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

水稻土

水稻土是指在長期淹水種稻條件下,受到人為活動和自然成土因素的雙重作用,而產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與還原交替,以及物質的淋溶、澱積,形成特有剖面特徵的土壤。這種土壤由於長期處於水淹的缺氧狀態,土壤中的氧化鐵被還原成易溶於水的氧化亞鐵,並隨水在土壤中移動,當土壤排水後或受稻根的影響(水稻有通氣組織為根部提供氧氣),氧化亞鐵又被氧化成氧化鐵沉澱,形成銹斑、銹線,土壤下層較為粘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土
  • 外文名:Paddy soil
  • 形成條件:長期淹水種稻
  • 特徵:具有明顯剖面特徵
  • 分布: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
  • 形成過程:氧化還原有機質合成分解鹽基淋溶
概述,釋義,分布與形成條件,特徵,形成過程,周期性的氧化還原交替作用,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鹽基淋溶和復鹽基作用,水稻土額培肥管理與改良,培肥管理措施,改良,

概述

釋義

水稻土是指在長期淹水種稻條件下,受到人為活動和自然成土因素的雙重作用,而產生水耕熟化和氧化與還原交替,以及物質的淋溶、澱積,形成特有剖面特徵的土壤。這種土壤由於長期處於水淹的缺氧狀態,土壤中的氧化鐵被還原成易溶於水的氧化亞鐵,並隨水在土壤中移動,當土壤排水後或受稻根的影響(水稻有通氣組織為根部提供氧氣),氧化亞鐵又被氧化成氧化鐵沉澱,形成銹斑、銹線,土壤下層較為粘重。

分布與形成條件

水稻土是我國重要的耕作土壤之一。由於水稻的生物學特性對氣候和土壤有較廣的適應性,因而水稻土可以在不同的生物氣候帶和不同類型的母土上發育形成。主要分布於秦嶺至淮河一線以南的廣大平原、丘陵和山區,其中以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I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為集中。

特徵

(1)油性:它是土壤腐殖質和粘粒含量適中的表現,有機質含量約29.2 g kg-1 (土0.46),粘粒含量.一般為16%左右,油性也是指具有良好結構等的一個綜合肥力較高的土壤性狀。
(2)烘性與冷性。它是指含有機質較多,且C/N比高的土壤的溫度變化的綜合反映。
(3)起漿性與僵性:一般質地粘重,主要由於粘土礦物不同而在水分物理性狀方面的反映,前者以2:1型為主,後者以1:1型為主。
(4)淀漿性與沉沙性:一般質地較沙(SiO2 含量在70%以上),主要由於粗粉沙與粘粒之比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水分物理性狀。前者的粗粉沙與粘粒之比約為2∶1;後者多為5:1
(5)剛性與綿性:它是粘粒與粉沙的不同含量在土壤水分處於風乾狀態下的一種土壤結持性,前者粘粒含量>40%,後者粉沙含量>40%。

形成過程

水稻土的形成過程包括周期性的氧化還原交替作用、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鹽基淋溶和復鹽基作用等。

周期性的氧化還原交替作用

氧化還原交替作用下,土壤中易變價顯色的鐵氧化物和錳氧化物被還原,並產生一定數量的鐵、錳有機絡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耕作層土壤的基色。當耕作層排水落乾,活性低價鐵化合物和錳化合物,一部分隨耕作層的靜水壓力向下淋移;一部分隨地表水流失;還有一部分儲積或滯留在耕層土壤孔隙或土塊裂面而被氧化澱積,形成棕紅色的銹紋或與有機物絡合形成“鱔血”斑。

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

與母土(不包括有機土)相比,水稻土有利於有機質累積,故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比母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其HA/FA之比、芳構化程度和分子質量均較低。

鹽基淋溶和復鹽基作用

種稻后土壤交換性鹽基將重新分配,一般鹽基飽和的母土鹽基將淋溶,而鹽基不飽和的母土中發生復鹽基作用,特別是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以後。不同母土上形成水稻土後,土壤酸鹼向著中性演變。

水稻土額培肥管理與改良

培肥管理措施

(1)搞好農田基本建設這是保證水稻土的水層管理和培肥的先決條件。 (2)增施有機肥料,合理使用化肥水稻土的腐殖質係數雖然較高.而且一般有機質含量可能比當地的旱作土壤高,但水稻的植株營養主要來自土壤,所以增施有機肥,包括種植綠肥在內,是培肥水稻土的基礎措施。在合理施用化肥上,除養分種類(如北方鹽化水稻土的缺鋅)全面考慮以外,在氮肥的施用方法上也應考慮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氣態氮損失,應當以銨類化肥進行深施為宜。
(3)水旱輪作與合理灌排 水旱輪作是改善水稻土的溫度、氧化還原狀態以及養分有效釋放的重要土壤管理措施。合理灌排可以調節土溫.一般稱“深水護苗,淺水發棵”。

改良

低產水稻土改良水稻土的低產特性主要有冷、黏、砂、鹽鹼、毒和酸等,改良措施有:
①開溝排水,增加排水溝密度和溝深,改善排水條件.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溫。
②增加土壤有機質累積,改善土壤性狀.如條件許可.可採用客土的方法,改良過黏和砂的水稻土。
③對於鹽鹼的影響,主要是在排水的基礎上,加大灌溉量以對鹽鹼進行沖洗。
④對一些土壤酸度過大的水稻土應當適量施用石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