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香灸

蓮花香灸

蓮花香灸是香灸的一種品種,因為其形狀似蓮花,所以稱之為蓮花香灸。以人體經絡為傳導,採用經氣與人神之氣相結合的外治方法,經透穴位,無痛苦,貫通經絡,行氣活血,保健美容,強腎,消腫止痛,平衡陰陽,調整脈絡氣機,祛風活絡,通關開竅,增強人體免疫力為主要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花香灸
  • 從屬:香灸
明顯特點,六大改進,作用機理,具體穴位,蓮花香灸穴位標準,蓮花香灸保健學位,蓮花香灸穴位處方,操作方法,操作規則,注意事項,灸療歷史,

百科名片

蓮花香灸融合了傳統艾灸,香療及中藥外治法為一體的獨特灸療產品。其在秉承祖國傳統醫學溫灸的理論上,突破了傳統艾灸條的成分單一,加入蓮花,蓮葉調和艾草的剛燥之性,同時精選純天然色澤及香氣,並通過中醫辨證配方,配合螺旋式熏照是人體局部形成氣場而產生熱效應,藥物通過熱透皮吸收,更有效地對人體各功能失調症,通行氣血,溝通聯絡全身臟腑肢節,傳遞各種效應,是人體功能保持協調統一。

明顯特點

蓮花香灸具有以下五大明顯特點:
一、便
蓮花香灸療法具有方便及時的優點。只要身邊有香灸,就可以直接拿來治療。使用香灸時,不用專門消毒。即便配用物品(如隔物灸的常用墊物姜、蒜、鹽等),也取材便利,對於養生保健愛好者或某些慢性病患者來說,不用專門去醫院,在家裡就可以自療或互療。對於某些發作性疾病,如心絞痛、偏頭痛等,如痛及時,按時灸療,還可預防其發作,省時省事療且療效頗佳。
二、簡
蓮花香灸療法操作簡單,容易學習,便於推廣,不像針刺療法,對於進針、行針補瀉手法和針刺穴位有效位為嚴格的要求,因而需要有一定技術的專業醫生的操作,香灸療法時,只要知道了療法部位、時間各常見的香灸方法,無論是溫和灸隔物灸還是溫灸器灸,均可以學習及操作,患者自己也很容易進行自我灸療,以便於調節香灸溫度,因而非常適用於家庭保健及治療。
三、效
1、蓮花香灸效用不凡:根據中草藥配製特性和艾灸的特點,香灸療法對於很多慢性病如各種慢性炎症,其遠期療效也較為顯者,香灸時的感覺溫暖舒適,病人容易接受,如果這種恰當,也會產生與針刺一樣的得氣感,達到治療疾病得目的。
2、可以彌補針刺療法的不足,擴大了針灸治療的適用範圍、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特別是對於虛類的病症,香灸療效比單針刺效果好,所以經常代替或配合針刺療法適用,對於實熱證,也可以用艾灸,以引熱外達。對於某些穴位,如強壯要穴神闕
四、廉
蓮花香灸的主要材料是艾葉,蓮花,蓮葉及中草藥,運用廣泛,介格合理,使用時操作方便,人們也可以自己治療操作,用於自我保健和治療疾病。
五、安
蓮花香灸療法沒有不良反應。比針刺更加安全,不會有彎針、斷針、滯針的現象,初學者可能對於香灸穴位及操作流程不很熟,因而在療效方面,但只能注意蓮花香灸的部位,溫度和操作時間,則不會有任何事故發生,所以,香灸使非常適宜作為家庭保健治療的方法。

六大改進

蓮花香灸作為道家養生文化的一大產物,研究人員在傳統艾灸,泥灸的基礎上,運用道家秘制配方,從而使其相對傳統艾灸香灸,有以下六大改進:
一、成分的改進:
艾葉,蓮花,蓮葉等三十多種名貴中藥才製成。艾葉屬火,為陽;蓮花,蓮葉性寒,可以平肝潛陽,明目。陰陽調和,固不上火,可以連續治療,從而可以根除慢性疾病,固本賠元。
二、火力的改進:蓮花香火力強而持久,穿通力強,傳導力長遠,可以有效驅除體內的寒氣,治療疾病,更是三十多種中藥材秘方精製而成,可以做到調節機體(身體),增加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養身益氣。做到有病治病,無病養身。
三、煙量的改進:香灸是根據八卦九宮五行學說做到陰陽調和,出煙量小,無嗆鼻刺眼現象,治療時無不適之感。蓮花香製作是中間留一小孔,空心設計,病氣可以從尾孔中排出,保護施灸這安全,還可以從煙的顏色上來區別患者的病氣。
四、密集度的改進:傳統香密集度不高,易出現斷香和掉灰,在治療過程中,會造成對患者皮膚損傷,蓮花香密集度高,不會出現掉灰和斷香的現象,在治療過程中,不會對患者造成損害。
五、傳導力的改進:香灸集透熱、擴熱、傳導熱、靶向作用於一身,迅速沿人體經絡傳導直向病灶,通過藥理和溫熱的理療效應,經人體的賊邪排出體外。
六、蓮花香灸長期灸治時:不上火,不嗆鼻,煙量小,通透力強,密度高,無斷香及掉灰現象,因含有蓮花、蓮葉,達到平肝潛陽作用,不上火,療效快而優,無副作用,易操作。

作用機理

蓮花香灸作為傳統艾灸香灸的進化體,它的作用機制,尚沒有一種學說能完全闡釋,當前的相關研究主要傾向於以下幾種觀點:
1、認為蓮花香灸過程中,局部的溫熱刺激的治療疾病的關鍵因素:這種溫熱刺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加速細胞新陳代謝,促進灸症,血腫等病理產物的吸收,修復損傷組織,使肌肉、神經的功能與機構恢復正常,使機體內環境恢復相對平衡或建立一個新的平衡,從而達到調理及治療疾病的目的。
2、認為機體在蓮花香灸灸溫熱作用下,激活了體內一些特殊物質:如有報導稱,香灸可以提高放,化療患者白細胞的數量,使香灸產生的白細胞成熟高。對機體進行香灸,可以增加白細胞、從而激活和加強了機體沒有系統的功能,發揮其抵禦外邪、殺傷細菌病毒、捍衛健康的作用。
3、認為蓮花香灸通過經絡調節發揮作用:蓮花香灸的溫熱刺激作用於經絡腧穴,是對經氣的一種激發,通過腧穴的雙向良性調節作用,從而發揮其調節氣血、平衡陰陽的功效。
4、認為蓮花香灸使機體產生了一些應激反應而達到治療目的:香灸產生的溫熱刺激對機體來說,屬於一個外來刺激,機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接受這種外來刺激的時候,會產生一種衝動,激發機體發生神經體液等一系列調節活動來適應這種變化,從而產生一種反饋的良性調節作用,發揮治療疾病的作用。
5、認為蓮花香灸成分中的艾葉,蓮花,蓮葉及中草藥燃燒的氣味發揮作用:艾葉及草藥燃燒時產生芳香氣味及煙,通過呼吸系統作用於機體,可以產生通經活絡,醒腦安神的作用。
灸療法是通過多系統、多途徑綜合作用發揮效應的,神經、免疫及內分泌系統等均參與灸療對機體的調節過程,人體的反應性也是香灸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各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預防保健及治療疾病等調節作用。

具體穴位

蓮花香灸穴位標準

1、 內臟器官有病者:先應以前胸後背,任督兩脈為先香療。督脈:從背部的頸部至腰、尾椎止。重點穴位有大椎、至陽、中樞、命門尾椎、長強。、任脈:從喉部直下心口至肚臍會陰止。重點穴位有天突、膻中上脘神闕氣海關元
2、 四肢有病者:先以病灶處為重點,再選經穴。上肢:肩井曲池陽池內關合谷。 下肢:伏兔、委中足三里承山、崑崙、湧泉
3、 頭部患者:如有頭痛、頭昏、目痛、眼跳等症狀,重點穴位:百會、頭維風池玉枕太陽穴
4、 面部患者:耳痛、耳鳴、面部神經麻痹、中風不語、嘴歪眼斜等。重點穴位:上關、下關翳風、攢竹、巨醪。香療時應掌握先陽經,後陰經;督脈自上而下,任脈從下而上;十二經脈選相應特定的五輸穴、原穴。每次任選左側或右側一組經穴,兩側經穴交替使用的原則。
5、中青年保健療法:中青年是學習工作較緊張的時期,要保持氣血旺盛、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肌肉豐滿、筋骨堅實行動靈活必健脾溫腎,使先天之本腎與後天之本的脾在生理上相互促進。 處方:三陰交足三里關元脾俞腎俞。每2-3天香療一次,每十天為一個療程,每季2-3個療程。
6、中老年保健療法:中老年人應滋補肝腎。中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 處方:三陰交、足三里、關元、肝俞、腎俞。 每隔一、二天香療一次,十天為一療裎,每季治療2-3個療程。

蓮花香灸保健學位

1、 湧泉穴足少陰腎經上的保健要穴,位於足底前部凹陷處。主治癔病、頭痛、暈厥、舌肌麻痹、喉炎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心動過速、眩暈、高血壓病等。
2、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上的保健要穴,又稱長壽穴。位於犢鼻穴直下3寸。有健脾壯腎、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勞的作用。主治胃痛腰痛、腹痛、痢疾、便秘、頭痛眩暈下肢癱瘓、半身不遂、頸膝酸痛、消化系統疾病
3、 百會穴督脈保健要穴和長壽穴。位於兩耳尖連線中點,主治腦血管意外失語、暈厥、低血壓腦供血不足神經衰弱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4、氣海任脈保健要穴,位於臍下1.5寸。主治慢性闌尾炎慢性腸炎習慣性便秘、消化不良、神經衰弱、身體虛弱、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痛經、陽痿、遺精、遺尿
5、 膏肓:足太陽膀說經上保健要穴,位於背上部,第四與等五胸椎棘突中間旁開3寸處。主治各種慢性病、神經衰弱遺精、健忘、嘔吐、胸膜炎等。常炙此穴有強壯身體的作用。
6、 命門:是人體督脈上的保健要穴,位於後腰正中線上與神闕對應部位,主治耳鳴、月經不調、陽痿、遺精、早泄、神經衰弱等。
7、會陰:任脈保健長壽穴,位於肛門與生殖器中間凹陷處。主治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驚痢等症。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
8、關元任脈保健要穴,位於臍下3。主治消化不良、慢性腸炎腸神經官能症、身體虛弱、腎盂腎炎睪丸炎、遺精、陽痿、早泄、遺尿痛經、產後惡露不止、功能性子宮出血等。以上保健穴可單獨香療,也可配合使用。

蓮花香灸穴位處方

1、咳嗽處方:大椎肺俞脾俞天突中脘尺澤曲池列缺魚際足三里、豐隆。
2、哮喘處方:大椎、肺俞、定喘、風門腎俞、膏肓、尺澤、列缺、天突、氣海、足三里。
3、心悸處方:心俞膈俞厥陰俞神門郄門間使內關陰陵泉
4、胃疼處方:脾俞、胃俞、中脘、關元、內關、足三里、公孫、行間、內庭
5、不寐處方: 脾俞、心俞、厥陰俞、腎俞、神門、安眠穴、失眠穴三陰交、湧泉。
6、癃閉(前列腺肥大)處方:膀胱俞秩邊、水道、中極、歸來、關元、太溪、飛揚、膈俞。
7、眩暈處方:脾俞腎俞膈俞、百會、風池、印堂、太陽、翳風頭維、三陰交。
8、小兒遺尿處方:腎俞、膀胱俞、關元、中極、太溪、神門、三陰交。
9、嘔吐處方:脾俞、中脘內關章門足三里、公孫、太沖
10、肋痛處方:肝俞、腎俞、期門、行間、足三里、支溝、日月。
11、腰痛處方:腎俞、氣海俞志室腰陽關委中、命門、太溪三陰交
12、頭痛處方:風池、頭維、通天、合谷、崑崙、百會、太陽。前頭痛另加上星、陽白穴,巔頂痛加懸顱,後頭痛加天柱、後頂穴,側頭痛加率谷太陽穴
13、面癱處方:對側合谷、患側翳風頰車地倉、下關、顴醪、太陰、陽白、三陰交、委中。
14、呃逆處方:膈俞脾俞、胃俞、腎俞天突中脘內關、支溝、攢竹
15、泄瀉處方:脾俞、腎俞、中脘、天樞足三里陰陵泉神闕關元章門
16、痢疾處方:脾俞、腎俞、天樞、上巨虛、足三里、內關。
17、便秘處方:脾俞、胃俞、天樞、水道、歸來、氣海、關元、次醪、長強。
18、中風:偏癱急性期以香療以患肢為主,兼顧香療健肢;慢性期香療健肢為主交替香療患肢:
(1)、上肢癱瘓香療: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穴,肩、肘、腕關節活動障硨點重點圈療,也可沿手三陽經圈療。
(2)、下肢癱瘓處方: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崑崙等穴,膝關節踝關節重點香療,也可沿足三陽經循經香療。如踝關節活動障礙,可重點香療申脈照海穴
19、感冒處方:大椎肺俞風門、風池、曲池列缺、合谷、少商。
20、陽痿處方:心俞脾俞腎俞、命門、關元巨闕三陰交太溪
21、腹痛處方:脾俞、腎俞、中脘神闕、關元、足三里、陰陵泉、公孫、內庭
22、痹證處方:大椎、膈俞、腎俞、腰陽關、關元、血海。
(1)、肩關節:肩髑、肩醪、懦俞。
(2)、肘關節:天井、尺澤、曲池外關合谷
(3)、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4)、脊背:水溝、身柱秩邊委中
(5)、髀部:環跳、居醪、懸鐘
(6)、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7)、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足三里
(8)、踝部:申脈、照海、崑崙、丘墟。
23、高熱處方:大椎、曲池、合谷、外關、魚際、少商、十宣、水溝、委中、血海。
24、抽搐處方:大椎、水溝、合谷、足三里、百會、太沖內關、十宣、豐隆。
25、暈厥處方:水溝、合谷、太沖、中沖、內關、百會、氣海、足三里。
26、小兒驚風處方:水溝、十宣、大椎、合谷、太沖、陽陵泉太溪曲池、四神聰、足三里、氣海、關元、百會、中脘
27、痛經處方:脾俞腎俞、命門、次醪、中極、關元、歸來、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28、經閉處方:肝俞、腎俞、膈俞、氣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合谷。
29、子宮脫垂處方:脾俞、胃俞、腎俞、關元、氣海、子宮、大赫、足三里、三陰交、照海。
30、肩周炎處方:大椎、肩髑、懦俞、肩貞、臂懦、條口承山阿是穴
31、頸椎病處方:大椎、大杼、天柱、風池頸椎夾脊肩井肩關節:肩髑、臂懦、曲池尺澤外關合谷。頭痛:完骨、百會、印堂、太陽、內關
32、落枕處方:後溪懸鐘落枕穴、阿是穴。
33、腰椎間盤突出症處方:腎俞腰陽關殷門、局部壓痛點、環跳
34、牙痛處方:頰車、下關、風池、太陽、顴醪、外關、合谷、太溪、行間。
35、咽喉腫痛處方:少商、魚際、外關、曲池、人迎、扶突、天突、廉泉、三陰交、太溪、陷谷、照海。

操作方法

蓮花香灸香療時病人一般採用臥位,以方便、準確取穴,病人肢體舒服並能持久為原則。醫者首先用點燃香的一頭,面對側臥患者背部,持香距患者皮膚2到3公分,香與皮膚35~40度夾角,以患者皮膚感到溫熱適度為宜,進行順時針螺旋狀旋轉灸療。由於蓮花香灸香療香截面呈荷花狀,荷花辨較香心燃燒的快,於是便形成錐狀香頭。醫者由點到面從大椎穴順脊椎自上而下到尾椎,順時針立體圈療,皮膚顏色無變化,再循經繼續香療。如中途發現病灶左右流竄,在病灶周圍寸余順時針緩緩圈療,則體內的病毒慢慢地被提出皮膚之上,肉眼可見大小不規則的紅塊或圓圈,惡性的出現紫塊{紅為陽,紫為陰},五花色為陰陽交織。久做香療則陰變陽,紅雲消褪。如香療到真正的病灶患者則有劇痛難忍之感,但香離去痛即止。有時香療後雲狀物可環繞軀幹一圈,出現此現象預示香療會產生更大的療效。反覆香療數分鐘,疼痛即可消失。香療胸腹部時也採取側臥姿式,前胸面對醫者。香灸單獨可以用於治病,也可配合其他藥和療法。蓮花香灸由中藥製成,按中藥的升、降、沉、浮,陰陽五行配伍。點燃後,藥氣加熱輻射的作用可迅速打開經穴,溫通經絡,調節經絡之氣使其當補則補(吸}當瀉則瀉(排)。
蓮花香灸香療每天治療一次,每次90分鐘,十天為一療程。病重者可酌情增加每天的香療次數和時間。選取經穴為重點熏照,反覆2到3次,每次2到3秒。選取主穴、原穴、五輸穴為重點。

操作規則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十二經絡運行規律,香灸治療操作規則合理的運用可以提高療效:
1、 先陽後陰,由上至下:做香灸理療時先做陽經,再做陰經由上至下循經治療,每個穴位約5—10分鐘;
2、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做香灸理療時一定按患者或亞健康體制的實質來決定瀉補的方法;
3、 瀉補虛實,兼之平衡:做香灸理療時不管瀉寒或熱,一定瀉多少,要補多少,使體內陰陽五行平衡,做到相互制約,相生髮展生化。

注意事項

1、蓮花香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十五分內不可喝水,必須保暖防風;
2、蓮花香灸十五分鐘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3、飯後一小時內不宜香灸,過分飢餓也不宜香灸;
4、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酒醉禁灸;
5、孕婦禁用香灸,痛經期例外,在治療痛經時,可選擇在經期治療,醫溫補為主,女性石門禁灸;
6、大面積燒傷、創傷、大出血者不可直接灸
總之,蓮花香灸灸法既可補陽又可調陰,有暢通經絡、溫散寒濕等作用;特別對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溫補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減少了疾病的發生,收到了祛病延年的功效。

灸療歷史

灸 #jiǔ
【釋義】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用燃燒的艾絨燻烤一定的穴位。
灸療是指用艾或中草藥製成的條或柱,用火點然,在經絡上進行治療而達到驅除疾病和保健人體功效的治療,稱為灸療。
灸療法是中國古醫學療法中的一大特色。
灸療法是中醫學中最古老的療法之一。關於灸療法的起源,雖然還缺少確實可靠的資料來印證,但是目前多數學者認為,這一療法的出現不會晚於原始社會。根據近代考古學研究證明,早在北京猿人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灸,《說文解字》釋為“灼也”,即是以火燒灼之意。先人們在用火過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傷,結果卻使身體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減輕或痊癒,多次的重複體驗,於是便主動地以燒灼之法來治療一些病痛,逐漸產生了灸療法。灸療法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既是關於經脈的專著,又是記載灸法的最早的醫學典籍。內所提到的各種經脈病症,均採取灸療其所屬經脈之法。並發現,其中一些病症甚至可以“久(灸)幾(既)息則病已矣”(《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同時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亦提到灸法和熨法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灸法專著是三國時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寫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亡佚。敦煌卷子本中的殘卷《新集備急灸經》,則至遲是在唐·威通二年(公元682年)依照刊本抄錄的,不僅證實該書成書年代甚早,也表明我國早期刊本中就有灸治的專書。另有唐·崔知悌之《骨蒸病灸方》一卷,記載專病灸治經驗,原書雖已失佚,但尚收存於《外台秘要》及《蘇沈良方》之中。至宋代灸法專著更不斷出現,如《黃帝明堂灸經》三卷、聞人耆年之《備急灸法》一卷,西方子《明堂灸經》八卷以及莊綽《灸膏肓俞穴法》一卷等。這些專著在不同時代,從不同角度記載和總結了古代醫家灸法經驗。
在晉唐至宋代的一些重要醫學著作和針灸書籍中,灸法都被作為重要的內容被載入。晉·葛洪之《肘後備急方》,大量收集了當時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簡便易行的灸方。全書共109條針灸醫方,灸方就占94條之多。除繼承《內經》及《針灸甲乙經》的直接灸法外,首創隔物灸法,包括隔鹽炎、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尚套用蠟灸,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燒艾於管中薰灸等。晉隋時期醫家陳延之,是提倡灸法的先驅之一,所撰《小品方》(現已亡佚)是我國古代一本重要方書,對灸法也多有論述。他指出“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為師解經者,針灸隨手而行;非師所解文者,但依圖詳文由可灸;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表明灸法簡便有效易於推廣。從散在於其它醫籍的近三十則陳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他主張取穴少而精,強調灸前刺去惡血,用灸壯數多達50~100 壯,也有用隨年壯。特別是關於灸禁問題,認為《內經》禁灸十八處並非絕對,並提出直接灸要“避其面目四肢顯露處,以瘡瘢為害耳”等。其中不少觀點,至今仍然可取。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載述了大量灸療內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種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餅灸,隔泥餅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陸餅灸等。在灸療範圍上有較大的擴展,首先增加灸療防病的內容,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指出:“凡人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厲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其次,灸治的病種較前代有所增加,特別是在熱證用灸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熱毒蘊結之癰腫,以灸法使“火氣流行”令其潰散;另如對黃疸淋症溫熱病消渴失精失血之陰虛內熱病症等,均用灸法取效。這顯然是對《傷寒論》某些偏頗提法的糾正,也是對灸療法的補充和完善。同時代的王燾,更是重灸輕針,提出灸為“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外台秘要·中風及諸風方一十四首》),在《外台秘要》一書中,針灸治療部分,幾乎都用灸方。這種棄針重灸的觀點,當然屬於偏見,但是可證明當時對灸法的重視。
宋代著名針灸家王執中撰《針灸資生經》一書,亦以灸法為主,並記載了灸勞法、灸痔法、灸腸風、灸發背、膏肓俞灸法、小兒胎疝灸等灸治之法。書中還收錄不少本人或其親屬的灸療治驗,如“予嘗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壯,則次日不如廁,連數夕灸,則數日不如廁”(《針灸資生經·第三》)。另外,王執中對灸感流注也作了較深入的觀察:“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脘)數壯,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至灸處即散”(《針灸資生經·第四》)。宋代的《太平聖惠方》、《普濟本事方》以及《聖濟總錄》等重要醫方書中,亦多收載有灸療內容。如許叔微強調陰毒、陰證、陽微最宜用灸的觀點,創隔巴豆、黃連灸法,方法是“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普濟本事方·卷九》)。由於燒灼灸法較為疼痛,使人臨醫畏灸,南宋·竇材在其所撰之《扁鵲心書》中,首載了“睡聖散”,服後施灸,“即昏不知痛”(《扁鵲心書·卷上》)。
在唐宋時期,隨著灸法的專門化,出現了以施行灸法為業的灸師。如唐·韓愈的《譴瘧鬼》詩云:“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昌黎先生集·卷七》),生動地按期繪了大炷艾灼的場面。宋·張杲《醫說》中,也曾有灸師之稱。除灸師專門掌握施灸技術外,鑒於當時盛行灸法,非醫者對灸法也加以套用。《南史·齊本記》載,有人自北方學得灸術,因治有效驗,迅速推廣,一時間都中大為盛行,被稱之為聖火,甚至詔禁不止。《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也提到:“吳蜀多行灸法。 ”表明此法在民間中已頗為普及。另外,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視之,親為灼艾”。宋·蘇東坡寫有《灼艾帖》,李唐畫有《灸艾圖》,更證實了灸療在唐宋之際流傳之廣。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灸之”——孫思邈 “灸法亦與地並重,而其要在審穴,審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 吳亦鼎神灸經綸
“凡人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厲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
“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益可得百年壽。”——《扁鵲心書
“中醫三寶:一碗湯、 一根針、 一支灸。”——《現代灸療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