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番禺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番禺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番禺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工作回顧
2004年是現代化新中心城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的目標,加快發展、最佳化結構、統籌兼顧、深化改革,實現了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快速、協調推進。
(一)落實巨觀調控各項措施,經濟成長速度與效益同步提升。
按照國務院和省市的部署,全面開展了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清理,有效抑制經濟運行中各種不利因素,全區經濟發展呈現出強勁勢頭。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70.94億元,同比增長15.3%;地方財政收入27.24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30.0%;實際利用外資5.65億美元,增長65.7%;外貿出口66.10億美元,增長30.7%。以落實巨觀調控為契機,大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按照"穩一產,抓二產,促三產"的工作思路,促進產業結構的最佳化調整,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7.4:58.6:34.0調整為6.8:59.1:34.1。
工業生產持續、快速發展。工業總產值突破一千億元大關,達到1065.98億元,增長16.2%。全面開展閒置用地和歷史用地的調查摸底,大力開展促進工業集聚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積極推進現代產業園、跨國產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節能科技園和沙灣珠寶產業園的招商。合理調劑工業用電,力保重點企業正常生產。積極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推動規模項目建設投產,增強民營企業競爭力。開展工業定位與政策研究,明確工業發展路向。工業經濟運行質量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4.49億元,增長14.7%。
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不斷增強。明確科技三項費用的投向重點,支持光機電一體化的數控加工工具機創新技術研究、電子新技術、新產品研究和輸配變電、精細化工等行業的發展。籌備組建科技融資擔保機構。全年受理申報科技計畫項目297項,比上年增長88%,經認定的三類科技型企業達到82家,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初步建成涵蓋各鎮(街)、局的光纖網路協同工作平台、數據中心、應急指揮及重點公共行業信息化系統。
第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快。按照廣州新中心城區的定位,加大現代服務設施建設力度,開展現代商貿業發展政策研究。鑽匯珠寶首飾中心落戶百越廣場,易發商場改造工程全面鋪開,東方家園建材超市落戶萬博中心,一批國內知名的連鎖銷售企業相繼進入我區。成功舉辦了2004年旅遊文化美食節。去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24億元,增長38.6%,增幅創近十年來的新高。
(二)迅速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城市發展取得喜人成績。
去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7.20億元(按項目所在地統計),增長52.3%,總量位居全市第一。積極配合推進"南拓"項目的建設,為南洲水廠原水管廊、105國道擴建等省、市重點項目徵用(或收回)土地3116畝,拆遷建築物12.8萬平方米。一批事關我區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投資150多億元、堪稱"全國一流"的廣州大學城一期正式開學,廣州港南沙港區一期工程和南沙港快速路投入使用,捷運3號線、4號線、京珠高速番禺北段、新光快速路等建設順利推進,廣州火車新客運站、東二環高速公路等項目正式動工。
圍繞城鄉建設發展的要求,繼續完善規劃體系。沙灣、化龍等鎮的總體規劃已獲批准,欖核、大崗、靈山、石基、大石、魚窩頭、石樓等鎮的總體規劃已送審,完成了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和送審。開展了加油站、中國小布點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周邊道路及用地控制等規劃編制,加快推進星海文化廣場、中心城區綜合交通等專項規劃。
加快區、鎮、村三級市政設施建設。去年,全區投入資金6.1億元,新建、改建和擴建公路114公里、橋樑27座。投入4億多元,完成了番禺汽車客運站、福德路二期、市橋三橋擴建、中央公園、南區公園、德興大橋、番中二校區及6條城區道路無障礙通道改造等重點市政工程,南珠路、青新路、光明南路、德興南路、西麗南路、農校路和仲元中學擴建等工程加緊推進。市廣路鐘村飄峰至敬老院段和祈福食街至丹山平交段的擴建工程已完成,西線公路南段北斗大橋至欖核段主線已拉通,橫瀝支線段和馮馬二村至瀝心沙大橋段已竣工。前鋒淨水廠進入調試運行。投入398萬元,在城區道路、閒置地等植樹5萬多株,城市綠化景觀得到改善。
以"創衛"為契機,加大城市管理力度。重點抓好市橋中心城區的"五小"、"六亂"、城中村、農貿市場、建築工地、居住小區等專項整治,查處各類違章案件14萬宗,清拆違法建(構)築物17.4萬平方米,整治不規範防盜網10.1萬平方米。"創衛"工作通過了省檢查考核。成立城市管理辦公室,強化城市管理職能。開展了改進街道管理體制的調研工作。接管了大學城39.4公里的市政道路和10所大學、4個村的垃圾收運工作。
(三)高度重視快速城市化中的"三農"問題,農業農村工作開拓新局面。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成功克服高致病禽流感及乾旱、鹹潮等災害的影響,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制定了34個農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區農科所等4家企業被廣州市認定為2004年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至去年底止,全區已建成1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擁有3個省名牌農產品、9個市名優農產品。以機耕路建設為重點的標準化農田建設工作全面完成。農田機耕率達99%,水稻機械化收割率超過70%,走在全省和全國的先進行列。開展1萬多畝魚塘的標準化整治。抓緊水利"三大會戰"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新建、加固和整治堤圍17.98公里、水閘7座、排澇站36座,完成河涌清淤46公里。二是中心鎮建設成效初步顯現。市、區投入中心鎮專項資金3225萬元,帶動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使中心鎮服務功能不斷完善,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三是農村經濟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區已有46個村實施了股份固化,274個村通過了農村會計電算化的檢查驗收,萬頃沙、大崗的35個村實行會計代理制,19個鎮(街、區)的270個村實行了會計委派制。積極妥善處理村集體"機動田"的歷史遺留問題。四是農民減負濟困工作有新進展。率先在全市免徵農業稅,免徵金額2275萬元。區鎮兩級補助3600多萬元,減輕村級對農村"五費"的責任和範圍,加大對困難村的扶持力度。去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56.88億元、增加值31.74億元,分別增長5.3%和5.2%。
(四)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創建省教育強區工作進一步提速。去年,創建省教育強鎮1個,2個鎮通過了省督導組的驗收。加大中國小校布局調整力度,全年撤銷麻雀學校38所,新擴建學校42所,學校布局日趨科學、合理。至去年底止,全區共有中國小校320所,創建省、市一級學校(幼稚園)51所、區一級學校(幼稚園)123所,上等級學校數居廣州市各區(市)之首,"普高"率達91.1%。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全年共1727人次獲省、市、區級學科競賽獎勵,中考各科總平均分超出廣州市總平均分8.11分,高考上線人數居廣州各區(市)第一位。中國小教育裝備水平上新台階,教學儀器配置總體水平在廣州地區位居前列。
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啟動中心醫院建設,逐步開放醫療市場。組建區衛生監督所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強傳染病網上直報的網路建設,有效控制傳染病的發生。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果,啟動了"家庭病床"服務,已有18個鎮(街)建立醫保服務網點。大力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按照鎮村一體化的原則,動工興建15個農村衛生服務站,新建、改建農村公廁40個,區財政撥款800萬元進行農村改水工作。至去年底止,全區共有5個省衛生鎮、23個省、市衛生村。區、鎮財政投入近1100萬元,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吸引了53.4萬農民參加,覆蓋率達90.7%,並率先通過計算機網路實現了現場理賠。
文化體育事業繁榮活躍。"番禺風采"廣場文化成績喜人,番禺廣場被評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和廣東省"十佳文化廣場"。開展"愛心永遠"送電影下鄉活動。民眾性文藝創作和交流活動有新突破,沙坑女子舞龍隊和沙涌鰲魚舞隊進京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55周年文藝演出。建成了藏書30萬冊的電子圖書館,冼星海紀念館已進入施工。開展支持廣州申辦2010年第十六屆亞運會系列活動。舉辦2004年"禺山杯"、"蓮花杯"龍舟賽,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區運會。多次開展對外體育交流活動,競技體育再上新台階。促進鎮、村、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推進體育協會實體化進程。
"人才強區"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番禺區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公共服務行為規範》全面實施,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順利開展,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在全省同行中率先獲得海外交流服務資格。全面啟動經濟普查,統計信息化建設有新進展。全面完成清理歷史遺留墳墓工作。計畫生育工作連續17年完成年度計畫,成為全省首批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區。
(五)構築新型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大力推進城鄉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城鎮就業形勢良好,登記失業率僅1.7%。大力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區、鎮兩級投入3000多萬元,在全區21個鎮(街)建成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實現了區、鎮信息聯網,全區305條村和98個居委都基本建立起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工作站。大規模舉辦各類招聘活動,發動1114家企業提供職位46100個,成功介紹就業16802人。市、區財政安排445萬元,資助農民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出台鼓勵用人單位招用本區勞動力的政策,由區再就業專項資金給予工傷保險補貼和職業介紹補貼。全區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提高,參保人數突破30萬人。
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得到加強。全年納入低保範疇3506戶,全區發放保障金841.5萬元;另區財政增撥63.43萬元專款,用於發放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物價補貼。發放各項救助金370多萬元,受助民眾達1.2萬人次。落實自然災害救濟費和糧差價補貼款共208萬元。開展農村巡回醫療服務,醫務人員下鄉500人次,送醫送藥16萬多元,服務民眾1.4萬人次。關注老年人福利事業,全年建成"社區星光老人之家"7個。
在經濟發展和民心工程的帶動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社會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7116元,增長10.4%。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988元,增長10.2%。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8418元,增長8.4%,增幅創近七年的新高。
(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持續開展專項嚴打整治行動,保持對犯罪分子的高壓態勢。廣泛開展"創安"工作,強化出租屋和非本市戶籍人口管理,嚴厲打擊"六合彩"、傳銷和變相傳銷。全年立案14774宗,比上年下降2.7%。深化與“法輪功”邪教組織的鬥爭,全面推進創建"無毒社區(村)"工作。完善信訪制度和網路建設,努力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和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維穩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通過了廣州市考評驗收。加強消防安全工作,加大"打假"和"打私"工作力度,大力整治冷凍品交易市場,加強對重點食品的質量監管,強化對酒類和藥品生產、銷售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擾亂和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各種行為。
(七)深入開展多項改革,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去年,各級政府堅持向人大報告工作,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重大事項提請人大審議;加強與政協及各方面的聯繫,自覺接受監督。在此基礎上,重點開展了幾方面的改革:一是實行鎮級財政體制改革,全面實行部門預算,壓減非實務性開支,強化預算剛性,初步建立起公共財政的基本框架。二是全面啟用電子公文交換系統和電子印章系統等電子政務套用系統,大大提升了全區各職能部門和各鎮(街)的辦公自動化水平。三是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清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區制訂的規範性檔案近600份,完善和落實行政複議和行政執法監督制度。對區屬具有行政許可職能的部門和單位進行了全面的檢查,進行了第二輪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共清理了55項行政審批項目。同時,制訂審批操作規程,減少環節,簡化手續,改進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16場。四是積極推進企業轉制工作,強化公有資產管理,抓好關停、租賃企業的資產管理,積極探索實行年薪制企業的轉制。五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啟動交通投資和物業兩大資產經營板塊的運作,發揮公有資產的籌資功能和資產營運能力。
同志們!過去的一年,是我們戰勝各種困難,經受嚴峻考驗,取得可喜成績的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區人民包括在我區工作的所有外來人員同心同德,辛勤工作的結果,是歷屆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礎,是上級和區委的正確領導,區人大、區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政府向所有為番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發展仍面臨不少矛盾和困難:一是經濟結構有待進一步最佳化,產業集群優勢不明顯,經濟成長方式仍待進一步轉變。二是城鄉建設和管理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與中心城區的目標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社會就業壓力較大,特別是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較為突出,社會保障體系還需不斷完善。四是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社會治安狀況有待改善。五是一些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作風、工作效率還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有的是多年積累下來的,有的與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有關,有的是長期形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引起的。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科學管理,統籌協調,落實責任,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5年工作意見
2005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我們要在大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基礎上,堅定信心、加快發展,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有效地處理好發展、穩定與改革的關係,切實做好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推進廣州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的建設。
一要把握髮展主動權,繼續加快發展、健康發展。認真落實巨觀調控政策,牢牢地把握新一輪全球製造業轉移、泛珠三角合作以及內地和香港更緊密經貿合作以及廣州市"南拓"等重要戰略機遇,最佳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增強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要以城市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人民民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增強城市綜合競爭能力。
二要大力促進城鄉社會的穩定和諧。繼續高度關注"三農"工作,大力建設城鄉就業培訓和服務體系,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穩工作,促進公共資源的均衡合理分布,營造富有現代文明氣息的社會新風。
三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加快各項改革的步伐。開展審批流程再造,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公共事業建設,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有資產營運體系,為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2005年,區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和區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建設廣州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的目標,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最佳化經濟結構和城市布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整治,深化各項管理體制改革,增強地區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005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地方財稅總收入與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農業總產值增長5%;工業總產值增長14%;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3%;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外貿出口總值增長20%;社會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長4%;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為實現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重點抓好十項工作:
(一)積極配合推進"南拓"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為我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進一步深入認識和大力宣傳"南拓"項目對我區發展和民眾利益的重要作用,積極配合推進省、市重點項目的建設。深入細緻地做好民眾的思想工作,著眼於調動基層和民眾的積極性,支持和配合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繼續採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落實征地拆遷補償和安置重建工作,做好廣州火車新客運站、大學城二期、捷運2號和4號線、廣南變電站等省、市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確保項目順利建設。採取有力措施,嚴控和查處違法建設,按時交付建設用地,為區域長遠發展打好紮實基礎。加強對大學城、南沙港快速路等建成項目的管理,做好捷運、高速公路出入口配套路網及其它服務設施的規劃與建設,進一步發揮"南拓"項目對地方稅收、就業、科研、招商等的帶動作用。
(二)大力推進市政建設,營造"兩個適宜"的城市環境。
在積極配合推進上級項目建設的同時,加強規劃,整合資源,加快推進區、鎮重點市政項目的建設,大力拉開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進一步發揮規劃在建設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加快完成各鎮的總體規劃、重點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的編制,調整番禺片區的工業規劃,力爭完成中心城區中區和舊城改造、沙灣鎮區北區和舊城改造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加快中心城區綜合交通規劃的編制,逐步解決城區交通日漸堵塞的問題。
繼續加快以道路交通為重點的市政設施建設。實行資本運營,加快建設東新、平南、廣明等高速公路,推進北二環、景觀大道、金楓大道、南區路網等地方道路建設,構築過境交通幹線、城市主幹道、火車站、捷運互聯互通的大交通網路。積極探索城市建設新模式,多方籌措資金,統籌區級市政項目建設。紮實推進中心醫院、星海文化廣場、平康公園二期、西麗公園、德興公園、漢溪隧道、水晶宮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抓好東環路、橋興大道、平康路、迎賓路龍美段至機電山莊立交等道路的立面整飾和景觀建設。
(三)加強城鄉環境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配合廣州市"城市管理年"工作的開展,堅持"一手抓適應、一手抓提高","一手抓建設、一手抓管理",大力抓好城鄉環境整治和城市綜合管理。
大力抓好"藍天碧水"和"青山綠地"工程。以"堤固、岸綠、水清、面潔、景美"為目標,配合前鋒淨水廠的投產,著手市橋河水系的綜合整治,實施中心城區河涌清淤,切實改善城市水資源環境。探索採取BOT形式,政府投入啟動資金,加快區鎮垃圾綜合處理系統建設。加快魚窩頭、金山大道和大夫山森林公園等林區的建設與改造,推進大石鎮和小谷圍珠江岸線、沙灣河道岸線和市橋河一河兩岸的綠化整治。抓好迎賓路、市廣路、禺山大道、金山大道、清河路和南沙港快速路等城市主幹道的綠化工作,在每個鎮建一條綠化樣板路和一條文明生態村。
配合推進廣州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的各項工作,加強城市綜合管理。加強對建築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強化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區、鎮(街)城管的長效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杜絕新的大規模違法建設,將違法建設制止在萌芽狀態,確保中心城區主幹道及各大出入口無違章搭建現象。抓好重點區域、路段和社區的綜合治理。深入整治內街巷、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的"六亂"現象,改善市容景觀。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擴大保潔範圍,改善人居環境。
(四)繼續做好"三農"工作,建設健康和諧的新農村。
加強"三農"工作,是建設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的重要環節。要緊密結合廣州"南拓"戰略的實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落實我區《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努力走出一條有番禺特色的農村快速城市化新路子。
繼續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按照廣州農業"三個圈層 "的發展規劃,堅持面向城市、面向出口,培育和發展具有本區優勢的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生態觀光休閒農業。繼續增加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投入,區財政列支不少於2000萬元進行立項及配套上級資金扶持,積極培育優勢主導農產品生產基地,爭取在近年內培育出1個國家級、2至3個省級和一批市級的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整合資源,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實現我區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管理。
加快中心鎮和中心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按照"今日中心鎮、明日衛星城"的目標定位,調整制定各鎮的各層次發展規劃。爭取兌現落實用地、資金等優惠政策,引導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促進中心鎮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要加強對農村建房工作的引導,積極推動中心村建設,加快舊村改造步伐。以小谷圍街4個保留村改造為試點,探索"城中村"改制的可行路徑。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緊水利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全面開展水利"三大會戰"。加快水產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完成1.5萬畝魚塘的標準化整治。推進圍內排灌系統整治試點工作,完善全區機耕路管養維護體制。
做好村級換屆選舉工作,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村委會的換屆直選工作,鞏固發展基層民主。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特別是加強對農村征地補償款的管理,全面實施鎮(街、區)村會計信息電腦聯網,深入推行村務、財務公開,引導村民自治工作健康開展。大力推進農村股份固化步伐,探索更高效的農村公共設施和物業的投資和營運機制,促進農村集體資產增值保值。
(五)緊緊抓住工業不放鬆,鞏固地方經濟的基礎。
目前,我區工業總體上是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後一階段,工業發展到了從中期向後期過渡的重要轉折時期,工業自身結構調整和高度化的工作仍任重而道遠。作為廣州未來的新中心城區,番禺要加快發展現代工業、都市工業,為地區全面、可持續的發展提供重要而紮實的基礎。
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和重點行業。深化工業發展的定位研究,重點發展輸配變電、汽車零配件、電子電器、金銀首飾加工、精細化工等主導產業和新興行業,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升級。明確現代、新聯等重點工業集聚區的發展重點和準入條件,最佳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加快形成以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產業化協作的產業組織體系,建立我區產業競爭的新優勢。
堅持不懈地解決"用地難"的問題。做好新增建設用地的報批,繼續爭取解決已上報的批次用地;促使產權關係清晰、符合城市規劃並具備使用條件的閒置用地進入清理程式;想方設法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為工業發展提供有效載體。
大力提升工業增長的質量。努力解決影響工業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整合各級發展資源。根據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將招商引資從政策招商轉變為產業招商。加強二、三產業的聯動發展,鼓勵企業開展系列化投資,延伸價值鏈條,形成產業"族團"。要努力改變金銀首飾加工企業"兩頭在外"的局面,實現在番禺設計、生產、銷售的一體化。制定並落實番禺區錯峰用電的措施,努力實現全區科學、有序用電。
依靠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提升工業發展水平。要充分發揮區科技三項費用的作用,加大對優秀項目的扶持力度,加強科技中介服務,加快融資擔保體系的建設。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全面推進我區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充分運用大學城的科教優勢,爭取建立高新技術園區。加強經貿合作,引導部分低附加值的行業和工序向外轉移。實施"走出去"戰略,扶持我區企業開拓國外市場,鼓勵企業參加國際大型博覽會。進一步發揮各類商會、協會作用,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亮點。
近年來,隨著港口、捷運、火車站和高速公路的迅速建設,番禺作為珠三角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不斷提升,新居住和商貿中心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物質基礎和體制基礎日趨雄厚,文化底蘊、自然環境、教育科研等後發優勢不斷發揮。在此條件下,我們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逐步形成重點突出、優勢互補、立體式、多層次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業。做好現代商貿業的發展定位和重點商業網點的規劃。加快番禺廣場周邊、大北路、南區商業中心等三個商業圈的規劃建設,研究解決迎賓路和繁華路各類市場和商場的改造問題。發展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專業市場,支持大型第三方物流和大型工業企業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努力引進國際著名品牌的商家來我區經營或管理商場、酒店,發展連鎖經營等新業態。力爭在漢溪地區啟動現代商貿中心的建設,引導利豐公司加快啟動物流中心的新一輪建設,扶持萬博中心健康發展。
穩健發展房地產業。加強房地產開發的引導和管理,著力解決市場化開發所引起公共配套設施不足、交通服務薄弱、社區建設落後等問題。加大調研力度,摸清房地產小區配套設施情況,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案;結合3、4號線捷運出口規劃,推進公交服務進小區,實現小區與公共運輸的無縫連線。
做大做強旅遊業。加強旅遊宣傳,修編番禺旅遊總體規劃,啟動西區旅遊景觀帶的建設,與大夫山森林公園隔路相連、相互結合,增強中心城區的休閒度假功能。推進餘蔭山房和沙灣古鎮的改造建設,積極支持和加快蓮花山港客貨運口岸改造、蓮花山遊艇俱樂部、南澳航空俱樂部、麗江明珠旅遊定點劇場等新項目的建設。配合易發、鑽匯、沙灣珠寶等大型購物場所的建設,提高遊客在我區的消費水平。
(七)大力轉變政府職能,建設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
緊緊圍繞政府四大職能,以推進電子政務建設、事業單位改革和財政體制改革等為契機,進一步明確政府的定位,探索公共產品的不同投資模式,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源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實現從無限政府到有效政府的轉變。
將"電子政府"和"陽光政府"的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實施政府審批流程再造工程。建立健全行政審批事項公示制度和監督機制。加快完成對現有審批流程的梳理和整合,切實做好審批條件的清理與規範化工作,建設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務管理體系。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建立審批業務網上申報和並聯審批的信息化公共服務管理系統,提高政府的審批透明度和工作效率。通過加強政府入口網站建設、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建立和健全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通互動機制。認真落實《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貫徹執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工作。
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建設。大力推進財政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體制改革。著手建立各部門人員、資產、業務和事業發展資料庫,為加強預算管理提供依據。積極探索加強預算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擴大國庫集中支付範圍,研究政府採購資金的直接支付辦法,提高財政支出效益。探索建立績效評價機制,對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為政府未來投資的公建項目提供參考依據。
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按"先試點後全面,先入軌後完善,先抓大後抓小"的工作思路,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轉變衛生行政部門職能,實現從重點管理向全行業管理轉變。出台實施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整體方案,抓好義務教育,搞活非義務教育,促進教育投資的社會化和規範化。
繼續大力推進企業轉制。對年薪制企業積極推行多種形式的轉制,爭取在今年全部完成企業轉制工作。啟動和理順交通、物業、信息管網等公有資產經營公司的運作,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完善的分配、考核機制和人事制度,儘快啟動實質性的投資發展計畫,發揮籌資功能和投資能力,啟動各重點工業集聚區和商貿中心的建設。
探索開展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整合資源,合併規模過小的社區。加強對街道工作的領導,建立條塊結合的良好協作關係,明確部分街道和職能部門分支機構管轄的範圍。增強街道財政的稅源激勵機制,提高街道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好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建設新型社區,力爭達到省、市創建文明街道社區的考核要求。
開展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投資項目的"登記備案"制度,積極推進"核准"制度,爭取將一批重點經營性項目和市政項目列入省、市重點工程計畫。加強稽察工作,及時協調解決重點項目建設遇到的問題。
(八)加快發展各項事業,建設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環境。
在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的基礎上,要繼續加大力度,加快發展與現代化新中心城區要求相適應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事業。
向創建教育強區的目標努力衝刺。加大創建省教育強鎮,省、市一級學校的力度,加快調整中國小校布局,促進辦學條件的整體最佳化和均衡發展。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建設區教育信息網,完善並共享網上教育信息資源。建立和完善各項幫扶農村教育的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加大城區對農村教育的支持。鞏固提高"普九"和"普高"成果,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科研引領教學改革的深化,推進德育創新,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進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發展,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構建具有番禺特色的學習型社會。
大力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快中心醫院建設,探索建立公立醫院運作的新機制。加強重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完善傳染病的報告網路,提高應對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強鎮村醫療機構的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廣大農民提供以保大病為主的醫療保障。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努力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區。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現代文化。挖掘、保存、繼承和發展傳統藝術,大力培育現代人文精神,用先進文化引領城市文化建設,用濃郁的文化氛圍凝聚人心,推動城市發展。以開展"水晶宮"整治和星海文化廣場等文化建設為契機,建設更多娛樂休閒兼備的文化綠地,推動社區文化的發展。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拓展農村文化活動場所,發展街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逐步建設地區圖書館網路體系。確立星海文化品牌,努力打造"華南都會、文化水鄉"的番禺特色文化。
加大創建體育強區工作力度。配合2010年亞運會設施的建設,做好城區體育設施規劃等籌備工作,抓好區中等體育運動學校建設,做好英東體育場(館)的維修改造,增加公眾性全民健身設施項目,緩解城區公共體育設施的不足。支持各級和社會興建公共體育設施,進一步培育和規範體育市場,發展體育產業。
群策群力,協調推進各項事業發展。認真辦理好各類議案、提案和建議。加強工、青、婦工作。大力推進"人才強區"戰略,進一步加強公務員、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不斷推進物價、宗教、僑務、外事、檔案、新聞、廣播等各項工作。加強人口與計生工作,不斷完善物業小區計生管理,進一步落實流動人口計生屬地管理措施,爭創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
(九)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整治,營造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目前,我區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又處於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和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多項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城鄉治安形勢較為緊張,維護社會穩定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必須想方設法、努力不懈地抓好各項治安和維穩工作。
加強流動人員管理,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大對黑惡勢力、爆炸、殺人、綁架等嚴重暴力犯罪以及盜竊、搶奪、搶劫等多發性犯罪的打擊力度。嚴厲打擊走私、吸毒販毒、"六合彩"賭博、傳銷和變相傳銷、傳播淫穢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對娛樂場所的經常性檢查,加大對出租屋毒品犯罪、賭博活動的摸查和打擊力度,鞏固"無毒社區"、"無毒村"工作。向科技要警力,向管理要效率,實施"警務前移"和"警力下沉"戰略,健全以巡警為龍頭、派出所民警為依託、群防群治力量為補充的治安巡邏工作機制。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強出租屋和非本市戶籍人員管理,加強警務人員隊伍建設,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力求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
加強信訪工作和社情民意調查。認真排查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重點解決好征地拆遷、勞資糾紛、"外嫁女"上訪問題,努力把矛盾和糾紛消除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確保民眾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妥善處理和解決。進一步落實對“法輪功”人員的回訪制度和跟蹤幫教責任制,防止反覆,鞏固轉化成果。
(十)以人為本,為人民民眾創造優質的生產生活環境。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區政府的一切工作以廣大人民民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高度重視民生民心,切實解決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和公平問題。
積極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重點抓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大對農民培訓資金的投入,結合我區產業發展路向,加大對職高的扶持力度,改革職業技術教育模式,促進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加快建設三級職業介紹網路,發揮上級重點項目的帶動效應,積極解決農民再就業問題。
努力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引導全征、半征地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社會養老保險,並加大對農村合作醫療的財政補助。繼續開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實施跟蹤服務,促進困難群體再就業。做好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監察工作,加大調研力度,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城鄉困難民眾的生活水平。拓展法律服務領域,不斷擴大法律援助和普法工作的覆蓋面。
促進公共資源均衡分布,不斷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大收入再分配的調節力度,努力解決困難民眾的就醫、入學和住房問題,扶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促進區域發展協調一體。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嚴厲查處無證照生產加工和銷售食品等違法行為,保障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 和"放心糧"。加大安全生產工作力度,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及侵權行為。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營造公平競爭和誠信守法的市場環境。
各位代表,今年區政府的各項工作涉及全區長短期的發展,涉及到城鄉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任務光榮而艱巨,意義重要而深遠。讓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建設現代化新中心城區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紮實工作,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努力促進番禺更新、更大的發展,讓番禺人民的生活更美好,番禺的環境更美麗,番禺的現代化事業更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