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荔灣區換屆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荔灣區換屆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一、本屆政府主要工作回顧
五年來,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力調結構穩增長、求創新促改革、惠民生保穩定,圓滿完成了區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一)最佳化城區發展布局,平台建設卓有成效。
緊緊圍繞打造“廣佛之心”的戰略目標,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確立了“三大板塊”的空間發展布局。其中:北片為“傳統板塊”,旨在打造“最廣州”文化品牌,凸顯傳統廣州風采;南片的“現代板塊”和“自然板塊”,主要以白鵝潭經濟圈為載體,打造城區發展增長極和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經過五年的努力,“三大板塊”空間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各平台建設穩步推進,逐步形成多點支撐格局。
白鵝潭起步區加快建設。完成珠江鋼琴廠地塊等用地儲備11.6萬平方米,立白大廈建成招商,新隆沙萬科商業中心動工建設。珠江沿岸信義會館、1850、922、七喜等創意園區連片集聚,建成以研發創新、創意設計為主導的“珠江黃金西岸濱水創意產業帶”,集聚創意企業210家。
花地河電子商務集聚區最佳化發展。建成廣佛數字創意園、廣新信息大廈等載體23萬平方米,聚集電商企業101家,培育了唯品會、七樂康藥業、奇虎360大健康等一批知名企業,被評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推進國家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創新服務基地建設,產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東沙產業平台建設不斷提速。廣鋼新城完成1.68平方公里土地收儲,已出讓的13宗地塊陸續進入建設階段,總面積達55.81公頃。廣東中煙廣州生產基地全面投產運營,年產值超過200億元。建設東沙智慧型製造產業園,共聚集3D列印、工業設計、智慧型穿戴等企業39家。與佛山市南海區合作共建廣佛同城示範片區,“三山-東沙粵港澳高端服務產業合作區”建設正式啟動。
大坦沙島更新改造有序開展。致力打造“新廣合作”示範性工程,與新加坡對口部門簽訂合作協定,在幹部教育培訓、垃圾分類處理、學前教育和社區管理4個領域開展深度合作。14宗地塊完成規劃選址;廣州呼吸中心已簽訂征地協定;河沙和坦尾村入戶徵詢等工作穩步推進;西郊村改造一期完成20萬平方米交地,復建物業一期投入使用,首個融資地塊已動工,改造步入建設階段。
舊城歷史風貌保護穩步推進。以荔枝灣涌為紐帶,以西關泮塘為核心,全力打造展示傳統廣州的視窗。荔枝灣涌綜合整治三期工程順利完工,涌長延伸至3090米;泮溪停車場已竣工;西關泮塘81%的建築物得到保留,泮塘五約改造、“七園五館”建設項目順利推進。投入1.7億元實施12個微改造項目,解決老舊社區民生問題,提升歷史文化街區活力;西村大崗元等4個社區微改造項目一期已完工,永慶片區微改造“創客小鎮”項目初見成效。
(二)穩增長調結構,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
“十二五”期末,地區生產總值1015.8億元,年均增長9.2%;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五年累計完成1316億元,年均增長14.6%,超額完成經濟總量、五年投資總額“雙千億”規劃目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6.7億元,年均增長13.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5%;稅收總額年均增長6.5%,經濟效益顯著提升。三次產業比例由2010年的0.8:28.6:70.6調整為2015年的0.5:21.6:77.9,服務業對經濟成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優勢產業逐步凸顯。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去年網上交易額4300億元,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通過公共網路實現的商品銷售額394.7億元、同比增長1.9倍。成功打造全市首個3D列印產業園,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一批醫藥龍頭企業和電商醫藥企業快速集聚,去年醫藥板塊規模以上企業銷售額632.9億元。改造提升14個品牌市場,註銷45個低端市場,萬商台、酷有拿貨網等平台實現與專業市場對接,專業市場升級改造成效顯著。
創新發展加速轉變。去年全區經濟密度17.19億元/平方公里,約為全市平均水平的7倍,低碳發展成效明顯。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推動企業設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20家;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8家,總孵化面積3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579家;“一起開工社區”、“文創客”被認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廣佛數字創意園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廣州工業設計園納入廣東省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單位;高新技術企業44家,掛牌新三板企業7家;全區現有專利申請總量1.4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3327件,近五年增速穩居全市前三名;全區企業持有中國馳名商標20件,位居全市第一。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40.8%,比2010年提高4.2個百分點,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結合區域產業布局,實施“靶向式”精準招商和“撒網式”專題招商相結合,持續開展系列招商引資引智引技活動。制定出台“重點樓宇和特色園區發展”等8套20個子政策,做好政策扶持;全面落實項目促進責任制和全程代辦制,積極為企業提供貼心高效服務。五年新增註冊資本500萬元以上企業1688家,國藥醫療器械、三元麥當勞等一批知名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落戶我區。
(三)建設宜居宜業城區,綜合承載力有效提升。
全面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環境整治,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龍溪大道快速化改造、芳村大道南擴建、立白大廈北側規劃路等13條道路橋樑建設工程,完成葵蓬涌1號橋、西場立交等5座橋樑加固維修,洲頭咀隧道、捷運六號線、廣佛線二期荔灣段通車,基本完成捷運八號線北延段征拆工作,加快推進龍溪路升級改造等14條市政道路建設前期工作,以及捷運十一號線、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征拆工作,城市交通承載力進一步增強。
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完成57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關停搬遷,全區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1.7%,超額完成預期目標。推進治水工作,建立信息互通和聯動機制,實現廣佛跨界河涌有效整治;新建及改造水閘泵站5座,實施上、下西關涌等70個排水改造項目,12個內澇片區、24個內澇黑點整治達標,基本解決北片老城區內澇問題;實現南片水閘聯調聯控,完善30多個內街巷支管,打通約15公里排水管網,累計清疏排水管道115.5公里、排水井5.7萬座。城區綠化美化水平持續提升,完成大沙河花園等75個綠化建設項目和50多個綠化更新維護項目,新建綠道62.6公里,新增綠地面積58.9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7.4平方米。完成134個專業市場管線整治和10個城中村安全隱患整治,解決輝洋苑等3個臨電小區永久用電改造,盤活西場電子城等3個爛尾樓項目,有效改善了城區功能和面貌。
“三舊”改造有序推進。已獲批實施或正在實施的“三舊”項目共57個,改造規劃用地總面積664.9公頃。茶滘、東漖城中村改造動工建設;五眼橋村改造方案經市土地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鶴洞、東塱村正按廣鋼新城控規要求完善改造方案。大衝口油庫等32箇舊廠房地塊相繼啟動改造或納入改造計畫。推進寶盛新家園、茶滘、西灣路3個安置房項目,建成安置房6884套、面積44.9萬平方米,已安排使用3408套、面積22.1萬平方米,為重點項目拆遷安置工作提供了充足房源。
城市管理水平穩步提高。全面推進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環境整治。五年累計投入市政道路保潔經費約3.6億元,北片保潔標準由每平方米12元提高至25元;市政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75.2%。加強綜合行政執法,推進十三行、黃沙水產市場、河沙村等重點區域綜合整治,拆除違法建設17.25萬平方米。開展捷運出入口專項整治行動,完成亂擺賣整治17.96萬宗,查處“五類車”5.02萬輛次;推進殘疾人車信息化管理,建成二維碼信息系統。落實管道燃氣“三年發展計畫”,規範瓶裝氣市場秩序,整治燃氣經營黑點230個,設定便民服務部16個;新鋪設燃氣主幹管22.7公里,新增用戶8.4萬戶,覆蓋率69%。加強建築業管理和市政綠化設施維護,34項工程取得省、市安全文明施工雙優工地稱號。穩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引入社會力量,探索形成垃圾分類處理“西村模式”;118個社區啟動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做到生活垃圾百分百桶裝;完成16座垃圾壓縮站的升級改造以及2個處理中心、4箇中轉場、38個便民點的再生資源網路體系建設。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有效推進。完成兒童公園、兒童活動中心等重點項目;富力廣場地塊配套中學等項目開工建設,一中(國中部)、康迪學校及真光中學改擴建項目完成前期工作;啟動區兒童醫院、四中、西關培英中學、西關外國語學校等改擴建項目的前期和征拆工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五年建成社區金融服務站58個。有序推進自來水全面普及,沙洛村自來水改造進場施工。完成環西、泮塘、河沙、南灣4個變電站的建設,開展5500戶居民“一戶一表”用電改造,完成231公里線路用電安全隱患整治,電網供電能力進一步提升。
(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發展內在活力顯著增強。
堅持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協同推進政務改革、綜合行政執法、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等改革,體現政府“審批、執法、監管”的相互支持和互為補充。
“高效便民”實施政務服務改革。推進一號、一卡、一網、一格、一窗“五個一”社會治理模式,推行“一窗式”綜合受理模式,實現一個視窗辦理所有部門的977項業務,被國務院列為“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四大案例之一在全國推廣,區政務服務中心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定為政務標準化試點單位,五年來共服務61.95萬人次,滿意率99.99%。建成網上辦事大廳、微信公共平台,業務上網辦理率、行政審批業務上網辦理率、行政審批網上辦結率均在99.6%以上,考核名列全市第一。實現廣佛跨城服務,覆蓋廣州地區872項業務和佛山地區530項業務。完成22個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實現區街兩級政務體系同步聯動,更好地方便市民民眾。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實施企業投資資本認繳制,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實施內資公司註冊登記業務“全城通辦”和“跨城通辦”,完善商事登記制度後“寬進嚴管”、“信用監管”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全區實有各類經濟組織9.55萬戶、註冊資本總額416.99億元,每年均保持穩步增長。
“公正為民”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區12個部門的行政處罰職責和執法人員,試點成立全市首個區級綜合行政執法局。整合17大項行政處罰職責,梳理行政處罰事項2326項,逐步完善市-區-街-格線四級聯動管理體系,通過片區聯合執法模式,有效提升行政執法效率,為全省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服務惠民”推行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改革。全面實施社區格線化管理,將全區劃分為1370個格線並配備格線員;建成區格線化信息系統,率先與市12345熱線信息系統對接一體化運行,有效提高社會服務管理效能。梳理16大類、60小類、1035項入格事項,整合居委、城管、出管等人員,組建格線化服務團隊,釐清各項工作職責,實施“動態化”信息管理、“一站式”便民服務、“零距離”快速反應,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五)著力突出執政為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區政府將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二五”期間,區財政投入民生社會事業244.6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1.9倍。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十件民生實事連續五年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公共服務逐步向常住人口覆蓋,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3萬元提高到2015年的5萬元,年均增長10.6%;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均養老金增加23.7%;年均新增就業崗位2萬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每年均在70%以上,新增城鎮就業人數21.5萬人;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為全區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發放各類救濟金2.5億元;社會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長、覆蓋面不斷擴大;通過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經濟適用房等方式,累計解決1.7萬戶低收入困難家庭住房問題。
社會事業持續進步。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成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和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新增學校用地面積9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優質學位6000多個;所有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成為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順利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特色教育成效顯著,26所中國小被評為市特色學校;連續五年高考總上線率全市第一,2012年、2016年所有高考指標均全市第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先後升級改造東漖街等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逐步形成信息化、格線化、中醫藥、醫聯體四大特色,被評為“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201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量比2010年增長92%,基層醫改“荔灣經驗”得到肯定和推廣;公立醫院改革成效顯著,完成區口腔醫院等3家醫院體制改革,與廣州醫科大學合作共建荔灣區中心醫院,區二醫院和區中醫醫院整合併組建新區中醫醫院;婦幼保健、疾病控制和衛生應急處置等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高。有效落實“單獨兩孩”、“全面兩孩”生育政策,7個社區成為國家級計生民眾自治示範社區。社區體育設施進一步完善,修建健身路徑192條,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72平方米;競技體育成績優秀,區輸送的運動員獲國際賽事前三名共18項。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路,促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實現22個街道日間托老服務中心全覆蓋,社會福利養老機構共30家,養老床位6507張。大力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建立區級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台,全區在冊法人登記的社會組織達421家。投入近6000萬元在20個街道建設特色社區項目,努力改善社區環境。廣東連州、從化呂田、貴州福泉、廣西百色、三峽庫區等地區對口幫扶和扶貧開發工作有序推進。
文化實力顯著提升。人文歷史風貌得到有效保護,一批名人故居得到修繕,聚龍村嶺南古村落、西門口瓮城遺址整治改造順利完成;全區不可移動文物182處、非遺項目25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40人、歷史文化街區14條,均居廣州市各區之首;粵劇藝術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建成開放,進一步擦亮“最廣州”文化品牌。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全覆蓋,完成68個文化廣場建設,基本建成“10分鐘文化圈”。積極復興西關民俗文化,推廣西關文化旅遊品牌,荔灣勝境、古祠流芳和珠水流光入選“羊城新八景”,定期舉辦老廣州民間藝術節、西關美食節、水上花市、粵劇私伙局表演和西關婚俗巡遊等品牌文化活動,沙面街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我區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區、中國曲藝之鄉。
“平安荔灣”成效明顯。深入開展“三打兩建”專項行動,五年破獲欺行霸市案件675宗、打掉團伙93個,查處制假售假案件1479宗、商業賄賂案件81宗,打掉保護傘60人。深入推進16類平安細胞創建活動,全區平安細胞創建覆蓋率達100%。加強“食得放心”城市建設,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質量強區、標準化戰略,轄內企業獲省政府質量獎1家、市長質量獎1家。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全區1.2萬多台特種設備定檢率99.45%。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保持“打非治違”高壓態勢,全區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形勢平穩可控,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每年均控制在7‰以內。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妥善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深化街面巡控格線、社區警務格線的“雙格線”防控模式,累計建成視頻監控點3477個;社會治安狀況持續向好,刑事治安警情連續多年下降,民眾安全感達95.8%,被評為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社區矯正、人民調解工作取得新進展,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加強來穗人員服務管理,開展出租屋專項治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積極探索推進社區協商、基層自治等社區治理模式,90個社區被評為市幸福社區,81個社區被評為省宜居社區,省居務公開示範社區100%全覆蓋,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抓好國防工作,組建區半常駐民兵應急分隊,選送612名青年應徵入伍。落實優撫安置雙擁工作,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實現“省雙擁模範區”七連冠。
(六)大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執政水平不斷提高。
努力建設高效政府、法治政府、服務政府和人民滿意政府。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區政府工作部門由22個減為20個。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控制和壓縮“三公”經費支出,“三公”經費年均下降11.7%。對財政賬戶管理資金及部門預算結轉結餘資金進行清理和盤活,專項用於民生社會事業支出,財政資金透明度和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規範政府性債務管理,由區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已全部還清。健全區政府常務會議、區長辦公會議等議事制度,實施重大行政決策目錄管理和專家論證辦法,實行重大民生決策公眾諮詢監督制度,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有效推進陽光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完成法治政府建設五年規劃;注重案前矛盾化解,5年共受理行政複議案件372宗,按時審結率100%;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定期向區人大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工作,五年各級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644件全部辦結,滿意和基本滿意率100%。推進廉潔政府建設,強化重點領域、重點資金和重要崗位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實現政府績效管理全覆蓋;加大預防和懲治腐敗工作力度,一批違法違紀人員受到懲處;規範聯社“三資”監督、管理、交易和運營工作,多元主體治理體系得到完善。按照中央、省、市、區委的決策部署,紮實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貫徹落實“三嚴三實”要求,開展“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持續改進工作作風,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勤政廉政的意識明顯增強。
五年來,僑務外事、民防、對台、民宗、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檔案及地方志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各位代表,回顧五年來的工作,我們欣喜地看到,荔灣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經濟發展更加平穩,城市環境持續改善,城區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歷屆區政府打下良好基礎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也是駐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荔灣改革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包括:一是中心城區功能正逐步弱化,對資本、人才、技術等高端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輻射能力不足。二是經濟成長動力較弱,未形成新的經濟成長極,土地資源整合難度大,招商引資高端載體少,創新創業氛圍亟需提升。三是城區精細化品質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中村、出租屋髒亂差現象仍然突出,區域交通網路不健全,樞紐功能體系亟待完善。四是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配套資源南北不平衡,均等化優質化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正視問題,勇於擔當,努力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及工作構想
今後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區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廣州市獨具嶺南特色的中心老城區,我區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在廣州市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我區有千年商都的深厚底蘊,有“廣佛之心”的區位優勢,有相對良好的科教文衛體資源和宜居宜業的城區環境。應該說,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努力推動政府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以提質增效升級為發展導向,以“三大發展平台”建設為重要增長極,加快完善市政交通網路,最佳化公共服務配套,實施城市更新改造,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和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市環境,維護社會穩定,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
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包括: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項目在地)五年累計完成15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7%;城市居民收入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70%以上;年均新增就業崗位1萬個以上。
新一屆政府的總體思路是:
堅持“一個目標”——圍繞廣州市“樞紐型網路城市”目標,融入“三大國際戰略樞紐”建設,完善“一江兩岸三帶”布局,基本建成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
推進“兩個融合”——一是積極與全市總體戰略布局相融合;二是積極推進南北片區服務功能深度融合。
建設“三大平台”——包括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白鵝潭中心商務區和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三大發展平台”。
強化“四大抓手”——完善市政交通網路、實施城市更新改造、啟動產業平台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具體將全力抓好如下工作:
(一)突出平台建設,推動創新型產業集聚發展。
最佳化城區發展布局,完善產業發展規劃,構建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推進白鵝潭中心商務區、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三大發展平台”建設,形成點(片區)、線(走廊)、面(平台)相結合的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
著力打造白鵝潭中心商務區。依託“一江兩岸三帶”建設,突出“精品珠江西十公里”白鵝潭段城市歷史風貌濱水長廊的優勢,打造“一江兩岸三帶”建設示範區。重點推進三大片區建設:一是白鵝潭起步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推進現代高端商務樓宇建設,集聚金融保險、研發設計、交易結算等優質企業;加快新隆沙土地出讓,重點推進珠江鋼琴科技孵化創新基地、柴油機廠、僑光製藥廠、華大物流地塊、廣州港內三、內四碼頭改造、長堤街濱江沿岸環境微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二是大坦沙島中新合作區。加強對河沙、坦尾村征拆工作的指導,加快完成西郊村復建物業、安置房、市政樣板道路等項目;借鑑新加坡在更新改造、教育醫療、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在大坦沙島開展全方位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爭取中新自貿區產業合作資源,布局國際醫療服務機構,強化3D列印研究成果與口腔、骨科等醫療領域的結合,發展精準醫療等新興戰略產業及現代生活性服務業總部。三是珠江西岸生產性服務業總部聚集區。充分發揮廣州南站北區位優勢,引入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健康科技產業,著力推進廣鋼新城、廣船改造和廣州國際醫藥港項目,強化周邊鶴洞、東塱城中村整體改造,實現片區功能多元融合發展,打造新時期廣州市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其中,占地56.14公頃的廣船地塊將突出“百年船廠印記”,發揮中船集團龍頭效應,引進中船旗下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構建500億產值的海洋產業生態圈,服務廣州市“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廣鋼新城將重點加快廣鋼總部大樓建設,集聚金融、會計、檢測、律師、新媒體等現代服務業;同時,突出工業文化和嶺南文化的融合,強化商業、交通、文化和生態節點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宜居宜業的高端生態居住中心。廣州國際醫藥港將以醫藥展貿為核心,以“網際網路+”為抓手,集聚一批電商醫藥及大健康總部企業,打造年交易額1000億的集國際商貿、專業會展、企業總部、健康服務、高端論壇、科研孵化等為一體的“健康產業綜合平台”。
加快建設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以文商旅融合發展為抓手,構建傳統格局、時代風貌和嶺南特色有機融合的城市景觀,再造新時期荔灣商業文明和商業文化。一是打造一個“會客廳”。推進沙面至人民路試驗段整飾、文化公園十三行故址改造,打造體現十三行歷史文化名片、中西交融、古今相映的廣州城市會客廳。二是梳理一條“提升帶”。以慢行步道串聯上下九、恩寧路、粵劇藝術博物館、荔枝灣、泮塘五約等文化景觀節點,形成“最廣州”文商旅活化利用提升帶。重點推進西關泮塘“七園五館”建設;整飾改造泮塘五約已徵收房屋,引入“三雕一彩一繡”大師名家,打造“非遺創意產業園”;加強西關文化宣傳,吸引和接待高端遊客,彰顯嶺南人文特色。三是構建一個“生活網”。系統推進城市更新,建設生活徑、歷史徑等慢行步道,逐步構建宜居慢行生活網路;著力改善老舊房屋街區人居環境,推進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全面提升,改善城區整體面貌;以永慶片區微改造為試點,整體保留歷史建築與特色景觀,植入新型創業模式,加快推進舊城新業態發展。四是提升一個“轉型區”。加快中山七八路、康王路等傳統商圈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樓宇經濟,推動千年商都向現代商都躍升;強化專業市場升級改造,打造特色鮮明的商業街區,完善商務配套服務設施,植入金融等現代高端服務產業,推動地區商貿業態從“低端的繁榮繁華轉向高端的繁榮繁華”。
做大做強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對接“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建設,通過產業規劃引導、土地整理儲備、產業基金扶持等手段,加快推進以科技為主導的產業集聚區建設,全方位服務企業“走出去”,把高端企業總部“吸附進來”,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一是全力打造“兩區兩園”。“起步區”將加快推進白鶴沙地塊(24.35萬平方米)、龍溪大道地塊(21.2萬平方米)綜合型產業用地控規調整,提高用地容積率,啟動園區建設和產業導入。“花地河電子商務集聚區”將重點推進花地河兩岸42塊共94.7萬平方米國企用地的改造工作,先行盤活1—2個地塊,利用東漖、茶滘城中村改造後騰挪出的商業用地,加強載體建設,全力打造廣州市“網際網路+”企業總部集群。“東沙智慧型製造產業園”將著力盤活立白工業用地及南漖村自留用地資源,打造百億級的工業智造生產平台。同時,全力支持“嶺南V谷•廣佛產業合作科技園”建設,培植智慧型裝備、新材料和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打造科技創新服務示範基地。二是推動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對照《中國製造2025》和《廣州製造2025戰略規劃》的重點工程和領域導入產業,集聚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重點推進電子商務、智慧型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圍繞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招商,提升產業鏈的價值和競爭力,形成倍增效應。三是構建服務功能體系。實施“產業園區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計畫”,制訂系列配套政策,構建質量溯源、人才培訓、金融、技術、通關等系列服務體系,打造集投資、商旅、倉運、生產等服務於一體的外向型產業服務區。四是建立項目引入評估機制。用好用活招商政策和招商載體,突出做好招商選資,綜合考量項目的投資規模、市場效益、智力要素、資源消耗、社會影響等因素,充分做好項目落地論證,提高單位建設用地經濟效益。
(二)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構建樞紐型網路城市重要節點。
強化規劃引領,加快融入廣州大交通網路,堅持集約發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著力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宜居性。
建設廣州“西部樞紐”。全力爭取連線廣州市重大交通體系的關鍵項目在我區落地實施,不斷完善功能性、樞紐型、網路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構建便捷暢達的大交通格局。全力啟動如意坊隧道及其放射線、快捷路二期荔灣段及過江隧道、大坦沙大橋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捷運十一號線征拆、有軌電車廣鋼線可行性研究工作;配合市做好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廣佛放射線二期等項目建設;加快芳村大道東快速化改造、龍溪路升級改造等市政道路建設,最佳化城區交通格局。以滘口、西塱、芳村三個換乘中心為軌道交通和陸路交通的重要節點,構筑西部樞紐的重要載體,形成通向周邊城區的快捷交換點。結合東沙產業園區、廣鋼新城及海龍圍建設,加快完善南片區域內交通路網。因地制宜增設腳踏車道,在老城區和沿江濱河地區構建慢行交通系統,增加停車位,緩解停車難問題,提升以人為核心的公共運輸服務水平。
穩妥推進城市更新。著力推進規劃用地使用性質調整工作,引導未開發房地產用地轉型利用。實施老舊社區微改造三年行動計畫,分三年改造126個社區。全力推進荔灣舊城區、大坦沙島地區、白鵝潭沿江地段、廣鋼新城4個重點片區改造,以及西灣路安置房南片工程、非遺展示館、恩寧路舊城微改造、泮塘五約微改造、山村地塊、十三行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東漖村改造、茶滘村改造、海北村微改造、新隆沙地塊等項目。
提升城區標準化精細化品質化管理水平。健全城區環境建設長效機制,提升環衛保潔機械化水平,努力實現全區統一的環衛標準。著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和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縮短垃圾清理周期,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加大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力度,精細化開展環境監測,嚴格執行零容忍的環境保護制度,嚴肅落實環境保護問責制。強化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環境整治,突出捷運出入口、專業市場周邊等重點區域,加大“五類車”、“六亂”治理力度,營造良好城區環境。選取試點區域,集中人力物力狠抓環境整治,通過“以點帶面”,逐步提升市容市貌。
推動生態城區建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著力推進珠江沿岸、花地河沿岸、大坦沙環島三條公共綠帶走廊建設,加快建設兒童公園二期、廣鋼公園、“一路一景”等項目,全面提升全區園林綠化水平。積極推動以社區為重點的公共綠地和立體綠化建設,結合“退二進三”、“城中村”改造,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統籌利用已爭取到的7.6億元市水務投資資金,推進廣佛跨界河涌及南粵水更清河涌綜合整治。推動“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逐步解決城市防洪排澇、雨水收集利用、地下空間科學開發利用等問題。繼續推進“秀水麗灣”計畫,綜合協調解決民眾密集居住區“門前一百米”範圍內的河涌整治問題。落實管道燃氣發展計畫,繼續推進河沙村等5個城中村安全隱患整治,完成沙洛村、葵蓬村自來水改造工作,有效改善人居環境。加快建設鶴翔站等12個變電站,推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等智慧型電網建設,打造高可靠性供電示範區。
(三)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升城區發展活力。
堅持深化改革,強化創新驅動,激發市場活力,加強區域合作探索,打造開放、包容又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區。
實施全面創新改革。推動政府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深化“荔灣基金”運作,強化投資運營管理,引導各類資金共同參與,構建創新發展的資金池。推動建立政府引導、市場參與、多元投入的資本投入機制,扶持一批文化運營機構及產業平台基金公司。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功能,完善政府和社會合作的PPP模式,推出一批民生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形成政府和社會資本合力。落實科技創新“1+9”政策,加大財政科技投入,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智慧型製造等專業孵化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西關國投等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有效運作,繼續推進國有資產清產核資,完善國有資產統一監管機制,努力解決國資歷史遺留問題。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加大存量債務化解力度,防範財政金融風險。
推動關鍵領域改革落地。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的精神,全面提升執法立案率和結案率;規範完善行政執法程式,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著力解決交叉執法、多頭執法問題,提升管理和執法效能。繼續推行社區格線化管理,鞏固提升“一窗式”政務改革成果,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政務”,實施雙向告知、數據比對、證照銜接、監管聯動、執法協作,實現全流程網上監督。繼續推進工商登記註冊便利化改革,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以及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整合,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以推進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為核心,鼓勵各類公共、民營機構或社會組織共同管理社會事務。
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加強與中大、華工、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和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平台合作,共建產學研發展平台。推進人才公寓建設,整合優質教育衛生資源,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突出做好“扶商留商”,支持12個園區申報國家、省級孵化園區。實施高新企業倍增計畫,將服務重點企業與培育苗圃企業相結合,扶持一批處於上升期的規上企業,助推中小微企業規模化發展。
深化廣佛同城合作。合理配置公共運輸資源,改善周邊區域市民出行環境。加快廣佛對接幹道建設,增加廣佛聯繫通道。以政務服務為合作視窗,全面深化荔灣、南海兩地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共治等領域的合作。把握“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遇,推進廣佛同城示範片區建設,積極探索跨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
(四)推進共建共享,持續發展社會事業。
秉承堅持為民用心做事的理念,突出民生福祉,加強社會建設,推進南北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質化、便利化,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民眾,讓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強化城市綜合治理。科學規劃,統籌布局學校、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來穗人員服務管理水平,完善來穗人員實有人口動態服務管理機制,加強出租屋規範管理。落實以居住證為載體的積分入戶和積分入學制度,有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堅持安全發展理念,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工作要求,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安全生產執法監察力度,狠抓重點行業領域隱患排查及專項整治,加強消防安全工作,堅決預防重特大事故和持續多發事故。推進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深入開展群防群治,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反恐機制,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健全應急管理工作體制機制,加強應急指揮體系、應急管理隊伍、搶險物資儲備和應急平台建設,提高突發公共事件的防範和應對能力,逐步構建大應急管理局面。完善法律服務工作機制,健全社區矯正和人民調解管理體系,進一步拓展公職律師服務政府決策的深度和廣度;推行陽光信訪、法治信訪、責任信訪,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加大社會矛盾化解力度。
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穩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突出托底型基本民生保障,重點關注低保、低收入、重度殘疾人、優撫對象等困難人員的生活保障。穩步提升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切實保障城鄉困難民眾基本生活。完善社會救助保護立體化網路,動態調整救助保護標準,穩定困難家庭和殘疾人生活水平,創新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辦法,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救助服務。穩步擴大法律援助覆蓋人群,健全法律援助組織網路,健全教育資助制度,最佳化自然災害救助和臨時救助制度。
繁榮文化事業。夯實區級文化陣地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位化。完善區-街-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夯實基層民眾文化基礎。推進區圖書館新館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扶持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發展,加強西關美食、民俗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演出、西關民俗文化等傳統活動,進一步拓展提升文化服務領域和服務內容。以粵劇藝術博物館建設運營為重點,豐富全區博物館群館藏和服務功能,鼓勵社會投資建設小型博物館,形成獨具西關文化特色的文物展示體系。
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進一步最佳化中國小布局規劃,促進資源整合和可持續發展;新增一批公建配套學校,擴大教育優質資源。深入實施區域特色發展戰略,深化“體教、藝教、科教、社教”結合工作。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最佳化隊伍結構。提升學前教育普惠規範水平,建成以公辦幼稚園為示範、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服務網路。提升義務教育高位均衡水平,落實積分入學和政府購買學位政策,提高來穗人員隨遷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保障水平。加快推進現代化學校建設,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高水平套用,全面推動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創新辦學體制,探索與優質名校合作辦學模式,推進一中、四中、真光中學等改擴建工程,擴大和延伸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推動衛生計生事業不斷進步。開展“衛生強區”創建工作,實施“南北片醫療衛生資源最佳化行動計畫”,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醫療衛生信息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婦女兒童醫療保健體系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做好傳染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創新“網際網路+醫療”、中醫強區、醫養結合工作,豐富荔灣醫療事業內涵。最佳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推進區兒童醫院、區中醫醫院擴建項目,在南片籌建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促進區域醫療機構合理布局。貫徹落實“全面兩孩”政策,推進出生缺陷干預和優生促進工作,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推進其他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發展體育事業,健全全民健身組織體系,積極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穩步提高競技體育發展水平和體育惠民服務水平,重點推進芳村體育中心升級改造。以廣州市創建國家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加快養老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與建設,積極推進“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的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切實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完成對口幫扶及第三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各項任務。
繼續做好國防動員、雙擁、僑務外事、民族宗教、婦女兒童、對台、慈善、民防、統計、檔案、保密、修志等工作。
(五)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升服務水平。
堅持把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作為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的突出任務來抓,強化作風建設,塑造高效廉潔政府形象。
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貫徹廣州市法治政府建設規劃要求,落實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五年規劃任務。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顧問機制,落實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切實將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堅持以公開為常態,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加快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政協和社會的監督,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和決定,切實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定期通報辦理情況。
堅持廉潔從政。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持續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嚴厲整治各種頂風違紀行為。加強行政監察,發揮審計監督作用,對公共資金、公共資源、國有資產和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加強預算執行進度管理,清理部門預算結轉結餘資金,盤活財政存量資金,用於民生支出。
堅持務實勤政。認真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強化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強績效考核和監督問責,暢通對基層、民眾的服務渠道,構建務實政府。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加大糾正“四風”力度,建立完善作風問題暗訪、查處、追責、曝光、測評“五位一體”工作機制,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加強幹部隊伍培訓,提高幹事創業的工作水平,做到主動作為、善謀勇為,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點,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目標,責任重大,意義深遠。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區人民,萬眾一心、積極作為,為加快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