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crude drug(s)
是來源於天然的、未經加工或只經
簡單加工的植物、動物和礦物類藥材的總稱。
由植物製得的某些澱粉、糖、揮髮油、油脂和蠟等也列入生藥範圍。
根椐其藥用部分可分為藻類、
菌類、葉類、皮類、根類、花類、
果實類、樹脂類、乳汁類和動物界生藥等。
根據其藥理作用可分為鎮痛藥物、退熱藥物、利尿藥物、強心藥物等。
生藥分類
我國生藥品種繁多,總數約有7000餘種,其中常用生藥約500餘種。為了便於學習,研究和套用,必須將它們按一定的規律,分門別類,加以敘述。不同的書籍,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採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常見的分類方法如下:
按藥用部位分類法
首先將生藥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
礦物藥,植物藥再依不同的藥用部位分為根類、根莖類、皮類、莖木類、葉類、花類、果實類、種子類和全草類等。這種分類法便於學習和研究生藥的外形和內部構造,掌握各類生藥的外形和顯微特徵及其鑑定方法,也便於比較同類不同生藥間在外形和顯微特徵上的異同,也有利於學習和提高傳統的藥材性狀鑑別經驗。本教材採用此分類法。
按化學成分分類法
根據生藥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類別來分類,如含苷類生藥,含生物鹼類生藥,含揮髮油生藥等。這種分類方法便於學習和研究生藥的有效成分和
理化分析,也有利於研究有效成分與療效的關係,以及含同類成分的生藥與科屬之間的關係。
按自然系統分類法
根據生藥的原植(動)物的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和親緣關係,按門、綱、目、科、屬和種分類排列。這種分類法便於學習和研究同科同屬生藥在形態、性狀、組織構造、化學成分與功效等方面的共同點,並比較其特異性,以揭示其規律性,有利於尋找具有類似成分、功效的植(動)物,擴大生藥資源。
按藥理作用或中醫功效分類法
根據生藥的藥理作用或中醫功效來分類,如按現代藥理作用分為:作用於神經系統的生藥、作用於循環系統的生藥等,或按中醫療效分為
解表藥、
清熱藥、
補益藥等等。這種分類法便於學習和研究生藥的作用與效用,有利於與臨床結合,也可以與所含活性成分相結合。
其它分類法
在歷史上,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著作《
神農本草經》,就是按藥物毒性和用藥目的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
本草經集注》按藥物自然屬性分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6類,每類又各分為上、中、下三品;《本草綱目》將藥物分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16部,又把各部的藥物按其生態及性質分為60類,如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並把親緣關係相近的植物排列在一起。
在現代,《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
中藥志》等專著均按中文名的筆劃順序,以字典形式編排。這是一種最簡單的編排法,便於查閱。但各生藥間缺少相互聯繫,教材中不採用此法。
以上各種分類方法各有優點,也各有不足之處,必須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選擇一個比較適宜的分類方法。
生藥研究
生藥學的範圍、研究對象及任務
" 凡具有醫療、診斷、預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質,統稱為藥物。藥物的來源,有的是天然產物及其製品,有的是人工合成的化學品與生化製品。研究各類常用藥物的來源、性質和套用的學科,稱為藥物學。
我國古代記載藥物知識的著作,大多稱本草,所載藥物主要是植物藥、動物藥和
礦物藥,其中以植物(草類)藥占大多數,故名本草。各種本草都是我國古代的藥物學。
國外最早記載藥物的著作,如古埃及的Papyrus(
紙草本),希臘的De
Materia Medica(藥物學),俄國的Tpaвник(本草全書)等,其性質與我國的本草相當。
我國中醫歷來用以治病的藥物,概稱中藥。中藥是指依據中醫學的理論和臨床經驗套用於醫療保健的藥物。中藥包含中藥材、
飲片和中成藥(成方製劑)。中藥材既是切製成飲片,供調配中醫處煎服,或磨成細粉服用或調敷外用;又是供中藥廠生產中藥成方製劑或製藥工業提取有效化學成分的原料藥。現今常用中藥材包括植物藥、動物藥和
礦物藥,絕大多數中藥材就是我國歷代諸家本草收載的藥物。所以中藥材是我國幾千年來醫藥寶庫中的歷史產物。
草藥一般是指草醫用以治病或地區性口碑相傳的民間藥,其中也有是本草記載的藥物。隨著藥源普查和對草藥的不斷研究,一些療效較好的草藥逐漸被中醫界所套用,或作藥材收購,於是有將中藥和草藥統稱為中草藥。
生藥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藥物,兼有生貨原藥之意。例如採用藥用植物的全體(益母草、
白屈菜)、部分(人參、
洋地黃葉)、分泌物或滲出物(
蘇合香、
沒藥),或者採用
藥用動物的全體(
蜈蚣、蛤蚧)、部分(
鹿茸、
羚羊角)、分泌物(蟾酥、
麝香),經過一定方式的簡單加工而得。套用最廣的是植物藥,一部分是動物藥,另少數
礦物藥。此外,由植物中製取的澱粉、
粘液質、揮髮油;自植物、動物中製取的油脂、蠟類,以及一些
醫用敷料如棉、毛和濾材如
白堊、
滑石粉、石棉、
白陶土等,也列入生藥的範疇。
關於生藥一詞,從我國明代
太醫院中規定凡天下解納藥材,俱貯本院
生藥庫,凡太醫院所用藥餌,均由……各地解來生藥製造;以及清朝太醫院及
御藥房的醫事制度中凡遇
內藥房取用藥材,……俱以生藥材交進,由內藥房醫生切造炮製的規定看,生藥或生藥材是在與切造炮製、製成藥餌對比的情況下所用的名稱,實質上即指藥材。
近代生藥名詞的套用,來源於日本學者將德文Pharmakognosie譯稱為生藥學,將生藥學所研究的Drogen譯稱為生藥。我國醫藥院校於本世紀20年代開始設立生藥學課程,生藥一詞在醫藥教育、科研機構遂漸流行。
如上所述,生藥就是藥材,大多數生藥都是我國歷代本草收載的藥物。稍有不同的是
,生藥還包括本草未有記載、中醫不常套用而為西醫所用的天然藥物(如
洋地黃葉、
麥角);在國外生藥一般不包括
礦物藥。此外,在中醫藥界和藥政管理、企業外貿、宣傳部門以及一些檔案中,一直沿用中藥、中藥材或藥材這些傳統名稱。
從廣義而言,中藥材、草藥或生藥,都是來自自然界的天然藥物。隨著現代醫藥學的發展,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天然藥物的被普遍使用,以及我國生藥包含有礦物藥,中藥、草藥、中草藥、中藥材、藥材、生藥的涵義有時較難明確區分。在生藥學教材中,上述名詞都將隨習慣適當套用。
生藥學(Pharmakognosie, Pharmacognosy)是一門研究生藥的科學。Pharmakognosie一詞,自1815年德人C.A. Seydler發表Analecta Pharmacognostica一文而得名。此詞由希臘字Φαριακογ(Pharmakon)和Yυωδls(gnosis)合成,前者意為藥物,後者為知識,就字義講,為藥物的知識。當時所謂藥物均指生藥而言。關於生藥學的定義,從Pharmakognosie成為學科的發展歷史看,一般認為19世紀初葉德國學者T.W. Martius是這門學科的先驅者,Martius於1832年出版了Grundr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植物界的生藥學基礎),正式使用Pharmakognosie這一學科名稱。Martius認為生藥學是
商品學的一部分,就得自自然界的藥物,研究其基源和品質,試驗其純度,以發現其混雜物或偽品的學問。至於中文生藥學一詞,見於1880年日本學者大井玄洞譯著生藥學,此系德文Pharmakognosie的日譯,書中謂凡宇宙直接採取之藥物,具有其天然之形狀者或因機械的製法變換其形貌而販賣者,皆謂之生藥,而講求此等科學者,謂之生藥學。日本學者下山順一郎1890年所著生藥學的序言中說生藥學是論述供醫療目的天然產物的學問。我國學者
趙燏黃1905年留學日本,回國時帶回生藥學一詞,其與徐伯鋆合編的《現代本草生藥學》(1933)著作中謂利用自然界生產物,截取其生產物之有效部分,備用於治療方面者曰藥材。研究藥材上各方面套用之學理,實驗而成一種之獨立科學,曰生藥學。換言之,所謂生藥學者,系套用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及其自然科學之知識,以解決藥材之適當問題為原則,復記載藥化學及藥理學的研究,參證而套用之也。美國學者H.W. youngken所著《Text-Book of Pharmacognosy》(1943年5版)認為生藥學是論述植物和動物來源的生藥和其他經濟材料的歷史、生產、商業、採收、揀選、鑑定、評價、貯存及用途的科學。60年代以來,我國生藥學教材續有出版。
李承祜著《生藥學》(1952)謂:研究各種生藥的來源、形態、性狀、組織、成分、鑑別、套用及其他各項的科學,名曰生藥學。
徐國鈞、
趙守訓著《生藥學》(1958)謂:利用植物學、化學、藥理學等科學知識來研究生藥的名稱、來源、形態、性狀、組織、成分、效用和栽培、採制、貯藏的學問,即為生藥學。
樓之岑主編《生藥學》(1965)謂:生藥學是利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生藥的來源、生產、化學成分和分析鑑定的一門科學。綜上所述,結合我國教學研究實踐,生藥學是套用
本草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藥理學和中醫學等學科知識,來研究生藥(藥材)的名稱、來源、生產、採制、鑑定、化學成分和醫療用途的科學。
自60年代至晚近,國際上對生藥學科的研討範圍,有了較大的擴展。例如研究對象方面,包括由藥用植物或藥用動物分離得的有效成分純品、抗生素、激素、酶,並涉及致幻、致過敏、致畸胎等有毒植物,以及
農業殺蟲劑、除莠劑等;在培育方面,涉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細胞
組織培養、遺傳育種和突變品系;在化學成分方面,包括現代分析技術,基礎代謝途徑及次生代謝產物的起源,微生物轉化及在植物中的異常合成,比較植物化學中有關化學成分作為分類學特徵,一般代謝產物的次生變異,代謝物的積累,遺傳學中的
多倍體、化學種;在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重視
海洋藥物生物的研究,並有海洋生藥學(Marine Pharmacognosy)這一分支,以及有關生化藥效、藥效藥理評價的臨床生藥學。生藥學科已逐步擴展到套用植物化學、植物化學分類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等學科知識來研討天然藥物的來源、分類、資源開發、生產、品質評價、生物合成、藥效藥理、毒性等內容。
研究重點
從生藥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結合我國中藥材研究情況、實際用藥現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國近期內生藥學科的研究重點,在於:
加強中藥材質量標準規範化的研究
中藥材是生產
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重要原料。因此,保證中藥材質量是保證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質量的關鍵和基礎。中藥材質量標準的規範化研究是
中藥複方藥物標準化研究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目前中藥材大多缺乏科學的質量標準,少部分雖有一定的質量標準,也未能切實地、全面地反映其臨床功效。加之次生代謝產物的
多態性、微量性、不穩定性,致使質量標準化研究進展緩慢,水平也不高,嚴重製約著我國中藥產品的開發和質量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明確有效成分、指標性成分的基礎上,建立、完善中藥材質量標準,使之達到科學化、標準化,與國際接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也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任務。
綠色中藥材生產與中藥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中藥材(Green crude drug)必須保證是無污染的、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應在十分安全的範圍內,藥效物質基礎的含量穩定、可靠,並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加以控制。
在21世紀,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將共同攜手對環境精心的保護,更加關心各項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首腦共同簽署了《
生物多樣性公約》,發表了《21世紀議程》。這兩個綱領性檔案呼籲:各國應在保護環境和生態不受破壞的前提下發展經濟,並強調這是關係到人類前途和發展、全球均應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
中藥材特別是野生藥材,由於受到價格和市場的影響,常易招致資源產生毀滅性的破壞,例如冬蟲夏草、蛤士蟆、
山烏龜(顱通定的原料)、
肉蓯蓉等資源數量均已急劇下降。《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收錄76種動植物藥材。因此必須積極採取引種、栽培、種質保存、巨觀調控等一系列挽救、研究及合理利用等綜合措施。
研究開發現代中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現代中藥是指來源於傳統中藥的經驗和臨床實踐、依靠現代先進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遵循嚴格的規範指標,如《藥品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質量規定》(簡稱
GLP),《藥品臨床質量管理規定》(GCP)以及《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定》(GMP)等所研製出的優質、高效、安全、穩定、質量可控、服用方便並具有現代劑型的新一代中藥。這種新型中藥,科技含量高,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長效)、三小(劑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以及三便(便於貯存、攜帶及服用)等特點,符合併達到國際醫藥主流市場對產品的指標和要求,因而有較強的競爭力,可以在國際廣泛流通。
選擇那些在調整人體機能和西醫難治的常見病方面具有明顯療效的單味中藥或複方、製劑,如抗衰老、老年性疾病(骨質疏鬆、更年期綜合徵、老年痴呆、糖尿病等)、心腦血管疾病、
免疫性疾病、腫瘤、
愛滋病及其它病毒性疾病等。研製的現代中藥應充分發揮
中藥複方的多靶點、多層次、對機體整體治療的優勢,並注意採用現代的製劑工藝和新的劑型。
生物技術在生藥學研究中的套用
21世紀有迅猛發展的生物技術也必然會深入到生藥學領域。首先,生物技術可以在保存和繁殖珍稀瀕危的藥用動、植物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其次,生物技術和
基因重組可以在培育常用中藥的優良品種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當搞清了中藥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以後,可以培育出優質、抗病力強、產量高的新品種,不斷提高中藥材的質量。
中藥現代化信息系統的建立
21世紀飛速發展的信息系統,將作為中藥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條件。首先將進一步完善各種專屬性的資料庫,如中藥有效成分資料庫,中藥藥理及毒理資料庫,中藥複方資料庫,中藥臨床效果資料庫,國外重要值物藥資料庫等等,並進一步網路化和高速公路化。同時還要依靠人工智慧從浩若煙海、雜混無序的中藥信息資源中開發和挖掘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和規律來。
其次隨著計算機網路的進一步普及,中藥現代化的各種知識將得到廣泛的傳播。例如可以把中醫防治疾病的經驗和知識、中藥防治疾病的最新科研成果,通過各種專家系統和軟體普及到每家每戶。這樣,中藥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人民的健康水平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總之,作為我國藥學教育的一門專業課程,生藥學的教學內容著重介紹套用現代生藥學的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術,圍繞生藥及其製劑的質量、中藥新藥及新資源開發進行講授。
通過生藥學的教學,使能對開發利用我國天然藥物資源,發展生產,提高中藥材及其製劑的質量,保證用藥安全、有效,開展生藥學研究打好基礎,以期為振興中藥事業作出貢獻。"
研究進展
我國生藥學的研究進展
我國古代在
本草學方面有著光輝的成就,到16世紀末期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本草學的發展達到極盛時期。以後發展比較緩慢。本世紀初期,開始結合分類學的知識對《本草綱目》等書中的動植物進行學名考訂。我國生藥學的教學和研究到30年代由
趙燏黃(1883~1960)開始。趙氏於1934年與徐伯鋆合編了《現代本草學——生藥學》上卷,1937年
葉三多編寫了《生藥學》下冊。這兩本書是當時介紹近代生藥學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藥學課程的教材。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中醫中藥政策指引下,中醫中藥事業得到發展,藥學院系的生藥學課程得到加強,各省市先後設立了中醫學院中藥系和中醫藥研究機構,並在藥品檢驗所內成立中藥室,加強了教學、研究和質量檢驗工作。50餘年來,我國中醫藥科技工作者對中草藥開展了多學科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資源調查及整理
1949~1979年間,我國的生藥學研究比較集中於中草藥資源和經驗鑑別的調查整理和研究,陸續編寫出版了《中藥鑑定參考資料》第一集(1958)、《中藥材手冊》(1959)、《
中藥志》(1959~1961)、《
藥材學》(1960)等書籍。其後於1970~1975年間掀起了民眾性的中草藥運動,各地醫藥衛生人員
上山下鄉,調查採集中草藥,為農民防治疾病。在此過程中,編寫了數以百計的地方性中草藥手冊;並經整理研究,為農民防治疾病。在此過程中,編寫了數以百計的地方性中草藥手冊;並經整理研究,編寫出版了《
全國中草藥彙編》及彩色圖譜(1975~1977)、《
中藥大辭典》(1977)、《中草藥學》中、下、上冊(1976、1980、1986)、《
中藥志》第二版Ⅰ~Ⅵ冊(1979、1982、1984、1988、1994、1998)。這一時期調查總結的對象由常用中藥擴大到
民間藥,中草藥數量有很大增加,內容也較前豐富。此後又相繼出版了《新華本草綱要》(1988、1990、1991)、《中國本草圖錄》(1988、1990)、《中國民族藥志》、《
中藥資源學》(1993)等。
1982年,國務院作出關於對全國中藥資源進行系統地調查研究,制定發展規劃的決定,全國於1983~1987年間組織專業隊伍,開展了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1994年編寫出版了《中國中藥資源叢書》,它包括《中國中藥資源》、《
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中藥區劃》、《中國常用中藥材》、《中國藥材地圖集》和《中國民間單驗方》,是一套系統的中藥資源專著,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通過資源普查和專題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藥物的種類、分布和民間套用情況,已知種類12807種,其中植物11146種,動物1581種,礦物80種,植物來源的占87%,藥用植物較集中、種類超過100種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薔薇科、豆科、傘形科、蘿藦科、
茜草科、玄參科、菊科、百合科和蘭科。在調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繼發現了許多豐富的新藥源。如新疆的
紫草、甘草、
貝母、
阿魏、
蛔蒿,青海的枸杞、
黨參,西藏的
胡黃連、大黃,青海和西藏的
東莨菪屬植物,雲南的砂仁、
訶子、馬錢子、
兒茶、蘆薈,廣西的安息香,廣東和廣西的降香、蘇木、
土沉香、
蘿芙木、
羊角拗,東北地區的
纈草、
鼠李皮、野生
麥角等,其中不少品種過去是依靠進口的。此外,對作為甾體激素類和
避孕藥物合成原料的
薯蕷屬植物,也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為製藥工業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隨著研究工作的開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簡稱
中國藥典)收載藥材的數量續有增加。中國藥典1953年版收載藥材78種,1963年版增至446種,1977年版收載中草藥(包括少數民族藥)、
中草藥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
單味藥製劑共882種,1985年版收載713種,1990年版收載784種,1995年版收載920種。1993年起相繼出版《中國藥典》英文版。
栽培與飼養
新中國成立後,科技人員對一些重要中藥材的栽培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藥用植物引種、野生變家栽的研究取得較大的進展,全國重要的植物園和
藥用植物園,已引種藥用植物4000餘種;目前我國家種的大宗中藥材達150餘種。已運用雜交、誘變、
多倍體、試管受精、原生質融合、
花葯培養等生物學技術,獲得
浙貝、
元胡、地黃、吳茱萸、薄菏、枸杞、
烏頭、薏苡仁、百合、
豬苓、蟲草等高產優質的新品種。許多重要的進口藥材也引種載培成功,例如
西洋參、
白豆蔻、
丁香、番紅花、
胖大海、非洲
蘿芙木等,不少已經達到了大面積生產的規模。
一些珍貴的動物性藥材,已研究了它們的飼養方法:例如麝、熊、
蠍子、蛤蚧、
中華鱉等。已成功地進行了飼鹿鋸茸、養麝取香、活熊引膽、河蚌育珠等工作。
近年來,開展中藥材無公害栽培技術的研究,生產綠色中藥材已在山楂、
金銀花等中藥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中藥鑑定和質量研究
中藥品種繁多,產地廣闊。由於歷代本草記載、地區用藥名稱和使用習慣的不同,類同品、代用品和民間用藥的不斷出現,中藥材的同名異物、品種混亂現象普遍存在,直接影響到藥材質量。所以對來源複雜的常用中藥材進行系統的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是保證和提高藥材質量,促進中藥標準化,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對多來源藥材的比較研究,也可為開發利用新藥源提高科學依據。六·五期間(1980~1985年),國家醫藥管理局將中藥材同名異物品種的系統研究列為局級課題,其中
貝母、
金銀花、大黃、石斛類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礎上,增加研究種類,擴展研究深度、廣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經論證將常用中藥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本課題分南、北兩個協作組,共研究常用中藥材123類(專題)。各類專題統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內容和技術方案為目標,運用多學科手段對多來源中藥材進行系統研究,即在查閱國內外文獻和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藥源調查,採集原植物標本,作分類學鑑定;收集對口藥材和商品,作性狀、顯微和
理化分析;並進行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質評價。經過5年的研究,已經完成,大多數專題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該項研究規模之大,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對澄清混亂品種,提高鑑定技術水平,保證藥材質量,保證用藥安全有效,修訂、制定藥品標準,開發利用新藥源,均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套用價值。該項成果已以《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專著陸續出版發行。
在七·五攻關課題工作的基礎上,經論證將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繼續列入八·五(1991~1995)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對另外100種類(專題)常用中藥材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也已經完成,專著即將出版發行。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中藥材質量標準的規範化研究(1996~2000年),最終建立80種常用中藥材國際參照執行的標準。2000年1月又開始啟動後期70種。
提倡生產和使用到地藥材是歷代中醫藥學家用以控制藥材質量、保證臨床療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中藥材道地性的系統研究列為重點課題,選擇赤芍、
金銀花等7種公認具有道地性的藥材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多指標、客觀化的手段,對同一物種道地及非道地產區的藥材,在整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識別特徵以及藥效與質量關係進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樣性、藥用部位變異性、DNA多態性以及生態環境之間內在聯繫的自然規律,套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物技術綜合研究
道地藥材的道地性,為確定道地藥材基地化、集約化、
標準化生產提供科學依據。該項目將於2002年完成。
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種植資源在優良中藥材生產中的調控機理研究列為重點課題。
在國家重點課題進行的同時,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論文發表,對多種中藥進行了資源調查、性狀鑑定、顯微鑑定和理化鑑定等研究(詳見
徐國鈞院士的系列綜述-我國近年來生藥學研究進展)
中草藥活性成分研究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94年,大約已對200種中草藥進行了較詳細的化學與藥理學方面的研究,並鑑定了600餘種藥理活性成分。
近年還從常用生藥和民間藥中分離到多個治療
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腫瘤、抗愛滋病毒、抗肝炎、抗過敏、抗
脂質過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進等活性成分。中藥活性成分的研究對於闡明中藥治病的物質基礎、中藥的標準化和質量控制以及新藥開發均有重大意義。
中藥炮製的目的是去除或減少藥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藥物的療效。大約有70多種中藥的
炮製技術已經研究,揭示了許多加工炮製的原理。例如,
烏頭炮製減毒是由於雙酯型生物鹼水解為相應的單酯型生物鹼及胺醇。烏頭子根經過加工便是常用中藥附子,它的毒性已經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對
心血管系統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發揮效能。又如許多含有生物鹼的中藥常常採用
醋制的炮製法,是由於鹼與酸中和形成了生物鹼的鹽,其能增加水溶性並增加
煎劑的療效。
目前已對500餘種中藥的傳統炮製方法進行了整理和總結,編寫出版了:《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和《歷代中藥炮製資料輯要》等專著。
近年來,採用化學、藥理學等方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
中藥炮製的原理,對比中藥炮製前後藥效成分和藥理作用的改變,不但對改革炮製工藝、制定中藥炮製品的質量標準有意義,而且將通過此種研究,逐步建立起臨床炮製學、炮製工藝學、炮製化學、炮製藥理學等中藥炮製學的新型分支學科,促進中藥炮製學的發展與提高。
現代生物技術在生藥研究中的套用
DNA分子標記技術用於中藥質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學邵鵬柱實驗室首次報告利用AP-PCR技術對人參及
西洋參的鑑定,次年他們又報導利用RAPD技術對人參及偽品的鑑定。隨後中國香港、大陸、台灣以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相繼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套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DNA分子標記技術在植物進化、分類、鑑定中的套用,研究的品種有:4種甘草(RAPD)、
鐵線蓮屬7種植物(RAPD)、木藍屬8種植物(RAPD)、
淫羊藿屬8種植物(RAPD及
PCR-RFLP)、
黃芪屬14種植物(PCR-RFLP)、
人參屬12種植物(PCR-RFLP、測序)、
橘屬9種植物(測序、探針)。二是DNA分子標記技術在在中藥材鑑別中的套用,研究的品種有:人參、
西洋參及偽品(RAPD、測序、探針)、
地膽草及混淆品(RAPD)、蛇類(RAPD)、海馬類(測序)、
龜板、
鱉甲(測序)、甘草(RAPD)、
雞內金類(測序)、紫河車(測序)、
鹿鞭及偽品(測序)、
貝母類(測序、
PCR-RFLP、探針)。三是DNA分子標記技術在研究種內變異中的套用,研究的品種有:冬蟲夏草(RAPD)、
蒼朮、白朮(RAPD)、
當歸(測序)等。
新藥開發
近年來,大約有200多種新藥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藥開發而來。其中有近半數是單箇中藥或從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藥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藥的全提取物;另有超過半數是從中藥複方中開發出的新藥。
海洋是生命的發源地,物種複雜多樣,約有50萬種動物,13000多種植物,約占地球資源的80%,是有待開發的寶藏。例如從10種珊瑚中發現43種新化合物,10種海綿中發現39種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學成分結構新穎、複雜,常具有較強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類未來開發新藥的原料基地。
此外,對民族藥研究開發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歷史,對人類的醫藥事業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貢獻(詳見教科書第十一章)。
如上所述,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10餘年來,我國生藥科學的發展較快,成績是顯著的。但是,中藥的研究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領域廣泛,涉及學科多,難度大,周期長,需要多部門、多行業、多學科、多層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協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在突出與發揚中醫藥傳統特色和優勢的前提下,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對中藥進行系統化研究,在不久的將來開發更多的中藥合法進入歐美國際市場,為人類健康作出應有的貢獻。
其他相關
生藥表按中醫功效分類法
三、祛暑藥
藿香、廣霍香
3. 潤下藥:蜂蜜
2. 利尿
通淋藥:
關木通(備註連結:含“關木通”的藥物被禁止生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
海金沙、
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