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內容
各位代表:
我代表花都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3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新一屆區政府以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上級工作部署,堅持“發展第一,經濟第一,工業第一,汽車第一”的發展思路,緊緊依靠全區人民,抓住機遇,奮發進取,經受住了非典疫情的嚴峻考驗,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全面進步,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花都區生產總值達到229.28億元,比上年增長14.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11億元,增長9.07%;實現稅收總額41.97億元(含海關關稅14.11億元),增長43.78%;完成外貿出口3.87億美元,增長14.2%,超額完成市下達的出口任務;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52億元,增長58.1%,總量躍居全市第四位,增幅名列全市第一。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31.08億元,增長19.78%。職工年平均工資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7836元和6560元,增長18.21%和3.06%。
過去一年,我們堅持突出重點,圍繞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和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重點問題,明確工作目標和政策措施,狠抓落實,著力推進,以點帶面,推動各項工作不斷深化,在八個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工業發展勢頭迅猛,帶動作用更加明顯。 去年,我區繼續大力實施“工業興區”發展戰略,強化了工業經濟對財政增長的龍頭作用,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全區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達到509.2億元,增長24.16%,工業增加值134.88億元,增長19.4%。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6.3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73.9%。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78.83%,拉動全區經濟成長11.14個百分點,已經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支柱產業不斷
壯大,聚集力進一步增強。 汽車、皮革皮具、金銀首飾三大支柱產業發展迅速,成為壯大全區經濟總量、增加出口、帶動民眾致富的龍頭。去年花都汽車城經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為全省目前唯一的汽車產業基地,並被納入全省工業發展總體布局。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乘用車公司在我區正式成立,全年生產汽車66134輛,實現產值114.82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22.55%,交納稅金16.5億元(含關稅),占全區稅收總額的39.31%。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
獅嶺)皮革皮具節,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皮具之都”的影響力,促進了皮革皮具業加快發展,皮革皮具業實現產值45億元。金銀首飾加工業增長強勁,實現產值2.7億元,同比增長430%。
——一、三產業穩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 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花卉、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紮實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田水利建設得到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9.21億元。積極採取調減稅等措施,克服非典不利影響,扶持餐飲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餐飲、旅業、娛樂業穩中有升,汽車、住房、通信產品銷售不斷攀高,拉動消費升溫。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14億元,增長12.5%。
——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經濟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面對非典嚴峻考驗和激烈的區域競爭,全區上下迎難而上,主動出擊,積極應對。區鎮兩級共組織境外招商42批,接待外商87批1242人次。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資新措施新辦法,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改進招商方式,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新項目大幅增加。全區新批企業897個,投資總額47.13億元,增長分別為21.22%和27.78%。二是利用外資繼續高速增長。全區新批外資項目107個,增長59.7%;契約利用外資2.78億美元,增長30.96%;實際利用外資2.02億美元,增長66.8%,增長率全市第一。三是大項目增多。引進投資額超500萬美元的項目11個,比上年增加4個;世界500強企業已有7家落戶花都,實現了新的突破。東風乘用車公司、廣州優尼衝壓有限公司、日立優喜雅公司、萬寶井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等大項目落戶花都,越堡水泥廠開工建設,東風日產乘用車研發中心和美國聯邦快遞確定落戶花都,為我區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四是外商投資來源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日本和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在我區的直接投資明顯增加,在新批契約外資中的比重達到42%。五是行業招商、園區招商成效顯著。引進汽車零部件企業42家,總投資超過20億元,其中投資額超千萬美元的已達5家,汽車產業基地引進項目32個。皮革皮具行業引進企業48家。金銀首飾企業從無到有,短短兩年時間累計引進50家。六是對內招商取得成效,民營經濟穩步發展。新發展個體工商戶4293戶,新增註冊資金9277萬元,累計個體工商戶達到17866戶,註冊資金達到2.6億元;新發展私營企業738家,新增註冊資金3.96億元,全區私營企業已發展到2423戶,註冊資金22.49億元,分別增長30%和50%。12月份,市政府在我區召開了利用外資工作現場會,對我區的招商引資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城市面貌進一步改觀,宜居宜商環境更加優越。 重視抓好規劃工作,組織開展了重要產業園區的規劃工作,拉開了獅嶺中心鎮的規劃建設序幕。加快推進重大工程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實施民心工程為重點,完成了一批市政道路的改造,鏡湖大道、風神大道已建成通車,梯面鎮至西坑村的道路擴建改造工程按時完成,鳳凰中路、鳳凰南路、雅瑤中路的建設工程和打通“斷頭路”的工作正抓緊推進,迎賓大道改造工程已經啟動。完成了田美河的整治工程。建成花果山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並在廣州市城市景觀工程考評中獲得第三名。行政村村村通水、通有線電視工程順利完成。城市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大,全面開展文明城區創建工作,舉辦了四場“城市管理論壇”,成立了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構,加大了城市環境的整治力度,開通了城市建設管理區長專線電話,解決了許多有關城市衛生、環境治理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市民投訴辦結率達到94.35%,滿意率達到89.67%,市容面貌明顯改善。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民眾對我區環境衛生的滿意率為全市最高。在去年市創建文明城區綜合考評中,我區的城市環境管理在全市各區中並列第一。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啟動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工程,狠抓工業污染源治理,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推進整治關閉泥石場工作,梯面鎮剩餘的87個泥石場已全部關閉。
——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新成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去年,我區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發展先進文化與發展生產力緊密結合起來,啟動了創建教育強區、體育強區、文化先進區、衛生城區工作。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績,有兩個科技項目分別獲得省、市科學技術二等獎,我區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高考省大專上線率連續11年名列廣州原四個縣級市首位。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成立了以博士、碩士和高級人才為主要會員的花都海豚俱樂部,區人才市場為社會提供了1萬多個就業機會。衛生事業不斷進步,榮獲“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區”稱號,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農村衛生、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和藥品監督工作得到加強,取得了防非典鬥爭勝利,我區成為廣州市唯一沒有發現非典型肺炎病例的行政區。民眾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廣場文化方興未艾,我區被確定為2004年全國汽車場地越野賽年終總決賽的舉辦地。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不斷加強,進一步穩定了低生育水平,完成了市下達的人口與計畫生育任務,順利通過了省的飛行抽查和年終考核。重視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574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創造性地做好了軍轉幹部和隨軍家屬安置工作。審計、統計、物價、編制、外事、僑務、台務、口岸、武裝、氣象、保密、檔案、地方志、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績。
——民主法制建設開創新局面,社會秩序穩定。 去年,我區繼續貫徹“依法治區”方針,切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確保了社會穩定和諧。堅持向區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認真辦復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365件。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不斷進步,榮獲“全國村民自治模範區”稱號。強化了行政監察工作,加大了政府採購力度和反腐倡廉力度。高度重視信訪工作,辦理民眾來信來訪2317件(次)。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保持“嚴打”高壓態勢,重點加大對“兩搶”、“兩盜”案件的防範打擊力度,刑事發案率比上年下降1.7%,維護了社會治安大局的穩定。據權威部門調查,民眾對我區社會治安好轉的認可率和在我區工作生活的安全感均排在全市各區(市)首位。開展了包括道路交通安全在內的安全生產十項專項整治,進一步促進了我區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以農資、食品、汽配、建材等專項整治為重點,嚴厲打擊各種制假售假違法犯罪活動和哄抬
物價、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重拳打擊非法傳銷和變相傳銷,維護了廣大民眾利益和我區的良好形象。
——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 按照建設高效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了部分經營服務性收費。進一步加強區政府投資服務中心和項目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建設,實施網上並聯審批、企業網上年檢,整合區政府網路資源,重新組建了區信息中心,全面推行網上辦公,政府網站和電子政務建設得到加強,提高了工作效能。推廣區公安分局辦證大廳的經驗,實行“陽光行政”,積極開展便民服務。深入開展行風(機關作風)評議活動,進一步促進了機關作風的轉變。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是我區經濟飛速發展的一年,是兩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成果的一年。一年來,全區人民團結一致,奮力拚搏,在推進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中,知難而上、迎難而進、齊心協力、勇於開拓,展示了新時代的花都人民嶄新的精神風貌,全區人民日益增強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已經成為花都進一步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強大動力。在此,我謹代表區政府,向作出積極貢獻、付出辛勤勞動的全區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誠的感謝!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各界人士,向駐花單位、駐花部隊官兵,向關心和支持花都發展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誠摯的謝意!
各位代表,成績已經成為過去,未來在召喚著我們。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在前進中還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區的經濟總量仍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二是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仍比較突出;三是城市管理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城市的功能、形象、基礎設施和文化氛圍需要進一步改善。四是政府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環節,政府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需要不斷強化;依法行政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還需進一步深化,政風行風建設力度還要不斷加大。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04年工作安排
2004年我區發展形勢繼續看好,四大因素推動經濟繼續加速增長。一是汽車因素。東風乘用車公司整車生產能力擴大,汽車城的大規模開發建設,以及東風、日產繼續擴大在花都投資,一批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工建設,將極大地增強汽車產業聚集力,汽車工業發展將出現新高潮。二是機場因素。廣州新國際機場正式啟用,美國聯邦快遞正式落戶新機場,機場帶動區的建設將正式啟動,機場效應更加凸現,將帶動物流業、高新科技產業等空港產業的發展,出現新一輪招商熱潮。三是廣州大都市因素。撤市變區,納入廣州總體發展規劃,市的一些重要交通設施(機場、機場高速公路、西二環高速公路、輕鐵等)在我區建設,廣州中心城市輻射更加增強,不僅提升了花都區域形象,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四是人的因素。我區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政府效率不斷提高,社會治安大局穩定,宜居宜商環境、生態環境更加優越,地區形象和地位不斷提升,“思發展、謀發展、謀大發展”成為人心所向,省市領導高度重視、寄予厚望、大力支持,都成為我區加快發展強大的推動力。我們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判斷,2004年將又是我區經濟快速發展之年。我們將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好形勢,牢牢把握當前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努力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快花都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及省委、市委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區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區委十一屆二次全會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按照加快經濟發展、搞好城市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圍繞“奮鬥三五年,再造新花都”,把花都建設成為“活力時尚新城區,山水田園花之都”的目標,抓經濟建設,促協調發展,推文明進步,突出抓好生產力骨幹項目、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市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城市化進程,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力度,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確保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確保社會秩序穩定良好,確保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貫徹上述總體要求,必須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繼續貫徹“二、三、一”的產業發展方針,繼續落實“發展第一,經濟第一,工業第一,汽車第一”的發展思路,打機場牌,推“汽車年”,積極實施大項目、大產業、大區域帶動戰略,集中資源,集中力量,全力加快花都經濟發展。
貫徹上述總體要求,必須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核心,突出抓好“四個切實做到”:即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切實做到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在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切實做到提高人的素質,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在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同時,切實做到不斷改進和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在全面建設花都現代化的進程中,切實做到調動和發揮區、鎮兩個積極性。
貫徹上述總體要求,全區人民必須團結一致,萬眾一心,迎難而上,開拓進取,以百倍的信心、昂揚的鬥志、飽滿的熱情和奮發的精神投身於建設花都、發展花都的波瀾壯闊的滾滾熱潮中。
2004年全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花都區生產總值增長13%,工業總產值增長18.5%,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0%,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12%,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
為完成上述目標,必須重點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重點抓經濟,增強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實力。
經濟是實現協調發展的基礎。在未來的競爭中,特別是在廣州新一輪結構調整中我區要爭得有利位置,使廣州生產力空間布局和城市空間結構朝著更有利於我區發展的方向調整,使我區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我們必須突出重點抓經濟,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引進新的發展要素,打造新的經濟成長極,壯大花都經濟發展實力。
抓好一批產業關聯度高、產品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生產力骨幹項目建設。繼續大力發展汽車、皮革皮具、金銀首飾三大支柱產業項目建設,推動支柱產業不斷壯大規模。一是大力發展汽車產業。要以“汽車年”為契機,以東風乘用車公司為龍頭,舉全區之力,聚全區之人氣,發揮一切可以發揮的優勢,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辦法,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爭取更多的汽車零部件大項目落戶花都,延長汽車產業鏈條,不斷壯大我區汽車及其相關產業的規模。加快推進東風乘用車公司15萬輛生產線工程竣工投產和優尼衝壓、日立優喜雅、萬寶井等汽車零配件重點項目建設,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為乘用車研發中心做好選址和動工建設工作。二是加快皮革皮具業的發展。繼續做大做旺獅嶺皮革皮具城,不斷發展壯大皮革皮具工業,抓好獅嶺皮具品牌創建工作,積極籌備辦好第四屆中國(獅嶺)皮革皮具節,把獅嶺“中國皮具之都”建設好、發展好,不斷擴大皮革皮具業的規模和影響力。三是積極扶持金銀首飾加工業。加快推進台灣珠寶貿易城的規劃和建設,加強引進金銀首飾企業和台灣珠寶企業,使我區金銀首飾加工業迅速壯大。同時,大力推進越堡水泥廠、碧桂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實施“扶大扶優扶強”戰略,積極鼓勵企業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引導扶持國光電子廠、星冠化工廠、萊合精密廠、宏昌膠粘帶廠、永大不鏽鋼廠等優勢企業爭創名牌。
繼續大力改善重點區域的招商環境。按現代化城市標準重點抓好汽車產業基地的規劃建設,力爭三、五年內將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城市化於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區,使之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切實落實加快汽車產業基地發展的有關政策,不斷拓展汽車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渠道,加快落實省農行10億元基礎設施貸款,加快推進主幹道建設及飛鵝嶺公園、管委會辦公大樓、生活配套區的規劃建設,集中力量整治東風乘用車公司周邊環境,使汽車產業基地成為能夠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高素質企業投資的重要平台和載體。加快園區資源整合,不斷改善園區的招商環境,發揮各鎮的比較優勢,發展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特色產業群,做強搞活鎮級經濟。
加快發展空港經濟和第三產業。以新機場正式啟用為契機,積極發展空港經濟。堅持以機場帶動物流,物流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依託新機場,繼續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利用聯邦快遞落戶的帶動作用,重點發展機場物流和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建設廣州北部國際物流中心和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今年抓緊做好機場產業規劃布局和引導,搞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堅持高質量適度發展房地產業,改善人民民眾居住環境和提高城市品位。認真配合做好合和、碧桂園、祈福、雅居樂、新鴻基等知名企業在我區的投資開發工作。充分利用我區北部山水資源,加快旅遊業發展,做好旅遊資源開發規劃,搞好旅遊基礎設施,抓緊王子山森林公園規劃和丫髻嶺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建成王子山森林公園,使旅遊業成為推動我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全力抓好招商引資。著力引進投資額大、帶動力強的項目,引入一批戰略投資者,大力引進跨國公司、國際大財團的資金、技術、關鍵設備以及高科技人才。突出重點地區招商,主攻日韓,挖掘港澳,吸引台資,開拓歐美,不斷最佳化吸收外資結構。著力抓好特大型項目的跟蹤工作。堅決落實各項招商引資系列政策,對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區域和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實行“三零”政策——政府土地“零收益”、行政管理“零費區”、政府服務“零距離”;實行“三優先”——政治優先、政策優先、政務優先:優先給予重大貢獻的投資者政治待遇,優先給予投資者政策優惠,優先提供政務服務。堅持政府主導招商和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相結合,實行“走出去”和“引進來”招商相結合,園區招商與企業招商相結合,按國際慣例要求,不斷創新招商引資的手段和方法。突出抓好產業鏈延伸性招商、園區群體性招商,實現合作一戶、帶動一片。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繼續打好“民營牌”,旗幟鮮明、堅定不移地繼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積極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更多的創業者、民營企業家湧現出來。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條件,認真抓好《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儘快出台各項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在政策上、政治上和服務上給予民營企業更多的重視和關心。對全區各類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只要符合產業政策,都扶持和鼓勵其發展。鼓勵民營企業探索新的機制、新的體制,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水平。
認真做好“三農”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04〕1號),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作為全區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以加速農村城市化為中心環節,以加快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為主要途徑,以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為重要保障,堅持“以工興農”、“以工富農”的方向,推動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繼續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化都市型農業,推進特色效益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積極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擴大農產品出口。高度重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和動植物疫情防治工作,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落實好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措施。繼續抓好獅嶺省中心鎮建設試點,促進全區中心鎮、中心村建設,鞏固提高農村“通水、通電、通電話、通水泥路、通有線電視”的水平,進一步促進農村城市化。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覆蓋全區的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制定實施中青年村民素質教育工程,加強對農民教育和培訓,引導農民改變生活方式,樹立創業精神。
(二)突出規劃抓城建,提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承載力。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營造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環境,不僅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全面適應,局部提高”的方針,以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為核心,以規劃為龍頭,按照“拉開建設,規劃先導,交通先行,生態優先”的思路,著眼長遠,考慮未來,既兼顧近期建設,更考慮長遠目標,推動城市建設和管理再上新台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布局。配合市做好花都片區發展規劃和進行中心城區總體規劃修編。抓好各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包括重點產業園區部分重要區域和地段的控規以及城市景觀設計、道路網路、市政管線、商貿網點、旅遊產業等專項規劃。按照現代城市的標準,按照“用地集中、開發集約、產業集聚、能量集合”的要求,堅持整體協調、合理布局、完善配套的原則,深化重點產業園區的規劃,推動園區向規模化、城鎮化發展,以園區承接新增量、培育新產業、營造新布局、增創新優勢,促進城市化。
不斷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以廣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申辦亞運會為契機,積極配合,增加投入,加大城市建設和管理力度。今年主要完成新街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迎賓大道改造工程、新都大道跨鐵路高架橋工程和鳳凰南路、鳳凰中路、雅瑤中路、三東大道東延線建設工程以及花都廣場到汽車城、到獅嶺(國際)皮革皮具城沿線的改造工程,啟動天貴路從三東大道至平步大道的貫通工程,搞好風神大道延線和平步大道跨鐵路橋規劃設計,抓好汽車產業基地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主動配合搞好機場高速公路北延線二期、西二環高速公路和50萬伏輸變電站的規劃建設。開展新水廠的規劃建設工作,解決全區發展用水問題。以加強社區服務為重點,積極推進社區建設。強化城市綜合執法工作,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城市環境整治力度,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繼續整治城區“六亂”和交通秩序,整治部分農村髒、亂、差問題,改變城鄉面貌,完成廣州市創建全國衛生城市下達給我區的任務。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快城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抓好重點污染源企業的污染防治和監控工作,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全面實施“青山綠地”和“藍天碧水”工程,抓好造林綠化和對關閉的泥石場進行全面復綠以及淤塞河床的清淤工作,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三)創新體制抓改革,努力強化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加快推進改革,加快體制創新,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目標和要求,抓住有利時機,以消除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重點,大膽進行體制改革和創新。
穩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省市、關於機構改革的部署,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為導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推進行政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實現政府職能從經濟監管型、事務型向服務型、戰略指導型、統籌協調型的轉變。適應我區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趨勢,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辦事效率,使我們的思路、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儘可能地與國際接軌,按照國際慣例辦事。在事業單位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加強崗位管理為重點,規範按需設崗、競聘、上崗、以崗定酬、契約管理等環節,建立起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用人制度。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公務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機制和高層次、特殊專業人才的準入機制、薪酬機制,完善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簡審批事項,簡化行政審批方式。進一步清理、取消與《行政許可法》相牴觸的行政許可,規範審批流程,建立和完善審批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對現行的項目立項、工商註冊登記、項目報建等審批程式進行整合,以提高項目辦理速度為目標,加快推進審批制向登記備案制、核准制和告知承諾制的轉變,縮短審批時限。積極實施政務公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內容的審核制度,營造公開、公正、規範、便捷的行政環境。加快通關速度,對龍頭企業實施“便捷通關”的措施,為重點企業提供“特殊快速通道”服務。
創新城市建設管理體制。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細化城市發展規劃,積極探索建立政府統籌、政府管理與社會化管理相結合的城市土地、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等城市資源管理體制,打破壟斷,引入競爭,鼓勵社會資本在公平競爭條件下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和市政公用企業經營,有償轉讓城市公益性基礎設施的所有權、經營權和城市公用行業的特許經營權。
深化財政改革,加強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核心,全面試行部門預算,完善轉移支付及“收支兩條線”、政府採購等各項制度。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對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的支持力度。強化公共工程、財政資金和基金的管理,從源頭上、制度上防止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積極研究和適應新的財政體制改革的新形勢、新情況,解放思想,開動腦筋,調整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手段,為全區城市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
(四)以人為本抓協調,增大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合力。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加強對優勢產業、重點科技計畫項目的扶持、協調和指導,繼續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繼續抓好獅嶺鎮省技術創新工業鎮和製造業信息化工程試點示範鎮建設,扶持以金大基因為龍頭的花都科技生態產業、芙蓉博士新材料工業、擎天電器等特色科技產業發展。加快信息技術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方面的推廣套用,積極打造“數字花都”。
積極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全面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深入推進人才高地建設,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完善人才管理機制,抓好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人才管理規範化和人才流動合理化。以產業發展為依託,積極實施海內外人才集聚工程,努力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專門人才為我區經濟發展服務。推進人才評價的科學化、社會化,建立以公開、競爭、擇優為導向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努力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環境,做到事業造就人才,環境凝聚人才,機制激勵人才,法制保障人才,項目吸引人才。
不斷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按計畫積極推進創建教育強區各項工作,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積極實施“示範性高中建設工程”、“職業教育221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最佳化布局撤併弱國小校工程”及“教師繼續教育工程”五項工程,按先易後難、分步推進原則,抓好等級學校創建工作,支持有條件的鎮加快創建教育強鎮。深化教學改革,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最佳化教師隊伍,啟動“名教師名校長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積極推進文化先進區建設。以先進文化引領城市文化,營造現代城市文化氛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鎮級文化站和社區文化建設,推進鎮級廣播電視垂直管理體制改革和有線電視村村通光纖工程,不斷提高有線電視覆蓋面。進一步活躍以廣場文化為龍頭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繁榮文化事業,充分挖掘我區眾多歷史文化遺蹟舊址和民間文化亮點,著力打造“文化花都”,大力促進文化與地區經濟的融合。
加強公共衛生和體育事業建設。健全公共衛生應急處理機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完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城市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健康教育體系和財政經費保障體系,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落實好“周末衛生日”制度,加強防非典和禽流感預防工作,確保人民民眾生命安全。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大力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綱要》,努力構建親民、便民、利民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使創建體育強區工作紮實推進。
促進其它各項事業發展。落實計畫生育齊抓共管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進一步加強國防教育,廣泛紮實開展“雙擁”共建活動。認真落實優撫安置政策,關心重視老齡工作,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切實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繼續做好審計、統計、外事、僑務、台務、氣象、保密、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力爭創造新的業績。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開展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創建活動,積極開展以“誠信花都”為主題的優質服務競賽活動,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自覺接受區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虛心接受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堅持定期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辦好人大議案、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民眾團體的參政議政作用,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機制。加強基層民主建設,進一步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保證人民民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五)關注民生抓保障,維護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
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項民心工程”,著力解決民眾生活中的突出問題,使城鄉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
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把控制失業率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工作目標,大力支持勞動密集型和服務型企業發展,鼓勵全區企業積極吸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下崗職工和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尤其要幫助弱勢群體就業。加快我區勞動力市場建設步伐,逐步建立促進就業的社會責任體系,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開闢就業門路,大力拓展社區就業,鼓勵和組織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落實下崗失業人員的職業培訓政策,加強就業、轉業、轉崗培訓,做好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引導農民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失地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完善“三條保障線”工作。按照省、市的部署和“五統一”“六到位”要求,儘快做好我區社會保險基金全區統籌工作,建好各鎮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力爭使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保障水平基本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相適應。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社會保障資金籌措機制,促進社會保障基金的良性循環。加大城鄉低保工作力度,做到應保盡保。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穩步開展我區醫療保險業務,今年開始實施我區的醫療保險。
加強社會救助幫困工作。加強低收入家庭的社會救濟和救助,建立和完善標準定補、特殊救濟、政策扶持、社會救助“四位一體”的長效機制,促進扶貧幫困的制度化和經常化。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引導全社會力量開展互助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