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海珠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海珠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珠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海珠區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推動海珠生態城規劃建設,全面完成了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新一屆政府工作開局良好。
(一)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在國內外經濟成長放緩的嚴峻形勢下,堅持穩中求進,採取有力措施,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02.38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2%,成為全市第六個進入千億元的區。稅收收入131.9億元,增長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9.99億元,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法人口徑)462.92億元,增長8%。商品銷售總額2655.8億元,增長3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7.82億元,增長15.2%。高端產業加快發展。琶洲地區舉辦展會180場,展覽面積761萬平方米,分別增長30.4%、12.9%。保利世界貿易中心三期等項目落成,會展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廣州聯合交易園建成開園。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平台、中海油廣東銷售有限公司等落戶。南豐匯環球展貿中心、珠江國際紡織城一期等投入運營。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運營指揮中心、龍騰18電子商務產業園等一批項目啟動建設。服務外包增速(176.6%)位居全市首位。總部經濟壯大發展。認定95家區重點企業,實現稅收占全區總額的41%。加強對產業“退二進三”工作的引導,“退二”企業已關停或搬遷76家。三次產業結構為0.3︰16.2︰83.5,現代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2.3%。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制定實施促進招商引資、樓宇經濟、企業上市等 8項扶持政策。完善區領導聯繫重點企業制度,開展“暖企暖項目”行動,幫助企業解決問題。順利推進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改革工作。
  (二)城區建設管理成效明顯。海珠生態城規劃建設紮實推進。配合市完成海珠生態城一期概念規劃、新中軸線南段核心區開發建設前期工作。海珠生態城十大重點建設項目正式啟動。海珠濕地保護建設取得新突破。爭取到國家“只征不轉”保護萬畝果園的政策支持,並順利完成征地簽約和地方性法規《廣州市海珠萬畝果園保護條例》的起草工作。海珠濕地一期示範區建成開園。海珠濕地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單位。“一獎兩會”在海珠濕地舉辦《廣州宣言》發布儀式,153個國際城市代表共植友誼林。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實效。積極推進環島新型有軌電車系統建設,廣州塔至萬勝圍試驗段已立項。環島路石崗路至大幹圍段、大幹圍至南洲路段分別完成工程量的35%、60%。新港東路延長線全線貫通。琶洲村改造復建安置房一期封頂。瀝滘村改造啟動前期工作。垃圾分類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市下達的年度垃圾減量目標。南華西街、沙園街、南石頭街“廣州範本”三大模式試點工作取得經驗。社區再生資源網路體系建設與管理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城區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順利通過創文復檢、創衛複審、創模覆核。加強琶洲地區綜合整治,廣交會周邊地區環境和交通秩序明顯改善。新增的荔福路PM2.5監測點納入市監測網路。在海珠湖建成廣州首個景觀水質自動監測站。順利通過國家年度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基本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工作。建成14個流動商販疏導區。大力整治“六亂”和油煙擾民,清拆各類違法建設11.84萬平方米,城市管理綜合提升考評名列全市第三。
(三)民生福利不斷改善。堅持民生為重,投入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資金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8.5%,增長18.3%。十件民生實事落實到位。提高低保標準和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標準,發放低保金3735萬元。“五大險種”參保總人數達192萬人次,增長7.9%。在區社會福利院和沙園街開展省級居家養老服務示範點建設。免費為居民提供11大項37小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現人口計畫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全免費。公辦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覆蓋率達100%。完成516套保障性住房籌集。為1.57萬人提供社區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新增5849個停車位。網際網路光纖覆蓋區內企業和14萬戶居民。舉辦1900多場次各類公益性文化活動。新建和維護一批健身路徑和體育活動場所。社區服務管理不斷創新。18個街道“一隊三中心”和257個社區服務站全部建成。加強社會組織培育和管理,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沙園街廣重、琶洲街雅郡幸福社區,南華西街龍武里低碳社區等試點工作順利開展。素社街等5個試點街道智慧社區建設紮實推進。江南中街探索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取得實效。維護社會穩定紮實有效。整合信訪、維穩、應急、調處等力量,受理民眾信訪5183宗,下降5.4%;調解各類糾紛3798宗,成功率達98.2%。“三打兩建”成效顯著,在全市“三打”績效考核中名列第一,我區被定為全市唯一的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綜合試點區。破獲刑事案件5542宗,全區治安形勢平穩。迅速穩妥處理南洲街工地坍塌等突發事故,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百日專項行動,查處整改各類隱患3.4萬宗。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形勢總體良好。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1.3%,“零就業家庭”一人以上就業率達100%。順利通過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督導評估。認真做好化州市和從化溫泉鎮扶貧“雙到”工作。榮獲“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稱號。第6次被評為全省“雙擁模範區”。
  (四)城區文化品位逐步提升。公共文化網路進一步健全。新建4個社區文化廣場。新增3家圖書分館和2個流動圖書服務站,圖書通借通還數居全市區級館首位。舉辦第三屆廣東珠三角鹹水歌會等大型民眾文化活動。文化產業亮點項目不斷湧現。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一期A區試營業,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等項目奠基。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穩步加強。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編制《海珠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嶺南古琴項目通過文化部國家級非遺項目督查。旅遊文化品牌日益凸顯。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正式對外開放。黃埔古村以第一名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並榮獲“廣東省宜居環境範例獎”。十香園、鄧世昌紀念館和潘鶴雕塑藝術園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五)政府自身建設取得實效。依法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主動向區政協通報情況,積極為政協委員履行職能創造條件。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政協、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方面的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意見71件,政協委員提案136件,辦復率、滿意和基本滿意率均達100%。開展城區經濟社會發展學習調研活動,政府各級領導幹部思想認識水平和素質能力進一步提升。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制定實施《海珠區財政性資金投資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等規範性檔案,嚴格執行政府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強化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推進區政務服務中心建設。開展簡政強區事權改革。穩步推動事業單位改革。推進建設工程項目審批電子監察平台建設。積極開展區本級預算執行情況審計,深入推進經濟責任審計,確保資金管理使用安全和幹部廉潔。加強反腐倡廉工作,依法嚴查職務犯罪。完成20個經濟聯社、225個經濟社“三資”清產核資。國有資產監管工作不斷加強。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進一步發揮。民防、民族宗教、保密、檔案、僑務外事、對台事務、修志等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較好成績,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共同努力和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方面關心支持幫助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駐區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我區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需進一步提高;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仍需加強;城區管理服務精細化、智慧型化程度有待提升,常態化管理服務機制需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仍需提高,民生福利水平與民眾的期望還存在一定差距等。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牢固樹立低碳經濟、智慧城區、幸福生活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國際展都、廣州綠心、文化名區、幸福海珠”的核心任務,堅定不移穩增長、調結構、優環境、惠民生,爭創人民滿意的理想城市典範區,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可比口徑)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法人口徑)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70%以上,增加(開發)就業崗位2萬個。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建設戰略性發展平台。深入推進“3156”戰略性發展平台建設,打造經濟成長極。加快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區建設,配合推進琶洲地區土地收儲,最佳化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區城市設計。推進廣交會四期、廣交會電子商務產業園、國際海關監管倉規劃建設。抓好琶洲科技創意中心建設。推動琶洲地區廣東電網生產調度中心、中國移動廣東公司電子商務中心等8個總部項目建設。推進新中軸線南段地區開發建設,促進廣州國際媒體港竣工、中交集團南方總部基地一期A區主樓封頂。
  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一是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增強會展業核心競爭力,支持廣交會做大做強,培育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展會,支持本土展會擴大辦展規模和提升辦展質量,建設琶洲會展企業孵化基地,完善會展產業鏈。最佳化提升商貿業,推動富力海珠城廣場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19家“退二”企業轉移,淘汰低端產能。二是推進傳統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明確中大紡織商圈的產業規劃和發展規模,利用電子商務助推產業升級。通過加強稅收、交通、消防管理和協調規範工業用電等手段,依法規範市場管理。三是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壯大科技服務業,整合區科技產業基地琶洲、敦和、大幹圍三個核心園區資源,加大對檢測與認證產業聯盟的引導扶持。推進中國電信廣州雲計算數據中心等科技服務業項目建設。設立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強與高校院所合作,支持自主創新及成果轉化。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發揮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示範作用,支持廣州聯合交易園完善第三方公共交易服務平台建設。培育發展電子商務,實施電子商務“六個一”發展工程。啟動廣一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打造海珠電子商務大道。
  加大招商選資力度。結合城區土地儲備和“三舊”改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創新招商選企模式,實施專業化招商,吸引優質企業落戶。組織參加2013年全市重大投資項目推介會,確保完成市、區52個重點建設項目(正式項目)年度投資任務。強化樓宇招商,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建設一批特色樓宇、特色園區。加強村社產業發展引導,制定聯社經濟發展留用地招商選資引導辦法,推動村社經濟由單一的“租賃型”向“投資型”、“管理型”轉變。
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制定扶持電子商務發展、加快大型商業綜合體建設等8項政策檔案,完善扶持會展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最佳化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推進質量強區工作,啟動首屆區長質量獎評審。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和分析,拓展政府部門與企業溝通渠道。成立“立即辦”企業發展政務服務平台,提供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服務和行政審批全程代辦服務。實施常態化“暖企”行動,建立項目難點解決責任制,重點解決好項目建設用地、手續等問題。完善重大項目進展通報制度和統籌協調機制,建立重大項目月度巡查和視頻回放制度。發展民營經濟,加大財政扶持和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培育一批行業龍頭民營企業,打造中小微民營企業示範平台(基地)。拓寬投融資渠道,組織銀企對接會,扶持企業上市。出台高層次人才獎勵配套政策,為產業發展培育引進高端人才。開展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
  (二)打造生態示範城區
  推進海珠生態城開發建設。用好城鄉統籌土地管理創新試點政策,繼續推進“三規合一”工作,實現“一張圖”整合。完成海珠生態城一期控規修編,落實好產業、交通、環保、電力、水系等專項規劃。全面梳理、分析海珠生態城,特別是新中軸線南段地區現狀,合理確定啟動區和安置區選址。按照“先安置,後拆遷”的原則,通過開展土地收儲、“三舊”改造等多種模式推動海珠生態城開發,加快十大重點項目建設。推進瀝滘村等城中村改造。開展城中村環境整治。開發盤活低效、閒置、爛尾用地。
  加強海珠濕地保護建設。推進海珠濕地二期建設,提升生物多樣性,營造濕地生態環境。推動商務旅遊綜合體等項目開發建設,最佳化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完善海珠濕地管理機構,構建高效的管理運營機制。明晰萬畝果園征地範圍的產權界址。認真做好征地款發放、被征地人員社保政策落實等征地後續工作。推進萬畝果園經濟發展留用地選址落地、產業規劃等工作,發展村社集體經濟。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建設海珠濕地水質自動監測站。開展19條河涌堤岸生態整治,推進石榴崗河水閘、海珠涌東水閘重建。
  加快推進以“兩環”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合市啟動建設環島新型有軌電車試驗段(廣州塔至萬勝圍)。結合海珠生態城控規修編,推動環島路沙渡路至石崗路段沿線土地收儲。繼續推進環島路石崗路至南洲路等路段建設。完成新光快速路等城市出入口和主幹道“淨化、綠化、美化”景觀綜合整治。啟動區兒童公園規劃立項。完成捷運八號線延長線同福西站等的征拆工作。配合市推進新洲至化龍快速路、洲頭咀隧道系統工程。推進城中村和舊城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更新。繼續推進赤崗街電子七所試點生態社區建設,形成完善的生態社區創建標準。配合開展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相關標準編制。完成全區環境監察信息系統建設。繼續推廣餐飲業油煙綜合整治。實施新一輪空氣環境整治行動,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整治,建設“無燃煤區”。
  加強城區管理。加快區城市管理監控指揮中心建設,促進智慧型化城市管理與運行。全面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和減量工作,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確保垃圾減量達到市指標要求。推進環衛體制改革,最佳化保潔管理模式。繼續推進環衛小型機械化設備進社區工作。啟動查控違法建設問責機制,嚴控新增違法建設。加強城區管理綜合執法,完善城區管理長效機制。
(三)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大困難群體幫扶力度。開展充分就業社區創建活動。繼續擴大社會保險和重大疾病醫療救助覆蓋面。構建優質、均衡的教育服務體系,穩步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實現公辦幼稚園占比30%等目標。制定實施《海珠區來穗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暫行辦法》。發揮社區衛生髮展指導中心作用,建立管辦分開的管理新模式。重組海珠區中醫醫院。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幸福家庭促進計畫,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
  繼續創新社會管理。探索最佳化街道和社區設定。完善街道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切實發揮街道“一隊三中心”的功能作用。科學配置、使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資金。在街道推進格線化管理。按照“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權利下放、資源下沉”的要求,整合社區服務管理資源。推進社區“五個一”工程建設。繼續探索管理、服務、生態和文化等類型的示範社區建設模式。建立社會組織海珠孵化基地,設立社會組織扶持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發展惠及民生幸福、激發社會活力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樞紐型組織作用,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管理。加強聯社、經濟社管理,開展村社集體契約集中管理試點,建立集體資產公開交易平台,規範村社資金、資產、資源的管理。建立流動人員實時監測系統,深化出租屋分類管理,狠抓城中村等重點地區整治和示範點建設,引入社會資源對部分出租屋進行成片改造和統一經營管理,探索行之有效的源頭治理模式。逐步加大城中村地區公共服務投入,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維護平安穩定局面。鞏固“三打”成果,啟動區“平安創建”工作,完善聯防聯動工作機制,大力推進“全民創安”活動。推進“兩建”工作,高效開展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綜合試點。完善信訪制度,妥善解決信訪歷史積案。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落實屬地管理和部門聯動維穩機制,提高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處置能力。推進科技強警,提升技術偵查能力和執法辦案效率。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和消防隱患查處力度,堅決遏制較大以上安全事故發生。
(四)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一是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免費為1萬名適齡兒童提供口腔保健服務,為6000對符合政策計畫懷孕的夫婦提供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和優生指導。二是提高養老服務水平。創建1個省級居家養老服務示範點。啟動2個日間托老機構試點建設。動工興建海珠區老人公寓新大樓。三是促進就業增長。開發4500個公益性公共服務崗位,發放5000張職業技能培訓券。四是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創建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示範店100家、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市級示範單位30家、示範街區(美食廣場)1個,在各街道打造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片區。五是改善交通出行條件。新增5000個停車位。開通和最佳化海珠旅遊公交試驗線。增設20個公共腳踏車接駁驛站。六是改善社區便民服務。創建52個幸福社區。設立20個社區金融服務點。實現居民辦理事項80%依託社區服務管理信息平台處理。七是提升政務服務水平。開展“一個視窗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個視窗收費”的政務服務。建成海珠區網上辦事大廳,為居民、企業提供網上預約、受理、查詢功能,實現80%業務網上受理。建立行政審批事項資料庫,開展並聯審批試點,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八是豐富文化體育生活。舉辦1000場經典電影社區行、300場文化惠民活動。全面維護296條健身路徑,新建10條健身路徑、5個社區體育活動室和2個幸福社區體育設施。啟動區文化活動中心、海珠體育中心二期等文化體育設施項目建設。九是改善居住環境。完成2012年在冊城市零散危破房1.35萬平方米改造任務。建設10個小型餐廚垃圾處理示範站,升級改造5座垃圾壓縮站。十是最佳化生態環境。完成小洲村美麗鄉村“六個一”工程和石榴崗河以南自然生態濕地景觀區建設。
  (五)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提升海珠文化形象。實施《海珠區加強文化名區建設的實施意見(2012—2020年)》及相關配套檔案,塑造提升海珠文化形象。以公民道德體系建設為核心,大力弘揚新時期廣東精神和廣州亞運精神。鞏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果,提高城區文明程度和社會道德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啟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申報工作。加強文化設施建設,配合市推進“一園四館”規劃選址。辦好第三屆嶺南書畫藝術節等大型民眾文化活動。
擦亮海珠文化旅遊名片。推進海珠濕地一期、黃埔古港古村等一批4A級景區創建工作,力爭完成廣州塔4A級景區創建。啟動黃埔古港古村旅遊文化示範區方案設計和建設,加快文化旅遊開發步伐。整合環島公共運輸資源,打造“海珠環島游”新名片。高標準建設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打造“都市濕地”、“嶺南水城”、“書畫之鄉”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利用和整合我區文化遺產,加強對南華西街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建立多層次的歷史文化名區保護體系。啟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繼續推進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爭取廣州工業博物館選址落戶。加大對嶺南古琴、鹹水歌、廣式家具、陳李濟中藥文化等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開展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申報工作。深入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提高海珠歷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廣州國際媒體港、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等為重點,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完成太古倉碼頭創意產業園三期規劃方案編制。推進廣州報業文化中心等項目建設,形成現代傳媒產業集聚地。提升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廣州T.I.T紡織服裝創意園、廣州包裝印刷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打造文化創意、休閒娛樂等文化產業品牌。
(六)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完善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緊密配合的全方位監督體系。嚴格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並認真辦理議案、建議、意見和提案。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進一步加強規範性檔案管理、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強化行政執法、執法監督和行政救濟,規範行政權力運行。
增強政府服務效能。按照市的統一部署,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完善政府重大民生決策徵詢公眾意見制度,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完成第五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區、街、社區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建成區國家檔案館新館。穩步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工資分配製度改革。改進工作作風,做到“不貪、不懶、不虛”。大力精簡會議和檔案,不斷提高處理複雜事件和歷史遺留問題的能力,切實提升政府的執行效率、服務質量。
  推進廉潔政府建設。全面開展廉潔機關、廉潔城區等系列創建活動,營造反腐倡廉、尊廉崇廉的濃厚氛圍。厲行節約,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實行行政審批全程監察。加強審計監督。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
  各位代表,海珠已經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勵精圖治,開拓進取,為爭創人民滿意的理想城市典範區而努力奮鬥!
名詞解釋
  1.碳排放權交易: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其基本原理是,契約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的方式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2.“退二進三”:引導工業(二產)退出中心城區,騰出發展空間,引導服務業(三產)進入發展。
  3.“只征不轉”:對城市規劃區範圍內成片用於生態、農業用途的非建設用地依法定許可權收為國有,但不改變其原有用途,不占用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和年度土地利用計畫指標。
  4.“一獎兩會”: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大會暨世界大都市協會董事年會。
  5.“廣州範本”三大模式:“垃圾不落地”模式、“廚餘垃圾專袋投放”模式、“垃圾按袋計量”模式。
6.PM2.5:PM英文全稱為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PM2.5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細顆粒物。科學家用PM2.5濃度表示空氣中這種顆粒物的含量(單位一般為毫克/立方米),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
  7.“六亂”: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掛、亂堆挖、亂張貼等現象。
  8.“五大險種”:五種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9.“一隊三中心”: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和綜合執法隊。
  10.幸福社區:市委、市政府從2012年10月起,在全市開展幸福社區創建工作。結合廣州城市社區特徵,劃分為地緣型、單位型、單元型、綜合型、轉制型五種類型,建成一批具有示範作用的“管理民主、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守望相助”的幸福社區,推動幸福廣州建設。
  11.“三打兩建”:打擊欺行霸市、打擊制假售假、打擊商業賄賂,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監管體系。
  12.扶貧“雙到”:扶貧工作規劃到戶、責任到人。
  13.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
  14.“三資”清產核資:村社集體經濟資金、資產、資源的清產核資工作。
  15.“3156”戰略性發展平台:我區著力打造的經濟發展平台,包括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區、城市新中軸線南段行政文化中心區、白鵝潭現代商貿功能區等3大市級現代服務業功能區,新港路文化創意科技產業帶,琶洲會展配套商圈、廣州塔時尚文化商圈、江南西購物商圈、中大紡織商圈、珠江後航道濱水休閒商圈等5大區級商圈,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產權交易平台、科技創新平台、檢驗檢測認證平台、商務服務平台、文化創意平台等6大功能性發展平台。
16.電子商務“六個一”發展工程:出台一套電子商務發展政策,扶持一批電子商務平台,初步建設一個大宗商品交易集聚園區,爭取打造一條海珠電子商務大道,探索建設“一園多區”的海珠電子商務產業園,培育引進一批電子商務龍頭企業。
  17.“三舊”改造: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
  18.“三規合一”:“三規”是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合一”工作目標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相銜接,從規劃內容、信息平台、協調機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順“三規”關係。
  19.“一張圖”整合:將“三規”各自確定的發展目標、人口規模、建設用地指標、城鄉增長邊界、功能布局、土地開發強度等要素疊加起來,在梳理“三規”差異、統籌城鄉空間資源基礎上,形成的一套成果,作為各部門管理的基礎,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20.“兩環”:環島路、環島新型有軌電車系統。
  21.社區“五個一”工程:每個街道建立一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一個文化活動中心、一個體育休閒公園、一個衛生服務中心、一個視頻監控系統。
  22.小洲村美麗鄉村“六個一”工程:新建一個公園、一個廣場、一個垃圾壓縮站,打造一條水陸旅遊線路,治理一個水環境,修繕一批文物古蹟。
  23.新時期廣東精神: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
  24.廣州亞運精神:敢想會幹為人民,和諧包容共分享。
  25.“一園四館”: 嶺南大觀園和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技館、廣州文化館。
  26.“三公”經費:黨政機關在公務接待、公務用車購置和運行、因公出國(境)三方面的經費開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