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明代醫學家)

高武,明代醫家名。生卒年月不詳,約生活於十六世紀。號梅孤,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喜讀書,天文、律呂、兵法、騎射無不嫻習。嘉靖間,中武舉,以策幹當路,因不合棄歸。晚年研究醫學,尤長針灸。著《針灸聚英》4卷(1529),《針灸節要》3卷(1537),《痘科正宗》4卷,還有《射學指南》、《律呂辨》、《發揮直指》等。

基本介紹

  • 人物名:高武
  • 別名:梅孤
  • 主要成就:針灸學
  • 代表作品:《針灸聚英》等
  • 擅長:針灸
  • 所在朝代:明
  • 出生地:鄞縣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1.秉崇《內》《難》,提倡針、灸、藥三者得兼,2.遵古不泥古,首立“東垣針法”,3.注重經脈經穴流注,首創腧穴主治歸納,4.重實踐擇善從,創子午流注納子法,

人物簡介

高武,號梅弧,明代(約15~16世紀)四明(今浙江鄞縣)人,著名針灸家。《鄞縣誌》稱其:“負奇好讀書,凡天文律呂,兵法騎射,無不閒習”,“嘉靖中北上考武舉,晚乃專精於醫,治人無不立起,曾慨近時針灸多誤,於鑄銅人三,男,婦,童子各一,以試其穴,推之人身。

主要經歷

高武,字梅孤。明代正德、嘉靖(公元1506~1541年)初在世。鄞縣(今寧波市)人,著名針灸家。幼好學,曉天文、樂律、兵法,善騎射。嘉靖時,考中武舉人,官至總兵,因志願未遂,憤然棄官歸里,專究醫術,治無不效,名聲大振。武慨嘆當時針灸取穴多誤,乃鑄男、婦、童子三銅人,累試其穴,推之人體,所取毫髮不爽。

著作

《針灸聚英》4卷(1529)主要匯集了十六世紀以前十多種針灸醫籍的理論與臨床經驗,結合作者自己的觀點與體會而成,是一部有重大學術價值的針灸學專著。另有《針灸節要》3卷(1537)、《痘科正宗》4卷、《射學指南》、《律呂辨》、《發揮直指》等書。

學術內容

1.秉崇《內》《難》,提倡針、灸、藥三者得兼

高氏學識淵博,晚年專心醫事,精研針灸,師宗《內》、《難》,旁究諸家,對《內經》、《難經》的針灸理論及針灸手法十分推崇,在這一觀點基礎上,高氏在針灸理論方面多以前代醫家的言論與《內》、《難》理論相互印證,並加以評論,對促進和推動針灸學術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明代,針灸發展轉入低潮,而高武針對當時“活人之術止於藥,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的重藥輕針輕灸思想,嚴厲批評只會用藥,“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使夫刺者,則束手無策,自愧技窮”的傾向,指出“針灸藥,皆為醫家分內事”,“針灸藥三者得兼,而後可與言醫”,“針灸藥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醫生只有技術全面,才能隨時根據病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2.遵古不泥古,首立“東垣針法”

高氏十分遵崇前人的經驗,在《針灸聚英》中他多次引用張仲景、李杲、滑伯壽、王潔古等醫家的學術觀點和針灸經驗即是明證,對古人的經驗既推崇倍至,又不固執拘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對中醫學發展有著極大的貢獻。後人多重視其在基礎理論和方藥上的寶貴經驗,卻忽視了他造詣頗深的針灸學術思想。而高氏則十分重視李氏在針灸上的成就,並特立“東垣針法”於卷2之中。

3.注重經脈經穴流注,首創腧穴主治歸納

高氏擺脫了以往經脈腧穴以頭面腹背分行,手足分經的排列形式,按經脈氣血流注順序把腧穴循經排列,加強了經絡學說對針灸臨床的重要指導作用,給後人學習針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使穴位的共性、特性得到充分顯示,以指導臨床治療。

4.重實踐擇善從,創子午流注納子法

高武注重實踐,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如在取穴問題上,高氏強調因人而異,不苟同當時沿用的杖量法,並通過實例說明之。
高氏對何若愚創立的子午流注納甲法提出了質疑,他根據臨床經驗,主張定時用穴,倡導子午流注納子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