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番禺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4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
  • 檔案類別: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番禺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3年工作回顧
2003年,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廣州市實施“南拓”戰略的機遇,以建設廣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的中心城區為目標,遵循城市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揚科學創新精神,充分調動廣大幹部民眾的積極作用,克服困難,強化規劃,整合資源,真抓實幹,實現了全區經濟社會的快速、協調發展,較好地完成區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為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型打下堅實基礎。
(一) 抗擊“非典”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動搖。沉著應對“非典”疫情,迅速建立起區、鎮、村三級防治指揮網路和疫情監測系統,完善病人收治機制,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切實控制農民工返鄉。區財政撥出850萬元、各鎮財政安排862萬元用於解決防治費用。全區共處理臨床診斷病例及疑似病例疫點143個,經專家小組確診16例,無本地接觸感染病例,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在抗擊“非典”的同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增幅超過預期目標3.6個百分點,是近5年來的新高。人均生產總值43889元,比上年增長13.6%。實際利用外資3.41億美元,增長19.6%。出口總值50.58億美元,增長22.2%。地方財政收入32.05億元,增長15%。
(二) 科學制訂發展思路,勝利完成省、市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任務。
新一屆區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和科學分析,明確了今後幾年工作的基本思路:以建設廣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中心城區為目標,全面加快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一要積極支持和配合國家、省、市重點工程項目,加快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營造最適宜生活居住和創業發展的現代化新中心城區;二要整合各種資源,積極推進工業集聚和現代物流中心的建設,加快產業布局和結構的調整,培育發展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三要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積極探索解決快速城市化地區的“三農”問題,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走出一條有番禺特色的農村城市化路子。
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區政府和全區各鎮(街)、各部門迅速行動,積極配合省、市重點項目建設,全力推進征地拆遷等相關工作,按時保證了大學城約18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全部交付使用,應拆遷的4422間房屋全部拆遷完畢,其中簽訂拆遷補償協定的房屋占應拆遷房屋總數的95.2%。捷運3號線(含新光快速路)的征地拆遷工作全部完成,4號線首期657畝征地任務基本完成;南部快速路涉及的6個鎮23條行政村的地籍詳查數據和征地拆遷補償方案已確定,農用地徵用工作已完成。去年,全區共完成征地任務5萬多畝,有效保證了大南沙開發、京珠高速公路、市南路、南洲水廠原水管道工程等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
(三) 切實加強發展規劃,城市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迅速推進。
大力開展城市規劃,完成了中心組團西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以及其餘4個區初步方案的編制及徵詢意見工作。全面開展新一輪鎮村規劃的編制,完成了沙灣、石樓、化龍3個鎮以及大石鎮猛涌村和沙灣鎮三善村、紫坭村3條中心村的總體規劃編制,大崗、鐘村、大石、石基、欖核、靈山、南村、魚窩頭等鎮的總體規劃初步成果編制已完成。推進工業集聚和物流中心建設的各項規劃,開展了丹山河二期改造、德興公園、市橋城區人行道停車、大石酒吧街、南郊村舊村改造、沙灣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區中心客運站場和捷運站周邊地區等一大批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按照現代化大都市新中心城區的標準和要求,加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計畫總投資122.5億元的京珠高速公路廣珠北段、新光快速路番禺段和東新高速公路已進入設計和施工階段。加快地方公路建設,全區投入資金2億元,新建和改建鎮村公路57條、117公里,301個行政村開通了客運班車。投入近6億元推進各項硬體工程建設,完成了福德路二期、市區寬頻管道鋪設、光亮工程二期、S362線沙灣至紫坭段改造等工程,完成總工程量90%以上的項目有西環路及市橋三橋擴建、番禺汽車客運站、德興大橋、禺山高中東區、少兒活動中心、番禺中學第二校區、前鋒淨水廠首期等7項工程;完成工程總量50%以上的項目有市廣路擴建、新殯儀館二期、西麗大橋、市橋北二環、S111線龍美至大同段改造第一標段、西線公路欖核段、仲元中學擴建、城北公園二期、教師進修學校改造等9項工程。西麗公園、德興橋頭綠地、平康公園二期、市橋河水系綜合整治等工程按計畫順利推進。在大力推進城市建設的同時,規範建築市場秩序,狠抓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管理。全區有4項工程獲市優良樣板工程獎,1項獲“五羊杯”獎,2項獲省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優良樣板工程獎。
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建立了查處違法建設的工作例會等制度,加大對違法建設的查處力度。對城區部分主幹道進行了立面整飾,對洛溪大橋等5個出入口和市良路等8條主幹道進行了綠化和整治。清拆違建違章廣告和不規範防盜網5.4萬平方米,完成了三支香水道“一河兩岸”的景觀道路建設。紮實推進“青山綠地”工程,公園和道路新增綠化面積23萬平方米,民眾性義務植樹達5萬多人次。改造林相2460畝,植樹28萬株,營造生態防火林帶3公里,完善農田林網150公里。隨著各項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城市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力明顯增強。
(四) 大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產業發展模式明顯改善。
積極推動經濟成長方式由粗放式分散經營向集約式規模經營轉變,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為7.0:54.7:38.3。農業方面,繼續按照“穩糧、減蔗、控蕉、保菜、優魚、擴花”的思路調整生產結構,蔬菜、水果、花卉的種植面積分別增長9.2%、20%、18%,水產品生產總量增長4.3%。全年投入1.7億元,大力推進標準化農田和機耕路建設。至去年底止,全區共投入資金4.9億元,建成機耕路6344條、2633公里,標準化農田44.9萬畝,基本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全年投入3246萬元,推進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立項14項,項目科技含量不斷提高,香江鱷魚種苗孵化等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增強,區農科所培育各類蔬菜基質土菜苗比上年增長14%;繁育水產魚苗增長20%,其中奧尼魚苗和禺山鯽魚苗增幅創出歷史最高水平。農業標準化和品牌戰略取得可喜成績,小虎麻蝦基地成為國家首批獲準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誌的企業,東升農場被確定為省、市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萬頃沙牌香蕉、東升牌菜心被評為農業類“廣東省名牌產品”,喜鳳凰芝麻雞、沙灣企劍白墨蘭花獲得市名優農產品稱號,區農機中心被評為省農業機械化示範基地。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2.7億元,比上年增長5.1%。
高度重視推進工業集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規劃的要求,大力引導跨國企業、重點和規模企業向化龍復甦、石樓中部等區域集聚,抓緊進行工業項目的用地報批,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組建萬鼎投資公司,推行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招商的專業化和社會化。出台了《關於加快工業集聚促進支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重點發展和培育在我區已有一定基礎的電子信息、電器器材、裝備工業、輸配變電、石油與精細化工、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珠寶首飾等產業。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多次赴韓國、日本等地招商,吸引了多家大型企業落戶。加強對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的引導,帶動產業鏈延伸,提高產業集中度。確定了全區重點督辦工業項目,奧林巴斯廣州工業公司等一批規模項目建成投產,新增4個廣東省名牌產品,5個國家免檢產品。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04.9億元,增長21.7%,創近6年以來增幅的新高。
進一步引導商貿旅遊業的集聚發展。積極開展易發商場、百越廣場的改造,對城區部分市場進行了公開拍賣改造。規劃和建設漢溪物流中心和長隆商貿區,打造頗具規模和複合業態的大型購物中心,吸引了法國迪卡隆、新加坡歡樂天地、美國OUTLET等跨國企業落戶。開展金山大道觀光帶和西部觀光帶的規劃與策劃工作,把現代商業中心、商務中心與旅遊度假場所的規劃、建設有機結合,發展完善廣州老城區缺乏的現代城市功能。開展餘蔭山房的保護與擴建,首期拆遷工作已經完成。積極應對“非典”帶來的負面影響,區財政撥款650萬元幫助旅遊服務企業渡過難關,安排200萬元進行旅遊宣傳促銷,成功舉辦了2003廣州(番禺)康體美食節,旅遊商貿行業迅速恢復。去年,全區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63.1億元,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億元,增長14.3%。
(五) 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政府職能進一步加強。
一是繼續全面推進國有、集體企業轉制工作,企業轉制率達到98%。加強區屬政府資產的經營管理,確保資產的保值增值,組建或籌建交通建設、物業管理和旅遊發展等投資有限公司。二是大力加強完善建築、路橋工程的招標和管理。應納入交易管理範圍的建築工程的進場交易率、招標率和公開招標率均達到100%,全年共完成工程招標214宗,中標總造價14億元,建築總面積90萬平方米。採取提高支付比例、根據施工情況分期退還保證金、增加安全生產、優良工程獎勵金、進度保證金等辦法,使市廣路5、6標段、金楓大道和S111線龍美至大同段道路改造等大型路橋工程的施工契約總金額比預算造價大幅降低。三是探索實施公共設施的社會化、市場化營運管理,通過招標委託深圳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前鋒淨水廠5年的經營管理。推進環衛事業改革,將清潔清運衛生考核結果直接同管理人員的收入掛鈎,把馬路、公廁和垃圾收運等部門改組成公司。四是進一步規範土地市場交易秩序,全年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和轉讓75宗。五是大力改革政府運作方式,推行公務員公共服務行為規範,建立績效評估和獎勵制度。大力推行部門綜合財政預算,建立完善公共財政的基本框架。加快電子政府建設,全面實現了區政府與全區各職能部門和各鎮(街)的光纖聯網,電子公文交換和電子印章系統正式啟用。新一輪審批制度改革進展迅速,完成第一批155項行政審批項目的清理,其中取消行政審批95項。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政府職能進一步向公共服務、營造環境和經濟調控轉變,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六) 加快科技進步和人才資源開發,各項社會事業和社區建設全面進步。
大力支持引導企業提升科研能力和套用先進技術。全年安排科技三項費用8693萬元,立項116項,立項率73.4%。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重點資助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環保和“三高”農業等高新技術領域項目。制定了《番禺區科技型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認定和管理辦法》、《番禺區科技企業孵化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等專項政策,安排了550萬元支持14家科技型企業的新產品研製和成果轉化推廣。目前全區三類科技型企業總數達到65家,初步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信息化建設躍上新台階。中心城區和全區主幹道光纖通信管道規劃編制全面展開,製造業信息化建設有新的進展,全區網際網路出口頻寬達到2.5G,網際網路用戶數超過18萬戶,其中寬頻ADSL上網用戶3.5萬戶,增長1.5倍。初步完成了基於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信息平台的調研、立項和部分基礎地形數據的收集工作。積極推進人才強區戰略,做好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工作。通過博士後工作站和留學人員創業基地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安排專項資金作為留學人員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經費。目前全區有1個獨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1個區域企業博士後工作站,下設4個博士後工作分站,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7名。
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事業有新發展。創建省教育強區工作進一步推進,新增3所省一級學校、7所市一級學校、2所省示範性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和3所市骨幹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撤併改造薄弱學校12所,新建、擴建校舍39所。投入經費5000多萬元,加強中國小計算機室及校園網的建設。“普九”成果得到鞏固,適齡兒童入學率國小達99.79%、國中達98.97%。高考上線和錄取人數較去年分別增長52%和17.8%;各學科的競賽取得好成績,總計1149人(次)獲省、市、區各級獎勵。推動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加強衛生規劃和管理,加快鎮級醫院改造,積極推進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新建2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3間農村衛生服務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76.6%。深化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衛生監督體制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改革,全面推行藥品、醫療器械招投標工作,積極探索辦醫主體多元化路子。新建公共體育場地8萬多平方米,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構建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積極打造文化品牌,開展23次“番禺風采”專場展演活動,舉辦第四屆星海藝術節和民眾文藝精品獎評選頒獎活動,觀眾人數超過30萬人(次),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和民眾文化創作工作得到加強。
文明城區建設和社區綜合管理邁出新步伐。至2003年底,共有64個項目被評為廣州市“四個一”樣板工程,在全市各區(縣級市)中名列第一。抓好大石洛溪新城、市橋康樂園、康裕北苑和沙灣東區等高標準文明社區創建活動,以及錦繡生態園、洛濤居南區和洛溪新城芳華花園等創建綠色社區活動,富豪山莊被評為“廣東省綠色社區”,全區共建成文明社區12個,文明村85個。清墳工作分階段鋪開,一批鎮(片)公益性骨灰樓建成並投入使用,依法查處違法私建的村級骨灰樓。人口自然增長率5.24‰,低於計畫任務3.26個千分點,人口計生各項指標取得了連續16年完成各項任務的可喜成績,連續6年獲省表彰免檢計生優質服務區稱號。宗教、僑務、外事、檔案、新聞、廣播等各項工作不斷推進。
(七) 認真解決好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大力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強對鎮村經濟建設的管理和引導。一是認真貫徹執行上級農村稅費改革精神,實施農民減負增收工程。2003年各鎮負擔農業稅任務2326萬元,比稅改前減少6557.6萬元;人均農業稅任務37.71元,比稅改前減少106.08元,減幅達73.77%,遠遠超出廣州市所提出的減少50%的要求。二是投入救災復產資金2092萬元,克服“伊布都”和“杜鵑”颱風等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魚窩頭大簡村段、東涌鎮西堤加固、南沙沙螺灣段、石基鎮前鋒至低涌段等主要水利堤圍建設工程基本完工。全區共安排水利投資24416萬元,完成土石方211.49萬立方米、混凝土方16.62萬立方米。三是積極探索農村建設用地管理的新模式,對沙灣河以北147條行政村村民住宅用地未來5年的規模進行了預測,完成了全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系統更新和耕地後備資源的調查評價工作。四是加強對徵用農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費用的管理,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231個村通過了農村財務管理電算化檢查驗收,通過率為75.7%。五是加快沙灣、石樓、大崗、欖核4箇中心鎮的建設,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和居住集聚,迅速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和就業服務體系。在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的基礎上,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正式啟動,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全面落實,有效緩解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至去年底止,全區參加養老保險的單位8933個,人數30.5萬人,共徵集社保基金71338萬元,支付各項待遇33757萬元。開展大學城11127名全征土地農民的社會保險工作,區財政當年投入1730萬元。大力開發就業崗位,推薦安置失業人員就業881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開展濟困助殘工程,加強勞動監察檢查力度,為勞動者追回工資、押金1152萬元,督促2781家企業與17.6萬名員工簽訂了勞動契約。
進一步抓好與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經濟社會管理。狠抓安全生產管理,認真落實交通、防火、生產、施工等各項安全措施,明確食品藥品生產、質量衛生安全責任制,確保人民生產生活安全放心。努力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加強對市場價格的監控,嚴厲打擊市場投機行為,深入開展打擊走私聯合行動和專項鬥爭,通過了兩年內實現所有公路基本無“三亂”首批檢查驗收。加強住房公積金管理,全區住房公積金歸集28539萬元,貸款13096萬元,分別增長76%和77%。加強房地產物業管理,將88家開發企業、11354萬元的物業維修基金納入統一監管。隨著各項民心工程措施的落實,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9元,增長7.2%;農民人均年純收入7763元,增長4.8%。
(八)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社會綜合環境不斷最佳化。
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誠信建設為重點的公民道德建設取得新成效。普法工作不斷深入,幹部依法行政、民眾依法維權的意識不斷增強。深入推行政務公開,制定《廣州市番禺區政府信息公開暫行辦法》。出台《廣州市番禺區行政規範性檔案管理(暫行)辦法》,確立了規範性檔案前置審查制度。採取座談會、實地調研、網上徵詢等多種形式,擴大政府規範性檔案制定的透明度。開設網上行政複議及有關行政執法投訴信箱,增強市民民眾和法人組織依法維權的意識。認真做好行政執法主體、執法人員資格認證等證件的換髮工作,提高執法隊伍的素質。認真辦理好各類議案、提案和建議。
繼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始終保持對各種刑事犯罪的高壓態勢。大力開展與“法輪功”邪教組織的鬥爭,實現了無進京上訪、無集體練功和無插播電視事件。結合“百日大會戰”行動,深入開展“打雙搶、挖盜車、緝毒品、清傳銷”工作,有效遏制刑事案件特別是重大刑事案件的發生。加強社區治安防控,全年共建成社區警務室267間,覆蓋率達100%。將創建安全社區和無毒社區相結合,全區建成安全社區74個,安全村245個,無毒社區37個,無毒村52個。加強對出租屋和非戶籍人員管理,推進IC卡暫住證管理系統。大力開展維穩及綜治宣傳,積極排查整治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依法妥善化解和處理各種不安定事件。健全信訪層級責任制度,加強信訪排查和查辦工作,信訪案件辦結率達98%,保持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同志們!過去的一年,是我們戰勝各種困難,經受嚴峻考驗,取得可喜成績的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區人民同心同德,辛勤工作的結果,是歷屆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礎,是上級和區委的正確領導,區人大、區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政府向所有為番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均經濟總量與廣州市原八區相比仍然偏低,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與中心城區的目標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還有相當部分的農村落後地區;二是社會就業壓力較大,部分民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社會保障體系還需不斷完善;三是經濟成長方式仍待進一步轉變,建設用地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生產力骨幹項目和支柱產業仍然有待引進和培育;四是社會治安狀況有待改善;五是一些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作風、工作效率還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有的是多年積累下來的,有的與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有關,有的是我們幹部隊伍中的個別同志長期形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引起的。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2004年工作意見
今年政府工作總的要求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緊抓 “泛珠三角”、“大珠三角”和廣州市“南拓”發展戰略制訂實施的重要戰略機遇,進一步確立科學的發展觀,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廣州市新中心城區為總目標統攬全局,按照區政府確定的發展思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城市規劃和布局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抓緊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經濟自主增長的動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以改革為動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大“三農”工作力度,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維護社會安定,開創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2004年,按照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根據巨觀經濟形勢,省、市重點項目建設進展以及市區管理體制調整等方面的情況,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工業總產值增長14%,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三次產業比例為6.4:54.6: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一)繼續積極配合省、市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
隨著廣州“南拓”重點項目的推進,今年我區的征地拆遷任務仍將十分繁重。我們將進一步牢固樹立大局觀念,繼續高度重視大南沙開發、黃欖幹線、南洲水廠原水管道、廣南變電站、捷運4號線等省、市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並為廣州新火車站的建設做好充分準備。總結廣州大學城征地拆遷安置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認真加以宣傳推廣。按照屬地負責制和以人為本的原則,認真做好民眾思想工作,積極做好協調配合,確保重點項目建設按計畫推進。進一步調動鎮村積極性,以民眾利益為出發點和著眼點,依法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緊緊抓住“南拓”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找準工作的著眼點和突破口,做好配套項目的規劃和建設,發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二)推動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階。
加快做好各項規劃,力爭全面完成各鎮總體規劃、中心組團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舊城改造規劃,以及沙灣鎮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舊城改造規劃的編制;完成中心組團城市設計和近期建設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重點地區5-6個村莊規劃和2-3個城中村改造規劃的編制。制訂好創建文明城區重點建設項目計畫,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體系。
強化經營城市理念,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設的投融資體系,形成基礎設施建設的良性循環,保持城市建設的高強度投入,加快構建城市化框架。一是加快三級道路網路建設。按照快速交通網路建設的近、遠期目標,安排好今年的建設項目,爭取金楓大道、市廣路等項目年內投入使用。抓緊推進京珠高速公路廣珠北段、新光快速路、東新高速公路和西線公路的建設,積極籌措東部高速公路項目,進一步發揮我區作為交通樞紐的作用。加快鎮村公路建設,推進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底化公路工作,促使區、鎮、村三級公路早日成網。二是按照“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提高”的思路,加大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帶動新舊城區的發展,營造便捷、舒適的生活環境。抓緊推進南區公園、西麗大橋、少兒活動中心、區中心醫院、公安新指揮中心、法院審判綜合樓、檢察院辦案大樓、東興國小、南區路網、仲元中學和象賢中學(擴建)以及全區骨幹道路完善照明設施等項目的建設。三是繼續抓好青山綠地和碧水藍天工程。組織好總面積近3.7萬畝的主幹道林帶和城市林區的規劃和建設,在抓好迎賓路、興業路、清河路、禺山西路、南沙大道、西環路沿線綠化以及大夫山森林公園和城區園林綠化的同時,加快金山大道和魚窩頭林帶建設,早日建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態環境。抓好大石鎮及小谷圍珠江岸線、沙灣河道岸線綠化整治以及市廣路、市良路及新建道路綠化工程。做好關閉石場的復綠試點工作。積極配合廣州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的工作,探索採取BOT等形式,加快推進鎮級污水處理廠、區鎮垃圾處理系統和垃圾綜合處理廠的建設,爭取到2005年全區達到市的生活污水處理率要求。實施水利規劃和水網整治,全面開展市橋河水系整治,建設一河兩岸“光亮工程”,把城市防洪排澇和生態景觀營造有機結合,改善城市水環境。
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反應快速、社會聯動的長效管理機制。貫徹落實國家4部委有關通知精神,大力開展土地市場清理整頓。探索採取多種方式,積極盤活閒置土地。適應我區城市建設大發展的要求,繼續規範建築市場秩序,狠抓工程建設質量和文明施工管理。繼續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查處力度,嚴厲禁止違法建設。發揚我區抗擊“非典”疫情的精神,發揮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積極作用,拆除主幹道兩邊不規範防盜網,整治橋東路、環城東路北段的不規範招牌廣告,並對大北路等路段的招牌廣告進行規範整飾和立面整飾。
(三)推動工業結構調整最佳化,鞏固經濟發展的基礎。
培育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開展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和發展規劃,鼓勵和吸引國家級的專業年會到我區召開。在現有精細化工、珠寶首飾、輸配變電、生物製藥、電子電器等行業的基礎上,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產品鏈條長、帶動能力強、在國民經濟中能起重大影響的生產力骨幹項目,爭創名優產品,建立產業發展新優勢。積極推進廣南、富山輸變電站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大電力設施保護力度,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
最佳化生產力的空間布局,加快推進工業集聚。整合工業用地和物流項目資源,儘快啟動新成立的萬鼎投資公司、龍楓投資公司等企業的運作,悉心打造番禺東部產業帶。抓緊開展汽車零部件、工業材料、工業裝備等行業招商,促進汽車產業集群化、跨越式發展。多渠道籌集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加快鎮級工業集聚,完善規劃標準,強化產業導向,提高產業集中度。進一步節約土地資源,著力增大投資密度,切實防止在土地上的投機行為。
搶抓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加快的機遇,全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工業集聚點為依託、以專業招商隊伍為基礎、以中介招商為紐帶、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招商體系。明確招商的重點國家和地區,抓緊整合招商網路,整體策劃包裝、宣傳和推介番禺優勢,大力開展產業招商、項目招商、以商引商和以情引商,切實改善投資軟環境。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於扶持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要求,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引導和鼓勵民間投資。建立企業信用風險投資體系,推動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重點民營企業與產業鏈的相關企業建立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的、穩定的協作關係,逐步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產業化協作的產業組織體系,防止和減少惡性競爭,建立整體競爭優勢。
(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經濟成長新亮點。
完善城市發展功能配套,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構築現代化大都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快規劃和建設現代商業中心、物流中心與旅遊文化休閒場所,爭取儘快形成完整的現代流通體系,打造一批經濟發展的新亮點。一是發揮我區發展服務業的空間及潛力,著力建設各類中高級市場。利用CEPA簽署所帶來的機遇,吸引高檔商貿、會展企業落戶,利用捷運口和快速道路交叉點,規劃建設各類專業性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通過加強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整合、提升我們原有的音響、水產、蘭花等市場的檔次和水平,加快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二是繼續加快漢溪物流中心、長隆商貿區、東區商業文化廣場、萬博中心和廣州交委物流中心的建設,加快金山大道和大學城南部的規劃與策劃,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三是積極推進海鷗島的開發,加快勘探開發番禺地熱資源,進一步完善旅遊服務網路和旅遊配套設施,舉辦旅遊產業發展國際研討會、國際馬戲節、世界大力士比賽等大型活動,吸引國際知名旅遊企業和品牌酒店落戶,樹立番禺的旅遊品牌,打造珠三角地區的旅遊休閒度假中心。四是發揮番禺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將文化建設與旅遊業緊密結合。以建設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嶺南園林景區為目標,整修餘蔭山房,加強對寶墨園渡假區的管理。加快星海紀念館等項目的規劃和建設。積極申報沙灣鎮和石樓大嶺村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發展具有濃厚民俗文化韻味、有珠三角水鄉特色的精品旅遊。五是繼續加強對房地產業的引導管理,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五)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探索農村快速城市化的有效模式。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精神,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做好農業發展的區域規劃和產品結構布局調整。根據廣州農業“三個圈層”的發展規劃,繼續調整生產結構,著力培育和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在“3998”和“129988”工程的基礎上,有重點地扶持和培育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出口和技術諮詢企業,進一步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水利三大會戰”,全面開展新一輪農村土地承包工作,全部完成標準化農田建設,逐步開展全區河涌綜合整治。
積極探索農村快速城市化的新模式。一是配合廣州大學城等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千方百計地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和就業安排問題,解決好被征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問題,使省、市重點項目的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村民利益緊密結合。二是積極穩妥地做好農村建設用地的流轉集聚。鼓勵開展村與村之間的用地置換,儘量促使各村在工業集聚點或商貿集聚區都有一定的發展用地。積極推進區、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堅決遏止違法用地和建設,促進農村集體土地資源高效、合理、集約利用。三是探索由區或鎮成立農村集體資產經營服務和管理的非營利機構,在明確的法律關係基礎上,指導、幫助各村對經濟發展用地或物業資產進行統一的規劃建設和招商經營,促進村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抓緊推進以股權固化為重點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並逐步向現代股份制轉變。四是把“城中村”的改造納入舊城改造總體規劃,開展“城中村”改造試點。區、鎮投入部分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作為啟動,鼓勵引導村級經濟投入“城中村”改造,並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納社會資金。五是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大對困難村的扶持力度,增強困難村“造血”功能。六是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工作,使其能夠儘快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的轉變。
(六)全面深化各項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經濟活力。
建立公有企業發展的長效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健全公有資產管理體制,推進廣東南沙港橋股份公司的申報上市。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整合物業、旅遊、房地產等方面的公有資產,促使公有資產保值增值。
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和以人為本的民眾觀,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快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研究和制定,完善重大項目決策的專家諮詢和公眾參與制度,加強監察機制和體系的建設。建立健全政府政務公開制度,積極面對傳媒、面對公眾。探索對前置審批環節實行並聯審批和告知承諾制,分步實行網上受理行政審批,對重點企業和成長性企業實施“綠色通道”制度。進一步加強機關作風建設,以推行公務員行為規範為契機,建立有效投訴機制,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樹立務實、高效的政府形象。
根據市區財政管理體制調整的情況,進一步明確劃分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健全公共財政基本框架,進一步調整支出結構,嚴格預算管理,壓縮一般性行政經費支出,加強政府採購等支出管理工作,強化“收支兩條線”管理,逐步擴大國庫集中支付範圍,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按照保重點、壓一般的原則,在確保政權運作和各項事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落實重點基礎設施、重點引進工業項目和物流中心的建設資金和配套資金,使財政安排更多地體現加快發展的要求。
進一步落實再就業目標責任制,加快建立資金多元化、制度規範化、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抓好鎮級勞動保障平台建設,鼓勵各鎮(街)因地制宜組建保全、清潔、綠化維護等各種類型的專業服務公司,解決當地農民就業問題。抓好非公有制企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工作,引導被征地的村和農民把一定比例的土地補償費用於購買社會保險。借鑑老城區社區建設的經驗, 加快推進鎮村社區建設。加強安全生產各項管理,落實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此外,抓緊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分配製度改革。
(七)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促進各項事業快速協調發展。
大力建設文化強區,增強全社會的進取意識和現代觀念,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上新台階。按照省委、省政府所提出的廣義文化概念,認真制訂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各項規劃和措施,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好文化建設,共同營造有利於全區和各部門、各行業、各企業發展的文化氛圍,共同發展文化市場,積極挖掘歷史文化名牌,打造文化新品牌,繁榮文化藝術。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加強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指導,加大創建文明社區力度,堅持開展“番禺風采”廣場文化展演,大力扶持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傳統藝術和民俗活動。積極開展全區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加快新聞出版和廣播事業的發展。培育和弘揚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提高社會公民道德水準和文化品位,提高城市整體文明程度。
進一步調整資源配置,繼續推進科技、人才、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加強科技工作的調研和規劃,加快建立完善科技投入產出評估體系,推動軟課題研究,提高科技項目立項與科技費用的管理水平,加快組建科技風險投資公司,積極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努力做好科技工作“一個加大,四個調整”,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調整項目管理方式、支持重點、使用方式以及科技服務手段,推動科技三項費用的使用由單一形式向項目撥款、科技項目貸款貼息和信用擔保等多形式轉變,從無償使用向有償和無償相結合轉變。繼續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完善人才庫和專家庫的建設,採取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策略,大力引進高層次和緊缺專業的科技人才,帶動科研生產項目的發展。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按照“結合實際,拉近距離,突出特色,提升教育”的思路,力促學校(幼稚園)上等級,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支持引導民營教育發展,加快教育布局調整、教育信息化、示範性學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兩個隊伍等五個系統的建設,努力使番禺成為全市第七個省教育強區。加快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堅持預防為主方針,持續不懈地做好以非典型肺炎和人禽流感為重點的傳染病防治工作,搞好愛國衛生運動。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穩妥推進衛生醫療系統內部的經營機制、人事制度、分配製度等改革。逐步放開醫療市場,繼續探索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辦醫模式,促進醫療產業的發展。完善藥品和醫療器械的招標採購制度,加快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進一步提高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配合廣州市做好申辦2010年亞運會和創建全國一流體育強市的工作,努力辦好區運會。實施全民健身計畫二期工程,舉辦各類體育培訓和區級群體活動,加快培育體育市場,提高公共體育設施的利用率。不斷加強社區建設和人口計生工作,力爭成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區。
(八)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營造安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推進依法治區,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堅持和完善報告工作制度和通報情況制度。加強與政協、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各界人士的民主協商和聯繫,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繼續推進基層民主選舉。拓寬規範性檔案的發布和社會監督渠道,加大對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符合政府職能轉變要求檔案的修改或者廢止的力度。配合《行政許可法》和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審批人的自由裁量權和審批隨意性,完善行政審批後續監督制度,完善和落實依法行政和行政執法監督制度。加強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努力減少“不知告、不會告、不敢告”的狀況,健全法律保障和法律援助體系。依法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繼續深入清理各項收費,支持推動企業信用信息網路建設,完善市場信用體系。
加強社會環境綜合治理,加大維穩工作力度。一是繼續開展創建安全社區和無毒社區活動,切實做好治安重點地區和治安突出問題的排查整治工作,深入開展嚴打整治專項鬥爭,堅決打擊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暴力犯罪。二是主動適應新形勢要求,加強對社情民意的收集和分析,完善落實各項信訪工作制度,切實做好征地拆遷、勞資糾紛、下崗失業等方面矛盾的化解工作。三是加大與“法輪功”邪教組織的鬥爭力度,加強對出租屋和非本市戶籍人員的管理,嚴厲打擊非法傳銷和“六合彩”,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加強對安全生產和交通消防的監督管理,努力營造安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各位代表,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我們將以國家、省和市的發展戰略為指導,進一步團結各方力量,整合可調配的所有資源,不斷增強執政為民意識、機遇意識、大局意識和創新意識,加快發展,真抓實幹,以新的作風推動各項工作上新的台階,把番禺的區域綜合競爭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努力把番禺早日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的中心城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