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年,唐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永淳元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682年
- 中國紀年:大弘孝皇帝永淳元年
- 歷史大事:李善感直諫
- 歷史大事:裴行儉卒
歷史大事,以“同平章事”知政事,李善感直諫,婁師德等擊吐蕃,東突厥後汗國立,李謹行卒,造人耕法,改元永淳,立重照皇太孫,王方翼平西突厥,關中災荒,名人生卒,裴行儉卒,曹王明死,劉審禮自吐蕃歸葬,法師窺基卒,李敬玄卒,孫思邈卒,通鑑記載,
歷史大事
以“同平章事”知政事
永淳元年(六八二)四月二十四日,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中書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並同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自是,外司四品以下官知政事,以“同平章事”為名。此乃唐朝皇帝為了阻止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首長即宰相權力過大,以較低品級官員參知國政,削弱、排擠宰相的三個步驟中的最後一步。前增“參知政事”,削弱宰相權;又增“同中書門下三品”,取代“參知政事”,排擠尚書首長僕射;此增“同平章事”,以歷任尚淺的外司四品官與中書門下首長商議軍國事務,逐漸取代“同三品”(玄宗天寶以後史籍即無同三品之記載),排擠中書令、侍中。此後,自玄宗時起,中書令、侍中即很少授人,代宗大曆二年(七六七)升侍中、中書令為正二品以後,二者基本不再問政。而“同平章事”轉變成了職銜,變成官號,成為名符其實的宰相。終於完成了排擠三省首長,降低宰相品級,便於皇帝駕馭的進程。
李善感直諫
高宗封泰山之後,欲遍封五嶽,永淳元年(六八二)七月,於嵩山南又造奉天宮。監察御史李善感曰:“數年以來,菽粟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興,陛下不思治國辦法,反廣造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自褚遂良、韓瑗顯慶中(六五八至六五九)死,內外以言為諱,不敢直言極諫近二十年。善感之言,天下皆喜,謂之“鳳鳴朝陽”。
婁師德等擊吐蕃
永淳元年(六八二)七月,吐蕃論欽陵擾柘(今四川松潘縣疊溪營西)、松(今四川松潘縣)、翼(今四川松潘縣疊溪營西南)等州,詔左驍衛郎將李孝逸、右衛郎將衛蒲山發秦、渭等州兵分道御之。十月,吐蕃又擾河源軍,軍使婁師德率兵擊之於白水澗,八戰八勝。
東突厥後汗國立
貞觀四年(六三0),唐滅東突厥汗國,其後役使突厥民東征西討。突厥民不甘役使,多次反叛。繼六七九年、六八O年阿史德溫傅、奉職及阿史那伏念反叛之後,永淳元年(六八二),阿史那骨咄祿與阿史德元珍再反,重建東突厥後汗國。骨咄祿立為頡跌利施可汗,封元珍為阿波達乾,專統兵馬事,封弟默啜為設,咄悉匐為葉護,分民為突利、達頭二區進行治理。骨咄祿初得眾七百人,占領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又招集亡散入總材山,聚眾至五千,掠九姓鐵勒畜馬,突厥民來歸者數萬,勢力壯大。十月,攻并州及單于都護府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唐起用薛仁貴為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兵擊之於雲州,時仁貴威名遠震,突厥見而相顧失色,下馬列拜,遁去,仁貴奮擊追之,殺萬餘人,俘二萬餘人。
李謹行卒
永淳元年(六八二),李謹行卒。謹行靺鞨人。父突地稽,部落酋長,隋末率部內附,居營州(今遼寧朝陽),任遼西太守,金紫光祿大夫。唐武德初(六一八),奉使朝貢,唐以其部置燕州,突地稽為總管。從秦王李世民討劉黑闥,以功封蓍國公。後徙部居幽州昌平(今北京),擊敗突厥來犯者,進右衛將軍,賜姓李。謹行容貌偉岸,膂力絕人。財力雄厚,部落家僮數千人,夷人憚畏。麟德中(六六四至六六五)遷營州都督。多次從征高麗。乾封元年(六六六)以左監門將軍同契苾何力等征高麗,滅之。鹹亨元年(六七0),高麗民反唐統治,又以右領軍大將軍任燕山道行軍總管,與高侃等率兵討之,轉戰四年,得勝而歸。鹹亨五年(六七四),任雞林道副大總管與大總管劉仁軌等率兵伐新羅,勝歸。吐蕃論欽陵曾率眾十萬擾湟中(今青海東南境),兵士樵採無備,時謹行任積石道經略大使,令樹旗伐鼓,開門以待,欽陵疑有埋伏,不敢進而退。上元三年(六七六),又破吐蕃於青海。璽書勉勞,授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其妻劉氏,亦從征高麗,守伐奴城,擊退來兵,以功封燕國夫人。
造人耕法
改元永淳
立重照皇太孫
永淳元年(六八二)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高宗欲為之開府置官屬,吏部郎中王方慶曰:按周禮,有嫡子無嫡孫。漢魏以來,皇太子在,不立太孫,只封王。晉、齊曾立太孫,但居東宮。其太子官屬即為太孫官屬。未聞太子在東宮而更立太孫者。高宗曰:自我作古,可乎!遂立。然置師傅官屬事,高宗疑其非法,終未之置。
王方翼平西突厥
永淳元年(六八二)二月,西突厥阿史那車薄率十姓反。唐遣禮部尚書裴行儉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率右金吾衛將軍閻懷旦等三總管分道討之。師未行,行儉卒,懷旦亦不行。四月,車薄圍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安西都護王方翼往救,敗突厥於伊麗水。三姓咽面又與車薄合兵戰方翼於熱海,方翼臂中流矢,舉刀截之。軍中有胡兵欲擒方翼以應車薄,方翼察之,誅七十餘人,既而遣裨將襲車薄、咽面,大勝,擒其酋長三百人,西突厥遂平。
關中災荒
永淳元年(六八二),關中饑饉,高宗、武后赴東都逐食。時出倉猝,扈從之士有餓死於途中者。五月,東都霖雨,洛水溢,淹沒民居千餘家。關中水、旱、蝗、疫,米斗四百錢,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
名人生卒
裴行儉卒
永淳元年(六八二)四月,裴行儉卒。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少以門蔭補弘文生,貞觀中舉明經。顯慶二年(六五七)累遷長安令。時高宗欲廢王皇后立武昭儀,行儉與長孫無忌私議不可,左遷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六六五),拜安西大都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附,以功拜司文(鴻臚)少卿。總章中(六六八至六七0),遷司列少常伯,與李敬玄、馬載同掌典選十餘年,有能名,時稱“裴、李”、“裴、馬”,創設長名榜、銓注法等選官條例,為後世效法。行儉文武兼資,曾從大將蘇定方習用兵奇術,領兵常以計謀取勝。上元三年(六七六)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擊吐蕃。調露元年(六七九)定奇計擒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以功授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同年,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兵三十萬擊東突厥阿史德溫傅,俘其大首領奉職。永隆二年(六八一),再總諸軍,擊東突厥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溫傅,以反間之計,迫伏念執溫傅以降。永淳元年(六八二),受任金牙道大總管擊西突厥車薄,未及行而卒。行儉知人善任,所薦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劉敬同、郭待封、黑齒常之等,皆為名將。待部屬誠懇,曾有部下誤失貴物瑪瑙、犀角,及上所賜名馬等,行儉不罪。又分己之賞賜於下,因此士皆為之用,戰而能常勝。行儉工草書,曾奉敕草書《文選》一部。撰有《草字雜體》數萬言,《選譜》十卷,文集二十卷。又撰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四十六訣。
曹王明死
劉審禮自吐蕃歸葬
審禮,徐州彭城(今江蘇銅山縣)人。劉德威之子。性孝友。貞觀中(六二七至六四九),歷任驍衛郎將。父卒,跣足隨喪車,流血灑地。上表請弟襲父爵,未允。永徽中(六五0至六五五),累遷將作大匠,兼燕然都護,襲封彭城郡公。所得俸祿,悉送繼母,己與妻子處饑寒而不介意。數代同居,合門二百餘口,相處和睦。後遷工部尚書,檢校左衛大將軍。儀鳳三年(六七八),為洮河道行軍總管,與大總管中書令李敬玄率兵討伐吐蕃,戰於青海,敬玄逗撓不前,審禮被俘,陷入吐蕃。永淳元年(六八二),有詔令其子易從入吐蕃探省,及至,審禮卒。易從宿夜號哭,吐蕃哀其志,還屍,易從徒跣萬里,扶護歸葬。
法師窺基卒
法師字洪道,俗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因著述常署名基或大乘基,後人遂稱之為窺基。父宗,左金吾衛將軍、松州都督、江油縣開國公。基少習儒經,善文章,容止不俗。玄奘見而意中,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親度為弟子。十二月,以聰慧穎脫,奉敕選入大慈恩寺。永徽五年(六五四),朝命為大僧,從玄奘學五竺語。二年後,應詔參預譯經,從玄奘於慈恩、西明、玉華等譯場受業註疏凡九年。麟德元年(六六四),玄奘卒,基重回大慈恩寺,專事撰述。後雲遊講經,弘化師說。永淳元年(六八二)十一月十三日卒,年五十一。基筆受玄奘譯經,有《成唯識論》十卷,《辨中邊論頌》一卷、《辨中邊論》三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著作共四十三種,有《因明入正理論疏》、《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樞要》、《法華玄贊》等。現存三十一種,號稱百部疏主。《成唯識論》乃解釋世親《唯識三十論》的集注論書。由基建議將原十大家注釋糅合而成一部,以護法注釋為主,作定解,成為中國傳譯瑜伽學一本十支中的主支。基著作善於提綱挈領,建立體系,其於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闢獨到。學人多視之為玄奘繼承人,奘門權威,呼慈恩大師。及卒,高宗命諸寺畫其形象以祀,並親為之作贊。
李敬玄卒
永淳元年(六八二),李敬玄卒。敬玄毫州譙(今安徽毫縣)人。博覽群書,尤善五禮。貞觀末(六四九)馬周薦入崇賢館,兼預侍讀。歷遷西台舍人,兼太子右中護,同東西台三品,兼檢校司列少常伯,中書侍郎,行吏部侍郎、尚書,中書令,階至銀青光祿大夫。敬玄為人峻整,然勤於造請。永徽之後,選人增多,典選者罕聞稱職,敬玄在吏部,與裴行儉等委員外郎張仁諱造姓歷、改狀式,修銓歷等程式,因其法,累年典選,銓綜有序,天下稱能。敬玄善強記。預選者歲有萬餘,每於街衢見之,皆知其姓名。或有落選被放不服者來訴,敬玄口陳其書判身行失誤,略無差殊。然居選部日久,人多附之,前後三娶,皆山東舊族。又與趙郡李氏合譜,台省要職,多為同族姻家,高宗不悅。儀鳳三年(六七八),吐蕃入寇,劉仁軌以前討吐蕃,所請常遭敬玄斥抑,怨之,乃請以敬玄鎮守西邊,敬玄以己素非邊將之材固辭,未允,遂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率兵十八萬擊吐蕃,大敗於青海。敬玄稱疾請罷歸,及還,驗疾不重,高宗怒,責其詐妄及前後愆失,貶衡州刺史,後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敬玄曾撰《禮論》六十卷,《正論》三卷,文集三十卷。
孫思邈卒
思邈乃道士,世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博涉經史百家,善談老莊,兼通佛典,尤善醫藥。身歷三朝。北周末,以天下大亂,隱居太白山。隋文帝征為國子博士,託疾不就。唐太宗、高宗授以官爵,皆固辭不受。顯慶三年(六五九),九十餘歲乃下山講養生之道。當時名士孟詵、盧照鄰等皆執弟子禮。思邈能言周(北周)齊(北齊)間事,魏徵等修齊(南齊)、梁(南梁)、陳(南陳)、周(北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錄之。永淳元年(六八二)卒,年逾百歲。思邈自注《老子》、《莊子》,又著《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以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為有名。《千金要方》(即《備急千金要方》)乃醫書,撰成於永徽三年(六五二)。記有本草、製藥、婦、兒、內、外各科病症及解毒、備急、食治、養性、平脈、針灸、孔穴等多方面內容,載方五千三百首,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千金翼方》為補《千金要方》之作,成書於永淳元年(六八二),載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分藥錄纂要、本草等一百八十九門。二書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人又尊之為“藥王”。其書《孫真人丹經》中,並首次記載火藥的成分。
通鑑記載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下永淳元年(壬午,公元六八二年)
春,二月,作萬泉宮於藍田。
癸未,改元,赦天下。
戊午,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上欲令開府置僚屬,問吏部郎中王方慶,對曰:“晉及齊皆嘗立太孫,其太子官屬即為太孫官屬,未聞太子在東宮而更立太孫者也。”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對曰:“三王不相襲禮,何為不可!”乃奏置師傅等官。既而上疑其非法,竟不補授。方慶,裒之曾孫也,名糹林,以字行。
西突厥阿史那車簿帥十姓反。
夏,四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上以關中饑饉,米斗三百,將幸東都;丙寅,發京師,留太子監國,使劉仁軌、裴炎、薛元超輔之。時出幸倉猝,扈從之士有餓死於中道者。上慮道路多草竊,使監察御史魏元忠檢校車駕前後。元忠受詔,即閱視赤縣獄,得盜一人,神采語言異於眾,命釋桎梏,襲冠帶,乘驛以從,與之共食宿,托以詰盜,其人笑許諾。比及東都,士馬萬數,不亡一錢。
行儉有知人之鑑,初為吏部侍郎,前進士王勮、鹹陽尉欒城蘇味道皆未知名。行儉一見,謂之曰:“二君後當相次常銓衡,仆有弱息,願以為托。”是時勮弟勃與華陰楊炯、范陽盧照鄰、義烏駱賓王皆以文章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重之,以為必顯達。行儉曰:“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沈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既而勃渡海墮水,炯終於盈川令,照鄰惡疾不愈,赴水死,賓王反誅,勮、味道皆典選,如行儉言。行儉為將帥,所引偏裨如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後多為名將。
行儉嘗命左右取犀角、麝香而失之。又敕賜馬及鞍,令史輒馳驟,馬倒,鞍破。二人皆逃去,行儉使人召還,謂曰:“爾曹皆誤耳,何相輕之甚邪!”待之如故。破阿史那都支,得馬腦盤,廣二尺餘,以示將士,軍吏王休烈捧盤升階,跌而碎之,惶恐,叩頭流血。行儉笑曰:“爾非故為,何至於是!”不復有追惜之色。詔賜都支等資產金器三千餘物,雜畜稱是,並分給親故及偏裨,數日而盡。
阿史那車薄圍弓月城,安西都護王方翼引軍救之,破虜眾於伊麗水,斬首千餘級。俄而三姓咽面與車薄合兵拒方翼,方翼與戰於熱海,流矢貫方翼臂,方翼以佩刀截之,左右不知。所將胡兵謀執方翼以應車薄,方翼知之,悉召會議,陽出軍資賜之,以次引出斬之,會大風,方翼振金鼓以亂其聲,誅七十餘人,其徒莫之覺。既而分遣裨將襲車薄、咽面,大破之,擒其酋長三百人,西突厥遂平。閻懷旦等竟不行。方翼尋遷夏州都督,征入,議邊事。上見方翼衣有血漬,問之,方翼具對熱海苦戰之狀,上視瘡嘆息;竟以廢后近屬,不得用而歸。
乙酉,車駕至東都。
丁亥,以黃門侍郎潁川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秘書員外少監、檢校中書侍郎鼓城郭正一、吏部侍郎鼓城魏玄同並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上欲用待舉等,謂崔知溫曰:“待舉等資任尚淺,且令預聞政事,未可與卿等同名。”自是外司四品已下知政事者,始以平章事為名。長倩,文本之兄子也。
先是,玄同為吏部侍郎,上言銓選之弊,以為:“人君之體,當委任而責成功,所委者當,則所用者自精矣。故周穆王命伯冏為太僕正,曰:‘慎簡乃僚。’是使群司各自求其小者,而天子命其大者也。乃至漢氏,得人皆自州縣補署,五府辟召,然後升於天朝,自魏、晉以來,始專委選部。夫以天下之大,士人之眾,而委之數人之手,用刀筆以量才,按簿書而察行,借使平如權衡,明如水鏡,猶力有所極,照有所窮,況所委非人而有愚暗阿私之弊乎!願略依周、漢之規以救魏、晉之失。”疏奏,不納。
五月,丙午,東都霖雨。乙卯,洛水溢,溺民居千餘家。關中先水後旱、蝗,繼以疾疫,米斗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
上既封泰山,欲遍封五嶽,秋,七月,作奉天宮於嵩山南。監察御史里行李善感諫曰:“陛下封泰山,告太平,致群瑞,與三皇、五帝比隆矣。數年已來,菽粟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駕;陛下宜恭默思道以禳災譴,乃更廣營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臣忝備國家耳目,竊以此為憂!”上雖不納,亦優容之。自褚遂良、韓瑗之死,中外以言為諱,無敢逆意直諫,幾二十年;及善感始諫,天下皆喜,謂之“鳳鳴朝陽”。
上遣宦者緣江徙異竹,欲植苑中。宦者科舟載竹,所在縱暴;過荊州,荊州長史蘇良嗣囚之,上疏切諫,以為:“致遠方異物,煩擾道路,恐非聖人愛人之意。又,小人竊弄威福,虧損皇明。”上謂天后曰:“吾約束不嚴,果為良嗣所怪。”手詔慰諭良嗣,令棄竹江中。良嗣,世長之子也。
黔州都督謝祐希天后意,逼零陵王明令自殺,上深惜之,黔府官屬皆坐免官。祐後寢於平閣,與婢妾十餘人共處,夜,失其首。垂拱中,明子零陵王俊、黎國公傑為天后所殺,有司籍其家,得祐首,漆為穢器,題雲謝祐,乃知明子使刺客取之也。
太子留守京師,頗事游畋,薛元超上疏規諫;上聞之,遣使者慰勞元超,仍召赴東都。
吐蕃將論欽陵寇柘、松、翼等州。詔左驍衛郎將李孝逸、右衛郎將衛蒲山發秦、渭等州兵分道御之。
冬,十月,丙寅,黃門侍郎劉景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