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

侵蝕

侵蝕讀音qīn shí

解釋:

①逐漸侵害使變壞:病菌~人體。

②暗中一點一點地侵占(財物),~公款。

③岩石經自然侵蝕風化,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侵蝕
  • 外文名:erosion
  • 拼音:qīn shí
  • 近義詞:侵害、腐蝕、侵略
  • 反義詞:保養、保護
  • 出處峻青《馬石山上》等
出處,解釋,原因,土壤侵蝕,分類,古代侵蝕,現代侵蝕,自然侵蝕,加速侵蝕,侵蝕營力分類,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風力侵蝕,人為侵蝕,自然侵蝕,加速侵蝕,分布及危害,土壤侵蝕分布,土壤侵蝕危害,

出處

陸游《玉局觀拜東坡先生海外畫像》詩:“至寶不侵蝕,終亦老侍從。”
峻青《馬石山上》:“漫長的歲月和那日復一日的風吹雨打,並沒能侵蝕掉大青石上的刻字,它依然是那么清晰、明顯。”
王鏊《震澤長語·國猷》:“ 魏,本都安邑,為秦侵蝕,不得已東徙大梁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土豪劣紳經手地方公款,多半從中侵蝕,賬目不清。”

解釋

侵蝕作用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是自然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由於水的流動,帶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變得貧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壞,生態惡化。侵蝕作用可分為風化、溶解、磨蝕、浪蝕、腐蝕和搬運作用。
侵蝕

原因

水土流失可能是由於自然環境引起的,譬如地勢陡峭,突發大量降水,或者地質變化。但更多的是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的,譬如過渡放牧,開墾土地,採伐森林等等。
被侵蝕的黃土高原被侵蝕的黃土高原
這種自然現象可以是循環作用的,生態惡化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使得生態更加惡化。於是土地退化,無法耕種。植物死亡,地表裸露。惡劣的生態又更導致氣候的變化,使得整個人類生存的環境變壞。
水土流失還會使得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引起水流不暢,水質混濁,甚至導致洪水泛濫,河流改道,就如中國的黃河。
侵蝕作用也可能是正面的,如河流將碎石帶入下游。

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組成物質在水力、風力、凍融、重力等外營力作用下,被剝蝕、破壞、分離、搬運和沉積的過程。狹義的土壤侵蝕僅指“土壤”被外營力分離、破壞和移動。
根據外營力的種類,可將土壤侵蝕劃分為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重力侵蝕淋溶侵蝕、山洪侵蝕、土石流侵蝕及土壤坍陷等。侵蝕的對象也並不限於土壤及其母質,還包括土壤下面的土體、岩屑及鬆軟岩層等。在現代侵蝕條件下,人類活動對土壤侵蝕的影響日益加劇,它對土壤和地表物質的剝離和破壞,已成為十分重要的外營力。
因此,全面而確切的土壤侵蝕涵義應為:土壤或其他地面組成物質在自然營力作用下或在自然營力與人類活動的綜合作用下被剝蝕、破壞、分離、搬運和沉積的過程。
在中國,土壤侵蝕有時作為水土洗失的同義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所指的水土流失包含水的損失和土壤侵蝕兩方面的內容。

分類

土壤侵蝕的類型劃分的目的在於反映和揭示不同類型的侵蝕特徵及其區域分異規律,以便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或減輕侵蝕危害。
按土壤侵蝕發生時期

古代侵蝕


古代侵蝕是在人類活動開始影響土壤侵蝕以前,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內發生的侵蝕,又稱地質侵蝕

現代侵蝕


發生在人類活動開始影響土壤侵蝕以後,人類活動增大了侵蝕的強度和速度,並使其在原來的侵蝕基礎上加速發展。
按土壤侵蝕強度及危害程度

自然侵蝕

又稱正常侵蝕或常態侵蝕,它是起因於自然作用的侵蝕過程,沒有受人為活動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其進行的速度非常緩慢,產生的侵蝕量通常等於或小於成土作用形成的物質量,因此可以形成“正常的”土壤外觀,即完整的A、B、C層和諧排列的土壤剖面。

加速侵蝕

這是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或突發性自然災害破壞生態平衡所引起的侵蝕過程。其侵蝕速率遠大於土壤形成的速率,導致土層減薄,肥力退化,對人類造成巨大危害。

侵蝕營力分類

通常分為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和風力侵蝕等。其中水力侵蝕是最主要的一種形式,習慣上稱為水土流失。水力侵蝕分為面蝕溝蝕,重力侵蝕表現為滑坡、崩塌和山剝皮,風力侵蝕分懸移風蝕和推移風蝕。

水力侵蝕


水力侵蝕或流水侵蝕是指由降雨及徑流引起的土壤侵蝕,簡稱水蝕。包括面蝕、潛蝕、溝蝕和沖蝕。
1、面蝕或片蝕:面蝕是片狀水流或雨滴對地表進行的一種比較均勻的侵蝕,它主要發生在沒有植被或沒有採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是水力侵蝕中最基本的一種侵蝕形式,面蝕又依其外部表現形式劃分為層狀、結構狀、砂礫化和鱗片狀面蝕等。面蝕所引起的地表變化是漸進的,不易為人們覺察,但它對地力減退的速度是驚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積往往是較大的。
2、潛蝕:是地表徑流集中滲入土層內部進行機械的侵蝕和溶蝕作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就是潛蝕作用造成的,另外在垂直節理十分發育的黃土地區也相當普遍。
3、溝蝕:溝蝕是集中的線狀水流對地表進行的侵蝕,切入地面形成侵蝕溝的一種水土流失形式,按其發育的階段和形態特徵又可細分為細溝、淺溝、切溝侵蝕。
溝蝕是由片蝕發展而來的,但它顯然不同於片蝕,因為一旦形成侵蝕溝,土地即遭到徹底破壞,而且由於侵蝕溝的不斷擴展,坡地上的耕地面積就隨之縮小,使曾經是大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離破碎。
4、沖蝕:主要是指地表徑流對土壤的沖刷、搬運、沉積作用。沖蝕是土壤侵蝕的主要過程,沖蝕的標誌是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沖溝,山洪和土石流是地表沖蝕的極端發展結果。
5、濺蝕:主要是指雨滴濺落對土壤顆粒的衝擊作用。在坡地,暴雨條件下,濺蝕作用很強濺蝕還往往是徑流沖蝕的前奏,濺蝕可以改變表層土壤結構,有利於地表徑流發展。據有關研究,黃土地區,雨滴濺起土壤顆粒,最高可達50厘米,一次水平移動距離可達1米。

重力侵蝕

 重力侵蝕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風化碎屑或不穩定的土石岩體在重力為主的作用下發生的失穩移動現象,一般可分為瀉流、崩坍、滑坡和土石流等類型,其中土石流是一種危害嚴重的水土流失形式。重力侵蝕多發生在深溝大谷的高陡邊坡上。

凍融侵蝕


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高寒地區,在一些鬆散堆積物組成的坡面上,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滲出情況下冬季凍結,春季表層首先融化,而下部仍然凍結,形成了隔水層,上部被水浸潤的土體成流塑狀態,順坡向下流動、蠕動或滑塌,形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溝。所以此種形式主要發生在一些土壤水分較多的地段,尤其是陰坡。如春末夏初在青海東部一些高寒山坡、晉北及陝北的某些陰坡,常可見到舌狀泥流,但一般範圍不大。

風力侵蝕


在比較乾旱、植被稀疏的條件下,當風力大於土壤的抗蝕能力時,土粒就被懸浮在氣流中而流失。這種由風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蝕現象就是風力侵蝕,簡稱風蝕。風蝕發生的面積廣泛,除一些植被良好的地方和水田外,無論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都可以發生,只不過程度上有所差異。風蝕強度與風力大小、土壤性質、植被蓋度和地形特徵等密切相關。此外還受氣溫、降水、蒸發和人類活動狀況的影響。特別是土壤水分狀況是影響風蝕強度的極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越高,土粒間的粘結力加強,而且一般植被也較好,抗風蝕能力強。

人為侵蝕

 人為侵蝕是指人們在改造利用自然、發展經濟過程中,移動了大量土體,而不注意水土保持,直接或間接地加劇了侵蝕,增加了河流的輸砂量。目前主要表現在採礦、修建各種建築、公路、鐵路、水利等工程過程中毀壞耕地、廢棄物亂堆放,有的直接倒入河床,有的堆積成小山坡,再在其他營力作用下產生侵蝕。
人為侵蝕在黃土高原所產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一大批露天煤礦的開採等,使個別地區的水土流失近年來又有明顯加劇的趨勢。衡量土壤侵蝕的數量指標主要採用土壤侵蝕模數,即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根據土壤侵蝕模數對區域劃分土壤流失強度。
按土壤侵蝕強度及危害程度

自然侵蝕


又稱正常侵蝕或常態侵蝕,它是起因於自然作用的侵蝕過程,沒有受人為活動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其進行的速度非常緩慢,產生的侵蝕量通常等於或小於成土作用形成的物質量,因此可以形成“正常的”土壤外觀,即完整的A、B、C層和諧排列的土壤剖面。

加速侵蝕


這是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或突發性自然災害破壞生態平衡所引起的侵蝕過程。其侵蝕速率遠大於土壤形成的速率,導致土層減薄,肥力退化,對人類造成巨大危害。

分布及危害

土壤侵蝕分布

就全球範圍而言,50°N〜40°S之間為水蝕的主要分布區。中國水蝕區主要分布於20°〜50°N之間。風蝕主要發生在草原和荒漠地帶。美國、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等國是土壤侵蝕的主要分布國家,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國家也有較大面積的分布。中國的土壤侵蝕主要分布於西北黃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區、北方山地丘陵區及東北低山丘陵和漫崗丘陵區、四川盆地及周圍的山地丘陵區。中國的風蝕區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華北的乾早和半乾旱地區以及沿海沙地。
中國是世界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範圍遍及全國各地。土壤侵蝕的成因複雜,危害嚴重,主要侵蝕類型有水力侵蝕、風力侵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冰川侵蝕等。根據水利部遙感中心1990年調查統計,全國土壤侵蝕面積達492萬km2,占國土面積的51%,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79萬km2風力侵蝕面積188萬km2,凍融侵蝕面積125萬km2。重力侵蝕則不同程度地分別分布在以上3類土壤侵蝕分布範圍內。
中國山地丘陵面積廣,地形起伏大,地面組成物質疏鬆深厚,降雨強度大,墾殖歷史久,植被覆蓋率低等,都是引起土壤侵蝕的重要因素。多種因素的不同組合,決定著土壤侵蝕的類型、程度、區域分布以及潛在危險的大小等。

土壤侵蝕危害

1、破壞土壤資源
由於土壤侵蝕,大量土壤資源被蠶食和破壞,溝壑日益加劇,土層變薄,大面積土地被切割得支離破碎,耕地面積不斷縮小。隨著土壤侵蝕年復一年的發展,勢必將人類賴以生存的肥沃土層侵蝕殆盡。據統計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不包括風蝕面積),幾乎占國土總面積的1/6。黃土高原總面積為53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達43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1%。據資料介紹,在晉、陝、甘等省內,每平方公里有支、乾溝50多條,溝道長度可達5-10km以上,溝谷面積可占流域面積的50-60%。
2、土壤肥力和質量下降
土壤侵蝕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產量迅速降低。如吉林省黑土地區,每年流失的土層厚達0.5-3cm,肥沃的黑土層不斷變薄,有的地方甚至全部侵蝕,使黃土或亂石遍露地表。四川盆地中部土石丘陵區,坡度為150-200的坡地,每年被侵蝕的表土達2.5cm,黃土高原強烈侵蝕區,平均年侵蝕量6000噸/平方公里以上,最高可達兩萬噸以上。南方紅黃壤地區以江西興國縣為例,平均年流失量50008000噸/平方公里,最高達13500t/平方公里,裸露的花崗岩風化殼坡面,夏季地表溫度高達70℃,被喻為南方“紅色沙漠”。全國每年流失土壤超過50萬噸,占世界總流失量的20%,相當於剝去10mm厚的較肥沃的土壤表層,流失的土壤氮磷鉀等養分相當於5000多萬噸化肥量。通過水土流失的土壤,一般是較肥沃的土壤表層,造成大量土壤有機質和養分損失,土壤理化性質惡化,土壤板結,土質變壞,土壤通氣透水性能降低,使土壤肥力和質量迅速下降。
3、生態環境惡化
由於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地表植被的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失調惡化,洪、澇、旱、冰雹等自然災害接踵而來,特別是乾旱的威脅日趨嚴重。據資料介紹,黃土高原地區每10年有5-7年是旱年。頻繁的乾旱嚴重威脅著農林業生產的發展。由於風蝕的危害,致使大面積土壤砂化,並在中國西北地區經常形成沙塵暴天氣,造成嚴重的大氣環境污染。
4、破壞設施
水土流失帶走的大量泥沙,被送進水庫、河道、天然湖泊,造成河床淤塞、抬高,引起河流泛濫,這是平原地區發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據其中20個修建20年的重點水庫統計,淤積量已達77億立方米,為總庫容的近20%,大大縮短了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同時大量泥沙的淤積還會造成大面積土壤的次生鹽漬化。由於一些地區重力侵蝕的崩塌、滑坡、或土石流等經常導致交通中斷,道路橋樑破壞,河流堵塞,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5、淤積抬高河床加劇洪澇災害
土壤侵蝕使大量坡面泥沙被沖蝕、運搬後沉積在下遊河道,消弱了河床泄洪能力,加劇了洪水危害。建國以來,黃河下遊河床平均每年淤高8~10cm,目前很多地段已高出兩岸地面4~10m,成為地上“懸河”。近幾十年來,包括我國長江在內的全國各地都有類似黃河的情況,隨著土壤侵蝕的日益加劇,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於高和洪澇災害也日趨嚴重。1998年7、8兩月間發生在長江幹流、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災害給國家造成了數億元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由於土壤侵蝕造成河床淤高、行洪能力下降導致洪水危害不斷增大的問題。
6、淤塞水庫湖泊影響開發利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初步估計全國各地由於土壤侵蝕而損失的各類水庫、山塘等庫容歷年累計在200億立方米以上。長江中游的洞庭湖,清代道光年間有水面6270平方公里,由於土壤侵蝕導致的泥沙淤積,加之沿湖圍墾等,1949年湖面面積縮小至4350平方公里,1993年又縮小到3641平方公里,同時由於湖底因泥沙淤積而升高,使得其容量減少了40%,嚴重影響了洞庭湖的緩洪能力和湖周的生態環境,1998年長江幹流發生的特大洪水災害與之有密切關係。
由此可見,土壤侵蝕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和採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