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侵蝕

雨水侵蝕

雨水侵蝕是指自然界中的物質包括建築物土壤、動植物經過雨水長時間連續不斷的接觸、沖刷作用使得物質原有的一些理化參數、性質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有好有壞。例如農村的土坯房在長時間的雨水沖刷浸泡下發生傾斜坍塌的後果就是雨水侵蝕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雨水侵蝕
  • 外文名:rain erosion
  • 相關學科:地理學
  • 相關術語:濺蝕‍、面蝕
  • 常見後果:水土流失
簡介,相關資料,濺蝕,面蝕,山洪侵蝕,防治措施,拓展,

簡介

雨水侵蝕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地理現象。這種侵蝕作用能使土壤、土體或其它地面組成物質被破壞、剝蝕。雨水侵蝕是水力侵蝕(包括面蝕溝蝕)的一種形式。土壤侵蝕的重要類型其中之一就是雨水侵蝕。

相關資料

濺蝕

降雨雨滴動能作用於地表土壤而作功,導致土粒分散,濺起和增強地表薄層徑流紊動等現象稱為雨滴濺蝕作用。或擊濺侵蝕。降雨雨滴的濺蝕是降雨和土壤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一次降雨發生的濺蝕都受到這兩方面的制約。研究降雨濺蝕作用,需要首先研究雨滴的侵蝕力和土壤的可蝕性。降雨雨滴侵蝕力的大小完全取決於降雨性質,即該次降雨的雨量、雨強、雨滴大小等,而與土壤性質無關。降雨雨滴的侵蝕力計算,經過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40年代初埃利森(W. D. Ellison)、比薩爾(E. Bisal)、羅斯(J. O. Lawx)等人的大量實驗,發現了降雨雨滴侵蝕力與能量有關,後來又被土壤流失資料所證實。
土壤種類不同,其粘粒、有機質含量以及其他對土壤起粘結和膠結作用的物質也不同,土壤團粒粘結構的增加能降低或減少雨滴擊濺下的土粒分散坡壞。隨著團粒中粘土含量的增加,團粒強度增大,雨滴濺蝕量減少。富含粘粒的土壤一般易於膠結,並且其團粒較粉質或沙質土的團粒大。

面蝕

坡面徑流的形成是降水與下墊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降水是產生徑流的前提條件,降水量、降水強度、降水歷時、降水面積等對徑流的形成產生較大的影響。由降水而導致徑流的形成可以分為蓄滲階段和坡面漫流階段。
分散的地表徑流亦可稱為坡面徑流,它的形成分兩個階段,一是坡面漫流階段,二是全面漫流階段。漫流開始時,並不是普及到整個坡面,而是由許多股不大的彼此時合時分的水流所組成,徑流處於分散狀態,流速也較緩慢;當降雨強度增加,漫流占有的範圍較大,表層水流逐漸擴展到全部受雨面時,就進入到全面漫流階段。最初的地表徑流衝力並不大,但當徑流順坡而下,水量逐漸增加,坡面糙率隨之減小,促進流速增大,就增大了徑流的衝力,這也是坡地流水作用分帶性產生的機制,終將導致地表徑流的衝力大於土壤的抗蝕能力時,也就是地表徑流產生的剪下應力大於土壤的抗剪應力時,土壤表面在地表徑流的作用下產生面蝕。雖然層狀面蝕也可能發生,但因自然界完全平坦的坡面很少,而地表徑流又常常稍行集中之後,才具有可以衝動表層土壤的衝力,因此由地表引起的面蝕,主要是細溝狀面蝕。
坡面侵蝕過程。坡面水流形成初期,水層很薄,速度較慢,但水質點由於地表凸起物的阻擋,形成繞流,流線相互不平行,故不屬層流。由於地形起伏的影響,往往處於分散狀態,沒有固定的路徑,在緩坡地上,能量不大,沖刷力微弱,只能較均勻地帶走土壤表層中細小的呈懸浮狀態的物質和一些鬆散物質,即形成層狀侵蝕。但當地表徑流沿坡面漫流時,徑流匯集的面積不斷增大,同時又繼續接納沿途降雨,因而流量和流速不斷增加。到一定距離後,坡面水流的沖刷能力便大大增加,產生強烈的坡面沖刷,引起地面凹陷,隨之徑流相對集中,侵蝕力變強,在地表上會逐漸形成細小而密集的溝,稱細溝侵蝕。最初出現的是斑狀侵蝕或不連續的侵蝕點,以後互相串通成為連續細溝,這種細溝溝形很小,且位置和形狀不固定,耕作後即可平復。細溝的出現,標誌著面蝕的結束和溝道水流侵蝕的開始。

山洪侵蝕

山洪是山區地表徑流溝網向河溝集中後形成的強大洪流。具有較大衝擊力和負荷力,但其容重一般小於1.3t/m3。暴雨引起的山洪是山洪的主要類型,是由大強度的降雨所形成的,其過程特徵、峰量的大小等,主要決定於暴雨的強度、暴雨中心移動方向、暴雨區域範圍及暴雨過程等因素。
根據暴雨的時空分布,又可分為三種:①由短歷時(幾小時或十幾小時)大暴雨形成的局地性山洪,暴雨蘢罩面積較小,約幾十至幾千平方公里,位於暴雨中心範圍內的河溝產生較大山洪。②由中等歷時的一次暴雨過程所形成的區域性山洪。持續時間在3~7天左右,可使一個地區內普遍暴發山洪,甚至使大河流發生大洪水。③由長時間大範圍的連續淫雨,並有多個地區多次暴雨組合產生的大範圍淫雨性山洪。其降雨時間可長達1~2個月,造成幾個大流域同時發生大洪水。

防治措施

①減少人為破壞活動,禁止濫墾、濫伐、濫牧;
②改進耕作栽培技術;
③增加地面覆蓋;
④通過水土保持措施減緩地面坡度,縮短坡長;
⑤提高土壤入滲能力和抗侵蝕能力;
⑥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識,強化生態環境建設,加強監督管理。

拓展

中國水力侵蝕抽樣調查:在回顧國內外區域性土壤侵蝕調查方法基礎上,從抽樣設計、數據採集與處理、水力侵蝕強度評價方法和全國水力侵蝕成果4個方面闡述了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中水力侵蝕普查的全過程。簡要介紹了本次水力侵蝕普查成果,並與2000年水利部發布的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結果比較,分析了我國水力侵蝕的動態變化,據此提出了最佳化調查單元布局、加強動態評價等建議。
上海市水力侵蝕現狀與水土保持措施分析:為研究上海市水土流失及措施現狀,以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結果為基礎,結合上海市基本情況,分析上海市水力侵蝕現狀和水土保持措施情況。結果表明,上海市水土流失面積超過了200 km2,水土流失以河道兩岸和湖泊沿岸的坍塌淤淺為主要特徵,建設項目施工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也是上海市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方面。上海市中心城區水土保持措施較完善,但郊區部分河道還沒有採取有效護坡措施,基本處於自然狀態,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因此,河道邊坡和湖泊岸線的護岸整治、海岸灘涂的保灘促淤治理是上海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同時還應加強建設項目的監管和水土保持監測,以防止人為水土流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