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甲

鱉甲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鱉甲
  • 別名:上甲、團魚殼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龜鱉目
  • :鱉科
  • :鱉屬
  • :鱉
  • 分布區域: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
  • 採收時間:春、夏、秋季捕捉
  • 用量:9~24g
  •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採集加工,炮製方法,生長環境,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動物的背甲。

性味

味鹹,性微寒。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滋陰潛陽,退熱除蒸,軟堅散結。

主治

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陰虛陽亢,頭暈目眩,虛風內動,經閉,癥瘕,久瘧,瘧母。

相關配伍

1、治石淋:鱉甲杵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三,下石子,瘥。(《肘後方》)
2、治癰疽不斂,不拘發背一切瘡:鱉甲燒存性,研摻。(《怪證奇方》)

用法用量

9~24g,先煎。

禁忌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及孕婦禁服。

採集加工

春、夏、秋季捕捉,用刀割取背甲,去淨殘肉,曬乾。

炮製方法

1、鱉甲 置蒸鍋內,沸水蒸45分鐘,取出,放入熱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洗淨,乾燥。
2、醋鱉甲 取淨鱉甲,照燙法(附錄Ⅱ D)用砂燙至表面淡黃色,取出,醋淬,乾燥。用時搗碎。

生長環境

多生活於湖泊、小河及池溏旁的沙泥里。6~7月間產卵。分布很廣,由東北至海南島以及湖北、安徽、四川、雲南、陝西、甘肅等地均有。主產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此外,四川、福建、陝西、甘肅、貴州亦產。以湖北、安徽二省產量最大。

鑑別

藥材性狀
呈橢圓形或卵圓形,背面隆起,長10~15cm,寬9~14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綠色,略有光澤,具細網狀皺紋及灰黃色或灰白色斑點,中間有一條縱棱,兩側各有左右對稱的橫凹紋8條,外皮脫落後,可見鋸齒狀嵌接縫。內表面類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頸骨向內捲曲,兩側各有肋骨8條,伸出邊緣。質堅硬。氣微腥,味淡。

相關論述

1、《本經》:“主心腹症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核)、惡肉。”
2、《別錄》:“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
3、《藥性論》:“主宿食、症塊、痃癖氣、冷瘕、勞瘦,下氣,除骨熱,骨節間勞熱,結實壅塞。治婦人漏下五色,羸瘦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