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乾燥根和根莖。
性味
味甘、澀,性平。
歸經
歸心、肺經。
功效
固表止汗。
主治
用於自汗,盜汗。
相關配伍
1、治產後虛汗不止
①當歸一兩(銼,微炒),麻黃恨二兩,黃芪一兩(銼)。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麻黃恨散)
②牡蝸粉三分,麻黃根二兩。搗細,羅力散,用撲身上。(《聖惠方》麻黃根散)
2、治腎勞熱,陰囊生瘡
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濕,更搭之。(《千金方》麻黃根粉)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研粉撒撲。
炮製
採集加工
秋末採挖,除去殘莖、鬚根和泥沙,乾燥。
炮製方法
1、蜜麻黃根先將蜜放鍋內,用文火熔化,加入淨麻黃根片拌炒,炒至蜜被吸透呈黃棕色,取出,放涼後不黏手。每麻黃根片100kg,用煉蜜15kg。
生理特性
1、草麻黃草本狀灌木,高20-40厘米;木質莖短或成匍匐狀,小枝直伸或微曲,表面細縱槽紋常不明顯,節間長2.5-5.5厘米,多為3-4厘米,徑約2毫米。葉2裂,鞘占全長1/3-2/3,裂片銳三角形,先端急尖。雄球花多成複穗狀,常具總梗,苞片通常4對,雄蕊7-8,花絲合生,稀先端稍分離;雌球花單生,在幼枝上頂生,在老枝上腋生,常在成熟過程中基部有梗抽出,使雌球花呈側枝頂生狀,卵圓形或矩圓狀卵圓形,苞片4對,下部3對合生部分占1/4-1/3,最上一對合生部分達1/2以上;雌花2,胚珠的珠被管長l毫米或稍長,直立或先端微彎,管口隙裂窄長,約占全長的1/4-1/2,裂口邊緣不整齊,常被少數毛茸。雌球花成熟時肉質紅色,矩圓狀卵圓形或近於圓球形,長約8毫米,徑6-7毫米;種子通常2粒,包於苞片內,不露出或與苞片等長,黑紅色或、灰褐色,三角狀卵圓形或寬卵圓形,長5-6毫米,徑2.5-3.5毫米,表面具細皺紋,種臍明顯,半圓形。花期5-6月,種子8-9月成熟。
2、中麻黃灌木,高20-100厘米;莖直立或匍匐斜上,粗壯,基部分枝多;綠色小枝常被白粉呈灰綠色,徑1-2毫米,節間通常長3-6厘米,縱槽紋較細淺。葉3裂及2裂混見,下部約2/3合生成鞘狀,上部裂片鈍三角形或窄三角披針形。雄球花通常無梗,數個密集於節上成團狀,稀2-3個對生或輪生於節上,具5-7對交叉對生或5-7輪(每輪3片)苞片,雄花有5-8枚雄蕊,花絲全部合生,花葯無梗;雌球花2-3成簇,對生或輪生於節上,無梗或有短梗,苞片3-5輪(每輪3片)或3-5對交叉對生,通常僅基部合生,邊緣常有明顯膜質窄邊,最上一輪苞片有2-3雌花;雌花的珠被管長達3毫米,常成螺旋狀彎曲。雌球花成熟時肉質紅色,橢圓形、卵圓形或矩圓狀卵圓形,長6-10毫米,徑5-8毫米;種子包於肉質紅色的苞片內,不外露,3粒或2粒,形狀變異頗大,常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6毫米,徑約3毫米。花期5-6月,種子7-8月成熟。
生長環境
產於內蒙古、遼寧、河北、山西、新疆、甘肅、青海。
性狀鑑別
1、藥材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略彎曲,長8~25cm,直徑O.5~1_5cm。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和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狀剝落。根莖具節,節間長O.7~2cm,表面有橫長突起的皮孔。體輕,質硬而脆,斷麵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或黃色,射線放射狀,中心有髓。氣微,味微苦。
2、飲片性狀:本品呈類圓形的厚片。外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切麵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或黃色,纖維性,具放射狀紋,有的中心有髓。氣微,味微苦。
相關論述
1、《本草經讀》:“麻黃根節,古雲止汗,是引止汗之藥,以達於表而速效,非麻黃根節自能止汗,舊解多誤。”
2、《本草綱目》:“麻黃髮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如此。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痓諸症,皆可隨證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洽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
3、《神農本草經》:“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4、《本草正義》:“麻黃髮汗,而其根專於止汗,昔人每謂為物理之奇異。不知麻黃輕揚,故走表而發汗,其根則深人土中,自不能同其升發之性。況苗則輕揚,根則重墜,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則輕揚走表之性猶存,所以能從表分而收其散越、斂其輕浮,以還歸於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則不特不能發汗,而並能使外發之汗斂而不出,此則麻黃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輒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