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

減肥

減肥屬於以減少人體過度的脂肪、體重為目的的行為方式。適度減重可降低患肥胖症的風險,也可提高有肥胖併發症的患者的健康水平。

市場上有各類不同的減肥理念、減肥產品,請審慎選擇。過度、過快減肥會對身體有不良影響。採納科學的正確的減肥方式,警惕對於假設階段、未經證明的減肥觀念。

肥胖指標,肥胖原因,肥胖類型,減肥方法,

肥胖指標

肥胖是體內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三醯甘油)積聚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狀態。通常由於食物攝入過多或機體代謝的改變而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造成體重過度增長,並引起人體病理生理的改變。
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為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是評估肥胖程度的指標。在歐美,BMI≥ 25 kg/m2為超重,BMI≥ 30 kg/m2為肥胖。亞太地區人群根據BMI不同可分為:健康18.5-22.9kg/m2;超重23-24.9kg/m2;1度肥胖25-29.9kg/m2;2度肥胖30-34.9 kg/m2;3度肥胖>35 kg/m2。
其公式為:體質指數(BMI)=體重(千克,kg)/身高的平方(米,m)
理想體重(Kg)=(18.5~23.9)×身高的平方 (單位m)

肥胖原因

肥胖可以分為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兩大類。單純性肥胖無明確病因,可能與遺傳、飲食和運動習慣等因素有關。醫學上也可把它稱為原發性肥胖,在所有的肥胖中,99%以上是單純性肥胖。這種肥胖的確切發病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任何因素只要能夠使能量攝入多於能量消耗,都有可能引起單純性肥胖,這些因素包括年齡、進食過多、體力活動過少,社會心理因素,遺傳因素、及脂肪組織特徵等。繼發性肥胖是指由於其他疾病所導致的肥胖。繼發性肥胖占肥胖的比例僅為1%。根據引起肥胖的原因,又可將繼發性肥胖分為下丘腦性肥胖、垂體性肥胖、甲狀腺功能低下性肥胖、庫欣綜合徵導致的肥胖、性腺功能低下性肥胖等,分別因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和性腺疾病而致。醫源性肥胖即有些患者的肥胖是服用了某些藥物引起的,一般把這種肥胖叫做醫源性肥胖。能夠引起醫源性肥胖的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酚噻嗪、三環類抗抑鬱藥、胰島素等。另外,如果顱腦手術損傷到下丘腦也可以引起肥胖。由於醫源性肥胖的病因很明確,所以有人把醫源性肥胖也歸入繼發性肥胖之內。

肥胖類型

根據脂肪在身體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以分為腹部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兩種。腹部型肥胖又稱為向心性肥胖(臨床規範名稱為中心性肥胖)、男性型肥胖、內臟型肥胖、蘋果型肥胖,這種人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腹腔內,四肢則相對較細。臀部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積在臀部以及腿部,又稱為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或者梨形肥胖。腹部型肥胖患併發症的危險性要比臀部型肥胖大得多。另外,按照發病年齡的不同,可以把肥胖分為幼年起病型、青春期起病型及成人起病型肥胖。

減肥方法

1、改變生活方式
首先應控制飲食,將攝入的能量總量限制在1000-1500kcal/天,減少脂肪攝入,脂肪攝入量應為總能量的25%-35%,飲食中富含水果和蔬菜、膳食纖維;以瘦肉和植物蛋白作為蛋白源。減肥膳食中應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除了補充必要的營養物質,還需要補充必要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充足的水分。還要改變飲食習慣,在吃東西時需要細嚼慢咽,這樣可以減慢營養物質吸收,控制能量攝入。飲食控制目標是每月體重下降控制在0.5~1公斤左右,6個月體重下降7-8%。肥胖患者最好在專門的營養師指導下制定嚴格的飲食計畫。
運動時,肌肉組織對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利用大大增加,使得多餘的糖只能用來供能,而無法轉變為脂肪而貯存。同時隨著能量消耗的增多,貯存的脂肪組織被“動員”起來燃燒供能,體內的脂肪細胞縮小,因此減少了脂肪的形成和蓄積。由此可達到減肥的目的。減肥運動須強調科學性、合理性和個體化,要根據自身特點掌握適當的運動量與度。
2、藥物治療
目前常用的治療肥胖症的藥物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作用於中樞的食慾抑制劑:此類藥物又稱厭食性藥物,它是通過影響神經遞質的活性,減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從而減少食物攝入量,抑制食慾和提高基礎代謝率來減重,如西布曲明。還有一種是作用於外周的脂肪酶抑制劑:通過阻斷飲食中部分脂肪的吸收達到減肥目的,如奧利司他,在胃腸道道抑制胃脂肪酶和胰,從而減少脂肪的吸收約30%。需要藥物治療的患者BMI大於30kg/m2且無合併症,或者大於28kg/m2有其他合併症。
3、外科治療
控制飲食、運動治療或藥物治療,有時候不能達到理想的減肥效果。外科手術治療是使肥胖症病人獲得長期而穩定的減重效果的唯一手段,胃腸外科手術不僅能減重,同時可能改善甚至治癒肥胖症相關的多種代謝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治療重度肥胖,預防、減緩甚至阻止肥胖併發症的發生髮展。
減肥手術最早始於上世紀50年代,經過外科醫生們半個多世紀的不斷探索及研究,手術方式有了進一步的改良及完善。根據減肥原理不同,減重手術可分為3類:(1)限制性手術,如:可調節胃束帶術(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 LAGB)、袖狀胃切除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2)吸收不良型手術,如:腹腔鏡膽胰曠置術與十二指腸轉流術(laparoscopic 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LBPDDS);(3)既限制胃容積又造成吸收不良的Roux-en-Y胃旁路手術(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 LRYGB)。上世紀80年代腹腔鏡技術被引入肥胖外科後,更是給減肥手術的發展帶來了關鍵性的影響。近十幾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臨床套用的成熟與發展,腹腔鏡手術已成為治療肥胖症的標準手術方式。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微創、手術打擊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圍手術期風險低的優點。 目前全球每年減肥手術在20萬例以上,歐美國家已有超過100萬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因接受外科手術而受益,減肥手術已成為美國最常施行的胃腸道手術。臨床研究證實減肥手術後78% 糖尿病完全緩解,87% 糖尿病部分緩解;70% 以上高脂血症緩解;61.7% 高血壓完全緩解,78.5% 部分緩解;80%以上睡眠呼吸暫停得到緩解或改善。
在歐美等西方國家,BMI≥40kg/m2或者≥35kg/m2有糖尿病等合併症的患者考慮手術治療。對於中國肥胖症人群,以下情況應考慮手術治療:(1)、確認出現與單純脂肪過剩相關的代謝紊亂綜合徵,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脂代謝紊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且預測減重可以有效治療。(2)、腰圍:男≥90cm,女≥80cm。血脂紊亂:TG(甘油三酯)≥1.70 mmol/L;和(或)空腹血HDL-ch(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 0.9mmol/L,女性< 1.0mmol/L。(3)、連續5年以上穩定或穩定增加的體重,BM I≥32 kg/m2 (應指病人正常情況下有確認記錄的體重及當時的身高所計算的係數,而如懷孕後2年內等特殊情況不應作為挑選依據)。(4)、年齡16~65歲。65歲以上者,由於肥胖相關的併發症頑固且複雜,應根據術前各項檢查權衡手術利弊,再決定手術與否。16歲以下青少年病人要綜合考慮肥胖程度、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以及是否有家族遺傳性肥胖病史、本人意願。(5)、經非手術治療療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者。(6)、無酒精或藥物依賴性,無嚴重的精神障礙、智力障礙。(7)、病人了解減肥手術術式,理解和接受手術潛在的併發症風險;理解術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改變對術後恢復的重要性並有承受能力,能積極配合術後隨訪。有以上1~3之一者,同時具備4~7情況的,可考慮行外科手術治療。反之則不建議行手術治療[6]。
肥胖涉及全身多個系統病變,肥胖病人同時合併多系統合併症,因此需要多個學科共同合作制定更為專業規範的治療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