設。提高財政、國資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是深化行政審批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廣行政審批標準化,規範行政審批行為。創新行政審批服務方式,行政審批事項分類實現“一窗式”集成服務。完善政務服務信息平台功能,綜合信息共享率達65%以上。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深入推動企業註冊登記“多證聯辦”、“全區通辦”。健全商事登記後續監管制度,探索大數據市場監管,完善年報工作機制,加大企業信息抽查公示和經營異常名錄管理力度,夯實信用監管基礎。
  三是深化社會治理改革。推進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完善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機制。最佳化基層公共治理平台,健全社情民意收集制度。深化社會組織登記制度改革,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綜合評估與社會監督機制。建立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聯動機制、社會需求與志願服務對接機制。
  (三)保生態優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城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提升城區建設管理水平,增強發展承載力。
  一是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借力廣州“一江兩岸三帶”發展規劃,打造展示廣州歷史文化風貌和現代都市形象的城市名片。促進“三規合一”,加強城市設計,科學謀劃中心城區“成長坐標”。開展中大國際創新谷規劃編制,以中山大學為龍頭,聯動新港路沿線科研文化機構,發展信息、新能源等創新產業,帶動周邊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推進海珠灣濱水區發展,最佳化廣紙片區功能,盤活舊廠資源,完善配套設施。最佳化海珠灣(瀝滘)樞紐綜合商務區城市設計,發展高端服務業。統籌謀劃濕地周邊村社經濟發展留用地的功能布局,集聚高品質創新研發總部。
二是加強城區用地保障。堅持政府主導、成片儲備、連片規劃的土地儲備機制,以“點”(龍沙、廣百、新源等地塊)為依託、以“線”(新中軸線南段、“一江兩岸三帶”)為輻射、以“面”(琶洲、海珠灣濱水區)為引擎,多維推進土地儲備。拓寬土地儲備渠道,創新模式籌措土地收儲資金。統籌好土地儲備規模、空間,合理推動開發,為重點項目提供用地保障。按照先安置、後征拆的原則,利用存量儲備用地建設安置房源。推進“四館一園”地塊徵收補償工作。加快穩定小洲村經濟發展留用地選址。
  三是開展生態城區建設。推進環島路未建路段規劃建設,啟動濱江西路至厚德路段、厚德路跨海珠涌大橋建設,分段實施三圍油庫至科韻路段建設,爭取貫通環島路珠江後航道路段,打造美麗環島岸線。開展捷運11號線的征拆建設。改善區內河湧水質,完成海珠涌東出口閘和西排澇泵站建設、土華涌截污、海珠生態城19條河涌整治、14條河涌清淤等重點工程。開展海珠濕地三期保護建設,完善配套,打造海珠濕地生態走廊。完成七星崗古海岸遺址保護建設。啟動海珠濕地周邊高快速路生態景觀林帶建設。開工建設海珠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
  四是推進城區更新改造。落實市城市更新“1+3”政策,促進城區更新與創新發展、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文化保護有機結合。探索創新區級資金投入模式,拓寬城區更新改造融資渠道。有序推動琶洲、中大國際創新谷、海珠灣濱水區和海珠濕地周邊地區改造。推進條件較為成熟的城中村,如瀝滘村、新市頭村等全面改造。完成侖頭、北山等城中村安全隱患整治。探索推進小洲等舊村微改造和村集體舊廠房升級改造。對暫未具備實施條件的地塊,探索通過政府租賃、環境整治、立面整飾等方式,置換低端業態。
五是建設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區。持續開展“三路三片區”整治。將城管執法隊員、城管協管員、環衛保潔員統一納入城管“一張圖”管理。構建建設、市政、綠化、河涌、住房五位一體電子化監督管理系統。完善城市管理綜合調度和協同保障機制,常態化開展“五類車”綜合治理,嚴查嚴控違法建設。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提高再生資源回收率。組建專職環保協管員隊伍,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重點開展校園周邊污染源查處整治。強化社區人防、物防、技防設施,把矛盾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開展“食品安全年”活動,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完善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設街道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員隊伍,排查安全隱患,防範各類事故。
  (四)惠民生謀民利,提高民眾生活品質。突出民生福祉,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加強社會建設,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眾。
  一是切實提高保障水平。落實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確保轄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0%以上。做好社保信息公開,實現社保經辦機構管理服務標準化。推進城鎮居民醫療、養老保險擴面工作。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實現重度殘疾人托養服務全覆蓋。推進全國、省“救急難”試點工作,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開展養老標準化建設,做好社區居家養老改革試點工作,建設社區養老服務信息平台。推進區老人公寓建設,探索公辦養老機構科學高效的運營模式。全面落實殯葬基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配合市完成全區公共腳踏車項目335個服務點建設,投入公共腳踏車1.07萬輛。抓好住房保障和危破房改造,改善民眾居住環境。
二是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拓寬和推廣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模式,引入名校,實現強強聯合辦學。統籌教育布點調整、資源重組,構建資源均衡的優質教育體系。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完善績效考核分配激勵機制。做好公共衛生服務,提高疾病預防控制水平。落實全面兩孩政策。深化海珠幸福家庭促進計畫,實現各街道家庭促進服務項目社會化運作全覆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工作,建設2個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打造區域文化品牌,推動嶺南書畫藝術節、珠三角鹹水歌會品牌化、市場化發展。落實區少兒圖書館開館運營,完成海珠湖自助圖書館建設。推進區文化服務中心、黃埔古村名人故居博物館群建設。開展中國皇后號史跡公園規劃建設。加大體育惠民力度,建設1個社區體育公園、2個小型足球場。繼續做好雙擁、人民武裝、扶貧、民防、民族宗教、對台、僑務、外事、貿促、供銷、統計、檔案、保密、修志、工青婦、協稅護稅、打私、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
  三是加強社會服務管理。全面落實村改居社區居委會及人員調整工作。建立區級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評價和使用機制,完善以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為基礎的社工服務體系。推進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基地建設。啟動海珠區第二屆公益創投活動。深化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打造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繼續推進“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完善法律顧問信息公開、評比考核等制度。開展來穗人員融合社區試點,有序推進積分制入戶入學、公租房等服務均等化。落實出租屋整治三年行動計畫。完善出租屋分類管理制度,繼續推廣出租屋智慧型電子“門禁+視頻”建設。
(五)樹形象勤作為,建設人民滿意政府。堅持把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作為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的突出任務來抓,不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是建設法治政府。建立決策諮詢論證制度,建設新型智庫,推進政府依法科學民主決策。落實政府聘請法律顧問工作制度。加強條塊聯動,推進綜合執法,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等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推進基層行政執法規範化建設。建立“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和相關考核機制。完善區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建立權責清單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簡政放權,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做好下放審批事項的“接管放”。開展行政許可實施和監督管理情況年度報告工作。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創新公開形式,規範公開內容,完善公開流程,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和結果“五公開”。
  二是建設高效政府。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推進控編減編各項工作,最佳化和完善機構編制實名制管理系統。制定實施機關績效管理工作制度。完善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強化行政效能監察監督,將政府部門履行職責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加大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問責力度。完善科學、規範、合理的人事人才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公職人員的公僕意識、工作效率、服務質量。
三是建設廉潔政府。認真踐行民眾路線和“三嚴三實”要求,推進全區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大糾正“四風”力度。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抓好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和專項經費等領域的廉政風險防控。制定實施廉潔政務服務工作指引,構建政府審批服務監測分析平台。加強農村集體“三資”交易和財務監管力度,推行大額開支實時預警等監管措施。全面落實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決定,嚴格執行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和向區政協通報工作制度,加強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溝通聯繫,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各位代表、同志們,實現今年和“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我們堅信海珠區人民有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景,有改革創新的勇氣,更有再創輝煌的智慧和力量!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區人民,萬眾一心,開拓進取,開創海珠區發展的新局面,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1. 名詞解釋
  2. 2015年海珠區十件民生實事完成情況
  3. 2016年海珠區十件民生實事
  附屬檔案1
  名詞解釋
  1.三路三片區:新滘路、廣州大道南、閱江路;廣州塔片區、琶洲片區、海珠濕地片區。
  2.一隊三中心:街道綜合執法隊和政務服務中心、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家庭綜合服務中心。
  3.“五個一”社會治理:一卡“市民卡”、一號“12345政府服務熱線”、一格“格線化服務管理”、一網“網上辦事”、一窗“政務服務大廳”。
4.三資:資金、資產、資源。
  5.四大主導產業:會展、商貿、科技服務和文化創意四種產業。
  6. UFI:國際展覽聯盟,迄今為止世界展覽業最重要的國際性組織。
  7. 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該系統由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作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票公開轉讓和發行融資的市場平台,為公司提供股票交易、發行融資、併購重組等相關服務,為市場參與人提供信息、技術和培訓服務。
  8. 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將由工商、質監、稅務部門分別核發的不同證照,改為一次申請,由工商部門直接核發載入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
  9. 三規合一:“三規”是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合一”工作目標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相銜接,從規劃內容、信息平台、協調機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順“三規”關係。
  10.一江兩岸三帶:以珠江為紐帶,把沿岸的優勢資源、創新要素串珠成鏈,構築兩岸經濟帶、創新帶和景觀帶。
  11.綠道: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遊憩線路,連線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蹟和城鄉居民區等。
  12. 五類車:電動車(含四輪電動車、電動腳踏車)、機車(含兩輪機車、三輪機車)、三輪車(含人力三輪車、黃包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改拼裝報廢車(含改裝車、拼裝車、報廢車)。
13.六亂: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掛、亂堆挖、亂張貼。
  14.兩搶:搶奪和搶劫兩種犯罪行為。
  15.五大險種:五種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16. “三無”人員: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的公民。
  17. 醫療聯合體:為解決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將同一個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的醫療資源共享機制。通常一個醫療聯合體由一個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組成。
  18.雙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
  19.“1+11+18”政務服務體系:1個區級政務服務中心、11個專業服務大廳、18個街道政務服務中心。
  20.三嚴三實: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
  21.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22.“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3.中國製造2025:我國製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中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製造為主線,提出了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力爭到2025年從製造大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24.網際網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最佳化和集成作用,將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