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2、第3腰動、靜脈分支;布有第2、第3腰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腰叢。主治腰痛,生殖泌尿疾患,耳鳴、耳聾。操作方法為直刺0.5~1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腎俞
- 出處:《靈樞·經脈》
- 隸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 功能:調補腎氣、通利腰脊
- 操作:直刺0.5~1寸
- 主治:腰痛,生殖泌尿疾患,耳鳴
- 特殊主治:腎之背俞穴
- 主要配伍:配氣海、三陰交、志室主治滑精
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2、第3腰動、靜脈分支;布有第2、第3腰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腰叢。主治腰痛,生殖泌尿疾患,耳鳴、耳聾。操作方法為直刺0.5~1寸。
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2、第3腰動、靜脈分支;布有第2、第3腰神經後支的...
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衝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按摩腎俞穴可以緩解腰疼。取定穴位時,通常採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於...
腎是脊椎動物的一種器官,屬於泌尿系統的一部分,負責過濾血液中的雜質、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最後產生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同時也具備內分泌的功能以調節血壓。在人...
腎俞虛痰,病名,流痰病之一種。見《瘍科心得集》卷中,以“辨附骨疽、附骨痰、腎俞虛痰論”為題,論述了發於大腿部之寒性膿瘍。“又大人亦有之,男則系房...
腎俞漏(Shenshu fistula)是一種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是指發生於腎俞穴處的流痰,潰後難斂而形成竇道的疾病。相當於腰椎結核於腎俞穴部出現的寒性膿瘍破...
五臟俞穴,經外奇穴名。是由膀胱經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5個經穴組成。位於背部正中線,左右旁開各1.5寸之線上,與第3、4胸椎棘突之間點相平2穴;與第...
《類經七卷·經絡類十一》注云:“按:肝俞、脾俞、腎俞,以此法折量,乃與前《背俞》篇及《甲乙經》、《銅人》等書皆不相合,其中未必無誤,或古時亦有此別...
缺、血海等可治氣滯血瘀,迫血離經的紫斑;配三陰交、蠡溝等治血淋;配膀胱俞、腎俞、氣海等可治療尿血。與風池、血海、太沖等相配治療行痹,是取其治風先治血,血...
腎陰虛(asthenia of renal yin),腎虛的一種類型,為中醫名詞術語,指腎臟陰液不足之證,又稱腎水不足或真陰不足。是由於腎陰虧損,失於滋養,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
人體穴位配伍:配腎俞穴治小便不利。附註: 膀胱之背俞穴。穴義:膀胱腑中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名解:膀胱,膀胱腑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膀胱腑中的...
《中華針灸要穴叢書:腎俞穴》分為三部分:上篇穴位概述、中篇臨床套用、下篇實驗研究。《中華針灸要穴叢書:腎俞穴》全面介紹了腎俞穴在臨床各科的具體辨證使用。資料...
配腎俞、委中、太溪、命門主治腰脊強痛。三焦俞相關論述 《銅人針灸經》:“肩背拘急,腰脊強。”《針灸大成》:“泄注下痢。”[1] [2-3] ...
針灸補法:太溪、懸鐘、三陰交、足三里、腎俞。[1-2] 參考資料 1. 向宗暄.《中醫錯雜病證論治》:學苑出版社,2014年1月 2. 張再良.《金匱要略病證與方劑研究...
急性腎盂腎炎表現為與感染相關的急性間質炎症和腎小管壞死,患者有發熱、尿頻、尿急、尿痛及菌尿等症狀,若無複雜因素存在,通過使用有效的抗菌藥物,可迅速治癒。慢性...
若常貼湧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濕、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真仙膏也。這就是足心湧泉穴的用處。...
腎俞穴的按摩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對高血壓、腰痛、失眠也有一定的效果。性保健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位於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在踝尖正上方脛骨...
補腎祛毒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洞天奧旨》卷五引巫真君方。主治腎俞生癰。...... 補腎祛毒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洞天奧旨》卷五引巫真君方。主治腎俞生癰。...
[配伍]配然谷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治腎脹;配支溝、然谷治心痛如錐刺。[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附註]腎經腧穴、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