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眥

內眥

又稱大眥。上下瞼緣於內側端(鼻側)的會合處,稍作鈍圓彎入並內陷,呈馬蹄形。內眥部狹小的範圍內集中許多重要的細微解剖結構,包括內眥角,淚道系統——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內眥韌帶,以及淚骨、鼻骨和眶骨等。內眥韌帶和淚囊的關係密切,韌帶在囊的外側分為前後兩部分,包繞淚囊,前部止於淚骨的前嵴,後部止於後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眥
  • 位置:在眼的內角處
  • 原因:由上眼瞼微微下伸
  • 表現:遮掩淚阜而呈一小小皮褶
內眥損傷,

內眥損傷

內眥損傷可因銳器穿刺切割,或鈍器壓砸撞擊等所致,由於致傷原因和外力強度的不同,傷情也有輕重的差異。輕者,可為僅限於皮膚軟組織淺層,或單一內眥結構的損傷,如皮膚的撕裂撕脫,內眥角的移位,淚小管或內眥韌帶的斷裂等。重者,由於局部解剖特點,常為綜合性的多發損傷,除上述各內眥結構外,還可傷及內眥韌帶所包裹的淚囊,淚骨、鼻骨或眶骨,以及因骨折造成的鼻淚管斷裂阻塞等。多發損傷更為多見,須作詳細周密的檢查,以便同時進行全面的修復。內眥部,淚道系統結構纖細,顏面骨折癒合快速,故須強調內眥損傷早期正確及時治療的重要性。及至後期,由於早期處置不當,後遺畸形的整復,功能障礙的解除,因受瘢痕組織的干擾,手術操作頗為困難。除內眥瘢痕性贅皮,內眥角因錯位癒合致向上方或下方移位畸形可行Z成形術治療,較為簡單外。其他,如內眥韌帶的修復,骨折錯位癒合的復位,淚道中斷阻塞的連線疏通等手術,都頗為複雜,且不易取得滿意的療效。
淚小管斷裂,主要引起淚溢。早期經發現後,應即時藉助淚道探針的引導進行吻接縫合。因術後常易發生狹窄或閉鎖,故宜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力求精密準確吻合,以提高術後通暢率。另外,還可用特製探針引導,在切斷內眥韌帶,顯露並切開淚囊的輔助經路下操作,將一條細聚乙烯管經由淚點插入淚小管並經淚囊、鼻淚管穿出鼻孔,以保持斷端的對接,淚液的流通,和防止發生狹窄。癒合穩定後抽除。如上下淚小管均斷裂時,可用一條細聚乙烯管,經上淚點,穿入上淚小管,繞經淚囊,通過下淚小管和下淚點穿出,並在位於淚囊部的細聚乙烯管剪一面向淚囊的缺口,以使淚液流入淚囊。為便於操作,聚乙烯管的導入,也可在手術顯微鏡下進行。淚小管損傷的後期修復,與上述原則相同,惟操作複雜不易成功。
內眥綜合損傷,包括皮膚軟組織、淚道系統的創傷,和鼻淚骨的骨折。應在早期一一妥善修復。否則,至後期,除表現為內眥韌帶斷裂的後遺畸形外,因有淚道損傷而淚溢更為顯著。且內眥部往往組織增厚,有壓痛,是合併慢性淚囊炎的徵象,並可出現反覆發作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或形成粘液囊腫。內眥綜合損傷的後期修復包括眶窩骨壁的改造,內眥韌帶的復位縫合固定。如淚小管通暢、淚囊較大或囊壁未發生破碎性損傷而鼻淚管阻塞不通時,還可試行淚囊鼻腔的造口術,以疏通淚道。其法為於內眥角內側,近鼻根部作弧形切口,剝離並清除瘢痕組織,顯露上下瞼板的內側端和內眥韌帶的斷端,以及眶窩骨壁。將局部骨骼修整後,在前淚嵴和淚囊槽部用環鑽形成直徑約15mm的骨窗。骨窗的中心應位於前淚嵴。然後經骨窗行淚囊與鼻腔黏膜間的縫合吻合術。再於後淚嵴部鑽穿骨孔,以便用細不鏽鋼絲縫合固定內眥韌帶。如淚道損傷嚴重已不堪修復且合併慢性淚囊炎或時有急性發作時,即應行淚囊摘除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