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情況
名稱演變
呼蘭河,古稱“忽拉溫江”,《金史》作活刺渾水;又作胡刺溫;《明一統志》稱忽刺溫江;清朝《黑龍江外紀》稱霍倫河(呼倫河)。
幹流走向
呼蘭河發源於
小興安嶺西南麓的爐吹山(一說達裡帶嶺,另說太平嶺西麓),其源頭有兩條支流匯成,一條是下小呼蘭河,另一條是上呼蘭河,至桃山正西3公里處2河相匯,同入呼蘭河。呼蘭河源頭水從呼源溝等地流過雞嶺、聖浪、神樹、石長等地,歷史上稱上述四個林場等為呼蘭河上游地區,此條河流也被稱為大呼蘭河。幹流自東向西流動,與
通肯河匯合後開始南流,流經鐵力、慶安、望奎、綏化、蘭西、呼蘭等12個市縣,於
哈爾濱市東北約1公里處(
呼蘭區張家莊附近)從北岸注入
松花江。全長523公里,流域面積35683平方公里,其中哈爾濱境內為1733平方公里,是松花江哈爾濱江段最大的支流。呼蘭河右岸接納
通肯河、
克音河、
努敏河、
依吉密河等,左岸接納安幫河、
泥河等,水系呈扇形樹枝狀。流域內乾支流總長度6748公里,河網密度為0.218公里/平方公里,彎曲係數為2.53。河流兩側面積明顯不對稱,不對稱係數為1.43。
呼蘭河在
鐵力市境流長為80公里,派出
小興安嶺(布倫山)的太平嶺,上游稱太平溝。
太平溝上游,其源頭有兩條支流匯成,一條是下小呼蘭河,為呼蘭河兩大源流中最長者,全河在
桃山林場境內,由東北向西南方流向,發源於呼源與
鐵力林業局交界處22林班,流經雞嶺、聖浪、神樹、石長、桃東等5個場所,流至桃山正西3公里處與呼蘭河另一源流上呼蘭河相匯,同入呼蘭河。全河主幹流長70公里,有大小支流40餘條,源頭河寬不足半米,繞山穿谷,桃山西境最寬河道達50米,最淺處不足0.05米,最深入達3米,流量最大為每秒15立方米,最小為5立方米。
另一條是上呼蘭河,為呼蘭河上游又一源流,是桃山第二大河,全河也在
桃山林場境內,由東南向西北流向。發源於奮鬥經營林場上游,流經奮鬥、南河、上呼蘭、柳河、春光、桃東等6個場所,至桃山正西3公里處與下小呼蘭河匯集後同入呼蘭河,全河流長67.5公里,有大小支流30餘條,源頭河寬也不足半米,至桃山西境最寬河道為45米,最淺處為0.03米,最深處為2.5米,最大流量為每秒12立方米,最小為每秒4立方米。
下小呼蘭河、上呼蘭河匯合後,這段稱為大呼蘭河,支流有
依吉密河、
安邦河和小呼蘭河。水深1.20米,汛期4.50米。河底為砂質,最大含砂量960克/米。在1945年以前,該河自大口面(鐵力年豐鄉大口門)以下,可行帆船。
呼蘭河出
慶安縣,自東向西流,為
望奎縣與
綏化市的南北界河。流經
望奎縣境是呼蘭河的中段,由
海豐鎮恭頭一村向陽屯入境。經衛星鎮、通江鎮坤南前村林場,進人蘭西縣境內。境內流經50公里(直線計算),流域面積720平方公里,河道彎曲係數為1.8-1.9,河道平均比降約為1‰,平均水深3-4米,每秒流量289立方米,河口平均流量為93.7秒立米。沿河右岸大部分地區較陡,由通江鎮的“二龍眼”到三大家村,約15公里無陡岸,岸高10米左右,易出槽泛濫,沿河築有堤防。境內呼蘭河結冰期4個半月左右,常年12月至1月水位低下,4月春汛,5月春旱,7、8、9月時有洪泛。
呼蘭河穿流
慶安縣,由
五營鄉東圍子入
綏化市境。市內俗稱北大河,東至西南流向,流經雙河、利民、津河、秦家、興福、東富、新華、太平川等鄉鎮,從
連崗鄉新發村出境。境內全長82公里,平均寬度110米,平均深度3米,境內流域面積1,524平方公里。建國以來最大洪水流量為2,58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2.10立方米/秒(秦家鄉水利站1961年測流)。市境內河段,左岸納入的支流有小呼蘭河、安邦河、拉林青河、格木克河,右岸納入的支流有伊吉密河、歐根河、墨爾根河、諾敏河等,至通江鎮後與右側最大支流通肯河匯合,南折以後與左側支流混合匯合,是綏化市主要河流,橫貫全市東部和中部。
呼蘭河經望奎西南部流入
蘭西縣境,流經蘭西縣的臨江、長崗、北安、紅光、蘭郊、蘭河、康榮、榆林等8個鄉鎮,從
榆林鎮的林河村出境,全長72公里。沿途有泉眼溝、八岔溝、顏家溝、泥河等水注入,河流最寬處130米,最窄處10米,最深處10米,最淺處2米。境內最大流量每秒4460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0.025立方米。
呼蘭河出
蘭西縣,自孟家鄉張家圍子流入
呼蘭區境內,經孟家、台屯、樂業、利民、呼蘭鎮、腰堡6個鄉鎮,境內流長70公里。於張家莊附近從北岸注入
松花江。
河道特徵
河流上游流經小興安嶺山區,河流比降為2%;中游流經小興安嶺余脈及丘陵地帶,支流較多,河道比降為0.33-0.25‰,兩側為寬闊的洪泛區。耕地集中;下游流經平原區,河流蜿蜒曲折,泡沼增多,河道比降為0.2‰,水流緩慢。河槽平均水深3-4米。
水文特徵
呼蘭河的徑流補給主要以大氣降水為主。流域內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1.2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33.3毫米,多年平均河口流量為93.75立方米/秒。流域內降水地區分布不均,上游山地森林區最大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左右,為全省暴雨中心,年徑流深為300-400毫米;下游平原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22毫米,且蒸發較強,致使流域西部最小年徑流深僅為25-30毫米。流域內降水季節分配亦不均,主要集中於7、8、9月,3個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夏季流域內常有局部暴雨出現暴雨分布面積一般為20平方公里左右,暴雨過後常有洪水發生。11月至次年3月為呼蘭河的枯水季節,春季因有冰雪融水匯入,河流補給量加大往往形成春汛。
呼蘭河流域內氣候條件複雜,春季多風少雨,夏、秋多雨且降水強度大,從而導致河川徑流的季節變化較大。呼蘭河最高水位常出現在每年的7-9月份,此期徑流量約占全年的70%以上。據12年資料統計,最高洪水位出現於7月的頻率在17%以上,出現於8月的頻率為18%,出現在9月的頻率為29%。12年中最高洪水位出現在1962年8月2日,為129.57米(蘭西站)。呼蘭河最低水位多出現於12月至次年3月,偶爾出現在5月下旬和6月初。最低水位出現在1977年1月29日,為123.19米(蘭西站)。由於呼蘭河上游和中游無大型蓄水工程,加之區域內植被覆蓋率低,故河水暴漲暴落,水位變幅一般在1米左右,最大可達6.4米。1962年蘭西站(距呼蘭站10公里)測得呼蘭河幹流最大洪峰流量達5140立方米/秒,相當於20年一遇。
呼蘭河下游段平緩,河灘寬廣(一般可達3公里),洪水流速緩慢,滯水時間長。汛期呼蘭河受濱北鐵路影響,水位可壅高60厘米。河口附近汛期可受松花江水頂托12-20天,致使呼蘭區樂業、利民鄉一帶排水受阻,內外水位相差2.5米,最大達3.61米。1956、1961、1962、1982、1983、1984等年份均因此造成嚴重洪水災害,堤壩決口,大量農田房屋被淹。
呼蘭河下游兩岸耕地面積大,土質疏鬆,洪水期大量水土流失導致河流含沙量加大。蘭西站測得多年平均含沙量達0.25公斤/立方米.歷年最大含沙量為2.80公斤/立方米(1965年),最大輸沙量為169萬噸(1973年),多年平均侵蝕模數達36.8噸/平方公里。
呼蘭河下游冬季結冰期長達5個月之久,歷年平均封江時間為11月13日,解凍時間為4月11日。平均冰層厚度1米左右,最大冰厚可達1.43米(蘭西站)。
主要支流
小呼蘭河(亦稱上小呼蘭河、上呼蘭河),發源於
鐵力縣奮鬥林場的小興安嶺最高峰南磨盤山東麓和830高地東麓,西北流向,流經桃山林業局奮鬥林場(原上游林場)、南河林場、上呼蘭林場、春光林場,於春光林場
桃山鎮西南3公里處注入呼蘭河,全長67.5公里,沿途有大小河溝30餘條流域面積達1500平方公里。
通肯河,呼蘭河一級支流,流經
北安市南部,是北安市與海倫市的界河,自海倫市東北山區蜿轉流向西南,全長182公里,流域面積8125平方公里,主要流經明水縣、青岡縣、蘭西縣和海倫市境內。
克音河,屬呼蘭河支流,是海倫市與綏稜縣的界河。發源於海倫市東北部山區陳家店林場附近,自北向南貫穿於丘陵漫崗之間。全長67.8公里,流域面積1369平方公里,流經海倫市、綏稜縣境內。
諾敏河(
努敏河),發源於綏稜縣東部山區,縣內總流域面積3024平方公里,河道總長220公里,河床平均寬度40-60米,年流量3-12億立方米,為綏稜縣境內最大河流。最大流量為315m3/s,最小流量為22.4m3/s。
泥爾根河(墨爾根河),屬綏稜和慶安縣界河,發源於兩縣邊界鎮紀家居(綏稜縣)上游16km處,海拔281m(慶安縣)山的西北部,由發源地起呼蘭河主河道交匯處(慶安縣石場)止,全長50多公里,是兩縣邊界附近主要工農業用水水源。
依吉密河,發源於慶安縣與鐵力市鍋盔頂山南麓,上游稱青溪溝,,交界的鹿鳴林場太平屯,它是慶安縣和鐵力市的界河。從發源地到流入主河道呼蘭河交匯處的慶安縣平安鄉,全長約95km,經由慶安縣和綏化市北林區境內。於鐵力市雙豐鎮建國村北注入呼蘭河,河寬一般為45米,汛期可達80米;河深一般為1.5米,汛期可達5.5。河底為砂質多磨盤石,河中盛產魚蚌。
歐根河,發源於慶安縣境內北部東方紅林場的高崗溝。從發源地起到進入呼蘭河主河道致富鄉止,有24條支流補充河水,全長120km,是呼蘭河較大支流。
安邦河,曾稱“昂邦河”,又稱“安拜河”,安板河、拉列罕河。發源於平頂山西麓,北流經過雙豐林區,慶安縣與鐵力市東西邊界的界河。發源於鐵力市南側的平頂山,此處與通河縣交界,在雙豐鎮李三屯北匯入呼蘭河。從發源地到進入依吉密河,全長220km,經由慶安縣、綏化市北林區境內。該河水深流急,河道平寬,平均流量30立方米/秒。宜於修渠灌溉和小型發電。於1973年建造了橫太攔河壩和衛國水電站。
泥河(濠河),發源於慶安縣黑山老爺嶺兩麓青、黑二山之谷,流經巴彥、綏化、蘭西、呼蘭等4市、縣,全長240公里,流域總面積3408平方公里。自蓮花鄉大荒溝處入境,流經大用、許堡,至孟家鄉張家圍子屯匯入呼蘭河。境內流長75公里,流域面積634平方公里。是呼蘭與綏化、蘭西的界河。高水位總體流向南西35°,直線流程46公里,彎曲流程75公里,曲折係數1.63,平水年水位高程119.57米(姜家崗閘底高程),河口多年平均年流量約3.1秒立方米,多年平均年相應徑流量0.981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拉三太河、大荒溝、無名河等。
大荒溝,在
巴彥縣境內,溝有兩支,一支在興隆鎮鐵路東,水源為匯集在這一帶的自然降水;一支在鐵路西,水源為鎮內排出之廢水,兩流在興隆鎮東門橋北匯合,流至西陶家窩棚屯納入大荒溝。流經興隆、紅光,在榆樹鄉先鋒村西入呼蘭河,全長33.5公里,為巴彥、呼蘭兩縣西北之界溝。大荒溝溝淺岸低,淤積嚴重,早時乾涸,夏秋雨多時則溝內水勢洶湧,泛濫兩岸窪地。
鐵山包河,發源於
鐵力市境西南橫太山與凌雲山之峽谷地帶,流經年豐鄉和王楊鄉,於工農鄉勝利村匯入呼蘭河,全長17公里。
津河,為季節性河流,發源於慶安縣箭桿店,
綏化東津公社齊心大隊入境,流經東津、隆太、津河3個人民公社,在境內注入呼蘭河。境內全長37公里,平均寬度30米,平均深度3.5米,境內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
拉林清河,又稱“拉列罕河”。“拉林清”系滿語“爛泥湖”之意。拉林清河發源於
慶安縣境東南部的官五爺大山。從源頭流向西北稱靠山河;與柳河水匯合後流至兩利鄉境內的平房屯稱拉林清河。流經左右兩岸的新勝鄉、兩利鄉、豐收鄉、平安鎮、久勝鎮等鄉鎮的部分地區,於平安鎮和平村所轄吳常太屯西北部注入呼蘭河。境內流程89公里,集水面積75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1.25億立方米。
格木克河,發源於慶安縣境南部的大頂子山。從源頭南流北下,於新民鄉北端的耿家屯接納雙銀河水後,折向西北,於歡勝鄉永利村腰窩堡屯西北匯入呼蘭河。流經左右兩岸的大羅鎮、新勝鄉、新民鄉、元寶鄉、久勝鎮、慶安鎮、歡勝鄉等鄉鎮的部分地區。縣境內流程92公里,集水面積80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0.76億立方米。雙銀河又稱“銀河”或“小銀河”。雙銀河發源於縣境南部的廟嶺。源頭分東西二支流南流北下:東流經大泉眼水庫和東風林場,分割大羅鎮轄境為東西兩部分,再北流成為新民鄉、建民鄉及元寶鄉的界河;西流從巨寶山鄉南端,經靠山水庫北流,成為巨寶山、大羅鎮兩鄉鎮的界河後,進入建民鄉巨源泡屯東南1.5公里處,與東流匯為一流,共為界河,流至新民鄉北端的耿家屯西部匯入格木克河。境內流程40公里,集水面積4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0.65億立方米。
流域概況
呼蘭河流域內的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區位於東北部,面積為1140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37%;丘陵位於中部,面積為790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2%;平原位於南部,面積為12700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11%。
治理開發
灌區工程
海倫縣東方紅灌區,是自東方紅水庫引水的自流灌區,計畫灌溉扎音河流域河谷兩岸及階地,現有設計灌溉面積6.6萬畝,其中水田3.3萬畝,1985年實灌面積4.44萬畝。計畫修建3條幹渠,只修建了河谷兩岸的一、二乾渠,主要灌溉水田。各分支灌區均在通肯河築有攔河壩引水,現有王貴、東太、南眾,十三大隊等五處攔河壩,除王貴攔河壩為混凝土永久性攔河壩外,其他均為堆石臨時性攔河壩。田間配套工程進度較快,單灌單排田間工程面積接近1.03萬畝。
聯豐灌區,位於聯豐水庫下游,是自聯豐水庫直接引水灌區,原設計灌溉面積近5萬畝,近年來由於聯豐水庫缺水,1985年只灌溉水田4700畝。灌區乾渠土方及建築物已全部完成,支渠土方已基本完成,支渠以下配套工程尚未完成。
星火和燎原灌區,是自星火、燎原水庫引水的水田灌區,是海倫縣灌溉較早的灌區。1976年又進行了整修,骨幹工程已基本配套,田間工程配套較差。
和平灌區,位於縣城中部,呼蘭河左岸。灌區東西長46公里,南北平均寬4公里。設計灌溉水田8.6萬畝,是慶安縣最大的灌區,也是黑龍江省十大灌區之一。建成乾渠1條,長45.13公里。乾渠與安邦河、拉林清河相交叉處,都建有平面交叉樞紐工程,支渠24條,總長61.27公里。乾、支渠建築物454座,其中,永久性建築物240座,其餘214座為臨時性工程。該灌區設計灌溉水田8.6萬畝,實際灌溉著慶安縣與鐵力市5個鄉鎮的26個村及2個農場的9萬畝水田,超出設計面積0.4萬畝。
豐田灌區,位於伊吉密河與歐根河之間的呼蘭河右岸河谷平原上,建於1938年,是侵華日軍為其侵略戰爭的需要而興建的。灌溉水田100垧左右。該灌區共有2個渠首、2條幹渠。一是取伊吉密河水的兩問房渠首,其乾渠稱豐田一千。二是依呼蘭河為水源。利用和平灌區李山屯攔河壩的王海渠首,千渠稱豐田二乾。2條幹渠總長43.7公里。渠系建築物51座,其中永久性建築物26座,臨時性建築物25座。設計灌溉豐田鄉及勤勞鎮10個村的5萬畝水田。至1985年,實際灌溉水田2.4萬畝。
勞模灌區,位於歐根河左岸河谷平原上。北起北蓋家,南至呼蘭河,長38公里,東西平均寬1.5公里,是1935年由個人出錢僱工興建的。渠首在邵家屯西老窯台處,引歐根河水灌溉水田500垧。1943年又在該壩上游6公里,北蓋家屯北壓壩開渠引歐根河水種水稻。1955年成立勞模灌區,改私營為國營。1966年取消老窯台處渠首,將其乾渠作為勞模乾渠(北蓋乾渠)的渠。1979年,由綏化行署水利局與慶安縣水利局共同完成了勞模灌區整頓設計。設計灌溉勤勞公社與發展公社7個生產大隊的3.5萬畝水田。1978年至1983年,對該灌區進行全面整頓配套。現有乾渠1條,長18公里;支渠12條,總長32.5公里;防洪壩1條,長14.5公里;渠系建築物88座,其中永久性建築物29座,半永久性1座,臨時性建築物58座。實際灌溉水田2.7萬畝。
蘭河灌區,位於歐根河及呼蘭河右岸河谷平原上,上起工程兵農場,下至張海摟屯西南,呈倒牛軛狀,長32公里,平均寬度0.8公里,依歐根河為水源,共有2個渠首和2條幹渠。上游渠首稱為競業渠首,乾渠稱競業幹線。該渠首及乾渠建於1935年,灌溉水田30多垧;下渠渠首稱蘭河渠首,乾渠謂蘭河幹線。該渠首及乾渠建於1953年,縣水利局於1980年完成了灌區整頓配套初步設計,設計灌溉致富鄉和同樂鄉8個村的水田2.6萬畝。1982年至1984年,對蘭河灌區蘭河渠首及乾渠進行整頓配套建設。該灌區共2條幹渠,總長27.5公里;共有支渠11條,總長17.4公里;修築歐根河防洪堤1條,共分2段,總長12.01公里;渠系建築物44座,其中永久性建築物29座,半永久性建築物2座,臨時性建築物13座,實際灌溉水田2.4萬畝。
衛星水庫灌區,望奎縣境內,由第四排水渠至第七排水渠的平窪地區。灌區東西平均5.2公里,南北長7.5公里,主要工程有乾渠進水閘、灌排渠、排水乾溝回水堤等。 灌區引水系在渠道開口取水,同時於交叉道涵放水灌溉。該灌區於1959年開始受益,有5個鄉種水稻,計2175公頃。
王楊灌區,原名韓家灌區。始建於偽康德5年(1938年),由日本開拓團修建。當時渠首在凌雲山河入呼蘭河口下游50米處,壓柳條壩1座,有乾、支渠道10公里灌溉前後韓家屯一帶200公頃水田。1954年,國營十一農場按著黑龍江省農業廳、水利局設計,將灌區主幹渠開通鐵山包大崗,開山工程挖土8萬立方米。在新開通的主幹渠上建造雙孔涵洞1座,為直徑1.7米的方涵。新主幹渠開通後,將呼蘭河水引入鐵山包河。以鐵山包河為輸水路,經統領橋節制閘,將呼蘭河水引入北分乾渠。工程完工後改名為王楊灌區。1956年灌區內有水田面積2.2萬畝,因工程不配套,農場供水不足,水田面積逐年減少。1970年農場不再種水田,灌區由縣水利局統管。1970至1975年間,灌區內水田面積在15000畝左右。該灌區乾1975、1978、1980年三次擴建。安邦河灌區原名橫泰山灌區。1958年,該灌區歸工農公社所轄,改名為工農灌區。1981年灌區重新規劃設計後,能排除安邦河流域的內澇,因而又更名為安邦河灌區。主幹渠從橫泰山渠首至安邦河鐵路橋,全長30公里。灌區總控制面積6萬畝,現有耕地3.6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為自流灌溉,有25個村屯受益。
批山灌區,始建於偽康德5年(1938年),由日本開拓團修建。渠首在呼蘭河幹流桃山鎮南300米處,長38米,木籠壩右側有5孔進水閘1座。主幹渠自渠首至丁貴屯全長3.8公里,分乾渠3條,全長17公里,支渠11條,全長15公里,灌溉水田5000畝。構造物有渠首堆石壩1座、進水閘1座、分水閘5座、排水涵洞13座、渡槽2座、農道橋10座。是年,實灌水田面積15828畝,占設計灌溉面積75.4%。其中,年豐鄉兩個村的水田面積4553畝,桃山鎮6個村6871畝,工農鄉2個村1700畝,鐵力鎮5個村1170畝,縣良種場900畝。
東方紅灌區,始建於1974年,引東方紅水庫庫容水灌溉田升鎮7個村的水田。灌區主幹渠長8公里,支渠7條、長8.5公里。在穩水河下游蘭家屯附近,建有塊石攔河壩1座。灌區總控制面積2.2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實際灌溉面積7818畝,占設計灌溉面積65.1%。豐水期因渠道斷面小達不到設計流量,枯水期又不能將呼蘭河水引進水庫,是該區實灌面積未能達到設計灌溉面積要求的主要原因。
得勝灌區,早期工程是偽康德7至8年間(1940至1941年),由日本開拓團所建,區址在南關,即圖南水田區。1954年,灌區歸得勝鄉(今愛國村)所轄,故稱為得勝灌區。灌區南北走向,引小呼蘭河、凌雲山河水自流灌溉。灌區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5000畝,1985年實灌面積11091畝,占設計面積的73.9%。
樹林灌區,原名北關灌區。早在偽康德5年(1938年)為日本開拓團所建。渠首在北關森鐵(老車站)。北300米處,壓柳條壩1座,壩長40米。乾渠從北關車站到樹林屯西全長6公里。偽滿時種水田1000畝。1983年,國家投資3000元,對攔河壩進行了維修。1984年,在乾渠上修建14米長鋼筋混凝土結構渡槽1座,耗資5000元。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5000畝,1985年實灌水田面積6182畝,占設計面積的41.2%。
興和灌區,興和灌區位於諾敏河左岸,開發於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屬諾敏河自流灌區,包括五營、興和,雙河3個公社,設計灌溉面積為32,000畝。1976年灌區進行了整頓,改建了總乾,擴建了支幹,1981年國家投資433萬元,投工40萬個,共修成乾、支渠55條,完成土方793,200立方米,構造物188座,其中橋72座,涵洞12座、閘44座、其它60座,灌區工程已配套。1982年水田面積發展到34,500畝,已超過負荷運行。
四方台灌區,四方台灌區南止諾敏河,東止腰屯,北止四方台南下坡,西止克音河。灌區呈東西長條狀,橫跨濱北鐵路。灌區開發於偽滿康德十年(1943年),該灌區包括四方台、民吉兩個公社,屬諾敏河自流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7,000畝,其中水田12,100畝。1957年漢族農民開始學種水田後,到1982年,全灌區的水田發展到7,500畝。
永安灌區,永安灌區位於綏西呼蘭河左岸,建於偽滿康德十年(1943年),該灌區包括新華、太平川、永安、連崗、紅旗、西長發等6個公社和永安農場,設計灌溉面積為262,400畝,其中水田47,100畝。1958年縣水利部門重新勘測劃規,國家投資494萬元,縣政府組織萬人進行改線,採取加高渠首,減緩比降的辦法,開挖了從田家窯經永安、紅旗、西長發公社進入泥河長達52.1公里的紅旗乾渠,完成土方2,211,600立方米,把原乾渠水位提高1.5米。在整個渠繫上共建起永久性構造物95座,其中大渡槽1座、橋56座、涵洞18座、水閘18座,控制灌溉面積262,400畝。
津河灌區,津河灌區位於綏東呼蘭河左岸,屬呼蘭河白流灌區,包括東富、興福、津河、利民等4個公社,灌溉面積83,000畝,其中水田23,000畝。該灌區工程1955年由省水利廳勘測設計,當年全縣出工8,000人,至1957年完成由慶安龍船到東富公社先鋒大隊,長達45.7公里的一條引水乾渠、18條支渠,總土方量達1,757,300立方米,建成攔河壩一座,中、小型構造物85座,其中橋32座、涵洞28座、水閘21座、其它4座。1958年灌溉面積發展到44,600畝。1982年國家投資340萬元、投工664,000個,對灌區內工程進行重建與改建,全部改為永久性工程。
幸福灌區,幸福灌區位於興和、雙河公社以西的呼蘭河、諾敏河之間,包括秦家、雙河兩個公社的兩個大隊和興和公社的一個小隊,屬呼蘭河自流灌區,控制灌溉面積69,000畝,其中水田40,000畝。1957年至1958年完成從雙河公社西南大隊到秦家公社賀民大隊,長達八點六公里的一條引水乾渠,在乾渠上建成幸福水庫一座,完成13條支渠和臨時性構造物36座。1976年至1981年水田面積發展到36,000畝。1982年國家共投資338萬元,投工411,000個,實現了乾、支渠全部配套,總長達75.24公里,完成土方量達961,400立方米,建永久性構造物87座,其中橋15座,涵洞9座、水閘23座、其它10座。
義和抽水灌區,義和抽水灌區位於呼蘭河右岸,1979年縣水利科勘測設計施工,國家投資98萬元,當年受益。建成4條幹渠,6條支渠,總長達22.22公里,完成土方量104,700立方米,修建涵洞30座。設計灌溉面積2畝。
泥河水庫灌區,1958年水庫興建時動工,平整水田3.5萬畝,開挖用水乾渠1條、15公里,支渠3條、23公里,渠上建橋4座、臨時埋設涵管17處、木結構渡槽1座。1958年灌溉水田1900畝,1959年灌溉水田8500畝。1968年修復水庫時,在大壩東端建3孔灌水洞。歷經4年,共挖用水乾渠4條、長64.1公里,灌水挖制面積39.21萬畝。1977年3月,縣內灌區渠系工程和配套建築經省水利局批准施工,國家投資135萬元,建各種建築物56座。年實灌水田約五六千畝,僅占設計面積的11%左右。1983年以後,按灌溉水田3萬畝規模,逐年進行渠系整頓和增修建築物。1990年實灌水田面積1.3萬畝,占有效灌溉面積的46%。
水庫
東方紅水庫。始建於1958年,位於海倫縣東北部,小興安嶺支脈哈拉巴山東麓侯家屯附近,建在松花江三級支流扎音河上游,距縣城28公里。1958年初,為了徹底根治扎音河,化水害為水利,縣委決定修建東方紅水庫,同年7月由省水利廳呼蘭河流域規劃大隊設計,8月在縣東方紅水庫工程建設施工指揮部領導下,從全縣抽調3000人的民工隊伍,至1961年末,基本完成520米的土壩主體工程,隧洞開通201米,溢洪道開挖也完成三分之二。1962年正式列為國家基本建設項目,由省水利廳第三工程處負責整修續建,至1965年全部完成了土壩加高,隧洞開通,溢洪道開挖,水電站的建設任務。水庫建成以後,既保護了下游沿岸土地免遭洪澇災害和2萬多口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又使扎音河、雙錄、長發、向榮4個鄉的水田灌溉有了水利資源,發展了水稻生產,增加了國家和個人的收入。同時,還在水庫內建成了一座水電站,裝機容量為250瓩兩組,每年春、夏、秋三季發電,可供扎音河、雙錄、東方紅3個鄉的生產和生活用電。
聯豐水庫。位於海倫縣城西南部,百祥鄉信義村和豐山鄉豐勝村的交界處,建在海倫河下游,距海倫縣城50公里。距通肯河入口處15公里。為根治海倫河的洪水泛濫,縣委決定1958年開始修建聯豐水庫。從當年10月至1960年1月完成了土壩工程,同時完成一座三孔灌溉閘門。但是,當時由於處於大躍進年代,只圖工程進度,忽視工程質量。一遇洪水,即發生決口,造成勞民傷財。特別是1962年8月份出現110毫米的集中降雨,聯豐水庫洪水總量達一億立米,沿河堤壩發生了決口。1963年2月拆除舊三孔閘,進行整修,又新建泄洪閘一座。還建電站一座,裝機容量為55瓩。於1965年1月竣工。整個工程總投資為95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727萬元,社隊自籌227萬元)。總投工為222萬工日,社隊投車工為67000車工口,完成土、砂石、砼方總計822105立方米。由於聯豐水庫的興建,根治了海倫河水的泛濫災害,保護了下游93000畝土地和4萬餘畝荒原,在農田灌溉、發展水田生產和養魚事業上起了很大作用。
星火水庫。位於海倫縣城北部,海北鎮倫北村以北一公里的通肯河左岸。1957年動工,1958年完工,1975年又經縣農田基本建設民兵團整修續建。水庫建成後,發展了水田,並開展了以養魚為主的多種經營。1981年用這個水庫的水灌溉水稻面積已達2000畝,年產魚30000餘斤。
燎原水庫。位於海倫縣城北部,愛國鄉愛和村北,通肯河左岸,濱北鐵路西側約4公里處,距海倫縣城30公里。水庫主體工程於1956年7月破土動工,1958年完工,1976年又由縣農建兵團整修續建,整個工程投資50萬元。這個水庫的建立,不但解除了澇災,而且保證了愛國、愛民鄉部分村的水田豐收。1981年水田發展到6300畝,年產魚7萬餘斤。
東邊水庫。位於海倫縣東南部,護林鄉鎮東村南1.55里的克音河上游的雙岔河右岔,距海倫縣城305里。自1958年至1970年,這個水庫的建設經過了三上三下,終於在1976年經省、地批准,再次上馬,修建水庫和灌區。縣農建兵團7000人幹了4年,在1980年末,完成了土壩加高加厚、渠首閘和泄洪閘的修建,溢洪道開挖,大壩合龍、大壩乾砌石護坡和漿石護坡等工程。在灌區建設上開挖整修總乾渠42華里,開挖支渠9條、建總乾交通橋、涵、閘27座,灌區總幹路和交通路25華里,鋪砂石路面48華里,修田間小型構造物200餘座,植樹9萬株,修水田5000畝。完成土方1110萬立方米,投工5827000個。1981年,由於國家縮短基本建設戰線,省計委、建委、財政廳、水利廳、建設銀行聯合決定這個水庫及灌區工程緩建壩後排水體、泄洪閘尾工、渠首閘尾工、電站、保衛洪水閘尾工、十六樞紐、庫站辦公室、田間配套等20個項目。
向陽水庫位於三吉台鄉西北,諾敏河右岸,閣山西側,是一座中型引水水庫。始建於1971年11月,1980年竣工。主要引張家灣老山頭諾敏河的水,引水乾渠40公里。每年8、9、10月開始引水蓄於庫內。集水面積7.7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1080萬立方米,壩長0.12萬米,壩高15米,壩頂寬5米。這座水庫的水既可為丘陵地區灌溉旱田,又可為諾敏河流域的水田補水。每年可為下游水田補水700萬立方米左右。養魚水面0.16萬畝,可養魚300萬尾。完成土石方206萬立方米,用工197.18萬個工日。國家投資514萬元。
東方紅水庫位於王楊鄉中鐵屯,始建於1958年,到1981年完成配套工程,共用土方10萬立方米,石方9.5萬立方米,耗資71萬元。該水庫為國家中型水庫,是縣內最大的水庫。以蓄水灌溉為主,兼營養魚業。水庫西側築攔水壩,壩長1100米,高9.3米,設有4孔瀉洪閘1座。設計庫容水量69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萬畝,養魚220萬尾。
團結水庫,位於王楊鄉愛林村南穩水河上游,1958年由原團結鄉(今愛林村)組織民工修建,故名為團結水庫。該水庫同東方紅水庫為串連庫,當年修築攔水壩1座,壩高2.5米,上土方6萬立方米,又在穩水河渠道上壓柳條壩瀉洪道和一個木製閘門。1960年引庫容水種水田450畝。1962年瀉洪道被大水沖毀,僅有的一點水田也改成了旱田。1966年,原工農公社又組織受益生產隊修復大壩,上土方5000立方米。1976年,縣委對水庫修建進行了全面規劃,設計規模為中型水庫,庫容量為58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5萬畝,養魚100萬尾。是年春,由縣農建團組織各公社農建連600人,推土機4台,繼續修築主壩工程,完成土方8萬立方米。由於沒能列入國家計畫,資金人力不足,於1977年被迫下馬。
五龍山水庫,位於神樹鎮五龍山村西,五龍溝中游。1976年,由神樹公社自行設計,動員各生產隊分段負責修建。是年4至10月,修築一條長1100米,底寬15米,頂寬2米,高2米的土壩,上立方2.1萬立方米。由於水庫工程量大,蓄水量小,受益面積少,經濟效益低,民眾自籌資金有困難,於當年底下馬。
“引呼”工程,因於1975年12月動工修建,故命名“7512”工程。其工程項目主要是開通王楊灌區南部幹線,把呼蘭河水引進穩水河,補充東方紅水庫蓄水量。全部工程至1977年8月完工,耗資70萬元,投40餘萬個工日,動用各種車輛7112台次。整個工程共分兩期進行:第一期是乾渠改線和乾渠進水閘工程。乾渠改線由王楊灌區主幹渠的開山口向西,經鐵力農場七分場、長富屯北大崗,開通一條長8800米的新渠,將呼蘭河水引進穩水河,注入東方紅水庫。本期工程於1975年12月5日動工,到1976年5月1日完工,共動用土方量為22萬立方米,其中進水閘土方量達4.6萬立方米;第二期為乾渠瀉洪閘工程,包括進水閘、排水涵洞、公路橋、農道橋、發電站等12項構造物修建工程,均為鋼筋水泥結構。本期工程1976年3月動工,到1977年8月完工。“7512”工程是農田基本建設的骨幹項目,為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在修建中確有失誤之處,土方工程都在冬季施工,由於急於搶進度,乾渠出現堵水、塌方現象;農村有20%的強壯勞力長年在工地施工,工程緊張時有50-60%的勞力參加會戰,加重了非受益社隊的不合理負擔;施工中先後發生5次重大事故,4人死亡,24人受重傷;農建團的汽車、拖拉機等設備破損嚴重,呆帳達14萬千。
津河水庫,位於
綏化縣綏東隆太、東津、利民3個公社之間,1958年開始修建,1959年10月完工。控制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庫容1,360萬立方米。土壩長1,000米,最高處9米,壩頂高程176米,壩頂寬4米,迎水面坡1:3,背水面坡1:2.5。設計洪水位174.12米,興利水位173.2米,死水位170米,溢洪道為開敞陡槽式,堰頂高程171.5米,堰頂寬度16.2米,堰上六孔閘門高2米,每孔寬2.7米,最大溢流水深3.5米,最大溢流量111.50立方米/秒。1962年列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1963年初至1965年對整個水庫工程進行了全面加固與完善,先後共投工211,300個,投資1,495,000元,完成土方25萬立方米,石方9,500立方米。該庫建於津河上中游,保護下游14個村屯和75,000畝坡下窪地。設計灌溉水旱田20,000畝。水庫水面3,900畝,可養魚和供兩處魚池用水。
幸福水庫,幸福水庫位於
綏化縣雙河公社楊樹、幸福、西南大隊南側,1959年4月建成。1964年列入國家建設項目,省重新設計改建了進水閘利灌溉閘,增建了一座小型水力發電站,1971年併入國家供電聯網。該水庫總庫容1,03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29萬立方米,死庫容238萬立方米,水庫水面2,500畝。除滿足下游幸福灌區用水和義和抽水灌區及幸福、楊樹抽水站提供水源外,年可發電220萬度,正常年份電收入可達80,000元。2,500畝水面可養魚。
衛星水庫:是
望奎縣境內,以灌溉為主的中型平原水庫。位於望奎縣縣城西北15公里處,北起海倫縣馮家亮子屯,南至先鋒鄉牛窩棚屯,西靠富饒鄉,東臨後三鄉山頭村。1958年9月9日動工,翌年4月4日竣工。總投資384.5萬元。壩渠總長14.5公里,平均壩高3.3米,內外坡1∶3。水庫最大水面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逕流最562萬立米,興利水位148.48米,校核總庫容量3220萬立方米,水庫最大泄流量141.5秒立米,興利總容量2940萬立方米,防洪容量1140萬立方米。4次施工總完成土方150萬立方米,石方200立方米,混凝土方6840立方米。水庫工程有引渠進水閘、溢流堰、深槽閘、節制閘、放水閘、分水閘。 衛星水庫是引通肯河水入庫,最大泄流量20秒立米。渠首攔河翻板閘建於1985年8月,閘寬20米。
治澇工程
孟家澇區溝渠工程,孟家澇區位於
呼蘭區呼蘭河、泥河左岸,包括孟家、許堡、大用、沈家、長嶺5個鄉鎮的75個行政村,共有耕地68萬畝,易澇面積47萬畝,是縣內最大的澇區。1952-1961年,共挖排水溝渠23條,總長163公里。1966年2月,省水利廳批准市水利局的《孟家澇區防洪除澇工程總體設計》,列入國家計畫內工程。1965-1978年,建設泥南灌區工程和孟家澇區工程,排水骨幹溝渠按十年一遇標準。1985、1988年大水,內澇面積達60萬畝,減收糧食1.4億公斤,直接經濟損失5600萬元。1988年9月,經省、市44名專家和教授論證後,通過1989-1993年《呼蘭區澇區綜合開發整治規劃》。同年秋市政府批准市水利局提出的《呼蘭區孟家澇區整頓規劃設計》提前施工,5年規劃總投資4193萬元,占全縣5個澇區開發整治投資的28%,其中強排站、渠系構造物等排澇工程規劃投資2557.73萬元,占澇區的61%。
對青澇區溝渠工程對青澇區位於
呼蘭區呼蘭河右岸,包括對青、台屯、李家、樂業、利民5個鄉鎮的56個行政村,土地面積75萬畝,其中易澇面積32萬畝。是縣內第二大澇區。1956年在呼蘭河右岸構築堤防35.2公里,以"勞工河"、葦子溝、呼蘭河為排水承泄區,開挖順水壕17條,總長40餘公里。1965-1967年,經3次施工,開挖整修3條幹渠、15條支渠、4條截流溝,總長140.95公里。1975-1976年,對肇蘭新河進行擴建,改善北部(一分區)各支渠的排水條件。1965-1987年,治理對青澇區共投工日110萬個,開挖2條截流溝、4條幹渠、23條支渠,總長176.94公里。1988年對青澇區的4個排水分區納入《呼蘭區澇區綜合開發整治規劃》,同年秋至1989年開挖整頓3條幹渠、4條支渠、3條截流溝及部分田間斗渠,工程標準為五年一遇。至1990年,規劃在實施中。
堤防工程
呼蘭河堤防,位於縣西部澇區南端,呼蘭河右岸。東起通江鎮的二龍眼西至三大家,堤防全長19.2公里,堤高4米,完成土方量61.8萬立方米,工程投資額43.55萬元。保護農田面積3446.6公頃,村屯12個,人口1.31萬。 呼蘭河堤防興修於1949年。1952年5月,對二龍眼至王豆腐房間的7.6公里進行補修。堤防的迎水坡1:2,背水坡1:1.5,堤頂寬30米。1961年發生洪水,水位131.10米,二龍眼、大沙坑、長溝子、王豆腐房等段出現險情,由於搶救及時而脫險。1963年,在通江鎮坤南前村修築了兩孔手搖啟閉排水閘,承泄三坤以南形成的內水。閘底高程129.50米,最大泄流量為9.0秒立米。
綏化縣境內,呼蘭河堤防全長137.69公里。1952年至1953年。建成右岸由田家窯到大崗子48.7公里的一段,1961年至1966年,建成左岸從綏化慶安界至濱北鐵路40.8公里一段,1973年至1975年,建成從濱北鐵路至田家窯水閘14公里的一段,1976年對建成的防洪堤進行加高培厚,達到堤頂寬2.5-4米,余高1.5米,坡比1∶2-1∶2.5。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保護了呼蘭河沿岸106個村屯、68,800口人、294,000畝耕地和112,400畝草原。
蘭西縣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堤防新建、維修加固工程建設,使呼蘭河和泥河有了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大大地增強了防洪能力。這些防洪工程,在抗禦蘭西縣解放後最大的4次洪水災害中(1951、1961、1973、1985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堤防工程 第一次(1951-1954年)開始整修了南始蘭河鄉的唐里泡,北到臨江鎮的徐家窩棚的呼蘭河左岸堤防工程,形成了斷續的呼蘭河大壩。共分唐里泡北到蘇合亮,蘇合亮到前城子,女兒城西北到雙榆樹,雙榆樹北到徐家窩棚四段大壩,共長25公里。1954年秋,又整修加固了從唐里泡到蘭河鄉孫小山大堤。堤頂高程為128.5米(河口段),堤頂寬3米,內坡為1∶2,外坡堤1∶2.5,防禦為“二十年一遇”的標準。
二、(1961-1967年)除對呼蘭河大堤繼續整修加固外,還同時增修了馬鞍山、河口、義興奎、黑嘴子、王十老一、大榆樹到西廟子、西廟子到轉心湖、谷靈屯到孫功屯、孫功屯到那木台、小榆樹到小西屯、小西屯到後碓窩子、前碓窩子到蘇合亮等堤段。1966年增建了紅光大堤,該工程南起紅光鄉紅旗村北山頭,北止北安鄉的雙合屯。堤長為15公里,保護面積達2000多垧。該工程於1967年秋竣工,完成土方量達47萬立方米。
三、(1976—1977年)根據省委、省政府指示,把呼蘭河大堤普遍加高0.5米,大堤高程比解放後最高水位高1.5米,堤頂寬為4米,內坡1∶2,外坡1∶2.5,完成土方量160萬立方米。
呼蘭河堤防工程民國時,
呼蘭區沿河兩岸的地戶自己組織投資修築堤壩。1949年沿河兩岸的堤壩有59處,總長約46公里。1951年9月,呼蘭河右岸民堤及"高麗壩"全部漫堤和決口。1951年秋至1953年春,重新選線構築新堤,先後4次大規模施工,構築5段總長49.20公里堤防。1954年呼蘭河兩岸堤防列入省級水利建設管理工程,定117.74米(比1951年最高洪水位高2厘米)為防洪警戒水位,定117.74米為防洪保證水位,以超高保證水位1米作為呼蘭河堤防今後加高培厚的標準。1954-1990年,新建改建堤防總長55.97公里,其中47.917公里堤防接近省水利勘測設計的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堤頂寬3-3.5米,堤高1.5-4.5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5,背水坡戧台0-4道,局部達5道,戧台寬約3米,最高一道戧台至堤頂1-1.3米,戧台間高差1-1.3米,堤外局部堤段有防浪林台。現有永興、紅旗屯、雙發閘門、王家護岸、姜家崗閘門、郎家、半拉城子、梁木匠溝、金山閘門等11處險工弱段,總長8公里,尚需維修加固、河道改線、更新閘門及塊石護坡等土石方75萬立方米。
泥河水庫,位於
呼蘭區泥河中游,1958年由國家投資,綏化專署水利局勘測設計,縣泥河水庫建設兵團施工建設。地理坐標:東經126°36′、北緯46°17′。設計最大庫容1.27億立方米、發電4400千瓦,水庫主壩長4310米,最大壩高6.2米,壩頂寬7米,壩頂高程135.5米。最大泄洪流量720秒立方米,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515平方公里,設計水庫最大庫容1億立方米,其中防洪除澇庫容0.78億立方米,五十年一遇消減洪峰66%。
航運航道
望奎三面臨河,而水上運輸惟呼海鐵路未通前,呼蘭河流域曾興盛一時。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解禁後設通江埠碼頭,為海倫府通往哈爾濱及蘭西、呼蘭等地的水路要衝。1916年至1929年的14年中通江埠碼頭為興旺時期,糧食、工業原料、木材雜貨主要靠水路運輸。 帆船由通江碼頭出發沿呼蘭河下行,人松花江至哈爾濱,順風時5日可達,返程逆水需8天登岸,每年農曆四月中旬起到九月中旬止為運輸期。 運費以1916年算,由通江埠碼頭至哈爾濱,每石糧食需江帖35吊至40吊,折合銀洋1.5元左右。 水上運輸主要是木製加固帆船,民國10年(1921),全縣水上運輸船戶42家,有船91隻。到1929年後,水路運輸漸趨冷落。
民國十年(1921年),綏化縣境內有渡口9處,有大小船27隻。每年春季,綏化通往蘭西的呼蘭河桅桿如林,貿易船隻往來不絕,每當河水增長之際,亦可通機動輪船。到了日偽統治時期,由於政治統治和經濟封鎖,加之沿河築壩,阻劫來往行船,以致河泥淤積,河道變窄,水路斷絕,渡口無存。建國後,鋪鐵軌築公路,水路航運已逐漸為不斷發展著的陸路交通所替代。
蘭西鏡內的呼蘭河,河水較淺,水勢緩慢,適於水上運輸。民國時期。由於呼海鐵路沒有修建。沿岸各縣所產的糧食和物資多由帆船運輸。縣境內的那木台、葛家崴子、三岔河設有小渡口,用木帆船擺渡行人。大成玉渡口用木帆船裝運糧食。縣城正東楊家渡口的木帆船不僅擺渡行人、車馬,還運輸糧食和各種物資。運輸的糧食和物資上游可經望奎、綏化達鐵力,下游經呼蘭至哈爾濱。每當解凍後,桃花水下來和夏季水漲時上游鐵力等處所產的木材用木排可直接運到哈爾濱。民國4年(1915年),兩隻濱江小輪船載客商、貨物。經常往來於呼蘭河。 東北淪陷時期,河泥淤積,使河道變窄。上游水路運輸中斷,下游水路運輸進出的物資也逐漸減少。 建國後,蘭西的水路運輸有所發展。1956年成立木帆船合作社,原28名個人船主及船具和沒有船的22名水手一併入社。1960年10月改為地方國營航運公司,同時省航運公司下放到蘭西49名工人,2隻機動船、動力為360馬力,9隻駁船530噸位。主要運輸航線是蘭西下至呼蘭、哈爾濱港。松花江航線上至肇源、吉林的大來到嫩江,下至通河、佳木斯一帶。蘭西運出的物資主要有糧食、農副產品、穀草等。由哈市、通河等港口運入的物資主要有木材、煤炭、石頭、水果等。1960年開闢了蘭西至哈爾濱的客運航線,有黑龍號汽客船一艘,載客120人。1965年由於哈爾濱至蘭西公路修復。客車通行,水路停止了客運。水路貨物運輸量隨著公路不斷發展,雖有減少。但仍承擔著把哈爾濱等地的部分木材、煤炭、石頭等運入蘭西的任務。1985年貨運量為2.8萬噸,周轉量為8344噸公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在呼蘭設卡倫後,即開通水路。早期航道有3條:自呼蘭河入松花江,西行入嫩江可達齊齊哈爾和墨爾根(今嫩江);東行入黑龍江北溯可達璦琿、漠河;西行南入第二松花江可達吉林烏拉(今吉林)。3條水路全長共2800公里,經由呼蘭河、松花江、嫩江、黑龍江、第二松花江等5條河流和15個大渡口。同治以後,呼蘭以北的土地相繼開發,呼蘭河成為南北主要航線。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呼蘭至齊齊哈爾、墨爾根、璦琿的軍糧停運,航道蕭條。清末至民國、東北淪陷時期,主要水路航線有3條。①呼蘭——哈爾濱航線。自呼蘭南關渡口東行過呼蘭河口,入松花江溯流西行,過江至傅家甸(今哈爾濱道外18道街)碼頭,全程50公里。②呼蘭——綏化航線。自呼蘭南關渡口溯河而上,經傅家船口、高家船口、孟家船口,過團山子至蘭西縣雙廟子船口(距蘭西縣城5公里),過那某台車船口至隆盛河口大成玉,過劉海船口、溫家船口、至綏化府邊(距綏化20公里),全程170公里。由此東行可至餘慶街(慶安)。③呼蘭——同江航線,又稱下江航線,通稱"跑下江"。分中程和遠程2條線。中程航線由呼蘭東行入松花江,順流東行經巴彥、木蘭、通河等船口碼頭至方正,水路長253公里。遠程線由呼蘭東行過通河、依蘭、湯原、佳木斯、樺川、綏濱、富錦至同江,全程700公里。
新中國建立初期,水路航線繼續沿用。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水路交通逐漸蕭條。呼蘭河航道自呼蘭碼頭溯流至蘭西、望奎、綏化段,因年久自然淤積,部分河段河床增高2米,枯水期大噸位機動拖船無法航行,已無疏通開發價值。自哈黑、哈伊公路開通後,呼蘭——綏化上游航線自然淘汰。呼蘭--哈爾濱下游航線,60年代以前,是呼蘭與哈爾濱相連的重要交通航線,大部分物資和商品均由水路運抵呼蘭。1970年呼蘭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後,哈爾濱一呼蘭水運航線停運。1990年,呼蘭通往外地的水路航線有呼蘭至清河337公里、高楞314公里、砂河子326公里、烏鴉泡265公里、木蘭195公里、大頂子山84公里、方正279公里、大羅密307公里,其中砂河子航線為運煤線,大頂山為運石線,其它均為運木材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