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通肯河 ,呼蘭河一級支流,自海倫市東北山區蜿轉流向西南,全長182公里,流域面積8125平方公里,主要流經明水縣、青岡縣、蘭西縣和海倫市境內。通肯河系呼蘭河的一級支流,是黑河市域內唯一屬於松花江水系的河流,流經北安市南部,是北安市與海倫市的界河,在北安市域內流長104公里,流域面積1700平方公里。河道全長378 km,流域面積10583 平方公里。上中游主河槽寬35-50米,其中海倫市濱北鐵路以下河谷寬闊,漫灘寬4~7 km
通肯河:發源於
海倫縣 、北安市交界處, 海倫一側井家店北。屬呼蘭河一級支流,白 海倫縣東北山區蜿轉流向西南,是海倫與北部北安市,西部拜泉縣,西南部明水縣、青岡縣的 界河。在本縣流經通肯河林場、海倫農場、雙錄、扎音河、愛國、愛民、永和、百祥、新興等 鄉,積水面積為8 125平方公里,濱北鐵路以下河谷寬闊,約5—10公里,其中海倫境內漫灘寬 4—7公里。河道曲折蜿轉,彎曲係數1.8左右,泄流量小,平槽流量為100—380立方米/秒。海 倫縣主要的海北、聯發、倫河三大澇區均分布於通肯河河灘地。
通肯河:又名通鏗河,河身寬18米左右(舊志載五、六丈)、發源於布倫山,是本縣與海倫縣分界之水。下游經縣之東南邊界,曲折南行150里,通過青岡縣、蘭西縣入呼蘭河。本縣流長40公里。 碧拉河:又名畢喇河(現已乾涸),在縣城南40里亨字頭甲六井(今新生鄉合心村),河寬8米左右(舊志載二、三丈),發源於白花泉,匯入通肯河。
通肯河:位於本場的東南部,是與海倫縣的分界河。發源於本場三分場的東北山谷,平均河道寬8米,河床深度2.1米,常年流量0.5—1.5立米/秒。流經場區28公里,匯水面積301平方公里。河道曲折,每當連續降水量超過150毫米時便可泛濫。
主要支流 扎音河 ,通肯河支流,發源於海倫市東北部山區,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264平方公里,主要流經明水縣、青岡縣、蘭西縣和海倫市境內。
海倫河 ,屬通肯河支流,發源於海倫市域東南,河道自東北向西南貫穿於已開墾的緩坡漫崗之間,全長74公里,流域面積1141平方公里,經由海倫市十多個鄉鎮。
撇拉河,為通肯河支流,發源於拜泉縣南部,流經本縣興仁鎮和繁榮鄉交界處,全長32公里,在本縣境內27公里。由於上游幾處興修水庫,近年來,該河水面狹窄,水量減少,年徑流量1 854.05立方米。
頭道烏龍溝子,發源於海豐鎮蔣家屯西北部,全長55.4公里。流經海豐、燈塔、衛星、東郊、火箭、先鋒、富源7個鄉鎮,經過山頭蘆水庫調節後,注入通肯河。流域面積為369平方公里。豐水期流量為15秒立米,河源高程為202米,河道平均比降為1.2‰。多年平均逕流量1 588萬立米。
二道烏龍溝子,發源於東升鄉興隆溝及蓮花鎮寬五東村之間。全長50公里,流經東升、蓮花、廂白、東郊、望奎、先鋒、富源7個鄉鎮,流域面積為524平方公里,豐水期流量為20秒立米,河源高程為193米,河道平均比降為0.8‰。
三道烏龍溝子,發源於蓮花鎮東南與東升鄉姚家屯之間。流域面積 324平方米,流經惠七鎮北水八村白家店,海倫縣新興鄉注入通肯河。河源高程為202米,河道比降為1‰,多年平均逕流量為2 730萬立米。
十一道河:發源於本場十八隊北部山區,流經場區13公里,匯水面積127公里。平均河道寬 3.5米,河床深1.7米由北向南經十八隊入通肯河。在一次降大雨大於等於40毫米時便可泛濫成 災。
十道河:發源於通北林業局群力林場的東北山谷,流經場區21公里,匯水面積213平方公 里,河道寬5.5米河床深2米。流經本場十七隊至十一隊直入通肯河。一次降大雨大於等於50毫 米時便可泛濫成災。是造成十三、十五、十六、十七隊沿河地塊澇災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十 三隊開發的主要原因。
九道溝。發源於二分場東北山區,流入場區分三條支流,流經長度15公里,匯水面積為63 平方公里,河道曲折,寬窄不同,深淺不一,由東向西入通肯河。在大於等於100毫米連續降水 的情況下,二分場場部西南一帶的河水經常泛濫。造成本場十、十一隊部分沿河兩岸的低洼地 不能開發利用。
扎音河:原名扎喀河 (滿語),是通肯河支流,發源於縣城東北部井家店林場南溝子,為呼蘭河右岸大支流,北鄰通肯河,南鄰克音河。本河流向是由東北向正西。主要流經景家店林場、雙河林場、陳家店林場、紅光農場、雙錄、護林、東方紅、長發、海北、向榮、愛國、愛民、永和等鄉鎮,在永和鄉供銷村流入通肯河。河流處小興安嶺南麓海拔 400米,河口海拔高程170米。流域面積1 264平方公里,上游已建大型東方紅水庫一座,由於水庫水量不足,1968年將南北河上游62平方公里集水面截入扎音河,故實際流域面積為 1 326平方公里,河谷寬為1—3公里,是海倫縣主要水田灌區。
海倫河:是通肯河支流,發源於海倫縣城, 河道自東北向西南貫穿於已開墾的緩坡漫崗之間,流域面積為1 141平方公里,河谷寬1—2公里,下游已修建聯豐水庫一座。
三道烏龍溝:是通肯河的支流,發源於望奎縣蓮花鄉。 在本縣永富鄉入境,由東向西,流經永富、新興鄉。流域內基本為緩坡起伏的平坦地形,已全部開墾為耕地。河谷寬 1公里左右,流域面積527平方公里,其中望奎縣占58%,面積為304平方公里。流長32.4公里。
克音河:是呼蘭河的支流,是海倫縣與綏稜縣的界河, 發源於本縣東北部山區陳家店林場附近,自北向南貫穿於丘陵漫崗之間,除河源上游已大部墾為耕地,河谷寬1—2公里,海倫南部縣境總流域面積1 369平方公里,其中海倫縣占33%,為447平方公里。
通肯河:又名通鏗河,河身寬18米左右(舊志載五、六丈)、發源於布倫山,是本縣與海倫縣分界之水。下游經縣之東南邊界,曲折南行150里,通過青岡縣、蘭西縣入呼蘭河。本縣流長40公里。 碧拉河:又名畢喇河(現已乾涸),在縣城南40里亨字頭甲六井(今新生鄉合心村),河寬8米左右(舊志載二、三丈),發源於白花泉,匯入通肯河。 雙陽河:發源於新生鄉新育村,自東向西橫穿縣境經依安縣流入林甸縣。河源高260米,河長66公里。流經本縣新生、興國、民樂、豐產、永勤、長榮6個鄉和拜泉鎮,流域面積為1804平方公里,流域耕地面積181萬畝。
明水泉子:在城南70里(今屬明水縣)當地人稱為白花泉,因周圍有白花,莖高三、四尺,面得名。泡周圍約四、五里附近地勢低下。春秋水漲,東南入通肯河。
九連泡:縣城東70里處利字三甲三井(今國富鄉國富村),因泡水蟬聯而下,共有9處,所以當地人呼為九連泡,下流即為通肯河的四道溝子。
治理開發 東方紅水庫。始建於 1958年,位於本縣東北部,小興安嶺支脈哈拉巴山東麓侯家屯附近,建在松花江三級支流扎音河上游,距縣城28公里。1958年初,為了徹底根治扎音河,化水害為水利,縣委決定修建東方紅水庫,同年7月由省水利廳呼蘭河流域規劃大隊設計,8月在縣東方紅水庫工程建設施工指揮部領導下,從全縣抽調 3 000人的民工隊伍,至1961年末,基本完成520米的土壩主體工程,隧洞開通201米,溢洪道開挖也完成三分之二。1962年正式列為國家基本建設項目,由省水利廳第三工程處負責整修續建,至1965年全部完成了土壩加高,隧洞開通,溢洪道開挖,水電站的建設任務。水庫建成以後,既保護了下游沿岸土地免遭洪澇災害和2萬多口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又使扎音河、雙錄、長發、向榮4個鄉的水田灌溉有了水利資源,發展了水稻生產,增加了國家和個人的收入。同時,還在水庫內建成了一座水電站,裝機容量為250瓩兩組,每年春、夏、秋三季發電,可供扎音河、雙錄、東方紅3個鄉的生產和生活用電。
聯豐水庫。位於海倫縣城西南部, 百祥鄉信義村和豐山鄉豐勝村的交界處,建在海倫河下游,距海倫縣城50公里。距通肯河入口處15公里。為根治海倫河的洪水泛濫,縣委決定1958年開始修建聯豐水庫。從當年10月至1960年 1月完成了土壩工程,同時完成一座三孔灌溉閘門。但是,當時由於處於大躍進年代,只圖工程進度,忽視工程質量。一遇洪水,即發生決口,造成勞民傷財。特別是1962年8月份出現110毫米的集中降雨,聯豐水庫洪水總量達一億立米,沿河堤壩發生了決口。1963年 2月拆除舊三孔閘,進行整修,又新建泄洪閘一座。還建電站一座,裝機容量為55瓩。於1965年1月竣工。整個工程總投資為95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727萬元,社隊自籌227萬元)。總投工為222萬工日,社隊投車工為 67 000車工口,完成土、砂石、砼方總計822 105立方米。由於聯豐水庫的興建,根治了海倫河水的泛濫災害,保護了下游 93 000畝土地和4萬餘畝荒原,在農田灌溉、發展水田生產和養魚事業上起了很大作用。
3、星火水庫。位於海倫縣城北部,海北鎮倫北村以北一公里的通肯河左岸。 1957年動工,1958年完工,1975年又經縣農田基本建設民兵團整修續建。水庫建成後,發展了水田,並開展了以養魚為主的多種經營。1981年用這個水庫的水灌溉水稻面積已達 2 000畝,年產魚30 000餘斤。
燎原水庫。位於海倫縣城北部,愛國鄉愛和村北,通肯河左岸,濱北鐵路西側約4公里處,距海倫縣城30公里。水庫主體工程於1956年 7月破土動工,1958年完工,1976年又由縣農建兵團整修續建,整個工程投資50萬元。這個水庫的建立,不但解除了澇災,而且保證了愛國、愛民鄉部分村的水田豐收。1981年水田發展到6 300畝,年產魚7萬餘斤。
東邊水庫。位於海倫縣東南部,護林鄉鎮東村南 1.55里的克音河上游的雙岔河右岔,距海倫縣城 305里。自1958年至1970年,這個水庫的建設經過了三上三下,終於在1976年經省、地批准,再次上馬,修建水庫和灌區。縣農建兵團7 000人幹了4年,在1980年末,完成了土壩加高加厚、渠首閘和泄洪閘的修建,溢洪道開挖,大壩合龍、大壩乾砌石護坡和漿石護坡等工程。在灌區建設上開挖整修總乾渠42華里,開挖支渠9 條、建總乾交通橋、涵、閘27座,灌區總幹路和交通路25華里,鋪砂石路面48華里,修田間小型構造物200餘座,植樹9萬株,修水田5 000畝。完成土方 1 110萬立方米,投工5 827 000個。1981年,由於國家縮短基本建設戰線,省計委、建委、財政廳、水利廳、建設銀行聯合決定這個水庫及灌區工程緩建壩後排水體、泄洪閘尾工、渠首閘尾工、電站、保衛洪水閘尾工、十六樞紐、庫站辦公室、田間配套等20個項目。
修築堤防 縣在防洪除澇上,主要是在5大河流上修築堤防工程。這5大河流多為山洪入侵,河水出槽,內水排不出,三水相會,內水頂托,造成了嚴重的內澇災害。因此1963年以來,分別在界河通肯河、克音河沿縣境內一測,在原來民堤的基礎上,由省、地、分別設計,由縣具體施工,國家全部投資或補助投資,修築了防洪堤和小泄洪,消除了水害,在縣內河扎音河、海倫河、三道烏龍溝兩側築堤,排出了內水,擋住了外水,從根本上治住了洪澇災害。
農田灌溉 海倫縣在發展農田灌溉事業上,主要以水田為主。1965年在修建水庫的同時,就修建了水田灌區。萬畝以上灌區有東方紅灌區、聯豐灌區、星火灌區、燎原灌區。此外尚有一些小型灌區,大部分屬於小型水庫灌區。 東方紅灌區 是自東方紅水庫引水的自流灌區,計畫灌溉扎音河流域河谷兩岸及階地,現有設計灌溉面積6.6萬畝,其中水田3.3萬畝,1985年實灌面積 4.44萬畝。計畫修建3條幹渠,目前只修建了河谷兩岸的一、二乾渠,主要灌溉水田。各分支灌區均在通肯河築有攔河壩引水,現有王貴、東太、南眾,十三大隊等五處攔河壩,除王貴攔河壩為混凝土永久性攔河壩外,其他均為堆石臨時性攔河壩。田間配套工程進度較快,單灌單排田間工程面積接近1.O3萬畝。
聯豐灌區 位於聯豐水庫下游,是自聯豐水庫直接引水灌區,原設計灌溉面積近 5萬畝,近年來由於聯豐水庫缺水,1985年只灌溉水田 4 700畝。灌區乾渠土方及建築物已全部完成,支渠土方已基本完成,支渠以下配套工程尚未完成。
星火和燎原灌區 是自星火、燎原水庫引水的水田灌區,是海倫縣灌溉較早的灌區。1976年又進行了整修,骨幹工程已基本配套,田間工程配套較差。
挖渠排水 全縣有 5大澇區,即倫河澇區、聯合澇區、海北澇區、向榮澇區、東風澇區,在治理內澇上主要是挖渠排洪。
倫河澇區 位於縣城西南部,北起海倫河,西鄰通肯河, 南跨三道烏龍溝子與望奎縣接壤,南以崗地坡腳為界,形成南北長條形,屬通肯河左岸一級台地,總面積 184平方公里。澇區內包括倫河、新興兩個鄉鎮,總耕地面積為127 5000畝。該澇區於1964年列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開始修建,1966年基本完成骨幹工程,但因工程不配套,效益未能充分發揮。經1975年的整修續建,工程全部完工配套,達到了設計標準。先後修建節排閘 9座、支渠閘門13座、橋涵37座、排灌站2處,灌渠閘門構造物123座,有乾、支渠53條,全長176公里,國家投資 72萬元。
聯合澇區 位於縣城西部,北起扎音河,西鄰通肯河, 南至海倫河,東以崗地坡腳為界。呈南北狹條形。長33公里。東西平均寬約 7公里,總面積2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 250畝。澇區內包括永和、百祥、聯發三個鄉。該澇區始建於1955年,當時修了一些大型泄洪工程。後經省設計院進一步規劃設計,於1963年開始大規模治理。全部工程從1963年至1981年總投資為364萬元,工程項目有截流溝8條,泄洪溝5條,排水乾渠16條,清淤土方 60萬立方米,修橋涵104座,閘 11座。該澇區自1963年開始治理以來,效益很大,基本消除了內澇災害,對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保護作用。
海北澇區 位於縣城西北部,通肯河左岸灘地。 北、西、南三面被通肯河與扎音河所環繞,東面為丘陵台地。總面積為 1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98 000畝,包括海北、愛國、愛民三個鄉鎮。從1958年開始興建,到1962年徹底根治,國家先後投資380萬元,完成土方380萬立方米,防洪堤58公里,中型水庫兩座,小型水庫一座,橋86座,堤防閘 7座,灌溉乾、支渠閘36座,攔河壩兩處,泄洪溝4條,截流3條,排乾5條,基本杜絕了洪澇災害的發生。
向榮澇區 位於海倫縣北部,扎音河右岸,包括長發、向榮兩個鄉,總面積6萬畝,其中耕地5萬畝。始建於1962年,由縣水利局設計,至1965年完工,共修建乾渠 24條、長64公里,支渠45條、長66公里,橋、涵、閘17座,堤防35公里,完成土方58萬立米,投工20萬個,國家投資29萬元。
東風澇區 位於海倫縣城東南部, 克音河左岸。包括東風、海南、共榮三個鄉。澇區總面積52 500畝。其中耕地面積 7 200畝。始建於1966年,至1981年部分骨幹工程完成,但未達到原計畫標準。共修了乾渠39條、長46.5公里;支渠145條,長95.3公里,橋、涵、閘 37座。同時還修了長36.5公里的防洪堤。共完成土方51萬立方米。用工25萬個,國家投資22萬元。
航道船運 海倫早在開放官荒之後,人們就利用通肯河,在解凍後封凍以前用木船和木筏搞水上運輸,運載移民和生活必需品,每年封凍以後,以“馬爬犁”為主要交通工具來往於河床之上,運送各種物資,後來,由於濱北鐵路的興建和公路四通八達,加之通肯河水位逐漸降低,水上運輸基本停止。
農業情況 通肯河流經海倫、北安、拜泉、克東、明水、青岡、望奎等市縣,通肯河流域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主要種植大豆、水稻、玉米、小麥、高粱和谷糜等糧食作物和甜菜、亞麻、烤菸和果菜等經濟作物。
動物資源 通肯河流域盛產"東北三寶"之一的靰鞡草和小葉章、三棱草、蘆葦等。
隨著荒原的大量開墾和人煙的逐年密集,通肯河流域各種野生動物也逐漸減少,有的甚至已滅跡,但
灰狼 、狐狸、
黃鼬 、獐、狍、獾貂、野兔等還有少量,野生禽類有:鴿、烏鴉、喜鵲、燕子、麻雀、啄木鳥、杜鵑、野雞、野鴨等10餘種。
通肯河流域和水庫還出產鯉魚、鯽魚、
鰱魚 、泥鰍魚等各種魚類;蛙類有青蛙、蟾蜍、哈什螞等。
生態狀況 通肯河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浮植物總計10.7毫克/升,其中硅藻18.3%, 綠藻11.9%, 藍藻38.2%, 甲藻19.8%, 金藻黃藻0%, 裸藻11.8%。
古生物化石 摺疊化石種類 通肯河古生物化石遺址曾出土過一批第四紀古物化石,包括猛獁象、披毛犀、古東北野牛、野鹿、野羊五種動物不同個體的化石達80餘件。
摺疊遺址位置 該遺址位於北安市石泉鎮石昌三隊東1000米的通肯河河岸上,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化石保存在距地表10米處的黏土層中,由於河流改道,遺址被河泥淤平,地表種植農作物。
摺疊意義 古生物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通肯河古生物化石點化石蘊藏量較大,為研究通肯河流域地區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為研究通肯河流域地質時期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等提供重要依據。
地圖信息 地址: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