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上管(《千金方》),出《靈樞 四時氣》中。屬於任脈,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處,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7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癲狂、咳嗽痰多、黃疸。操作方法為直刺1~1.5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脘穴
- 別名:上管
- 出處:《靈樞 四時氣》
-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
- 功能:和中降逆、利膈化痰
- 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
- 操作:直刺1~1.5寸
- 主要配伍:配內關、公孫,寬胸和胃
上脘一般指本詞條
別稱上管(《千金方》),出《靈樞 四時氣》中。屬於任脈,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處,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7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癲狂、咳嗽痰多、黃疸。操作方法為直刺1~1.5寸。
上脘 定義:任脈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人體部位名。指胃脘上口賁門部。《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中脘 定義:任脈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唐韻》古卵切《集韻》古緩切,𠀤音管。《說文》胃府也。讀若患。《集韻》卽胃脯。《博雅》脘,脯也。《正字通》胃之受水谷者曰脘,臍上五寸為上脘,臍上四寸卽胃之幕為中脘,臍上二寸當胃下口為下脘。又《集韻》戸版...
三管穴,組合穴名。出自《脈經》。別名三脘。由任脈的上脘、中脘和下脘三穴組成。主治胃脘痛,腹脹,呃逆,嘔吐,食不化,腸鳴,泄瀉,虛勞,痞塊等。按穴位常規療法操作。功能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疏肝理氣。定位 三穴均在腹...
上脘穴 功效:為食道減負 上脘穴的最大功效就是刺激腸道蠕動,經常刺激此穴位,是對食道的最佳保護,可避免飲食過快,造成食物淤積於胃部,產生消化不良,從而導致體重上升。該穴位置:在胃的上部,肚臍上方5寸的位置。將食指和中指併攏...
。解釋 ①泛指胃腔。②經穴別名。出處 《素問·氣穴論》:“上紀者,胃脘也。”王冰註:“謂中脘也。”《黃帝內經》:“脘,通胃,氣之所積。”後《類經圖翼》列為中脘穴之別名。而《針灸聚英》又為上脘穴之別名。參見各條。
久虛不食者,灸上脘。真氣虛弱者,灸氣海。男子血損者,灸天樞。女子陰虛,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虛損勞瘵,及至形神大憊,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則無救矣。大椎(三節頸項下,第一脊骨上間。)膽俞(第九脊下,各開二寸。《金...
調飢散,中藥方劑,用於未見飲食則思,既見飲食則厭,勉強進用,飽塞於上脘,微微脹悶,由胃氣之虛、心包之火不足使然。處方 人參5分,山藥1兩,白芍3錢,甘草5分,肉桂1錢,菖蒲5分,肉豆蔻1個,炒棗仁3錢。功能主治 未見飲食...
消積化痰.用治痰飲凝結症。據介紹,一青年素多痰飲,受外感後痰涎凝結於上脘,阻膈飲食不下。用此方後,即覺上脘頓開,可進飲食。注:據介紹,單用萊菔子煎湯化停痰宿飲,大有功效。將萊菔子研末開水沖服,多飲熱水,以指探吐,...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