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代表番禺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工作回顧
2006年,區政府在上級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注重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發展質量,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團結奮進,紮實苦幹,勝利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邁出了建設更加富裕和諧新番禺的堅定步伐。
(一)大力實施產業高級化戰略,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
2006年,我們繼續實施“穩一產、優二產、促三產”的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區實現生產總值546.9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財稅總收入128.9億元,增長15.59%;地方財政收入31.34億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後增長17.3%。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2%、10.1%和16.2%,比例達到5.50:49.37:45.13。
工業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047.48億元,增長13.4%。新增3箇中國名牌產品、12個省名牌產品。與啟迪股份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清華科技園廣州創新基地在我區落戶。節能科技園已引進210多家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區科技孵化器投入使用。全年區科技計畫項目立項127項,投入資金約2.5億元。全區累計認定區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54個,認定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109家。
第三產業發展勢頭持續強勁。全區實現商品銷售總額434.84億元,增長27.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9.88億元,增長25.0%。交易額超億元的商貿市場增至5個,易發商業街龍頭作用日益顯現。農貿市場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完成計畫任務的75%,“萬村千鄉”工程已驗收1個配送中心和79個鎮(村)級店。餘蔭山房文昌苑建成開放,旅遊展銷博覽活動蓬勃開展。全年共接待遊客771.0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7.01億元,分別增長26.2%和26.9%。
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全區實際利用外資2.81億美元,增長5.0%。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16.80億美元,增長17.6%。民營經濟迅速發展,截至2006年底,全區工商註冊登記個體、私營企業5.62萬戶,從業人員21.70萬人,註冊資金125.96億元,分別增長13.5%、18.9%和10.0%。
(二)城市建設取得新成績,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上級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完成500千伏廣南變電站、LNG輸氣幹線、武廣鐵路客運專線等上級重點項目的征(借)地3939畝,拆遷建(構)築物10.2萬平方米。新光快速路一期試運行,東新高速公路全面動工,平南、廣明、南二環、東二環高速公路和廣深港客運專線、廣珠城際軌道快線按計畫推進。
抓緊編制各層次規劃。完成了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前期工作。繼3箇中心鎮後,又編制完成6個鎮的總體規劃及中心組團、捷運站周邊區等重點地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初步完成中心城區交通、社區基礎設施布點等專項規劃的編制以及星海文化廣場、市橋水道“一河兩岸”的城市設計。
市政設施日益完善。全區新(改)建公路69.8公里,新建橋樑13座237延米。市廣路擴建、市橋大橋維修加固、繁華路步行街改造以及德興南路、平康公園二期和橋興中學的建設工程全面竣工。加快立體停車場和道路停車咪錶的建設,劃定咪錶車位1611個。沙灣水廠取水口上移工程試機運行,完成對火燒崗垃圾填埋場的整治。
通過廣州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驗收。完成“青山綠地、藍天碧水”一期工程,共升級改造和新增綠地3.2萬畝。11個關閉的採石場整治復綠成果全部通過驗收。前鋒淨水廠首期實現達標排放。全年清淤河涌296.6公里。市橋河水系綜合整
治工程按計畫推進,完成投資9654萬元,龍灣水(船)閘重建完工。實現對沙灣水道飲用水源保護區全河段監控。
城市管理工作躍上新台階。城管區長專線全年受理各類案件8338宗,辦結率100%。對市橋城區和五大出入口開展“百日大會戰”等專項行動,整治“六亂”13.28萬宗。建立起高效的違建巡查監控網路,清拆違法建設(含窩棚)24.74萬平方米,增長83%。出台了區委、區政府《關於加強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的意見》,在14個大型住宅小區設立社區居委會工作站並將部分工作站轉為社區居委會。
(三)有番禺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成績喜人。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2006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53.78億元,增長6.2%。花卉種植面積增長23.7%,農產品優良覆蓋率明顯提高。累計1.66萬畝魚塘標準化整治竣工驗收,“海鷗島池塘生態養殖區”被農業部定為“全國百個水產生態養殖示範區”。抓好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市、區兩級財政全年投入資金1.06億元,增長70%。2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通過市級驗收,農機化發展水平步入全省前列。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50個,使全區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總面積達11.4萬畝。
深入貫徹“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出台了區委、區政府《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新“二十八條”),加強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區財政一次性償還各村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水利貸款本金1.38億元,區、鎮兩級共下撥困難村補貼和農村稅費改革補貼2615萬元。全年實現水利總投資4億多元,新(重)建、加固水閘和排灌站91宗。實施股份固化的行政村占總村數的41.7%。農村財務聯網監控分析系統正式運行。2006年,全區農村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9.8億元,增長8.2%。
按城市化要求提高農村建設標準。“雙百共建文明村”活動深入開展,區財政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帶動各鎮(街)、村集體和社會各界投資3億多元,使村容村貌明顯改觀,全區共有68個村獲得省、市衛生村稱號。投入1.18億元啟動100-300人聚居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籌建我區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有限公司,研究協商高標準開發大學城經濟發展留用地的方案。積極解決上級重點項目建設遺留問題。對廣州鐵路新客站等重點項目實行主體項目用地與經濟發展留用地、安置復建用地的“捆綁打包”規劃和報批。合理測算農村宅基地建設規模,積極向上級爭取下放農村建房審批許可權。
(四)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省教育強區”成果得到鞏固。高考、中考創下歷史最好成績,分別躍居廣州市12區(市)第一位和第二位。新增省教育強鎮2個,創建等級學校(園)34所,66.5%的中國小建有校園網,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3.77%。全面實施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穩妥做好流動人員子女受教育工作,職業教育取得新成績。
公共衛生建設紮實推進。中心醫院門診大樓封頂,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建設得到加強。在區屬4間二級醫院實施部分檢查結果“一單通”,在公立醫療衛生單位實行門(急)診病歷“一本通”。建立醫院評價制度,規範藥械的採購和使用,公示醫療信息,增加收費透明度。提高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加強對社會醫療機構的監管。提高區財政對新型城鄉合作醫療籌資的補貼標準,農民參合率達93.39%。我區被評為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試點區。
文體事業取得新成績。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民眾文化活動,積極打造星海文化品牌。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暨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活動。開展城區廣播電視網路的改造擴容工作,“一報兩台”宣傳效果不斷提升。成功舉辦“蓮花杯”、“禺山杯”龍舟賽,新建公共體育設施4.26萬平方米,增長10.59%。新體校(沙灣體育中心)首期竣工並投入使用。番禺籍運動員參加亞運會及省運會取得歷史性的優異成績。
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促進就業工作成績斐然,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1%,全年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4萬人。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外來工參加工傷保險人數增加約20萬,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增長29.5%,人均養老金標準提高至1120元/月,完成了1.36萬名早期離開國有、集體企業人員參保工作。建立企業工資支付監控制度,組建勞動保障監察協管員隊伍。規範實施了城鄉特困人員醫療救助和“分類救濟”、流動救助服務工作。2006年,全區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243元,增長6.2%;農民年人均純收入9476元,增長8.3%。
各項社會管理深入開展。2006年,我區被評為全國社區僑務工作先進單位,連續19年獲得“廣州市徵兵工作全優單位”稱號。計生工作連續19年完成上級下達的人口計畫任務。安全生產和市場經濟秩序整治等工作深入開展。檔案、統計、物價、民政、殘聯、外事、對台、宗教等工作都有較大進展。
(五)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信息化步伐迅速推進。
行政制度化、規範化建設不斷推進。堅持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區政協通報情況,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復率達100%。政府法制協調機製得到加強,初步完成了對全區185個執法主體以及鎮政府行政執法情況的梳理,全年共辦理行政複議案件230件,出台行政規範性檔案15份,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517項。強化審計、監察工作,加強政務公開,實施了政府網站升級改造。
堅持政務先行、綜合套用推動信息化。全區各村(居)委實現寬頻聯網,市政通信管道、公共光纖實現了GIS管理,電子公文交換系統、各信息化套用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建設不斷推進,無線電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區審批中心受理的審批事項按時辦結率達99.98%,“一站式”網上行政審批系統和基建項目“綠色審批通道”正式運行。區行政流程再造項目獲“2006年中國城市信息化創新獎”。
深入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創新。開展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在4個部門試行國庫集中支付。調整鎮級財政管理辦法,探索建立中心鎮財政體制和激勵型的街道財政體制。積極解決行政區劃調整遺留問題,完成了橋南街、沙灣鎮行政區劃調整。制定了機關工作人員考核獎、績效獎發放辦法,基本完成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改革工作。實施“人才強區”戰略,以中高級人才開發為重點,探索人才引進和使用的新路子。
(六)社會管理服務得到加強,平安番禺建設邁出新步伐。
大力改善社會治安環境。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全年共立刑事案件12780宗,下降5.1%,其中“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15.8%和1.8%。深入開展治安重點整治工作,狠抓治安防範網路建設。完成了市橋城區視頻監控系統和18個視頻監控示範村的建設任務。
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不斷加強信訪制度和網路建設,區信訪辦辦理民眾信訪案件1697件,下降11.1%,民眾信訪逐步趨向理性化。全年共受理社會矛盾糾紛1251宗,調解成功率達96.2%,共處置各類不安定事件142宗。
加大安全生產工作力度。加強對高危行業和企業的安全生產監管,推行建築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初步摸查了4萬多家生產經營單位的基本情況,對7333家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檔”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災事故的宗數、死傷人數、經濟損失均有較大幅度下降。
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依法打擊“六合彩”、非法傳銷和各類經濟犯罪活動。繼續大力開展對無證照生產經營場所、娛樂服務場所、“黑網咖”和廢舊物資市場的專項整治。加強打擊走私工作,食品、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妝品等重點行業安全監管取得階段性成效。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番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就,離不開全區人民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番禺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和全體機關工作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番禺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城鄉規劃體系的構建有待加快,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的任務仍很艱巨,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的分布還不均衡,農村內部利益分配矛盾比較突出,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工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
二、2007年工作意見
2007年,是新一屆政府施政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關重要。區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提升對廣州“南拓”的承載力,紮實推進廣州現代化新中心城區和新農村建設,大力轉變發展模式,深化各項改革,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建設更加富裕和諧的新番禺。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農業總產值增長5%,工業總產值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外貿出口總值增長12%,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當前,番禺的發展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也面對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著眼於今後我區可持續發展以及確保今年各項目標的實現,區政府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一要科學謀劃番禺的發展定位,加快完善城鄉規劃體系,把2007年作為實實在在的“規劃年”,促進城鄉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二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大力形成用地儲備、開發、招商和出讓等環節緊密結合的工作機制,促進生產力骨幹項目落戶發展;三要加快建設“數字番禺”,進一步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對經濟社會的精準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今年,我們具體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實施自主創新,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抓好“招商選資”工作,提高投資效益。積極開展產業招商,集中財力和精力引進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環境污染少的龍頭企業。做好已獲省批覆的新增工業用地批次的供地工作,整合盤活歷史用地、閒置用地和農村發展用地。努力提高投資效益,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準入標準,提高新增項目的投資強度。積極組織上報新增用地批次,開展重點工業集聚區、捷運沿線、廣州鐵路新客站和廣州新城周邊地區的規劃調整及用地儲備,編制好基礎設施的投資計畫。認真辦好第四屆懇親大會。
培育生產力骨幹項目,增強區域創新能力。集中力量建設創新、節能兩個科技園和現代、新聯、汽配三個工業集聚區。抓緊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加快北部科技創新產業帶的發展。積極提升傳統優勢產業,著力發展汽車、生物醫藥、船舶配套工業,探索培育發展“數字家庭”產業。抓住廣州市“退二進三”戰略實施的機遇,有重點地吸引老城區的優質企業到番禺落戶。推進廣日工業園的建設,爭取汽車自主研發和整車生產等重大項目落戶。
適應快速城市化要求,高標準推進三產項目開發。制定服務業發展規劃,重點推進番禺廣場-羅家、易發-百越、萬博-長隆-漢溪和鐵路新客站周邊4個商貿功能區以及大學城經濟發展區、沙溪、雄峰3大批發市場的建設。充分利用廣交會資源,爭取承辦專業性、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展會或論壇,積極建設廣州國際商品展覽交易市場。發展壯大旅遊業和餐飲業,打造區域品牌。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工程建設和三類市場升級改造,年內完成14個鎮級店、275個村級店、8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及123個農貿市場的建設、升級改造任務。
引導民營企業做強做大,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發揮行業協會和商會的作用,促進民營企業發展上新台階。繼續發揮科技三項費用和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建立完善企業創新技術支撐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探索通過銀達公司擔保、財政專項資金再擔保等途徑,促進銀企合作,引導企業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用好“兩種資源”。大力推進企業創建名牌產品、免檢產品和著名商標的工作,打造區域品牌。加強規劃和項目跟蹤工作,緊抓國家稅收政策調整等機遇,吸引國內外大型公司總部落戶,加快發展總部經濟。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政策,制訂促進企業發展的措施。
(二)以打造“宜業宜居”的生態城區為目標,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抓緊完善規劃體系,提高編制工作效能。抓住廣州市編制新一輪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有利時機,儘快修編番禺片區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分輕重緩急,編制完善綜合交通規劃、“路網、水網、電網和綠網”相結合的綜合廊道規劃等專項規劃。編制完善分區規劃、各鎮總體規劃和農村居住布點規劃,做好重點地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推進全區規劃工作,按統一方式和標準開展編制,按“一張圖”的方式進行管理。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紮實做好亞運村、武廣客運專線、捷運2號延長線、省疾控中心、廣深港鐵路、廣珠城際軌道快線和東新、廣明、平南高速公路等上級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大力推進漢溪大道、景觀大道、金楓大道、石化大道、北二環、東涌大橋、南區路網、德興北路、公檢法司業務用房、新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等區級重點項目的建設。繼續採用“捆綁打包”的方式申報安置地和留用地,制定建設“新社區”的規劃和管理辦法。
提高城市建設水平,改善城區交通組織。開展市橋城區路網最佳化及交通仿真研究,做好南區與“一河兩岸”城市公共空間元素設計諮詢工作,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建設中的科技、知識、文化含量,逐步形成現代城市形象和番禺地方風格。完善綠色通道審批制度,加快基建項目庫中各項目的前期審批,探索開展“項目前期代建”的做法。抓好各捷運口的公交站點和停車場建設,努力實現公交捷運“無縫銜接”。加強對“泥頭車”和危險品運輸車的監管。積極加強對機車的管理。
啟動“青山綠地、藍天碧水”二期工程,建設生態友好型城區。以2010年初步實現全區河涌“堤固、岸綠、水清、面潔、景美”為目標,加大河涌綜合整治工作力度。今年以市橋河一河三涌、鐘村屏山河和亞運村及場館周邊河涌的整治為重點,加快最佳化我區水環境。以德興橋兩岸為重點,推進市橋河“一河兩岸”整治,啟動雁洲水閘的建設。強化統籌、協調和指導,加快推進前鋒淨水廠二期和大石、鐘村、龍美等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完善三防決策指揮系統,開展磨碟頭水閘的重建,全面完成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任務。加強監測巡查,依法整治重污染行業和超標排放企業,重點解決居民區周邊工廠污染問題。力爭年內啟動大石會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做好部分鎮級垃圾處理場的關閉工作,抓好火燒崗垃圾填埋場防滲擴容工程,探索開發利用垃圾沼氣的可行途徑。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與網路體系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在京珠高速路和捷運4號線沿線等重點區域開展大規模植樹綠化,落實採石場復綠後的養護及安全管理責任。
加強“三創”工作,夯實社區發展基礎。鞏固“創模”成果,大力配合廣州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的工作,完善相關規劃和考評督辦機制。充分發揮城市建設管理聯席會議作用,建立快速反應和聯合執法的長效機制。加大巡查監控力度,依法查處“兩違”建設,重點控制好各級重點項目和主幹道的周邊環境。深入整治“六亂”,做好繁華路步行街等重點地段的環境整治工作。繼續統籌安排好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在舊城區全面推行小區封閉、半封閉管理。圍繞“自治好”、“管理好”的目標,加強社區基層組織建設,爭取今年內完成20個平安和諧示範社區的創建。
(三)全面落實新“二十八條”政策,推動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
貫徹中央1號檔案精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促進都市型、生態觀光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好區域化優勢主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年內完成1.17萬畝魚塘標準化整治。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品)認定工作。積極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的現代農業技術裝備,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健全“三農”服務體系。
加快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抓好新農村建設十項工程,深化“雙百共建文明村”活動內涵。按照“衛星城”的定位,推進中心鎮、村的規劃建設,增強集聚輻射功能。抓住快速城市化的機遇,積極引導建設農民公寓。統籌推動村級發展留用地的集中選址和開發,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引進銀信資金和現代管理理念,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經營公司的組建和運營。開展“城中村”改造試點,鼓勵農村低水平工業小區和商鋪的升級改造。
加強村務財務管理,著力提升農民素質。發揮農村財務聯網監控分析系統的作用,加強對農村集體分配和村務運作的指導。抓好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規範議事程式和財務開支審批程式。加大股份固化工作力度,化解農村利益分配矛盾。加強教育培訓,促使征地較多的農民逐步向城市居民轉變。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鼓勵幹事創業的能人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四)按照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促進社會事業持續快速發展。
用創新的實踐走出教育均衡發展的特色。提高區域教育綜合實力,年內全部鎮創建為“省教育強鎮”。加強教育軟體建設,提高教師待遇。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通過“內培外引”,加強骨幹教師隊伍建設。建立選派優秀教師到鎮村學校支教制度,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推進辦學體制改革,鼓勵、支持、規範社會力量辦學,完善房地產小區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探索建立對民辦學校接收義務教育生源的資助管理辦法。擴大對貧困學生資助的覆蓋面。加快“番禺課程資源庫”建設。制定職業教育調整與改革實施意見,推進“普高”優質化建設。
加快建設中心突出、網路健全的醫療服務體系。抓緊推進中心醫院軟硬體建設,確保首期在2008年投入使用。探索對醫院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範醫務人員收入分配,積極實施“名醫工程”。加大投入,從今年起分三年新(改)建103間農村衛生站,力爭年內衛生村數目達40%以上。完成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立和調整,對基層醫院人員、業務和經費實行區級統籌管理。結合衛生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大醫院與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對口幫扶、協作和轉診制度,完善推廣“一單通”和“一本通”,逐步實現大型設備檢查報告互認共享,加快形成小病不出村(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合理分工格局。提高公共衛生綜合能力建設,突出抓好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
豐富民眾文體活動,打造星海文化品牌。加快星海文化廣場體育公園、新圖書館和藝術中心的建設。大力推進城區廣播電視網路的改造擴容,力爭年內完成數位電視整體轉換。進一步開發沙灣古鎮、餘蔭山房等嶺南民俗文化區,建設廣東音樂藝術博物館。以廣州承辦2007年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和2010年亞運會為契機,抓好英東體育場館的維修改造,推進亞運會比賽場地和“番禺體育大廈”的規劃建設。廣泛深入開展“迎亞運、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全民行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五)深化各項體制改革,推進政府管理創新。
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重視政協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發揮工青婦等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加強規範性檔案審查和備案工作,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健全重大行政處罰備案制度和行政複議制度。加強機關作風建設,用典型事例教育廣大公務員,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加大效能監察和政務公開力度,加強政府系統的協調督辦。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加快推進“數字番禺”的實際套用。將電子政務建設重點轉向套用系統,深化信息化在經濟社會的廣泛套用,完善部門網站服務公眾的功能。推進區數據中心建設,開發第三代OA系統和全區統一的GIS系統。啟動“一站式”行政許可服務系統二期工程,推進部門審批全程電子化數據交換和業務系統聯網。建立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逐步實現辦理過程的實時監控,並將有關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加快發展信息產業,整合電子政務、廣播電視和無線電等資源,積極發展“數字家庭”產學研項目。
深化財政體制和事業單位改革。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健全制度,完善操作辦法,穩步擴大國庫集中支付範圍。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清產核資,研究加強資產管理的有效方法。進一步合理劃分各級事權財權,平衡各鎮(街)財力。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紮實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將可產業化的單位逐步推向社會。
進一步發揮公有企業的積極作用。把企業改革發展的重點由“放小”轉為“抓大”,按照有利於培養龍頭企業、培育主導產業、降低成本和企業上市的原則,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全面整合區屬公有企業,組建若干“板塊”,充分發揮公有資本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引導、科技進步、市場調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對關停、租賃企業的管理,分期分批解決轉制企業的遺留問題。
(六)加強對人民生活的各項保障,大力構建和諧社會。
積極開展農民參加社會保險工作。貫徹上級精神,全面落實農轉居及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工作,研究制定我區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辦法,爭取年內在有條件的鎮(街)試行。繼續開展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擴面工作。
健全就業服務和特殊群體生活保障體系。努力開發社區服務崗位,重點解決特困失業人員、“4050”人員和殘疾人的就業、再就業問題。努力完成今年1萬名農村勞動力培訓任務。加強職業技能鑑定工作,著力培養中、高級技術工人和複合型人才。繼續深入開展“分類救濟”,進一步落實優撫安置政策,關心弱勢群體的生活和就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積極開展慈善籌款活動,完善敬老院和社會福利院的軟硬體建設。做好退役士兵就業服務工作,發揮退役士兵對維護公共安全的積極作用。
努力實現社會治安的根本好轉。繼續深入打擊“兩搶”、“兩盜”等多發性犯罪,力爭今年實現此類案件發案率有兩位數的下降。充實一線警力,加強對高發案時段、地區的動態控制。加強對娛樂服務場所、網咖、二手市場和廢舊修理等特殊行業的管理。按照“以塊為主,分類推進”的原則,全面完成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的建設。加強工資支付監控,採取有力措施打擊欠薪逃匿行為。健全社會矛盾排查調處三級機制,加強信訪法規宣傳和協調督促,促進社會突出矛盾的解決。
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整合出租屋管理、勞動監察、計生和安全巡查等隊伍力量,完善流動人口的信息登記和跟蹤服務,推進計生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居),形成流動人口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的新格局。完善出租屋分類分層次管理制度,強化定期檢查和稅收征管,實現出租屋“人、屋、企”關聯管理。
加強社會事務綜合管理。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強化企業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強對重大事故隱患的排查整改和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安全技能培訓。堅決查處、取締違法違規生產經營活動,加大對無證照經營生產、制假售假的打擊力度。完善公共危機預警和信息收集發布制度,建立應急救援物資隊伍資料庫。大力實施食品放心工程,繼續開展藥品、醫療器械市場秩序整頓專項行動。繼續紮實做好統計、物價、審計、民政、殘聯、檔案、僑務、外事、對台、宗教等工作。
各位代表,番禺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發展前景令人鼓舞。讓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全力構建更加富裕和諧的新番禺,為加快建成廣州現代化新中心城區和新農村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