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穴
- 注音:jīng xué
- 解釋:五輸穴之一
- 出處:《靈樞·九針十二原》
針灸學名詞。針灸穴位分類名。為五腧穴之一。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經穴,位置多在腕﹑踝關節附近。...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指十二正經加任脈,督脈經穴總合,又稱“經穴”,與“經外奇穴”相對而言。《黃帝內經》分經論穴,記載穴名150個,總穴數為295個;《針灸甲乙經...
《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有稱做“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
經穴按摩通過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經絡穴位按摩,可使各經經脈相通,增強機體免疫力,強健身體,益壽延年。主要有十指梳搔頭皮法、搓掌揉臉法、搓揉耳廓法、扣齒彈舌法...
三陰交穴是身體的一個穴位。三陰,足三陰經也。交,交會也。三陰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
中都出《針灸甲乙經》。①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足厥陰肝經穴,別名中郄、太陰。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十四經發揮》;“十二經所列次第,並以流注之序為之先後,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專穴也,總之為十四經雲。”因任、督兩脈不僅有各自的專穴(其他六奇經...
《經穴秘密》是佚名創作的其他類書籍。...... 圖集 經穴秘密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5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只是習慣g6...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指十二經所統屬的腧穴。據《針灸逢源》所載手太陰肺經11穴,手陽明大腸經20穴,足陽明胃經45穴,足太陰脾經21穴,手少陰心經9穴,手太陽小腸經...
國頒標準之一。是為適應我國針灸教學、科研、醫療中取穴定位準確規範而制定的國家標準。針灸技術發源於我國,2000多年來在中國各地流傳甚廣,針灸的獨特療效又深受...
經穴學說 經穴推拿與按摩是我國傳統醫學中古老而獨特的防治疾病的方法之一,它以中醫的氣血、經絡和臟腑學說為理論基礎,運用手法技巧直接作用於人體經絡穴位上,以...
《十四經穴歌》是元代滑壽編著的一部中醫著作。...... 卷中載《十四經脈氣所發》篇,列各經穴圖、歌訣、經脈原義注釋,其正文也與《金蘭循經》同。卷下載《奇...
經穴別名 天會,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天池、承漿: [定位]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解剖] 在口輪匝肌和頦肌之間;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
手陽明大腸經穴即手陽明大腸經的所有腧穴,左右各20穴,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經穴學孔穴學》是一部針灸類中醫文獻,不分卷,不著撰者,約成書於1923年後。...... 《經穴學孔穴學》是一部針灸類中醫文獻,不分卷,不著撰者,約成書於1923...
屏翳,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會陰,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 它位於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 ...
《經穴摘要》是一部針灸類中醫文獻,不分卷,不著撰者,成書年代未詳。...... 《經穴摘要》是一部針灸類中醫文獻,不分卷,不著撰者,成書年代未詳。...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眉頭、眉本、員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員柱。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和額...
即利用經穴測定儀測定穴位的導電量。近代從皮膚的電現象研究,發現穴位部的皮膚電阻一般較低。因此通過對各經代表性穴位導電量高低的分析,可以推斷各經氣血的盛衰...
本經脈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下行交會於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
足少陰腎經,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
足厥陰肝經,簡稱肝經。十二經脈之一。該經一側有14個穴位(左右兩側共28穴),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臨床表現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脅脹滿,少腹疼痛,疝氣,巔頂痛,咽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