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貌
基岩構造
東北平原東西位於
大興松安嶺與
小興安嶺、
張廣才嶺——
長白山之間,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
新生代陸相斷陷——坳陷
沉積盆地(
松遼盆地)。東鄰
張廣才嶺褶皺帶,南部與
華北地塊北緣相鄰,西部為
蒙古——興安褶皺帶。盆地周緣斷裂及盆地內部隱伏斷裂構造發育,盆地內以北北東向岩石圈斷裂為主體,控制著盆地的形成與分布。伴生髮育著北西、北西西、北東東向級斷裂。北東向斷裂廣泛分布,主要有嫩江斷裂、孫吳——雙遼斷裂以及依蘭——伊通斷裂。盆地內北西向斷裂構造形成晚,常切割北東向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盆地內多為
第四系沉積物樣品覆蓋,十分發育,且分布廣泛,岩性為沖積、洪積、風積、冰水堆積、海陸互動相碎屑堆積物,局部發育
火山岩。
基岩露頭少,在盆地邊緣可見斷續出露的
中生代地質體。
形成過程
東北平原以開原一輝南線(相當於北緯43°)為界,北部地質上屬吉黑褶皺系松遼拗陷,南部屬中朝準地台下遼河斷陷。
中生代燕山運動伴隨兩側華夏向山地隆起,形成了華夏向沉降帶,奠定了現今地形的基本輪廓。第三紀後的
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和間歇性的
地殼升降運動,將南北的
構造體系連結起來,成為同一演化體系,平原繼續下沉,沉積了深厚的
白堊系、
第三系和
第四系地層。
中更新世大興安嶺、長白山山地抬升,
松遼盆地緩慢而穩定下沉,在
早更新世湖盆的基礎上發展為大
湖盆,沉積了厚達30一70米的
湖相淤泥質粘土及
粘土,面積達50000平方千米。
晚更新世沉積環境發生明顯的分異,盆地的東、南及沿海地帶以水流作用為主,為河流相沉積物。在西、西南部受到武木冰期的影響,氣候乾冷,為
冰緣環境,風力作用強烈,堆積了
馬蘭黃土和古沙丘。
晚更新世初,松遼分水嶺緩慢抬升,
西遼河與松嫩水系分離,形成
遼河水系,
松遼平原沉降中心不斷縮小,古水文網發生重大變遷,且逐漸西移;
中更新世形成的巨大湖泊大大萎縮,被分割為星羅棋布的小湖泊,在古河床及河曲帶形成湖泊群。
晚更新世以來,東北地區的氣候向乾冷轉變,在貝加爾和蒙古高壓的控制下形成強勁的西北風,產生風沙流和塵暴,沙漠化再次發展、擴大,達到高峰,而且風沙流還伸延到東部台地邊緣,通榆一長嶺弧形壟狀沙帶便是在該期形成的。通過沙丘剖面測年表明,該沙帶形成於晚
第四紀更新世末期。
地形地貌
東北平原四周為
山麓洪積
沖積平原和
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
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
沙丘覆蓋的
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
三江平原相通。
2.
遼河平原。位於
遼東丘陵與
遼西丘陵之間,
鐵嶺一
彰武之南,直至
遼東灣,為一長期沉降區。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瀋陽以北較高,遼河三角洲近海部分僅2~10米。有
遼河、
太子河、
渾河、大小凌河、
沙河等,各河中下游比降小,水流緩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縱橫,堆積旺盛,河床不斷抬高,
汛期常導致排水不暢或河堤決潰,釀成洪澇災害。遼河攜帶豐富沉積物,使平原不斷向遼東灣延伸。近海部分和古河道內澇積水多成沼澤,繁育大片天然和人工蘆葦。
3.松遼分水嶺。由
沖積、
洪積物組成,上覆
黃土。分水嶺是
更新世時沿斷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嶺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150千米左右,海拔200~250米,高出
松嫩平原50~100米。分水嶺外貌似波狀起伏的平原,與南北平原渾為一體。分水嶺位置,最初在
法庫——
鐵嶺一帶,由於
遼河下游平原長期下沉,河流溯源侵蝕,逐漸向北推移,直至目前的通榆一公主嶺一帶。
東北平原西南部以
西遼河為中心,呈
沙丘與
窪地相間、微波起伏的風沙地貌景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70~250米。沙丘從西向東、從西南向東北,以
流動沙丘為主逐漸過渡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減輕。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
土壤成份
區域範圍
位置境域
東北平原介於北緯40°25′~48°40′,東經118°40′~128°00′之間,位於中國東北部,其西、北、東三面分別為大、
小興安嶺和
長白山脈所包圍。東北平原地跨
黑、
吉、
遼和
內蒙古四個省區,地處大、
小興安嶺和
長白山脈之間,北起
嫩江中游,南至
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為
中蒙俄經濟走廊主要通道之一,所處東北地區與
日韓同處東北亞經濟圈。
區域劃分
名稱 | 簡介 |
---|
| 西、北、東三面分別為 大興安嶺、 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的山麓平原,南為松遼分水嶺,大體呈菱形,其範圍大致是北緯43°30′—48°40′,東經121°30′—127°00′,總面積約17萬平方千米。一般海拔200米以下,以 松花江和 嫩江匯合處附近,即 齊齊哈爾— 白城—哈爾濱三角地帶為最低。 |
| |
| |
資料來源: |
水系情況
主要湖泊
東北平原湖泊總面積3800平方千米,約占中國湖泊總面積的4.6%,湖泊率為0.3%。本區山區為近代火山活動較頻繁的地區,所以區內湖泊多與
火山活動關係密切,如
牡丹江上游的
鏡泊湖、
德都縣境內的五大連池。
鏡泊湖是由玄武岩流形成的天然堰堤攔截
牡丹江河床,墊高水位而形成。
五大連池則是在260多年前,一次火山噴發的熔岩流堵塞河流而形成的串珠狀的
堰塞湖。
平原上有大片湖沼濕地分布,同時也發育了大小不一的小型湖泊,當地稱之為
泡子或鹽泡子。這類湖泊的成因多與近期地殼沉陷、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和河流擺動有關。它們具有面積小、湖盆坡降平緩,現代沉積物深厚,湖水淺和礦化度高等特點,如
月亮泡和龍虎泡等。東北地區地處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區,夏季短而溫涼多雨,入湖水量頗豐;冬季長而寒冷多雪,湖泊封凍期長。
簡介 | 圖片 |
---|
| |
| |
長白山天池海拔2189.1米,略呈橢圓型,南北長4.4千米,東西寬3.37千米。總蓄水量20.4億立方米。天池水溫為0.7℃-11℃,年平均氣溫7.3℃。天池是中國最大的 火山湖,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積水最深的高山湖泊。為中朝兩國的界湖。 | |
資料來源: |
主要河流
簡介 | 圖片 |
---|
黑龍江跨 中國、 俄羅斯、 蒙古三國,全長4370千米(以 海拉爾河為源),流域面積達184.3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十位,在中國境內的流域面積約占全流域面積的48% 。共有支流約200餘條,其中較大的有 松花江、 烏蘇里江、 結雅河、 布列亞河等。全長5498千米,流域面積184.3萬平方千米。在中國境內河長3474千米,流域面積約88.7 萬平方千米,占流域的48.1%。流域年徑流量3465億立方米。 | |
| |
| |
鴨綠江是中朝界河,古名馬訾水。因其水色深綠如鴨頭,故稱 鴨綠江。發源於 吉林白頭山,從東北向西南方向流去,最後在 遼寧省的東溝注入海洋,幹流幾乎全為中朝兩國天然國界。其全長795千米,流域總面積163788平方千米,其中中國境內32579平方千米。年徑流量為327.6億立方米。 | |
| |
資料來源: |
氣候特徵
東北平原處於
溫帶和
暖溫帶範圍,位於
東亞季風的最北端,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中國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和乾旱的內陸之間的
過渡帶,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乾燥,大陸性氣候由東向西漸強。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7月均溫21~26℃,1月-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量的85~90%集中於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個月。年降水變率不大,為20%左右。乾燥度由東南向西北遞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平原北部因盆地抬升縮小,產生了巨厚的沉積物,為
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條件。位於東北平原上的三大油田分別是
大慶油田、
吉林油田和
遼河油田。
東北平原除了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外,
煤炭、
黃金、
石灰石、
瑪瑙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品位居高。截至2008年,已探明
煤炭儲量1.5億噸,遠景儲量2.48億噸;探明
黃金儲量15.4噸,遠景儲量58.7噸;
石灰石儲量在數十億噸以上,為發展礦產採掘、加工提供了有利條件。
截至2008年,東北三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4種,占中國已探明礦種的64%,其中有近60種為大中型礦床。累計探明儲量占中國首位的有
石油、
鐵、
金、
鎳、
錳、
鉬、菱鎂、
金剛石、
石墨等;居中國前五位的有
銅、
鎂、
鉛、
錫、
石膏、
大理石等。其中,
鐵礦保有儲量為1241.6億噸,占中國儲量的1/4;
石油儲量占中國1/2以上;
煤炭669.1億噸,占中國9%,
油頁岩儲量211.4億噸,占中國68%。
土地資源
東北平原林地分布於山地和丘陵,耕地分布於平原和台地、丘陵、山地;草地分布在丘陵、平原、山地和台地。沙地, 即
科爾沁沙地,鹽鹼荒地分布於
松嫩平原中部,濕地分布於
三江平原和沿河兩岸及其沖積的積水河灣。
東北平原位於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東段,平原中的耕地面積占東北耕地總面積的70.18%,
松嫩平原中的耕地占整個東北平原耕地面積的54.10%, 遼河平原占31.10%,
三江平原占15.10%。東北平原林地僅占東北全部林地面積的91.3%。東北平原草地面積占東北全部草地的34.15%。鹽鹼荒地的95.16%分布在
松嫩平原。濕地
灘涂的74.16%分布在
松嫩平原和
三江平原。
生物資源
東北平原是中國重點林區,有林地面積4393萬公頃,森林總蓄積量為37億立方米。東北林區木材品種齊全,林質優良,樹的種類有100多種。全區有野生動物1000餘種。除
飛龍、
雕、
天鵝、
東北虎、
鹿、
紫貂等30餘種珍稀動物外,經濟價值較高的還有
林蛙、
花尾棒雞等。森林野生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共有2400多種,可食用植物1000多種。東北三省天然草原野生植物也比較豐富,已查明的野生經濟植物就有800餘種。
植物種類受水熱條件的綜合控制,具有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西部
大興安嶺山地為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分布區,以耐寒的
興安落葉松為典型樹種;東部的長白山地為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以喜濕的紅與
楓樺為典型樹種;中部的東北平原為溫帶森林草原、
草甸草原和乾草原分布區,以耐旱的
羊草、
貝加爾針茅等為典型植物種,並且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人文資源
東北平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到了
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代(21世紀)。
東北平原文化個性鮮明,形態多樣,“
北大荒”、“黑土文化”展示了東北文化的形成與地域特點密切相關。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分別以農牧、狩獵、捕魚、畜牧業為主,生存條件使得東北人形成了強武弱文的特點,東北地域特點及粗放型的農業文化逐漸形成了東北人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
人文歷史
遠古時期
夏商周時期
夏、
商、
周時期,東北諸民族向中原的王朝納貢,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戰國時的
燕國控制了東北的南部地區,設立
上谷、
漁陽、
右北平、
遼西、
遼東等五郡,進行有效行政管理。漢族移民隨之進入東北南部地區。
秦漢時期
秦漢時的東北南部地區主要居住著漢族人口,當地農業發展較好,
東漢時,東北南部人口略有下降。兩漢時 代,在
松嫩平原上出現了
夫余國。公元前1世紀,在今
遼寧吉林的東部山區出現了
高句麗,
東漢末年,中原軍閥 混戰,許多漢族人到
高句麗避難。鐵農具的使用,推進了對丘陵山地的農業開發。
漢晉南北朝時,東北西部地區生活著
烏桓、
鮮卑、
契丹、
奚等遊牧民族,逐水草而牧,為草原環境。東北東部、中部和北部廣大地區,生活著以挹類、
夫余、
沃沮、
高句麗、棘輯等漁獵民族,為森林環境。
隋唐時,東北中部的
渤海國農業發展迅速,形成了新的農業區,其中以
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和東京龍原府所在地區的農業最為發達。
遼金時期
遼、金時期,統治者把大量人口安置在
西遼河流域,當地人口壓力倍增,其經濟形態也從遊牧經濟轉變為農耕經濟,
上京、
中京等城鎮建築所耗木材砍伐了當地很多森林資源。人口的激增、土地墾殖的增加、草原的超載過牧,使“平地松林”不斷消退所。遼、金時期人們在
西遼河流域所從事的農牧業活動,畜牧過載引起草原沙化;大片農田開墾,地面失去自然植被保護,造成了水土流失,再加之該時期氣候轉向冷乾,
西遼河地區的生態環境大大惡化。
金朝時期,大批
猛安謀克從東北向南遷入
中原;於此同時,契丹、奚等東北民族的人民也一起進入中原,並留居在中原地區,形成了唐代以來又一次邊疆民族的內遷高潮。東北中北部民族的內遷,當地人口大減,其經濟也逐漸衰落,自然生態則得到恢復。
元明時期
元朝時期,東北人口大量集中在東北南部,經濟開發獲得一定發展,而中部則是人煙稀少,基本上保持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
元末明初,遼東地區在明軍與元朝軍隊的反覆廝殺中,社會經濟遭破壞,為儘快恢復和發展當地經濟,明政府招徠人口向
遼東地區聚集,廣建軍衛,並推廣屯田法,組建
軍屯、
商屯和
民屯等多種形式的
墾田模式,鼓勵農業發展,該區人口和
屯墾均有很大發展。
洪武年間,
遼東屯田有12386頃。
嘉靖十六年(1537年),遼東人275155人,額田增至31620頃。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遼東人口達到96441戶,381496口,額田也增至38415頃。
明中期開始,遼東的經濟出現了退步,農田日益減少,經濟日趨殘破,當地民眾的逃亡也日益增加,人口的逃亡加劇了經濟的蕭條。
蒙古草原的
蒙古諸部和東部山區的
女真人開始不斷騷擾
遼東,擄掠人口。
遼東很多地區出現了土地荒憲、村落稀少的現象。
遼東地區在整體上已經再次陷入了經濟蕭條、人口減少的不良境地,而生態環境則出現了土地荒憲、野草叢生的自然環境。
清朝時期
16世紀後期,以
努爾哈赤為代表的
女真人堀起,不斷征服了周邊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入關南下,進軍
京師(今北京市),一統中國,建立
清朝。為了集中人口、發展經濟和壯大軍事力量,
努爾哈赤和
皇太極多次收服東北北部和東部地區人口,向
渾河流域和
遼東地區聚集。在
努爾哈赤對
明朝的戰爭中,
後金軍隊在攻占
明朝遼東邊牆里的城鎮和村堡後,把俘獲的大量漢人遷徙到遼東地區,通過招誘和軍事征服等手段把蒙古地區人口聚集到遼東地區,
蒙古草原人口繼續向遼東聚集。
清軍入關,大量人口也隨之內遷入關,致使東北地區出現了人口銳減,土地荒憲,村落破敗的荒涼情景。
清朝初年,清統治者對東北地區實行全面封禁的政策。
順治初年,清政府開始修築“
柳條邊”。清政府以
柳條邊為界,將邊外的西部地區列為
蒙古族遊牧區,將邊外的北部和東部地區列為
滿族漁獵區,皆禁止漢人進入墾荒。在東北特定區域劃定皇室獨占的禁地,其中包括圍場、牧場、貢江山、官河泡以及各種禁山等。
康熙十九年(1680),清政府又在
柳條邊內劃定旗界和民界,把民人全部遷出旗界,禁止
旗民混居。
乾隆時期,清政府對東北採取了全面封禁的政策,正式下令禁止
關內流民出關出口。清政府的封禁政策限制了關內移民的大量流入,阻礙了東北黑土地的開發,使東北地區因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大片肥沃的黑土地在進入20世紀前仍然處於原始荒蕪狀態,以“
北大荒”之稱聞名於世。
晚清時期,
沙俄和
日本相繼侵入中國東北地區,對東北各種資源進行瘋狂掠奪,
俄國和日本對中國東北森林的肆意砍伐,造成大片森林被毀。至1915年,俄國己經侵占了
黑龍江省內的17258平方俄里的森林資源。隨著
西遼河上游的開墾,當地水土流失日益嚴重,
遼河河身不斷抬升,並多次泛濫,在此期間,原本低洼的遼澤開始逐漸游積,地勢也逐漸升高。清政府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對東北邊疆的封禁逐漸鬆弛,大片封禁的黑土帶陸續開放。自1861年到1904年,清朝對東北邊疆地區採取了弛禁放墾政策,允許移民來邊境墾荒。1904年起
黑龍江地區“全面開放”,平均每年放荒100多萬垧,一些土地肥沃的黑土帶,移民尤為集中,土地資源大量開發。到1910年,東北共放出荒地687.5萬垧,其中墾熟地34.7萬垧。
民國時期,延續了晚清的大規模移民的政策,移民數量大量增加。來自
山東、
河北等地的大量漢人 “
闖關東” (出古北口和山海關等), 在東北黑土帶進行空前的農墾。1915年,
吉林省耕地面積已達8598萬畝, 黑龍江省亦達3716萬畝。
20世紀東北地區數度出現土地開發熱潮,大量關內移民和周邊地區的國際移民湧入東北地區,國內外資本也紛紛進入東北,設立大批農業墾殖公司,並引進了
拖拉機等近代農業設備和技術。藉助於農業現代化的推力,東北地區的土地開發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迅速展開,到20世紀20年代末,東北地區已經成為全國主要
大豆生產基地。
民國時期
從民國十三年(1924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東北三省糧食產量由1457萬噸增至1886萬噸,1925年東北人均占有糧食已達1359斤。日偽統治時期,日偽從
關內和
日本、
朝鮮遷來大量移民,大面積荒地被開墾。到1940年,東北地區已開墾耕地1930萬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14.8%。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春,
關東軍促令偽政府成立“滿洲農業政策委員會”,並於5月審議了所謂農業基本政策,決定對
稻米、
小麥、
大豆等開始實行“統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實行了決策搜荷方策,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敵戰區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耕地荒蕪,廣大農村趨於破產。
共和國成立後
新中國建立後東北地區建立了大批的國營農場,大批
退伍軍人挺進東北平原,開闢了新墾區,僅在
黑龍江省就新開荒地7000多萬畝,相當原有耕地的50%以上,使東北地區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經過一個世紀的開發,東北地區實現了從 “
北大荒” 到 “
北大倉” 的歷史巨變。從1949 年到1990年,僅
黑龍江省就開墾耕地596萬公頃,是建國初期的1倍多。建國後東北黑土帶的土地開發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0年。1948年完成土改後,地方政府實行了開荒頭三年不交糧的獎勵政策,以調動廣大農民開荒的積極性 。
黑龍江省和
吉林省1950年開始接納大量
山東、
河北等省移民和支邊青年遷入開荒。1954 年
鐵道兵和
農建二師建場開荒,1956年
山東移民遷入墾荒,1958年10萬轉業官兵開發 “
北大荒”,建立了數十個大型
國營農場。1956年後隨著高級農業社和人民公社成立,又開始了集體開荒。這十年間,
黑龍江省每年開墾荒地面積13.3萬公頃左右,1957年新開荒地達到20.8萬公頃。由於大面積開墾荒地, 到1957年全省已建立75個國營農場和150多個移民新村,全省耕地面積已達到666.6萬公頃,比建國初期增加了100多萬公頃。
第二階段,1961—1977年。在“文革” 期間,接納百萬知識青年
上山下鄉,1967年組建了生產建設兵團,將國營農場、勞改農場統統劃歸生產建設兵團,進行了大面積的開荒。1965年黑龍江省開荒面積達到29.12萬公頃,創40年來最高紀錄。到1970年黑龍江省耕地面積達到766 .6萬公頃。十年間,黑龍江全省已建成國營農場128個,軍隊農場171個,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國營農場群。1974年以後主要進行集體開荒,國家將人民公社集體開荒納入計畫,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全省共建機械化集體開荒點1350個,共開墾荒地133.2萬公頃。
第三階段,1978年後東北進行了土地綜合開發,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1985年後重點進行了
三江平原開發。1988年由國家立項的
三江平原開發,共投入資金8.1億元,集中成片開發建設120個小區。三江平原土地資源開發涉及到
佳木斯、
牡丹江、
雙鴨山、
鶴崗、
雞西、
七台河等6個省轄市、22個縣 (市)、4個國營農場管理局和62個國營農牧漁場。到1990年末,共開墾荒地12.46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52萬公頃,其中旱改水16.24萬公頃,治理低洼地35.74萬公頃。通過三江平原土地資源綜合開發,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50萬噸。除三江平原開發外,黑龍江省其它地區也開發土地76.66萬公頃。建國後的40多年來,
黑龍江省共開墾荒地596萬公頃,相當於建國前的1倍多,全省糧食總產從1949年的120億斤增加到1990年的426億斤。
建國後,國家在東北地區布局了大批重工業項目,東北地區重工業比重不斷上升,成為中國主要的重工業基地,
鋼鐵、
化工、石油加工和基礎裝備行業是東北地區重工業的主導行業,東北老工業基地有37個
資源型城市(含內蒙古蒙東地區5個),占全國資源型城市總數的16%。2003年國家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以來,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呈現先增後降的總體趨勢。2003-2011年,東北地區經濟整體增速高於全國水平,但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總體表現為下降趨勢,2014年東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下降到8.38%。
根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工業化進程報告》顯示,1995年東北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在全國七大區域中排名第二位。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東北地區的工業產出增幅在2013年已經明顯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4年出現了“失速”的狀態。根據《東北藍皮書:中國東北地區發展報告(2016)》信息顯示,2013年後東北三省GDP占全國的比重逐年下降,2015年回落到8.0%。2016年上半年,東北地區經濟增速雖然仍落後於其他地區,但下行趨勢開始趨緩,開始向高端裝備製造業、礦產經濟深加工、有機保健食品、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結構轉型。
環境問題
土地問題
高超強度開發,使東北地區成為全球範圍內具有短時限人地關係高強度作用特徵的典型地區之一,同時東北地區資源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關研究表明,東北地區黑土退化嚴重:一是土壤肥力急劇下降。開墾20年,土壤有機質下降30%~40%;開墾40年,土壤有機質下降50%~60%,土壤
有機質由開墾初期的11.82%下降到近幾年的5.88%。
據黑龍江省農業部門監測顯示,
黑龍江省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4%,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4.3%)下降了1.9個百分點,降幅44%;能夠滿足全省高產田條件的
有機質含量大於4%的耕地面積減少了43%,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3%的耕地面積增加了1.2倍,土壤
有機質含量為1%-2%的耕地面積增加了近1倍。同時,耕地土壤養分不平衡,研究表明,東北平原0-20 厘米的表層土壤中,土壤速效
氮、
磷、
鉀、
硫和
鋅的缺乏面積分別為18.5%、28.6%、51.1%、78.6%和44.7%。
三江平原土壤養分狀況良好,
松嫩平原次之,
遼河平原較差。
國家開展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大對土壤有機質提升、養分平衡、耕地質量檢測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等的資金支持力度。推進東北平原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建設。開展黑土保護工程,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綜合治理;轉變傳統的順坡起壟耕作方式,建立沿等高線耕作以及以深松免耕、少耕和地面覆蓋、秸稈還田為主要內容的耕作制度;以草田輪作為主體,建立科學的黑土輪作制度;實施林網修復改造工復程。
東北平原水土流失加劇,
黑土厚度由20世紀50年代的60厘米~70厘米,下降到20厘米~30厘米。黑土區內分布25萬條侵蝕溝,水土流失面積占黑土耕地面積的40%,受損耕地600萬畝。東北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層。
據黑龍江省水利部門統計,該省水土流失面積1344.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0%,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積298.5萬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5.2%。2011年
黑龍江省水土流失面積比2007年增加近33萬公頃。由於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這部分耕地的地力逐年減退,土地生產力下降,因水土流失每年少收糧食22.5—25億公斤。
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黑土區坡耕地黑土層厚度已由開墾初期平均80-100厘米降到了20-40厘米,以每年0.3-1厘米的侵蝕速率。
國家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支持吉林西部和黑龍江三江平原東部等地實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鞏固提升商品糧生產核心區地位。
東北平原土壤鹽漬化擴大,蘇打鹽鹼地每年1.4%速度遞增。
松嫩平原鹽漬化面積達350萬公頃,占該區的20%。部分地區土壤出現酸化現象,pH值由開墾初期的中性下降到4~5。國家已採用以稻治鹼、以水洗鹽、以水壓鹼、以水灌溉、以水修復等方式進行改良土壤和修復、改善生態環境,支持吉林、黑龍江西部地區等加快鹽鹼地治理。
東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面積約72000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22.24%。其中
科爾沁沙地沙漠化面積53283.44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31.92%;松嫩沙地沙漠化面積18716.8平方千米 , 占土地總面積11.22%。
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
科爾沁草原地區。在
科爾沁沙地中,
翁牛特旗和
奈曼旗沙漠化最為嚴重,沙丘流動使高壓電線桿和民房被掩埋,公路因沙丘推進而多次改道,迫使整個村屯遷移。
科爾沁沙地的沙漠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輕度沙漠化土地有所減少,而中、重度沙漠化土地增加很快。松嫩沙地中,土地沙漠化
通榆縣最為嚴重,
長嶺縣次之。東北平原西部,尤其是
科爾沁沙地,土地沙漠化面積擴大了4倍,每年以1.5%~3.7%速度擴大。
國家已實施科爾沁沙地等專項治理工程。
大氣污染
東北平原地區的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大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0%,造成了該地區典型的煤煙型大氣污染。該地區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是硫化物、顆粒物和降塵,主要來源於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的廢氣,2008年僅遼寧省工業廢氣排放量就高達4.02×10標立方米,占全國廢氣總量的9.96%。2015年11月9日,東北平原地區出現大範圍灰霾,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南部、吉林大部和遼寧大部,面積約為26萬平方公里。
國家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在東北地區啟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在東北資源型城市建設一批接續替代產業園區和集聚區。對黑龍江省四大煤城等地區原中央下放煤礦繼續實施採煤沉陷區治理。
生態退化
東北平原地區草地植被、天然濕地退化嚴重,50%以上天然濕地喪失,95%的濕地受到威脅,森林生態系統退化。
松嫩平原中的
向海濕地、
莫莫格濕地、
扎龍濕地,
三江平原中的大片濕地,因為人類活動加劇、用水量劇增、開採地下水超量而導致濕地水量不足、水位下降,進而導致濕地大幅度萎縮甚至消失。
三江平原素以濕地著稱,由於大量開墾耕地、開採地下水灌溉,導致區內許多湖泊乾涸。
1993-2003年期間,東北地區植被覆蓋嚴重減少面積為141705平方千米,占東北地區總面積的11.41%。植被覆蓋輕度減少面積為485134平方千米,占東北地區總面積的39.05%。
虎頭海雕、
鐮翅雞已在黑龍江省境內野外滅絕;
豺、
柳雷鳥、
豹處於滅絕狀態;
東北虎、
梅花鹿、
貂熊、
黑鸛、黑臉瑟鷺、
玉帶海雕等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紫貂、
原麝、
斑羚、
黃喉貂、
水獺、
大鴇、
金雕、灰臉鷹等野外種群數量呈銳減趨勢,處於極度瀕危狀態。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也是儲量豐富,尤其是石油資源儲量近全國的一半,但由於多年開發,且開發強度大,導致後備資源逐年遞減,明顯不足,造成開採難度逐漸加大。
國家推進遼西北供水二期、吉林中部引松供水、哈達山水利樞紐(一期)、引嫩入白、尼爾基引嫩擴建一期、引綽濟遼以及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連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進行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幹流、支流綜合整治。2014年起,中央財政年安排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財政資金23.5億元,在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啟動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試點,進行三江平原、松遼平原等重點濕地保護,實施流域濕地生態補水工程,黑龍江興凱湖、吉林查乾湖、遼寧大夥房水源保護區等開展湖泊生態環境保護。
人文景觀
長白山景區
長白山區域總面積19.64萬公頃,核心區7.58萬公頃,長白山系的最高峰是
朝鮮境內的
將軍峰,海拔2,749米。中國境內最高峰
白雲峰,海拔2691米,是中國東北的最高峰。長白山植被垂直景觀及火山地貌景觀是首批進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的國家自然遺產地。曾先後被確定為首批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國際A級自然保護區。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瀋陽故宮博物院
瀋陽故宮博物院,是清代初期建設和使用的皇家宮苑,始建於1625年(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瀋陽故宮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1961年,國務院將
瀋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瀋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黑瞎子島景區
黑瞎子島(滿文名:摩林烏珠島,譯成漢文是“馬頭”的意思),俄稱塔拉巴洛夫島、大烏蘇里島。位於
黑龍江、
烏蘇里江匯合處。在主航道中國一側,也是中國東北部極角,因此有“中國東極”之稱。該島由
銀龍島、
黑瞎子島、
明月島等3個島系的島嶼和沙洲組成,面積約335平方千米,和島國
馬爾他大小相近,與
長江入海口的
崇明島面積相當,是
香港的1/3,
澳門的12倍,
珍寶島的500倍。島長58800米,最寬處為14000米。
偽滿皇宮舊址
偽滿皇宮舊址位於
長春市寬城區光復北路5號,是清朝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充當
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占地面積13.7萬平方米,是國內比較完整的宮廷遺址之一,偽滿皇宮遺址核心保護區現存文物建築多處,以
中和門為界分為內廷和外廷。偽滿皇宮前身是民國時期管理吉林、黑龍江兩省鹽務的吉黑榷運局官署。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偽滿皇宮舊址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索菲亞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