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藥學(醫藥學科)

生藥學(醫藥學科)

生藥學(pharmacognosy)指以生藥為主要研究對象,對生藥的名稱、來源(基源)、生產(栽培)、採制(採集、加工、炮製)、鑑定(真偽鑑別和品質評價)、化學成分、醫療用途、組織培養、資源開發與利用和新藥創製等的學問。換句話說,生藥學是利用本草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藥理學、醫學、分子生物學等知識研究天然藥物套用的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藥學
  • 外文名:pharmacognosy
  • 研究對象:生藥為主
  • 主要任務:研究生藥的品種及來源實
醫藥學科,主要任務,學習方法,起源和發展,生藥的分類,按藥用部位分類法,按化學成分分類法,按自然系統分類法,按藥理作用或中醫功效分類法,其它分類法,生藥的記載大綱,生藥的拉丁名,生藥的質量檢測標準比較,生藥質量標準,名稱及命名依據,來源,性狀,鑑別,檢查,生藥鑑定的一般程式和方法,生藥的取樣,雜質檢查,水分測定,減壓乾燥法,灰分測定,浸出物的測定,揮髮油測定,

醫藥學科

生藥(crude drug)是指來源於天然的,未經加工或只經過簡單加工的植物、動物和礦物類藥材,具有“生貨原藥”之意。
廣義的生藥應指所有來自天然的原料藥材,包括了中藥材、民間草藥、民族藥及可供提取化學藥物的原料藥材。簡言之,生藥即天然藥材。
在我國,生藥與中藥材(含草藥和民族藥)關係十分密切。所謂中藥(Chinese medicines)通常是指以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為指導,進行炮製、加工和使用的藥物,是天然藥物的一部分。而草藥(medicinal herbs)通常是指廣泛流傳於民間,多為中醫所用,地域性較強,使用地區較窄,一般在各級醫院和藥店難以購得的天然藥及其簡單的加工品。草藥和中藥在中國統稱中草藥,也是中國醫藥體系的一部分。民族藥(ethnomedicines)是指各少數民族用於防治疾病的天然藥物。在我國,也屬中醫藥體系的一部分,但限定在一定地區(少數民族居住區)內使用,有其特有的用藥習慣,如藏藥、蒙藥、維吾爾族藥等。民族藥屬於人種藥物的範疇。
隨著草藥、民族藥的不斷被發掘,研究和推廣套用,一些有較好療效,質量標準明確的草藥、民族藥將會和中藥一樣被廣泛使用和在全國廣泛經銷。生藥和中藥材、草藥、民族藥的關係很密切,它們的含義有時較難明確區分,通常主要看其是否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作為用藥的原則,如是,則稱中藥材,否則可稱生藥。

主要任務

研究生藥的品種及來源,確保來源真實
目前生藥的來源比較複雜,偽劣品經常出現,各地的用藥歷史,用藥習慣有所差異,藥的名稱亦有不同,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情況時有出現,如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功效的貫眾,其藥用部位為根莖及葉柄基部,目前療效確切的以貫眾為藥名的藥材就有綿馬貫眾(鱗毛蕨科粗莖鱗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紫萁貫眾(紫萁科紫萁Osmunda japonicaThunb.)、狗脊蕨貫眾(烏毛蕨科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L f.)Sm.)、蘇鐵蕨貫眾(烏毛蕨科蘇鐵蕨Brainea insignis(Hook,f.)Sm.)、莢果蕨貫眾球子蕨科莢果蕨Metteuccia乩m疏卸一teris(L)Todard)和峨眉蕨貫眾蹄蓋蕨科峨眉蕨Lunathyrium acrostichoides(sw.)Ching)。據調查全國曾作貫眾人藥的原植物有蕨類植物58種之多,其中大多為偽品。此外,生藥中的多來源品種比較多,如具清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功效的大黃,藥用部位為根莖和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05版(以下簡稱《中國藥典》)大黃項下收載了三種基源,即蓼科大黃屬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m Maxim.ex Balf.和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is Baill;又如具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功效的甘草,藥用部位為根和根莖,《中國藥典》甘草項下收載了三種基源,即豆科甘草屬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iata 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上述情況在生藥中比較普遍。一個生物物種是經過漫長歲月演化而形成的,同種個體具有相同的遺傳性狀和化學特徵,在目前的生藥質量評價中,物種的鑑定,即確保其來源真實是最為重要的一環。鑒於生藥品種來源複雜,準確鑑定物種,確保來源真實是生藥學的首要任務之一。
研究生藥的有效成分及其鑑定,確保品質優良
生藥之所以能防病治病,是因為其中含有能防病治病的有效成分。因此衡量生藥質量的好壞除鑑定物種外還需測定其有效成分的種類、含量、穩定性及其鑑定方法。這就要求生藥學必須研究生藥有效成分變化的規律及必要的調控措施,以確保生藥質量優良。影響生藥品質的因素很多,除物種外,不規範的栽培技術,不適宜的栽培地域和生境以及採收,加工、包裝、運輸、貯藏、炮製、調劑、製劑過程的不規範均可使生藥的有效成分發生變化。因為生藥在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中,質量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因此,研究影響生藥質量的各種因素,探討生藥質量的動態變化規律,進而對其質量進行全面動態監測、調控和鑑定,以確保生藥品質優良,安全均一、穩定和可控。在此基礎上,建立生藥質量評價方法和生藥質量評價標準。
研究生藥資源及其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生藥資源包括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和礦物資源,前兩者為生物資源,屬於再生性資源,後者為非生物資源,屬非再生性資源。生藥資源具有有限性、可解體性和地域性,其蘊藏量是有限的,由於人們需求量日趨增大,開發利用的手段不盡科學和合理,缺少必要的保護和科學的管理,致使許多生藥資源迅速減少,如麻黃、甘草、穿山甲、蛤蚧、東北林蛙等,有些種類甚至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優良種質正在逐步消失,如冬蟲夏草、霍山石斛高鼻羚羊黑熊等。地球上每個物種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經歷自然演化而生存下來,其優良的種質是生藥品質的基礎。如自然種群中個體減少到一定數量時,其優良種質特性就有喪失的危險,從而導致某些生物物種的解體。物種一旦滅絕解體,就將永遠在地球上消失而不可復得。
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能滿足當代對資源的需要,又不危及後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環境承載力的,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別的國家的人群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利用的基礎。為此生藥學還需要研究生藥資源的現狀和發展,瀕危、短缺生藥的保護和生產,以及尋找和擴大新藥源,使其能源源不斷、高質量地滿足廣大人民民眾及製藥企業對生藥(飲片)及原料藥的需求。
總之,講授生藥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鑑別、檢驗生藥質量的好壞,對生藥質量進行評價,制訂生藥質量標準的技能,同時也具有套用生藥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研究、尋找和開發生藥資源的初步能力。通過學習,並經過實踐,能勝任生藥研究、檢驗、銷售、管理、生產和質量評價等方面的工作。

學習方法

生藥學是中藥學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它與藥用植物學,天然藥物化學,中藥藥理學及有關天然藥物、中藥課程的關係十分密切。由於生藥多來自植物,因此藥用植物學是生藥學最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
學習生藥學要多聯繫實際,除學好基礎理論和知識外,還要十分重視實驗操作和實踐教學,多在野外或藥材倉庫,標本館(室)和實驗室中辨認,多進行觀察和比較,比較各類藥用植物和生藥標本的形態特徵,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再對照教材及課堂講授的內容或其他參考書,以便加深印象和理解、掌握書本有關內容。切忌死記硬背,平時要多觀察、多比較、多實驗、多實踐,理論緊密聯繫實踐,才能學活、學好、學以致用。

起源和發展

我國生藥科學的起源和本草沿革
人類藥物知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人們在尋找食物的同時,通過反覆嘗試,發現了許多有生理作用的植物,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因此有“醫食同源”之說。古書記載,神農氏(公元前約2700年)嘗百草,用以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說明我們祖先長期而廣泛的醫療實踐過程,藥物知識逐漸豐富起來。但是太古時期文字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藥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由於藥物中草類占大多數,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張仲景華佗等人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神農本草經》全書三卷,收載動、植、礦物三類藥物共365種,分上、中、下三品:“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症補虛羸者,本中經;下經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記述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以說《神農本草經》是漢以前我國藥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藥物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代道光年間,吳其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問世,前者記載藥物1714種,後者描述了植物838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產地敘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藥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藥物學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現代生藥學的發展
生藥學是在人類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隨著生產發展的需要和科學研究的進步而逐漸積累和發展起來的關於天然藥物的科學。從歷史上看,生藥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傳統的本草學(或藥物學)時期、近代的商品生藥學時期和現代的生藥學新時期。
古代本草著作的出現是在二千多年以前,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生藥學成為獨立的學科,世界各國都處於傳統的本草學時期。那時,對於藥物(生藥)的知識主要是依靠感官和實踐經驗來積累。古代本草書籍的內容是以記載醫療效用為主,兼及生藥和藥用動植物的名稱、產地、形態和感官鑑別的特徵等。由於地域的不同和經驗的差異,對藥物的認識自難一致,更由於當時科學未興,對於藥物的認識難免失之粗淺,或有主觀臆斷之處。
生藥有效成分的不斷闡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發展,迎來了現代生藥學的新時期,推動了對影響生藥品質的各種因素進行科學的探討。例如對於有效成分明確、經濟價值較大、大量栽培的藥用植物(如薄荷、洋地黃金雞納樹等)進行選種、嫁接、雜交以及環境條件和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產量和質量;對生藥採收時期、加工方法和貯藏條件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並保持生藥的優良品質。
人工方法造成藥用植物遺傳因子的突變與多倍體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蹤原子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體內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利用細胞和組織培養方法來生產藥用植物的有效物質,已獲得進展。由於植物化學成分知識的大量積累,已開展了對各類植物的化學成分與其親緣關係進行科學的探討,從而開始形成植物化學分類學(Plant Chemotaxonomy),這門科學的發展具有分類學上的意義,並將促進新的生藥資源的開發。

生藥的分類

按藥用部位分類法

首先將生藥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植物藥再依不同的藥用部位分為根類、根莖類、皮類、莖木類、葉類、花類、果實類、種子類和全草類等。這種分類法便於學習和研究生藥的外形和內部構造、掌握各類生藥的外形和顯微特徵及其鑑定方法;便於比較同類不同生藥間在外形和顯微特徵上的異同;有利於學習和提高傳統的藥材性狀鑑別經驗。

按化學成分分類法

根據生藥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類別來分類。如含苷類生藥,含生物鹼類生藥,含揮髮油生藥等。這種分類方法便於學習和研究生藥的有效成分和理化分析;有利於研究有效成分與療效的關係,以及含同類成分的生藥與科屬之間的關係。

按自然系統分類法

根據生藥的原植(動)物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和親緣關係,按門、綱、目、科、屬和種分類排列。這種分類法便於學習和研究同科同屬生藥在形態、性狀、組織構造、化學成分與功效等方面的共同點,並比較其特異性,以揭示其規律性;有利於尋找具有類似成分、功效的植(動)物,擴大生藥資源。本教材按此方法分類。

按藥理作用或中醫功效分類法

根據生藥的藥理作用或中醫功效來分類。如按現代藥理作用分為:作用於神經系統的生藥、作用於循環系統的生藥等;或按中醫療效分為解表藥清熱藥補益藥等。這種分類法便於學習和研究生藥的作用與功效,有利於與臨床結合,也可以與所含活性成分相結合。

其它分類法

在歷史上,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是按藥物毒性和用藥目的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本草經集注》按藥物自然屬性分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 6 類,每類又分為上、中、下三品;《本草綱目》將藥物分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 16 部,又把各部的藥物按其生態及性質分為 60 類,如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並把親緣關係相近的植物排列在一起。
在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志》、《中藥辭海》等著作均按中文名的筆劃順序,以字典形式編排。這是一種最簡單的編排法,便於查閱。但各生藥間缺少相互聯繫,一般教材中不採用此法。 以上各種分類方法在實際套用中可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選擇。

生藥的記載大綱

生藥學教材各論中所載生藥是按一定次序進行敘述的。其中對於較重要的生藥敘述比較詳細,對較次要的生藥敘述則比較簡單。茲將記載大綱分別說明如下:
1. 名稱 包括中文名、拉丁生藥名、英文名和日文名。
2. 來源或稱基源
包括生物來源和地理來源。生物來源包括原植(動)物的科名、植(動)物名稱、拉丁學名和藥用部位。多數生藥的名稱與原植(動)物名稱是一致的,有些生藥名稱與原植物名不同,如大青葉的原植物名稱為菘藍金銀花的原植物名為忍冬。地理來源指生藥的主產地,對栽培植物來講,是指主要的栽培地區;對野生植物來講,是指主要的採收地區,多數野生植物的分布區比較廣,而採收地區比較窄。
3. 植(動)物形態
敘述原植(動)物的主要外形特徵及生長習性。便於野外採集,也有助於生藥性狀的理解,尤其是全草類生藥。對植物形態的詳細描述,應查考《中國藥用植物志》、《中國植物志》、《中藥志》以及各省市所編的植物志與中藥志等。
4. 藥用植(動)物的培育
了解藥用植物的栽培和藥用動物的飼養,對於指導生藥的生產、提高產量和品質等有很大的意義,這是提供和保證臨床用藥的重要措施。教科書中對某些重要藥用植(動)物的培育作了介紹。
5. 採制
簡述生藥的採收、產地加工、乾燥、貯藏和炮製的要點和注意點。對需要特殊採制的生藥則作有關介紹。
6. 產地 對有特殊經濟效益的生藥介紹其主產區。
7. 性狀
敘述生藥的外部形態、顏色、大小、質地、斷面特徵和氣、味等特點。利用感觀或藉助擴大鏡正確掌握和熟悉生藥的性狀特徵,這對於識別和鑑定生藥具有重要的意義。
8. 顯微特徵
記載生藥在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組織構造和粉末特徵,或顯微化學反應的結果。熟悉生藥的顯微特徵,對於鑑定外形相似及碎片或粉末的生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生藥真實性鑑定的手段之一。在生藥學教學中,生藥的顯微觀察、顯微特徵的描述及繪圖技術是重要的基本技能。
9. 化學成分
記述已知化學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名稱、類別及主要成分的結構與含量,並記述其在植物體內的生物合成、分布、積累動態及其與生藥栽培、採制、貯藏等的關係。生藥的化學成分,尤其是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是生藥產生療效的物質基礎,也是生藥理化鑑定與品質評價的依據。
10. 理化鑑定
記載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對所含化學成分所作的定性與定量測定。現在較普遍的套用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理化鑑別是生藥品質評價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藥理作用
記述生藥及其化學成分的現代藥理實驗研究結果。有利於聯繫其功能、主治,有利於理解其臨床療效的作用原理。
12. 功效
包括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與用量等。性味、歸經與功能是中醫對中藥藥性和藥理作用的認識,主治是指生藥套用於何種疾病或醫學上的價值。對於生藥的功能,既要記載中醫傳統用藥的經驗,也要記載現代醫學的內容。
13. 附註
記敘與該生藥有關的其它內容,如類同品、同名異物的生藥、摻雜品、偽品等,或同種不同藥用部位的生藥及其化學成分,或含相同化學成分的資源植物等。

生藥的拉丁名

生藥的拉丁名是國際上通用的名稱,能為世界各國學者所了解,因此具有國際意義,便於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研究。
生藥的拉丁名通常有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藥用部位的名稱,用第一格表示,常見的有:根Radix,根莖Rhizoma,莖Caulis,木材Lignum,枝Ramulus,樹皮Cortex,葉Folium,花Flos,花粉Pollen,果實Fructus,果皮Pericarpium,種子Semen,全草Herba,樹脂Resina,分泌物Venenum等。第二部分有多種形式:⑴原植(動)物的屬名(第二格),如:黃芩Radix Scutellariae(原植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牛黃Calculus Bovis(原動物Bostaurus domesticus);⑵原植(動)物的種名(第二格),如顛茄Herba Belladonnae(原植物Atropa belladonna);⑶兼用原植(動)物的屬名和種名(第二格),用以區別同屬他種來源的生藥,如:青蒿Herba Artemisiae,茵陳Herba Artemisiae Scoporiae,羚羊角Cornu Saigae Tataricae;⑷原植物(第二格)和其他附加詞,用以說明具體的性質或狀態,如:熟地黃Radix Rehmanniae Preparata,鹿茸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有些生藥的拉丁名中沒有藥用部位的名稱,直接用原植(動)物的屬名或種名。例如:⑴某些菌藻類生藥,如:海藻Sargassum(屬名),茯苓Poria(屬名);⑵由完整動物製成的生藥,如:斑蝥Mylabras(屬名),蛤蚧Gecko(種名);⑶動植物的乾燥分泌物、汁液等無組織的生藥,如:麝香Moschus(屬名)、蘆薈Aloe(屬名)。有些生藥的拉丁名採用原產地的土名或俗名,如:阿片Opium,五倍子Galla。
礦物類生藥的拉丁名,一般採用原礦物拉丁名,如硃砂Cinnabaris,雄黃Realgar。目前,有些國家的藥典中,生藥拉丁名的藥用部位名稱放在屬、種名之後,這樣,在依生藥拉丁名次序排列時,同一生藥來源的不同生藥可以排列在一起,便於比較。如:顛茄葉Belladonnae
Folium,顛茄根Belladonnae Radix。
有時省去藥用部位的名稱,只用屬名(第一格)。如:洋地黃Digitalis、薄荷葉Mentha、黃連Coptis。

生藥的質量檢測標準比較

中國、日本藥典植物藥收載標準概況
中國傳統醫學中,植物藥作為臨床使用的主要藥物,很早就被套用於湯、散劑等成方製劑,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體系。植物藥被收載於歷代各類藥物學(本草)著作中,唐代由政府編修、頒布的藥典性質著作《新修本草》收載的大部分是植物藥,可以說是藥典收載植物藥的開始。中醫學及其套用植物藥的技術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也被廣泛傳播,影響深遠。目前,這些國家的藥典都收載了很多植物藥,並針對其安全性和質量制定了一定的標準。以有代表性的日本為例,《日本藥局方》(JP)第14改正版(含追補版和局外生藥規格)共收載生藥(含粉末)249種,據統計,其中基原和藥用部位與200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CP)一致的有83個品種。
植物生藥作為中藥材收載於CP一部。在鑑別方面,CP過去版本常用顯色和試管反應,專屬性較差,而現在已全面轉向薄層色譜法(TLC)為主的鑑別手段。2005年版CP新增了專屬性TLC鑑別662項。在檢查項目方面,普遍增加了雜質、水分、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等項目檢查,以保證中藥材的純淨度,新增雜質檢查34個品種,水分檢查178個品種,灰分有135個品種,酸不溶性灰分有130個品種。在含量測定方面,CP自1990年版開始,引用現代儀器檢測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氣相色譜法(GC)和薄層掃描(TLCS)等測定含量,2005年版CP在收載的藥材及飲片551個品種中,有281個建立了含量測定方法,其中採用HPLC等儀器分析方法的為217個,占總數的77%。
日本制定生藥的藥典標準較早,其明治時期公布的初版藥典(1886)中就對生藥藥材設定了行政性的規格,介紹了藥材標準的普遍性。在以後的各版修訂中都增加收載新的生藥,並根據技術的進步和實際的需要修改已收載品的記載內容。JP在鑑別方面建立TLC等方法較CP為早,根據藥材不同也使用紫外光譜法(UV)、鏡檢等方法。在純度檢查等方面也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標準,但藥材的含量測定標準建立不及CP,重金屬有毒元素和農藥殘留量的限量檢查也落後於歐美藥典。

生藥質量標準

名稱及命名依據

生藥名稱包括中文名,漢語拼音名,拉丁名。命名應明確、簡短、科學,不用容易誤解和混同的名稱。命名不應與已有的藥品名稱重複。

來源

內容包括原植(動)物的科名、植(動)物的中文名、拉丁學名、藥用部位、採收季節和產地加工等。礦物藥包括該礦物的類、族、礦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產地加工。
原植(動)物需經有關單位鑑定,確定原植(動)物的科名、中文名及拉丁學名,礦物的中文名及拉丁名。藥用部位是指植(動、礦)物經產地加工後藥用的某一部分或全部。採收季節和產地加工是指保證藥材質量的最佳採收季節和產地加工方法。

性狀

系指對生藥的外形、顏色、表面特徵、質地、斷面及氣味等的描述,除必須鮮用的按鮮品描述外,一般以完整的乾生藥為主;易破碎的生藥還須描述破碎部分。描述要抓住主要特徵,文字要簡練,術語需規範,描述應確切。生藥性狀特徵描述詳見第二章有關內容。有關性狀特徵的書寫格式參照現版藥典的類似藥材進行。

鑑別

包括顯微鑑別、理化鑑別、色譜或光譜鑑別及其它方法的鑑別。選用方法要求專屬、靈敏。
1.顯微鑑別
為生藥鑑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組織切片、粉末或表面製片、顯微化學反應。
2.理化鑑別
包括呈色反應、沉澱反應、螢光反應等,屬功能團的鑑別反應,凡有相同功能團的成分均可能呈陽性反應,因此專屬性不強,一般情況下,不宜作為質量標準中最終鑑別項目。
3.色譜鑑別
是利用薄層色譜(TLC)、氣相色譜(GC)或高效液相色譜(HPLC)等對生藥進行真偽鑑定。具體方法參見第三章相關內容。色譜鑑別應設對照品或對照藥材對照。TLC法可以在一塊層析板上容納多個樣品及出現多個信息(斑點、色澤、Rf值等),只要一些特徵斑點(甚至是未知成分)具再現性,就可以作為確認依據。同時因TLC不需特殊的儀器,操作簡便,加之近年來高效吸附劑、商品化的預製板、攝像裝置的套用,極大的提高了分離效果、檢出靈敏度、準確性和重現性,使TLC法已成為目前套用最多的生藥理化鑑別方法。GC法適用於含揮發性成分藥材的鑑別。一般結合含量測定進行。HPLC法較少用於鑑別,若含量測定採用了HPLC法或其它方法無法鑑別時,可同時用於鑑別。
4.光譜鑑別
在生藥鑑別時,由於多數藥材的提取物在270~280nm左右均可能有最大吸收,因而不能構成某一藥材的鑑別特徵,或特徵性不強。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光譜直接用於鑑別的不多。如在特定的情況下,在與類似品或摻偽品對比研究的基礎上,能構成鑑別特徵的,也可套用。
5.指紋圖譜
生藥指紋圖譜系指生藥經過適當處理後,採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能夠標示該生藥特性的共有峰的圖譜。建立生藥指紋圖譜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反映生藥所含內在化學成分的種類和相對含量,進而反映生藥的整體質量。指紋圖譜也是國際公認的控制天然產物質量的有效方法。
生藥指紋圖譜必須同時具有系統性、特徵性和重現性。
系統性是指指紋圖譜反映的化學成分應包括有效組分群中的主要成分,或指標成分的全部。如大黃的有效成分為蒽醌類化合物,則其指紋譜應儘可能多地反映蒽醌類成分。
特徵性是指指紋圖譜中反映的化學成分信息(具體表現為保留時間或位移值)是具有高度選擇性的,這些信息的綜合結果能特徵地區分中藥的真偽與優劣。
重現性指在規定的方法和條件下,不同的操作者和不同的實驗室所建立的指紋圖譜的誤差應在允許的範圍之內。
生藥指紋圖譜的研究和制訂有其具體的內容和技術要求。簡述如下:
(1)名稱、漢語拼音按中藥命名原則制定。
(2)來源包括原植、動物的科名、中文名、拉丁名。
(3)供試品的製備應根據生藥中所含化學成分的理化性質和檢測方法的需要,選擇適宜的方法進行製備。製備方法必須確保該生藥的主要化學成分在指紋圖譜中被體現。應說明選用製備方法的依據。如供試品需要提取、純化,應考察提取溶劑、提取方法、純化方法等,提取、純化方法應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供試品中的化學成分;如供試品需要粉碎檢測,應考察粉碎方法、粒度等。
(4)參照物的製備應說明參照物的選擇和試驗樣品製備的依據。應根據供試品中所含成分的性質,選擇適宜的對照品內標物作為參照物。參照物的製備應根據檢測方法的需要,選擇適宜的方法進行,並說明製備理由。
(5)檢測方法根據供試品的特點和所含化學成分的理化性質選擇相應的檢測方法。應說明選擇檢測方法的依據和該檢測方法的原理,確定該檢測方法的方法學考察資料和相關圖譜(包括穩定性、精密度和重現性)。對於含成分類型較多的生藥,如一種檢測方法或一張圖譜不能反映該生藥的固有特性,可以考慮採用多種檢測方法或一種檢測方法的多種測定條件,建立多張指紋圖譜。建立指紋圖譜所採用的色譜柱、薄層板等必須固定廠家和型號、規格,試劑、測定條件等也必須相應固定。採用光譜法建立指紋圖譜,其相應的檢測條件也必須固定。①穩定性試驗主要考察供試品的穩定性。取同一供試品,分別在不同時間檢測,考察色譜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峰面積比值的一致性,確定檢測時間。②精密度試驗主要考察儀器的精密度。取同一供試品,連續進樣5次以上,考察色譜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峰面積比值的一致性。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制定指紋圖譜,在指紋圖譜中規定共有峰面積比值的各色譜峰,其峰面積比值的相對標準偏差RSD不得大於3%,其它方法不得大於5%。採用光譜方法檢測的供試品,參照色譜方法進行相應考察,相對標準偏差RSD不得大於3%。③重現性試驗主要考察實驗方法的重現性。取同一批號的供試品5份以上,按照供試品的製備和檢測方法製備供試品並進行檢測,考察色譜峰的相對保留時間峰面積比值的一致性。採用高效液相色譜和氣相色譜制定指紋圖譜,在指紋圖譜中規定共有峰面積比值的各色譜峰,其峰面積比值的相對標準偏差RSD不得大於3%,其它方法不得大於5%。採用光譜方法檢測的供試品,參照色譜方法進行相應考察,相對標準偏差RSD不得大於3%。
(6)指紋圖譜及技術參數
①指紋圖譜根據供試品的檢測結果,建立指紋圖譜。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和氣相色譜法制定的指紋圖譜,其指紋圖譜的記錄時間一般為1小時;採用薄層掃描法制定指紋圖譜,必須提供從原點至溶劑前沿的圖譜;採用光譜方法制定的指紋圖譜,必須按各種光譜的相應規定提供全譜。對於化學成分類型複雜的樣品,必要時可建立多張指紋圖譜。指紋圖譜的建立應根據10批次以上供試品的檢測結果所給出的相關參數來制定。②共有指紋峰的標定採用色譜方法制定指紋圖譜,必須根據參照物的保留時間計算指紋峰的相對保留時間。根據10批次以上供試品的檢測結果,標定生藥的共有指紋峰。色譜法採用相對保留時間標定指紋峰,光譜法採用波長或波數標定指紋峰。③共有指紋峰面積的比值以對照品作為參照物的指紋圖譜,以參照物峰面積作為1,計算各共有指紋峰面積與參照物峰面積的比值;以內標物作為參照物的指紋圖譜,則以共有指紋峰中其中一個峰(要求峰面積相對較大、較穩定的共有峰)的峰面積作為1,計算其它各共有指紋峰面積的比值。各共有指紋峰的面積比值必須相對固定。生藥的供試品圖譜中各共有峰面積的比值與指紋圖譜各共有峰面積的比值比較,單峰面積占總峰面積大於或等於20%的共有峰,其差值不得大於±20%;單峰面積占總峰面積大於或等於10%,而小於20%的共有峰,其差值不得大於±25%;單峰面積占總峰面積小於10%的共有峰,峰面積比值不作要求,但必須標定相對保留時間。未達基線分離的共有峰,應計算該組峰的總峰面積作為峰面積,同時標定該組各峰的相對保留時間。應根據10批次以上供試品圖譜中各共有指紋峰面積的比值,計算平均比值,列出各批供試品的檢測數據。④非共有峰面積計算10批次以上供試品圖譜中非共有峰總面積及其占總峰面積的百分比,列出各批供試品的檢測數據。
(7)指紋圖譜的相似性評價
指紋圖譜的相似性需要套用高等數學方法建立模型計算,一般採用兩種算法,一是相關係數方法,二是夾角餘弦法。已經有專家研製出指紋譜相似性評價軟體。

檢查

生藥質量標準中的“檢查”部分是指生藥中可能摻入的一些雜質以及與生藥質量有關的項目,根據品種不同或具體情況,具有不同檢查內容,是保證質量的重要項目之一。
有關檢查項目常有:
1.雜質
指基源與規定相符,但其性狀或部位與規定不符的藥材;來源與規定不同的物質;無機雜質如砂石、泥塊、塵土等。
2.藥用部分比例
為保證生藥質量,有的生藥需規定藥用部位的比例。例如穿心蓮中穿心蓮葉不得少於35%。
灰分有總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對測定生藥品質,頗為重要。根據生藥的具體情況,可規定其中一項或二項。易夾雜泥砂藥材或對難以加工處理和炮製也不易除去泥砂的生藥,應規定總灰分。同一生藥來源不同,其總灰分含量也會相差懸殊。因此需多產地(或多購進地)的產品進行測定後,再訂出總灰分限度。不易夾雜泥砂或未經塗抹而產品加工比較光潔的藥材,可不規定總灰。

生藥鑑定的一般程式和方法

生藥的取樣

生藥的取樣是指選取供檢定用生藥樣品的方法。取樣的代表性直接影響到檢定結果的正確性。因此,必須重視取樣的各個環節。
1. 取樣前,應注意品名、產地、規格等級及包件式樣是否一致,檢查包裝的完整性、清潔程度以及有無水跡、霉變或其他物質污染等,詳細記錄。凡有異常情況的包件,應單獨檢驗。
2. 從同批生藥包件中抽取檢定用樣品原則如下:生藥總包件數在100件以下的,取樣5件;100~1000件按5%取樣:超過1000件的,超過部分按1%取樣;不足5件的逐件取樣;對於貴重生藥,不論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樣。
3. 對破碎的、粉末狀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生藥,可用採樣器(探子)抽取樣品,每一包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樣品,包件少的抽取總量應不少於實驗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取樣量一般規定:一般生藥100~500g;粉末狀生藥25g;貴重生藥5~10g;個體大的生藥,根據實際情況抽取代表性的樣品。如個體較大時,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包件大的應從10cm以下的深處)分別抽取。
4.將所取樣品混和拌勻,即為總樣品。對個體較小的生藥,應攤成正方形,依對角線劃“×”字,使分為四等分,取用對角兩份;再如上操作,反覆數次至最後剩餘的量足夠完成必要的試驗以及留樣數為止,此為平均樣品。個體大的生藥,可用其他適當方法取平均樣品。平均樣品的量一般不得少於作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良等實驗所需用量的3倍數,即1/3供實驗室分析用,另1/3供覆核用,其餘1/3則為留樣保存,保存期至少一年。

雜質檢查

生藥中混雜的雜質,系指來源與規定相同,但其性狀或部位與規定不符;來源與規定不同的物質;無機雜質如砂石、泥塊、塵土等。檢查方法可取規定量的樣品,攤開,用肉眼或擴大鏡(5~10倍)觀察,將雜質揀出,如其中有可以篩分的雜質,則通過適當的篩,將雜質分出。然後將各類雜質分別稱重,計算其在樣品中的百分數。如生藥中混存的雜質與正品相似,難以從外觀鑑別時,可進行顯微、理化鑑別試驗,證明其為雜誌後,計入雜質重量中。對個體大的生藥,必要時可破開,檢查有無蟲蛀、霉爛或變質情況,雜質檢查所用的樣品量,一般按生藥取樣法稱取。

水分測定

水分的測定,是為了保證生物不因所含水分超過限度而發霉變質。水分測定的方法常用的有烘乾法甲苯法。供測定用的生藥樣品,一般先破碎成直徑不超過3mm的顆粒或碎片,直徑和長度在3mm以下的花類、種子類、果實類藥材,可不破碎。
1. 烘乾法 適用於不含或少含揮發性成分的生藥。取樣品2~5g,平鋪於乾燥至恆重的扁形稱量瓶中,厚度不超過5mm,疏鬆樣品不超過10mm,精密稱定,打開瓶蓋在100~105℃乾燥5小時,將瓶蓋蓋好,移置乾燥器中,冷卻30分鐘,精密稱定重量,再在上述溫度乾燥1小時,冷卻,稱重,至連續兩次稱重的差異不超過5mg為止。根據減失的重量,計算供試品中含有水分的百分數。
2. 甲苯
適用於含揮發性成分的生藥,用化學純甲苯直接測定,必要時甲苯可先加少量蒸餾水,充分振搖後放置,將水層分離棄去,經蒸餾後使用。儀器裝置如圖4-1。A為500ml的短頸圓底燒瓶;B為水分測定管;C為直形冷凝管,外管長40cm。使用前,全部儀器應清潔,並置烘箱中烘乾。測定時取樣品適量(約相當於含水量1~4ml),精密稱定,置A瓶中,加甲苯約200ml,必要時加入玻璃珠數粒。將儀器各部分連線,自冷凝管頂端加入甲苯,至充滿B管的狹細部分,將A瓶置電熱套中或用其他適宜方法緩緩加熱,待甲苯開始沸騰時,調節溫度,使每秒鐘餾出2滴。待水分完全餾出,即測定管刻度部分的水量不再增加時,將冷凝管內部先用甲苯沖洗,再用飽蘸甲苯的長刷或其他適宜方法,將管壁上附著的甲苯推下,繼續蒸餾5分鐘,放冷至室溫,拆卸裝置,如有水粘附在B管的管壁上,可用蘸甲苯的銅絲推下,放置,使水分與甲苯完全分離(可加亞甲藍粉末少許,使水染成藍色,以便分離觀察)。檢讀水量,改算成供試品中含有水分的百分數。

減壓乾燥法

適用於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貴重藥品。減壓乾燥器的裝置:取直徑12cm左右的培養皿,加入新鮮五氧化二磷乾燥劑適量,使鋪成0.5~1cm的厚度,放入直徑30cm的減壓乾燥器中。測定時取供試品2~4g,混合均勻。分取約0.5~1g,置已在供試品同樣條件下乾燥並稱重的稱瓶中,精密稱定,打開瓶蓋,放入上述減壓乾燥器中,減壓至2.67kPa(20mmHg)以下持續半小時,室溫放置24小時。在減壓乾燥器出口連線新鮮無水氯化鈣乾燥管,打開活塞,待內外壓一致,關閉活塞,打開乾燥器,蓋上瓶蓋,取出稱瓶迅速精密稱定重量,計算供試品中含有水分的百分數。
也可套用紅外線乾燥法和導電法測定水分含量,迅速而簡便。

灰分測定

生藥中灰分的來源,包括生藥本身經過灰化後遺留的不揮發性無機鹽,以及生藥表面附著的不揮發性無機鹽類,即總灰分。同一種生藥,在無外來摻雜物時,一般都有一定的總灰分含量範圍。規定生藥的總灰分限度,對於保證生藥的品質和純淨程度,有一定的意義。如果總灰分超過一定限度,表明摻有泥土、砂石等無機物質。有些生藥本身含有的無機物差異較大,尤其是含多量草酸鈣結晶的生藥,測定總灰分有時不足以說明外來無機物的存在,還需要測定酸不溶性灰分,即不溶於10%鹽酸中的灰分。因生藥所含的無機鹽類(包括鈣鹽)大多可溶於稀鹽酸中而除去,而來自泥沙等的矽酸鹽類則不溶解而殘留,故測定酸不溶性灰分能較準確地表明生藥中是否有泥沙等摻雜及其含量。
供測定樣品須粉碎,使能通過二號篩,混合均勻後,稱取樣品2~3g(如需測定酸不溶性灰分,可取3~5g),置熾灼至恆重的坩堝中,稱定重量(準確至0.01g),緩緩熾熱,注意避免燃燒,至完全碳化時,逐漸升高溫度至500~600℃,使完全灰化並至恆重。根據殘渣重量,計算供試品中含總灰分的百分數。如樣品不易灰化,可將坩堝放冷,加熱蒸餾水或10%硝酸銨溶液2ml,使殘渣濕潤,然後置水浴上蒸乾,殘渣照前法灼熾,至坩堝內容物完全灰化。
2. 酸不溶性灰分測定法
取上項所得的灰分,在坩堝中加入稀鹽酸10ml,用表面皿覆蓋坩堝,置水浴上加熱10分鐘,表面皿用熱蒸餾水5ml沖洗,洗液併入坩堝中,用無灰濾紙濾過,坩堝內的殘渣用蒸餾水洗於濾紙上,並洗滌至洗液不顯氯化物反應為止,濾渣連同濾紙移至同一坩堝中,乾燥,熾灼至恆重。根據殘渣重量,計算供試品中含酸不溶性灰分的百分數。

浸出物的測定

對於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或尚無精確定量方法的生藥,一般可根據已知成分的溶解性質,選用水或其它適當溶劑為溶媒,測定一藥中可溶性物質的含量,以示生藥的品質。通常選用水,一定濃度的乙醇(或甲醇)、乙醚浸出物測定。供測定的生藥樣品須粉碎,使能通過二號篩,並混合均勻。
1. 水溶性浸出物測定
(1)冷浸法:取樣品約4g,稱定重量(準確至0.01g),置250~300ml的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水100ml,塞緊,冷浸,前6小時內時時振搖,再靜置18小時,用乾燥濾器迅速濾過,精密量取濾液20ml,置已乾燥至恆重蒸發皿中,在水浴上蒸乾後,於105℃乾燥3小時,移置乾燥器中,冷卻30分鐘,迅速精密稱定重量,以乾燥品計算供試品中含水溶性浸出物的百分數。
(2)熱浸法:取樣品約2~4g,稱定重量(準確至0.01g),置250~300ml的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水50~100ml,塞緊,稱定重量,靜止1小時後,連線回流冷凝管,加熱至沸騰,並保持微沸1小時。放冷後,取下錐形瓶,塞緊,稱定重量,用水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用乾燥濾器濾過。精密量取濾液25ml,置已乾燥至恆重蒸發皿中,在水浴上蒸乾後,於105℃乾燥3小時,移置乾燥器中,冷卻30分鐘,迅速精密稱定重量,以乾燥品計算供試品中含水溶性浸出物的百分數。
取適當濃度的乙醇或甲醇代替水為溶媒。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進行(熱浸法須在水浴上加熱)。
3. 醚溶性浸出物測定 取樣品2~4g,稱定重量(準確至0.01g),置於已恆重燒瓶的脂肪油抽出器中,用乙醚作溶劑,水浴加熱4~6小時,放冷,以少量乙醚沖洗回流器,洗液接入蒸餾瓶中,低溫蒸去乙醚,於105℃乾燥3小時,移置乾燥器中,冷卻30分鐘,迅速稱定重量,以乾燥品計算供試品中含醚溶性浸出物的百分數。

揮髮油測定

適用於含較多量揮髮油的生藥。測定用的樣品,一般須粉碎使能通過二號至三號篩,並混合均勻,儀器裝置如圖4-2。(註:裝置中揮髮油測定的支管分岔處應與基準線平行)
測定法 甲法:適用於測定相對密度在1.0以下的揮髮油。取樣品適量(約相當於含揮髮油0.5~1.0ml),穩定重量(準確至0.01g),置1000ml的燒瓶中,加水300~500ml(或適量)與玻璃珠數粒,振搖混合後,連線揮髮油測定器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滿揮髮油測定器(有0.1ml的刻度)的刻度部分,並溢流入燒瓶時為止,置電熱套中或用其他適宜方法緩緩加熱至沸,並保持微沸約5小時,至測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熱,放置片刻,開啟測定器下端的活塞,將水緩緩放出,至油層上端到達刻度0線上面5mm處為止。放置1小時以上,再開啟活塞使油層下降至其上端恰與刻度0線平齊,讀取揮髮油量,並計算供試品中含揮髮油的百分數。
乙法:適用於測定相對密度在1.0以上的揮髮油。取水約300ml與玻璃珠數粒,置燒瓶中,連線揮髮油測定器,自測定器上端加水便充滿刻度部分,並溢流入燒瓶時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後連線回流冷凝管。將燒瓶內容物加熱至沸騰,並繼續蒸餾,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卻狀態為度,30分鐘後,停止加熱,放置15分鐘以上,讀取二甲苯的容積。然後照甲法自“取樣品適量”起,依法測定,自油層量中減去二甲苯量,即為揮髮油量,再計算供試品含有揮髮油的百分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