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予以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4年主要工作情況回顧
  2004年是我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上新台階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及區委九屆二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不斷加大“商貿升級、旅遊帶動、科教興區、環境最佳化”四個戰略的實施力度,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地區經濟加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實現了“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工作目標。
  一、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圍繞“一街、二路、三園、四區、八場”以及一批特色專業街的發展格局,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加強規劃引導、資源整合和對外經濟合作,地區經濟保持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15.68億元,比上年增長11.64%;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68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11.4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4.60億元,增長68.67%;職工年平均工資31272元,增長13.47%。
  (一)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有新提高
  商貿經濟發展步伐加快。重新規劃上下九商業步行街購物圈布局,引入新的商業元素,積極實施品牌經營,全面最佳化步行街經營業態結構,步行街銷售收入達19.10億元。稅收達9390萬元,比上年增長74.21%。積極推進康王路、中山七、八路和荔灣路等重要商業地段的開發,新光百貨等大型購物中心相繼開業,引入國際連鎖企業集團家樂福超市等知名企業和集團總部,鞏固擴大了華林玉器街、源勝工藝街等特色專業街,進一步增強了康王路沿線及其周邊地區的商業氛圍。專業市場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新增紅遍天服裝城、環球國際鞋城和南方大廈數碼城等大型專業市場12個,擴大經營面積逾10萬平方米。2個國家級市場升級改造工程進展順利,黃沙水產市場擴建一期工程已封頂,清平中藥材市場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基礎建設。地區商品銷售總額完成959.41億元,比上年增長26.33%;市場成交額完成58.83億元,同比增長18.55%。其中,我區重點扶持的中藥材、水產、鞋業、文具、五金、服裝針織、通訊電器、裝飾材料等八類專業市場成交額達40.30億元,占全區市場總成交額的68.50%。
旅遊重點項目順利推進,產業化水平和知名度不斷提高。配合市創建國家最佳餐飲旅遊城市工作,基本完成了廣州美食園一期工程和西關大屋保護區內街整飾,促進西關民俗風情旅遊和飲食文化有機結合。穩步推進沙面歐陸風情旅遊區整治,完成了沙面北岸“光亮工程”和城市雕塑小品建設。華林禪寺復建工程和寺前綠化廣場的規劃、立項工作已完成,建成了十三行綠化小廣場,增設了反映十三行商業文化的雕塑和壁畫,整治整飾了陳家祠周邊環境,華林寺禪宗文化旅遊區、十三行商埠文化區和陳家祠文化休閒區的旅遊氛圍進一步增強。積極整合特色旅遊元素,廣泛開展區域性旅遊互動合作,開發多門類、多層次的“西關風情之旅”品牌線路,全區日均旅遊人數達19.61萬人次。
  設計、廣告等新型服務業發展已見成效。建成廣州設計港(示範區)和廣州(荔溪)諮詢服務園,吸引了香港雨田設計中心等41家知名設計企業和服務型企業進駐,成為華南地區首個以工業設計為主體,兼及財務諮詢、公關、廣告等多個行業的服務型企業集聚地。
  (二)新型工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
  堅持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進一步調整最佳化江高、聚龍工業園企業結構的同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通訊設備、納米材料等新型工業,積極推動科工貿一體化。先後建成了荔灣科工貿園和科技產業園示範園等新園區,總面積達2.8萬平方米,引入科技型企業14家。留學生科技園建設穩步推進,孵化出華銀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優秀科技型企業。地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42.43億元,比上年增長6.40%。
  (三)經貿合作和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抓住我國與東協等國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及“9+2”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重要契機,積極實施“外引內聯”戰略,建立全市首個正式掛牌的CEPA創業園,首次在區外(香港)舉辦大型新春招商活動,通過多層次、寬領域招商,加強招商前置服務和貼心服務,有力地促進了與泛珠三角地區在商貿、旅遊、服務業等方面的經貿合作。全區實際利用外資584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2.78%;外貿出口總值完成8580萬美元,同比增長17.37%。
大力引導和扶持民營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和“走出去,引進來”戰略,不斷最佳化環境、放寬政策、改善服務、完善管理,進一步壯大民營經濟發展規模,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去年民營企業總數達4525戶,比上年增長41.41%,占全區企業總數的70.19%。有3家企業的納稅總額進入廣州民營科技企業前10名,5家企業被評為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湧現了全國、省、市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22個。民營企業銷售收入達187.07億元,比上年增長3.30%。
  (四)公共財政和國有資產管理進一步加強
  進一步完善街道協稅護稅考核機制,全面加強稅源培植和零散稅源代征代管工作,地區稅收收入達66.87億元,比上年增長45.03%,稅收總額創歷史最高水平,進一步最佳化了財政收入結構。以成立區財政國庫集中支付中心為契機,穩步推進國庫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部門預算範圍,科學集中財力,不斷加大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社會保障等民心工程的投入,有效地保障了公共服務發展的需要。大力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和盤活工作,促進資產最佳化配置,實現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二、城市建設和管理力度加大,城區環境進一步改善
  以“三創”(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和文明城市)活動為契機,堅持規劃先行,全面統籌,整體推進,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步伐,規範城市管理,鞏固提升了“兩個適宜”的文明城區形象。
  (一)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配合市完成了珠江隧道口改造和廣佛放射線拆遷建設工程。實施了大坦沙一中路、科技園路建設,完成了和平路、恩寧路、龍津西路以及荔灣路等9條道路的路面和設施改造。全區新增道路面積9330平方米,維修改造道路面積1.51萬平方米。道路總面積達70萬平方米。基本建成陳家祠廣場停車場。改造了西場社區、長樂社區等地的17項市政設施,有效改善了“水浸街”現象。
(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成效
  編制實施《荔灣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加強環境執法監察和污染源治理,積極推進澳口涌、沙基涌、荔灣涌等河涌整治和荔灣湖水綜合改造,不斷鞏固“噪聲達標區”和“煙塵控制區”工作成果,大氣、水、聲等主要環境質量指標均達到或優於國家標準,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我區被評為市環保目標責任制達標單位。
  結合城區改造,積極推進“青山綠地”工程,實現了由見縫插綠到規劃建綠的轉變。建成西焦公園和大坦沙河沙綠化廣場、四九畝小遊園等5個綠化廣場,總面積達4.3萬平方米。深入開展“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廣泛調動居民民眾參與城區綠化工作的積極性。全區新增綠地面積14萬平方米,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三項指標分別比上年增長了21%、15%和18%。我區被評為市林業工作先進單位,南源街和平新村社區等15個社區被評為省、市“綠色社區”,西關培正國小等7所學校被評為省、市“綠色學校”。
  (三)城區環境日益整潔有序
  圍繞“三創”目標,設立城市管理區長專線,形成責任明確、齊抓共管的長效管理機制,以重要商業地段、重點專業市場、主幹道沿線以及肉菜市場周邊為重點,不斷深化城區“六亂”和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加強閒置工地管理,推進拆違復綠工作。全區共清理“六亂”12.24萬宗,拆除違法建設面積12.71萬平方米,拆違復綠面積1.96萬平方米。成立“城中村”改造專項工作小組,針對橋中地區治安、消防、環境衛生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整治無證經營、“三合一”等違規生產經營場所1100個,拆除違法建設面積10.3萬平方米,橋中地區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了14%,實現了“六個明顯”(刑事案件明顯下降、打擊防控能力明顯提高、治安秩序明顯好轉、民眾安全感明顯增強、基層基礎工作明顯加強、生活投資和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的工作目標。我區順利通過了國家、省愛衛會檢查組的調研檢查。
(四)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實行公安民警、保全員、治安協管員“三支隊伍”聯動,突出抓好治安複雜地區和“雙搶”、“兩盜”等突出治安問題的整治。依法加強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管理,積極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全區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9.56%,破案率上升7.28%。進一步健全基層勞資糾紛調解機構,規範勞動用工管理,加大人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力度,及時有效地防範和化解了一批涉及面廣、涉及人數多、持續時間長的群體性事件。認真落實道路交通、安全生產和防火安全生產責任制,推進非公有制小企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試點工作,深入開展火災隱患“大排查、大整改、保全全”活動,堅決取締不符合出租條件的出租屋。社會治安秩序保持平穩態勢,逢源街耀華社區等單位的綜治和維穩工作受到中央綜治委檢查組的充分肯定。區公安分局刑偵技術室被評為全國一級示範刑事科學技術室,多寶街、嶺南街派出所被命名為全國一級派出所,我區被評為省禁毒工作先進集體和市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先進單位。
三、社會各項事業成效顯著,城區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人口素質和城區文明程度,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最佳化科技發展環境,科技實力全面提升
  扶持萬寶、高士等一批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積極協助企業開展技術立項,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我區有10個科技項目列入國家“973計畫”和“火炬計畫”。打造了“養生保健到荔灣”和“科普網路傳萬家”兩大科普品牌,樂賢坊國小、市第4中學被中國少年科學院評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我區成為國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廣東省唯一項目單位。新建區醫療衛生信息網路,完善了社區寬頻服務網、政府公共服務網、教育專用網和政府寬頻內部辦公網,信息化綜合指數提高到119%。我區被評為廣州市社區信息化先進單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建設部評為全國數位化城區示範區,並獲得國家信息產業部頒發的“全國地市電子政務套用綜合獎”。在2002—2003年度推動科技進步實績考核中,我區名列全市第一。
  (二)鞏固教育強區建設成果,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堅持學校改造與學校布局調整、等級學校建設、學校軟硬體建設相結合,新建學校12所,全面完成32所用地特困學校改造。示範性高中1中建設順利推進,大坦沙校區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全區新增學校用地面積17.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96萬平方米,增量比例分別達到58.12%和58.33%。人民中路國小等7所學校晉升為市、區一級學校。紮實推進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去年中考平均總分503.75分,高考平均總分530分,重點線上線率12.79%,均在全市各區(縣)名列第二。
(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建設文化先進區
  積極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進行了第四次文化資源普查,新增各類文物線索112條,修復開放了錦綸會館、詹天佑故居和塔影樓等一批歷史建築和名人故居。大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和民眾文化網路建設,在沙面選址建設新文化館大樓,打造新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舉辦了“西關文化活動年”、羊城國際粵劇節等大型文化活動,進一步弘揚西關文化品牌。文藝創作水平不斷提高,我區改編創作的粵曲《情醉珠江》榮獲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中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我區被評為省實施《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區,逢源街被評為省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華林街荔廣社區等4個社區被評為市先進文化社區。
(四)最佳化整合醫療衛生資源,構建中醫藥特色衛生服務體系和區域公共衛生防疫體系
  以創建有中醫藥特色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為目標,大力推進衛生綜合改造、衛生信息化、人才、體制創新、中醫建設、衛生監督與疾病預防控制“六大工程”建設。多渠道投入資金近1億元,完成了區屬醫療機構的最佳化重組,並按照“一街一中心”的模式調整最佳化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布局。全區新增社區衛生服務場地面積1萬平方米,增量比例達190%;醫療衛生業務場地面積達8.3萬平方米,是創建前的1.4倍。大力推進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畫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建立健全以區中醫醫院為龍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以國醫館為輔助的中醫藥特色衛生服務體系。大力推進辦醫體制改革,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社會承辦,彩虹等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範圍,初步實現了“小病到社區,大病在醫院”的醫改目標。高標準改造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完善了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區衛生監督所為核心,其他醫療機構聯動的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體系。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大力加強除害防病工作,全區未出現重大傳染病病例。我區被評為全省唯一的有中醫藥特色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價我區創建工作“規劃好,思路清晰,全方位推進,六大工程考慮周到、全面,成績顯著,全國少有”。
  (五)創建省體育先進區,增強人民體質
  積極實施競技體育金牌戰略、民眾體育精品戰略和體育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區、街、社區三級民眾體育服務體系和體育設施網路。以建設集康體、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體育基地和開放式的全民健身公園為目標,完成了西郊泳場和青年公園一期改造。成功舉辦了“情系亞運、動感西關”系列申亞體育活動和區第十一屆運動會,掀起全民健身運動的新高潮。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營、利益共享”的原則,引入社會資金5000多萬元改造體育場館,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全區人均擁有公共體育場地面積0.27平方米,市級以上體育先進社區占社區總數的61.5%,體育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46.2%,國民體質合格率達83.9%。我區被評為第七屆全國“游泳之鄉”和省首批體育先進區,金花街被評為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
(六)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不斷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
  制定了留學人員來區工作和博士後研究人員招收、管理工作辦法,開闢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綠色通道”,以國家計畫項目和重大攻關項目為載體,大力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逐步提升我區人才隊伍專業結構水平。去年我區建成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新增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名,引進各類人才310名,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23萬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進一步提升人口與計畫生育依法管理和優質服務水平,創造良好人口環境
  在鞏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全面完善計畫生育綜合治理、現居住地人口綜合管理與服務、計畫生育利益導向“三大機制”,健全區、街、社區三級技術服務網路,實施婦女生殖健康、男性健康、青春健康“三個促進”,人口出生率為5.29‰,計畫生育率達98.36%。我區順利通過了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回顧性評估。
  認真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大力加強武裝工作和民兵預備役建設,圓滿完成市下達的徵兵工作任務。雙擁共建、交通戰備、對台、民族、宗教、外事、老齡、殘疾人事業、婦女兒童事業以及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等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我區榮獲省“雙擁模範區”四連冠、市“雙擁標兵區”五連冠和全國、省老齡工作先進區稱號。僑務、人防、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受到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表彰。
四、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企業改革取得新突破。按照“整體推進、重點突破、一企一策、資源整合”的思路,以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妥善解決職工分流安置為重點,全面推動經發、商業、城建、科技、衛生等部門屬下的國有集體企業轉制改革。去年已有57家國有集體企業實施了轉制,基本完成區屬國有集體企業轉制改革任務。
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率先推進以聘用制為主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步進行分配、社會保障等綜合配套制度改革。目前納入年度改革計畫的事業單位改革方案審核工作已完成。區中醫醫院被國家人事部確定為全國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試點聯繫點,探索了符合衛生事業單位特點的人事管理新路子,得到了國家人事部的肯定。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按照市的部署和要求,完成部分政府職能部門的機構調整。認真落實市關於加強街道工作的意見,明晰了街道在城市管理、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權責,進一步完善區街管理體制,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效能。
  五、積極落實措施辦實事,民眾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千方百計做好就業工作。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工作機制,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廣泛開展技能培訓和個性化就業服務,成立全市首個區一級創業服務指導中心和創業服務青年志願隊,引導和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自主創業和再就業。全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率達66.7%,“零就業家庭”實現1人以上就業率達98%,比市下達的年度任務分別提高了6.7和8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工作全面推進。不斷擴大養老、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加強對孤寡、低收入家庭的社會救濟和救助,保障了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針對區街困難企業退休人員未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多、困難大的實際情況,通過財政投入並多渠道籌集資金,在全市各區率先實現了區街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保工作的新突破。全區共有10864名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基本解決了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險問題。
積極推進危房改造。市、區投入資金1.14億元,提前一個季度完成2002年在冊危房改造,超額完成大坦沙危房改造任務。共改造危房817幢、建築面積9.75萬平方米,占全市的二分之一強。受益居民1600戶、5000多人。我區被譽為全市改危工作的“探路先鋒”。
  大力推進社區建設。完成了13個“星光老年之家”和26個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的達標建設。進一步完善社區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在社會事務管理和社區服務中的作用,鼓勵和組織義工隊伍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形式的公益性服務,不斷拓寬社區服務內容。廣泛開展創建“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和示範社區”、“文明社區”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營造團結奮進、昂揚向上、友好睦鄰的社會氛圍。逢源街耀華社區被評為全國十佳學習型社區,金花街桃源社區被評為全省十大文明示範社區。各類文明社區占我區社區總數的60%。
  進一步加大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力度,以“放心肉”、酒類、鮮豆製品、奶製品和藥材為重點,加強食品、藥品衛生質量監督,大力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全面構建食品、藥品“放心工程”體系。基本完成室內肉菜市場升級改造工程,改善了居民民眾的“菜籃子”消費環境。
六、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
  堅持定期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區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認真聽取政協、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不斷改進政府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去年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76件,政協委員提案、意見138件,辦復率100%。辦理民眾來信、來訪、來電3800件(次),辦結率98 %。
  進一步深化依法治區工作。充分利用區、街、社區三級普法工作網路,實行普法工作與區街工作、法律服務和專項治理相結合,進一步增強了全民法制觀念。積極實施《行政許可法》,切實做好規範性檔案的清理工作。深入貫徹《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公共服務行為規範試行規定》,建立健全公開辦事、限時辦理、首問負責以及過錯責任追究等制度,強化了公務員真抓實幹、勤政為民的意識,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
  深入貫徹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教育、制度、監督並重,從源頭上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進一步擴大效能監察範圍,加強執法監察,突出抓好危房改造、教育綜合改造等財政性投資項目監管以及行政事業性收費、社會保障“四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監督。按照“標本兼治、糾建並舉”的方針,認真開展行風評議,堅決糾正醫藥購銷中的不正之風。大力推行審計監督,積極做好離任審計和屆中審計,我區被評為全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先進地區。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這是全區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也是駐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駐區單位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等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成長方式需要進一步轉變,經濟結構有待進一步最佳化;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舊城區改造仍需不斷加強;三是城市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環節,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上述問題,區政府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大力度,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05年工作構想
  今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銜接“十一五”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一年。區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區委九屆四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現代化商貿文化旅遊區建設目標,繼續實施“商貿升級、旅遊帶動、科教興區、環境最佳化”戰略,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服務水平,改善發展環境,提高城區競爭力;進一步加強改革開放,創新管理機制,提高綜合競爭力。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社會公平,加強利益協調,切實解決民生民計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鞏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設和諧荔灣。今年我區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主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地區經濟快速、協調發展
  抓住我國加入WTO後過渡期開放服務業的有利時機,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深化 “一街、二路、三園、四區、八場”以及一批特色專業街的發展格局,突出發展現代商業、服務業和新型工業,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全面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一)積極發展現代商業,鞏固提升商貿優勢
  積極實施“西聯”戰略,加快具有典型特色和現代功能的中心商務帶的發展。重點利用康王路、中山七、八路等重要商業地段和捷運沿線的人流、物流優勢,加強沿線物業開發和商貿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寫字樓經濟,積極吸引企業總部、代理機構和分銷機構進駐。
  推進特色專業街商旅一體化發展。深化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業態調整,支持、保護入駐的知名品牌,充分發揮大型商業中心的帶動作用,培植核心商貿商務帶,不斷提升商貿發展水平。進一步最佳化步行街交通引導和疏導網路,加強第十甫路配套設施建設,力爭第十甫路實行全天候步行,帶動恩寧路嶺南風情街發展,塑造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旅遊購物新亮點。加強華林玉器街、源勝工藝街和西關古玩城一體化發展規劃,引導成立行業協會,完善內部管理,樹立品牌形象,與上下九商業步行街等周邊旅遊景點、專業市場進行聯動發展,實現點、線、面旅遊觀光和購物消費。
  大力發展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流通方式,推動以網路商業為基礎的新型商業和專業店、專賣店等新型業態的發展,促進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轉型,提高商業經濟整體水平。
(二)全面推進服務業發展,構築與現代化商貿文化旅遊區相適應的“高增值、強輻射、廣就業”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旅遊業。圍繞廣州市創建國家最佳餐飲旅遊城市的目標,積極利用外資、民資加快旅遊區建設,強化旅遊功能配套,改善旅遊綜合環境。完善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重點項目——廣州美食園建設,擴大特色飲食經營,提高美食旅遊知名度。整合沙面場地資源,加快房屋功能置換,嚴格準入制度,引導發展商務、休閒、娛樂、會展以及酒吧、咖啡吧、茶吧、西式餐飲等項目,增強歐陸風情旅遊氛圍。制定十三行商埠文化區發展整體規劃,加強十三行地區環境整治和整飾,完善道路交通和配套設施建設,推進十三行商貿物流區改造,力促商貿與文化旅遊聯動,重塑十三行歷史文化品牌。加快推進華林禪寺復建和寺前綠化廣場建設,加強華林禪寺、錦綸會館與周邊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專業街的旅遊景觀建設。進一步豐富陳家祠文化休閒區的旅遊商業內涵,增強旅遊吸引力。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旅遊宣傳推廣活動,加快旅遊電子商務建設,推動旅遊業向連鎖經營、規模經營發展,進一步鞏固“西關風情”旅遊品牌。
  改造提升批發物流業。加強專業市場發展研究,整合相關資源,重點推動中高級專業市場建立設計中心和展示平台,提高技術含量,創新行銷方式,做大做強鞋業、服裝、電子器材、裝飾材料等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專業市場,發揮行業龍頭作用,形成產業集聚和帶動效應。
積極拓展商務服務業。利用閒置場地資源,引導各類金融、保險、證券機構以及法律、會計、會展策劃等中介機構進駐。發揮廣州設計港(示範區)和廣州(荔溪)諮詢服務園的輻射效應,採取一園多區、一港多區的形式,進一步擴大規模,促進金融、保險以及信息諮詢、法律服務等商務服務業不斷發展。
  加快培育運動休閒、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重點推進文化、體育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文塔、李小龍祖居等特色文化資源開發。按照市場化運作機制,建立和完善體育場館改造開發、體育彩票銷售、體育用品經營、體育競技服務“四大網路”,構建體育產業基本架構,培育荔灣文化、體育產業品牌。圍繞現代生活需求,引導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設定社區服務網點,鼓勵企業和個人興辦社區服務業,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形成廣覆蓋、多層次的服務體系。
(三)實行園區帶動,增強新型工業發展實力
不斷完善園區建設,充分發揮留學生科技園的企業孵化平台作用,集中力量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繼續推進科工貿園和科技產業園示範園建設,大力引入高新科技企業總部和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增強電子信息、新型材料、中藥現代化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力。積極盤活原有工業廠房資源,完善江高、聚龍工業區管理,加快培育發展與旅遊相配套,並具有較高附加值的珠寶首飾加工業和廣彩、廣繡、牙雕、玉雕、木雕等特色手工業。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節能、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技術改造,推廣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
(四)加大力度,提高外源性和內源性經濟發展水平
  充分利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CEPA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平台,結合產業布局調整,開展有針對性的項目和資本對接活動,大力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招商與合作,吸引符合我區產業發展方向,產業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的骨幹項目以及相關企業到我區發展,拉長產業鏈,擴大產業群,提高產業配套能力,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創新招商方式,高度重視區人大華僑外事民族宗教工作委員會、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工商聯、僑聯和民主黨派在招商引資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行業協會、招商中介機構、中外交流機構的服務功能和市場資源,積極推進招商引資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實行品牌招商、網路招商與會展招商等多種方式相結合,進一步落實優惠政策,最佳化涉外服務,促進招商引資和經濟合作取得更大成效。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不斷提高我區對外開放水平。
  全面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充分運用區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發展。重點推動帶動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開展創名牌工作,引導民營企業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延伸,從分散、小規模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轉變,努力培育更多更具競爭力、與現代化商貿文化旅遊區建設相適應的民營企業和產品品牌。
  二、科學實施城市建設和管理,不斷最佳化城區發展環境
  以“三創”為動力,以最佳化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城區環境景觀、加強城市管理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提供支撐。
(一)加快推進與民眾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抓住市啟動迎“亞運”工程建設的機遇,加快推進大坦沙城市快速路和堤岸建設工程,進一步改善島內交通和環境面貌。配合市做好捷運五、六號線荔灣區段的有關工作,加快站前路延長線和荔灣路南延長線建設的前期準備。繼續推進河沙涌、沙基涌、荔灣涌等河涌整治。積極開展西華路、十三行路等道路的大修工程,完成彩虹街西園地等8個地區的排水設施改造,徹底改善“水浸街”現象。完善22條道路和2500處內街巷的路燈設施,徹底消除暗黑街巷。大力推進上下九、泮溪停車場等重點公共停車場建設,不斷改善中心城區交通功能和民眾出行、生產生活條件。
(二)積極實施“青山綠地”工程,美化城區景觀
配合市積極推進珠江沿岸綜合整治和景觀建設工程,改善珠江沿岸和沙面島的環境面貌。堅持城區綠化與環境綜合整治、城管示範小區創建、市政道路景觀建設、拆除違法建設、危房改造和閒置工地整治相結合,加大我區“青山綠地”工程項目的實施力度,完成增埗公園一期、澳口涌和駟馬涌沿線綠地二期以及大坦沙環島綠化帶等綠地、公園建設,全面建設“綠色荔灣”,美化城區景觀。
(三)落實“城市管理年”工作,進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
按照市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全面展開“城市管理年”工作。以創建衛生街區工作為重點,充分發揮街道城市管理主力軍和12319城管投訴專線、區長專線的網路聯動作用,進一步完善信息靈敏、反應快速、處理及時、協調有力的城市管理工作機制以及政府牽頭、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效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1.以整治“六亂”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管理。充分發揮規劃龍頭作用,嚴格控制和堅決清除各種違法建設,深入整治重點“視窗”地區、主幹道、城鄉接合部、鐵路沿線以及肉菜市場周邊的“六亂”現象,加快“城中村”改造。以洪壽社區為試點,推進城市環境改善和諧社區的建設工作。大力推進舊小區物業管理,爭取轄內社區環境改善達標率和物業管理覆蓋率達到市計畫要求的20%以上。加大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力度,整治衛生死角,提高環境衛生保潔水平。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監察,嚴格煙塵、噪聲、污水和醫療垃圾等污染源控制和治理,增強環境保護能力,確保我區各項環境質量指標達到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標準。
  2.積極實施“安全放心”工程,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加快大坦沙農貿市場以及區內農副產品市場的整治和升級改造工作。落實行業管理規範,加強市場監管信息網路建設,逐步形成食品市場準入、交易、退出“三大環節”的長效監管機制。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嚴厲打擊無證照生產加工食品以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行為,確保人民民眾生命安全。
  3.加強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管理。進一步充實出租屋專職管理員隊伍,重點抓好不符合出租條件的出租屋整改,確保全區出租屋合格率達到80%以上。建立區流動人口綜合管理信息平台,在規範管理的同時,加強流動人員就業服務和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維護其合法權益。
  三、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文明和諧荔灣
  深入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戰略,不斷加大文化名區建設力度,切實解決民眾關心的生產生活問題,不斷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和水平,努力打造文化荔灣、文明荔灣、和諧荔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