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針炙)

針灸(刺針來治療疾病)

針炙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針灸是針法灸法的總稱。

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刺入點稱為人體腧穴,簡稱穴位。根據最新針灸學教材統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

灸法是以預製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故而稱為艾灸,另有隔藥灸、柳條灸、燈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的多是艾條灸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套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2006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申報針灸經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2023年8月11日,20個國家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針灸
  • 外文名:acupuncture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申報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
  • 批准時間:2006年
  • 遺產編號:Ⅸ—5
  • 保護單位1: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針灸研究所
  • 保護單位2:中國針灸學會
記載文獻,針灸介紹,分類,特點,套用,現狀,價值,治療作用,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針灸起源,發展歷史,名詞集釋,疼痛原因,注意事項,針灸減肥,耳針,體針之一,體針之二,芒針,艾灸,走向世界,美國故事,特別用處,針灸文化,不當針灸,現代九針,鑱針,磁圓梅針,鍉針,鋒勾針,傳承保護,

記載文獻

針灸以針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針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運用手法,以調整營衛氣血;灸法是用艾絨搓成艾條艾炷,點燃以溫灼穴位的皮膚表面,達到溫通經脈、調和氣血的目的。
釋義:中醫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用特製的金屬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操作手法以達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溫灼穴位的皮膚表面,利用熱刺激來治病。針灸是我國醫學上的寶貴遺產。
【出處】:《素問·病能論》:“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
【示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或不當飲藥,或不當針灸。”晉葛洪抱朴子·勤求》:“被疾病則遽針灸。”唐吳兢貞觀政要·征伐》:“道宗在陣損足,帝親為針灸。”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持素畢》:“宗氣營衛,有生之常,針灸之外,湯藥至齊。”

針灸介紹

針灸
針灸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套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
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關鍵,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里、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如今,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民眾所信賴。

分類

艾灸法
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其他刺法
三棱針刺法,皮膚針刺法,皮內針刺法,火針刺法,芒針刺法,電針刺法,溫針療法,埋線療法。
拔罐法
套用各種方法排除罐筒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吸筒療法、拔筒法。古代有以獸角製成的,稱角法。通過吸拔,可引致局部組織充血或鬱血,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
梅花針療法,也稱皮膚針療法,即由五根或七根針結成叢針,彈刺皮膚經絡穴位。
艾灸
艾灸療法有艾條灸、艾炷灸和溫針灸等。艾條灸分溫和灸雀啄灸和熨熱灸三種。艾炷灸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溫針灸又稱針上加灸或針柄灸,即針刺得氣後在針柄上套艾條,點燃,使其通過針體傳入穴位內。
現代刺法灸法
耳針法,頭針法,眼針法,手針法,足針法腕踝針法
聲電波電針法,電火針法,微波針法。
浮針療法
1996年,符仲華通過反覆摸索、反覆試驗,發明了專用針具——“一次性使用浮針”。可用於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甚至胃炎、泌尿道結石、盆腔炎等。該方法以治療疼痛和一些內科雜病,但具有適應症廣、療效快捷確切、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無副作用等優點,對臨床各科,特別是疼痛的治療,有著較為廣泛的作用。它既有傳統中醫安全無副作用的優勢,也兼具現代醫學療效快捷、可重複性高等特點。

特點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只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達到刺瀲神經並引起局部反應,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
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症,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
第四,醫療費用經濟;
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
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民眾歡迎的原因。

套用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和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並發現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繫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性,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如今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到如今為止,針灸已經傳播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針灸在中國歷代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華,涵納著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藝,凝聚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
針灸能治療很多病情,用於美容,最多的就是治療成人痘減肥
針灸去痘原理:根據每個人的長痘具體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調等,有針對性地制訂針灸調理的方案,通過治療病症,實現經絡通暢,實現去痘美容的目的。
一、針灸減肥原理
針灸減肥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來調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髓質兩大系統功能,加快基礎代謝率,從而促進脂肪代謝,產熱增加,使積存的脂肪消耗;進而調整、完善、修復人體自身平衡。
針灸減肥通過扶正祛邪,刺激腧穴,調整經絡,達到加強脾腎功能,扶助正氣,又通過經絡的疏通作用祛除停滯於體內的邪氣,不僅能取得整體減肥的效果,而且能消除局部脂肪達到局部減肥的目的。
第一,通過針灸減肥能有效調節脂質的代謝過程。肥胖症患者的體中過氧化脂質高於正常值,針灸打通人體減肥要穴後,可以使人體中過氧化脂質含量下降,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減肥目的。
第二,可以糾正患者的異常食慾,通過對神經系統的調節,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過多,達到不乏力、不飢餓的目的。針灸以後,胃的排空減慢,胃不空了,自然就有飽的感覺,可以不太想吃東西了。
第三,在於有效調節內分泌紊亂。肥胖症患者的內分泌紊亂發生率極高,為什麼生了小孩的婦女會發胖,不單是營養過剩,還有生小孩後打破了她的內分泌平衡,引起發胖,女人到了更年期時,內分泌紊亂同樣引起發胖。在採用針灸減肥時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皮質”兩個系統使內分泌紊亂得以糾正,並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因此達到減肥的目的。
當前減肥方法很多,但針灸減肥有獨特的療效,即安全方便,又無不良反應。針灸減肥不同於藥物減肥等,藥物作用通常有一定的期限,而針灸減肥是通過調整患者內在功能而發揮內因作用,所以一般不會在針灸減肥治療停止後很快又發胖。也就是說,針灸減肥一般不反彈。如今,針灸減肥已倍受國內外學者所關注,是最有效的一種健康減肥方法。特別是針灸治療由內分泌失調引起的肥胖、單純性肥胖等,可迅速減去多餘脂肪,收緊皮膚、不鬆弛、無皺紋,不影響身體健康。針灸減肥適用於長期減肥無效、藥物減肥失敗者,具有肥胖患者無需節食、無需大運動量運動、無手術痛苦等優點。
針灸治療的適應範圍很廣,舉凡內、外、傷、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的許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套用針灸來治療,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公開宣布針灸對一些疾病確實有幫助。以下列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43種針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1980年)
1.過敏性鼻炎 2.鼻竇炎 3.鼻炎 4.感冒 5.扁桃腺炎 6.急、慢性喉炎 7.氣管炎 8.支氣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結膜炎 9.中心性視網膜炎 10.近視眼11.白內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牙後疼痛 14.牙齦炎
四、胃腸系統疾病
15.食道、賁門失馳緩症 16.呃逆 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腸潰瘍(疼緩解) 21.單純急性十二指腸潰瘍炎 22.急、慢性結腸炎23.急性(慢性)桿菌性痢疾 24.便秘 25.腹瀉 26.腸麻痹
五、神經、肌肉、骨骼疾病
27.頭痛 28.偏頭痛29.三叉神經痛30.面神經麻痹31.中風后的輕度癱瘓 32.周圍性神經疾患 33.小兒脊髓灰質炎後遺症34.美尼爾氏綜合徵 35.神經性膀胱功能失調 36.遺尿37.肋間神經痛38.頸臂綜合徵 39.肩凝症 40.網球肘41.坐骨神經痛42.腰痛43.關節炎44.小兒腦癱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43種疾病針灸臨證指南。中國計量出版社。1995)

現狀

在20世紀70年代,以中國向全世界公布針刺麻醉的研究成果為契機,國際社會掀起了一股渴望了解針灸學和套用針灸治病的熱潮,這是一次世界性的針灸熱潮。因為對針灸的學習,西方醫學界漸漸消除了對針灸的誤解,一部分外國人還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為套用、研究與推廣針灸的主要力量。
在針灸國際化的進程中,世界衛生組織發揮了重要的推動和引導作用,如在一些國家設立針灸研究培訓合作中心﹑支持並創建世界針灸學聯合會﹑制定《經絡穴位名稱國際標準》《針灸臨床研究規範》等。如今,在世界各國,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針灸醫療,從事針灸的人數約20~30萬人。
20世紀下半葉,針灸臨床的側重點在於觀察與總結針灸的適應症。而90年代,針灸的臨床套用範圍已擴大到四個方面,即——經絡診斷,針刺麻醉,針灸保健,針灸治療。針灸如今可以治療的病症達800多種,其中30%~40%治療效果顯著。包括一些常見疾病,功能性疾病,慢性病,某些疑難病症與急性病用以針灸輔助更見療效。

價值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廣泛的適應症,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極少副作用,遠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已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他國開花結果,繁衍出一些具有異域特色的針灸醫學。到如今為止,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採用針灸方法保健強身。在《黃帝內經》中稱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為“上工”,《靈樞·逆順》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針灸保健已占有相當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論述了許多針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執中著的《針灸資生經》里,記載了用針灸預防多種疾病,如刺瀉風門背不發癰疽等。明代醫家亦倡導針灸保健,高武在《針灸聚英》里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即防病之義。清代潘偉如在《衛生要求》一書中還闡發了針刺的保健作用,他說:“人之臟腑經絡血氣肌肉,日有不慎,外邪乾之則病。古之人以針灸為本……所以利關節和氣血,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復,正復而病自愈。”
針灸(針炙)
針灸
所謂針刺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起來,從而起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此種養生方法,就是針刺保健。
針刺保健與針刺治病的方法雖基本相同,但著眼點不同,針刺治病著眼於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而針刺保健則著眼於強壯身體,增進機體代謝能力,旨在養生延壽。也正因為二者的著眼點不同,反映在選穴、用針上亦有一定差異。若用於保健,針刺手法刺激強度宜適中,選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
保健灸法是中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不僅可用於強身保健,也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的康復。所謂保健灸法,就是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延年益壽的目的。《醫學入門》里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藥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至於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針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王雪苔和中國針灸學會的賀普仁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治療作用

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症狀。針灸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調和陰陽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的機理是複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髮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於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針灸起源

針灸療法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問世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製技術,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精緻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
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 石。《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乾草烘烤來治療疾病。
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漸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針具的“針”,繁體作“針”,字從金從鹹,“金”表示“金屬”,如金、銀、青銅等材料,“鹹”意為“酸澀”,“金”與“鹹”聯合起來表示:“一種產生酸澀感覺的器具”。不排除古人採用油炸過的竹針作為一次性針具的可能,這種竹針名叫“箴”,其字形中的“鹹”,依然是“酸澀”的意思。

發展歷史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三國西晉時期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籛”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鏽鋼針。
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係,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火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書中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349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針灸學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製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套用。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針灸(針炙)
針灸大成(光緒木刻)
清初至民國時期,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
公元1742年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歷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通篇歌圖並茂,自乾隆14年以後(公元1749年)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
清代後期,道光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醫院用針灸治病。
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加之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歧視和消滅中醫,針灸更加受到了摧殘。儘管如此,由於針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間仍廣為流傳。
針灸名醫李學川公元1817年寫出《針灸逢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藥並重,並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其仍為今之針灸學教材所取用。
民國時期政府曾下令廢止中醫,許多針灸醫生為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這一祖國醫學文化的瑰寶,成立了針灸學社,編印針灸書刊,開展針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為振興針灸學術作出了畢生貢獻。在此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明確提倡西醫學習和套用針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針灸門診,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性醫院的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十分重視繼承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制定了中醫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中醫事業,使針灸醫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衛生部壚的針灸療法實驗所,即當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的前身。隨之,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針灸的研究、醫療、教學機構,從此以後《針灸學》列入了中醫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絕大多數中醫院校開設了針灸專業,針灸人才輩出。
40多年來在繼承的基礎上翻印、點校、注釋了一大批古代針灸書籍,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還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學術交流十分活躍,並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創立了“針刺麻醉”。
針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單純儀在文獻的整理,還對其治病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系統觀察,並對經絡理論針刺鎮痛的機制、穴位特異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以及聲、光、電、磁等邊緣學科中的新技術進行了實驗研究。臨床實踐證實了針灸對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科多種病證的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針灸學術便開始傳播到國外。在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套用針灸術為本國人民治病,不少國家還先後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就開設有針灸課。
針灸(針炙)
針灸
據報導,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多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1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名詞集釋

1.針,古作“鍼”,字從金從鹹。金表示古代製作針具的材料為金屬。易經中有澤山鹹卦,鹹作感意。即少男少女感應而玩樂之最純真美好情感也。針之鹹即為此意。針刺療法是用金屬直接刺激而使人體產生經絡酸麻困脹或者循經走行觸電感應的治療方法。
2.灸,字從久從火。“久”意為“時間長”,“火”指“燒灼”。“久”與“火”聯合起來表示“慢火燒灼(皮膚)”。
3.砭,遠古時代的手術刀,“針”的前身。字從石從乏。。“石”表示“石制的(工具、器具)”、“石刀”、“石針”;“乏”意為“減損”。“石”與“乏”聯合起來表示“以石刀切割癰腫以減損其體積”、“以石針穿刺膿包以減損其體積”、“以石制醫具排膿”。本義:以石針排膿、放血。引申義:a.專用於排膿、放血的石刀、石針。b.專用於刺激穴位的針灸用針。
4.癰,古作“癕”,字從疒從雍。“雍”意為“在外圍加上一圈”。“疒”與“雍”聯合起來表示“皮膚表面不斷加大的腫塊”。
5.瘍,字從疒從昜。“昜”意為“播散”、“散開”。“疒”與“昜”聯合起來表示“人體表皮膿腫的潰爛”。
6.瘡,字從疒從倉。“倉”本義指存儲粟米的圓形建築物,或指粟米的堆垛。“疒”與“倉”聯合起來表示人體表皮上出現的粟米堆垛樣的膿腫。
7.創,字從倉從刀。“倉”本義指粟米的堆垛,轉義指人體表皮上出現的粟米樣膿腫。“倉”與“刀”聯合起來表示“用石刀或金屬刀切割膿腫(以引流膿水)”。
8.金創,或作”金瘡“,指用金屬刀具切割膿腫。這是中國古代醫學體系分類中的“外科”。
9.膿,字從肉從農。“農”本義指鄉村的生業,轉義指鄉村糞水及其氣味。“肉”與“農”聯合起來表示“人體表皮生長出來的糞水般的溶液(它和糞水一樣臭,一樣混濁,一樣能長蛆蟲)。
10.穴,字從宀從八。“宀”指特定場所、處所,“八”意為“分開”。“宀”與“八”聯合起來表示“開口的所在處”。在針灸術中指人體體表的一些特殊位點,其下連線肌體中的刺激感傳遞通道——腧。
11.腧,字從肉從俞。“俞”意為“捷徑”,引申為“通道”。“肉”和“俞”聯合起來表示“人體中的通道”。在針灸術語中指“人體中傳遞體表刺激感的通道”。
12.經,字從絲從巠。“巠”本義為織布機上縱列的排絲,引申為人體中自上而下布列的用於傳遞信號的纖維束。
13.絡,字從絲從各。“各”意為“十字交叉”。“絲”與“各”聯合起來表示“絲麻纖維以十字交叉方式組織起來的網”。在針灸術語中指沿著經脈一路向左右伸展出去的支纖維束,它們與經脈構成了許多“十字交叉”之形。
14.痏,字從疒從有。“有”意為“皮肉”、“肌肉”、“軟組織”。“疒”與“有”聯合起來表示“皮肉傷”、“軟組織挫傷”。《靈樞經》:“已發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外側指少澤關沖商陽;內側指少商、中沖少沖)。”《素問·刺腰痛篇》:“刺之三痏。”
15.腫,繁體字從肉從重。“重”意為“下沉感”、“下墜感”。“肉”與“重”聯合起來表示“全身,或身體某一部分因病變而增加分量,帶來下沉感、下墜感”。本義:身體全部或局部因病而增加分量。

疼痛原因

針灸產生疼痛的原因:
1.進入皮膚時疼痛,因進針不夠快速,針尖在進入皮膚時會刺激人體神經末梢的感受器,致使人感到疼痛。
原因有二:
一、醫者手法不到位。
二、針具不夠銳利,或帶有倒刺(如今少見,因多為一次性針具)
2.針具進入人體時,病人感覺疼痛。
一、針刺到血管膜壁或肌肉的感覺神經末梢,強烈刺激致使病人覺疼痛,此時若減緩刺激,稍作調整,可使病人自覺症狀消失。
二、針刺時,有酸麻重脹等“針感”,而每個人大腦判定疼痛的程度不同,所以造成各種不同的感覺,酸麻重脹,都是疼痛的表現,病人對其承受力不夠則引起疼痛保護機制。
3.針具拔出時,經過皮膚,引起的疼痛與第一條相同。拔出後引起的疼痛,原因有二:
一、殘留感覺,即針感,體質敏感者易有,與人當時狀態有關。
二、針刺時,因體內毛細血管繁多,時有刺破,造成皮下淤血或者出血,因此造成疼痛。
4.心理因素,因疼痛為主觀感受,無客觀標準衡量,故心理緊張、害怕者易疼,放鬆,舒緩者不易覺不適。

注意事項

1.過於疲勞、精神高度緊張、飢餓者不宜針刺;年老體弱者針刺應儘量採取臥位,取穴宜少,手法宜輕。
2.懷孕婦女針刺不宜過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禁止針灸。
3.小兒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針。嬰幼兒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禁針。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後不易止血者,不宜針刺。
5.皮膚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針刺。
6.眼區、胸背、腎區、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瀦留患者的恥骨聯合區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7.針刺對某些病症確實有極好的療效,但並非萬能,特別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療,應根據情況及時採用綜合治療,才能更有利於病人,也可充分發揮針灸的作用。
總之,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者對病人認真負責,嚴肅細心,集中精神等均是預防事故發生的重要環節。

針灸減肥

針灸必知第一點:一般局部肥胖都是身體整體肥胖的體現,針灸是專門針對局部肥胖,如果想要針灸調整整體肥胖就得和運動減肥或者別的減肥方法一起同步,這樣才能起到瘦身減肥的效果。
針灸必知第二點:在進行針灸減肥的時候中間不要停,最好是每天一次,最少要堅持三個療程才能起到很好的減肥效果,不過小編建議大家不要長時間進行針灸減肥,一般針灸減肥的治療時期最好是在春天。
針灸必知第三點:針灸減肥配合飲食一起減肥,這樣效果會更棒。那么要如何配合呢?就要多使用一些高蛋白和低脂肪的食物,一日三餐不能少,最好是再搭配運動一起,那樣就能讓你瘦瘦瘦!
針灸必知第四點:針灸減肥最合適的年齡段是20~40歲之間,而且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針灸,有的人針灸減肥不明顯,有的人則是長時間堅持才瘦的。中醫針灸減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你想一針紮下去就瘦這是不可能的!
針灸必知第五點:在針灸的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疼痛、眩暈、噁心的症狀,那么就必須要停止針灸以防發生意外;如果在過程中出現厭食、大小便增多、疲勞的反應,這些都屬於正常。通過針灸治療可以促使身體新陳代謝加快,不斷的消耗掉大量的能量就能減肥。

耳針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腸、飢點、內分泌、腦、胃。
操作:每次選1~2穴,以雙側耳交替方式扎針,每周耳針貼敷2~3次,10次為2個療程,而每次了程間隔5~7天。

體針之一

取穴:主穴為關元三陰交
配穴:依據辨證分型而取。
屬脾虛濕帶:內關、水分、天樞、豐隆列缺、脾俞。
濕熱內盛曲池支溝大橫四滿內庭、腹結。
屬衡任失調:支溝中注帶脈血海腎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後依據症型酌加配穴3~4個。每次均留針半小時,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每次療程間隔5天。

體針之二

取穴:主穴為天樞、中睆、大橫。
配穴:曲池合谷膏肓內庭、三陰交。
操作:天樞、大橫接電針儀,然後持續通電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芒針

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髀關梁門透歸來。
操作:選28號3吋長的芒針備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針。

艾灸

取穴:主穴是陽池三焦俞
配穴:地機、命門、三陰交、大椎。
操作:每次選主穴與配穴各一個,用隔姜灸扎針。

走向世界

巴黎參加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2003年學術年會的中外專家說,西方醫學界已越來越多地了解和承認針灸的功效,針灸已成為中醫藥被世界接受的突破口。
法國針灸協會主席安德海思博士認為,針灸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的症狀和痛苦,而西方醫學認為減輕患者的症狀或痛苦是治療的重要步驟之一,它對患者的徹底恢復、增強抵抗力等有重要作用,因此針灸率先被西方醫學界接受。法國針灸協會現已成為法國政府認可的醫療協會,近幾年法國許多醫科大學還增設了針灸課程,這是中醫打入西方主流醫學的重要突破。
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2003年輪值主席朱勉生博士說,多年前,中醫在西方還是處於邊緣的醫學學科,許多從事中醫研究的專家,資格並不被西方國家政府承認。但這幾年西方國立醫學院紛紛對中醫產生興趣,一些醫學院還成立了中醫部,學員畢業後可以拿到證書,並開設,不過西方人比較接受的仍然是針灸。他說,由法國執業醫生組成的法國針灸協會成為本次學術會議的主辦方之一,這說明針灸代表中醫,在西方醫學界的地位已逐步提高。
出席會議的中國駐法國大使趙進軍說,與針灸相比,中藥還不為西方廣泛接受,主要原因是中藥缺乏規範化和標準化的質量體系。因此,要想讓中藥的醫理藥理被西醫接受,尚需儘快制定較為詳盡的生產規範和標準。
在這次學術會議上,專家們還認為,中醫藥的國際地位和影響要得到根本改變,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決定於內外兩個因素:內因是,要將傳統中醫藥的優勢特色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實現中醫藥的現代化;外因是,要不斷加深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理解和尊重,並將中醫藥納入主流醫學體系,針灸就是很好的例子。兩者中內因比外因更重要。
截至2023年8月11日,20個國家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

美國故事

中餐、針灸、功夫、中藥美譽海外,可稱之為“新四大國粹”。針灸術是繼中餐後又一傳遍西方的中國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國真正對西方科學技術有影響的一個領域。儘管中醫藥隨著中國移民很早就來到美國,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公認針灸療法是隨著尼克森訪華正式傳入美國的。有很多美國人都知道引發當年“針灸熱”的導火索是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報導。
在美國針灸界和醫學界流傳得最廣的一則關於針灸傳入美國的傳聞是這樣的:在尼克森訪華團成員中,有一名年輕的隨團記者,在中國患了闌尾炎,住進了中國醫院。中國醫生在做闌尾切除術時,沒有用麻藥而是用了針刺鎮痛麻醉,手術十分成功。這位記者回美國後,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自己的親身經歷,從而引發了美國的針灸熱。
這一故事均可稱為醫學界的“美麗的傳說”,那么歷史事實究竟是如何呢?
原來在紐約時報撰文的是美國著名記者詹姆斯·羅斯頓(James Reston)先生,當時他已是紐約時報駐華盛頓記者站主任,擅長政治時事報導,一生業績不凡,採訪過從羅斯福到布希等數屆美國總統和周恩來及赫魯雪夫等各國領袖人物。羅斯頓獲過多項新聞界大獎,後來還當過紐約時報的副總裁,於1995年去世。
事實是在中美關係開始緩和後,尼克森總統訪華之前的1971年7月,羅斯頓被派往中國採訪,在北京參觀了很多單位,包括到中醫院參觀了針灸治療。但在訪問時不幸患了急性闌尾炎,在中國醫院接受了闌尾切除手術治療,術中使用的是常規藥物麻醉,術後感到腹脹不適,接受了針灸治療,之後於1971年7月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紀實報導:“讓我告訴你們我在北京的闌尾切除手術”。
1971年的羅斯頓已經是一位60多歲的資深記者了,由於他的不凡經歷和紐約時報在新聞界的地位,在一般美國人心目中,這樣記者寫出的文章,可信度是極高的,而當時又正值白宮剛剛宣布尼克森總統將於1972年訪華,美國公眾對他們不甚了了的東方大國——中國有一種神秘感,而羅斯頓的文章正好滿足了廣大讀者的好奇心。羅斯頓在文章中寫到(節譯):
為紀念失去的闌尾而發表訃告似乎有點荒唐,但正因為如此,筆者在過去的十幾天裡有機會從內部了解到中國的一個重要醫院的政治和業務發展情況。此報導就是我的經歷和見聞的記錄。
簡而言之,中國總理周恩來請了11位在北京的醫學權威為我會診,然後由反帝醫院(原北京協和醫院,譯者注)的外科醫生吳教授於7月使用了常規的腹部局部麻醉法,注射了利多卡因和笨佐卡因後,為我做了闌尾切除術。
手術沒有任何併發症,也沒出現噁心和嘔吐。整個手術過程中我一直處於清醒狀態。通過中國外交部的翻譯,我在術中完全按照吳教授的要求去做,兩個半小時後就順利回到了我的房間。
可是,術後第二天晚上,我的腹部有種似痛非痛的難受感覺。該院針灸科的李醫生在徵得我的同意後,用一種細長的針在我的右外肘和雙膝下扎了三針,同時用手捻針來刺激我的胃腸蠕動以減少腹壓和胃脹氣
針刺使我的肢體產生陣陣疼痛,但至少分散了我的腹部不適的感覺。同時李醫生又把兩支燃燒著的像廉價雪茄菸式的草藥艾卷放在我的腹部上方燻烤,並不時地捻動一下我身上的針。
這一切不過用了20分鐘,當時我還想用這種方法治療腹部脹氣是否有點太複雜了,但是不到一小時,我的腹脹感覺明顯減輕而且以後再也沒有復發。
根據我得到的訊息,如今來自中國關於針灸治癒失明、癱瘓及精神病的許多報導曾經令美國方面推測中國人很可能在針灸和草藥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但我並不知這些推測是否正確,我也沒有資格做出這種判斷。
另一方面,有人講我的意外事件,至少是針灸的經歷,只不過是記者使的一個雕蟲小技以達到了解一下針刺麻醉的目的。這種說法雖然並不是全無道理,但實在是對我的想像力、勇氣和犧牲精神過獎了。為了搞到好新聞我的確可以做出很多犧牲,但還不至於半夜裡去開刀或主動要去當實驗用的荷蘭豬。
讀過原文,我深感羅斯頓不愧為國際知名的大記者。文章不但清楚、簡潔,而且還幽默、有趣。更重要的是作者只是如實地報導了自己的見聞和經歷,對他自己不熟悉的醫學、針灸沒有妄加評論,僅僅描述了事實,絲毫沒有譁眾取寵,製造新聞之舉。但是,這篇文章對普及針灸的歷史作用,我想就連作者本人也不會預料的。
據說,在針灸熱剛開始時,由於中美尚未建交,在美國懂針灸的人很少,所以一時間“洛陽紙貴”。每日有大巴士從華盛頓拉著患者到紐約找針灸醫生看病,針灸師生意火爆,應接不暇,以至於診室不夠用而租下旅館接待病人。針灸醫師忙得只顧得給病人扎針,連取針的時間都沒有,只好雇助手來拔針。有的針灸師生意之好,一個禮拜的收入就可以買下一棟房子。當然,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這種早期針灸熱的好景不長。
把真實的故事同美國“民間傳說”相比,雖然在細節上面目皆非,但故事大體上還是一致的。這種民間“口頭文學”儘管可信程度不高,不足以作為歷史證據,但民間傳說過程中對事實渲染的本身充分反映了傳播故事的人們的美好願望。
中國有句老話叫“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記住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針灸術,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和昌盛的同時,還應記住諸多為針灸西進而做過貢獻的中外醫生和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和患者們,同時也不要忘記美國記者羅斯頓和他30年前的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北京之行”。

特別用處

針灸不僅可以為人服務也可以對付動物。
為保證牛肉的鮮美,日本人曾創新給肉牛每日按摩;為讓寵物狗身材苗條,日本人會帶著寵物狗一起跳森巴舞。如今,日本人再次創新:為做出世界上最美味的壽司,他們竟給鮪魚做針灸。
日本大阪的一家公司日前在日本國際海產品展示會上展示了給鮪魚做針灸的技術,並已申請了專利。該公司表示,該技術基於“鮪魚平靜死亡時的味道要比不安時死亡的味道更好”的原理。鮪魚在接受了短暫的針灸治療後,血液會變得純淨,魚肉會變得更鮮美。但他們拒絕透露針灸扎入鮪魚身體的具體部位。
該技術僅對鮪魚進行了試驗,該公司下一步將對大馬哈魚測試。
陳帥佛認為針灸充滿風險,進入21世紀,隨著針灸醫療的副作用小、消費少等優勢被世界各國人民漸漸認知,立法確認及提高臨床水平、向疑難病症挑戰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立法上,由於各國的承認和聯合國的推廣,許多國家都已經確立並完善了法律管理,而且對針灸從業人員的考試和資格認證進一步規範;在研究上,用針灸治療或輔助疑難病症也漸顯苗頭,如小劑量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萎縮性胃炎火針治療慢性骨髓炎、舌針治療腦性癱瘓,帕金森氏症等。由此可見,針灸這一偉大的醫學學科還有更大的潛力值得我們發掘!

針灸文化

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為一種醫療手段,後來逐漸發展為一門學科。針灸學就是整理研究針灸醫療技術及其臨床套用規律和基礎理論的科學。
針灸具有悠久的歷史。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到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至前476年),醫學擺脫了巫的束縛,有了專業醫生。據《春科左氏傳》記載,名醫醫緩為晉景公診病時,指出要“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到焉,不可為之”。這裡所說的“達”與“攻”指的就是針刺和火灸。
戰國至西漢時期(公元前476至公元25年),隨著煉鐵技術的進步,金屬針逐漸得到了推廣。金屬針逐漸代替了砭石,從而擴大了針刺的實用範圍,加快了針灸的發展進程。東漢、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擅長針灸的醫學家,其中,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成為一部具有完整體系的針灸專著。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56至589年),針灸專著明顯增多。這一時期,針灸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
針灸(針炙)
針灸
隋唐時期(公元581至907年),針灸發展成為一個專門學科,當時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署里設有針灸專業。隨後,針灸學術不斷向縱深發展。16世紀,針灸開始被介紹到歐洲。但是到了清代,醫者重藥輕針,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針灸學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針灸得到了大發展。2000多所中醫醫院都設有針灸科;針灸的科學研究已經涉及機體的各個系統和臨床各科;對針灸的調整作用、鎮痛作用、增強免疫力作用,以及經絡現象,經穴與臟腑相關等問題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科學實驗資料。

不當針灸

看似安全的中醫針灸治療,其實也存在相當的風險。我就遇到過一位患者,被家人送到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外科就診時,醫生驚訝地發現,一周內,針灸針從患者臀部左側,經盆腔、腹腔、移動到腹部肚臍眼處,斷針在體內移動這么長的距離,實屬罕見。幸運的,斷針在移動時沒有刺破體內的血管或臟器,否則後果不堪構想。
斷針或稱折針,是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其原因有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進針前失於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正確處理等。
可見,為了防止折針,操作前應認真仔細地檢查針具,對認為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針具,應剔出不用;操作中應避免過猛、過強的行針;在行針或留針時,應囑患者不要隨意更換體位,如抬頭接手機和扭曲身子與人談話等;操作者在針刺時注意不要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應留部分針身在體外,以便於針根斷折時取針;在進針、行針過程中,如發現彎針時,應立即出針,切不可強行刺入、行針;對於滯針等亦應及時正確處理,不可強行硬拔;萬一行針時或出針後發現針身折斷,操作者必須保持鎮靜,囑患者勿更動原有體位,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體外時,可用手指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應送急診處理。
患者在接受針刺過程中,若突然出現胸悶、噁心、頭暈、出汗,甚至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或抽搐、暈厥,很可能是“暈針”。暈針多因精神緊張、飢餓、疲勞,或因醫生針灸手法刺激過大而導致。發生暈針時,醫生應迅速把針取出,讓暈針者平臥,並按壓相應的穴位,很快就能緩解症狀。嚴重者要給予必要的藥物搶救。
總之,對初次接受針灸治療的人,在針灸前要向病人解釋清楚,使其消除緊張情緒。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前須安神定志,先吃點東西,選取臥位或舒適的體位。醫生也應採用適度的刺激手法,以避免暈針的發生。另外,有些穴位如風池、肩井合谷足三里委中承山、三陰交、湧泉等,對針灸反應較敏感,容易引起暈針,醫生在扎這些穴位時,應加倍小心。

現代九針

現代九針即師氏新九針(新九針指鑱針、磁圓針鍉針鋒勾針鈹針梅花針火針毫針、三棱針九種針具),系山西師懷堂先生和北京單昌永先生在《靈樞》“九針”基礎上,歷時40餘年反覆臨床研究套用、研製、革新後而成,故名曰“新九針”。

鑱針

鑱(chán)針其柄為不鏽鋼,長10cm,針體為鉬質金屬製作,長4cm,直徑為0.3cm,鉬質針體部分嵌於不鏽鋼柄內,外形美觀,使用順手。針體的末端延伸為0.5cm長的箭頭狀鋒利針頭。
本針是以劃割方法在選定的部位使用,先將劃割部位及針具消毒,而後以其鋒利之刃,根據需要在不同部位(穴位)及反應點上施術,用拇、食、中三指持鋼筆式押持針體,進行皮膚劃割,以微出血為度。劃割方向:順經脈循行走向、劃痕長度以1cm長為妥。
針灸(針炙)
針灸按摩治療儀
該針主要用於外感疾患及割治排膿等,如外感風邪、中風口歪、多種胃腸疾病而表現為口腔內頰黏膜上有白斑或紫斑者,以及皮膚病中的濕疹、膿皰瘡等疾患的治療。

磁圓梅針

磁圓針柄為合金鋁所制,既輕便又美觀耐用,分兩節,兩節間由螺旋絲口銜接,前節較細,長12cm,後節較粗,長10cm,針頭長6cm,兩端針尖嵌有3000高斯磁鐵,針頭一端形如綠豆大圓粒狀,名曰磁圓針;另一端形如梅花針頭狀,名曰磁梅花針,各有其用。
磁圓針使用時,以右手緊握針柄,右肘屈曲為90度,以右腕部之上下活動的力量,循經叩擊穴位,每穴反覆叩擊5~10次,順經叩打為補法,逆經叩打為瀉法。主要用於皮膚病的治療。
本針循經叩擊可通經活絡、活血化瘀,具有磁療、圓針和梅花針循經捶叩三種針治療的綜合作用。可泛治許多常見疾病,如軟組織損傷、肩周炎、胃下垂、動、靜脈炎、小兒夜尿症動脈硬化、輕度靜脈曲張、蚊蟲叮傷、跌損性血腫痛、鵝掌風、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主要用磁梅花針)。對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虛勞疾患、神經衰弱、脫肛、子宮脫垂均有療效。

鍉針

鍉針全長12cm,針柄9.5cm長,系不鏽鋼製作。針體長2.2cm,是不鏽鋼製作,針頭大小、形態如黍粒狀,直徑約0.3cm。
攝持手法同鈹針,以拇、食、中三指持鋼筆式姿勢緊攝,然後在一定的部位(穴位、刺激點)按壓片刻,以形成明顯凹坑,有針感為準。
主用於小兒按摩,治療疳積、吐泄、消化不良,也用於尋找壓痛點、疾病反應點、阿是穴,還用於火針點刺前壓痕點穴以作標誌,亦可用作火鍉針

鋒勾針

鋒勾針為不鏽鋼製成,針長12cm,中間粗而長,兩端細而短,針頭勾回,呈110度角,針尖鋒利呈三棱形,三個棱皆成鋒刃。針之兩端勾尖、粗細各異,隨病選用。
①選準勾刺穴位後以常規消毒。
②以左手食、中指押按穴位,並以相反方向用力繃緊所刺皮膚,兩指之間保持1cm之寬為宜,右手呈執毛筆式姿勢持針,迅速刺入皮下連勾割3~5次,以割斷肌纖維或出血並發出響聲為度,而後用消毒棉球按壓穴位片刻。
①用於某些慢性疾患而致局部功能障礙,或頑固疼痛久而不愈,如肩周炎神經性頭痛、腰背肌勞損、腱鞘炎腦血管病後遺症,胃腸疾病
②其他疾病如急性結膜炎扁桃體炎急性(或慢性)咽炎、高燒等。

傳承保護

2022年4月29日,針灸(嶺南飛針療法)、針灸(劉氏毫火針療法),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Ⅸ-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