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番禺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
  • 檔案類型: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番禺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5年和“十五”時期的工作回顧
“十五”時期,是番禺撤市設區後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推進的五年。五年來,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廣州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的目標,大力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完善基礎設施,最佳化生態環境,打造文化品牌,改善人民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區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預期目標順利實現,區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五”計畫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一)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十五”期間,我們大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全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據初步統計,2005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596.28億元,比上年增長13.8%,比2000年增長98.6%;人均生產總值56386元,分別比上年和2000年增長7.9%和72.6%;地方財政收入36.56億元,比上年增長26.8%,比2000年增長2.38倍。2005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4.29億元、331.31億元和230.6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1%、14.1%和14.8%,比例由2000年的8.8:55.3:35.9調整為2005年的5.7:55.6:38.7。
工業經濟躍上新台階,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58.96億元,比上年增長14.4%,比2000年增長147.8%。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工業發展水平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過渡階段。跨國招商不斷取得新突破,2005年成功引進日本JFE、小糸、塔祈巴那等3個投資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的汽配項目,投資總額達7226萬美元。積極依靠科技進步提升工業競爭力,“十五”期間共安排科技三項費用4.04億元,年均增長28.3%。2005年6月注資3750萬元成立番禺銀達科技擔保投資有限公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汕尾市和五華縣建設了產業轉移園區。
商貿流通業形成高速發展態勢。2005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1.39億元,比上年增長22.9%,比2000年增長251.6%。大型商業項目不斷進駐我區,易發商業街和天河城歐萊斯百貨正式開業,鑽匯珠寶採購中心即將開業,廣州國際工業品採購中心、南區商業中心等項目已進入規劃論證階段。
房地產、旅遊、餐飲、酒店等服務業亮點紛呈。“十五”期間,我區房地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商品房實際銷售面積共862.31萬平方米。旅遊業活力盡顯,成功舉辦“番禺國際旅遊文化節”等系列活動,五年共接待遊客3025.3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68.68億元。餐飲業蓬勃發展,2005年實現營業收入46.47億元,分別比上年和2000年增長26.7%和235.1%。萬博等五星級酒店正在規劃和招商,長隆歡樂世界即將開業。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區初步樹立起“食在番禺、住在番禺、旅遊購物在番禺”的良好形象。
內外源經濟迅速發展。“十五”期間,全區共實際利用外資22.10億美元,年均增長19.1%;外貿出口共267.64億美元,年均增長18.1%。2005年,全區私營個體工業總產值273.59億元,比上年和2000年分別增長14.4%和97.0%,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3.6%。
(二)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取得重大進展。
“十五”期間,全區城市建設高潮迭起,城市空間發展的戰略性布局取得階段性成果,圓滿完成“三年一中變”建設任務,廣州“南拓”戰略順利實施。2005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9.52億元,分別比上年和2000年增長22.2%和292.0%;城市化率達到48.4%,比2000年推進7.9個百分點。
省、市重點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十五”期間,共完成征地33628畝,拆遷建築物118萬平方米,確保了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一大批事關番禺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陸續鋪開,大學城首期、南沙港快速路等項目按期投入使用,初步構建起高速、快速公路和城市主幹路、軌道交通相互連線的立體式交通網路。
現代化的城鄉規劃體系初步形成。堅持“規劃先行”原則,在廣州城市發展規劃的總體框架下,積極編制新一輪各層次的規劃。至去年底止,除新造鎮外全區各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均已基本完成,其中4個鎮的規劃獲得市政府批准。區綜合交通“十一五”發展規劃等一大批專項規劃完成了編制工作。在全區32個工業集聚點控制性詳細規劃中,19個已獲得市有關部門審批,其餘13個已修改完善並進入送審階段。
市政建設和綠化工作有新突破。“十五”期間,全區公路建設累計投資28.6億元,是“九五”期間的3倍。新建公路284.4公里,新建橋樑96座17648.16延米。去年,前鋒淨水廠一期工程全面投產,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工作按計畫推進,星海青少年宮、市橋大橋維修加固工程等全面竣工。成立了區基本建設投資管理辦公室,加強對財政基建投資的管理。城鄉綠化面積大幅增加,“十五”期間共完成林帶林區建設改造工程3萬多畝。去年,我們植樹50多萬棵,重點對9條主幹道、市橋城區內街道路和各鎮樣板路進行了綠化。全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73%,人均公共綠化面積22.4平方米。
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績。“十五”期間,共處理各類違章案件45.3萬宗,清拆違法建設47.8萬平方米,清拆窩棚6.7萬平方米。去年,圍繞“城市管理年”目標任務,全面開展“三創”活動,開設城市管理區長專線,快速反應的聯動機制初步形成。全面接管廣州大學城市政設施的管養工作,大學城4條保留村的改造有新突破。最佳化資源配置,將全區社區居委會從原來99個調整為70個。
(三)“三農”工作走出新路子
“十五”時期,區委、區政府根據新形勢下“三農”工作特點,調整思路,加大投入,落實措施,區財政對農業的總投入達17.58億元,年均增長44.5%,有效地推進了我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農民減負工作成效顯著。認真貫徹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2004年起全區免徵農業稅。2005年給予困難村補貼和農村稅費改革補貼共3680萬元,“先征後補”各項涉漁收費295萬元。超比例提留“機動田”的歷史遺留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十五”期間,全區投入1.09億元,完成了全部行政村通公路工程;投入2.88億元,建成標準化農田41.3萬畝,受益民眾占農村人口的62.7%;投入4460萬元,啟動對2.5萬畝魚塘的標準化整治;啟動了總投資1億多元的自然村通公路工程;投入水利建設資金8.44億元,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市橋河水系綜合整治和面上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取得了抗擊“05.6”等特大洪水的勝利,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生態等得到進一步改善。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十五”期間,我們以都市型農業為導向,不斷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2005年,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甘蔗的種植比例調整為2.8:8.2:2.8:1.3:1,另有水產養殖面積18.41萬畝。“十五”期間,共安排專項資金2.31億元,扶持省、市、區127項農業項目建設。截止2005年底,全區共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1家,國家級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2家;區農業機械推廣服務中心成為省級農業機械化示範基地;東升農場獲準立項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4家農業企業成為市農業標準化示範區。
中心鎮建設全面啟動。3箇中心鎮的總體規劃已由廣州市政府批准並公告實施,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進展迅速,中心村的規劃整治工作取得新突破。大崗鎮繁榮路改造等4項中心鎮納入統籌金資助工程已全部完成。沙灣鎮獲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頒發“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加強農村政權建設和集體經濟管理。組織兩次村級換屆選舉,加強村民自治制度建設。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審計監督,抓好農村財務管理制度建設。大力推進農村股份合作制股權固化,全區已有84個村實施,占總村數的27.5%。
(四)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區”。“十五”期間,我區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共安排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0.45億元,年均遞增24.5%。2002年至今,全區以“創強”為目標,撤併學校112所,新建、擴建學校121所、校舍50.9萬平方米。至去年底止,全區有8個省教育強鎮,省、市一級中國小61所,50.5%中國小建有校園網,100%中國小建有計算機室,中國小優質學位比例達52.7%,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國小畢業生升學率均達100%。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高考各批次上線率逐步攀升。全區基本形成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公辦、民辦等多種辦學體制並存的大教育格局。
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上新台階,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高。五年來,全區共投入衛生事業經費12億元,新建、改造基層醫院13所,建成8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50多個農村衛生服務站,中心醫院正式動工。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提高疾病預防控制能力,成功抗擊了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去年,全面實施區辦區統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58.16萬人,覆蓋率90.9%,全年補償金額4761萬元,使3萬多人次受益。加強農村改水、改廁工作,解決了10個困難村5萬人的用水問題。
文體活動深入民眾,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十五”期間,“星海文化”品牌逐步樹立,成功舉辦了兩屆“星海藝術節”,冼星海紀念館正式落成。番禺廣場榮獲“全國特色文化廣場”稱號,並被評為廣東省“十佳文化廣場”。“一報兩台”宣傳效果不斷增強,番禺廣播電視台榮獲全國“鄉村健康金話筒”稱號。“十五”期間,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共投入資金8700多萬元,建成占地面積27萬平方米的公共體育設施,比2000年增長71%。競技體育成績喜人,五年間奪得全國賽金牌237枚,亞洲賽金牌45枚,世界賽金牌7枚。區業餘體校被命名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區體育運動學校正式動工興建,人民民眾的身體素質不斷提高,迎接2010年亞運會的各項規劃和建設工作迅速推進。
社會管理取得新成績。連續十八年完成人口計畫生育任務,流動人口計生工作有序開展。區氣象局成為省級“四個一流”的新型台站。統計、物價、民政、僑務、外事、台務、檔案、宗教、工青婦等各項工作與殘疾人事業都有較大發展。
(五)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按照“政務先行、資源整合”的思路,以信息化帶動政府自身建設。五年來,區財政共投入信息化經費3.48億元,初步實現計算機、廣播電視與電信的“三網融合”,建立起區、鎮(街、局)、村(社區)三級光纖網路。全面推行電子公文交換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籌建區政府數據中心,加快推進各信息化套用系統的建設。
深入開展財政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框架。強化預算約束,套用財務軟體編制區屬305個單位的部門預算。加大財政對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投入,調整鎮級財政管理辦法。完善資金撥付機制,進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深入推進“收支兩條線”管理,規範政府採購行為。
推進依法行政,政府法制工作進一步加強。認真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依法處理了大量的熱點難點問題。強化行政複議等各項行政執法監督作用,2005年辦理了行政複議案件149件。實施了兩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做好規範性檔案的制定工作,大力實施政務信息公開。
最佳化行政審批服務。2005年區審批服務中心登記受理業務61530宗,按時辦結率達99.98%。建立了審批信息交換平台,推進政務流程再造工程,開發“一站式”網上行政許可服務系統,對已進入審批服務中心的206項行政許可(服務)事項進行了整理最佳化。
實施機構改革,加強人才開發。先後兩次實施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機構改革。不斷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出台了區、鎮機關工作人員年度考核獎、績效獎的試行方案。解決了離退休人員、公安系統人員的待遇問題,實施了教育、衛生系統事業單位貨幣分房,完成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試點和方案制訂。創新人才開發和服務機制,以中高級人才開發為重點,探索人才引進和使用的新路子。
大力推進企業改革。“十五”期間,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的企業轉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共轉制國有、集體企業741家,轉制率98%,處置資產163.9億元,落實債務158.3億元,安置職工5.3萬人,公有經濟的戰略性布局調整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組建了交通投資、物業經營、通信管道等公有資產經營公司,出台了關停、租賃企業的管理辦法。
積極配合和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十五”期間調整了行政區域,2002年市橋鎮分設為市橋、東環、沙頭和橋南4個街道,撤銷了蓮花山、潭洲和新墾等鎮,2004年設立了小谷圍街。去年,我們認真協助推進南沙區的分設,各項交接工作基本完成。撤銷了靈山鎮和魚窩頭鎮,大石鎮分設為大石和洛浦兩個街道。
(六)和諧社會建設成效顯著
社會治安管理不斷加強。我們堅持嚴打整治,以打促防,開展“利劍”、“劍蘭”、“劍鋒”、“粵鷹”等專項行動,2005年刑事案件發案數比上年下降2.7%。嚴厲打擊“六合彩”、傳銷和變相傳銷違法行為,大力開展禁毒和“610”工作。出租屋管理成效明顯,2005年出租屋內的刑事、治安案件比上年分別下降4.2%和3.4%。加強維穩和信訪工作,2005年區信訪辦共辦理民眾信訪案件1908件,比上年下降20.8%。
積極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05年,共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0180人,培訓後就業率達72%;舉辦32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招聘會,14955人初步達成錄用意向。2005年全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總數為10733人,7649人實現再就業,就業率為71%,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4%。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十五”期間,全區社會保險覆蓋面大幅擴大。2005年全區參保人數達34.3萬人,比2000年增長58.2%。不斷根據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保障水平,讓發展成果惠及低收入民眾。至2005年底止,我區月人均基本養老金水平為1023元,城鎮、農村月人均低保標準分別為330元和220元,月最低工資標準為574元。大力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十五”期間共追回拖欠工資、押金12839萬元。“星光計畫”和敬老院建設不斷推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率達到95%。2005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122元,分別比上年和2002年增長4.2%和19.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61元,分別比上年和2000年增長5.3%和34.3%。
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規範。五年來,我區大力組織多個部門聯合開展食品、藥品、捲菸、酒類等商品和鹽業、農貿、運輸等市場的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冷凍品走私,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去年,全區取締無證照生產經營場所8187間,排查和處理涉嫌無合法來源冷凍肉品1.3萬噸,查處違法廣告案件46宗。
安全生產工作不斷加強。多次組織開展全區性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和制度建設,做好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改。獨立設定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進一步抓好消防、交通、化工等各項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加強交通安全管理,2005年共發生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1520宗,同比下降9.3個百分點。
回顧過去五年的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番禺要加快建設廣州現代化新中心城區,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實現又快又好發展作為根本要求,不斷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二是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管理,充分把握廣州“南拓”戰略實施所帶來的巨大機遇。三是必須加強自主創新,大力最佳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不斷提升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以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四是必須不斷深化改革,最佳化公共資源的投入和配置,把改革作為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保證。五是必須以人為本,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更加著力保持社會安定和諧,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五年,我區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這是上級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包括在我區工作的所有外來人員同心同德、奮發進取和各方面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番禺區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廣大人民民眾、公務人員、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番禺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總結過去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的改革、發展、穩定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人均生產總值和城市化程度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公共資源的分布還不均衡,農村經濟社會矛盾較為複雜,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工作還待加強,一些鎮(街)和部門的思想觀念、工作效率還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確保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二、“十一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番禺區全面建設廣州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的重要時期,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時期。當前,我區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建設富有自身特色、宜業宜居的新番禺。區政府根據中央、省、市精神,結合我區實際,擬訂出《番禺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提交本次大會審議之前,廣泛徵求了有關部門、民主黨派、專家學者的意見,進行了細緻修改,現請各位代表審議。
“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為總目標,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為主線,以廣州市實施“南拓”戰略為動力,切實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統籌發展路子,加快建設活力番禺、生態番禺、創新番禺、文化番禺、和諧番禺,把我區的現代化建設推向更高階段。
“十一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是:實現經濟、城市和社會的快速、協調、持續發展,發展的質量和廣泛參與性不斷提升。到2010年全區人均生產總值比2002年翻一番,取得全面建設富裕型小康社會和廣州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的重要階段性進展。展望2020年,全區人均生產總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達到廣州市人均水平。要採取多項重點措施,實現新中心城區五大功能建設的導向性、預期性、約束性目標:
(一)活力番禺: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1萬美元,三大產業比重達到4:50.2:45.8,進出口總值192億美元,城鎮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5平方米,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86.2%。
(二)生態番禺:城市空間進一步拓展,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城鄉環境更加優美。每萬元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三廢”處理達標率達到95%,城鎮居民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23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100%。
(三)創新番禺:深化企業、事業單位、財政體制等各項改革,加大政府在團隊協作、思維模式、行為方式上的創新力度,推進政務流程再造工程。充分發揮大學城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預期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5%,科技進步對工業貢獻率為55%,科技三項費用占財政支出比重為2%,年度專利授權量達到1500件。
(四)文化番禺:圍繞“文化古邑、水鄉新城”的定位,大力建設文化強區,樹立“星海文化”品牌,加強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推動文教衛體等各項事業持續、快速發展。到2010年,預期幼兒入園率100%,國小和國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5%,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及其他服務業增加值達153億元。
(五)和諧番禺:城鄉一體化全面推進,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不斷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戶籍人口控制在102萬人以內(按現行政策測算),城市化率達到60%。“十一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5%。到2010年,城鎮勞動者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75%,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歲,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降至35%,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富裕型小康水平,基本實現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標。
三、2006年的工作意見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項工作,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今年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更加關注重點項目的推進落實,更加關注各級部門的溝通協作,努力解決好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2006年是我區行政區劃調整後第一年。由於行政區劃的調整,對2006年主要經濟指標基數調整如下:地區生產總值473.32億元,工業總產值910.16億元,財政收入23.7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7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1.89億元。今年,我們要努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重點做好以下七項工作:
(一)圍繞“南拓”重點項目,全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配合“南拓”項目推進。提高認識,精心策劃“南拓”配套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南拓”項目創造稅收、增加就業、拉動經濟的作用,提高基層和民眾支持、配合“南拓”項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真細緻做好征地拆遷工作,積極要求將項目用地、預留用地、安置用地一併報批,嚴格落實有關的征地補償標準,切實保障被征地村民的合法權益,落實“屬地負責”的原則,做好項目征地的前期工作。積極主動解決上級重點項目建設遺留問題。
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新光、東新、廣明、平南等高、快速公路建設,積極籌建沙灣水道快速幹線,儘快形成高、快速公路環線,促進地區公路網與高速公路相銜接。積極推進漢溪大道等城市主幹道建設,全力配合推進新火車客運站、武廣客運專線、南沙疏港貨運鐵路、廣深港城際客運鐵路的建設,強化番禺在珠三角的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理順基建投資管理體制,紮實推進南區路網工程、體育公園市政道路工程、番禺中心醫院、公檢法司業務用房等重點項目。
(二)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城市
今年是廣州市開展“城市管理年”工作的第二年,是全市“三創”工作的關鍵年,也是全面啟動迎接2010年亞運會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重要一年。要按照“整治、改造、提高”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加強城市管理,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中心城區。
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健全城市管理規範和標準,深入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有效途徑,逐步建立更為科學的城市建設管理體制。充分利用城市管理區長專線,調動市民參與城管的積極性,抓好城市綜合管理。繼續重點抓好市橋五大出入口及社區環境的整治,推進南沙港快速路、新光快速路兩側整治與綠化工作。依法查處“兩違”建設,重點控制好省、市重點項目和迎賓路、市廣路、南沙大道等主幹道的周邊環境,有計畫、有步驟地完成今年清拆違法建設任務。
繼續推進“藍天碧水”工程。加快前鋒淨水廠二期工程建設,推進沙灣等3個鎮生活污水集污管網和大石、南村等鎮(街)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實施沙灣水廠取水口上移工程。加快市橋河水系綜合整治步伐,抓緊推進新龍灣水(船)閘、雁洲水閘、屏山抽水站等骨幹水利工程建設,加大河涌綜合整治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水質預警制度,加強對重點區域的環境監督管理,切實抓好電鍍企業廢水零排放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對重點污染源的全天候電子監控系統。加強客運車輛尾氣治理,嚴把營運車輛環保準入關。
大力實施“青山綠地”工程。做好第二批採石場的關閉及復綠工作,確保今年6月份如期關閉區內採石場。推進城市林帶林區工程,加快大夫山、十八羅漢山、滴水岩、尖峰山等森林公園的改造與建設,加快農田林網、鎮村公園建設和閒置地復綠,各主幹道綠化和各鎮綠化樣板路建設要達到“成形、成線、有景觀”的目標。
建設節能高效的公共服務系統。發展循環經濟,研究建立節電、節水、節能標準體系,加強對重點行業的資源消耗管理,統籌考慮各鎮垃圾處理問題,啟動垃圾焚燒綜合處理場建設。認真實施路燈節能計畫。對市橋中心城區環衛作業全面實施企業化經營,推行車載桶裝垃圾收運方式,繼續推進舊城區三類公廁改造。
(三)大力抓好“三農”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紮實推進中心鎮、中心村建設。深入貫徹區委、區政府加強新時期“三農”工作的“二十八條”意見,採取“拆舊建新”、“異地新建”和“擴新疏舊”等各種有效模式,以中心鎮的中心村為重點,全面推動中心村規劃工作,加強對鎮村建設行為的引導和規範,在舊村不斷注入現代城市內涵。力爭全面完成中心鎮近期建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深入開展“雙百共建文明村”活動,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啟動100至300人聚居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和農村危橋改造工程。大力支持行政區劃調整後的鎮(街)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
加快發展都市型農業。積極培育區域化優勢主導農產品生產基地,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力爭完成1.6萬畝魚塘標準化整治。加快建設區農科所110畝特優淡水養殖基地,推進大型水產品深加工項目建設。抓好區農業機械綜合培訓場和區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積極引進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機械化加工示範項目,引導畜牧業整體南移,推進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籌備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
推進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全力推進磨碟頭水閘重建等重點工程建設。在完成石龍聯圍達標加固工程的基礎上,加緊啟動番順、魚窩頭、蕉東、市石等聯圍的堤防加固工程,確保在2007年底完成上級下達的全部建設任務。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爭取年內建成區三防指揮中心。
抓好農村減負濟困和村務管理工作。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加快解決村級水利歷史貸款減債問題。全面實施鎮(街)、村會計信息電腦聯網,強化對集體資產和財務的監控。依法指導土地承包期屆滿的村開展土地延包工作,繼續大力推動農村股份固化改革,化解利益分配矛盾。健全與村民自治相配套的各項管理制度,加強以村務公開、民主理財、民主評議和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制度,做好村級檔案建設管理工作。
(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產業集群
科學規劃發展定位,大力最佳化產業布局。東北部依託大學城發展科教文化產業,整合提升各工業集聚區,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打造現代文化科技產業基地。西北部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業,整合各批發市場、商貿中心和華南板塊的服務設施,配合新火車客運站的建設,大力打造廣州第四大商圈。東部以亞運設施建設為契機,積極配合廣州新城的建設。西部整合休閒度假資源,打造現代旅遊產業。南部大力建設新型工業基地。
大力推動工業結構升級。集中力量扶持重點園區、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加快發展精細化工、汽車零配件、電子電器、機械加工、珠寶首飾等主導產業。加快推進各工業集聚區和創新、節能等科技園建設;在繼續加大政府對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時,提高科技三項費用和技改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強自主創新,全面提升工業技術水平。整合各級土地資源,堅持不懈地解決“用地難”問題。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統一規劃建設大學城征地各村的留用地。大力實施“挖潛增值”,加快建設區級產業轉移園區。促進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加強經貿合作,引導民營企業“走出去”。
抓緊時機發展第三產業。沿迎賓路、捷運、新光快速路等軸線,加快建設、改造萬博、漢溪、易發、鑽匯等大型商貿中心,推進大北路、繁華路、番禺廣場周邊和南區等商業圈的建設。穩健發展房地產業,完善公交、學校等配套服務。在大型房地產小區、休閒度假區建設相配套的高級酒店。整合旅遊資源,增加功能設施,逐步按規劃推進餘蔭山房、蓮花山、大夫山、寶墨園、滴水岩等重點景區的建設,挖掘沙灣古鎮等旅遊資源,發展民俗文化旅遊。
(五)深入推進各項改革,促進政府轉型創新
加強民主法制和勤政廉政建設。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意見。健全重大決策立項調研、專家諮詢、政治協商和社會聽證制度。建立健全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嚴格落實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廣泛聯繫民眾。完善政府司法管理,充分發揮法律保障、服務和宣傳的職能作用。全面貫徹《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
進一步提高行政服務水平。繼續深入推進政務流程再造工程,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從公共管理向公共治理轉變。全面啟動“一站式”網上行政許可服務系統,積極推進網上受理和並聯審批的實施,落實行政審批事務的會審和監督機制。調整充實進駐區審批服務中心的機構,增加面向市民的服務功能,籌備建設市民服務中心。
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在進一步明確街道事權的基礎上,完善街道財政體制和考評激勵機制。完善部門預算的編制制度,最佳化編制辦法,逐步建立預算編制、執行的制衡機制,健全對部門預算編制、執行、事後評價三個環節的監督。加快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步伐,擴大國庫集中支付的範圍。加快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加強對公務員的管理,全面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認真實施《公務員法》,細化年度考核方法,完善對公務員及機關工作人員考核的機制。以推進聘用制為核心,以轉換用人機制、完善用人制度為重點,分類分階段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事業單位改革配套政策。從今年起所有事業單位新進人員,要面向社會實行公開招聘。
繼續推進企業轉制和投資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公有企業轉制,加強和規範區屬關停、租賃企業的資產管理,引導鼓勵各公有資產經營公司發揮社會投資導向作用。抓好投資體制改革,完善核准制和備案制,落實重點項目的上報跟蹤工作。引導農村富餘資金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
(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人民民眾生活質量
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教學質量。進一步調整全區中國小、幼稚園的布局和規模,鼓勵優質學校加快自我發展,扶持薄弱學校由弱轉強,不斷縮小城鄉教學差距。積極支持和引導民辦資金投向小區配套學校、外來工子女學校和幼兒教育領域。積極推動中等職業學校進行多元化辦學的改革試點,逐步解決公有企業辦學校問題。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學校法人制度,淡化學校行政級別,逐步提高教師待遇。
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在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時,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源投入醫療服務領域。完善公立醫院建設管理,建立以保障民眾基本醫療為主、適應不同需求的醫療服務體系。加大對醫藥和醫療器械的採購監督力度,著力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以中心醫院建設為重點,合理規劃、發展好片區綜合性醫院,大力發展社區(村級)衛生服務機構,推進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的醫療服務網路。加強對社會醫療機構的管理,做好創建“農村中醫先進區”工作。不斷完善新型城鄉合作醫療制度,提高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推廣家庭病床服務,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加快農村改水、改廁工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
繼續推進文化強區建設。落實文化強區建設規劃綱要,加大創建工作力度。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實施文化企事業單位的分類管理。拓展農村文化活動,加快各村文化活動場所“三個一”工程建設步伐。完善數字圖書館,實施圖書資源共享工程。挖掘、保存、發展番禺民間藝術,弘揚民族民間工藝,突出嶺南文化特色,廣泛開展傳統文化藝術活動。
抓好亞運場館建設。按照我區承辦2010年亞運會足球、桌球和鐵人三項比賽部分賽事任務的要求,改造英東體育場,興建孖崗體育基地、足球訓練基地和番禺桌球輔助訓練館。促進大夫山森林公園與休閒體育有機結合,建設好划船、賽艇訓練基地。積極備戰廣州市第十四屆青少年運動會,辦好區首屆“體育節”,掀起我區全民健身運動新高潮。
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做好城鄉社會保障工作。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完善並實施再就業扶持政策,支持發展社區就業和靈活就業。強化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作用,力爭年內培訓農村勞動力1萬名。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引導鼓勵農民參加社會保險,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險體系。向鎮(街)、村(居委)推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加強勞動監察執法,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營造和諧勞動關係。
完善社會福利和救濟工作。我區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城鄉特困人員醫療救助制度,將有效緩解城鄉特困人員的“看病難”問題。要進一步關注困難民眾的生活,加快建設區社會福利院,擴建頤老園。
繼續大力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加快創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機制。加快流動人口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高我區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水平。繼續大力推進統計、物價、僑務、外事、台務、檔案、宗教、殘疾人事業等各項工作。
(七)加強治安管理工作,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大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動治安工作社會化,落實“群防群治”原則,完善社會治安防範網路,推動中國小設立法制副校長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繼續加大力度打擊惡性犯罪活動。加強公安系統基礎建設,推動警力下沉、警力前移。加大對各類特種行業、娛樂場所的監管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黃賭毒”、“六合彩”等活動。深化出租屋和流動人口管理,逐步實現出租屋內無非法傳銷、無黑網咖、無黑診所、無製販假冒偽劣產品窩點、無非法廢舊物品收購站點,全面達到100%出租屋符合出租條件的目標。
紮實做好維穩和信訪工作。進一步加強基層信訪工作,積極調解人民內部矛盾,完善區、鎮(街)、村(社區)三級社會不穩定因素排查分析機制。抓好重點信訪問題的治理和重要案件的辦理,努力維護社會安定。
建設“六好”平安和諧社區。以“自治好、管理好、服務好、治安好、環境好、風尚好”為創建標準,開展創建平安和諧社區試點工作,帶動全區社區建設上新台階。今年重點圍繞“環境好”和“治安好”的目標,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加強社區治安綜合治理,促進社區物業管理和治安管理水平的提升。
加強綜合應急體系建設。堅持落實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強化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加強重大事故隱患的排查整改和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繼續加大安全生產培訓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綜合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深入開展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進一步加大對無證照生產經營場所的整治力度。建立和完善各類商品質量監管機制,全面推行市場食品準入管理工作。堅持不懈打擊走私違法行為,進一步規範冷凍品市場經營管理,大力推進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切實維護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各位代表,番禺未來發展的藍圖令人鼓舞,我們肩負的歷史重任催人奮發。讓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堅定信心,奮發努力,開拓進取,紮實苦幹,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中心城區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