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

《海珠區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是由海珠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珠區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海珠區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海珠區經受了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直接指揮下,全區上下聞令而動、眾志成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們要按照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抓緊抓實抗疫情、穩經濟、謀發展各項工作,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一、2019年和今年以來工作回顧
  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舉措,著力抓當前、打基礎、利長遠,努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
  過去一年,我們以實際行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落實新理念,經濟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堅持穩字當頭,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經濟運行穩的基礎進一步夯實,進的態勢更加明顯。“六穩”工作紮實開展。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35.12億元,同比(下同)增長7.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67億元,增長1.1%,新增減稅降費超4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46.56億元,增長15.1%。認真落實省“穩外貿九條”“外資十條”等政策措施,外貿進口112.1億元,增長48.1%;實際利用外資5.11億美元,增長27.7%。持續擴大就業,新增就業2.93萬人,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62萬人。穩妥促進轄內5家網貸機構落實良性退出,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0.1∶20.5∶79.4。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實現營業收入增長66.4%。琶洲地區舉辦展會243場,展覽面積1042萬平方米,分別增長8%、2%,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中國(廣州)國際物流裝備與技術展覽會、“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展覽會議在琶洲舉辦。加速穗港澳會展資源共享互通,實現港澳機構內地首例獨立辦展。新增“四上”企業654家,增長20.2%。認定區重點企業196家,稅收占比33%。新增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保利物業2家企業上市。項目建設取得實效。51個市級“攻城拔寨”項目完成投資124.8億元,其中民間投資占比90%,14個項目新開工。新引進優質企業104家,其中世界500強投資企業14家、中國500強投資企業4家。全區各類市場主體17.31萬戶,增長6.1%;其中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531戶,增長12.7%。
(二)培育新動能,科技創新優勢持續厚植
  著力建平台、造環境,激發創新第一動力,創新發展勢頭更加強勁。平台建設再上水平。我區牽頭編制的《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通過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並印發實施。琶洲獲批成為廣東省首個大數據方向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琶洲西區21個拍地項目開工,8個項目已完成主體建築封頂,唯品會、復星(南地塊)項目竣工交付,18家拍地企業開展實質性業務,2019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9.41億元,增長1倍。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碼頭正式動工。中大國際創新谷鷺江啟動園區入駐率達100%,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廣州創新中心落戶。海珠創新灣中交南方總部基地C區、南天批發市場改造等項目相繼開工。創新動能加速集聚。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17家,總量達71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分別增至47家、32家,創新孵化育成體系日漸完備。成立區創新創業港澳青年服務中心。建設海珠人才服務驛站。2018年度R&D投入居全市第三,研發投入強度為3.3%,提升0.28個百分點。琶洲會展和數字經濟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成立。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與數字經濟協同創新研究院、廣州金融發展服務中心落地,風險投資集聚區入駐風投機構超20家。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制定實施最佳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審批整體提速率超70%。成立全市首個服務民營企業的粵港澳律師團。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廣州琶洲政務服務中心,提供12類74項涉港澳業務的跨城通辦服務,聯動辦理市、區293項事項。培育質量標桿,獲省、市政府質量獎單位3家。完善首席服務官工作體系,創新推出人才安居服務,推動組建廣州首個數字經濟產業聯合會,政企互動渠道進一步暢通。
  (三)堅持新品質,中心城區功能不斷最佳化
  聚焦功能最佳化和品質提升,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城區綜合功能不斷增強。規劃用地管理力度加大。全面推進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推進重點片區項目規劃編制,《琶洲中東區概念城市設計》通過市規委會主任委員會審議。推動《海珠區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最佳化》項目與市規劃銜接。完成《海珠區國土空間規劃三年行動計畫》。大幹圍西側地塊完成土地公開拍賣,以區為主體的土地儲備出讓實現零的突破。九項重點工作有效落實。推進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134個,竣工驗收46個。推廣舊住宅樓宇加裝電梯託管模式,新增加裝電梯242台。瀝滘村改造復建房已開工,新市頭村已完成全部房屋拆卸工作。赤沙、石溪片區策劃方案已通過市審批。12箇舊廠改造項目加快推進。啟動30.45萬平方米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關停17個物流園。完成12個專業批發市場轉型疏解。累計完成8064個“散亂污”場所整治。在全市率先試行追繳違建強制拆除費用機制,拆除違法建設357.4萬平方米。率先全面實行河湖警長制,大力推進129個水環境治理工程,開展“排水單元達標”攻堅行動,新建雨污管道504.6公里,東塱斷面水質較上年好轉提升,全區基本消除黑臭河涌。2019年我區河湖長制工作被評為優秀,位列全市第一。宜居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市政路橋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環島路濱江西路至厚德路段、瀝滘涌至南洲路段、厚德路至海珠涌大橋段和赤沙大江橋通車。配合推進捷運11號線、18號線等建設,推動捷運10號線、12號線工程施工交地。全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3.2%,大氣和土壤污染防治取得實效。閱江路碧道示範段項目一期完工。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科學公園全面建成。海珠濕地三期開園,“三門兩線六景”品質提升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榮獲首屆“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範獎”,成為全國首個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會員單位的國家濕地公園,代表中國角逐2019年度第12屆杜拜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範例獎。
(四)構建新格局,社會治理水平有效提高
  下沉管理重心,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城區管理精細有序。深化垃圾分類,實現1409個小區樓道撤桶定時定點投放,精準打造72個樣板小區,推動728個單位強制分類全覆蓋。全面落實餐廚垃圾等分類收運對接。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實現內街小巷環衛整治全覆蓋。新建和升級改造環衛公廁168座,提前完成“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畫。整治“六亂”8.8萬宗。查扣“五類車”5.6萬輛。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完善村社章程和“四議兩公開”議事機制,推進城中村“三線”整治。社會治理創新發展。建立社區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推進大塘片區共建共治共享中心、6個市共建共治共享實踐基地建設。建立社工站“線上+線下”運作機制,搭建海珠公益時間銀行平台。出租屋第三方協同代管模式入選市首批改革創新經驗。加強與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合作,建立區、街兩級調解中心,調解成功率達99.96%。社區法律顧問提供服務1.3萬宗次,實現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社會大局安全穩定。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保障工作。積極暢通信訪渠道,受理信訪件3229件次。打造廣州塔、中山大學等智感安防示範點。大力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打掉涉黑惡團伙67個。110刑事治安警情連續8年下降,破案率連續6年上升,首年實現“兩搶”100%破案。深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餐飲單位100%實施“明廚亮灶”。加強應急指揮和救援能力建設,全區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
  (五)回應新期待,社會民生事業全面進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功辦好民生實事,用於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的支出占比81.3%,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做好睏難民眾幫扶救助工作,發放低保、特困供養和各類救濟金、補貼6141萬元。新增養老床位1593張,建成嵌入式養老機構6家。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完成7間市級試點社區護理站建設。廣州首個“羊城家政”基層服務站在我區掛牌成立。完成危破房改造2042平方米,審核新增發放租賃補貼520宗,獲分配市屬公租房住房保障對象家庭965戶。完成老舊小區居民共用用水設施改造1819戶。“雙擁模範區”創建工作穩步推進。初步建成退役軍人三級服務保障體系。深化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貴州省福泉市、甕安縣已脫貧摘帽,都勻市、獨山縣、羅甸縣49個結對幫扶深度貧困村和精準扶貧大埔縣35個相對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基礎教育優質發展。中考總體水平保持領先。新開辦五中附屬初級中學,新辦和轉制18所公辦幼稚園(園區),新增國中學位1200個、公辦幼稚園學位4866個。完成4個校園“微改造”、2個校園改擴建工程。成立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獲省教育教學成果獎6項。引進教育高層次人才7名,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醫療服務提質升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新院址已交地並奠基。區婦女兒童醫院選址獲市政府批准。分別與廣東省中醫院、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組建專科聯盟。著力構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創建“優質服務基層行”國家級優秀單位3個、中國社區衛生協會培訓基地2個。綜合醫改考核評分位居全市前列。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審。文體事業繁榮發展。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通過2019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完成小洲村蚝殼屋修繕,推進南石頭監獄遺址保護認定、琶洲塔移交。推動公共文體服務設施擴容升級,廣州美術館、文化館主體結構完工,建成區文化館分館20個、圖書館分館21個,加快海珠文化服務中心工程,新建重建社區體育設施90處。舉辦潮流文化周、海珠濕地國際音樂節、嶺南古琴音樂會等重大文化體育活動,區首部現實題材原創話劇《工業大道》成功首演。黃埔古港古村海絲文化游入選省首批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六)圍繞新要求,政府自身建設逐步深化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推動政府機關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作風建設常抓不懈。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檔案、會議分別壓減50%、30.4%。實現區一級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全覆蓋。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嚴格按部署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任務。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發出全省首張個人電子證明材料,實現民生領域電子印章套用落地,98項業務實現全流程線上辦理,海珠政務微信入選廣東省“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創新案例。12345政府服務熱線推動解決民眾訴求11.6萬件,主動公開政府信息超1.2萬條,權力運行更加公開透明。依法治區深入推進。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創建活動。依法依規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積極向區政協通報情況,辦結區人大代表建議105件、區政協提案93件。落實區政府全體會議學法和常務會議學法制度,實現政府部門法律顧問全覆蓋。加強規範性檔案審查和管理,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
  與此同時,國防動員、軍民融合、婦女兒童、殘疾人、民族宗教、僑務、對台、外事、貿促、科普、氣象、地震、人防、統計、檔案、保密、供銷、修志、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堅決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我們建立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工作機制,科學謀劃、嚴密部署,在一線築起“銅牆鐵壁”,網上網下強化宣傳輿論引導,依法科學、精準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在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階段,我們著力構建“四個三”工作機制,在全區541個物業小區、20個聯社實行圍院式管理,突出專業批發市場等重點場所,加強與疫情發生地聯動,運用大數據、格線化手段,及早發現和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嚴守疫情輸入關口,累計開展社區核查23萬人次,做到工作有準度。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階段,我們持續加強工作閉環管理,落實專車接送、隔離管控、健康管理“三個全覆蓋”,組建黨建服務專班,高標準精細化做好入境人員服務1.4萬人次,一視同仁對待服務重點國家人員,築牢防範境外疫情輸入防線,做到服務有溫度。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我們健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常態化防控機制,紮實做好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的風險防範,做到防治有力度;提升智慧安防,因時因勢完善措施,推動核酸檢測“應檢盡檢、願檢盡檢”,切實減少傳播風險,不斷鞏固擴大疫情防控成果,做到管控有精度。
我們堅持科學防治、全力救治,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做到集中病例、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2月17日以來,全區沒有發生本地新增確診病例和輸入關聯的社區聚集性疫情。派出1名醫生、2名護士赴湖北抗疫一線支援,為打贏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作出海珠貢獻。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兩促進,建立復工復產“五個一”工作機制,全面落實國家、省、市各項政策措施,出台區“惠企10條”“惠企復產用工16條”“中大紡織商圈錦繡10條”,“一企一策”指導企業科學復工,3月31日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動員活動在琶洲成功舉辦,6月15日第12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網上成功開幕,全區“四上”企業、總部企業、專業批發市場在4月已全部復工,各類學校有序返校複課,全區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在疫情防控鬥爭中,全區人民識大體、顧大局,演繹了一個個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感人故事。全區醫務人員舍小家、顧大家,展現了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醫者仁心。廣大疾控人員、駐區部隊官兵、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基層幹部,不畏艱難、日夜堅守,為全區人民生命健康構築了一道道安全防線。廣大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積極募捐、籌措防疫物資、參與一線防控,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各司其職,用實際行動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貢獻。
  各位代表,海珠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績,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是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區委工作要求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和社會各界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也是全區幹部民眾勇擔重任、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馳援武漢和奮戰在我區抗疫第一線的醫務人員、基層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關心支持海珠區改革發展和疫情防控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過去一年尤其是這場疫情防控的大戰大考,讓我們更加清醒認識到,海珠區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和挑戰。一是穩增長壓力持續增加,新興產業規模還不大,經濟發展新動能未形成有力支撐。二是營商環境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企業和民眾辦事的獲得感滿意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存量土地空間有限,城市更新需加大力度。四是城區精細化治理還需加強,黑臭河涌治理成果依然比較脆弱,生活垃圾分類需久久為功。五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仍需提高,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民生服務與民眾的新期待新需要還有差距。六是作風建設還需加強,部分幹部幹事創業勁頭有所減弱,推動工作落實、制度執行力度不足。我們一定要直面問題和挑戰,竭盡全力做好政府工作,決不辜負人民民眾的期望和重託!
  二、2020年發展主要目標和下一階段主要工作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及全國“兩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立足常態化疫情防控,加大“六穩”“六保”工作力度,以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為牽引,以深化城市更新為抓手,大力倡導務實、高效、擔當、作為的工作作風,加快建設有活力有魅力、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中心城區,奮力在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中創先爭優、走在前列。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嚴峻、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國內疫情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不小。我們要鞏固來之不易的成果,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強化奮鬥決心,抓緊抓實抓細各項工作,高質量完成“十三五”預期目標。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全年新增就業1.8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優先擴投資促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新型消費、升級消費持續壯大,進出口促穩提質;優先提質量穩預期,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升到62%左右,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不低於3.3%,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完成市下達的年度任務,金融財政風險有效防範。
  各位代表,我們要只爭朝夕,扎紮實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
(一)以更高站位抓好“六穩”“六保”工作
  政府帶頭過“緊日子”,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切實推動復工達產再提速、項目投資再加力、消費市場再激活、科技創新再突破、民生事業再改善。千方百計保就業。落實促進就業政策,深入實施“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提高創業扶持、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的精準度。加強就業、失業監控和企業用工監測,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強化殘疾人、零就業家庭等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千方百計穩主體。圍繞緩解資金鍊、連結人才鏈、修復產業鏈、疏通物流鏈,盯緊工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旅遊業、會展業等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大力開展暖企服務。推進減稅降費,落實進一步支持復工達產等政策,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千方百計擴內需。推動消費與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支持餐飲、文化、旅遊、家政等行業恢復發展,辦好廣州國際美食節海珠分會場,大力打造琶醍、太古倉等夜間消費集聚區,支持發展新零售、直播電商等新業態,拉動消費回升。加快項目謀劃、引進、儲備、建設,抓緊49個“攻城拔寨”重點項目進度,謀劃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完成5G基站建設任務,力爭實現5G信號連續覆蓋。
  (二)以更高定位推進“雙區驅動、雙城聯動”
  用好“雙區驅動”效應,落實市、區推進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系列檔案,打造世界一流的數字經濟示範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積極參與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平台。積極爭取國家、省更多政策和事權在琶洲落地。加強與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領域合作,提升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勞動爭議聯合調解中心琶洲速調快裁服務點建設。推動基礎配套規劃建設。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加強高品質教育、醫療、公寓、商業等公共服務供給。加快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互聯互通,配合推進廣佛環線、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建設,推動構建穗港澳1小時經濟圈。加快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碼頭建設,提升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拓寬對外開放交往渠道。全面貫徹落實《外商投資法》,提升外資吸引力。推進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四期、琶洲物流輪候區建設,培育外貿發展新增長點。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港澳台以及國際重點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資源對接,引導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三)以更高質量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圍繞新發展格局,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建鏈補鏈延鏈強鏈,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5G產業建設,支持5G+4K、5G+會展技術融合發展,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會展、電子商務、城市管理等領域套用。促進中醫藥產業國際創新中心落地。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引入更多高端會議和展覽項目,支持辦好第128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世界5G大會等知名展覽會議,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升格為國家級展會,建設國際會展之都。加強港澳現代服務業優勢資源合作,發展法律會計、人力資源、技術諮詢、廣告策劃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新興金融,建設風險投資集聚區。創建廣州市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海珠核心區)、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電影港建設。整合廣州塔、海珠濕地、黃埔古港等文化旅遊資源,加快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推動商旅文創居融合發展。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發展都市型工業、綠色建築、交通裝備等傳統優勢產業。定位廣州時尚之都,推動中大紡織商圈轉型升級。整合盤活集體、國資物業,加強市場對接和招商推介,深化產業負面清單管理,助力新興產業發展。
  (四)以更高水平加快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發展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之以恆抓科技創新、促高端集聚,打造世界級創新高地和增長極。全力建好創新平台。對接廣州市“一區三城十三節點”布局,加快建設“一區一谷一灣”創新發展平台。提高琶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大數據)影響力和競爭力,全力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推進省人工智慧產業園(琶洲核心片區)建設,多方聯動建設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加快琶洲項目進度,推進雙塔路等市政道路、綜合管廊、地下空間工程,今年重點推動5個產業項目入駐辦公、新增9個項目封頂。著力推動中大國際創新谷啟動區產業導入、示範區建設,推進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廣州創新中心建設運營,支持省生物資源套用研究所建設科技創新園區。啟動珠江後航道9平方公里改造,統籌謀劃舊村改造、產業規劃和載體招商,將海珠創新灣打造成大灣區生產性服務樞紐。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支持大中型骨幹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中山大學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與區內科研機構、企業加強戰略合作。持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支持科技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大力引入創新資源。開展產業鏈招商,探索建立招商工作站,構建多元化、專業化招商模式。以建設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為契機,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畫,為人才落戶、住房、醫療、教育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務,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五)以更高視野營造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以廣州市列入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樣本城市為契機,學習京滬、對標港新,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樹立營商環境標桿。落實市營商環境3.0改革措施,做好對標世界銀行評估改革,從最佳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提升政務服務市場主體滿意度、建設創新創業創造環境、加強國際先進營商規則銜接、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5個方面著手,持續減流程、減時間、減成本、優服務。打造“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張表單、一套材料、一次提交”的開辦企業集成服務。全力支持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工作,發揮好琶洲會展與數字經濟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作用,切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進國資改革,鼓勵國有企業拓展新業務。深入貫徹國家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落實市“民營經濟二十條”,重點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會民生等領域,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更加公平誠信的發展環境。紮實服務企業發展。推動“幫百強、助千企”暖企行動常態化、制度化,建立重點商務樓宇、園區“一樓一檔”“一園一冊”。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進一步清理涉企收費,落實企業輕微違法免罰清單,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六)以更高品質增強現代化中心城區綜合功能
  堅持規劃引領,落實市、區深化城市更新推進高質量發展系列檔案,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最佳化城區規劃布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開展區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推進琶洲中東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琶洲南區概念城市設計、海珠創新灣(瀝滘片區)精細化城市設計。推動最佳化市、區土地儲備聯動機制,實施《海珠區2020—2022年土地儲備出讓工作方案》,加強以區為主體的土地儲備。推進九項重點工作。按照“三年計畫、五年方案、十年規劃”的要求,加快瀝滘村、新市頭村改造,做好石溪村、赤沙村等一大批城中村改造的基礎性工作,繼續開展老舊小區微改造、舊住宅樓宇加裝電梯,統籌收儲和改造舊廠房,謀劃推進海珠南廣場地塊品質提升工程。推進12個專業批發市場轉型疏解、4個物流園和14萬平方米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打好治理違建攻堅戰,拆除320萬平方米以上違法建設。擴大“散亂污”場所整治成效。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環島路貫通工程,繼續推進沙渡路至石崗路段前期工作,啟動三圍油庫至南沙港快速路段建設。加快推進客村立交大修,配合開展車陂路至新滘東路隧道、魚琶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東沙至石崗隧道等市政路橋項目施工,繼續推動捷運10號線、11號線、12號線、18號線建設。加快海珠文化服務中心等民生工程進展。
(七)以更高起點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城區
  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改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建設海綿城市,讓海珠區生產更綠色、生活更美好、生態更美麗。決戰決勝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精細化管控揚塵污染,深度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持續鞏固“無燃煤區”創建成果。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堅持“一涌一策”深化涉東塱、獵德斷面河涌治理,完成30.6平方公里“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推進第三批城中村截污納管和56條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配合完成瀝滘污水處理廠(三期)項目,加快推動西部污水處理廠前期工作,全面剿滅黑臭水體。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加強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採樣調查,嚴格固體廢棄物執法監管。深化完善街道環保中隊管理制度改革。著力構建綠色生態格局。加快實施海珠濕地品質提升工程,謀劃籌建國際濕地館,打造最美城市中央濕地。推進城市主題花景建設,打造特色賞花景點。加快環島碧道建設,高標準建設閱江路等生態廊道。
  (八)以更高標準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持續加強精細管理。提高環衛保潔標準,落實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推進容貌示範社區創建。鞏固“廁所革命”成果,建立公廁運營、管護長效機制。完善垃圾投放點設施建設,強化垃圾分類專收專運,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深化“六亂”“五類車”整治。完成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畫,開展清產核資試點。最佳化基層治理機制。推進服務資源下沉社區,強化居民主體地位,探索建立城市社區“分層議事”模式。以海珠公益時間銀行為平台,加快志願者隊伍發展。推廣基層執法隊伍聯勤聯動機制,實現“一支隊伍管全部”“一支隊伍管到底”。深入推進“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深化平安海珠建設。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各項工作,強力開展全民禁毒工程,確保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決戰決勝、長效常治。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信訪聯席會議作用,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推進“四標四實”常態化套用,開展智慧新城區安防建設,完善突發事件預警決策輔助平台,把我區建設成為廣州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城區之一。
(九)以更高效能完善優質公共服務體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繼續辦好十件民生實事,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紮實做好民生保障。完善綜合幫扶體系,提高社會救助實效。探索“大城市大養老”新模式,最佳化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深化跨境養老服務合作。實施長者飯堂提升工程。完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功能。加強直管公房管理和修繕維護。繼續推進居民共用用水設施改造。紮實做好精準扶貧、對口幫扶、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等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公平優質教育。通過新建、改擴建和轉制方式,增加公辦幼稚園學位4241個。推動中山大學附屬國際創新谷示範中學項目籌建,實施2個校園改擴建工程。試點區內教師交流輪崗,進一步縮小區內校際差距,鞏固學校標準化建設成果。增強文化綜合實力。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生態文化、創新文化品牌。深挖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把嶺南古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有序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配合廣州文化館、美術館、科學館建設,打造“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實現街道圖書館分館全覆蓋。推進廣州國際媒體港等省級示範園區建設。創建市級健康促進區。推動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新院址、區婦女兒童醫院建設。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專科聯盟和區域技術協作等合作,組建以區級醫療機構為主體的醫療集團。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繼續開展金牌家庭醫生優培計畫,創新醫養結合和嬰幼兒照護服務模式,推動基層醫療衛生工作提質增效。加強健康教育,深化愛國衛生運動。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十)以更高要求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落實到政府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執法、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推動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構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治理體系。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全面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應急救治體系和公共衛生綜合監管體系,完善物資保障調度機制。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保障藥品安全,提升藥品監管能力。深入建設法治政府。推動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和決定,依法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主動接受區政協民主監督。支持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發揮作用。加快發展公職律師隊伍。加強重大行政決策等合法性審查。繼續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進一步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紮實做好民法典學習宣傳實施工作。加強政務公開平台規範化建設,構建發布、解讀、回應有序銜接的政務公開工作格局。全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強經濟社會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研究,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推動政府機構職能最佳化協同高效,更新完善區屬部門權責清單。落實減證便民要求,實現證明事項應減盡減。以“數字政府”建設倒逼政務服務改革,加快建成“一網通辦”的總門戶,推進民生服務事項“就近辦”“掌上辦”“指尖辦”,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電子政務上的研究、開發和套用,讓民眾體驗有速度有力度有溫度的政務服務。持續深化廉政建設。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嚴肅整治民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加強審計監督,推進區屬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全覆蓋。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馳而不息整治“四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幹部隊伍。
  各位代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目標催人奮進,奮鬥未有窮期。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堅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在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中創先爭優、走在前列,努力推動海珠區現代化中心城區建設再上新水平!
附屬檔案1
  名詞解釋
  1. 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個“1”是指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政治保證。第二個“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發展主動力。“9”是指9個方面重點工作: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重點,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重點,加快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重點,加快改變廣東農村落後面貌;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文化強省;以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為重點,加快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以打好三大攻堅戰為重點,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跨越高質量發展重大關口的短板。
  2. 市委“1+1+4”工作舉措:第一個“1”指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政治保證。第二個“1”指深化改革開放,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路徑和關鍵一招。“4”具體包括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
  3. 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4. “四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房地產開發經營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
  5. 首席服務官工作體系:為每家企業指定一名聯絡員,主動聯繫對接企業,了解企業經營和發展情況,摸查企業服務需求並提供全流程的跟進服務。
6. 九項重點工作:舊城、舊廠、舊村改造,物流園、村級工業園、專業批發市場整治提升和違法建設拆除、黑臭水體治理、“散亂污”企業整治等九項工作。
  7. “散亂污”場所:“散”指不符合當地產業布局等相關規劃的企業(場所),沒有按要求進駐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的規模以下企業(場所);“亂”指不符合國家或省產業政策的企業,應辦而未辦理規劃、土地、環保、工商、質量、安全、能耗等相關審批或登記手續的企業,違法存在於居民集中區的企業、攤點、小作坊;“污”指依法應安裝污染治理設施而未安裝或污染治理設施不完備的企業(場所),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場所)。
  8. 三門兩線六景:海珠湖北門、濕地北門、濕地南門,水線、陸線,四季花門、清水花溪、大地花毯、生態田園、聚鳥園、植樹區。
  9.六亂: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掛、亂堆挖、亂張貼。
  10. 五類車:電動車(含四輪電動車、電動腳踏車)、機車(含兩輪機車、三輪機車)、三輪車(含人力三輪車、黃包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改拼裝報廢車(含改裝車、拼裝車、報廢車)。
  11. 三資:資金、資產、資源。
  12. 四議兩公開: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
  13. 三線:電線、網線、電話線。
  14. 四個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15. 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6. 兩個維護: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
  17. 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18. “四個三”工作機制:織密“三張網路”、健全“三個小組”、建好“三本台賬”、採取“三種方式”處置。織密“三張網路”,即機場、火車站、汽車客運站、碼頭、市域對外交通出入口的檢疫網路,市內捷運、公交汽車、計程車等交通的檢疫網路,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商場、賓館等公共場所體溫檢測網路。健全“三個小組”,即由村居幹部、基層民警、醫務人員組成的社區入戶排查3人小組,由公安交警、交通管理、衛健部門各一人組成的交通檢疫3人小組,由市發改、工信、市場監管、屬地政府和廣藥集團各一人進駐企業組成的防控物資生產保障小組。建好“三本台賬”,即建立常住人員春節外出情況第一本台賬,臨時來穗人員情況第二本台賬,在此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手段提供情況,形成近14天內來自湖北和去過湖北以及與這兩類人有過密切接觸的重點人員台賬,“一人一檔”提供精準管理服務。採取“三種方式”處置,即對在我市有居所的暫無症狀重點人員實行居家隔離,對在我市無居所的暫無症狀重點人員實行集中隔離,對與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觸但無症狀的重點人員實行集中醫學觀察。
19. “五個一”工作機制:每個企業或項目對應“一名領導、一個服務專班、一套工作方案、一組支持政策、一個調度平台”。
  20. 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21. 四個出新出彩: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
  22. 雙區驅動、雙城聯動:“雙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城”:廣州和深圳。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強廣州、深圳兩市全方位相互支持和合作發展,攜手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實現“雙城聯動、比翼雙飛”。
  23. 全域旅遊:在一定區域內,以大眾休閒旅遊為背景,以產業觀光旅遊為依託,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產業經營、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最佳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24. 一區三城十三節點:“一區”: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範圍包含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約48平方公里)、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8平方公里)、魚珠片區(25平方公里)。“三城”: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十三節點”:廣州國際生物島、天河智慧城、中大國際創新谷和南中軸創新帶園區、廣州國際健康城、天河·公園智谷片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黃埔雲埔片區、增城·太平洋夏埔片區、廣州南站商務區、增城·珠江國際智慧型科技產業園片區、黃埔臨港經濟區、空港經濟區、白鵝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25. 一區一谷一灣: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中大國際創新谷、海珠創新灣。
  26. 營商環境3.0改革:2020年1月印發《廣州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全面最佳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相較於營商環境1.0、2.0改革,營商環境3.0改革的程度更深、範圍更廣。營商環境3.0改革從5方面提出26條改革任務、82項改革舉措。
  27. 楓橋經驗: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幹部民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民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楓橋經驗”。
  28. 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