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龔子同,
土壤學專家。長期致力於土壤的發生、分類和利用改良的研究。80年代末,提出以診斷層和診斷特性為基礎的土壤系統分類,這是中國土壤分類由定性向定量的轉變,其中人為土的分類被世界土壤分類組織所接受,成為國際土壤分類的一部分;率先以地球
化學的觀點,論述了中國土壤和風化殼的發生演化過程,編制了中國第一幅土壤地球化學圖,並探討其與土壤肥力和人、畜健康的關係。
個人簡歷
1931年10月14日 出身於
江蘇省海門縣青龍港。
1944-1947年 在江蘇省海門縣錫類中學和海門中學國中學習至畢業。
1947-1950年 在上海市敬業中學高中學習至畢業。
1950-1954年 在浙江大學農學院後改為浙江農學院農學系學習至畢業。
1954-1963年 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任研究實習員和助理研究員。
1964年 在北京語言學院學習俄語。
1965-1966年 在前蘇聯沃龍涅什大學生物土壤系研究生學習至畢業等。
生平介紹
求學生涯
龔子同,江蘇海門人,1931年10月14日出生於一個港口小村鎮,就讀的國小是面對滔滔長江的一個村落,這裡自古民風古樸,而崇尚學問,抗日戰爭勝利後,隨家來到上海,進入了歷史悠久的上海敬業中學就讀。在這十里洋場,作為中學生的他目睹了
國民黨政府腐敗專制,拳拳報國之心油然而生。這時,他一面刻苦讀書,一面靠攏左派組織,加入了黨在學生中的外圍組織,並積極投身黨領導的學生運動。於1950年參加
中國共產黨,同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時著名的浙江大學農學院,主修農學。在大學生活中,一邊學習,一邊參加校學生會和共青團的工作,鍛鍊了他的組織才能,這對他以後主持完成的許多重大研究項目來說,受益匪淺。60年代,被派往蘇聯沃龍涅什大學生物土壤系進行研究生學習。
貢獻社會
自1954年大學畢業,來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師從著名土壤學家馬溶之、李慶逵,從事有關土壤地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他的足跡幾乎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並寫下了篇篇著作。40多年前海南島的五指山土壤調查歸來,與張俊民合作寫下了融科研與科普於一體的“五指山之土壤”等文章,從此開始著書立說的生涯,並樂此不疲;70年代
西沙群島考察歸來,寫下了仍有很高學術價值的專著《西沙群島土壤和鳥糞磷礦》,並為西沙群島屬於我國的領土提供了佐證;改革開放後,他將在湖南、廣西的考察成果,主編了《華中亞熱帶的土壤》獲省級一等級;作為主要作者編著了《中國土壤(第二版)》和《中國
水稻土》,均榮獲中國科學院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主著的130多萬字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理論·方法·實踐》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即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集他領導的中國科學院特別支持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項目十年來研究之大成,將在國內外產生重要的影響。龔子同的豐碩研究成果使他在國際土壤學界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以秘書長的身份,組織舉辦過多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先後應邀到美國、
德國、法國、荷蘭、
比利時、墨西哥、
俄羅斯、日本、羅馬尼亞、哈薩克斯坦、朝鮮、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越南、馬達加斯加和南非等國以及香港地區講學、訪問或出席會議。並幫助阿爾巴尼亞進行全國土壤調查包括土壤分析和編寫報告。1990年作為主席主持14屆國際土壤學大會東亞土壤地理會議,曾任國際土壤學會東亞東南亞土壤聯合會秘書長,現任聯合國和國際土壤學會土壤分類組織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土壤學會幹旱土壤工作組秘書長。龔子同作為一名土壤學家的同時,他還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常常將他的
研究成果和調查資料寫成深入淺出的文章,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以期人們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土壤資源,給予更多的關注和保護。數十年來,他在國內外包括SCI雜誌上發表有關文章200餘篇,專著10餘部,先後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7項;他身傳言教、誨人不倦,樂於提攜新人,先後培養近20名研究生和博士後,他們在土壤學領域內已嶄露頭角。
主要論著
1 龔子同.《西沙群島土壤和鳥糞磷礦》.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
2 龔子同.《我國境內成土風化殼的地球化學類型》.土壤學報.1980(37):1~23
3 龔子同等.《土壤地球化學進展和套用》.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5
4 龔子同等.《關於水稻土次生潛育化問題》.土壤學報.1981,18(2):122~136
5 龔子同等.《華中亞熱帶土壤》.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等等。
主要貢獻
經典的土壤學理論認為
土壤形成受控於氣候、植被、母質、地形和年齡五大因素,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土壤的影響越來越大,人為作用可以加速、延緩甚至改變成土過程的方向,而成為第六大成土因素。因此,研究人為作用下的成土過程和“人為土”的分類既有理論意義,又與農業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但最具影響的美國土壤系統分類沒有“人為土”的分類,聯合國土壤圖圖例單元最近雖提出了“人為土”的概念但缺乏具體的指標。我國農業歷史悠久,人為作用對土壤的影響之大是
世界上罕見的。因此,中國土壤學家對此認識特別深刻。龔子同早在50年代就開始研究“人為土”的分類。美國土壤學雜誌《Soil Science》和《Advance in Soil Science》,日本的《Pedologist》以及在美國、日本、菲律賓、越南、斯里蘭卡和
馬達加斯加召開的國際水稻土會議上,都發表了他的早期“人為土”方面的論文。80年代中期以後,龔子同作為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的主持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直接負責“人為土”分類的定量研究,經過廣泛而深入的野外、實驗室和定位研究,首先提出了水耕層系列、灌溉表層、堆墊表層和肥熟表層的概念和指標,作為水耕(水稻)土、灌淤土、堆墊土和肥熟土的診斷層,以此定量地對人為土進行分類,使“人為土”分類有一個系統和科學的表達,受到國際土壤學界的極大關注。90年代初,龔子同被聘為國際土壤分類組織(WRB)亞洲的指導
委員會委員,兼“人為土”分類組長。鑒於我國“人為土”分類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國際土壤分類組織全盤採用了龔子同所創建的“人為土”分類,成為國際土壤分類方案的一個重要部分。
參考資料
中國數字科技館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8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