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越秀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越秀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越秀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越秀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5年和“十五”時期的工作回顧
“十五”時期,是我們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推進“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發展階段。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領導下,經過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順利完成了“十五”計畫的各項任務,實現了區劃調整兩區合併的平穩過渡,中心城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為新越秀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圓滿完成行政區劃調整工作任務。
去年,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區委領導下,經越秀區籌備組和全區上下共同努力,順利完成了原越秀、東山兩區合併成立新越秀區的工作。嚴格按照市的要求,認真做好礦泉、登峰兩條街道及天河南街的揚箕社區、沙東街道部分區域、人民路和西華路部分地段的接收管轄工作,並初步改善了這些地區社會治安、城市管理和市政基礎設施的狀況。從有利於開展工作和保持穩定出發,對街、局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配備,完成了各單位的“三定”和區機關科級以下幹部競爭上崗、人員分流安置工作,所有機關工作人員都得到妥善安排,幹部隊伍思想穩定。根據並區後區域面積擴大,戶籍人口達115萬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整合資源,強化為民服務,切實做到為民服務點不減少、辦事程式不增加、辦結時間不延長、服務質量不降低,並讓民眾多得實惠,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民眾的高度評價。
(二)城區經濟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實施區劃調整後的新越秀,整合了原兩區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功能要素,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省會中心城區前列。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889.38億元,占全市總量的 17.39%,居全市各區之首,比上年增長10.00%,“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0.39%,高出“十五”計畫年均目標2.39個百分點。2005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13億元,比上年增長11.21%;稅收總收入199.27億元,占全市的15.27%,比上年增長20.17 %。
總部經濟和民營經濟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雙引擎。2005年,區內總部企業達250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的地區總部或分支機構65家,總部企業實現增加值367.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3%;營業額2238.67億元,比上年增長11.45%,分別占全區總量的41.29%和54.07%。環市東中央商務區被市政府定為廣州市中央商務區的三個片區之一,我區被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定為“總部經濟實踐研究基地”。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14家民營企業被市政府授予百強民企,其中2家被省政府授予百強民企。2005年,實現增加值255.32億元,比上年增長14.21%;實現營業額1522.72億元,比上年增長14.25%,分別占全區總量的28.71%和36.78%。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05年,第三產業占全區經濟的比重為96.10%,比2000年提高2.52個百分點。其中,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明顯快於傳統行業,全區現代服務業企業6000多家,經濟總量和單位面積產出率均居全市首位。商貿服務業規模繼續擴大,一批有特色的專業市場相繼崛起,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79億元,占全市總量的19.11%,比上年增長10.06%,“十五”時期年均增長8.30%;實現商品銷售總額2139.67億元,占全市總量的29.04%,居全市各區之首,比上年增長14.86%,年均增長13.28%。
黃花崗科技園(信息園)發展初具規模。建成了匯華、華盛、豐偉、雲山四個主要產業基地,為科技企業提供研發和經營場地8萬多平方米。到2005年底,園區共有企業803家,全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16.19億元,比上年增長15.83%,“十五”時期年均增長36.19%;稅收3.16億元,比上年增長16.18%,年均增長37.80%,園區先後獲得“國家信息服務業示範園”和“廣東省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榮譽稱號。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5年新增外商投資項目154項,外商實際投資總額1095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了33.52%。
(三)城區建設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舊城改造成效明顯。“十五”時期,投入2.65億元改造一批車行道和人行道,面積共68.42萬平方米,修建盲道41.3公里,改造維修排水管道30.4公里;新建和改造了8個垃圾壓縮站和106個公廁;階段性完成了主幹道和重點視窗地區的景觀整飾工程;全區新增綠化面積64.8公頃,綠化覆蓋率為31.57%,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達5.27平方米;紮實推進危破房改造工程,共完成危破房改造37.97萬平方米,近8000戶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城區環境綜合整治上新水平。“十五”時期,創建各級“綠色社區”40個、“綠色學校”83間,其中三眼井社區、21中分別被命名為全國“綠色社區”、“綠色學校”。切實加強環保監督執法力度,在全省率先實行油煙線上監控,嚴格控制煙塵和擾民噪聲,煙塵控制區、噪聲達標區覆蓋率均優於國家標準要求。市容環境衛生工作保持先進水平,垃圾上門收運率達100%,垃圾桶裝車載的收運方式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在廣州市“羊城市容環衛杯”競賽中,連續五年榮獲冠軍杯。清拆違法建設,整治亂擺亂賣、占道經營等“六亂”現象,一批民眾投訴多、創衛工作難度大的小區面貌明顯改觀。全區21條街道達到市衛生街區水平,其中18條街道被評為市衛生模範街區。完成54個室內肉菜市場的升級改造,積極開展整治無證照生產、經營食品專項行動,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全區出租屋合格率達82.14%,“城市管理年”活動取得初步成效。
城市管理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貫徹落實市政府《關於加強街道工作的意見》,制定了實施細則,提高了街道統籌協調和綜合管理能力,街道的工作職責和職權進一步明晰,實行屬地管理、以條為行政主體、以塊為監督落實的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完善。在全市率先實行城管隊員聯繫社區制度,加大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門的聯合執法力度,“全天候、全方位”執勤管理網路進一步健全。
(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穩工作成效明顯。
加大控制發案和破案力度,全區刑事發案總量明顯下降。2005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7.7%,下降幅度居全市首位,其中“兩搶”案同比下降13%,入屋盜竊案同比下降12.9%;初步構建起包括礦泉街、登峰街在內的“大流花”地區治安防控體系,通過充實治安力量、打造服務平台、控制商業網點等辦法,加強了對流花地區的整治,該地區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7%,“春運”期間同比下降52%。深入開展創建安全社區活動,推進小區物業管理,物業管理覆蓋32.07萬戶,人口覆蓋率達86.9%,有效改善了社區治安狀況。進一步完善信訪網路,加大調處力度,及時消除不穩定因素,2005年受理信訪案下降24%,重要信訪案件辦結率為94%,調解各類重大群體性糾紛成功率為87 %。落實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和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工作,完成了狀元坊專業街等一批重大消防安全隱患單位的整改任務。“十五”時期,全區沒有發生嚴重影響社會安定的重大事件和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
(五)社區建設和勞動社保工作紮實推進。
社區建設再上新台階。完成了社區黨組織和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推行“議行分設”模式,開展“兩委一站”試點工作,社區自治能力明顯加強。全區建成並投入使用24個社區服務中心,建成各級“星光老年之家”239個、區級福利院2間、街道托老中心14間,所有街道都開設了高溫嚴寒庇護站。在全市率先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星光平安鐘”呼援服務試點工作,我區被列為全國、全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示範區。
就業工作取得新成績。注重加強再就業培訓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建立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全方位、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逐步形成。著力解決好“零就業”家庭、“4050”人員、刑釋解教人員和困難家庭的就業問題,全區就業服務網點由勞動力市場、各街服務中心向企業、社會全面滲透。2005年,全區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共43477人,就業率達76.8%。
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新進展。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年累計為7890戶低保家庭17860人發放低保金6130萬元,實現了應保盡保。建成區慈善捐助超市和慈善醫院,設立特困家庭重大疾病救助基金,落實扶助“雙特困”家庭住房補貼、特困生助學、法律援助等措施,讓困難民眾及時得到政府的援助服務。社保擴面率不斷提高,全區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征繳率均達到95%以上, 2005年轄區共征繳社會保險基金85億元,占全市的40%。國有企業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髮放確保率達100%。
(六)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科技工作邁出新步伐。“十五”時期,累計投入科技三項經費2.08億元,共組織實施各級科技項目668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13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獎勵217項;全區專利授權量3922件,占全市的17.2%;科普工作取得新成績,全區青少年參加各級科技競賽活動共獲得獎勵879項,其中國際級獎勵5項,國家級獎勵219項。我區先後獲得“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和“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榮譽稱號。
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基礎教育工作成效顯著。共投入12多億元的教育綜合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增加教育用地66299平方米,新增優質學位29390個。完成總投入2.2億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信息資源綜合效益進一步發揮。國中升高中率、普通高中升大學率繼續在市屬各區中名列榜首,教育綜合實力在全省、全市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先後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區”、全國首個“區域教育發展特色示範區”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套用示範區”。
文化、體育、衛生等工作加快發展。文化設施不斷完善,22個街道文化站中,達到省特級站10個、省一級站11個,所有社區都設有文化室,建有社區文化廣場60個,“十五”時期新增文化設施面積67800平方米;紮實開展社區民眾文化活動,組織機構網路化、服務對象社會化、活動形式多樣化的民眾文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我區被授予“廣東省實施《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區”稱號。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和民眾性體育活動,競技體育成績顯著,“十五”時期,我區籍運動員獲世界級獎牌18項,國家級獎牌39項,其中楊景輝在第28屆奧運會上勇奪男子雙人10米跳台跳水冠軍,圓了廣州人20年奧運金牌夢,我區榮獲“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廣東省體育貢獻獎”稱號。衛生事業穩步發展,抗非典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初步建立;全區所有街道都建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網路進一步完善。全面完成市下達的人口計畫和計畫生育任務指標,我區被評為“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和“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雙擁共建工作紮實推進,統計、物價、司法、審計、檔案、人防、武裝、僑務、外事、台灣事務、民族宗教、殘聯等各條戰線和各街道辦事處積極主動開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七)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逐步加強。
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堅持向區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制度。加強與區政協的協商,完善了與民主黨派、民眾團體的聯繫、溝通制度。“十五”時期共辦理各級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1176件,辦復率達100%。紮實推進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規範性檔案清理力度,五年來共清理規範性檔案792件,廢止了322件。受理各類行政複議案件88宗,全部按時辦結。“三五”依法治區和“四五”普法工作圓滿完成,幹部、民眾法治意識普遍提高。全面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更好地維護困難民眾的合法權益。
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率先在全國探索“條塊結合”電子政務模式,基本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綜合辦事效率明顯提高。藉助信息化手段推進政務公開工作,建立了區政務網、公眾信息網和29個部門信息網,確保政務信息及時、有效地公開,我區被評為“廣州市2005年政務公開優秀單位”。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加大違紀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完善建設工程項目招投標制度,加強基建項目評審監督,“十五”時期共核減金額22420萬元,預結算核減率14.76%。嚴格落實政府採購的有關規定,“十五”時期共節約資金8770萬元,節約率為17.97%。教育系統建立結算中心,加大了對捐資助學款“收支兩條線”管理力度。積極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財政框架,財政公共支出逐年增加,2005年比2000年增加37285萬元,增長88.55%。完善國有資產運營和監管機制,確保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建立重點建設項目責任制,確保了重大工程項目如期推進。加強公務員隊伍的教育培訓工作,成立區行政效能投訴中心,制定《越秀區行政效能投訴中心投訴處理暫行辦法》,進一步規範了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公共服務行為,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質量。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使黨員受到教育、民眾得到實惠。
各位代表,回顧五年工作,我們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這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有力支持下,在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下,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轄區單位、駐軍部隊、離退休老幹部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區廣大幹部民眾搶抓機遇、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向所有關心、支持越秀區建設和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總結過去五年工作,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區域經濟仍需進一步最佳化,城區綜合競爭力有待提升;城市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某些地段“六亂”現象屢禁不止,中心城區和“城中村”地區的分類管理、協調發展機制尚未建立;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資源還需進一步整合;社會治安、困難群體就業壓力較大等。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時期的奮鬥目標
“十一五”規劃是指導我區今後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我們按照中央和省、市關於編制“十一五”規劃的要求,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省委九屆八次全會和市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在客觀分析新越秀區發展基礎和環境,對接整合原越秀、東山區有關部門前期籌備編制規劃的意見,充分吸收區領導班子和各部門調研成果及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越秀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在提交本次大會審議之前,我們廣泛徵求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專家顧問、職能部門、民營企業、行業商會等的意見和建議,並在區公眾信息網設定了“十一五”規劃專欄,徵求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反覆修改,本次大會一併提交各位代表審議。
(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十一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廣州市“十一五”規劃框架為指引,通過實施“總部帶動、文教先導、科技創新、和諧發展”四大戰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促進區域的信息化、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上新水平,實現城區發展的全面升級轉型,建設經濟發達、政治文明、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十一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是:到2010年,把越秀區建設成為以“城市核心、文教名區、總部基地、千年商都、宜居城區”為特徵的現代化中心城區。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約9%,“十一五”期末,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萬美元。“十一五”期間,科技三項費用支出占區本級財政預算支出的2%以上;全區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2.5‰以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9年義務教育完成率保持100%;基本完成在冊危破房改造,“城中村”整治取得實質性進展;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3.1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5.42平方米;主要環境指標達到國家要求水平。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區環境及城市管理機制基本形成。
(二)“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為了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我們要以構建“生機勃發的產業發展體系、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體系、優雅時尚的都市景觀體系、務實求真的區域創新體系、積厚流光的文化中心體系”為工作重點,全面增強我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打造生機勃發的產業發展體系。以總部經濟為切入點,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商務,做強商務;一手抓商貿,做大商貿,促進商務、商貿並駕齊驅。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促進我區第三產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構建以“現代服務中心”和“中高檔消費中心”為特色的產業發展體系。結合我區產業結構特點,重點調整和最佳化“兩區三帶五圈”格局。“兩區”是指以環市東為核心的國際中央商務區和以北京路步行街為核心的國際旅遊商貿區;“三帶”是指東風路商務帶、中山路商貿帶和沿江休閒商務帶;“五圈”是指農林下路—東山口商圈、英雄廣場商圈、海印商圈、流花會展商圈和一德路海珠廣場商圈。
二是完善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以人為本,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以城區建設、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和治安為重點,全面提升各項公共產品的質量。
三是構築優雅時尚的都市景觀體系。以“宜居城區”為目標,促進古今、中西文化結合,推動現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區的景觀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
四是拓展務實求真的區域創新體系。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充分利用先進科學理論成果和科技手段,結合城區的發展實際,鼓勵城區的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打造富有越秀特色的動態創新體系,成為推動區域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不斷煥發中心城區的生機與活力。
五是建設積厚流光的文化中心體系。保護古城區歷史文化遺產,深入發掘城區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拓展文化視野,宣傳越秀文化,實踐越秀文化,弘揚“兼容並蓄,創新務實”的傳統,充實越秀文化,打造越秀文化品牌,把越秀建成廣州市文化高地。
三、2006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抓好今年各項工作,對我們完成“十一五”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政府工作總的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環境優良、社會平安和諧的新越秀為總目標,正確處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社會平安和諧、經濟成長的量與質三個關係,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紮實做好民眾工作,開拓進取,強化管理,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我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實施“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7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以下。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促進區域經濟新發展,提升中心城區綜合競爭力。
在進一步組合新越秀經濟社會功能要素的基礎上,以“兩區”作為發展全區商務、商貿的龍頭,加大“兩區三帶五圈”的規劃和最佳化提升力度,逐步形成商務、商貿錯位發展的格局,推動總部經濟、傳統商貿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區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發揮我區交通便利、通訊業發達、寫字樓宇眾多、商務辦公功能突出的優勢和“總部經濟實踐研究基地”的示範效應,著力打造以“區域龍頭為示範、重點樓宇為載體、品牌企業為帶動、優質服務為支撐”的總部經濟發展格局。繼續鞏固環市東中央商務區在廣州中央商務區三大片區中的戰略地位,按照國際化現代商務中心的標準,有效整合相鄰黃花崗科技園(信息園)、東風東現代服務區等區域內的資源要素,把恆福、廣園東納入永福國際汽車用品交易中心,打造集商務金融、現代服務、信息服務等為一體的國際中央商務區。進一步完善東風東現代服務區和以健力寶大廈、金融中心、國際銀行中心為核心的東風中、西路甲級商務帶的營商環境,打造東風路商務帶。以江灣廣場、海珠廣場和人民南為三大節點,利用沿江沿岸寫字樓、賓館等資源,打造沿江休閒商務帶。要利用轄內即將落成的各種商務樓宇,挖掘閒置的寫字樓資源,發揮區內領事館、行業商會溝通聯繫的作用,積極吸納有實力的跨國公司總部、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進駐。
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業。充分利用“千年商都”的集聚效應和商旅文化資源優勢,一手抓傳統商貿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商貿業發展。藉助北京路的影響力,向東輻射至文明路、文德路、萬福路,向西輻射至西湖路、惠福東路、大南路,向南延伸至沿江路,擴大北京路商貿區的範圍,增強其商貿功能;抓緊與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簽訂結成友好商業街的協定,推進國際間商業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通過整合北京路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增加時尚休閒元素,舉辦國際時裝表演、著名影片發布會、嶺南文化風情旅遊節等文化藝術活動,促進商旅互動,打造和諧有序的國際旅遊商貿區。要引導臨建商鋪入室經營,調整和規範轄內186個特色商業街、專業市場,挖掘礦泉街、登峰街土地和倉儲資源,開發、建設上規模、上檔次的專業市場,引導占街占巷或不適合在中心城區經營的商業向礦泉、登峰地區專業市場轉移。積極發展連鎖經營,培育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連鎖企業集團,通過政府引導、市場調節,逐步形成連鎖經營在商貿服務業中的主導地位。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引導專業市場尤其是批發市場打造產品研發、展示和推介交易平台,利用網際網路建立區域性商品信息、價格中心,拓展網上交易,使其從以現貨交易功能為主轉變為以商品展示、洽談交易、配套商務功能為主,鞏固我區在廣州商品流通的核心地位,把我區建設成為都市時尚的消費中心和區域性的國際商貿旅遊中心。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按照擴大總量、最佳化結構、拓展領域、提高層次的思路,不斷提升我區服務業的規模和水平。大力扶持吸引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信息服務企業等中介服務機構,進一步發展形象設計、戰略策劃、資產評估、投資顧問等專業服務業,提升智力服務業的比重。要依託流花會展基地和轄內眾多的星級酒店,吸引國際性和國內有影響力的高峰會、研討會、新產品(技術)推介會、訂貨會等商業活動在我區舉行,帶動商貿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要挖掘轄內文物資源,打造建設古城史跡遊覽帶、宗教文化遊覽帶、辛亥革命遊覽帶、城市傳統中軸線遊覽帶等旅遊項目,形成品牌效應,推進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充分利用專業藝術院團的優勢和文化館、圖書館等場地資源,廣泛開展藝術、技能、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業務,大力發展文化培訓業。扶持和引進動漫、傳媒、印刷、創意設計等文化企業,進一步培育文化消費市場,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加快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強與轄內科研機構、院校和科技企業的聯繫,建立互動合作機制,推進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積極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增強企業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能力,嚴厲打擊各種侵權行為,營造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要充分發揮黃花崗科技園(信息園)國家級高新區的政策優勢和品牌優勢,積極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經營規模化、市場前景好、示範帶動強的信息技術企業、科技型總部企業、研發中心以及重點項目落戶園區,帶動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快推進“廣州通訊文化產業園服務園區”的建設步伐,吸引移動通訊上下游企業進駐發展。依託轄內強大的醫藥產業資源,推進健康產業園的建設,使其成為帶動醫藥研發、銷售、服務快速發展的核心基地。發揮廣州博士俱樂部、省青年民營企業家協會等機構聚集人才的作用,留住和壯大包括留學歸國人員在內的高水平研發隊伍,建立相 應的人才資料庫及對應的項目庫,定期舉辦企業家與專家的交流活動,搭建市場與技術緊密聯繫的橋樑。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按照省、市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相關政策的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訂具體實施辦法和措施,加大落實扶持發展政策措施的力度,通過優質服務,促進民營企業加快發展。要鼓勵科技型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大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打造知名品牌,增強競爭力;要建立和完善扶持民營企業技術支撐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其自主創新能力;要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中小型民營企業適當的傾斜,促進其吸納失業人員。發揮眾多商會、行業協會的作用,強化行業自我監督和規範管理,引導民營企業誠信經營,促進行業自律和公平競爭。
(二)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全面提升中心城區形象。
通過抓好城區規劃,加大環境建設和綜合整治力度,推動“城市管理年”活動向縱深發展,促進城區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建設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進一步強化規劃在城區建設和管理中的先導作用。按照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引,根據我區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堅持以人為本、適度超前的原則,抓好新越秀區分區規劃的整合修編工作,對接完善經濟、文化、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專項規劃。要強化功能分區,控制、保護好城區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古蹟和各具特色的建築保護區。提高規劃的先導意識,嚴格按照規劃要求進行城區建設和管理,堅決制止出現新的違法用地、違法建設和“住改商”,加大查處違法建築和無證照經營的力度,遏制經營擾民現象,為居民民眾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
加強舊城改造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舊城改造要與危破房改造、小區整治和“青山綠地”工程相結合,通過有效抽疏人口和建築密度,增加綠地和公建配套,帶動城區環境整治,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區居民居住條件和環境。年內要完成解放中地塊、惠福西路由仁巷地塊等10萬平方米的危破房改造任務,加大私有危房督修工作力度。要進一步完善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配合市全力推進捷運五、六號線和教育南路、長堤大馬路、惠福西路停車場等重點項目的建設,改造農林下路、東川路、紙行路等44條車行道和人行道,改善交通和道路狀況。配合市有關單位加快推進港灣廣場建設。積極實施“青山綠地”工程,繼續抓好“拆違復綠”、“拆危建綠”、“拆牆透綠”、“垂直綠化”等工作,推進區內河涌兩岸和周邊環境的綜合整治,重點建設東山大街、東山口等20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綠地廣場項目,全區新增綠地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
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整治。要堅持“城中村”管理改造與中心城區總體發展要求相適應、與維護民眾利益相一致的原則,逐步完善“城中村”管理和運作機制,加大治安、環衛、市政、出租屋和消防安全等工作力度,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公共服務和城市現代文明向“城中村”延伸,縮小與中心城區的差距。今年重點要爭取市的支持,將“城中村”道路、下水道、路燈、綠化、環衛等市政基礎設施的配套和養護納入中心城區建設管理體系,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繼續推進登峰街西坑村二、三期供排水改造、礦泉街瑤台西街道路改造和沙涌南小區整治等民心工程,逐步改善“城中村”的環境面貌。
加強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積極配合廣州市爭創“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加強環保監督執法檢查工作,創新環境管理手段。繼續推進創建“綠色社區”、“綠色學校”活動,力爭年內創建國家級“綠色社區”1個、省級“綠色社區”3~4個、市級“綠色社區”10個,40%的社區達到市《社區環境管理標準》的要求。落實城區綜合治理各項任務,杜絕城區主幹道、重點路段、“視窗”地區的“六亂”現象,加強對非主幹道、內街巷亂擺賣、髒亂動態的管理。積極推進垃圾壓縮站和公廁的改造工作,重點抓好“城中村”的“農廁”改造工程,在全區實現機動車桶裝收運垃圾。全面推行環衛保潔作業招投標,通過市場化機制運作,提高市容環衛社會化管理水平。
加大城市管理執法力度。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市政府《關於加強街道工作的意見》,充分發揮街道、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堅持街道城市管理和創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完善雙向考評、獎懲制度,切實發揮職能部門管理執法主體和街道屬地管理協調監督的作用。建設城市管理遠程視頻監控網路和快速信息採集通信網路,建立區、街聯動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指揮系統,打造“數字城管”。成立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完善區城市管理投訴快速處理機制,提高城市管理的協調指揮、快速反應能力。積極創新執法管理模式,探索引入格線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執法效率和水平。要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充實城管綜合執法大隊的力量,組建全區城管協管員隊伍,繼續推廣城管隊員進社區,建立和完善城管隊伍及城管協管員隊伍的巡查制度;試行向城管綜合執法大隊派駐民警中隊,實行聯合執勤,防止和及時處理暴力抗法事件;區城管綜合執法大隊和民政、公安、衛生部門要聯合組建流浪救助專業隊,對流浪露宿街頭的流動人員實施及時救助。
(三)整合區域資源,加快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繁榮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為城區居民提供優質的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產品。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以整合教育資源為重點,積極實施教育綜合改造二期工程。繼續調整最佳化中國小布局,確保全區所有學校達到規範化學校以上標準。通過名校復辦國中,增加國中學位。完成全區基礎教育的網路化建設,實現區域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完成中國小校、幼稚園和直屬單位的教職員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聘任制。加強隊伍建設,培養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相對合理、高素質的幹部教師隊伍。要加強德育教育,建立健全中國小校長總負責的學校德育工作責任制,加快德育課程的改進與建設,創新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形式。積極籌建越秀區社區學院,讓更多的民眾享受優質的教育服務。
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配合省、市做好中共“三大”舊址和“萬木草堂”紀念館的改造工程,完成五仙觀南粵先賢館、區文化中心和區圖書館改造建設。強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創作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具有較高水平的文化精品。以區、街文化設施、社區文化廣場和區內大型廣場為主陣地,積極開展民眾文化活動,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文化氛圍,努力創建全國文化先進區。以廣州主辦亞運會為契機,以爭創廣東省體育先進區為動力,積極實施全民健身計畫,廣泛開展各種有益身心的民眾性體育活動。鞏固和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加強體育人才的發掘、培養、輸送和“體教結合”工作。完成區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為居民民眾提供更多更優的體育活動場所。
加強衛生、計生等工作。深化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引入大醫院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建立共建共管機制,對部分區屬醫療機構進行資源重組,建立健全大醫院、區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分工合作、方便快捷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讓社區居民就近享受到高效、優質、實惠、便捷的衛生服務,逐步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衛生監督隊伍的建設,健全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公共衛生監督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提高抵禦各種嚴重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繼續推進計畫生育綜合改革,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完善人口與計畫生育公共服務體系,落實計生齊抓共管責任,把流動人口計生工作納入本地區經常性管理和服務範圍,實行與戶籍人口同宣傳、同服務、同管理,進一步穩定低生育水平。以創建全國科普示範城區、全國科普示範社區為突破口,推動全區科普工作邁上新台階。加強民族宗教工作,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繼續深入開展雙擁工作,人民武裝、人防、僑務、統計、人事、檔案、地方志等部門要主動積極地開展工作,力爭取得新成績。
(四)以服務民眾為根本,紮實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
貫徹省、市、區社區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全面規劃、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設“自治好、管理好、服務好、治安好、環境好、風尚好”的平安和諧社區。
增強民主自治功能。繼續試行和完善“兩委一站”社區自治工作模式,逐步健全和完善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政務工作站工作制度。鼓勵民間組織承辦社區服務項目,把原來由政府包攬或由企事業單位包辦的居民服務還給社區。要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大力發展義工、社區老年人、殘疾人、文化娛樂體育等民眾性協會組織,不斷提高居民參與程度,更好地服務社區,促進社區自治。要加強專職社工業務培訓,鼓勵參加學歷教育,建立績效考核制度,逐步改善專職社工的福利待遇,提高社工隊伍的素質和積極性。
切實提高社區服務水平。依託社區,加快構建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互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並延伸至“城中村”轉制居民。要調動各方資源,為轄區貧困民眾提供上學、醫療、基本生活保障等救助。繼續完善“居家養老”工作機制,開展家居生活照料服務、康復護理服務等項目,今年“居家養老”工作要擴展到全區各街道。引入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拓展服務範圍,降低服務費用,讓更多市民享受“星光平安鐘”的服務。要進一步完善勞動就業服務體系,在所有社區居委會建立勞動保障服務工作站,為失業民眾提供失業登記、職業指導、就業推薦等服務。通過拓展社區服務領域,積極挖掘社區服務崗位,為我區失業人員,特別是“4050”人員、殘疾人、刑釋解教人員、“城中村”轉制居民等就業困難群體解決就業問題。
加快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全區每條街道要建設1~2個社區休閒廣場,做好公廁、停車場等設施的配套工作。要抓緊解決127個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的達標問題,在年底前,全區所有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使用面積都要達到80平方米以上。要加強社區信息化建設,社區居委會每兩名社工配有一台電腦,推廣“條塊結合”電子政務社區套用系統,建立完善區─街─社區居委會的信息網路體系。
(五)全力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繼續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及時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努力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
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加大嚴打整治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嚴重暴力犯罪活動和多發性刑事犯罪活動,進一步壓減“兩搶”、“兩盜”案件。著重抓好“大流花”地區的治安整治,進一步整合該地區的各警種和保全力量,提高“見警率”;增設兩個專門負責治安工作的派出所,加強治安防控;弱化火車站、汽車站及周邊的商業功能,壓減人流量;建設好越秀區人民政府(流花地區)旅客諮詢中心,充實內涵,提高服務水平,從源頭上杜絕“黑公話”、“黑找零”等違法行為,力爭火車站廣場及周邊地區的刑事案件實現較大幅度下降。改革警務運作,強化打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組建維穩、巡警、打“雙搶”、社區專職民警、外籍人士管理五支專業隊伍,保持警力對社會面的控制。加快社區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建立治安防控信息網路。充分發揮社區退休人員、低保人員、失業人員和社區內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作用,構建以派出所和社區民警為主導,社區治保會和物業保全力量為依託,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的群防群治網路。全面推進物業管理,力爭全區住宅小區95%實行物業管理,並將物業管理向商業街、專業市場延伸,今年每條街道要有兩個商業街或專業市場實行物業管理。加強對出租屋、外來人員的服務和管理,將出租屋規範化管理與物業管理工作結合起來,力爭實現100%出租屋符合出租條件。
及時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做好信訪接訪工作,引導民眾正確表達利益訴求,妥善解決民眾反映的合理問題。強化社會聯動調處,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把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在源頭和萌芽狀態。建立健全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功能齊全、運轉高效的應急處置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狠抓安全生產工作。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成區、街兩級安全生產監察隊伍的組建工作,切實解決安全監管重心下移的問題。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民安全防範意識。推進企業註冊安全主任配備工作,建立企業安全生產自我約束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整治年”活動,鞏固狀元坊整治成果,突出抓好一德路東泰海味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和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的消防隱患整治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定。
(六)堅持依法行政,努力建設高效廉潔政府。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及政協的民主監督,堅持重大事項向區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報政府工作,虛心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政府工作的建議和意見。切實加強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的政治協商,發揮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以及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的民主參與作用。進一步完善政務公開工作,全面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認真做好規範性檔案清理和行政複議工作,落實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完善公有資產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綜合財政預算管理,實行全區黨政機關和街道辦事處統一工資津貼發放標準。完善教育結算中心和捐資助學款管理制度,實行學校獨立編制部門預算,全面推行教育系統財務“收支兩條線”管理。不斷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全面實行部門預算制度,擴大國庫支付範圍,最佳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依法嚴肅處理違反法律法規和財經紀律的行為。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
加強廉政和機關作風建設。建立健全預防和懲治腐敗機制,嚴格落實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促進勤政廉政建設。認真落實《越秀區行政效能監察工作實施意見(試行)》,發揮行政效能投訴中心的作用,圍繞政府中心工作,抓住重點領域、重點單位、重點項目,採取現場實地監察和網上監督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行政效能監察和績效評估工作。要做好《公務員法》的組織實施工作,進一步加強公務員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綜合素質。完善公務員的選拔、培訓和考核工作機制,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公務員隊伍,使全體政府工作人員做到懷為民之心、行利民之事,始終保持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而奮鬥的作風,不斷開創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和區委的各項工作部署,紮實工作,開拓創新,為創造越秀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