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穴

失眠,經外奇穴名。出自《江蘇中醫》。位於足跖部後跟的正中點,從外踝高點作一垂線與足底中線相交點是穴,左右計2穴。淺層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分支。主治失眠,足底痛,癲狂,頭痛,嘔吐等。直刺0.1-0.3寸;可灸。

基本介紹

  • 出處:《江蘇中醫》
  • 隸屬經絡:經外奇穴
功能作用,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功效,附註,相關論述,

功能作用

止痛消腫,寧心安神。

定位

位於足跖部後跟的正中點,從外踝高點作一垂線與足底中線相交點是穴,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跟骨。淺層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分支。

主治

失眠,足底痛,癲狂,頭痛,嘔吐等。

操作

直刺0.1-0.3寸,得氣時局部有發脹感覺,留針20分鐘,如治療失眠可不留針,在臨睡前2-3小時針刺效果較好,亦可將此穴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直刺入骨刺點,用提插強刺手法,一般2-3次即愈,還可在此穴注射紅茴香液2ml治療各類足跟痛;灸3-5壯,或溫灸5-15分鐘。
按摩時可用拇指用力按壓穴位,也可用手叩擊。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失眠,高血壓,各種頭痛,頭暈,三叉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足底痛,水腫,跟骨骨刺,盆腔炎,結腸炎等。

功效

失眠穴無語足底部屬陰,與三陰經關係密切,通過穴位刺激,使氣血通調,陽氣入於陰,使陰陽平衡,乃是上病下治之法。現代醫學觀點,刺本穴治療失眠,可能是由於足底部豐富的神經前衛引起興奮時,對內抑制過程有加強作用,故能調節大腦的機能平衡,起到鎮靜安眠的作用。

附註

另有三穴亦名失眠,其一位於腕橫紋中央,可用於治療癔症抽搐;另一為手穴,位於雙手手背食指下方虎邊穴穴點外側,主治失眠,在手穴臨床上與其他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穴配伍,可對失眠、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起到較好療效;其三為耳針穴,位於耳廓背面、耳廓後溝尾部與對耳輪後溝交界處,即耳後降壓溝下端終點處,適對前面耳輪腳末端處,用於治療失眠,針1-2分,留針30分鐘。

相關論述

《江蘇中醫》在“紹一個治療失眠的新穴位”一文中說:“失眠穴:足底跟部中央,病人側臥,在病人足底跟部的中央,正踝骨成一直角。”1959年第12期第39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