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白屈菜

白屈菜(學名:Chelidonium majus),為雙子葉植物綱、罌粟科、白屈菜屬的一個植物種。出自《救荒本草》,屬全草類。為多年生草本,主根圓錐狀,土黃色。莖直立,高30~100厘米,多分枝,有白粉,疏生白色細長柔毛,斷之有黃色乳汁。主根粗壯,圓錐形,土黃色或暗褐色,密生鬚根。莖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細長柔毛。

別名:地黃連、牛金花、土黃連、八步緊、斷腸草、山西瓜、雄黃草、山黃連、假黃連、小野人血草、黃湯子、胡黃連、小黃連。

全草入藥有鎮病、止咳、利尿、解毒等功效。主治:鎮病;止咳;利尿;解毒。主胃痛;腹痛;腸炎;痢疾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咳嗽;黃疸;水腫;腹水疥癬瘡腫;蛇蟲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屈菜
  • 拉丁學名:Chelidonium majus
  • 別稱:山黃連,斷腸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木蘭綱 又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罌粟目(Papaverales)
  • 亞目:罌粟亞目
  • :罌粟科(Papaveraceae)
  • 亞科:罌粟亞科(Papaveroideae A. Br.)
  • :白屈菜族(Chelidonieae Reichenb.)
  • :白屈菜屬
  • :白屈菜
  • 分布區域: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蘇、江西、四川等地。
  • 拼音名:Bái Qū Cài
  • 英文名:Greater Celandine Herb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種植技術,病害防治,產地分布,藥用價值,性味歸經,功能主治,臨床治療,藥理作用,化學成份,藥材鑑別,性狀鑑別,顯微鑑別,理化鑑別,

形態特徵

白屈菜是多年生草本,高30-60(-100)厘米。主根粗壯,圓錐形,側根多,暗褐色。莖聚傘狀多分枝,分枝常被短柔毛,節上較密,後變無毛。
基生葉少,早凋落,葉片倒卵狀長圓形或寬倒卵形,長8-20厘米,羽狀全裂,全裂片2-4對,倒卵狀長圓形,具不規則的深裂或淺裂,裂片邊緣圓齒狀,表面綠色,無毛,背面具白粉,疏被短柔毛;葉柄長2-5厘米,被柔毛或無毛,基部擴大成鞘;莖生葉葉片長2-8厘米,寬1-5厘米;葉柄長0.5-1.5厘米,其他同基生葉。
傘形花序多花;花梗纖細,長2-8厘米,幼時被長柔毛,後變無毛;苞片小,卵形,長1-2毫米。花芽卵圓形,直徑5-8毫米;萼片卵圓形,舟狀,長5-8毫米,無毛或疏生柔毛,早落;花瓣倒卵形,長約1厘米,全緣,黃色;雄蕊長約8毫米,花絲絲狀,黃色,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子房線形,長約8毫米,綠色,無毛,花柱長約1毫米,柱頭2裂。
蒴果狹圓柱形,長2-5厘米,粗2-3毫米,具通常比果短的柄。種子卵形,長約1毫米或更小,暗褐色,具光澤及蜂窩狀小格。花果期4-9月。

生長習性

白屈菜喜陽光充足;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熱;不擇土壤;耐乾旱,耐修剪。種子自播能力強。
生存環境生於山谷濕潤地、水溝邊、綠林草地或草叢中、住宅附近。

種植技術

白屈菜宜生長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和壤土上。種子繁殖。春、夏、秋季均可播種,按行距100cm開淺溝,播種時將種子與倍量細沙混拌均勻,條播,覆土5cm,輕輕鎮壓,澆水。春播、秋播者15d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過密處應間拔,株距25-30cm,並清除雜草。
採收和儲藏:盛花期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曬乾,貯放於通風乾燥處。亦可鮮用。
採制: 夏、秋季采割,陰乾或鮮用。
採集:5~7月開花時採收地上部分,置通風處乾燥。

病害防治

生長期間有棉紅蜘蛛為害莖葉。發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雙甲眯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產地分布

中國大部分省區均有分布,生長於海拔500-2200米的山坡、山谷林緣草地或路旁、石縫。朝鮮、日本、俄羅斯及歐洲也有分布。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

性涼,味苦;有小毒。歸 肺;心;腎經。
①《救荒本草》:"味苦微辣。"
②《四川中藥志》:"性微溫,味苦辛,有毒。"
③《北方常用中草藥》:"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

1.《中國藥植志》:治胃腸疼痛及潰瘍。外用為疥癬藥及消腫藥,以生汁塗布之。
2.《山西中藥志》:下心火,退燒解熱,消炎殺菌,鎮痛鎮靜。
3.《四川中藥志》:治肝硬化,皮膚結核,腳氣病,膽囊病及水腫黃疸。
4.《陝西中藥志》:治毒蛇咬傷,止疼消腫。
5.《北方常用中草藥》:有鎮痛,止咳,殺菌,利尿,解瘡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腹痛,瀉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6.《朝藥志》:朝藥全草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痛。
7.《圖朝藥》:全草用於十二指腸潰瘍,腹水,稻田皮炎。
8.《民族藥志三》:蒙藥素圖洪嫩:根及全草用於燥黃水,祛瘡瘍,瘟疫,瀉痢腹痛,血熱性高燒,陣發性刺痛,慢性氣管炎,百日咳,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肝腹水;外治疥癬,癤腫,蟲咬,稻田皮炎。鄂溫克藥地上部分主治食道炎,胃炎。
選方
①治水腫黃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陸、臭草根,茵陳。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白屈菜白屈菜
②治腸胃疼痛:白屈菜、丁香、烏賊骨、浙貝母、膽南星、冬瓜仁。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頑癬:鮮白屈菜用50%的酒精浸泡,擦患處。(《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瘡腫:鮮白屈菜搗爛敷患處。(《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胃痛,瀉痢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錢,水煎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稻田皮炎,毒蟲咬傷,疥癬:白屈菜搗爛外敷或製成浸膏塗患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治療

①治療百日咳:取白屈菜全草製成100%糖漿,小兒6個月以內每次5~8毫升,6個月至1歲8~10毫升,1~3歲10~15毫升,3~6歲15~29毫升,6歲以上20~30毫升,每日3次,飯前服。單純型連服8天,混合型12天。治療500例,治癒355例,好轉116例,有效率為94.2%。以單純型效果較好;混合型宜並用抗菌藥物。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取白屈菜全株1斤,生甘草1兩,加水共煎3次,藥液混合再濃縮使每100毫升約含生藥4錢,每日3次,每次30毫升。治療34例,控制7例,顯效15例。亦可製成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5克),每服4片,每日3次。療效與煎劑相似。成熟之白屈菜效果似較好,反之則差,且易產生副作用。
③治療青年扁平疣:取新鮮全草榨汁,以棉球蘸汁擦患處,每日3次,每次5~15分鐘,痊癒為止。治療18例,治癒4例,顯效3例,有效4例,5例結果不明。用藥後半數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狀,如疼痛、瘙癢等。
④用作鎮痛解痙劑:取白屈菜、地榆等量,製成千浸膏粉,日服3次,每次1~2克。對於胃腸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

藥理作用

對肌肉的作用
在化學上與罌粟鹼同屬苯異喹啉類,作用亦相似,能抑制各種平滑肌,有解痙作用,而毒性則較低。對平滑肌之抑制屬直接作用,因為它不僅能對抗匹羅卡品,且可對抗組織胺甚至氯化鋇(毛果芸香鹼、白屈菜總鹼)的作用,對兔離體小腸之解痙效力,以重量計,約為罌栗鹼的53%,白屈菜注射液還能解除豚鼠離體腸管由抗原-抗體反應引起的痙摩收縮。也有人報告,低濃度能提高離體兔腸、子宮的張力,而較高濃度方呈抑制作用,大劑量還能抑制心肌、減慢心率、停止於擴張期,對橫紋肌也有抑制作用。白屈菜總鹼對平滑肌呈興奮作用
白屈菜白屈菜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白屈菜鹼屬原鴉片鹼一類,也能抑制中樞。與嗎啡相比,它對末梢的作用較強,而對中樞則較弱,有某些鎮痛及催眠作用,白屈菜注射液對小鼠能產生中樞抑制作用,使自發活動減少,熱板法、醋酸扭體法實驗表明對小鼠有鎮痛作用。
治療劑量不抑制呼吸,大量可減慢之;對反射無明顯抑制,亦無脊髓性興奮;能麻痹感覺及運動神經末梢,但對神經乾無作用。
抗腫瘤作用
白屈菜鹼是一種有絲分裂毒,可使小鼠移植性腹水癌細胞的高三倍體(hypertriplokd)的中、晚期分裂指數發生改變,呈顯著的阻斷分裂作用,給予125mg/kg後12小時,停止於中期分裂的占23.1%;在體外2.5×10(-6)M,能抑制纖維母細胞之有絲分裂。能延緩惡性腫瘤之生長。對小鼠肉瘤-180、艾氏瘤雖有抑制,但副作用及毒性大。原阿片鹼亦有抗癌作用。
亦有報導白屈菜鹼和原阿片鹼的抗癌作用不明顯,而40%的白屈菜甲醇提取物卻有明顯的抗癌活性;有謂白屈菜提取物對小鼠淋巴白血病L1210及大鼠肉瘤W256並無抑制作用,但在組織培養中對EaglesPKB鼻咽癌細胞呈細胞毒作用,產生細胞毒作用的成分之一為黃連鹼。對鼠Jensen肉瘤無作用。
其他
血根鹼中毒量引起短時麻醉後,可發生士的寧樣驚厥,增進腸蠕動及唾液分泌,對局部也是先刺激而後轉入麻痹;還能降低膽鹼酯酶的活性,增加組織對乙醯膽鹼的敏感性,提高小腸、子宮平滑肌的張力。α-高白屈菜鹼作用類似白屈菜鹼;β-高白屈菜鹼為痙攣毒,有局部麻醉作用。多實槐子鹼(帕黑卡品)有神經節阻斷及增強子宮的作用,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過程(條件反射及腦電圖的試驗)。白屈菜紅鹼和某種Stilbylamine類,可能與本植物能去除皮膚贅疣的作用有關。這些成分在植物乾燥時,很易變化。白屈菜中的黃連鹼是一種細胞毒,小檗鹼可能與其抗菌、利膽等有關。
總鹼在體外能抑制革蘭氏陽性細菌、結核桿菌、真菌等。原阿片鹼、血根鹼和白屈菜鹼716.7μg/ml濃度,對考夫曼-沃爾夫毛癬菌及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含某種未知成分,能興奮心臟、升高血壓、擴張冠狀血管。
毒性
原阿片鹼對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36.5mg/kg;隱品鹼性對豚鼠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為190mg/kg;血根鹼對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19.4mg/公斤。

化學成份

新鮮植株有濃橙黃色的乳液,乳液中含多種生物鹼生物鹼含量0.7%或0.97~1.87%。其中有白屈菜鹼41%、原阿片鹼22%、人血草鹼17%、別隱品鹼9%、小檗鹼5%、白屈菜紅鹼3%、血根鹼1.5%、鷹爪豆鹼0.1%,還有羥基白屈菜鹼即氧化白屈菜鹼、甲氧基白屈菜鹼、隱品鹼,白屈菜黃鹼、白屈菜胺、高白屈菜鹼、羥基血根鹼即氧化血根鹼。除生物鹼而外,還含白屈菜酸、蘋果酸、檸檬酸、琥珀酸膽鹼甲胺組胺酪胺皂甙黃酮醇、白屈菜醇,還含強心甙,在開花期的含量最高。根含生物鹼達1.33%或1.90~4.14%,一部分生物鹼與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另含黃連鹼刻葉紫堇明鹼、白屈菜玉紅鹼、白屈菜默鹼、菠菜甾醇、少量麥角甾醇和橡膠0.118%。葉含黃酮類1.43%;多量維生素C。維生素C的含量在開花期最高,可達834毫克%,在果實成熟時含量最低,為231毫克%。
白屈菜
花含黃酮類2.10%。果實含多量膽鹼、白屈菜鹼和四氫黃連鹼。種子含脂肪油40%、黃連鹼。發芽的種子含白屈菜紅鹼和小檗鹼。
地上部分含白屈菜鹼(chelidonine),原阿片鹼(ProtoPine),消旋金罌粟鹼(styloPine),左旋金罌粟鹼,別隱品鹼(allocryptopine),白屈菜玉紅鹼(chlirubin),血根鹼(san-guinarine),白屈菜紅鹼(chelerythrine),黃連鹼(coptisine),左旋金罌粟鹼β-甲羥化物(stylopine β-methohydroxide),左旋金罌粟鹼a-甲羥化物,小聚鹼(berberine),刻葉紫堇明鹼(corysamine),鷹爪豆鹼(sparteine),羥基血根鹼(hydroxysanguinarine),羥基白屈萊鹼(hydroxychelidonine),高白屈菜鹼(homochelidonine)等生物鹼,還含白屈菜醇(celidoniol)。莖葉還含膽鹼(choline),甲胺(methylamine),組胺(histamine),酪胺(tyramine),皂甙及游離黃酮醇。
另白屈菜全草粗粉中還分離出消旋四氫黃連鹼(tetrahy-drocoptisine),6-甲氧基二氫血根鹼,6-甲氧基二氫白屈菜紅鹼,8-氧黃連鹼(8-oxocoptisine),四氫小檗鹼(canadine)等生物鹼。
白屈菜根莖生物鹼含量最高,在莖形成期,根莖、根、葉叢所含生物鹼分別可達15%,12%和10.5%,而在開花期生物鹼含量最低,根莖、根、莖葉所含生物鹼分別僅為0.8%,0.8%和0.5%。
白屈菜乳汁含血根鹼,白屈菜紅鹼,小檗鹼,黃連鹼等生物鹼,還含酚類化合物及白屈菜酸(chelidonic acid)。
白屈菜在開花期,葉中維生素C含量可高達834mg/100g,而在果實成熟期其所含維生素C僅為231mg/l00g。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最低。
果實主含黃酮類化合物,內有:槲皮素-3-O-鼠李糖甙(quercetin-3-O-rhamnoside),槲皮素-3-O-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quercetin-3-O-galactoside),槲皮素-3-O-木糖甙(quercetin-3-O-xyl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山奈酚-3-O-葡萄糖甙(kaempferol-3-O-glucoside),山奈酚-3-O-半乳糖甙(Kaempferol-3-O-balactoside),山奈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還含有機酸類化合物,內有3-,或4-,或5-咖啡醯奎寧酸(caf-feoylquinic acid),3-,或4-,或5-阿魏醯奎寧酸(feruloylauinic acid),4-(β-D-吡喃葡萄糖氧基)-苯甲酸[4-(β-D-glucopyra-nosyloxy)benzoic acid],羥基桂皮酸(hydroxycinnamic acid),羥基苯甲酸(hydroxybenzoic acid)等。又含揮髮油,其中主成分是反式茴香腦(anethole),還有對丙烯基苯基異戊烯醚(foeni-culin),α-及β-蒎烯(pinene),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α-水芹烯(a-phellandrene),α-檸檬烯(α-limonene),3-蒈烯(3-carene),枝葉素(cineole),4(10)-側柏烯[4(10)-thujene],α-松油烯(α-terpinene),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eol),4-松油醇(4-terPineol),愛草腦(estragole),順式茴香腦,茴香醛(anisaldehyd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順式-β-金合歡烯(Z- β-farnesene),僅式丁香烯 (caryophyllene),對苯二醛(tereph-thaldehyde),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α-薄草烯(α-humulene),3- 甲氧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3-methoxy enzoate),β-芹子烯(β-se-linene),α-(王古)(王巴)烯(α-copaene),對甲氧基苯-2-丙酮(p-methoxyphenylpropan-2-one),δ-及γ-蓽澄茄烯(cadinene),β-愈創木烯(β-guaiene),橙花叔醇(nerolidol),欖香醇(elemol),甲基異丁香油酚(methylisoeugenol),β-橄欖烯(β-maaliene),胡蘿蔔次醇(carotol),柏木醇(cedrol),對甲氧基桂皮醛(p-methoxycinna-maldehyde)。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根圓錐狀,密生鬚根。莖圓柱形,中空;表面黃綠色,有白粉;質輕易折斷。葉互生,多皺縮破碎;葉片完整者羽狀分裂,裂片先端鈍,邊緣具不整齊的缺刻,上面黃綠色,下面灰綠色,具白色柔毛,尤以葉脈為多。花瓣4片,卵圓形,黃色,常已脫落。蒴果細圓柱形,有眾多細小、黑色具光澤的卵形種子。氣微,味微苦。
白屈菜白屈菜

顯微鑑別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以下面葉脈處較多而且長。非腺毛3-13個細胞,長150-1500μm。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波狀角質層。皮層外側有2列含葉綠體的下皮細胞,其下3-4列細胞壁稍厚。

理化鑑別

(1) 化學定性 取粗粉末5g,用氨化的氯仿20ml 浸泡過夜,濾過,氯仿液分為2份,一份留作薄層點樣,另一份揮去氯仿,以1%鹽酸2ml溶解,放入試管中,滴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溶液立即產生紅棕色沉澱。 (生物鹼反應)
(2) 薄層層析 樣品製備:同“化學定性”項。也可以將“化學定性”項中氯仿浸提過的藥渣,充分揮去溶劑,再以甲醇浸泡過夜,濾過,濾液濃縮至2ml,點樣於矽膠G薄層板(青島產,以0. 5%氫氧化鈉溶液鋪板,於120℃烘烤4小時以上)上。氯仿浸出部分用己烷-氯仿-甲醇(6:3:0.3)或甲醇浸出部分用氯仿 -甲醇(9 : 1)展開,氨蒸氣飽和,展距10cm。氯仿浸出液用白屈菜鹼、四氫黃連鹼、白屈菜紅鹼、血根鹼作對照,在紫外光燈 (254~365nm)下觀察,結果,白 屈菜根提取物中4種生物鹼均被檢出,而地上部分的提取物中未檢出白屈菜紅鹼。甲醇提取物用小檗鹼和黃連鹼作對照,以改良碘化鉍鉀試劑噴霧,結果,白屈 菜根提取物中2種生物鹼均被檢出,而地上部分提取物只檢出黃連鹼。
(3) 紙層析 取粉末0.1g,用1%檸檬酸溶液飽和的丁醇10ml浸泡1小時,並時時搖動,過濾,濾液用圓心紙層析法以水飽和的正丁醇飽和濾紙在1小時後展開30~45分鐘,取出,乾後在紫外光燈下觀察,顯黃、黃綠、綠和紅色等4種色帶。
(4) 含量測定①白屈菜鹼的測定:比色法 將樣品先以硫酸的甲醇溶液提取,提取液蒸去甲醇後,酸液用氫氧化鈉溶液中和並呈鹼性,以氯仿提取,再酸化提到水相,然後再以氫氧化鈉溶液鹼化以氯仿提取,蒸去氯仿,殘渣溶於甲醇並調成一定體積。取一定量此溶液點於預先以丙酮-甲醯胺(7:3)處理過的濾紙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5)展開,分離後白屈菜的斑點用含有金蓮橙OO(Tropaeolin OO)的pH4醋酸鹽緩衝液洗脫,然後用氯仿提取有色複合物(白屈菜鹼與染料的結合物),氯仿層酸化後測定釋放出來的染料的顏色濃度,在515nm進行比色。
(5)紫外分光光度法 取粉末用氯仿-油酸(99:1)提取,濃縮液點於矽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丙酮-乙酸乙酯-甲苯(2:1:1:1)展開,然後從薄層上挖取白屈菜 的斑點,用甲醇提取,並在293nm處測吸收度。
(6)碘量法 取粉末3g用70%乙醇30g室溫振搖2 小時,過濾,取25g濾液蒸去乙醇,加入10%硫酸溶液 10滴,並加水到10g,過濾,取5g濾液用10%氫氧化銨溶液1ml鹼化後以25g氯仿提取15分鐘,加黃芪膠振搖,用棉花過濾,取20g濾液蒸乾殘渣溶於0.1N硫酸溶液中,加熱除去氯仿,並用0.1N硫酸溶液稀釋到 10ml,取此液一定量(相當於0.5g樣品)與10%硫酸溶液2ml和0.1N碘-碘化鉀溶液2ml混合,放置2分鐘後分出沉澱,溶於甲醇25ml(Ⅰ)中,用0.01N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1ml 0. 01N硫代硫酸鈉≈ 0.882 5mg白屈菜鹼)。(Ⅰ)的溶液也可在470nm處測定吸收度,此法較靈敏,樣品中其他生物鹼不干擾。
(7)酸鹼滴定法 取樣品用70%乙醇提取,濃縮後用硫酸酸化,過濾,用15%氫氧化鈉溶液鹼化後以氯仿提取,提取液濃縮後加一定量0.1N鹽酸溶液,並置於水浴上加熱除去氯仿,然後用0.1N氫氧化鈉溶液滴定,以甲基紅-甲基藍混合液體為指示劑(1ml 0.1N鹽酸≈0.0353g白屈菜鹼)。
(8)血根鹼的含量測定(比色法):含血根鹼樣品的石油醚溶液用鹽酸提取,然後用鹼鹼化後以氯仿提取血根鹼,加30%三氯化銻氯仿溶液形成橙色,進行比色。方法:取一定量樣品的石油醚提取液,置於分液漏斗中,加濃鹽酸10ml,充分振搖後加入10ml蒸餾水,分出酸層,移置於另一分液漏斗中,石油醚層再用含 1~2滴濃鹽酸的蒸餾水10ml提2次,合併酸液用1: 1氫氧化鈉溶液中和,冷卻後用氯仿提3次(10、10、 5ml),合併氯仿液於小燒杯中,蒸乾並在100℃烤箱中乾燥,殘渣用3ml乾燥氯仿定量地移到比色管中,並加入30%三氯化銻的乾燥氯仿溶液2ml,採用綠色濾光片進行比色。
(9)總生物鹼的測定:取樣品5g用60%乙醇提取 3次(100、100、50ml),每次加熱15分鐘,合併提取液,減壓濃縮至約50ml,加入濃硫酸30ml、醋酸溶液 30ml、鋅粒4g,加熱約1小時,直到溶液澄清,過濾,用少量含有硫酸的熱水洗滌,冷卻後以濃氨水中和,用乙醚提取3次(至提取液與碘化汞鉀試劑不反應為止),過濾,用無水硫酸鈉乾燥,濾器用乙醚洗,濃縮後,抽空乾燥除去乙醚,並乾燥至恆重,準確加入氯仿50ml溶解,吸取氯仿溶液25ml,蒸乾,殘渣溶於冰醋酸10ml 中,加入醋酐5ml和0.1%結晶紫指示劑3滴,用0.05 N或0.1N高氯酸冰醋酸溶液滴定到綠色為終點。總生物鹼含量以白屈菜鹼計 (1ml 0.05N高氯酸溶液≈ 0.017 65g白屈菜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