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瓶概述
燒瓶的英文為“flask”,故也可音譯為夫拉斯瓶,通常有平底和圓底之分。平底的叫做平底燒瓶,圓底的叫圓底燒瓶。
燒瓶通常具有圓肚細頸的外觀,與燒杯明顯地不同。它的窄口是用來防止溶液濺出或是減少溶液的蒸發,並可配合橡皮塞的使用,來連線其它的
玻璃器材。當溶液需要長時間的反應或是加熱回流時,一般都會選擇使用燒瓶作為容器。燒瓶的開口沒有像燒杯般的突出缺口,傾倒溶液時更易沿外壁流下,所以通常都會用玻棒輕觸瓶口以防止溶液沿外壁流下。燒瓶因瓶口很窄,不適用玻棒攪拌,若需要攪拌時,可以手握瓶口微轉手腕即可順利攪拌均勻。若加熱回流時,則可於瓶內放入磁攪拌子,以加熱攪拌器加以攪拌。燒瓶隨著其外觀的不同可分平底燒瓶和圓底燒瓶兩種。左上圖為一平底燒瓶,右上圖則為一圓底燒瓶。通常平底燒瓶用在室溫下的反應,而圓底燒瓶則用在較高溫的反應。這是因為圓底燒瓶的
玻璃厚薄較均勻,可承受較大的溫度變化。
燒瓶(英語:Laboratory flask)是實驗室中使用的有頸玻璃器皿,用來盛液體物質。因可以耐一定的熱而被稱作燒瓶。 在化學實驗中,試劑量較大而又有液體物質參加反應時使用的容器。燒瓶都可用於裝配氣體發生裝置。
燒瓶分類
圓底燒瓶
平底燒瓶
錐形瓶
錐形瓶(英語:Erlenmeyer flask,又名
鄂倫麥爾瓶),為一種在化學實驗室中常見的
玻璃瓶,外觀呈平底
圓錐狀,下闊上狹,有一圓柱形頸部,上方有一較頸部闊的開口,有時可用由軟木或橡膠造成的塞子封閉。瓶身上多有數個刻度,以標示所能盛載的容量。由德國化學家理查·鄂倫麥爾(Richard Erlenmeyer)於1861年發明。
錐形瓶常見的容量由50mL至250mL不等,但亦有小至10mL或大至2000mL的特製錐形瓶。常用的玻璃錐形瓶多根據Pyrex(
派熱克斯玻璃)的規格加入了
硼,以增加其耐熱性。錐形瓶多用於分析化學中的
滴定實驗、回流加熱及結晶中,而其外形則使它十分適合這些工作。其長頸部份除方便加上塞子外,亦能減慢加熱時的流失及避免化學物品溢出;至於其平而寬闊的底部則容許錐形瓶盛載更多的溶液、方便用
玻璃棒攪拌及容許錐形瓶平放在桌上。
錐形瓶由於十分常見,而且形狀比較有趣,所以也常被當做化學實驗或化學相關的象徵,常見於許多標誌及指示中。
蒸餾燒瓶
蒸餾燒瓶
蒸餾燒瓶一種用於液體蒸餾或分餾物質的玻璃容器。常與
冷凝管、接液器配套使用。也可裝配氣體發生器。跟圓底燒瓶相似。
使用注意事項:
1.加熱時要墊石棉網,也可以用其他熱浴加熱。加熱時,液體量不超過容積的2/3,不少於容積的1/3。
2.配置附屬檔案(如
溫度計等)時,應選用合適的橡膠塞,特別注意檢查氣密性是否良好。
3.蒸餾時最好事先在瓶底加入少量沸石,以防暴沸。
4.加熱時應放在石棉網上,使之均勻受熱。
5.蒸餾完畢必須先關閉活塞後再停止加熱,防止倒吸。
蒸餾燒瓶與圓底燒瓶在外形上的主要區別:
蒸餾燒瓶由於需要用於分餾液體,因此在瓶頸處有一略向下伸出的細玻璃管,可用於引流。另由蒸餾燒瓶加熱需要堵住瓶口知,必有另一管伸出。
而圓底燒瓶則無此裝置,瓶頸即為普通直管。
布式燒瓶
布氏燒瓶(Buchner Flask)
又稱抽濾瓶,是實驗室中使用的一種玻璃器皿,為燒瓶的一種。配合
布氏漏斗過濾用。發明者為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Eduard Buchner。 形狀類似錐形瓶,但有兩個不同: 側面有一個細頸,與真空泵連線。 為了抗衡真空造成的負氣壓,布氏燒瓶的壁比錐形瓶要厚。
抽濾瓶的外形極似錐形瓶,只是在管口處多開了一個側向的連線口,用來接上塑膠管再接到水流抽氣幫浦(即水流抽氣泵)上。當抽濾瓶口放上漏斗過濾時,此時水流抽氣幫浦(即水流抽氣泵)開始抽氣,使抽濾瓶內的空氣壓力降低;若漏斗上的濾紙內有任何的溶液存在,由於大氣壓力和重力的作用,這些溶液即會經過濾紙流入下方的抽濾瓶中,殘餘的固體則留在濾紙上,而達到過濾的目的。利用吸濾瓶過濾時,通常使用瓷漏斗置於其上,不能用錐形玻璃漏斗。 還可以用吹風機對著濾紙吹,加快氣流,從而加速抽濾過程。
安全使用方法
①應放在
石棉網上加熱,使其受熱均勻;加熱時,燒瓶外壁應無水滴。
②平底燒瓶不能長時間用來加熱。
③不加熱時,若用平底燒瓶作反應容器,無需用鐵架台固定。
主要用途:(1)液體和固體或液體間的反應器.
(3)
蒸餾或分餾液體(用帶支管燒瓶又稱蒸餾燒瓶).
使用注意事項:
(1)注入的液體不超過其容積的2/3,不少於其體積的1/3.
(2)加熱時使用石棉網,使均勻受熱.
(3)蒸餾或分餾要與膠塞、導管、
冷凝器等配套使用.蒸餾燒瓶
一種用於液體蒸餾或分餾物質的玻璃容器。常與
冷凝管、接液管、接液器配套使用。也可裝配
氣體發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