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艾圖

灸艾圖

《灸艾圖》是北宋畫家李唐創作的絹本設色畫,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描繪走方郎中(即村醫)為貧民百姓醫治疾病的情形,又稱《村醫圖》。畫家用清淡的筆墨描繪了醫生、病人、觀者各不相同的心理狀態 此圖的藝術表現手法比較纖巧清秀,人物描繪用筆細勁精緻,毛髮暈染一絲不苟,造型特徵準確.土坡草葉等處以細筆碎點為之,疏密安排有致樹木表現稍見粗獷,大筆揮寫枝幹,密點層層合成茂葉,順應風勢而有徽風舞動之感。作品以緊張情節的樸實無華描寫,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農民的困苦生活,由此可見畫家的寓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灸艾圖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者:李唐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68.8厘米,橫58.7厘米
  • 幅式:立軸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主題,形象,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灸艾圖
這是一幅風俗人物畫,描繪走方郎中(即“村醫”)為貧苦百姓醫治疾病的情形,因此又稱(村醫圖>。畫面正中是聚集在一起的六個人物,作者用清淡的筆墨描繪了特定的場景:遠處一座小木橋架在清清的溪水上,一排村舍的土牆說明農村村頭的一角,兩株粗壯蔭翳的大樹占據了幾乎一半畫面,樹根附近有幾塊石頭和幾叢花草。這是農村景象的生動寫照,給人一種靜謐、安寧、樸實無華的感受,仿佛事情發生在一個非常普通的時間和司空見慣的地點,一切都是真實的。這種平靜和緊張的治療情節有著鮮明對比。
樹蔭下,病人正經受著一場痛苦的折磨,他袒露著上身,雙臂被老農婦和一個少年緊緊地抓著,身邊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雙目圓瞪、張著大嘴,聲嘶力竭地叫喊著,一條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這時的他,只能聽憑背上的瘡傷被艾火熏灼。那繃緊的肌肉、散亂的衣服、緊皺的眉頭,說明這痛苦已達到了極點。
老農婦手拽腳踩地協助著醫生,臉上顯露著對病人深情的憐憫和愁苦神色,衣著上的補丁和瘦削的面龐說明她的生活是貧困的。兩個少年對病人的叫喊和醫生的“狠手”難以經受,一個把臉隱到老婦背後,一個眯著一隻眼,像是既不敢看又關心治療過程。
醫生的形象一望而知是一個走村串巷賣藥為生的窮郎中。行醫生涯的風風雨雨使他脊背變駝了,衣衫破舊,但職業素養從他聚精會神為病人灸艾的表情上流露無遺。他手中不停地操作著,嘴裡還喃喃作語,似乎說些安慰的話。醫生身後,一個國小徒正守著行醫的家什,手裡捧著一大帖膏藥,向上呵著濕氣,準備灸艾一完便貼到病人的瘡口上去。

藝術鑑賞

主題

此畫作者動用精巧的構思,生動地刻畫了村醫治病的典型情狀。畫中的人物形象刻畫深刻,村醫師,是一個走村串巷賣藥為生的窮郎中。由於歷年行醫的勞累,使他的脊背變駝了,衣衫破舊,但他卻能聚精會神為病人灸艾,在表情上流露無遺。並描述了醫生、病人、助手、觀者,各不同的心理狀態,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宋代農村生活的一個側面。使人們感受到有著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在表現手法上比較纖巧清秀,人物描繪用筆細勁精緻,毛髮暈染一絲不苟,造型特徵準確,各有特點,人物衣紋,似琴弦如鐵線,細挺方勁。土坡草葉等均以細筆碎點為之,疏密安排有致。石多頓挫之筆,方硬堅質,樹木表現較粗獷,大筆揮寫枝幹,密點層層繪成茂葉,全圖生動而真實地描繪走鄉郎中為農家治病的世俗場景,顯示了作者有著對生活深人的觀察和豐富的體驗。不難看出,作者對當時下層勞動人民是寄予很大的同情,對庶民生活有著切身體驗。所以,他的不少畫作多有風俗之景入畫。

形象

這件作品是典型的風情畫。它非常重情節描述,符合以畫記錄場景、講述故事的風俗畫要求,令人品味再三且又回味無窮,使觀者可以依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經歷,不斷玩味畫中人物身份、生活情節、環境道具等,充實連線起饒有趣味的完整故事。在這裡,場景是村邊的自然場景,有村舍、小橋、柳樹上、土坡,典型的鄉村田園景致;人物身份是底層的勞動人民,衣衫散亂不整補丁螺補丁,面容清瘦消瘦而又愁苦憂鬱,連走方郎中也是衣冠不整,補丁畢現,身材由於常年勞作而有些彎腰駝背。醫者的道具被畫者仔細觀察祥實表現,這裡有膏藥的幌子,有招攬生意的“銅環鈴”,有盛著“膏丹丸散”的袋子。

作者簡介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省孟縣)人。約在北宋宣和年間入宮廷宣和畫院供職;金兵陷汴梁(今河南開封)後,南渡流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以近八十的高齡入紹興畫院。其山水宗法荊浩、關仝、范寬,又加以變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小斧劈皴,墨色與勾皴往往一次完成。用筆勁健,積墨深厚,畫風沉鬱雄壯。晚歲遂自成一家,開啟南宋山水畫一代新風,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共創南宋“院體”,畫史並稱為“南宋四家”。傳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軸、《江山小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