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
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支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循肩髆內,
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
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
京骨至小趾外側。
膀胱經經絡歌
足太陽膀胱經穴分寸歌(67穴)
玉枕夾腦一寸三,入發二五枕骨邊,
膈七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俞在十五椎,
小腸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環二一椎下論,以上各穴皆可推,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
會陽陰尾尻骨旁,第一側線諸穴了,
第六譩譆(yixi)膈關七,第九魂門十陽綱,
十九胞肓二一秩,第二側線諸穴勻,
繼向臀部橫紋取,承扶居下陷中央,
殷門扶下方六寸,委陽膕外兩筋鄉,
浮郄實居委陽上,相去只有一寸長,
仆參跟下腳邊上,申脈踝下五分張,
循行路線
人體
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膀胱經。循行部位起於
目內眥(
睛明穴),上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部(
百會穴)。本經脈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
天柱穴),下行交會於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一寸五分),到達腰部(
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本經脈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膕窩中(
委中穴)。另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胛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三寸)下行至
髀樞,經大腿後側至膕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於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
至陰穴),交於
足少陰腎經。
穴位
本經共有67個穴位,其中有49個穴位分布在頭面部、項背部和腰背部,18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和足的外側部。首穴
睛明,末穴至陰。本經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精神神經系統、
呼吸系統、
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的病症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症。例如:癲癇、頭痛、目疾、
鼻病、
遺尿、
小便不利及下肢後側部位的疼痛等症。
主幹與分支
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
絡卻、玉枕;會
腦戶、
風府),復出項部(
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
夾脊旁(會大椎、
陶道;經
大杼、風門、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到達腰中(
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氣海俞、大腸俞、
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
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窩中(殷門、
委中)。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
神堂、譩譆(yixi)、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
肓門、
志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會
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
浮郄、委陽),會合於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後方(飛揚、
跗陽、
崑崙),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參、申脈、
金門、
京骨),到小趾的外側(
束骨、
足通谷、
至陰),下接
足少陰腎經。
本經一側67穴(左右兩側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於頭面部、項部、和背腰部之
督脈的兩側,餘18穴則分布於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
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症和熱性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治症
本經所主病候
外經——頭、項痛,頭、項強痛,眼痛多淚,鼻塞,流涕,鼻血,痔瘡,經脈所過的背、腰、骶、大腿後側、膕窩、腓腸肌等處疼痛,足小趾不能運用,瘧疾。
內臟——癲狂,小便淋瀝、短赤,尿失禁。
本經主治病證
臟腑、頭部、筋病。
穴位介紹
睛明BL1 Jing ming
【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上方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
③急性腰痛。
【類別】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五脈之會穴。
攢竹BL2 Cuan zhu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
②呃逆。
③腰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眉沖BL3 Mei chong
【定位】在頭部,當
攢竹直上入髮際0.5寸,神庭與
曲差連線之間。
【作用】疏風清熱,清頭明目。
【主治】
①頭痛,眩暈,鼻塞。
②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曲差BL4 Qu cha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上。
【主治】
②目視不明。
五處BL5 Wu chu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
①頭痛,頭暈。
②中風偏癱。
③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光BL6 Cheng guang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
①目視不明。
②中風偏癱,癲癇。
③頭暈目眩。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通天BL7 Tong tian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利鼻竅。
【主治】
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瘡,鼻淵,鼻衄。
②頭痛,目眩。
③中風偏癱,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絡卻BL8 Luo que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
【主治】
①目視不明。
②中風偏癱,癲癇。
③耳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玉枕BL9 Yu zhen
【定位】在後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粗隆上緣的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通竅明目。
【主治】
①頭項痛,目視不明。
②鼻塞。
③腳癬。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天柱BL10 Tian zhu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緣後髮際中,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
【主治】
①頭暈,目眩。
③鼻塞,咽喉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大杼BL11 Da z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①各種骨病(骨痛,肩、腰、骶、膝關節痛)。
②發熱,咳嗽,頭痛鼻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八會穴(骨會),手、足太陽經交會穴。
風門BL12 Feng men
【定位】在背部,當第二胸推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風清熱。
【主治】
①傷風,咳嗽。
②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肺俞BL13 Fei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陰清熱,調理肺氣。
【主治】
①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肺的背俞穴
厥陰俞BL14 Jue yi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疏通心脈,寬胸理氣。
【主治】
①心痛,心悸。
②咳嗽,胸悶。
③牙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心包背俞穴
心俞BL15 Xi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悶,氣短。
②咳嗽,吐血。
③失眠,健忘,癲癇。
④夢遺,盜汗。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心的背俞穴
督俞BL16 Du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理氣寬胸
【主治】
①心痛,胸悶。
②胃痛,腹痛。
③咳嗽,氣喘。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膈俞BL17 Ge shu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寬胸降逆,理血化淤,調氣補虛,調和脾胃。
【主治】
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
②咳嗽,氣喘,吐血,骨蒸盜汗。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八會穴(血會)
肝俞BL18 Ga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①脅痛,黃疸。
②目疾,吐,衄。
③癲狂,脊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肝的背俞穴
膽俞BL19 Da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①黃疸,口苦,脅痛。
②肺癆,潮熱。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膽的背俞穴
脾俞BL20 Pi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健脾祛濕,益氣和中。
【主治】
①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
②水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脾的背俞穴
胃俞BL21 Wei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①胃脘痛,嘔吐。
②腹脹,腸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胃的背部俞穴
三焦俞BL22 San jiao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調水道。
【主治】
②腹脹,腸鳴,泄瀉,痢疾。
③膝關節無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三焦背俞穴
腎俞BL23 Shen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滋陰壯陽,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
①遺尿,小便不利,水腫。
②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
③耳聾,耳鳴,咳嗽,氣喘。
④中風偏癱,腰痛,骨病。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腎的背俞穴
氣海俞BL24 Qi hai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培元益氣,強壯腰膝。
【主治】
①腹脹,腸鳴,痔漏。
②痛經,腰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大腸俞BL25 Da chang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通腸利腑,強壯腰膝。
【主治】
①腹脹,泄瀉,便秘,痔瘡出血。
②腰痛。
③蕁麻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大腸背俞穴
關元俞BL26 Guan yuan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壯陽補腎,調理下焦。
【主治】
①腰骶痛。
②腹脹,泄瀉。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小腸俞BL27 Xiao chang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開1.5寸,平第一骶後孔。
【主治】
①腰骶痛,膝關節痛。
③遺精,白帶。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小腸背俞穴
膀胱俞BL28 Pang guang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後孔。
【作用】通調膀胱,清熱利濕。
【主治】
①小便不利,遺尿。
②腰脊強痛,腿痛。
③泄瀉,便秘。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膀胱背俞穴
中膂俞BL29 Zhong lǚ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後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腎壯腰。
【主治】
①泄瀉。
②疝氣,腰脊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白環俞BL30 Bai huan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後孔。
【作用】溫補下元,調理氣血。
【主治】
①遺精,白帶,月經不調,遺尿。
②腰骶疼痛,疝氣。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上髎BL31 Shang liao
【定位】在骶部,當髂後上嵴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
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
②遺精,陽痿。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次髎BL32 Ci liao
【定位】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第二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
①遺精,陽痿。
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中髎BL33 Zhong liao
【定位】當次髎內下方,適對第三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
②腰骶疼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下髎BL34 Xia liao
【定位】在骶部,當中髎內下方,適對第四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
①腰骶痛,小腹痛。
②小便不利,帶下。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會陽BL35 Hui yang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主治】
①大便失禁,泄瀉,便血,痔疾。
②陽痿。
③帶下。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扶BL36 Cheng fu
【定位】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作用】疏經活絡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殷門BL37 Yin men
【定位】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
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作用】疏經活絡,壯腰脊,強筋骨。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浮郄BL38 Fu xi
【定位】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作用】舒筋利節
【主治】膕窩部疼痛、麻木或攣急。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委陽BL39 Wei yang
【定位】在膕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作用】舒筋利節,通利水道。
【主治】
①腰脊強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委中BL40 Wei zhong
【定位】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作用】舒筋利節,清熱解毒。
【主治】
①腰脊疼痛,膕筋攣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②丹毒,皮疹,周身搔癢,疔瘡,發背。
③腹痛吐瀉。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合穴
附分BL41 Fu fen
【定位】在背部,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舒筋活絡,祛風散寒。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手、足太陽之會穴
魄戶BL42 Po 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
①咳嗽,氣喘,肺癆。
②項強,肩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膏肓BL43 Gao huang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補虛益損。
【主治】
①肺癆咳嗽氣喘,納差,便溏,消瘦乏力。
②遺精,盜汗,健忘。
③肩背痠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神堂BL44 Shen tang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寬胸理氣,寧心通絡。
【主治】
①心痛,心悸,失眠。
②胸悶,咳嗽,氣喘。
③肩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譩譆BL45 Yi xi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疏風解表,活血通絡。
【主治】
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氣喘,目眩,目痛,鼻衄,熱病無汗,瘧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膈關BL46 Ge guan
【定位】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①飲食不下,呃逆,嘔吐。
②脊背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魂門BL47 Hun men
【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①胸脅脹滿,嘔吐,泄瀉。
②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陽綱BL48 Yang gang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①黃疸,腹痛,腸鳴,泄瀉。
②消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意舍BL49 Yi she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化濕消滯。
【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泄瀉。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胃倉BL50 Wei cang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
①胃脘痛,腹脹。
②小兒食積。
③水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肓門BL51 Huang men
【定位】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化滯消痞,化堅通乳。
【主治】
①腹痛,便秘。
②痞塊,乳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志室BL52 Zhi shi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補腎益精,通陽利尿。
【主治】
①遺精,陽痿。
③腰脊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胞肓BL53 Bao huang
【定位】在臀部,平第二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
【主治】
①尿閉,陰腫。
②腰脊痛。
③腸鳴腹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秩邊BL54 Zhi bian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強壯腰膝。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合陽BL55 He yang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
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作用】疏經活絡,祛風除濕。
【主治】
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②疝氣。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筋BL56 Cheng jin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作用】疏筋活絡,通腸提肛。
【主治】
①痔疾。
②腰腿拘急疼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山BL57 Cheng shan
【定位】在小腿後面正中,
委中與
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理腸療痔。
【主治】
①痔瘡,便秘。
②腰腿拘急疼痛。
③腳氣。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飛揚BL58 Fei yang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外踝後,崑崙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
【主治】
②腰腿疼痛無力。
③痔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絡穴
跗陽BL59 Fu yang
【作用】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主治】
①頭痛,頭重。
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陽蹻脈郄穴
崑崙BL60 Kun lun
【定位】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主治】
①急性腰痛,足跟腫痛。
②難產。
③頭痛,項強,目眩,鼻衄。
④小兒驚風。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經穴
仆參BL61 Pu can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
崑崙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舒筋健骨。
【主治】
①下肢痿痹,足跟痛。
②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申脈BL62 Shen mai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
【作用】疏經活絡,寧心安神。
【主治】
①癇症,癲狂。
②失眠,足外翻。
③頭痛,項強,腰腿痛。
④眼瞼下垂。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金門BL63 Jin men
【定位】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作用】疏經活絡,寧神熄風。
【主治】
①癲狂,痛症,小兒驚風。
②頭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郄穴
京骨BL64 Jing gu
【定位】在足外側,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寧神清腦。
【主治】
①頭痛,項強,目翳。
②腰腿痛。
③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束骨BL65 Shu gu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
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清利頭目。
【主治】
①癲狂,頭痛項強。
②腰腿痛,肛門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輸穴
足通谷BL66 Zu tong gu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
【主治】
①頭痛,項強,目眩.鼻衄。
②癲狂。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滎穴
至陰BL67 Zhi yin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風清熱,矯正胎位。
【主治】
①胎位不正,難產。
②頭目痛,鼻塞,鼻衄。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其他
1.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
睛明穴),上過額部,交於
督脈直至巔頂(
百會穴)。
2.分支
巔頂部的分支:從頭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後直行分支:從頭頂下行(至
腦戶穴)入顱內絡腦,復返出來下行項後(
天柱穴)。
下分為兩支:
其一.沿肩胛內側(
大杼穴始),
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於臀部,經大腿後面,進入胭窩中。
其二.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髖關節部(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會合於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面(
崑崙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
至陰穴),與
足少陰腎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繫。
4.主要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鼻塞,鼻衄,頭痛,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
少腹脹滿,
小便不利,遺尿。
5.病機分析: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本經受邪,則惡寒,發熱,鼻塞,鼻衄;膀胱經之脈上額交巔絡腦,邪氣隨經上逆則頭痛;膀胱經起於
目內眥,下行項後,一支挾背抵腰,下行經股入奈窩,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窩後又下行,至
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經氣不利,則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
膀胱氣化失司,則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6.本經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症。
7.常用腧穴,左右共67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